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表面抗体的调查
育龄妇女860例乙型肝炎表面抗体状况调查

1 张静华. 1 9 9 8—2 0 0 0年 上海地 区医院用药状况及 趋势 预测 [ J ] . 中 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 2 0 0 1 , 1 ( 4 ) : 2 1 9 .
不对症及盲 目用 药的现 象。( 2 ) 加 强临 床医师合 理使 用抗 菌
2 王飞 , 吴越. 3 2 例 急性 肾盂炎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分析 [ J ] . 中国
刺激下才能产生 , 人体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的来源主要来源 于注射 乙肝疫苗 , 或 自然感染 乙型肝炎病 毒 , 以前者 为主 。 目 前使用 的乙肝疫苗是利用 现代基 因工程技术 把构成含 有 乙肝 病毒表面抗原基因信息的重组质粒植 人酵母 , 让酵母在繁殖过
幼保健 院妇保 、 围保就诊接受 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检测妇女 。 1 . 2 乙肝表 面抗体检测仪器及 试剂
1 . 1 一般资料
育 龄妇女 均为 2 0 1 2年 1—1 2月在玉林 市妇 达安 D R 6 6 0 8时间分辨
结合 , 在体 内与其他免疫功能共 同作用下 , 可以把病 毒清除掉。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 阳性表 明人体 机体 已产 生特异 的免疫 力, 对 乙型肝炎病 毒感染有特异 的免疫力 , 或者是感 染乙型肝 炎病毒者好转的重要指标 。乙型肝炎 表面抗体 阴性表示 人体 对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没有 特异 的免疫力 。机 体产生对 乙型肝 炎病毒特异的免疫力表面抗体 是有 乙型肝炎病 毒表面抗 原 的
荧光免疫分析系统 、 微孔板洗板机 、 自动振荡 器 , 中山大学达安 基 因股份有 限公 司提供 的乙肝表面抗体检测试剂盒 。 1 . 3 乙肝表 面抗体检测方法 1 0 . o o为阳性结果 。
2 结 果
乙肝疫苗接种后乙肝表面抗体检测结果分析

乙肝疫苗接种后乙肝表面抗体检测结果分析目的分析研究乙肝疫苗接种后乙肝表面抗体的检测结果。
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本市乙肝疫苗接种的儿童1200例,对1200例儿童进行乙肝表面抗体的检测,并对其检测结果进行总结与分析。
结果在我市1200例乙肝接种儿童中,有702例儿童的检测结果呈现阳性,其阳性率为58.50%,在这702例儿童中,其中其中儿童年龄在9月~1岁之间的阳性率为92.08%、1岁~2岁之间儿童的阳性率为70.54%、3岁~4岁之间的阳性率为52.17%,5岁~6岁之间阳性率为37.29%。
讨论随着儿童年龄的增大,其乙肝表面抗体的阳性率也逐渐下降。
因此,要全面提高儿童乙肝疫苗接种的成功率,降低儿童乙肝发病率。
标签:乙肝疫苗接种;乙肝表面抗体;检测;分析根据数据调查,中国是全球乙肝高发地区,我国必须要加大乙肝的治疗与防控。
预防乙型肝炎最直接、最普遍的措施就是注射乙肝疫苗。
我国在2002年的时候把乙肝疫苗纳入我国基础免疫系统中,免费为中国适龄儿童进行乙肝疫苗的接种[1-2]。
本文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乙肝疫苗接种的儿童1200例,进行分析与探讨。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研究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乙肝疫苗接种的儿童1200例作为研究对象,1200例儿童严格按照按国家免疫程序0、1、6月3针乙肝疫苗免疫史。
其中有男性儿童685例、女性儿童为515例。
全部研究对象的年龄均在9月龄~6岁之间,其一般资料没有差异性。
1.2 方法随机选取本市2016年1月~2017年12月之间接受乙肝疫苗接种的儿童1200例,对1200例儿童进行乙肝表面抗体的检测,并对其检测结果进行总结与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本研究全部数据均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人群乙肝疫苗免疫状况基线调查

人群乙肝疫苗免疫状况基线调查为了解玉溪市自1992年将乙肝疫苗纳入儿童免疫管理以来,人群乙肝疫苗的免疫状况,为制定科学有效的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采用分层和整群抽样(PPS)的方法,对抽中的四个区县再进行分层抽样,每个县抽取3个乡,每个乡抽取10个行政村,每个行政村按预先设计的调查方案,每个年龄段随机调查3人,共计15人。
每个调查对象采集合格的血清进行乙肝保护性抗体(Anti-HBs)检测,结合实验室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所调查的人群乙肝疫苗平均接种率为89.57%,县与县之间乙肝疫苗接种率有差异(χ2=38.78,P<0.05);人群乙肝抗体平均阳性率为69.49%,县与县之间乙肝抗体阳性率有差异(χ2=32.32,P<0.05)。
各区县人群乙肝疫苗免疫预防接种工作存在不平衡现象。
