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二上册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

人教版高二上册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

【篇一】一、通假字1、傳道受業解惑(“受”通“授”,傳授)2、或不焉,或師焉(“不”通“否”)二、古今異義1、古之學者必有師:(古)泛指求學的人;讀書人。

(今)指有專門學問的人。

2、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古)特殊指示代詞“所”與介詞“以”結合,譯為㈠用來……辦法(方式、工具、依據等);㈡……的原因(或緣由)。

(今)表因果關係的連詞。

3、無貴無賤,無長無少:(古)無論,不論。

(今)沒有。

4、小學而大遺:(古)①小的方面;②一般指研究文字、訓詁、音韻的學問。

(今)對兒童、少年實施初等教育的學校。

5、句讀之不知:(古)句子停頓的地方。

(今)看字發出聲音。

6、今之眾人:(古)一般人、普通人。

(今)許多的人。

7、吾從而師之:(古)跟隨。

(今)連詞,表目的和結果。

8、師不必賢於弟子:(古)不一定。

(今)不需要。

三、一詞多義(1)師1、古之學者必有師(名詞,老師)2、吾師道也(動詞,學習)3、吾從而師之(意動用法,以……為師)4、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動詞,從師)5、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名詞,有專門技藝的人)6、十年春,齊師伐我(名詞,軍隊)(2)傳1、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動詞,流傳)2、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動詞,傳授)3、六藝經傳皆通習之(名詞,古代解釋經書的書)4、朔氣傳金柝(動詞,傳遞,傳送)5、舍相如廣成傳舍(名詞,客舍)其1、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代詞,表領屬關係,他(它)的,他(它)們的)2、其聞道也亦先乎吾(代詞,他,他們)3、其為惑也終不解矣(代詞,表遠指,那)4、其皆出於此乎(副詞,表推測、估計語氣,大概,或許)5、其可怪也歟(副詞,表反詰語氣,難道,真的)6、傳其道解其惑者也(代詞,前指老師的;後指學生的)7、其出人也遠矣(代詞,指聖人)8、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代詞,指“聞道先乎吾”的人)(5)於1、其皆出於此乎(介詞,表動作行為的處所,從)2、拜送書於庭(介詞,表動作行為的處所,在)3、學於餘(恥學於師)(介詞,表動作行為的趨向,向)4、於其身也(介詞,表動作行為的對象,對,對於)5、師不必賢於弟子(介詞,表比較,比)6、不拘於時(介詞,表被動,被)(6)之1、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助詞,的)2、擇師而教之(代詞,他)3、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4、句讀之不知(助詞,賓語前置的標誌)5、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代詞,這類,這些)6、輟耕之壟上(動詞,到,往)7、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代詞,他)8、師道之不復,可知矣(結構助詞。

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重点整理

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重点整理

寡人之于国也通假字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鸡豚狗彘(zhì)之畜【无】失其时【无】通“勿”或“毋” 不要。

2: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检】通“敛” 收敛积蓄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花白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 道路5:【直】不百步耳【直】通“只”:只是古今异义1.【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古义: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词。

今义:指形单影只之人)2.【河】内【凶】。

【河】:(古义:专指黄河。

今义:泛指河流。

)【河内】:黄河北岸的魏地,今河南济源一带【凶】:(古义: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今义:1.指人或动物暴躁,心肠狠2.不行的,不吉祥的。

