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十大特色民间艺术形式
非遗里的中国山西篇

非遗里的中国山西篇山西,位于中国华北地区,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遗产的省份。
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山西的非遗文化独具特色,深受人们喜爱和赞赏。
山西是中国重要的古代文化中心之一,这里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
其中,山西的剪纸艺术是非常有名的。
剪纸艺术是中国传统手工艺之一,通过剪纸可以制作出各种各样的图案和形象。
山西的剪纸艺术以其精细的工艺和独特的风格而闻名于世。
无论是传统的花鸟人物还是现代的各种创新设计,山西的剪纸艺术都展现出了浓厚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审美价值。
山西还以其丰富多样的民间音乐而闻名。
山西的民间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山西非遗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
这里的民间音乐以其独特的风格和表演形式而深受人们喜爱。
山西的民间音乐有着悠扬的旋律和深沉的情感,常常表达着人们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
无论是古老的戏曲还是现代的民谣,山西的民间音乐都是一种富有魅力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
山西的木版年画也是非常有名的非遗文化。
木版年画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通过木版雕刻和印刷技术制作而成。
山西的木版年画以其独特的题材和精湛的工艺而闻名于世。
这里的木版年画以民间传说、历史故事和生活场景为题材,色彩鲜艳、线条流畅,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
山西的木版年画是一种富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艺术形式,它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除了剪纸艺术、民间音乐和木版年画,山西还有许多其他的非遗文化值得一提。
比如,山西的面塑艺术、皮影戏和太极拳等都是非常有代表性的非遗项目。
这些非遗文化不仅展现了山西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也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山西作为一个拥有丰富非遗文化的地方,其剪纸艺术、民间音乐、木版年画等都是非常有特色和魅力的艺术形式。
这些非遗文化不仅丰富了山西的文化底蕴,也让世界更加了解和认识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山西的非遗文化是中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应该得到更多的保护和传承,让后代子孙继续传承和发扬光大。
山西十大特色民间艺术形式

十大特色民间艺术形式1.花腔鼓2.定襄蒋村3.晋中妈祖信仰4.临猗地台戏5.“四句”秧歌剧6.翅果油熬制技艺7.汾灯秧歌8.灵丘制针9.中和节10.迎喜神NO.1花腔鼓花腔鼓是襄汾县雄村一带流行围很窄但又影响广泛的民间傩舞。
花庆鼓”是一种流行围很窄但又影响广泛的民间鼓乐,据查证相关资料和走访当地艺人,其仅为襄汾县康镇雄村独有。
它以扁鼓、梆子、小锣、夹板四种乐器为一组,依人数多少分成若干组进行表演。
在表演中,所有参与者都各自佩戴不同形象的鬼卒面具,其均无下颌,并依所戴面具形象,配挂红、黑、长各不同的三绺或满把须。
在过去除五鬼光头外,判官和其他鬼卒顶两侧均插有形似摺扇的纸花两朵,以示阴间鬼魁,但现在已没了这样的区别,而全部则以方巾裹头。
在表演中,判官和各类鬼卒,形象凶恶狰狞,或立眉瞪眼,满脸横肉;或凶恶阴险,用蓝、绿色涂抹,更渲染得阴森恐怖,令人生畏,故民间“阴鼓”之称,是一种典型而又少见、具有独特表演风格的民间鼓乐,曾先后参加了电影《炮打双灯》和中央电视台七套“乡村大舞台”等电影、电视节目的拍摄,在多项民间广场文化表演中获奖,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喜爱。
说起花庆鼓要追溯到唐朝贞观年间,唐太宗世民阳寿已尽,阴府判官因感于太宗为国为民之情,不忍世因主而乱,所以私自改了生死簿,为其增加了寿数而触犯天条,依律当诛,但玉皇感其为民之初衷,从轻发落,给予游乡示众。
有一名叫花庆的鼓师,为判官之举所动,回家后苦思冥想,七米未进,到第七日子时幡然醒悟,于是操鼓而击,为后人留下这铿锵激昂、节奏明快、独树一帜的精美鼓乐,后世为纪念他起名"花庆鼓"也称“花腔鼓”。
花庆鼓为民间打击乐,表演者使用扁鼓、梆子、小锣、夹板四种乐器,无锣和铙,这是与其他鼓乐队所不同的,另外在表演中还有判官、小鬼等进行仿阴府舞蹈,为节日增色不少。
这一鼓种在明末清初达到鼎盛,成为当地年节必不可少的表演项目,被看作是扶正祛邪求宁保安的象征。
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简介