结论玉溪市人群乙肝疫苗(HepB)免疫预防接种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人群能有效阻止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
[关键词] 乙型肝炎;乙肝疫苗(HepB);血清流行病学;免疫状况我国是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区,据全国乙肝感染调查研究表明,我国有6亿人曾感染过HBV,乙肝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约1.2亿人(92年数据)。
因此,我国政府对乙型肝炎控制工作及为重视,自1992年将乙肝疫苗(HepB)纳入计划免疫管理以来,新生儿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儿童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携带率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为了解玉溪市自实施乙肝疫苗接种工作以来,当地人群乙肝疫苗免疫预防控制状况。
于2009年6月在全市范围内采用采用分层和整群抽样(PPS)的方法,对抽中的4个县14个乡120个行政村的人群按年龄组进行随机抽样调查,所有信息按预先设计好的表格进行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抽中的行政村按5个年龄组(≥6月龄~、3岁~、6岁~、9岁~、>14岁)进行调查,每个年龄组各调查3人,每个行政村不少于15人,被调查县共调查不少于450人。
乙型肝炎表面抗体

乙型肝炎表面抗体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BsAb)是一种免疫球蛋白,它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后产生,可用于预防和诊断乙型肝炎。
本文将深入探讨乙型肝炎表面抗体的特性、作用以及相关的临床应用。
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是一种由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的抗体,它可以与乙型肝炎病毒的表面抗原(HBsAg)结合,阻止病毒进一步感染。
HBsAb的产生是由于机体免疫系统对HBV的感染作出反应,通过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和体液介导的免疫反应来清除病毒。
乙型肝炎表面抗体在临床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HBsAb可用于乙型肝炎疫苗的有效性评估。
疫苗接种后,机体会产生乙型肝炎表面抗体以提供免疫保护。
通过测定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水平,可以判断疫苗接种后是否产生了足够的免疫保护,从而确定疫苗的有效性。
此外,乙型肝炎表面抗体还可用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诊断。
在HBV感染的早期,体内可能出现HBsAg和乙型肝炎表面抗体的共存。
然而,当机体成功清除病毒后,HBsAg的浓度会逐渐降低,而乙型肝炎表面抗体的浓度会逐渐增加。
因此,通过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水平,可以确定是否已经产生了免疫保护,以及乙型肝炎病毒是否已被清除。
乙型肝炎表面抗体的检测可以通过ELIS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方法进行。
ELISA方法是通过添加已知浓度的抗原或抗体与待测样本中的HBsAb反应,然后使用酶标技术进行测量。
根据测量结果,可以确定乙型肝炎表面抗体的水平。
乙型肝炎表面抗体的测定结果通常以IU/mL(国际单位/毫升)为单位。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建议,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水平大于等于10 IU/mL被认为是阳性的,表示已产生了免疫保护。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乙型肝炎表面抗体的水平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
一些人可能在感染后的几年内保持持续的免疫保护,而其他人可能会逐渐失去免疫保护。
因此,在评估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水平时,还需要考虑个体的特点和临床情况。
总结起来,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是一种对抗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免疫球蛋白。
象山县1~6岁儿童乙肝表面抗体调查分析

幼儿 园检查 的 8 名儿 童进行 乙肝 表面抗 体检 测 。结 果 抗 一H 2 7 s随着年龄 的增 长 ,水平逐 渐 降低 ;男女之 问无 统计 学差 异 。结 论 年 B 龄越 小 ,免疫 效果越好 ;抗体 水平在 0~5 j /mI 问有 必要再 次接种 。 m 0 u 之 [ 关键词 】 儿 童 乙肝 表面抗 体 调查分 析
4 %。表 明 年龄 越 小 、抗 体水 平 越高 。原 因可 能 与随 年龄 增 大免 疫
1 1 调查对象 .
