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植物对湖泊的影响

合集下载

水生植物对水环境污染的治理和修复

水生植物对水环境污染的治理和修复

水生植物对水环境污染的治理和修复水生植物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植物,它可以在水中生长,不同于陆地上的植物,水生植物具有对水环境的治理和修复的功能。

在实践中,许多城市的水环境污染问题非常严重,因此需要引进水生植物来对水环境进行治理和修复。

本文将围绕着这个主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水生植物对水环境污染的治理对于水环境污染的治理,水生植物具有非常大的优势。

首先,水生植物可以吸收和净化水体中的有害物质,包括重金属、化学物质等。

其次,水生植物可以稳定水中有害物质的浓度,有效遏制污染物的扩散和传播。

最后,水生植物还能减少底泥中的废气排放,防止氧化还原反应对水体产生负面影响。

在水体中引进适宜的水生植物,通过植物自身的生长和代谢,对水体进行治理是目前比较流行的处理方式。

比如,在河流和湖泊中引进睡莲,既可以增加水体的氧含量,有助于水中生物的繁殖,又可以吸收水中的营养盐,有效遏制富营养化的发生。

同时,在河床上铺设适当的水生植物,可以有效增强河岸的稳定性,减少水土流失的现象。

另外,水生植物的引入还能有效减少底泥中的污染物,对底泥中金属离子、氮、磷等进行吸收和分解,并将其转化为有机物。

这一方面可以减少底泥污染对水质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还可以增强水生植物的生长。

总的来说,水生植物在水环境污染治理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同样也是一种能够实现生态恢复的有效措施。

二、水生植物对水环境污染的修复水生植物的生长和繁殖能够有效修复水环境污染,这也是将水生植物应用于污水处理的主要原因。

在生态系统恢复工程中,水生植物的引入能够促进新陈代谢以及环境的改善。

具体来说,水生植物的引入可以使水体的水位得到改善,形成多个生态环境,减少污染物对水体和水体生态系统的破坏。

此外,水生植物对水质的修复还有助于河流的生态系统建设。

比如,绿色藻类的引入可以有效提升河流的生态系统耐受性,促进水体中的营养循环管理,减少有害物质的产生。

此外,水生植物的生长还可降低水中硝化细菌数量,从而减少其对水体的污染。

水生植物对污染物的清除及其应用

水生植物对污染物的清除及其应用

水生植物对污染物的清除及其应用水生植物是指在水中、湿地或泥沼等环境中生长的植物,它们具有很好的吸收和分解水体中的营养物质、重金属离子和有机物等的能力,能够有效地对水体进行净化。

这种绿色植物对环境的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还有一些实用的应用。

一、水生植物净化污染物的机制在清除水体污染物的过程中,水生植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它们吸收、分解、沉淀和切割污染物,进而净化水体。

水生植物清除污染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机制:1、生长和代谢。

水生植物通过根、茎和叶等器官生长代谢过程中摄取了水中的营养物质,如氮、磷等,减少水中的营养盐浓度,防止富营养化,对水质的净化起到了作用。

2、吸收和积累有机物。

水生植物具有吸收和积累有机物的能力,可以有效地去除水体中的有机物、化学污染物和放射性污染物等有害物质,减少或消除水体异味和色度等问题。

3、粘附和吸附。

通过吸附和粘附等机制,水生植物可以去除水体中的颗粒物和泥沙,从而净化水体。

4、根系高级化合物的释放。

水生植物通过根系释放一些有机酸、多糖物质等高级化合物,可以有效地降解水体中的有机物,加速其氧化分解,促进生物循环。

二、水生植物应用的实践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和环境治理技术的不断发展,水生植物净化污染物的应用变得越来越广泛。

1、水质净化。

通过投放水生植物,可以清除水体中的营养盐、化学物质和有机物等,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为人类提供了更优质的饮用水。

例如,中国大亚湾核电站采用水生植物技术净化机组冷却水。

2、湿地建设。

水生植物是湿地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通过植被修复可以恢复湿地自然生态系统,提高水质和土壤质量,促进土地持续利用。

3、城市景观。

水生植物可以作为城市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布置水生植物景观可以提升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城市空气质量。

4、养殖业。

水生植物可以作为养殖污染物的生物滤器,对水体中的废气和废水进行处理,降低养殖对环境的污染。

三、水生植物产业的现状和前景随着人们对于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和污染治理技术的发展,水生植物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水生植物对湖泊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

水生植物对湖泊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

水生植物对湖泊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湖泊生态系统是一个由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交织组成的复杂系统。

其中,水生植物是湖泊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健康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水生植物对湖泊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