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简介山西省是中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传统音乐、民间艺术、传统技艺、民俗风情等多个方面,是展示山西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地域特色的重要载体。
一、传统音乐山西传统音乐以梆子为代表,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
梆子是山西最具代表性的音乐形式之一,它以高亢激昂的唱腔和富有节奏感的打击乐器为特点。
在山西各地,都有不同类型的梆子曲目和表演形式,如晋剧、汾阳梆子、运城大鼓等。
这些曲目和表演形式不仅在当地广泛流传,也逐渐成为全国范围内广受欢迎的艺术形式。
二、民间艺术山西民间艺术主要包括剪纸、皮影戏、木偶戏等多种形式。
其中,剪纸是山西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艺术之一。
山西剪纸以其精美的造型和细腻的手工艺术而闻名,其技艺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皮影戏和木偶戏则是山西传统的戏曲形式,它们以精湛的表演技巧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了众多观众。
三、传统技艺山西传统技艺包括陶瓷、漆器、铜器等多个方面。
其中,晋城黑陶是山西最具代表性的陶瓷之一,它以其独特的造型和精湛的工艺而著称。
漆器则是山西传统工艺中的又一瑰宝,其颜色鲜艳、质地坚硬、纹饰精美,被誉为“东方珍品”。
此外,山西还有许多其他传统工艺如刀削面、花灯等,这些技艺不仅展示了山西人民勤劳智慧和创新能力,也成为了当地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四、民俗风情山西民俗风情主要包括节日庆典、民间婚丧嫁娶等多个方面。
山西春节期间的“祭祖大典”是当地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看。
此外,山西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庆典如太原“迎春花会”、运城“盂兰胡同会”等。
在民间婚丧嫁娶方面,山西也有许多独特的传统习俗如“三朝回门”、“五福临门”等。
总之,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博大精深,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和艺术价值已经得到了国内外广泛认可。
通过保护和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可以更好地展示山西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地域特色,同时也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和文化旅游产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山西传统技艺简介

山西传统技艺简介
山西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这里有许多传统
技艺流传至今。
山西传统技艺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工艺闻名于世,代表着山西人民的智慧和勤劳。
山西传统技艺包括木雕、砖雕、绣花、剪纸、陶瓷等多种形式。
其中,木雕是山西传统技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山西的木雕工艺源
远流长,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技法。
木雕作品常常以山西的历史人物、传统建筑和神话传说为题材,形象生动、栩栩如生。
山西的木雕工
艺不仅在国内享有盛誉,也受到了国际上的高度评价。
另外,山西的砖雕工艺也是一大特色。
砖雕是一种古老的传统
工艺,山西的砖雕作品多为建筑装饰,包括各种花纹、图案和人物
形象。
这些砖雕作品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此外,山西的绣花、剪纸和陶瓷等传统技艺也各具特色,深受
人们喜爱。
绣花工艺精湛细腻,常常被用于装饰衣服、家居用品等。
剪纸则是一种传统手工艺,山西的剪纸作品造型独特,富有民间风情。
而山西的陶瓷工艺也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技艺精湛,作品造
型优美,色彩鲜艳。
总的来说,山西传统技艺丰富多彩,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和文
化内涵。
这些传统技艺不仅是山西人民的宝贵文化遗产,也是中华
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传承发扬这些传统技艺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
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山西民间40种民俗文化,几千年的传承!