12 调 查 方 法 .
对象 山地 区 2 0 6 1 0 6年 ~l 月在本 院门诊及
对 调 查对 象分 别 采取 静 脉 血 3 分 离 血 清 , m1
幼 儿 园 体检 的 8 2 1 7 名 ~6岁儿 童 进行 乙肝 表 面抗 体 检 测 。
2 42 1 ) 5 ( 9. %
象 山县 l ~6岁儿童 乙肝表 面抗体调查分析
石 剑 霞
[ 要 ] 目的 摘 调 查 分析 象 山 县 1~ 6岁 儿 童 乙 肝 免 疫 况 。 方 法 采 用 时 问 分 辨 免 疫 荧 光 分 析 法 , 运 用 A T T 0仪 器 对 门诊 和 Y s 00 N E 2
的人群常被忽视。本文对象山地 区 82 l 岁儿奄乙肝表面抗 7 名 ~6 体水平进行调查分析 , 报告抗体在 l ~5 mI / 时的阳性率及 0 U ml 0 统计学差异 ,现报道如下。
1 对 象 与方 法
5 mI ml ,无统计学差异 。 0 U/ 组
3 讨论
乙肝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病, 中国的表面抗原慢性携带 者多始于儿童期感染,受感染时的年龄越小 , 变成 HB Ag携带者 s 的几率越高 , 对儿童身体健康危害极大。乙肝疫苗 的普遍接种, 已 大大降低 了儿童 乙肝病毒携带率 。乙肝疫苗接种后免疫成功的标 志是乙型表面抗体转为 阳性。本次检测结果显示 1 岁儿童随着 ~6 年龄增加 ,乙肝表面抗体的阳性率逐渐下降。此次调查 l 岁阳 、2 性率分别为 8 .% 2 5 00 、7 .%;5 、6岁的阳性率分别为 4 .%、4 . 61 3
乙肝抗体的检测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全球范围内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乙肝抗体检测是临床诊断和预防乙型肝炎的重要手段。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BsAb),了解实验对象的免疫状态,为乙型肝炎的防控提供依据。
二、实验目的1. 掌握乙型肝炎表面抗体ELISA检测方法;2. 评估实验对象的免疫状态;3. 为乙型肝炎的防控提供依据。
三、实验原理乙型肝炎表面抗体ELISA检测原理基于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反应。
将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包被于微孔板,加入待测血清,若血清中存在HBsAb,则与包被的HBsAg结合。
再加入酶标记的二抗,若HBsAb与HBsAg结合,则酶标记的二抗与HBsAb结合。
最后加入底物显色,根据颜色深浅判断HBsAb的存在。
四、实验材料1.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包被微孔板;2. 待测血清;3. 酶标记的二抗;4. 底物;5. 洗涤液;6. 酶标仪;7. 移液器;8. 试剂盒说明书。
五、实验方法1. 标准曲线绘制:将不同浓度的HBsAb标准品按试剂盒说明书操作,检测吸光度(A值),以A值为纵坐标,HBsAb浓度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2. 实验操作:a. 将微孔板置于酶标仪上,调整波长为450nm;b. 向微孔板每孔加入50μl待测血清,置于酶标仪上,37℃孵育30分钟;c. 向微孔板每孔加入50μl酶标记的二抗,置于酶标仪上,37℃孵育30分钟;d. 向微孔板每孔加入底物,置于酶标仪上,37℃孵育15分钟;e. 向微孔板每孔加入终止液,终止反应;f. 测量各孔的A值。
3. 结果判断:a. 根据标准曲线,计算待测血清的HBsAb浓度;b. 以HBsAb浓度≥10mIU/ml为阳性,低于10mIU/ml为阴性。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标准曲线绘制:根据标准曲线绘制结果,A值与HBsAb浓度呈正相关。
2. 实验结果:本次实验共检测30份血清样本,其中18份样本HBsAb浓度为10mIU/ml以上,12份样本HBsAb浓度低于10mIU/ml。