)3.邻国之民不【加】少。

【加】:(古义:副词,更。

今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增加4.弃甲曳兵而【走】。

【走】:(古义:逃跑。

今义:行走)5.【或】百步而后止。

【或】:(古义:有的人。

今义:表选择的连词,或许、也许)6.是亦【走】也。

【走】:(古义:跑,逃跑。

今义:行走)7.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

【谷】:(古义:粮食的统称。

今义:谷子)8.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胜shēng】:(古义:尽。

今义:胜利)9.斧【斤】以时入山林。

【斤】:(古义:斧头。

今义:重量单位。

)10.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古义:供养活着的人。

今义:保养身体。

)11.非我也,【兵】也。

【兵】:(古义:兵器。

今义:军队中最基层人员)12.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岁】:(古义:年成。

今义:年)13.【斯】天下之民至焉。

【斯】:(古义:那么。

今义:这;于是)14.【填】然鼓之。

【填】:(古意:拟声词。

今译:填充,...)一词多义·1.数①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cù密、细密②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几、若干③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命运④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shuò屡次⑤愿令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数目、数量⑥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shǔ计算·2.直①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仅、只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与“曲”相对,不弯曲③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价值④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指南录〉后序》?径直、直接⑤理直气壮成语?正确·3.发①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指打开粮仓救济百姓②百发百中成语?发射③发闾左谪戌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征发、派遣④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开放⑤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行》?出发⑥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五人墓碑记》?发出⑦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发出、抒发⑧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卖油翁》发射·4.兵①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兵器②穷兵黩武成语?战争③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军队④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淝水之战》?士兵·5.胜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寡人之于国也》?尽②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承受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胜利④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超过⑤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宏伟的·6.时①不违农时《寡人之于国也》名词,季节②无失其时《寡人之于国也》名词,时机,机会·7.王①王无罪岁《寡人之于国也》大王,名词,读wáng②然而不王者《寡人之于国也》称王,统一天下,读wàng·8.食①谷不可胜食《寡人之于国也》动词,吃②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寡人之于国也》前一个“食”为动词,吃;后一个“食”为名词,食物·9.于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寡人之于国也》介词,比②寡人之于国也《寡人之于国也》介词,对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介词,在④则移其民于河东《寡人之于国也》介词,到·10.之①寡人之于国也《寡人之于国也》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②填然鼓之《寡人之于国也》助词,衬音,无意义③王道之始也《寡人之于国也》助词,的④五亩之宅《寡人之于国也》助词,的⑤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代词,代百姓;助词,的⑥孤之有孔明,如鱼之有水也《隆中对》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11.以①请以战喻《寡人之于国也》?用②以时入山林《寡人之于国也》按照③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把④以五十步笑百步《寡人之于国也》凭借⑤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因·12.凶①河内凶《寡人之于国也》?饥荒②汉初匈奴凶黠《》?凶恶③甫闻凶讯《》?不幸④缉拿元凶《》?杀人的人⑤凶多吉少成语?不吉利的事·13.加①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于国也》?更②山不加增《愚公移山》?增加③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施加④樊哙负其盾于地,加彘肩上《鸿门宴》?放⑤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曹刿论战》?夸大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填然鼓之】:一般“鼓”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打鼓,击鼓进军【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一般“衣”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穿【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一般“王”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为王、称王、统一天下,以仁德使天下百姓归顺动词作名词:【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一般“生”是活着(动词),在此活用为名词:活着的人一般“死”是死去(动词),在此活用为名词:死去的人丧,为动用法,为……办丧事形容词作动词:【谨庠序之教】:一般“谨”是谨慎(形容词),在此活用为动词:认真从事动词的使动用法:【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一般“移”是移动,在此是使动用法:使……迁移特殊句式【判断句】1、是亦走也这也是逃跑。

人教版高三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

人教版高三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

高三語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識點(一)字音嫻(xián)於辭令屬(zhǔ)草稿未定慘怛(dá)讒人間(jiàn)之帝嚳(kù)靡(mǐ)不畢見舉類邇(ěr)濯(zhuó)淖(nào)蟬蛻(tuì)皭(jiào)然滓(zǐ)既絀(chù)商於(wū)屈匄(gài)餔(bū)其糟溫蠖(huò)啜(chuò)其醨(lí)汶汶(méiméi)通假字1、離騷者,猶離憂也。

2、人窮則反本3、靡不畢見4、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5、自疏濯淖污泥之中6、屈平既絀7、齊與楚從親8、乃令張儀佯去秦,厚幣委質事楚9、亡走趙,趙不內10、屈原至於江濱,被發行吟澤畔。

詞類活用1、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2、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3、讒諂之蔽明也4、邪曲之害公也5、方正之不容也6、明道德之廣崇7、蟬蛻於濁*8、厚幣委質事楚9、其後楚日以削10、時秦昭天與楚婚11、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12、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於頃襄王13、存君興國而欲反復之14、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古今異義1、明年,秦割漢中地與楚以和2、設詭辯於懷王之寵姬鄭袖3、其存君興國而欲反復之4、顏色憔悴5、形容枯槁6、而能與世推移特殊句式(一)判斷句:1、“離騷”者,猶離憂也。

