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最新关于河南济源市的介绍

,占据了产业链的核
,新兴产业如电子信
2
心地位,为其他产业
3 息、新能源等正在逐
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保
渐崛起,为济源市的
障。
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
力。
3. 未来发展趋势展望
3. 在环保方面,济源市将坚持绿色发展,加强环境保护,构
3
建美丽宜居的城市环境。
2 1
2.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济源市将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 设,提升市民生活品质。
2. 社会保障体系介绍
01
1. 济源市的社会保障 体系包括养老保险、医 疗保险、失业保险、工 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五大 保险制度,为市民提供 全方位的保障。
02
2. 济源市还设有低保 、特困人员救助、临时 救助等社会救助制度, 确保困难群众的基本生 活得到保障。
03
3. 济源市社会保障体 系的运行,得到了政府 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不 断完善和优化,以适应 社会经济发展和市民需 求的变化。
3
源,打造了一批旅游品牌和景区,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2. 产业链条分析
1. 济源市的产业 链条主要围绕煤炭 开采、电力生产、 化工产品制造等核
1 心产业展开,形成
了完整的上下游配 套体系。
2. 在产业链条中,
3. 随着济源市产业
煤炭开采和电力生产
结构的调整,产业链
是济源市的主导产业
条也在逐步优化升级
1. 自然景观介绍
01
02
03
1. 济源市地处豫西山区,拥 有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其 中最有名的是太行山国家森 林公园,这里山峰峻峭、森 林茂密,是户外爱好者的天 堂。
2. 位于济源市境内的五龙口 风景区,以奇特的地貌和美 丽的水景而闻名,游客可以 欣赏到壮观的瀑布、清澈的 溪流以及独特的溶洞景观。
济源市城市规划分析报告

现状分析
豫西北门户,晋煤 外运的重要出口。 承东启西,联南贯 北的交通要冲。
区位条件
现状分析
济源市地处黄淮 海平原西端与山西高 原交接处,即处于我 国地形第一阶梯与第 二阶梯的交接处,北 部和西部为太行山和 王屋山,南部和东南 部为黄土丘陵。全市 山地、丘陵、平原等 地貌类型齐全,总的 地势形态是西北高、 东南低。其中山区约 占全市总土地面积的 62.1% 。
濮阳
郑州
开封
洛阳
平顶山
店
信阳
核心区规划
规划区范围:济 源市市域一体化总体 发展规划范围包括济 源市区、轵城镇、承 留镇、思礼镇、克井 镇、五龙口镇和黎林 镇,总面积860平方 公里。
规划区范围
核心区规划
综合交通规划
交通方面
综合交通规划
铁路方面重点规划建设焦作—济源—洛阳城际轻轨线、济运铁路和济孟铁路专用线。 (铁路) 规划建设济源至阳城高速公路南部延长线和北部绕城高速公路,市域高速公路将形 成以长济高速、二广高速、济阳高速和北部绕城高速组成的“两纵两横”型高速交 通体系。全面提高现有公路等级,将S306卫柿线济源境改造为一级公路;S309 西端延伸经小南姚、封门、西坪、至豫晋边界;S243郭木线克井至洛阳吉利区改 造为一级公路,成为济源-吉利区快速路;S245邵吉线全线改造为二级公路,同 时将方山—坡头段改道,邵原以北段延伸至阳城县;X001南段和X008提升为省 道,分别作为南太行旅游专线和S306的南延伸线;将S312升级改造成为G327 的延长线,形成晋煤外运的主要通道。另外,规划南太行旅游专用线,按照二级道 路等级设计。 规划期末,在市域范围内构建“五纵六横”的公路交通网络体系。 五纵:G207、S243、水洪池-马住省道、二广高速公路、济阳高速公路; 六横:G327延伸线(S312提升)、S309、S245、S306、南太行旅游专用 线、长济高速公路。(公路) 积极推动济源军用机场改建为军民两用机场,尽快发展成为省内主要的支线旅游机 场。(航空)
济源市娲皇山景区旅游总体规划

济源市娲皇山景区旅游总体规划(文本)(2015-2030年)河南师范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设计研究中心济源市旅游局二〇一五年四月目录第一章规划总则 (1)第一条规划背景 (1)第二条规划依据 (2)第三条规划原则 (3)第四条规划目标 (3)第五条规划范围 (4)第六条规划期限 (4)第七条规划成果 (4)第二章旅游区基本情况 (4)第八条区域位置 (4)第九条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 (4)第三章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 (4)第十条旅游资源分类 (4)第十一条旅游资源评价 (4)第四章旅游市场分析与预测 (5)第十二条目标市场定位 (5)第十三条客源市场预测 (6)第五章发展战略与发展目标 (6)第十四条总体定位 (6)第十五条发展战略 (6)第十六条布局结构 (6)第十七条发展目标 (6)第六章功能分区及重点建设项目 (7)第十八条功能分区 (7)第十九条重点建设项目 (9)第七章旅游产品及线路规划 (13)第二十条旅游产品结构 (13)第二十一条旅游产品开发重点 (13)第二十二条旅游产品线路 (14)第八章旅游形象及识别系统规划 (16)第二十三条形象定位 (16)第二十四条形象宣传口号 (16)第二十五条视觉识别设计 (16)第二十六条行为识别设计 (17)第二十七条听觉识别设计 (17)第九章旅游市场营销战略规划 (17)第二十八条营销目标 (17)第二十九条营销定位 (18)第三十条客源市场开发规划 (18)第三十一条景区市场营销策略 (19)第十章服务设施规划 (20)第三十二条商品购物设施 (20)第三十三条服务接待设施 (21)第三十四条住宿设施规划 (21)第三十五条餐饮设施规划 (21)第三十六条娱乐休闲设施规划 (22)第十一章景区保障系统专项规划 (22)第三十七条旅游道路及交通规划 (22)第三十八条生态与环境保护规划 (23)第三十九条电力与电讯规划 (25)第四十条给排水规划 (26)第四十一条安全保障措施 (26)第四十二条人才保障系统 (27)第十二章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 (27)第四十三条总体投资估算 (27)第四十四条投资效益分析 (28)第十三章旅游管理体制与保障措施规划 (30)第四十五条管理体制 (30)第四十六条实施规划的保障措施 (31)第十四章附则 (33)第四十七条本规划的解释权归属济源市旅游局....................... 