实验五ELISA法检查乙肝表面抗原

实验五ELISA法检查乙肝表面抗原
一、实验原理
ELISA(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是一种酶联免疫法,它利用可见的酶促
反应(如酶标)来测定或检测特殊的抗原或抗体,也称为酶标免疫分析(ELISA)。
它的作用是,通过特定抗原与特殊抗体之间的特异性结合,
使反应剂(受体物质)发生可见的改变,以此来测定定量或定性的被测物
质(抗原或抗体)是否存在。
ELISA法是用来检测乙肝表面抗原(HBsAg)的一种快速简易的方法。
首先,将患者血清在微孔板上预先唾液,然后在微孔板上涂上特异性抗原
抗体,抗体和抗原结合形成复合体,最后将这种复合体添加进反应液中,
在其中一种特殊条件下,复合体中的受体物质会发生反应,此时可见的酶
标反应就出现了,检测结果就可以出现了。
二、实验步骤
1、准备实验样本和实验设备:患者血清样本,抗体,反应液,微孔板,洗涤盒,细胞培养室,实验酶标板和其他实验用品等。
2、抗原抗体涂覆:将患者血清在微孔板上唾液,然后用特异性抗体
对抗原抗体进行涂覆,并将抗体抗原复合体形成复合体。
3、反应液加入:将复合体加入反应液中,并在恒温水浴箱中反应,
使受体物质发生反应,产生可见酶标反应。
4、检测并判断结果:检测。
大理地区10岁以下白族儿童乙肝表面抗体调查

大理地区10岁以下白族儿童乙肝表面抗体调查秦红群【摘要】目的了解大理地区白族儿童乙肝免疫状况,探讨儿童乙肝加强免疫最适年龄.方法对该院就诊的2958例10岁及以下儿童采用时间分辨荧光分析法进行抗-HBs检测,检测结果分别按年龄、性别分组与抗体定量水平高低进行分组统计分析.结果 2958例白族儿童抗-HBs结果阳性(>10 mIU/mL)1410例,占47.7%,其中高水平阳性(>100 mIU/mL)573例占19.4%,随着年龄的增加抗-HBs水平呈逐渐下降趋势;,3岁以下组588例中抗-HBs阳性459例占78.1%,其中高水平阳性234例占39.8%,3岁及以上组2370例中抗-HBs阳性951例占40.1%,其中高水平阳性339例占14.3%,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性1794例中抗-HBs结果阳性857例,占47.8%,其中高水平阳性333例占18.6%,女性抗-HBs结果阳性(>10 mIU/mL)1164例,占47.5%,其中高水平阳性240例,占20.6%,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理地区3岁以上组白族儿童对乙肝病毒免疫力明显低于3岁以下组,因此儿童进行乙肝疫苗加强免疫的最适合年龄为年满3岁左右.【期刊名称】《中国卫生产业》【年(卷),期】2017(014)003【总页数】3页(P139-141)【关键词】儿童;乙型肝炎;抗体;水平【作者】秦红群【作者单位】云南省大理州医院检验科,云南大理 67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181.3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抗-HBs)是针对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或预防接种后,机体产生的唯一的具有保护作用的特异性抗体,其阳性是机体对乙肝具有免疫力的标志,也是乙型肝炎(下称乙肝)疫苗免疫成功的标志。
为了解该地区10岁及以下白族儿童对乙肝的免疫状况,为乙肝的预防提供科学数据,该文2015年9月—2016年9月采用时间分辨荧光分析法对研究人群进行抗-HBs定量检测分析,现报道如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12月15日
Dec .15.2011 2010级学生中乙肝表面抗体的调查
2010级临床(8)班第三组
遵义医学院医学免疫学开放性实验论文
1
2011年12月15日
Dec .15.2011
2010级学生中乙肝表面抗体的调查
2010级临床(8)班第三组
罗文鑫(201010829) 刘敏(201010831)
