人体运动学 肌肉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解剖学-肌肉组织

解剖学-肌肉组织
肌肉是人体内最重要的组织之一,分为骨骼肌、平滑肌和心肌。
其中,骨骼肌是可以自主控制的,平滑肌和心肌则不能。
肌肉由肌纤维组成,肌纤维又由许多肌节所组成。
肌节内含有
许多肌纤维束,每个肌纤维束又由许多肌纤维相互平行排列而成。
肌纤维内含有肌原纤维和肌小球。
肌原纤维是肌肉收缩的基本单位,肌小球则是感受肌肉拉伸的器官。
肌肉组织中含有许多蛋白质,其中最重要的是肌球蛋白。
肌球
蛋白又分为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
肌动蛋白可以与ATP结合,使
肌肉产生收缩。
肌球蛋白则起到调节、控制肌动蛋白收缩的作用。
了解肌肉组织的结构和成分对医学、体育等领域都有重要的意义。
在医学上,对于肌肉发育不良、肌肉损伤、肌肉萎缩等情况的
治疗都离不开对肌肉组织的研究。
在体育上,对肌肉组织的了解可
以帮助人们更好的锻炼肌肉,提高运动表现。
总之,肌肉组织是人体内非常重要的存在,既有生理学意义,也有医学和运动学意义。
深入了解肌肉组织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保持健康、追求运动成果。
肌肉的基本细微结构

肌肉的基本细微结构肌肉的基本细微结构引言肌肉是人体重要的组织之一,负责产生力量和促使身体运动。
然而,要全面了解肌肉的功能和运作原理,我们需要对其基本的细微结构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本文将深入探讨肌肉的基本细微结构,以实现深入理解。
1. 肌纤维肌肉的基本单位是肌纤维,它是由称为肌纤维束的薄长条状细胞组成。
每个肌纤维束由数百个肌纤维构成,它们并排排列在一起。
肌纤维是由许多称为肌原纤维的细胞合并而成的。
肌原纤维是由数百个薄而长的肌原纤维细胞组成,并在几个地方通过膜融合在一起形成肌纤维。
这种结构为肌肉提供了强大的收缩力。
2. 肌肉纤维类型肌肉纤维主要分为三种类型:慢肌纤维、快肌纤维和混合型肌纤维。
慢肌纤维富含线粒体,能够进行持久的、耐力性的运动;快肌纤维富含肌原红蛋白,能够快速收缩,适用于短时间内需要爆发性力量的活动;混合型肌纤维则同时具备慢肌纤维和快肌纤维的特性。
3. 肌纤维结构肌纤维以重复的单位结构组成,称为肌节。
每个肌节由一对称为肌小节的结构组成,肌小节内含有重要的收缩蛋白,称为肌节顺序。
肌节顺序由薄丝状的肌卷蛋白和厚丝状的肌球蛋白组成。
当肌节收缩时,肌卷蛋白和肌球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肌肉的收缩。
4. 肌纤维收缩肌纤维的收缩过程涉及到许多生物化学反应和信号传导过程。
当神经系统向肌纤维发送信号时,释放的乙酰胆碱会引起肌细胞膜上的电位变化。
这一变化进一步促使肌节顺序释放钙离子,从而引发肌肉收缩。
钙离子与肌节顺序中的肌球蛋白结合,使其改变构象并与肌卷蛋白相互作用,从而导致肌节收缩。
5. 肌肉纤维的适应性肌肉纤维可以通过训练和使用而发生适应性变化。
长期的有氧运动训练可以增加慢肌纤维的数量,增强其耐力性;而力量训练则会导致快肌纤维的增大,并提高肌肉爆发力。
这种适应性变化是通过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和降解过程控制的。