2、天者,人之始也3、秦,虎狼之國。

4、此不知人之禍也5、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二)被動句:1、方正之不容也2、信而見疑,忠而被謗3、身客死於秦,為天下笑4、而自令見放為5、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6、數十年,竟為秦所滅7、是以見放8、夫聖人者,不凝滯於物(三)狀語後置句:1、而設詭辯於懷王之寵姬鄭袖2、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於頃襄王3、以深入擊秦,戰於藍田(四)定語後置句: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五)賓語前置句:莫不欲求忠以自為,舉賢以自佐梳理脈絡用文中五個字概括出人物經歷。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文言文知识梳理解析版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文言文知识梳理解析版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文言文知识梳理·解析版一、《寡人之于国也》A.解释加点的词语。

1.寡人之于.(对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2.河.(黄河)内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则移其民于.(到)河东。

3.河东凶亦然..(也是这样)。

4.无如..(没有像……)寡人之用心者。

5.寡人之.(结构助词,的)民不加.(更)多,何也?”6.王好战,请.(请允许我)以.(介词,用)战喻。

7.填然鼓之.(助词,不译),兵.(兵器)刃既.(已经)接.(接触),弃.(抛弃)甲曳.(拖着)兵而走.(跑,逃跑)。

8.王如知此,则无.(通“毋”,不要)望民之多于.(比)邻国也。

9.不违.(违背,违反,耽误)农时,谷不可胜.(尽)食也。

10.数.(密)罟.(网)不入洿.(深)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11.斧斤以.(介词,按照)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12.五亩之宅,树.(种植)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穿)帛矣。

13.王无罪.(归咎,归罪)岁.(年成),斯.(则,那么)天下之民至焉。

”B.翻译下列句子。

1.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译:考察邻国的治理,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

2.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译:有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

凭借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3.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译:只不过没有跑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

4.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译:(诸侯贵族家的)猪狗吃人所吃的东西却不知道制止,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知道打开粮仓,赈济百姓。

5.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译:(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这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6.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译: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了。

7.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译:这样却还不能统一天下称王的,从未有过。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

必修三文言文《寡人之于国也》《劝学》一、通假字1.绝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通“”,)2.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通“”)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通“”,)5.木直中绳,輮认为轮(“”通“”,)6.虽有槁暴(“”通“”)7.君子生非异也(“”通“”,)二、古今异义1.七十者能够食肉矣古义:..今义:表示可能、能够、赞同、认同之意。

2.但是不王者古义:..今义:转折连词。

用在后半句话的开头。

3.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古义:..今义:养护身体4.木直中绳,輮认为轮古义:..今义:认为5.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今义:学识广博精湛6. 蚓无帮凶之利,筋骨之强古义:..今义:多比喻歹人的党羽,多含贬义7.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望者古义:..今义:①交托;②把希望、理想、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三、一词多义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数口之家,能够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1. 数范增数量项王(《鸿门宴》)(则输赢之数,生死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愿令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六国论》)())()金就砺则利(《劝学》)()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蚓无帮凶之利(《劝学》)()2. 利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史记·项羽本纪》)()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孔雀东南飞并序》)()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3. 假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愿大王少假借之(《荆轲刺秦王》)()乃以吴叔为假王(《史记·陈涉世家》)()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劝学》)()君有疾在腠理(《扁鹊见蔡桓公》)()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孟子·梁惠王上》)()4.疾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西门豹治邺》)()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史记·孙膑传记》)()嫉恶如仇()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不可以称前时之闻(《伤仲永》)()5.闻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邹忌讽齐王纳谏》)()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传记》)()扫后更闻香(《和张秀才落花有感》)()博闻强识,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屈原传记》)()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吾尝整天而思矣(《劝学》)()6.而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劝学》)()蟹六跪而二螯(《劝学》)()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余知而无罪也(《左传·昭公二十年》)()四、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动词①填然鼓之.②但是不王.者③树之以桑.④五十者能够衣.帛也⑤王无罪岁.⑥假舟楫者,非能水.也2.名词作状语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②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二)动词的活用动词作名词()()()()()()()()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不如登高之博见也.2.形容词作动词谨庠序之教.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四)数词的活用数词作形容词专心一也.五、判断以下文言句式的种类并翻译1.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归纳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归纳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归纳高中语文学习必须内容离不开文言文的学习,下面店铺整理了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归纳,供正在学习高中必修三的同学们参考。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归纳《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归纳一、通假字1.直不百步耳(直,通“只”,不过。

)2.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颁,通“斑”,斑白。

)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二、古今异义词①寡人之于国也(寡人,古代国君称自己的谦词。