山西民间40种民俗文化,几千年的传承!1闹花灯——山西老乡俱乐部闹花灯元宵节是一年中灯火最旺的时节,可算得上是“火树银花不夜天”了。
山西民间的灯火,自然也不例外。
当然,这里要把灯与火区分开来。
灯,是闹花灯;火,是放烟火。
2闹红火——山西老乡俱乐部闹红火闹红火又称正月十五闹元宵,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汉族民俗文化活动。
山西各地,闹红火的形式不大相同,相同之处是都在正月十五闹。
有些,是从正月十四闹到正月十六的,也有从正月十五闹到十七的,还有光在正月十五晚上闹的。
3放烟火——山西老乡俱乐部放烟火烟火,是以火药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起初,是专供贵族豪富争雄斗奢的消遣品,到了明、清,烟火制作技术有了新的发展,逐渐成为节日的礼品。
每逢春节、元宵节以及其它重大活动,都要施放烟火助兴。
4高跷——山西老乡俱乐部高跷高跷,也称拐子,是由表演者脚踩木跷表演。
由于表演者高出一截,观众需要仰起头来或是站在高处观看,所以也有人把高跷称为“高瞧戏”。
这种活动在山西全省境内流行甚为普遍,是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文艺活动形式。
5跑旱船——山西老乡俱乐部跑旱船旱船,是民间表演艺术形式之一,逢年过节,山西境内各地都流行这种民间舞蹈,这是一种模拟水中行船的民间舞蹈。
6跑竹马——山西老乡俱乐部跑竹马跑竹马是风行于山西农村、城市一种汉族民俗活动形式,至少已经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一般在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闹“红火”时活动于广场或街头巷尾。
山西省各地参加跑竹马表演的人数不等,活动形式也有一定程度的不同。
7小车舞——山西老乡俱乐部小车舞小车舞,流传于山西省境内各地,是比较普遍的民间舞蹈艺术形式之一,一般在旧历正月十五左右闹“红火”时表演,也有在其它时序节令中表演。
8挑椅舞——山西老乡俱乐部挑椅舞挑椅舞,是流行在孝义县西泉镇一带的,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情和地方特色的舞蹈。
相传,这种舞蹈的出处,源流传于清代“蠢厮戏妻”的民间故事。
9狮子舞——山西老乡俱乐部狮子舞在三晋大地上,狮子舞渊源很深,大约在东汉末年的民间就有狮子舞了。
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

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山西是中国的一个省份,位于中国的北部。
山西是中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了各种传统艺术、民族风情和习俗等,体现了山西独特的文化特点。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山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首先是山西的传统音乐艺术。
山西的传统音乐艺术以散曲和山西评弹为代表。
散曲是一种民间艺术形式,流传于山西的农村和乡间。
它以简单的旋律和质朴的歌词表达农民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使人们感受到了农民的辛勤劳动和真挚情感。
山西评弹是一种流行于山西地区的弹拨乐器音乐。
它以豪放的旋律和丰富的音乐表达,生动地描绘了山西的风土人情和民间故事,使人们感受到了山西的独特魅力。
其次是山西的传统舞蹈艺术。
山西的传统舞蹈艺术以刀鼓舞和蓝海锣鼓舞为代表。
刀鼓舞是山西的一种古老舞蹈形式,它以锐利的刀和鼓的节奏为特色,舞者们表演出矫健的身姿和精湛的技巧,让人们感受到了山西人民的勇敢和坚韧。
蓝海锣鼓舞是山西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它以蓝海镇的锣鼓声和舞蹈动作为特点,舞者们身着五颜六色的服饰,舞动起来热情高昂,让观众感受到了山西人民的热情和豪放。