结论通过对肌肉的基本细微结构的探索,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它的运作原理和功能。
肌纤维是构成肌肉的基本单位,而肌节则是使肌肉收缩的重要结构。
人体运动学-PPT

2、动力性运动 向心运动亦称向心收缩; 离心运动亦称离心收缩。
(二)肌肉的功能及功能状态指标
1. 肌的功能
运动 支撑 维持姿势 保护身体 产热
2.肌功能状态指标
运动单位 概念:肌收缩必须有完好的神经支配,一个前角细胞,
它的轴突和轴突分支,以及它们所支配的肌纤维群, 合起来称为运动单位。
细肌丝: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可以互相讨论下,但要小声点
肌小节: 是肌细胞收 缩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单位。
肌原纤维:
粗肌丝 由肌球(肌凝蛋白)
组成,其头部有一膨大部——横 桥;
细肌丝 肌动蛋白:表面有
与横桥结合的位点,静息时被原 肌球蛋白掩盖;
原肌球蛋白:静息时掩盖横 桥结合位点;
肌 钙蛋 白 :与 Ca2+ 结 合 变构 后,使原肌球蛋白位移,暴露出结 合位点。
柱的活动范围,椎间盘连接椎体 可避免彼此过度滑移。 肌肉对脊柱的作用
具有保持脊柱稳定和协同脊柱 运动的双重作用,并发挥主动调 节功能,这是调节脊柱平衡的关 键要素。
(2)肌肉的协同作用
姿势协同动作通过下肢和躯干肌以固定的组合、固定 的时间顺序和强度进行收缩的运动模式从而达到保护 站立平衡的目的。
(4)肌张力
肌张力是肌在安静时所保持的紧张度。肌张力与脊 髓牵张反射有关,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控。
肌张力常通过被动运动感知处于放松状态的肌的阻 力程度进行评测。
肌张力异常
肌张力增强 肌痉挛 肌强直 肌张力减退 软瘫
3. 肌肉的协同作用
肌的协同作用:任何一个动作都不是单一肌独立完成的,需 要一组肌群的协作才能实现。
大量的科学研究表明,肌在缩短(向心运动)
肌肉系统组成

肌肉系统组成
肌肉系统是由肌肉、肌腱、骨骼和神经系统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
它与骨骼系统密切相连,通过肌腱与骨骼相连,使得肌肉能够产生力量和运动。
肌肉系统主要由以下几个组成部分构成:
1. 肌肉:肌肉是肌肉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它由许多肌纤维组成。
肌肉分为骨骼肌、平滑肌和心肌三种类型。
骨骼肌主要负责身体的运动和姿势的维持;平滑肌主要分布在内脏器官中,负责内脏器官的收缩和蠕动;心肌是心脏的主要组织,负责心脏的收缩和血液的泵送。
2. 肌腱:肌腱是肌肉与骨骼相连的结缔组织,它们起到肌肉与骨骼之间传递力量和牵引的作用。
肌腱具有较高的强度和韧性,能够耐受肌肉的拉伸和收缩。
3. 骨骼:骨骼是支撑人体的框架结构,它为肌肉提供支持,使得肌肉能够行使力量。
骨骼还起到保护内脏器官、制造血液和储存矿物质等重要功能。
4. 神经系统:神经系统负责通过神经传递信号控制肌肉的收缩和松弛,使得肌肉能够产生运动。
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大脑和脊髓)和外周神经系统(神经和神经末梢)两部分。