今用于形影孤单的人。

)②河内凶(河,黄河,今泛指河流。

凶,谷物收成不好,今常指人暴躁,心肠狠。

)③请以战喻(请,请允许我。

今常用于对方。

例如:“请坐”,让对方坐下;“请指导”,让对方做指导。

)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可”是“可以”,“以”是凭借。

今常连用,表示同意,认可。

)⑤弃甲曳兵而走(走,跑,这里指逃跑。

今常指一般的行走。

)⑥或百步而后止(或,有的人,不定代词。

今常用于选择复句中的选择词。

)⑦斯天下之民至焉(斯,则,那么。

今常用于代词,当“这”“此”讲,如“斯文”等。

)⑧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供养活着的人;今常用义是保养身体。

)⑨王无罪岁(无罪,不要归咎;今常用义是没有犯罪)三、一词多义1.数①愿令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 (名词,数目、数量)②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数词,几、若干)③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名词,命运)④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副词,shuò,屡次)⑤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形容词,cù,密、细密)⑥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动词,shǔ,计算)2.直①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形容词,与“曲”相对,不弯曲)②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副词,仅、只)③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名词,通“值”,价值)④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指南录>后序》)(副词,径直、直接)3.发①百发百中(成语)(动词,发射)②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动词,征发、派遣)③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动词,打开粮仓,赈济灾民)④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动词,花开)⑤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行》)(动词,出发)⑥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五人墓碑记》)(动词,实施)⑦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动词,发出、抒发)4.兵①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名词,兵器)②穷兵黩武(成语)(名词,战争)③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名词,军队)④草木皆兵(成语)(名词,士兵)5.胜①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动词,承受)②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寡人之于国也》)(副词,尽)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形容词,胜利)④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动词,超过)⑤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形容词,优美的)6.于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介词,比)②寡人之于国也(介词,对)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介词,在)④移其民于河东(介词,到)⑤移其粟于河内(介词,从)⑥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介词,与,和)7.王①然而不王者(动词,为王,读“wàng”)②梁惠王日(名词,君王,读“wáng”)8.以①请以战喻(介词,用、拿)②可以无饥矣(介词,凭借,此处的“可以”也可看作古今同义)③以时入山林(介词,按)④申之以孝悌之义(介词,把)9.食狗彘食(动词,吃)人食(名词,食物)而不知检10.之①填然鼓之(音节助词,没有意义的衬字)②王道之始也(结构助词,“的”)③申之以孝悌之义(复指代词,代“孝悌之义”。

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

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

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高中语文必修三涵盖了多篇经典的文言文,这些文言文蕴含着丰富的文学、文化知识和语言技巧。

以下是对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的详细梳理。

一、《蜀道难》1、文学常识《蜀道难》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2、重点字词(1)噫吁嚱:惊叹声,蜀地方言。

(2)蚕丛及鱼凫:传说中古蜀国的两位国王。

(3)开国何茫然:多么渺茫不清。

(4)尔来四万八千岁:从那时以来。

尔,那,指开国之初。

(5)西当太白有鸟道:当,对着,向着。

(6)可以横绝峨眉巅:横绝,飞越。

(7)地崩山摧壮士死:传说中蜀王杜宇死后化为杜鹃,啼声哀怨凄悲。

(8)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天梯,高险的山路。

石栈,在山崖上凿石架木建成的通道。

(9)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回,回转。

高标,指可以作一方标志的最高峰。

(10)冲波逆折之回川:逆折,倒流。

(11)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尚,尚且。

(12)猿猱欲度愁攀援:愁,为……发愁。

(13)青泥何盘盘:盘盘,形容山路曲折盘旋。

(14)扪参历井仰胁息:扪,摸。

参、井,星宿名。

胁息,屏住呼吸。

(15)以手抚膺坐长叹:膺,胸口。

(16)问君西游何时还:君,指入蜀的友人。

(17)畏途巉岩不可攀:巉岩,高而险的山岩。

(18)但见悲鸟号古木:但,只。

号,哀号。

(19)雄飞雌从绕林间:从,跟随。

(20)又闻子规啼夜月:子规,杜鹃,又名杜宇,相传为蜀国古望帝魂魄所化,啼声哀怨动人。

(21)愁空山:愁,使……愁。

(22)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状语后置句,“于”字表比较,意为“比……还……”。

