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考研核心题库之传播学概念题精编

特别说明

本书根据历年考研大纲要求并结合历年考研真题对该题型进行了整理编写,涵盖了这一考研科目该题型常考试题及重点试题并给出了参考答案,针对性强,考研复习首选资料。

版权声明

青岛掌心博阅电子书依法对本书享有专有著作权,同时我们尊重知识产权,对本电子书部分内容参考和引用的市面上已出版或发行图书及来自互联网等资料的文字、图片、表格数据等资料,均要求注明作者和来源。但由于各种原因,如资料引用时未能联系上作者或者无法确认内容来源等,因而有部分未注明作者或来源,在此对原作者或权利人表示感谢。若使用过程中对本书有任何异议请直接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与您沟通处理。

因编撰此电子书属于首次,加之作者水平和时间所限,书中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恳切希望广大考生读者批评指正。

重要提示

本书由本机构编写组多位高分在读研究生按照考试大纲、真题、指定参考书等公开信息潜心整理编写,仅供考研复习参考,与目标学校及研究生院官方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处理。

一、2021年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考研核心题库之传播学概念题精编

1.数字化

【答案】与模拟技术相对而言的数字化技术,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数字化产品和未来的数字化时代。

2.知识沟

【答案】1970年,美国传播学家蒂奇诺得出: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3.培养分析或数化分析

【答案】美国学者G?格伯纳等在实证考察的基础上提出“培养分析”理论,他们认为,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影响,由于大众传媒的某些倾向性,人们心中描绘的“主观现实”与实际存在的客观现实之间出现很大的偏差。同时,这种影响不是短期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过程它在不知不觉中制约人们的现实观。格伯纳认为,大众传播不仅是现代社会的“故事讲解员”,而且是缓和社会矛盾冲突的“熔炉”,是维护现存制度的“文化武器”。培养分析一方面肯定“共识”是社会作为一个统一整体存在的前提,强调大众传播中形成“共识”过程中的巨大作用;另一方面又指出大众传媒所提供的“象征性现实”与客观现实之间的距离,以及传媒的一些倾向所带来的社会后果。培养分析尤其强调电视媒介在形成“共识”中的作用。

4.三功能说

【答案】由拉斯韦尔提出的传播的三项基本功能,即环境监视、社会协调和文化传承。这三项功能是包括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在内的一切社会传播活动的基本功能。

5.分层抽样

【答案】分层抽样也称分类抽样,即将对象总体中的所有单位按照一定属性预先分成若干类别(层),分别进行随机抽取。

6.霸权

【答案】霸权不是意识形态,它不是阶级意念的简单再现,也不能由统治阶级强加,而是由大众传媒等通过日常的新闻报道、宣传、广告活动,把支配阶级的利益描述为社会的普遍利益,目的是制造“社会同意”。

7.新闻框架

【答案】媒介框架即媒介机构信息处理的组织框架,它适用于多种类型的媒介信息生产和传播过程的研究。这个概念应用于新闻的选择、加工、新闻文本和意义的建构过程的研究,则称为新闻框架。

8.个人差异论

【答案】大众传播中,对于同一信息的不同反应是由人们性格和态度上的差异造成的。这是个人差异论

的起源。个人差异论的理论基础是“刺激——反应”理论,它是从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角度出发来对受众加以研究的。具体到大众传播学,并不存在整齐划一的受众。在大众传播提供的信息面前每个人会因为心理、性格的差异而对信息作出不同的理解和选择.随之而来的态度和行为的改变也会因人而异。而这些性格和心理结构上的不同又决定了他们的态度倾向和实际行动的不同。这边是个人差异。个人差异论的主要理论贡献在于提出了选择性和注意性理解。

9.主流化

【答案】格伯纳等人认为传播媒介的“培养效果”主要表现形成当代社会观和现实观的“主流”,而电视媒介在“主流形成”过程中尤其发挥着强大的作用,它可以超载不同的社会属性,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培养”人们关于社会的共同印象。

10.观念的自由市场

【答案】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也称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是在17世纪、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在同极权主义制度及其规范理论的斗争中形成的。其核心反映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观点,即认为报刊应该是“观念的自由市场”,是实行自律的自由企业。主要原理原则包括:

(1)任何人都拥有出版自由而不必经过政府当局的特别许可;