肌肉系统的正常功能与这些组成部分之间的协调和平衡密切相关。
它对人体的运动、姿势、稳定性以及内脏器官的功能起着重要作用。
简述肌肉大体结构。

简述肌肉大体结构。
肌肉是人体中的一种重要组织,它负责使身体的各个部分运动起来。
肌肉由肌肉纤维组成,这些纤维呈束状排列,形成肌肉的整体结构。
每个肌肉纤维都由许多肌原纤维组成,而肌原纤维又由许多肌纤维束组成。
肌纤维束由一层薄膜包裹,形成肌腱。
肌腱连接肌肉和骨骼,使肌肉能够通过收缩产生力量,并将其传递到骨骼上。
肌肉的收缩是由肌原纤维中的肌兴奋和肌纤维的收缩产生的。
肌兴奋是通过神经冲动传递到肌肉纤维中的,这种冲动使肌肉纤维中的肌纤维收缩,从而使肌肉收缩。
肌肉的结构也与肌肉的功能和类型密切相关。
根据肌肉的结构和功能,肌肉可以分为骨骼肌、平滑肌和心肌。
骨骼肌是最常见的肌肉类型,它与骨骼相连,使身体能够运动。
骨骼肌是由许多束状的肌纤维组成,这些肌纤维之间通过肌腱连接在一起。
骨骼肌的收缩由神经系统控制,它负责人体的主动运动,如走路、跑步和举重等。
平滑肌是一种无意识控制的肌肉类型,它存在于内脏器官中,如胃、肠道和血管等。
平滑肌的结构相对较简单,由许多不规则排列的肌纤维组成。
平滑肌的收缩能够调节内脏器官的张力和蠕动,维持身体内部的正常功能。
心肌是心脏中的肌肉组织,它具有自主收缩和传导冲动的能力。
心肌的结构与骨骼肌和平滑肌有所不同,它由许多交错排列的肌纤维组成,形成心脏的壁。
心肌的收缩使心脏能够泵血,保持血液循环的正常运行。
肌肉是人体重要的组织之一,由肌肉纤维和肌腱组成。
肌肉的结构和功能各不相同,但都起着使身体运动和保持正常功能的重要作用。
对于人体的运动和生活来说,肌肉的结构和功能是不可或缺的。
人体肌肉的分类和功能

人体肌肉的分类和功能人体肌肉约六百多块。
其中最长的肌纤维达60厘米,最短的仅有1毫米左右。
一般人的肌肉占体重的百分之三十五至四十五。
按结构和功能分为平滑肌、心肌和骨骼肌。
平滑肌主要构成内脏和血管,具有收缩缓慢、持久、不易疲劳等特点。
心肌构成心壁,两者都不随人的意志收缩,故称不随意肌。
骨骼肌分布于头、颈、躯干和四肢,通常附着于骨,骨骼肌收缩迅速、有力、容易疲劳,可随人的意志舒缩,故称随意肌。
骨骼肌是运动系统的动力部分,分为白肌纤维和红肌纤维。
白肌依靠快速化学反应迅速收缩或者拉伸,红肌则依靠持续供氧运动。
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骨骼肌收缩中,牵引骨产生运动。
人体骨骼肌共有600余块,分布广,约占体重的40%。
每块骨骼肌不论大小,都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位置和辅助装置,并有丰富的血管和淋巴管分布,受一定的神经支配。
因此,每块骨骼肌都可以看作是一个器官。
头肌可分为面肌和咀嚼肌两部分。
躯干肌可分为背肌、胸肌、腹肌和膈肌。
下肢肌按所在部位分为髋肌、大腿肌、小腿肌和足肌,均比上肢肌粗壮,这与支持体重、维持直立及行走有关。
上肢肌按所在部位分为:肩肌、臂肌、前臂肌、手肌、颈肌。
骨骼肌是可以看到和感觉到的肌肉类型。
当健身者通过锻炼增加肌肉力量时,锻炼的就是骨骼肌。
骨骼肌附着在骨骼上且成对出现:一块肌肉朝一个方向移动骨头,另外一块朝相反方向移动骨头。
这些肌肉通常随意志收缩,想要收缩时,神经系统会指示它们这样做。
骨骼肌可以做短暂单次收缩或长期持续收缩。
人体的骨骼肌可以分为红肌和白肌两种纤维。