(23)使人听此凋朱颜:凋,使……凋谢,这里指脸色由红润变成铁青。

(24)连峰去天不盈尺:去,距离。

盈,满。

(25)枯松倒挂倚绝壁:倚,靠。

(26)飞湍瀑流争喧豗:湍,急流。

喧豗,喧闹声。

(27)砯崖转石万壑雷:砯,水冲击石壁发出的响声,这里作动词用,冲击的意思。

转,使滚动。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整理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整理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整理1.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必修四文言句子整理蜀道难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劝学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琵琶行重点是二三段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师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於弟子。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廉颇蔺相如列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这两句的翻译诗词除了柳永的不要背其他都是重要的特别是杜甫的2. 人教版必修三文言文知识归纳(寡人之于国也)2012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文言文知识归纳古今异义词①寡人之于国也(寡人,古代国君称自己的谦词。

今用于形影孤单的人。

)②河内凶(河,黄河,今泛指河流。

凶,谷物收成不好,今常指人暴躁,心肠狠。

)③请以战喻(请,请允许我。

今常用于对方。

例如:“请坐”,让对方坐下;“请指导”,让对方做指导。

)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可”是“可以”,“以”是凭借。

今常连用,表示同意,认可。

)⑤弃甲曳兵而走(走,跑,这里指逃跑。

今常指一般的行走。

)⑥或百步而后止(或,有的人,不定代词。

今常用于选择复句中的选择词。

)⑦斯天下之民至焉(斯,则,那么。

今常用于代词,当“这”“此”讲,如“斯文”等。

)⑧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供养活着的人;今常用义是保养身体。

)⑨王无罪岁(无罪,不要归咎;今常用义是没有犯罪)一词多义1.数①愿令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名词,数目、数量)②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数词,几、若干)③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名词,命运)④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副词,shuò,屡次)⑤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形容词,cù,密、细密)⑥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动词,shǔ,计算)2.直①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形容词,与“曲”相对,不弯曲)②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副词,仅、只)③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名词,通“值”,价值)④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后序》)(副词,径直、直接)3.发①百发百中(成语)(动词,发射)②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动词,征发、派遣)③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动词,打开粮仓,赈济灾民)④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动词,花开)⑤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行》)(动词,出发)⑥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五人墓碑记》)(动词,实施)⑦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动词,发出、抒发)4.兵①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名词,兵器)②穷兵黩武(成语)(名词,战争)③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名词,军队)④草木皆兵(成语)(名词,士兵)5.胜①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动词,承受)②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寡人之于国也》)(副词,尽)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形容词,胜利)高中各年级课件教案习题汇总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④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动词,超过)⑤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形容词,优美的)6.于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介词,比)②寡人之于国也(介词,对)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介词,在)④移其民于河东(介词,到)⑤移其粟于河内(介词,从)⑥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介词,与,和)7.王①然而不王者(动词,为王,读“wàng”)②梁惠王日(名词,君王,读“wáng”)8.以①请以战喻(介词,用、拿)②可以无饥矣(介词,凭借,此处的“可以”也可看作古今同义)③以时入山林(介词,按)④申之以孝悌之义(介词,把)9.食狗彘食(动词,吃)人食(名词,食物)而不知检10.之①填然鼓之(音节助词,没有意义的衬字)②王道之始也(结构助词,“的”)③申之以孝悌之义(复指代词,代“孝悌之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三文言文《寡人之于国也》《劝学》一、通假字1. 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通“”,)2.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3.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4.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通“”通“”通“”,”)”))5.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6. 虽有槁暴7. 君子生非异也(“(“(“”通“”通“”)”通“”,”,))二、古今异义1.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古义:今义:表示可能、能够、同意、认可之意。