另外,山西的传统戏剧艺术也是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山西的传统戏剧艺术以晋剧和豫剧为代表。
晋剧是山西的一种传统曲艺形式,它以优美的旋律和悠扬的唱腔为特点,演员们用独特的表演技巧和传统的化妆服饰扮演各种角色,让观众感受到了山西的历史和文化。
豫剧是山西的又一种传统剧种,它以精湛的表演技巧和细腻的演唱为特色,演员们用真情实感地演绎故事,透露出浓郁的山西风情和民间智慧。
除了音乐、舞蹈和戏剧艺术,山西还有许多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值得一提。
例如,山西的传统刺绣艺术是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它以精致的刺绣技巧和独特的图案设计为特点,被誉为“人类文化艺术的瑰宝”。
山西的剪纸艺术也是非常有名,它以精致的剪纸手法和独特的图案形式为特色,被列入了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

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山西是一个古老而富有文化底蕴的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在世界范围内具有重要地位。
以下将介绍山西的几项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
首先是太行山生活技艺。
太行山是山西地区的一处山脉,这里的居民凭借着对山水资源的依赖,形成了独特的生活技艺。
例如,凿井技艺是太行山地区非常重要的一项技艺,凿井师傅们使用传统的凿井工具,经过多年的训练和经验积累,能够在坚硬的山岩中凿出深井,并且妙手回春地修复一些淤水严重的水井。
此外,太行山地区还有杂技、民歌和锺鼓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次是皮影戏。
皮影戏是一种中国传统戏曲形式,山西是皮影戏的发源地之一、山西皮影戏技艺独具特色,其制作精良的皮影和生动的演出方式,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
山西的皮影戏团队在中国皮影戏比赛中屡获大奖,被誉为皮影戏界的瑰宝。
在山西各地,皮影戏团队还经常参加庙会和民间活动,传播着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
再次是山西剪纸。
剪纸是一种中国传统手工艺,在山西广泛流传。
山西的剪纸以其精致的造型、丰富的图案而闻名,特别是被誉为“日子剪纸”的山西忻州剪纸。
山西剪纸以其独特的技法和手法,将民间传说、习俗和神话融入艺术创作中,给人一种深深的文化体验。
另外,在山西的农村地区,剪纸还被用作装饰和庆祝活动中的重要元素,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最后是山西面食文化。
山西是面食的发源地之一,这里的面食多种多样,种类繁多。
山西的面食不仅口感独特,而且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例如,山西刀削面是传统的山西面食之一,以其形状独特、口感爽滑而被世界各地的食客称赞。
此外,各地有各自独特的面食,如太谷的刀削面、平遥的灌汤包、晋中的炒面等。
这些面食不仅是山西人日常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山西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总而言之,山西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地区,有着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太行山的生活技艺,皮影戏、剪纸和山西面食文化,都是山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反映了山西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也为世界各地的人们提供了一种了解山西文化的方式。