(2)除人身攻击以外,报刊有权批评政府和官吏,这种批评是正当合法的;

(3)新闻出版不应接受第三者的事先检查,出版内容不能受到任何强制;

(4)在涉及观点、意见和信念的问题上,真理和“谬误”的传播必须同样得到保证。

11.华尔街日报

【答案】《华尔街日报》是美国著名的金融性专业严肃大报,1889年由道·琼斯公司创办于纽约。最初是一张金融类报纸,30年代末成长为综合性日报。该报的经济分析和道·琼斯公司汇编的股票指数,历来为国内外经济界所关注该报头版不刊登照片,刊头古朴典雅,六栏的版面朴实无华,给读者以很强的亲和力。

12.卢卡奇的“总体性”方法

【答案】批判学派都直接或间接地继承了卢卡奇的“总体性”方法,表现卢卡奇所言“渴望总体性”的倾向。总体方法认为,总体并不等于部分的简单总和,商品化包含着部分所没有的东西,用总体的目光审视传播,才能洞见其内在的历史关联,正像马克思强调的只有总体才具体的、现实的。

13.知晓权

【答案】知晓权从广义上说,是指社会成员获得有关自身所处的环境和变化的信息、保障社会生活所需的各种有用信息的权利,在这个意义上,它也是人的生存权的基本内容之一。从狭义上说,是指公民对国家的立法、司法和行政等公共权利机构的活动所拥有的知情或知察的权利,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政治权利,这意味着公共权利机构对公民负有信息公开的责任和义务。

14.大众传播的麻醉功能

【答案】大大小小的传媒给人们带来的讯息,其数量之多已达到令人难以招架的地步。对社会问题和社会活动的虚幻满足,反而削弱了人们的行动能力。

15.编码

【答案】编码(encode)是指传播者将信息转化成便于媒介载送或受众接受的符号或代码的过程。在大众传播中,这一过程表现为传播从业者采集、编辑、制作传播内容的活动。

16.影响传播效果的“中介因素”

【答案】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传播流的研究开始得到重视。这些研究不再把传播看成是一个直接的简单过程,而更多地考虑到传播的中介环节。影响传播效果的“中介因素”主要有:信源的可信性、休眠效应、传播技巧(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诉诸理情、恐怖诉求等)、意见领袖的作用、受众的个性特征,等等。

17.随机抽样

【答案】使总体中所有个体具有相同的被抽中的机会的抽样形式。

18.香农-韦弗的线性传播过程

【答案】香农-韦弗的线性传播模式是由信息论创始人香农及其同事韦弗于1949年提出的。这一模式可以用图表示为:

这一模式的贡献在于发现了传播中的噪音,并揭示了由于噪音干扰所导致的所传信息与所受信息之间的差异。但是,由于其本身是研究技术问题的,因而未能够在模式中考虑人和社会的因素,忽略了讯息的内容和传播的效果等。同时,单向性也是其不足之处。

19.拟态环境(李普曼《公众舆论》)

【答案】李普曼认为,在大众传播极为发达的现代社会,人们的行为与三种意义上的“现实”发生着密切的联系:一是实际存在着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二是传播媒介经过有选择地加工后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即拟态环境),三是存在于人们意识中的“关于外部世界的图像”,即“主观现实”。人们的“主观现实”是在他们对客观现实的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而这种认识在很大程度上需要经过媒体搭建的“象征性现实”的中介。经过这种中介后形成的“主观现实”,已经不可能是对客观现实“镜子式”的反映,而是产生了一定的偏移,成为了一种“拟态”的现实。拟态环境有如下特点:一方面,拟态环境不是现实环境“镜子式”的摹写,不是“真”的客观环境,或多或少与现实环境存在偏离。另一方面,拟态环境并非与现实环境完全割裂,而是以现实环境为原始蓝本。

20.休眠效果。

【答案】由信源可信性带来的说服效果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霍夫兰等人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高可信度信源的说服效果会出现衰减,而低可信度信源的说服效果则有上升的趋势。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信源可信性的负影响,其内容本身的说服力不能得以马上发挥,处于一种“睡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可信性的负影响减弱或消失以后,其效果才能充分表现出来。这就是“休眠效果”理论。此理论说明:信源的可信性对信息的短期效果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但从长期效果来说,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内容本身的说服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