2. 然.而.不王者古义:今义:转折连词。

用在后半句话的开头。

3.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古义:今义:保养身体4.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古义:今义:认为5.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今义:学问广博精深6.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古义:今义:多比喻坏人的党羽,多含贬义7.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古义:今义:①托付;②把希望、理想、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三、一词多义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1. 数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愿令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金就砺则利(《劝学》)()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蚓无爪牙之利(《劝学》)()2. 利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史记·项羽本纪》)()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孔雀东南飞并序》)()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劝学》) 君有疾在腠理( 《扁鹊见蔡桓公》 )寡人有疾,寡人好色( 《孟子·梁惠王上》 )( ( ) ) ( ) 4. 疾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 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 嫉恶如仇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西门豹治邺》 ) 《史记·孙膑列传》 )( ()《三峡》)(( ))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不能称前时之闻( 《伤仲永》)《劝学》) ((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 ) ( ) 余知而无罪也( 《左传·昭公二十年》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 ( )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3. 假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送东阳马生序》 ) ( ( ) ) 愿大王少假借之( 《荆轲刺秦王》 ) 乃以吴叔为假王( 《史记·陈涉世家》 )( () )5. 闻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邹忌讽齐王纳谏》 )( )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 ) () 扫后更闻香( 《和张秀才落花有感》 )()博闻强识,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屈原列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 )6. 而吾尝终日而思矣( 《劝学》)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劝学》) (())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四、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 名词作动词2.(二)动词的活用动词作名词① 填然鼓.之 ②然而不王.者③树.之以桑④五十者可以衣.帛也 ( ( ( ( ) ) ) ) ⑤王无罪.岁( ) ⑥假舟楫者,非能水 .也 ()名词作状语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 ②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三)形容词的活用1. 形容词作名词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之博见也()不如登高.2. 形容词作动词谨.庠序之教()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3.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四)数词的活用数词作形容词用心一.也()五、判断下列文言句式的类型并翻译1.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翻译:2. 輮以为轮。

()翻译:3.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翻译:4.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翻译:5. 申之以孝悌之义。

()翻译:6.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翻译:7.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翻译:8.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翻译:六、句段翻译1.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翻译:2.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翻译:3.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翻译:4.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翻译:5.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 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翻译:《过秦论》《师说》一、通假字1. 合纵缔交。

相与为一2.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 ”通“ ”通“ ”, ”) ) 3. 或师焉,或否焉 (“”通“”)二、古今异义1. 于.是.六国之士, / 于.是.从散约败 /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 于.是.废先王之道古义: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2.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古义: 今义:认为 3. 才能不及中.人.古义: 今义:①为双方介绍买卖、调解纠纷等并做见证的人;②在身材、相貌、智力等方面居于中等的人4.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古义:今义:现在行政区划中的省份名——山东省 5. 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6.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古义:今义:大家;许多人 7. 吾从.而.师之古义:今义: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 8. 小.学.而大遗古义: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9. 师不.必.贤于弟子古义:今义:副词,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三、一词多义内立法度(《过秦论》)()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过秦论》)()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荆轲刺秦王》)()1. 度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木兰诗》)()宁信度,无自信也(《郑人买履》)()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论积贮疏》)()而死固付之度外矣(《指南录后序》)()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过秦论》)()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2. 遗小学而大遗,(《师说》)()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过秦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过秦论》)()帅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过秦论》)()出郭相扶将(《木兰诗》)()3. 将季氏将伐颛臾(《季氏将伐颛臾》)()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声声慢》)()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卖炭翁》)()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师说》)()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师说》)()4. 师吾师道也(《师说》)()或师焉,或不焉(《师说》)()十年春,齐师伐我(《曹刿论战》)()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师说》)()5. 道有碑仆道(《游褒禅山记》)()策之不以其道(《马说》)()从骊山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6. 则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师说》)()次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师说》)()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付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赤壁赋》)()7 乎相与枕藉乎舟中(《赤壁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四、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动词序.八周而朝同列()履.至尊而制六合()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吾师.道也()或师.焉,或不焉()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君子不齿.()其下.圣人也亦远矣()2、名词作状语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内.立法度()外.连衡而斗诸侯()3、名词的意动用法吾从而师.之孔子师.郯子()(二)动词的活用1、动词作名词追亡.逐北()2、动词的使动用法外连衡而斗.诸侯()吞二周而亡.诸侯()匈奴七百余里()却.序八周而朝.同列()约从离.横()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小.学而大.遗()圣.益圣,愚.益愚()2、形容词作动词且夫天下非小.弱.也()惑.而不从师()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会盟而谋弱.秦以弱.天下之民()以愚.黔首()士不敢弯.弓而抱怨()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而耻.学于师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不耻.相师()五、判断下列文言句式的类型并翻译。

1、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翻译:2、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翻译:3、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翻译:4、为天下笑者,何也?()翻译:5、不拘于时。

()翻译:6、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翻译:7、师不必贤于弟子。

()翻译:六、句段翻译1、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翻译:2、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翻译:3、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翻译:4、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翻译:5、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

翻译:6、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翻译:7、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翻译:8、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翻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