33 第四十八条本规划由济源市娲皇山景区管理部门负责实施 (33)第四十九条本规划包括文本、图纸、说明书三部分。
济源市城乡总体规划(2012——2030)规划公示

济源市城乡总体规划(2012——2030)规划公示(1)录入:网站管理员来源:济源市城乡规划管理局时间:2012-7-6 关注度:6025目录第一部分总则第二部分市域城乡统筹规划第一章市域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第二章人口和城镇化水平预测第三章市域空间管制规划第四章村镇体系规划第五章市域城乡建设总体布局第六章村庄整合规划第七章市域综合交通规划第八章市域基础设施规划第九章市域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第十章市域旅游发展规划第十一章市域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第十二章市域综合防灾规划第十三章与周边城市协调发展指引第三部分中心城区总体规划第一章城市性质和城市规模第二章城市空间结构第三章公共服务设施和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规划第四章居住用地与保障性住房用地规划第五章工业与仓储用地规划第七章土地开发强度控制与引导第八章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第九章绿地系统规划第十章水系与景观系统规划第十一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第十二章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第十三章市政工程设施规划第十四章城市防灾与公共安全规划第十五章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第十六章旧城改造规划第十七章城市“五线”控制规划第十八章城市建设时序第十九章规划实施措施及建议第四部分附则第一部分总则第1条规划目的根据河南省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加快“三化”协调发展,建设中原经济区,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战略部署,济源市确定了争当“三化”协调发展先行区,建设城乡一体化示范市的战略目标,为促进济源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经省政府批准,济源市人民政府对《济源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进行修编,编制《济源市城乡总体规划(2012—2030)》(以下称本规划)。
第2条指导思想贯彻科学发展观,突出区域一体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规划理念,建立济源城市发展新模式,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促进济源从地区中心向区域中心转变;加强济源城乡总体规划的综合调控能力,提高规划实施效能。
济源市十二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济源市十二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为将旅游产业培养成为加快推进我市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增长极、带动服务业发展的龙头产业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动力产业,实现济源旅游产业发展新跨越,现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济源市“十二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第一章发展背景一、“十一五”发展成就“十一五”期间,我市旅游产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产业规模日益扩大,较好的完成了预定目标。
1、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张。
全市新增4A级景区2家,4星级酒店1家,入境旅行社7家,出境旅行社分社3家。
目前,全市共有王屋山、小浪底、五龙口、济渎庙、九里沟、黄河三峡、小沟背等8个旅游区,其中4A级景区4个,2A级景区1个。
全市拥有星级饭店8家,入境旅行社20家,出境旅行社分社3家,旅游行业从业人员达10080人。
2、经济社会效益不断增强。
截至2009年底,累计接待游客921.33万人次,预计到2010年底将累计接待游客1253.33万人次,相当于“十五”期间接待游客人数的2.35倍;截至2009年末,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8.78亿元,相当于“十五”期间旅游综合收入的2倍。