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 患羊痒
2. 社火
3. 革命旧址文化
4. 木版年画
5. 民间工艺玉雕艺术
6. 黄河漂流
7. 曲艺
8. 象棋
9. 民间音乐舞蹈
10. 民俗表演艺术汾剧
11. 交子
12. 绢
13. 小麦风情
14. 传统少数民族住房建筑
15. 山西酒文化
16. 五台山
17. 第一公铁路
18. 巧媳妇
19. 闫家地烤羊肉
20. 冠字号瓦车道
21. 祭赛
22. 传统村落技艺艺术
23. 老字号名优花生
24. 皮影戏
25. 饮食文化
26. 麻将
27. 民间文学艺术
28. 传统工艺锡器
29. 牛头墩水库寻梦
30. 竹编捆装技艺
31. 水旱灾轮唱
32. 古乐艺术
33. 传统农业技艺氛围
34. 摆渡人家族艺术
35. 菜籽油艺术
36. 民间饮食文化浦市大煮干丝
37. 陕北粮仓建筑
38. 匣里龙凤年画
39. 游艺技艺
40. 晋南太极拳
41. 民间文学艺术秧歌
42. 民间文学艺术说唱艺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十大特色民间艺术形式1.花腔鼓2.定襄蒋村3.晋中妈祖信仰4.临猗地台戏5.“四句”秧歌剧6.翅果油熬制技艺7.汾西地灯秧歌8.灵丘制针9.中和节10.迎喜神NO.1 花腔鼓花腔鼓是襄汾县赵雄村一带流行范围很窄但又影响广泛的民间傩舞。
花庆鼓”是一种流行范围很窄但又影响广泛的民间鼓乐,据查证相关资料和走访当地艺人,其仅为襄汾县赵康镇赵雄村独有。
它以扁鼓、梆子、小锣、夹板四种乐器为一组,依人数多少分成若干组进行表演。
在表演中,所有参与者都各自佩戴不同形象的鬼卒面具,其均无下颌,并依所戴面具形象,配挂红、黑、长各不同的三绺或满把胡须。
在过去除五鬼光头外,判官和其他鬼卒顶两侧均插有形似摺扇的纸花两朵,以示阴间鬼魁,但现在已没了这样的区别,而全部则以方巾裹头。
在表演中,判官和各类鬼卒,形象凶恶狰狞,或立眉瞪眼,满脸横肉;或凶恶阴险,用蓝、绿色涂抹,更渲染得阴森恐怖,令人生畏,故民间“阴鼓”之称,是一种典型而又少见、具有独特表演风格的民间鼓乐,曾先后参加了电影《炮打双灯》和中央电视台七套“乡村大舞台”等电影、电视节目的拍摄,在多项民间广场文化表演中获奖,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喜爱。
说起花庆鼓要追溯到唐朝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阳寿已尽,阴府判官因感于太宗为国为民之情,不忍世因主而乱,所以私自改了生死簿,为其增加了寿数而触犯天条,依律当诛,但玉皇感其为民之初衷,从轻发落,给予游乡示众。
有一名叫花庆的鼓师,为判官之举所动,回家后苦思冥想,七天水米未进,到第七日子时幡然醒悟,于是操鼓而击,为后人留下这铿锵激昂、节奏明快、独树一帜的精美鼓乐,后世为纪念他起名"花庆鼓"也称“花腔鼓”。
花庆鼓为民间打击乐,表演者使用扁鼓、梆子、小锣、夹板四种乐器,无锣和铙,这是与其他鼓乐队所不同的,另外在表演中还有判官、小鬼等进行仿阴府舞蹈,为节日增色不少。
这一鼓种在明末清初达到鼎盛,成为当地年节必不可少的表演项目,被看作是扶正祛邪求宁保安的象征。
此鼓于“文革”时期被禁,改革开放后,这一民间宝库的奇葩又回到民间,重放异彩。
花庆鼓的曲牌主要有小得胜、大得胜、珍珠倒卷帘、风搅雪、风凰单闪翅、凤凰双闪翅、厦坡滚核桃、八仙过海、摘豆角、老虎呲牙、单蹩脚、双蹩脚等。
NO.2 定襄蒋村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时的苎麻造纸技艺,曾被认为失传。
然而,忻州市在普查中发现,在定襄蒋村乡还幸存着这种技艺的身影。
蒋村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薄一波的故乡,薄老的父亲薄昌福就是以种庄稼和操纸为业的。