杨丽诗(201010801) 吴兴荣(201010824) 李盼盼(201010825) 汤程诚(201010826) 栗洁(201010827) 杨富茵(201010828) 吴惠(201010832) 孟显(201010833) 谢光青(201010834) 卢玉(201010835)
摘要:探索乙肝病毒的致病机理和检测方法,主要验证乙肝两对半的的检测方法(HBs抗体检测(ELISA法)),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抗-HBs)是由HBsAg诱导产生,为保护性抗体。
在HBV感染恢复期或注射乙肝疫苗后出现,它的出现标志对HBV感染产生特异性免疫。
并且对2010级学生的乙肝表面抗体展开调查提高同学们对乙肝的重视,为乙肝防御计划提供依据,必要时建议同学注射乙肝疫苗。
关键词:乙肝;乙型肝炎表面抗体;免疫
2
2011年12月15日
Dec .15.2011 图中分类号:TS252.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86
乙肝病毒的感染已经成为了全球性的危害。
慢性乙肝可导致肝硬化、肝癌及肝功能衰竭,全球因乙肝有关的疾病而死的人口高达100多万,而我国又是一个乙肝大国,因此对乙肝的研究刻不容缓。
乙肝病毒分(A B C D E F G )七种,中国以B C 最为常见。
根据乙肝病毒的特性,慢性乙肝分为HbeAg阳性乙肝和HbeAg阴性乙肝,且阴性乙肝危害更大,是乙肝感染的晚期,会很快进入肝硬化的阶段,治愈率低,被认为是难治性乙肝,中国HbeAg阴性乙肝的慢性乙肝的发生率已达到百分之三十到四十。
【1】
目前美国批准用于慢性乙肝抗病毒的治疗药物有干扰素、拉美夫定和阿德福韦,但仅百分之五十的患者体内的病毒能被这三种药物抑制。
因此要改善乙肝的现状,要从预防开始。
乙肝表面抗体就成了遏制乙肝肆虐的克星。
乙肝表面抗体(HBsAb)是对乙肝病毒免疫的保护性抗体。
它的阳性表明既往感染过乙肝病毒,但已经排除病毒,或者接种过乙肝疫苗,产生了保护性抗体。
血清中乙肝表面抗体滴度越高,保护力越强。
但也有少数人乙肝表面抗体阳性而又发生了乙型肝炎,可能为不同亚型感染或是乙肝病毒发生了变异。
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抗-HBs)是由HBsAg诱导产生,为保护性抗体。
在HBV感染恢复期或注射乙肝疫苗后出现,它的出现标志对HBV 感染产生特异性免疫。
乙肝表面抗体呈阳性状态主要有三方面的意义,如下
3
2011年12月15日
Dec .15.2011
图一乙肝发病示意图:
一、单项抗-HBs阳性
1、接种乙肝疫苗成功的标志;
2、单项低效价抗-HBs阳性有时为非特异性反应。
二、与抗-HBc、抗-HBe同时阳性
机体自然感染(包括隐性感染和显性感染)乙肝病毒(HBV)以后发生免疫应答,乙肝病毒被清除,机体获得抵御乙肝病毒再次侵袭的特异性免疫力。
【2】
三、与HBsAg同时阳性相关的因素:
1、感染了不同的乙肝病毒亚型;
2、感染了S基因变异的乙肝病毒;
3、免疫功能低下,抗-HBs不能清除HBsAg;
4、正处于抗原-抗体动态平衡阶段。
而现阶段医学的检验乙肝表面抗体的常用手段是免疫酶标记技术,这是一种用酶标记抗体(抗原)检测特异性抗原(抗体)的方法。
本文中所采用的方法就是双抗体夹心法。
但是可以采用的手段有很多种。
4
2011年12月15日 Dec .15.2011
5
图二 免疫标记酶技术的种类【3】
1.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仪器 已经包被好的板(Anti-HBs 试剂盒)、被测者血清、微量加样器、特异性标记酶、保温湿盒、PBS
洗涤液、终止液、显色液 、酶标仪
1.2 方法
1.2.1 取出包被好的板,加入待测血清,再加入酶标记抗体,置湿盒37℃30-40min 。
1.2.2 取出以洗涤液洗涤3次,每次3-5min 。
1.2.3 加入显色液,37℃或室温15-30min 。
2011年12月15日 Dec .15.2011
6
1.2.4 取出加入终止液,最后置酶标仪读数。
图三 双抗体夹心法示意图
2.结果
2.1 调查结果 我们对2010级的530名同学进行了乙肝表面抗体的调查,其中89%(472)的同学接种过乙肝疫苗,11%(58)