红肌纤维依靠血红蛋白持续供氧运动,进行较长时间的收缩和拉伸,从而使我们进行日常行为活动。
而白肌纤维则(多在紧急情况下)依靠内部快速化学反应迅速伸缩,其特点是持续、反应时间短,其反应时间是红肌纤的四分之一。
平滑肌存在于消化系统、血管、膀胱、呼吸道和女性的子宫中。
平滑肌能够长时间拉紧和维持张力。
这种肌肉不随意志收缩,意味着神经系统会自动控制它们,而无需人去考虑。
人体运动学第一章第三节肌肉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人体运动学第一章第三节肌肉的基本结构和功能肌肉是人体运动的基础和主要组织之一,它能够通过收缩产生力量,使骨骼运动。
本节将介绍肌肉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肌肉由肌肉纤维组成,它是肌肉的基本功能单位。
肌肉纤维由肌原纤维组成,肌原纤维又由肌肉纤维束组成,肌肉纤维束又由肌肉束组成。
肌原纤维是肌肉的最小单元,它由多个肌节组成,肌节是肌原纤维中的最小功能单位。
肌节中含有肌红蛋白和肌球蛋白等蛋白质,它们能够和肌肉中的ATP结合产生生物能量。
肌肉的主要功能是产生力量,并将躯体的各个部位连接起来,并使它们协调地运动。
肌肉的力量产生是通过肌肉纤维收缩实现的。
肌肉收缩时,肌红蛋白和肌球蛋白之间的结合能力发生变化,从而产生力量。
肌肉收缩可分为等张收缩和等长度收缩。
等张收缩是指肌肉纤维在收缩时保持其长度不变。
在等张收缩中,肌肉纤维能够发挥最大收缩力。
等长度收缩是指肌肉纤维在收缩时长度改变。
在等长度收缩中,肌肉纤维能够发挥最大速度。
肌肉的收缩力量取决于肌肉的截面积和肌肉的纤维布局。
肌肉的截面积越大,产生的收缩力量越大。
肌肉纤维的布局也影响着收缩力量的产生。
一般来说,纵向布局的肌肉纤维可以产生较大的收缩力量,而横向布局的肌肉纤维则可以产生较大的收缩速度。
肌肉的收缩是通过神经系统的控制实现的。
神经系统通过神经冲动传递到肌肉纤维,引起肌肉纤维的收缩。
肌肉的收缩力量和收缩速度可以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进行控制。
当神经冲动频率增加时,肌肉的收缩力量和速度也会增加。
神经系统还可以通过调节肌肉的收缩程度和时机,使肌肉协调地进行运动。
总之,肌肉是人体运动的基础和主要组织之一、它由肌肉纤维组成,能够通过收缩产生力量,并将躯体的各个部位连接起来,使它们协调地运动。
肌肉的收缩力量和速度取决于肌肉的结构和神经系统的调节。
了解肌肉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对于理解人体运动学具有重要意义。
人体肌肉文档

人体肌肉简介人体肌肉是人体的重要组织之一,它负责提供力量和运动能力。
人体肌肉分为三种类型:骨骼肌肉、平滑肌肉和心肌。
骨骼肌肉负责人体的主要运动,平滑肌肉控制内脏器官的收缩和扩张,心肌则是组成心脏的肌肉组织。
骨骼肌肉骨骼肌肉是与骨骼相连接的肌肉组织。
它负责实现人体的运动和维持身体的姿势稳定。
骨骼肌肉由肌纤维组成,肌纤维是一种长细胞,具有收缩和伸展的能力。
骨骼肌肉通过肌肉纤维与骨骼相连接,通过收缩来实现运动。
骨骼肌肉根据其外观和功能的不同,分为慢肌和快肌。
慢肌主要用于维持姿势和进行耐力性活动,而快肌则适合进行爆发性力量活动。
平滑肌肉平滑肌肉位于内脏器官的壁层和管道中,它的特点是不受意识控制。