1. 水生植物概述水生植物是一种适应水生环境的植物,它们可以长期生活在水中的泥沙或浮游生物上。

水生植物根据其生长位置的不同可分为水生浮叶植物和水生底栖植物两类。

水生浮叶植物如睡莲、莲花、荷花等,它们可以浮在湖面上,而水生底栖植物则固定在湖底的泥沙中,如水葫芦、箭杆草、眼子菜等。

2. 水生植物对湖泊水质的影响水生植物对湖泊水质的影响体现在净化水质和改善水生态系统两个方面。

水生植物通过吸收营养盐和重金属,净化湖泊水质,减少水蓝藻等有毒有害生物的生长。

而水生植物的存在也为一些微生物,无脊椎动物和鱼类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和食物。

3. 水生植物对湖泊氧化还原状况和土壤质量的影响水生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提高湖泊中的氧气含量,改善氧化还原状况。

同时,水生植物的根系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通透性和保水性,有利于沉淀和富集有机物质,并促进藻类和浮游生物的分布。

4. 水生植物对湖泊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水生植物对湖泊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

它们为鱼类、水鸟等提供栖息地和食物,促进其繁殖。

同时,水生植物也可以防止湖泊沉积物的消失,保持水深和泥沙的稳定性,减少水流速度,有利于水生动物在湖泊中繁衍生息。

5. 水生植物对湖泊环境的负面影响当水生植物数量过多时,也会对湖泊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例如过度繁殖的水葫芦、箭杆草等水生植物会形成植物漂浮层,降低湖泊的酸碱度、光照等环境因素,损害湖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此外,水生植物的死亡会消耗氧气,导致湖泊富营养化,繁殖有毒有害生物,对水生生态系统造成威胁。

6. 总结水生植物是湖泊生态系统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对湖泊生物多样性、水质、氧化还原状况、土壤质量等方面都有着显著的影响。

水生植物在水污染治理中的净化机理及应用

水生植物在水污染治理中的净化机理及应用

水生植物在水污染治理中的净化机理及应用水生植物是指能在水体中生长并繁殖的植物。

它们是水域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有净化水质、维持水体生态平衡的重要作用。

在水污染治理中,水生植物被广泛应用于水体净化和修复工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重点介绍水生植物在水污染治理中的净化机理及应用。

一、水生植物的净化机理1. 吸附作用水生植物的根、茎、叶等表面具有丰富的微生物和菌丝,这些微生物和菌丝可以吸附并寄生在水生植物的表面。

通过这些微生物和菌丝的作用,水生植物能够有效吸附水中的悬浮物、有机物质和重金属等污染物,净化水质。

2. 生物吸收水生植物的根部长期浸泡在水中,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能够通过根系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和污染物。

对于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和重金属等污染物具有较强的吸收能力,将其转化为植物组织中的有机物。

3. 生物转化水生植物在吸收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和污染物后,能够通过自身的新陈代谢过程将其转化为无害的物质,并释放氧气,提高水体的氧含量,改善水质环境。

4. 生态平衡水生植物通过其独特的生长方式和生态功能,能够促进水体中微生物和藻类等生物的繁衍,构建起一套相对稳定的生态平衡系统,从而净化水体中的有机物、营养物和重金属等污染物。

1. 河流湖泊生态修复在河流湖泊的水污染治理中,通过引种适宜的水生植物,例如莲藕、菰、香蒲等,能够有效稳定水体微生物群落结构,净化水体,改善水质环境。

水生植物的根系能够有效固定土壤,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岸坡生态环境,促进河流湖泊的生态修复和可持续发展。

2. 污水处理水生植物还被广泛应用于污水处理工程中。

通过建设人工湿地、植物滤池等单位工程,利用水生植物的吸收和转化作用,对进入的废水进行净化处理,将水体中的有机物、氮、磷和重金属等污染物去除或转化,达到排放标准,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3. 水产养殖水生植物在水产养殖中也发挥着积极作用。

水生植物能够吸收水中的氨氮、硝酸盐等有害物质,提供优质的生态环境,有利于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水生植物对水环境的修复作用

水生植物对水环境的修复作用

水生植物对水环境的修复作用水是一切生物生存的保障,可是由于人们对环境污染的认识,近代经济发展的同时,环境污染也变得越来越严重,重金属污染、水生植被疯长、水体富营养化等水污染到了令人担忧的境地。

近几年,保护环境的呼声越来越高,人们开始研究环境的治理。

随着湖泊水环境治理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在“引水冲污”、“截污减排”等工程实施后,湖泊水环境的富营养化、重金属污染等的趋势并未得到本质上的改善,近几年一种新的水治理方式——水生高等植物对湖泊水环境的修复得到重视,各地相继实施了植物生态修复工程。