旅游业已成为我市推动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增长极和富民增收的重要产业。
3、品牌优势明显增强。
王屋山景区先后荣膺国家4A级旅游区、国家地质公园、世界地质公园,小浪底景区被评为中国最具吸引力的地方、河南省十大热点景区,五龙口景区被评为河南省十佳山水景观景区,黄河三峡景区被评为中原四大避暑胜地等称号。
4、景区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按照所有权归国家、管理权归政府、经营权归企业的三权分离原则,2006年我市启动了景区体制改革工作。
经过5年的努力,王屋山、五龙口、九里沟三大景区改制成功。
真正实现了优势资源和优势资本的对接,将有效解决长期以来困扰我市景区发展的资金、管理和人才等瓶颈问题。
二、“十二五”发展机遇今后五年,积极的国家产业政策、日趋加快的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和我市独特的旅游资源禀赋凸显了我市旅游产业将进入千载难逢的黄金发展期。
济源市十二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济源市十二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为将旅游产业培养成为加快推进我市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增长极、带动服务业发展的龙头产业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动力产业,实现济源旅游产业发展新跨越,现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济源市“十二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第一章发展背景一、“十一五”发展成就“十一五”期间,我市旅游产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产业规模日益扩大,较好的完成了预定目标。
1、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张。
全市新增4A级景区2家,4星级酒店1家,入境旅行社7家,出境旅行社分社3家。
目前,全市共有王屋山、小浪底、五龙口、济渎庙、九里沟、黄河三峡、小沟背等8个旅游区,其中4A级景区4个,2A级景区1个。
全市拥有星级饭店8家,入境旅行社20家,出境旅行社分社3家,旅游行业从业人员达10080人。
2、经济社会效益不断增强。
截至2009年底,累计接待游客921.33万人次,预计到2010年底将累计接待游客1253.33万人次,相当于“十五”期间接待游客人数的2.35倍;截至2009年末,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8.78亿元,相当于“十五”期间旅游综合收入的2倍。
旅游业已成为我市推动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增长极和富民增收的重要产业。
3、品牌优势明显增强。
王屋山景区先后荣膺国家4A级旅游区、国家地质公园、世界地质公园,小浪底景区被评为中国最具吸引力的地方、河南省十大热点景区,五龙口景区被评为河南省十佳山水景观景区,黄河三峡景区被评为中原四大避暑胜地等称号。
4、景区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按照所有权归国家、管理权归政府、经营权归企业的三权分离原则,2006年我市启动了景区体制改革工作。
经过5年的努力,王屋山、五龙口、九里沟三大景区改制成功。
真正实现了优势资源和优势资本的对接,将有效解决长期以来困扰我市景区发展的资金、管理和人才等瓶颈问题。
二、“十二五”发展机遇今后五年,积极的国家产业政策、日趋加快的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和我市独特的旅游资源禀赋凸显了我市旅游产业将进入千载难逢的黄金发展期。
济源市城市规划分析

相关规划分析
现状分析
济源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规划期内 增(+ )减(-) (公顷)
相关规划分析
地类
2020年面积 (公顷)
建设用 地
城镇工 矿用地 农村居 民点 交通水 利用地 其他建 设用地
29264.71 8681.51 8323.75 10771.47 1487.98
7600 2200 -300 4300 1400
人口和城镇化水平预测
2015年全市城镇人口为45.6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60%左右; 2020年全市城镇人口为58.8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70%左右; 2030年全市城镇人口为83.5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85%左右。
市域城乡统筹发展战略
总体目标。至规划期末,济源市现代城市和现代农村和谐交融的新型城乡形态基本形成,城乡 体制障碍基本消除,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实质性转变,城乡居民就业充分,教育、医疗、社保等 城乡公共服务实现市域同待遇,城乡一体化发展持续走在河南前列,成为全国城乡一体化发展 的典范。 经济发展目标。争取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10%以上,第一产业 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达到5%左右;到2030年,市域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000亿元,人均生产 总值赶上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城市水平。