平滑肌肉的收缩和舒张调节了内脏的功能活动,例如消化道的蠕动、血管的收缩和扩张等。
与骨骼肌肉不同,平滑肌肉的纤维排列杂乱,并且不具有横纹。
平滑肌肉的收缩由神经、激素和局部刺激等调控。
心肌心肌是组成心脏的肌肉组织,它有独特的结构和功能。
心肌与骨骼肌肉相似,具有条纹状纤维,但心肌纤维呈支架状网状排列。
心肌的收缩和放松控制了心脏的收缩和舒张,从而实现了心脏的泵血功能。
心肌的收缩由自主神经调节,且心肌细胞具有自律性。
肌肉的功能肌肉是人体的重要组织,有着多个重要功能。
1.运动功能:骨骼肌肉通过收缩和放松实现人体的运动,包括站立、行走、跑步、举重等。
2.保护功能:肌肉对内脏器官提供保护,例如腹肌保护腹腔和脊柱保护脊髓。
3.姿势保持功能:骨骼肌肉通过持续的收缩保持身体的姿势稳定。
4.产热功能:肌肉是产热的重要来源,它可以通过收缩产生热量来维持体温。
如何保养肌肉肌肉的保养对人体健康非常重要,以下是保养肌肉的一些建议:1.健康饮食:摄入丰富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等营养素,以提供肌肉生长和修复所需的营养物质。
2.锻炼: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以增强肌肉的力量和耐力。
3.休息充足:肌肉的修复和增长需要充足的休息,确保每晚获得足够的睡眠时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快速力量
概念 快速力量是肌或肌群在一定速度下所能产
生的最大力量的能力。 起动力量
快速力量组成 爆发力量(通常称爆发力) 制动力量
爆发力
爆发力是指在最短的时间内发挥肌力量的 能力。
公式是:爆发力=力量/时间
决定因素 肌力量——基础 肌收缩速度——关键。
。
影响骨骼肌运动的因素
自身因素 运动中枢 理化因素 运动形式
肌肉结构的完整性 肌肉的生理横断面
肌纤维类型
自身 因素
运动 中枢
神经冲动频率 运动中枢调控作用
离子浓度 缺氧与酸中毒
药物与激素 温度
理化 因素
运动形式
01 力量运动 02 耐力运动
01 肌纤维增粗 02 肌蛋白质合成增加 03 无氧糖酵解能力提高 04 线粒体相对减少
耐力性运动项目(慢缩纤维) 中、长跑 游泳
运动单位肌纤维结构特点
排列形式
平行 串联 交错组合
作用结果
力叠加 位移叠加 力和位移的变化
肌肉的特性
01 物理特性 02 生理特性
伸展性
弹性
物理
特性
粘滞性
兴奋性
传导性
生理
特性
收缩性
(二)肌肉的功能及运动形式
1. 肌肉的功能
运动 支撑 维持姿势 保护身体 产热
1.肌肉的组成
肌束 ↓ 肌纤维(肌细胞) ↓ 肌原纤维 ↓ 肌小节 ↓ 肌丝 粗肌丝:
细肌丝:
肌小节: 是肌细胞收 缩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单位。
肌原纤维:
粗肌丝 由肌球(肌凝蛋白)
组成,其头部有一膨大部——横 桥;
细肌丝 肌动蛋白:表面有
与横桥结合的位点,静息时被原 肌球蛋白掩盖;
原肌球蛋白:静息时掩盖横 桥结合位点;
02 快速力量 03 肌耐力
04 肌张力
(1)肌力
肌力,肌肉收缩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以 肌肉最大兴奋时所能负荷的重量来表示。
肌力体现肌肉主动收缩或对抗阻力的能力, 反映肌最大收缩水平。
影响肌力的因素
1.肌肉生理横断面:肌力与之成正比 2.肌肉的初长度:适宜的长度决定肌的肌