1水生高等植物对的水环境修复机制由于长期生活在缺氧、弱光的环境中,经过漫长的生物进化选择,水生植物在本身的解剖结构上形成了特有形态。

根、茎、叶形成完整发达的通气组织,保证器官和组织对O2的需要;发达的根系组织,保证各营养物质的吸收等。

水生植物在水生态系统中处于初级生产者地位,它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有机物,生产出大量的有机物质,为水生动物及人类提供直接或间接的食物,同时水生植物也是水生生态系统保持良性循环的关键,也是水生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基础,因此完整的水生植物群落是维持水生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关键因子。

水生高等植物对水环境的修复主要是通过自身的生长以及协助水体内的物理、化学、生物等作用而去除受污染水体中的营养物质,污水中的部分有机、无机物质以及含磷含氮污染物作为植物生长所需的养料被吸收,部分有毒物质被富集、转化、分解。

高等水生植物的存在可以为真菌、细菌等微生物活动提供场所,并通过其发达的通气组织将O2输送到根际,抑制厌氧微生物生长,为好养微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提供良好的根际环境。

水生植物对水环境的净化功能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高等水生植物分为挺水、漂浮、浮叶、沉水4种生态类型,它们对水体中的营养盐均有很好的吸收、净化能力。

水生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有利于水体中N、P等营养平衡,能有效地控制水体富营养化。

水生植物主要通过根部吸收污染水体底质中的N、P等营养元素,同时具有光合功能的植物体也吸收来自水中的游离态N、P等营养元素。

湖泊水质改善措施实施效果总结

湖泊水质改善措施实施效果总结

湖泊水质改善措施实施效果总结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湖泊水质问题愈发突出。

为了改善湖泊水质,采取一系列措施成为当务之急。

本文将对湖泊水质改善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总结,以期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一、生态修复与湿地建设湿地是重要的自然净化系统,具有很强的水质净化能力。

通过湿地建设和湿地恢复,可以有效地提升湖泊水质。

例如,建设人工湿地和生态滩涂,能够减少水体中的营养盐、悬浮物和有机物负荷,起到净化作用。

研究表明,适当增加湿地的面积和改善湿地的结构,对湖泊水质的改善具有显著效果。

二、水生植物的引入和养殖水生植物对湖泊水质具有重要影响。

适当引入水生植物,如睡莲、莲花等,可以提高水体中的氧气含量,并吸收水中的营养盐和有机物,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效果。

同时,水生植物根系的生长也有助于稳定湖泊底质,减少底泥中的营养盐释放,改善水质。

三、减少污染物排放湖泊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污染物的大量排放。

因此,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是改善湖泊水质的关键措施之一。

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应该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加强污染物排放监管,对违法企业进行处罚,促使其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同时,大力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和绿色能源,减少二氧化碳和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降低湖泊污染的风险。

四、水质监测和管理水质监测是评估湖泊水质状况和改善效果的重要手段。

通过定期对湖泊水体进行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并解决可能导致水质恶化的问题。

同时,建立完善的湖泊水质管理体系也十分重要。

政府、环保部门和相关研究机构应加强合作与沟通,制定科学规范的管理措施,确保湖泊水质长期保持在良好状态。

五、公众参与和环境教育公众参与是湖泊水质改善的重要环节。

通过普及环境知识,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鼓励公众主动参与湖泊保护和水质改善行动,可以形成广泛的社会共识,推动湖泊水质改善工作的顺利进行。

此外,加强环境教育,特别是针对学生的教育,可以培养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行动能力,为湖泊水质的长期改善打下坚实的基础。

草型湖泊和藻型湖泊的区别

草型湖泊和藻型湖泊的区别

草型湖泊和藻型湖泊的区别草型湖泊和藻型湖泊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湖泊,它们在生态系统、环境特征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草型湖泊是指湖泊周围生长有茂密的水生植被,如芦苇、香蒲等。

这些水生植物在湖泊的岸边和浅水区形成了茂密的植被带,起到了保护岸边土壤和水质的作用。

这种植被带为湖泊提供了丰富的氧气和有机物质,同时也为湖泊的生物提供了栖息地和食物来源。

草型湖泊的水质通常较为清澈,富含氧气,生物多样性较高。

相比之下,藻型湖泊则是指湖泊中大量繁殖的浮游藻类。

藻型湖泊的水体通常呈现绿色或蓝绿色,这是由于藻类在湖水中大量繁殖所致。

藻类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并吸收水体中的营养物质,使湖泊的水质富含营养物质。

这种富营养化的环境使得藻类能够大量繁殖,形成大片的浮游藻类群落。

然而,由于藻类繁殖过度,会消耗水中的氧气,导致湖泊富氧环境减少,甚至引发水体富营养化,影响水质和生物多样性。

草型湖泊和藻型湖泊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也存在差异。

草型湖泊的植被带可以防止水土流失,保护湖泊岸边的生态环境。

植被的根系能够固定土壤,防止湖泊的岸边受到侵蚀,同时还能够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净化水质。