第二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下降至55%左右;第三 产业比重至少达到40%;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现有基础上继续提高。 城镇化和人民生活发展目标。到2030年,城镇化率达到85%左右。形成中心城区、组团、 中心镇和新型农村社区的四级城镇体系格局。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规划至2030年为150000 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规划至2030年达到72000元。 社会发展目标。实现城乡社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初中阶段入学率规划到2030年为100%,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规划2030年达到95%以上。到2030年,市域社区卫生服务网络覆盖率 达到95%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2030年达到100%。各级城镇和农村社区建设完 善配套的综合性社会福利机构和福利设施,城乡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 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到2030年,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至1.5吨标准煤/万元,单位工业增加 值能耗降至2.2吨标准煤/万元;能源转换总效率提高到80%。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 100%;工业废气治理率达10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100%。生态环境质量跻身 全国优秀城市前列。
济源市城乡总体规划(2012--2030)规划公示

济源市城乡总体规划(2012——2030)规划公示(1)录入:网站管理员来源:济源市城乡规划管理局时间:2012-7-6 关注度:6025目录第一部分总则第二部分市域城乡统筹规划第一章市域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第二章人口和城镇化水平预测第三章市域空间管制规划第四章村镇体系规划第五章市域城乡建设总体布局第六章村庄整合规划第七章市域综合交通规划第八章市域基础设施规划第九章市域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第十章市域旅游发展规划第十一章市域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第十二章市域综合防灾规划第十三章与周边城市协调发展指引第三部分中心城区总体规划第一章城市性质和城市规模第二章城市空间结构第三章公共服务设施和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规划第四章居住用地与保障性住房用地规划第五章工业与仓储用地规划第七章土地开发强度控制与引导第八章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第九章绿地系统规划第十章水系与景观系统规划第十一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第十二章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第十三章市政工程设施规划第十四章城市防灾与公共安全规划第十五章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第十六章旧城改造规划第十七章城市“五线”控制规划第十八章城市建设时序第十九章规划实施措施及建议第四部分附则第一部分总则第1条规划目的根据河南省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加快“三化”协调发展,建设中原经济区,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战略部署,济源市确定了争当“三化”协调发展先行区,建设城乡一体化示范市的战略目标,为促进济源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经省政府批准,济源市人民政府对《济源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进行修编,编制《济源市城乡总体规划(2012—2030)》(以下称本规划)。
第2条指导思想贯彻科学发展观,突出区域一体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规划理念,建立济源城市发展新模式,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促进济源从地区中心向区域中心转变;加强济源城乡总体规划的综合调控能力,提高规划实施效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河景观带:黄河过境长58公里 济水文化景观带:济渎庙和济水之源 沁水景观带:深切曲流和秦渠古水利工程
3、人文地理环境
中华民族的发源地的中原地区 文物古迹数量在河南省居于突出地位 历代名人活动遗迹丰富 交通条件好、地理位置优越。
就生产总值而言,进入90年代以后,济源第二、第三 产业比重表现为一定的波动性。但从总体上看,第二 产业增幅较大,为9.4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为7.7个百 分点。目前济源作为工业性城市,经济结构仍以制造 业为主。