力 3.肌肉的募集:运动单位数量越大,肌力
组织过度应变和肌肉损伤
组织过度应变可具有下列特征:
①:日常活动中肌肉、骨骼系统的应力应变 性能变化。
②:肌纤维和肌腱的结合部 ③:疲劳性的运动中易出现肌肉变性损伤 ④:强大应力与应力变化对肌的作用
(三)肌的对物理因子刺激的适 应与反应
物理因子 温度 电 磁
……
温度
温度不同肌兴奋性不同,受神经系统功能的 影响。
(3)肌耐力
又称力量耐力,是指 肌肉在一定负荷条件 下保持收缩或持续重 复收缩的能力,反映 肌肉持续工作的能力, 体现肌肉对抗疲劳的 水平。
(4)肌张力
肌张力是肌肉在安静时所保持的紧张度。 肌张力与脊髓牵张反射有关,受中枢神经 系统的调控。
肌张力常通过被动运动感知处于放松状态 的肌肉的阻力程度进行评测。
2.肌肉的类型及特性
(1)根据肌的组织化学和功能特性分类
红肌纤维 (慢肌)
白肌纤维 (快肌)
(2)根据肌活检、肌的收缩特点及生化特性
慢缩纤维 (I型肌纤维)
快缩纤维 (Ⅱ型肌纤维)
快速氧化-糖原分解型Ⅱa 快速-糖原分解型Ⅱb
肌纤维类型与运动项目
力量性运动项目(快缩纤维) 举重 篮球 足球 曲棍球
3.肌适应的三个层次
肌肉对运动负荷适应性表现在结构和功能方面的三个 层次:
保持基本结构和功能(运动负荷及刺激频次在一定 的生理刺激范围)
超量恢复(运动负荷及频次高于上述范围)(肌纤 维增大等)
肌失健(低于上述范围)(如肌萎缩等)
力量训练引起的肌纤维增大的显著表现就 是肌纤维体积或横截面积的增加,这种增加 是收缩蛋白增加的直接结果、是肌对运动适 应的表现。
肌 钙蛋 白 :与 Ca2+ 结 合 变构 后,使原肌球蛋白位移,暴露出结 合位点。
完整及的肌肉收缩过程
肌周围的结缔组织
肌周围的结缔组织具有保证肌舒缩活动、 传递肌力和协调肌运动的功能作用。 主要包括
肌膜
肌腱 韧带
肌外膜 肌束膜 肌内膜
筋膜
1.浅筋膜(皮下筋膜) 2.深筋膜(固有筋膜)
05 肌结缔组织增厚
01 肌纤维稍增粗 02 肌红蛋白增加 03 线粒体体积增大,含量增加 04 肌中脂肪减少 05 ATP酶活性增加
06 毛细血管网增多
小结
肌对运动负荷适应性表现在结构和功能方 面。
超量恢复是肌运动训练的生理学基础。 运动基本要素:运动负荷、运动时间、运
动频次。 肌适应分为:急性适应和慢性适应。
增加。 自我调节能力增强,恢复时间缩短。
2.肌肉的应力-应变特性
1).肌肉收缩的长度与张力关系 2).肌肉收缩的张力与速度关系
不同初长度时粗细丝的重合程度和收缩 时产生的主动张力的关系示意图
骨骼肌张力-速度关系曲线
首先,动态的应力-应变关系能 影响被激活的运动单位的力、速 度和时间特征。
其次,施加于组织的作用力可能 会成为引起损伤的因素。
3. 牵拉-缩短周期
基本概念:
牵拉-缩短周期是人在行走、奔跑 等周期性运动中的肌运动形式, 即肌肉先做离心运动,紧接着做 向心运动,离心和向心运动的结 合构成肌肉功能的一个自然类型。
大量的科学研究表明,肌肉在缩短 (向心运动)前先主动伸长(离心 运动),可增加弹性势能,使肌做 功增加,这是牵拉-缩短周期中力量 和爆发力弹性势能增强的机制。
力量训练会使所有类型的肌纤维横截面 积增加,但对II型肌纤维的影响程度则更为 显著。
牵拉-缩短周期运动的训练适应
影响因素
肌肉内环 境的变化
肌肉的运 动方式
牵拉-缩短周期运动可以通过改善肌强度,提 高肌爆发力,对肌的力量和快速力量均有较好 的训练效果。