植被带还为湖泊提供了栖息地,吸引了大量的水生动物栖息和繁殖。

而藻型湖泊中的浮游藻类则是湖泊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初级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为湖泊中的生物提供能量。

然而,藻类过度繁殖会导致富营养化和水体缺氧,对湖泊生态系统造成负面影响。

草型湖泊和藻型湖泊的水体特征也存在差异。

草型湖泊的水质较为清澈,由于植被的保护作用,湖水中的悬浮物较少。

而藻型湖泊的水体呈现绿色或蓝绿色,由于藻类的大量繁殖,湖水中的悬浮物较多。

草型湖泊和藻型湖泊在生态系统、环境特征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区别。

草型湖泊以茂密的水生植被为特征,水质清澈,生物多样性较高;而藻型湖泊以大量浮游藻类为特征,水体呈绿色或蓝绿色,富含营养物质,但可能引发富营养化问题。

了解这些区别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保护湖泊生态系统。

6大湖泊水体生态修复技术

6大湖泊水体生态修复技术

6大湖泊水体生态修复技术
六大湖泊水体生态修复技术包括:
1.底泥疏浚:底泥是湖泊水体中的重要污染源,通过疏浚底泥可以清除污染
物,减少内源污染,从而改善水质。

2.植被修复:在湖泊周围种植适合的水生植物,如沉水植物、挺水植物等,
能够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降低水体中的氮、磷等污染物的含量,同时植物的根系可以改善底质环境,提高水质。

3.生物净化:利用微生物的代谢作用降解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包括细菌、真
菌等。

4.生态放养:在湖泊中放养适量的鱼类、贝类等水生动物,利用其生物摄食
作用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降低水体富营养化程度。

5.生态工程:采用生态工程技术,如生态浮床、人工湿地等,通过生态系统
的自然平衡机制改善水质。

6.综合治理:结合以上多种技术手段,对湖泊进行综合治理,全面改善水质、
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在实施生态修复技术时,需要针对不同湖泊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方案,并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和管理。

同时,还需要加强湖泊周边环境的保护和治理,控制污染物排放,从源头上遏制湖泊水体的污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生植物:指生理上依附于水环境、至少部分生殖周期发生在水中或水表面的植物类群。

大型水生高等植物主要包括两大类:水生维管束植物和高等藻类。

水生维管束植物通常有4种生活型:挺水、漂浮、浮叶和沉水。

总体看,水生维管束植物(以下简称水生植物)对湖泊生态系统的影响分为生物化学作用和非生物化学作用,见下图。

水生植物对湖泊的影响有:
1.对营养盐的影响
1.1 净化机制
水生植物对水体的净化机理主要有以下3方面:
①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同化吸收。

②根际效应。

根系微生物是聚居在根际,以根际分泌物为主要营养的一群微生物,根系微生物作用于周围环境形成根际,产生根际效应。

根系微生物不仅种类和数量远高于非根系微生物,而且其代谢活性也比非根系微生物高;另一方面,在根际,高等水生植物能将氧气从上部输送至根部,在根区和远离根区的底泥中形成有氧和厌氧环境,从而促进底泥微生物中的硝化与反硝化。

③吸附作用。

研究证明,种生活型水生植物,以沉水植物对富营养化湖水净化能力最强,因为沉水植物的根部能吸收底质中的氮、磷,植物体能吸收水中的氮、磷。

1..2 对水体中营养元素的影响
1.2.1影响氮去除的因素
(1)影响TN去除的因素。

水生植物的存在,能有效去除水中氮,使总氮明显下降。

(2)影响硝态氮去除的因素。

水生植物对硝态氮的去除效果最明显,因为水生植物优先吸收硝态氮,同时由于硝态氮是氮循环中微生物等作用的直接底物,是最活跃的氮形态,可以通过反硝化的过程被去除,所以水生植物对硝态氮的去除效果同时受微生物和植物吸收的影响。