这里世代相传的麻纸制作工艺,正是以苎麻为主要原料,沿袭了汉代以来的传统技艺方法加工纸张,这在全国造纸行业已不多见。
定襄蒋村麻纸具有三大特点,即薄、韧、耐,其功效神奇,是传统的经济实用民间用纸。
在漫长的岁月里,它对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功不可没。
比如说,老百姓用它糊窗户,不仅隔风防寒,还很透亮,雨打不易烂,风吹不易破。
如果拿这种麻纸打顶棚,同样筋骨坚韧,拉扯不断,且含水吸粉,清白平展。
做账本、写字的话,不走墨,耐揉搓,好保管,还不受虫蛀,保存年限久远。
从原料到成品,它要经过以下工序:拣(剁)麻分纸、洗麻(纸)、馏麻(纸)、脱灰、碾浆、操纸、晒纸等。
根据考古发现和有关专家研究证实,纯正的优质麻纸可保存1200年以上,可谓“千年寿纸”。
“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时,主要就是使用苎麻和布头等为原料改进工艺,麻纸制造才得以普及。
”专家樊嘉禄教授说,此后的隋唐五代时图书多用麻纸,宋元时逐渐弃用,明清时更少使用,而在民间一些地方还少量生产麻纸,但以苎麻为原料者寥寥无几。
可想而知,蒋村的麻纸制作因其传承了古老的苎麻造纸技艺,必然会逐渐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
清末民初时,蒋村纸业发达兴旺,农家十有七八会操纸。
1933—1934年,蒋村操纸户占全村总户三分之一,年产麻纸150多万刀(每刀100张),产值6万元白洋,占全省手工纸产值的九分之一。
由于它质高价廉、耐用实用,誉满省内外,畅销晋、冀、蒙等地。
除了传统的制作技艺,蒋村世代因袭的行业习俗也佐证了其工艺的源流。
相传,阴历三月十七是蔡伦的诞辰日。
每年在这一天,全村的造纸业主都会筹资为之唱戏,带着供品前往祭祀。
而每年的十月初十是蒋村古会(又叫“羊会”)。
因此时天气渐冷,操纸停业,是造纸“合龙口”的日子,也要宰羊祭祀蔡伦。
至今,各纸坊内都供奉着蔡伦的牌位,牌位上一般写有“供奉蔡伦祖师爷之位”以及“汉朝科甲第,清封玉亭侯”等字样。
不过,现在蒋村坚持做麻纸的已不多,只有少数几家还在夏季制作NO.3 晋中妈祖信仰妈祖,又称天妃、天后、天上圣母、娘妈,是历代船工、海员、旅客、商人和渔民共同信奉的神祗。
非遗普查过程中,于太谷铭贤学校旧址附近发现一处建于清代的供奉妈祖神像的庙宇。
虽已有些破败,但这里的香火仍然旺盛。
据了解,周围的村民经常前来烧香膜拜,祈福免灾,并有定期的妈祖祭拜活动。
当地还流传着一些有关妈祖保佑晋商经营顺利、出入平安的故事。
妈祖是一位海神,保佑船家以及海上的平安,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及东南亚、日本、朝鲜一带极受崇拜,而妈祖信仰及妈祖庙在我国北方内陆尤其是我省比较少见。
这次发现可以反映出晋商足迹之远以及对南方海边宗教文化的吸收。
NO.4 临猗地台戏地台戏也称“故事戏”,是临猗县角杯乡吉家营村一种传统的戏剧演出形式。
演出时不在专门的舞台上,而是插旗划地为台即可表演。
每年正月十三至十六,村里人都会自动组织故事戏进行演出,又称“弄故事”。
主要领头人成为“故事头儿”,此人熟知故事,在村中有着较高威望,多为村人共同推举而成。
一旦认定谁是故事头儿,便要一概听其领导,由故事头儿分配各种人物角色,安排乐队演奏者。
故事戏的演出通常是中午一场,晚上一场。
晚上由于光线太暗,需要小孩儿使用灯笼在场地周围挑灯照明演出。
地台戏的剧目全部为武戏。
旧时故事戏传男不传女,并且只在本村流传,从不外出表演,因此长期以来不为外人所知。
NO.5 “四句”秧歌剧襄汾“四句”秧歌剧,俗称“四句子”秧歌,以四句唱词构成一个曲段而得名。
浮山还把它叫做“干板秧歌”。
据沙屯沟老艺人胡太义说:从他祖父起,他家就代代组织四句秧歌戏班。
胡太义老人的父亲是清朝同治元年生,祖父是清朝道光年间人。
可见此剧发展到他祖父一辈时,就已相当兴盛。
这样,四句秧歌剧最少有一、二百年的历史了。
解放以后,襄汾县文化馆曾多次对四句秧歌剧种,进行调查、挖掘、搜集整理、研究,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1980年又派专人再次进行搜集整理,并组织沙屯沟村的业余文艺骨干进行排演,参加了县上举办的群众文化活动表演,颇受群众欢迎。