¼Í 3--2 ¼Ã Ô´ ÊÐ GDPÈý ´Î ²ú Òµ ±ä »¯ £¨1990-1999£©
(1)工业技术水平偏低
济源现有工业主体主要是从70年代的“五小工业”发
展而来,先天技术基础较薄弱,近年来虽有一定的技 改投入,但总体工业技术水平仍然相对较低,工业发 展仍表现为一种外延式的扩张过程,高新技术产业增 加值占整个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仅在5%左右。在以生产 为主导型的短缺经济时代,这种经济发展模式有一定 的生存空间,但在以消费为主导型的相对过剩经济的 环境中,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将面临重大危机。对传统 工业而言,其危机将更加严重,因为传统工业生产技 术的标准化和成熟化已使工业区位的选择变得更加多 样化和自由化,因而原来具有一定工业生产优势的地 区也同样会面临着被快速淘汰的可能。
熟阶段。
二、地理环境特征
地貌景观特征 水体特征 人文地理特征
1.地貌景观特征
处于山区与平原的过渡地带,景观变化丰富, 类型多样,分为4个景观区:
东北部太行山前断崖峭壁和深切河谷景 观区
西北部王屋山山岳与古文化景观区 南部黄河百里峡谷、滩洲景观 中东部平原景观区
2.水体特征:
¼Ã Ô´
ºÓ ÄÏ
È« ¹ú
2.近十年来经济结构调整有较大成效
伴随着经济高速发展,济源的经济结构调整亦得到逐 步优化,表现为第一次产业比重的持续下降和第二、 三次产业比重的较快上升。1978年济源国内生产总值 三次产业结构为41:42:17,1999年相应结构变化为 13:56:31,第一产业比重大幅下降。
(2)工业产品缺乏市场空间
由于工业经济结构的同构性,济源的工 业产品多为长线产品,有些甚至是被国 家限制或压缩的产品,如煤、钢铁、水 泥、玻璃等,因此其工业产品缺乏市场 拓展空间或有可能在未来市场竞争大潮 中被冲垮。
(3)传统第三产业发展空间有限
无论从产值结构和就业人口结构方面看,济源的经济 结构均优于河南省的平均水平,而与全国平均水平相 当。但是,就产值和就业两方面衡量,济源的第三产 业比重均低于全国平均值,表明济源的第三产业亟待 加以发展。由于济源城市规模相对较小,因此济源发 展传统第三产业, 如交通邮电、商业服务业等的市场 空间相当有限,难以推动未来整个市区社会经济的持 续快速发展。因此如何选择第三产业发展的突破口已 成为济源整个产业结构调整的核心问题。
¼Í 3--1 ¹ú ÄÚ Éú ²ú ×Ü Öµ Ôö ³¤Ö¸ Êý ±È ½Ï £¨1988Äê =100£©
%
550
500
450
400
350300250Fra bibliotek200
150
100
Äê ·Ý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
60.0
50.0
40.0
30.0
20.0
10.0
Äê ·Ý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µÚ Ò» ²ú Òµ
µÚ ¶þ ²ú Òµ
µÚ Èý ²ú Òµ
3.未来发展面临重重挑战
济源近十年来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 济结构调整为其经济再创辉煌奠定了一 定的基础,但由于济源市目前经济发展 较倚重于传统工业经济,因此未来能否 持续快速发展仍将面临多重挑战。
三、旅游产业发展战略规划
发展旅游业的产业背景与基础分析 旅游业产业地位分析 旅游业发展的阶段性战略 旅游业产业地位预测与发展目标
(一)发展旅游业的产业背景与基础分析
1.总体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快于全国和河南省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济源 的总体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大大高于同期全国和 河南省的发展速度。1978—1999年济源市的国内生产 总值年平均递增率为13.9%, 分别高出同期河南省和全 国平均水平3.1个和4.3个百分点。按可比价格计算,20 世纪90年代期间,济源市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 率 更 高 达 15.4%, 分 别 比 河 南 省 和 全 国的 12.2% 和 10.1% 高出3.2个和5.3个百分点。
2.规划性质
市域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属宏观战略性规划,产业发展的整体规 划。
3.规划时段
• 近期:2002——2005年,基础设施建设和市场开拓阶段。 • 中期:2006——2010年,旅游规模接待能力形成,旅游业开始
形成产业化阶段。 • 远期:2010——2020年,旅游接待服务建设完善,旅游产品成
河南省济源市 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规划主要内容
规划总纲 旅游资源开发条件分析 旅游产业发展战略规划 旅游市场规划 旅游功能分区与项目规划 近期启动项目与创意 旅游基础设施规划 旅游资源与旅游环境保护规划
一、规划范围、时段和性质
1.规划范围
济源市所辖行政区,183.76平方公里。规划重点区域是小浪底、 王屋山、五龙口、九里沟和市区五大景区。
(4)就业压力日益严重
随着传统工业技术构成和资本密集度的不断提高,济源工业对人 口就业的吸纳力将不断下降,就业压力因此会变得日益严重。 1985-1999年期间,济源第二产业吸纳就业人口的弹性系数(单位 产值增加对劳动力吸纳的增加能力)一直趋于快速下降之中。 1995-1999 年期间,第二产业产值的增加甚至伴随着就业人口的 下降。 1999年,济源农业劳动力占总就业人口的比重已出现增加 势头。2000年,济源市城镇在岗职工人数进一步下降,比上年减 少180人,这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方向相违背。这表明这样 一个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