欢迎访问水业导航网(www/h2o123//com)
(3)影响氨氮去除的因素。

有研究发现,水生植物对氨氮的去除效果与总氮、总磷及硝态氮相比,相对较差。

这是因为水中氨氮减少有4个途径:①通过气态氨直接挥发;②水生植物的吸收、吸附;③发生硝化作用转化为硝态氮;④吸附到底泥。

1.2.2影响磷的去除
磷的去除,一方面是以磷酸盐沉降并固结在基质上的形式;另一方面是可给性磷被植物吸收。

微生物对含磷化合物的转化在磷的净化过程中是一个限制性因子,而湿地中植物的存在会强化微生物对磷的积累。

(1)影响TP去除的因素。

沉水植物富集TP的能力要好于挺水植物。

(2)影响正磷酸盐去除的因素.而沉水植物对APA有抑制作用,即沉水植物通过对APA的抑止减少正磷酸盐浓度。

1.3 水生植物会影响湖泊中沉积物磷释放
大型水生植物对底泥内源磷释放有抑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改变水环境条件。

研究表明,内源磷的释放受到水环境条件,如温度、溶解氧和氧化还原电位、pH、扰动等因素影响。

而大型水生植物特别是沉水植物,对水环境条件如溶解氧、氧化还原电位、pH等都有重要影响。

②吸收作用。

当水中有水生植物存在时,由于植物对磷的吸收,使觉积物中磷的含量有一定的减少,从而发生了磷在上覆水与沉积物之间的重新分配。

③吸附作用。

大型水生植物的种植对湖泊底泥中的磷具有一定的吸附作用,可以降低底泥中磷的含量,改变底泥的化学物理特性,有助于降低底泥内源性磷释放强度。

④微生物作用。

微生物对磷在植物--上覆水--沉积物中重新分配起到重要作用,而水生植物会影响微生物的种类及数量。

有水生植物生长的沉积物的微生物生物含量要高于无水生植物的生物量含量。

3 对重金属的吸收净化
由于重金属的富集作用,水生植物可吸收富集水中的重金属污染物,从而达到一定程度净化水中重金属的效果。

4 抑制藻类生长
水体具有发育良好的水生植被就能强烈地抑制藻类的生长。

5 改善水质
水生植物对水体物理环境的改变作用显著,能有效改善水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增加水中溶解氧。

种态型的水生植物中,因为沉水植物所产生的氧所全部释放于水中,所以对增加水体溶解氧的贡献最大。

②pH值。

研究发现,湿地内pH值的变化趋势与溶解氧变化趋势一致,而且沉水植物湿地内pH值明显要高于其它挺水植物湿地。

③改善水体透明度。

水生植物可以促进水中悬浮物、污染物质沉积,同时能防止底泥颗粒物再悬浮,从而提高水体透明度。

④抑制沉积物的再悬浮。

沉积物的再悬浮速率取决于风速、吹程和水深等因素。

许多研究证明水生植物能大大降低由风浪引起的水运动,从而减少湖水运动对湖泊沉积物的影响。

6 保护生物多样性
水生高等植物发育良好有利于创造环境多样性,提高湖泊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又有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水生高等植物能够从多方面影响浮游动物的生境,是影响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密度、多样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7 水生植物消退对湖泊生态系统的影响
浅水湖泊生态系统退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大型水生植物的消失,尤其是沉水植物的消失。

湖泊水生植物消亡后,水体浑浊,不利于靠视觉定位的凶猛性鱼类的捕食,从而减轻了对摄食浮游动物和底栖生物的鱼类的捕食压力,而对滤食性的鲤科鱼类影响不大,因此滤食效率较高的大型浮游动物(如枝角类)种群减少,减少了对藻类的滤食,从而为浮游植物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浮游植物建立优势是导致水生态系统结构破坏和功能异化的过程,它导致水体溶解氧下降、透明度降低、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生物多样性下降。

8 水生植物过度生长带来的环境负效应
当然,除了一定的净化作用外,水生植物如果生长过旺等,也会对湖泊生态环境带来负面影响。

首先,大型水生植物过量生长,占据水体空间,使鱼类的生活活动空间减少,觅食困难,在阴雨天气鱼类在有限水体空间与水生植物互相争夺水中溶解氧,会出现大量死鱼现象。

而且仲夏季节,水草繁茂的水域由于光合作用强烈,水中CO2被大量消耗引起潮水pH值骤然上升,也容易造成死鱼现象。

其次,大量水草死亡沉落水中腐烂、分解,在生长期吸收的营养盐又释放回水体,成为水体营养物质的内源污染。

研究发现,水生植物凋落物腐烂分解过程中75%的N、80%的P 能在年内释放出来。

第三,水生植物残留湖中,不易分解的植物残体积累在湖底,会加速湖泊淤积和沼泽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