其结构和功能主要变化是:增加肌梭长度 、 改善肌强度、增加抗牵拉负荷,以贮存更多的 弹性势能,从而改善快速力量和机械效率。
在竞技体育领域,如肌电刺激在优秀马拉松和 举重等耐力和力量/快速力量型运动员中的应用 。
肌电刺激原理
肌电刺激是如何激活随意运动,如何提高 训练强度,促进更大肌力发展? 1.肌对电刺激的适应性反应
神经因素影响:神经适应。 2.激发较大运动神经元,动员更多的运动
单位。 3.增加氧化酶和糖元合成酶,提高肌耐力
(2)肌肉的协同作用
姿势协同动作通过下肢和躯干肌以固定的 组合、固定的时间顺序和强度进行收缩的 运动模式从而达到保护站立平衡的目的。
姿势协同动作的运动模式 踝关节协同动作模式 髋关节协同动作模式 跨步动作模式
二、肌肉的运动适应性
1. 肌肉训练的结构基础
功能蛋白合成、糖酵解增强 毛细血管、线粒体增多。 反应时缩短、弹性增加、力量与耐力
牵拉-缩短周期运动的机械效率
肌的运动形式不同,机械效率也不同。 不同的负荷条件,产生不同的机械效率。
向心运动的机械效率,随着缩短速度的增 加而减小; 在离心运动中,机械功增加时,机械效率 都有所增加。
(二)肌肉的运动适应性
运动方式 环境变化
运动时间
运动适应Biblioteka 运动基本要 素的变化运动负荷
运动频次
多关节肌
多关节肌“主动不足” 多关节肌“被动不足”
(五)肌在平衡与协调中的作用
(1)肌肉对脊柱稳定及其功能的影响
骨关节对脊柱稳定性的影响 椎体和关节突的形状限制
着脊柱的活动范围,椎间盘 连接椎体可避免彼此过度滑 移。 肌肉对脊柱的作用
具有保持脊柱稳定和协同 脊柱运动的双重作用,并发 挥主动调节功能,这是调节 脊柱平衡的关键要素。
恢复过程占优势, 能源物质和各器官 系统的功能逐渐恢 复到原来水平。
超量恢复特点: 1. 超量恢复的程度和出现的时间与所从事的运动
负荷有密切的关系,在一定范围内,肌肉活动 量越大,消耗过程越剧烈,超量恢复越明显。 如果活动量过大,超过了生理范围,恢复过程 就会延长。 2. 超量恢复保持一段时间后又会回到原来水平。
休息恢复
超量恢复
运动
肌疲劳
休息
运动
收缩力量 速度力量 耐力
ATP 收缩蛋白 酶蛋白
生理功能 能源与物质
练习 疲劳恢复
形 态 功 能 变 化
超量恢 复
运动时消耗的能源物 质及各器官系统机能 状态在这段时间内不 仅恢复到原来水平, 甚至超过原来水平
消耗占优势,消耗大 于恢复,能源物质逐 渐减少,各器官系统 的工作能力下降。
急性适应
肌肉的急性适应可视为运动即刻、短时 或运动早期肌肉的结构和功能变化。
运动负荷越小、时间越少、运动频次越 低,则肌肉的结构和功能变化越小;
以结构变化为主。
慢性适应
肌原纤维蛋白、横截面 1
肌纤维类型
2
毛细血管改变
3
线粒体密度改变
4
酶含量与活性改变
5
底物水平改变
6
超量恢复原理
生理功能
能源与物质
2.肌的运动形式
两种基本运动形式 静力性运动 动力性运动
有关不同运动形式的概念与特点
等长运动 等张运动 向心运动 离心运动
(三)肌肉功能状态指标
运动单位 概念:一个脊髓前角细胞,它的轴突和轴突分支,以
及它们所支配的肌纤维群,合起来称为运动单位。
01 肌力
肌肉功能状 态的指标
肌张力异常
肌张力增强 肌痉挛 肌强直
肌张力减退 软瘫
知识链结: 肌张力分级?
(四)肌肉的协同作用
肌肉的协同作用:任何一个动作都不是 单一肌独立完成的,需要一组肌群的协 作才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