四句秧歌的艺术特色,剧词通俗易懂,以方言为主,七字句、十字句为最多。
唱调简单,没有文场伴奏,只有武场。
除鼓板外,其它乐器均为铜器,音调干练流畅,节奏显明,结构严谨,唱腔刚柔并存。
其曲调分平调、高调、滚板、哭腔四种板式。
剧目内容,多是民间轶事。
又由于曲调简单,柔和,所以喜于表演反映儿女情长、家庭生活情节和富有抒情的剧目。
据传,四句秧歌剧剧目是丰富的,现在只搜集到十多个本戏,四个折子戏。
本戏有:《齐(蔡)文姬》、《白玉赞》、《苦结图》、《双锁柜》、《下汝宇》、《拾万金》、《慧风扇》、《韩湘子拜寿》、《清风亭》、《三围堂》、《三开棺》(亦名诓银记)等。
回戏是:《雷风冤》、《打花》、《娶丈母》、《深山祭母》等。
四句秧歌剧,发展不完善,流行不广泛,主要艺人有:李配森(男),正旦;李海洋(男),丑角;李俊英(男),小生;伍(任)丙银(男),须生;李宪清(男),小旦;胡彦才(男),老旦等。
NO.6 翅果油熬制技艺乡宁县位于山西省临汾市西南端,西隔黄河与陕西为邻。
面积2 031平方公里,辖5镇5乡,人口23万,县政府驻昌宁镇。
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中在乡宁县就发现了一种独特的植物油提炼方法——翅果油熬制。
翅果油熬制的工序是,首先将翅果晒干,用碾子压,将第一层壳去除;再晒干碾去第二层壳;第三次晒干后将果实碾碎。
翅果油树是与恐龙同时代的神奇树种,目前在全球范围内仅存于山西临汾、吕梁一带。
NO.7 汾西地灯秧歌地灯秧歌原名古(鼓)秧歌,系年节时走门串户恭贺新喜的一种歌舞形式。
清道光年间与“地灯”活动逐渐结合,遂称地灯秧歌。
流行在临汾市汾西县勍香镇和对竹镇一带。
并依托于民间祭祀和祈福活动及摆“地灯”(亦称“九如意”或“九曲黄河阵”)而进行的一种集民间信俗、传统舞蹈和传统音乐于一体的历史悠久的民间社火节目和民间表演艺术。
地灯秧歌在每年添仓节左右(正月十九至正月二十一)举行。
地灯,是节日期间人们在一块空地上栽埋一根高杆,以它为中心,将360根绑着油灯盏的高粱杆或木棍,按照纵、横各19行,行间2.5尺的距离,插入地下,地面露出3尺。
再按照既定路线栓上横杆,形成阵图,名为九如意,九曲黄河迷魂阵或九曲十八弯地灯。
节日夜晚点燃油灯,古秧歌队先在地灯阵前空地上表演,然后带领人们进阵游转,意为走掉百病,祝来年万事如意。
表演者7人:秧歌头为男性,戴黑色瓜皮帽,穿灰大褂、黑中式裤,扎腿带,一手举伞,一手持响环,以说唱为主,多是即兴编词,唱恭贺吉利之歌;男青年戴窄沿草帽壳,上有用长柳条或藤条盘成的螺旋形软丝,穿镶有红边的淡绿色对襟衣和灯笼裤,系蓝色绸腰带,脚穿黑色软底鞋,身背腰鼓,为主要舞者;“新媳妇”2名,包头戴花,穿红色大襟袄、红色或绿色百褶长裙、红绣花鞋,手持勾锣,亦为主要舞蹈者;卖弦老汉,戴清朝宽沿帽,翻穿黑羊皮大衣、黑中式裤、黑牛鼻子鞋,手持羽毛扇;卖菜老婆,脑后盘发髻,包蓝布头巾,穿蓝布大襟袄、黑色中式裤、蓝色绣花鞋,系绿色连胸围裙,手挎菜篮子;小女子,梳长辫,头插花,穿绿色大襟袄、绿底红花中式裤、套粉红色坎肩,穿金黄色绣花鞋,手拿蒲扇。
后面这3人舞步简单,以表演为主,并作怪相与观众戏逗。
它的表演程序首先是“打场子”:由秧歌头带领全体演员及伴奏者走圈,在人群中打开表演场地;然后是“走图说唱”:由秧歌头到圈心说唱表演,尔后点出下一个表演者的角色名字。
除小女子外,其余角色均可依次单独演唱,或两三人对唱;演唱结束后,由男青年和“新媳妇”表演“顶四门”,这是舞蹈最精彩的部分。
男青年边击腰鼓边甩头舞动帽子上的软丝,使其时而向前直伸,时而上下翻飞,时而左右摇动,时而绕头旋转,如银蛇,似飞练,既奇特、又美观。
两个“新媳妇”边敲勾锣,边围着腰鼓手碎步迅跑,并左顾右盼,前躲后闪,羞涩传情。
3人对舞造成强烈的欢快气氛,往往会激起观众的鼓掌或喝彩声,使舞蹈达到高潮;接下来便是“跑腊花”:由他们3人交叉各走一个“8”字路线,形成6瓣腊月梅花图案;最后,仍由秧歌头带领大家绕场一周结束表演。
伴奏乐器有锣、鼓各一面,拔两副;掺钹击节节,苏钹花打,音色对比鲜明。
锣鼓点有:〔行路点〕、〔踩场子〕、〔摧点〕、〔顶四门〕等。
歌唱曲调多为民歌小调,唱时无伴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