的同学未接种过乙肝疫苗。
在接种的89%中现在还存在乙肝表面抗体的占87%(410), 未接种过乙肝疫苗的11%的同学中有42%(24)存在乙肝表面抗体。
2.2 存在抗体没有接种疫苗 在我们调查的530名同学中有24名存在乙肝表面抗体,却从未接种过乙肝疫苗,我们认为他们体内携带有乙肝病毒。
2011年12月15日
Dec .15.2011
2.3 接种过乙肝疫苗却没有抗体在我们调查的530名同学中有472名接种过乙肝疫苗却有72名同学体内没有检测出乙肝表面抗体,这表明乙肝表面抗体有随时间增长而减少的趋势。
表1
3.讨论
我们调查的2010级的530名同学中接种过疫苗的高达89%,我们基本上都是在1990年之后出生的,我国1991年明确规定新生儿出生3到6个月必须接种乙肝疫苗。
相比其它年龄段我们无论是感染乙肝病毒或是接种乙肝疫苗的数据都是比较可观的,这对我们的学习生活都有很大的帮助。
很多同学是小时候接种的乙肝疫苗,现在体内的抗体没有了,虽然很多都还存在可量特别少,这意味着人体内的乙肝表面抗体是在逐年减少的,如不及时补充抗体,那么就将丧失对乙肝病毒的免疫能力。
我国目前有1.2亿乙肝携带者,如果不进行乙型肝炎疫苗接种,要想控制这种疾病是不可能的,乙肝疫苗首先可以预防乙肝的发生。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注射乙肝疫苗的为了使目前有限的疫苗使用得当,发挥乙肝疫苗的预防作用,应选择最容易感染乙肝病毒的人群预防注射,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的预防乙肝病毒的传播。
我们还是医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应该比其他的人群了解更多更重视,可在我们的身上仍有部分同学感染了乙肝不重视或体内没抗体而不接种乙肝疫苗。
因此我们应该向全社会宣传乙肝的危害性。
必须注射乙肝疫苗的人群:接触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病人血清和为其常做手术的医务人员;经常献血的人;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患者的家属;如果母亲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者,新生儿在出生后24小时内应注射乙肝疫苗;婚前检查一方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时,可给对方注射乙肝疫苗;幼儿园的保育员、食品厂加工工人、炊事员均应进行预防注射;以保证他们不乙肝病毒被传染。
我们都知道乙肝病毒是非常容易传播的,因此,凡没有感染过乙肝病毒者都应该注射乙肝疫苗。
重点应用人群有两部分,一部
7
2011年12月15日
Dec .15.2011
分是新生儿、学龄前儿童,尤其是母亲在妊娠期间为病毒携带者的新生儿。
另一部分是危险人群,包括接触乙肝病人的医护人员,直接接触血液、分泌物的医护人员,乙肝病人和乙肝病毒携带者的配偶、家庭成员或密切接触者。
注射乙肝疫苗后所产生的足量抗体只能预防乙肝病毒感染和乙肝发病,对其他类型的病毒性肝炎没有预防作用。
接种者还可能感染甲、丙、戊、庚肝等病,因此在注射乙肝疫苗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了其他疾病的传播。
---------------------------------------------
参考文献
【1】谭春梅吕之聪.关于HBsAg携带的几个问题[J].中国公共卫生杂志,1995,11(3):135-137.
【2】高亚平.五邑大学6届新生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J].中国学校卫生.
【3】李燕婷吴寰宇任宏等.上海市居民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9,25(增刊):1-3.
8
2011年12月15日
Dec .15.2011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