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颗糖的故事

合集下载

三颗糖的故事

三颗糖的故事

三颗糖的故事
陶行知先生作校长时,有一次看到一个孩子用石头砸人,陶校长就叫这个孩子待会儿到他的办公室去。

孩子忐忑不安的来到校长室,发现校长不在就在外面等。

过了一会儿,陶校长来了,看到他却没有批评,只是从口袋里摸出一颗糖,说:“你来了,我却迟到了,奖励你一颗糖。

”孩子愣住了,陶校长又摸出了第二颗糖,说:“刚才我错怪你了,你是干部,在管理其他同学,再奖你一颗糖。

”孩子拿了两颗糖感到很羞愧,连忙诚恳的承认错误。

于是陶校长又给了他第三颗糖:“能自己认识到错误,再奖你一颗。

好了,我的糖分完了,你的问题也解决了,现在你可以走了。

”瞧,陶行知先生就这样用了三颗糖,三言两语就教育了这个学生,没有严厉的批评,没有大声的训斥,但相信这个孩子再也不会犯相似的错误。

苏霍姆林斯基记载,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

校园的花房里开出了一朵很大的玫瑰花,全校的同学从没见过这样大玫瑰花,就都赶来看,纷纷称赞不已。

有一天早晨,苏霍姆林斯基正在花园里散步,看到幼儿园的一个小朋友跑过来把那朵玫瑰花摘下来,拿在手里,往外走。

苏霍姆林斯基很想知道这个小女孩为什么摘那朵玫瑰花,就弯下腰,亲切地问:“小朋友,你为什么要摘那朵玫瑰花呢?”小女孩很认真地回答:“我奶奶病了,病得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开了这么大的玫瑰花,她不相信,我摘下来拿回去让她看看,看完就送回来。

”听了孩子天真的回答,听了孩子天真的回答苏霍姆林斯基的心震憾了,就牵
着小女孩到花房里又摘了两朵大玫瑰花,对小女孩说:“这两朵玫瑰花一朵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是一个有爱心的孩子,另一朵是送给你妈妈的,她养育了一个你这样好的孩子。

”。

叶圣陶三颗糖的故事

叶圣陶三颗糖的故事

叶圣陶三颗糖的故事
叶圣陶三颗糖的故事简单描述如下:
叶圣陶在学校里面看到两个学生打架,一个年纪大一点的学生揪着另外一个小朋友打。

叶圣陶过去制止了他们,了解了一下情况,然后对高年级的那个学生说,你到办公室里面去等我。

然后就离开了。

到了办公室,看见那个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在那里了,叶圣陶马上拿出一颗糖对他说:“来,拿着。


学生十分诧异:“怎么了,老师?”
叶圣陶说:“我让你来,你就来了,还跑得很快,马上就到了办公室,比我还先到,说明你心目中有我这样一个校长,说明你很尊敬师长,我得奖励你。


学生说:“谢谢校长。


叶圣陶又拿出一颗糖给学生说:“来,拿着。


学生又诧异了:“怎么了,校长?”心里面纳闷万分,难道我今天还打对了?
叶圣陶接着说:“我已经调查过了,你打了那个小朋友,是因为他欺负女生。

你见义勇为,十分的勇敢、正义,非常不错,值得表扬!”
学生说:“谢谢校长。


叶圣陶接着问:“那你觉得有没有其他的办法来解决这个事情呢?”
学生连忙说:“校长,我错了,我可以只是把他们拉开就行了,不需要打他的。

这是我做的不对。

我下次不会这样鲁莽,这样暴力了。


叶圣陶马上拿出第三颗糖,对他说:“知错就改,善莫大焉,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你能够意
识到自己的过错,马上承认自己的错误,并能想到后面不再犯了,真是好孩子。

我应该奖励你。


三颗糖是叶圣陶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对孩子“认可、赞美、欣赏、鼓励”的方式。

陶行知的三颗糖经典教育故事

陶行知的三颗糖经典教育故事

陶行知的三颗糖经典教育故事教育家陶行知当小学校长时,有一天看到一个学生用泥快砸自己班上的同学,当即喝止他,并令他放学时到校长室里去。

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这个学生已经等在门口了。

可一见面,陶行知却掏出一块糖送给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了这里,而我却迟到了。

学生惊异地接过糖。

随之,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放到他手里,说:这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我不让你在打人时你立即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给你。

那个同学更惊异了。

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塞到他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

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有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那个同学感动极了,他流着泪后悔地说: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他们毕竟是我的同学啊!案例分析:从此案例中,我们发现陶行知先生在处理这个事件的过程中,没有使用任何的批评性语言而是采用了表扬的方式。

在案例中陶行知先生一共表扬了三次:第一次表扬学生的诚信,遵守约定按时来与他见面;第二次表扬学生的正义,能够仗义执言,帮助弱小的同学;第三次又一次以奖励一块糖的方式表扬了他。

在这三次的表扬过程中,我们能够感受到虽然奖励、表扬的方式都是一样的,但其中分量最重、含义最深的是陶行知先生对这个孩子的第三次表扬——表扬学生自己认识到了在整个事件中所犯的错误,也就是学生对自己的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是指个体自我的精神交锋,它通过个体主体以肯定或否定的形式来自我调节,是个体或坚持或放弃或调整自我的重要信念、想法或行为,是自我作出更加合理的选择。

我认为在这个案例中,陶行知先生处理得十分巧妙,在遇到这个事件的时候,陶行知先生没有采用大多数教师常用的批评教育方法、讲道理纠正学生的错误行为等方法使学生认识并改正自己的错误,而是给了学生一个充分的时间。

在这个时间内,我们可以想象到这个孩子的内心一定是矛盾的,他一定会思考陶行知先生找他的原因是什么,会对他说些什么等等。

陶行知三块糖果的故事

陶行知三块糖果的故事

陶行知三块糖果的故事话说有那么一回,陶行知老先生遇到了个调皮的小家伙,名叫小明。

小明在学校里那可是出了名的“小捣蛋”,不是今天弄哭了女同学,就是明天把教室的窗玻璃给砸了。

老师们提起他来,都是摇头又叹气。

可陶行知老先生不一样,他啊,眼里总是带着笑,心里装着大智慧。

这天,小明又闯祸了,被带到了陶行知面前。

小明心里那个忐忑啊,就像是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的。

他低着头,小手不停地搓着衣角,就等着挨一顿狠批。

没想到,陶行知老先生没急着发火,反而笑眯眯地从口袋里掏出了一块糖果,递给了小明。

小明愣住了,眼睛瞪得跟铜铃似的,半天没反应过来。

老先生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说:“来,孩子,这是奖励你的。

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这说明你很有时间观念,懂得尊重老师。

”小明一听,愣住了,心里那个感动啊,就像是春天里的小溪,潺潺流淌。

他接过糖果,小心翼翼地剥开,那甜味,甜到了心坎里。

他心想:“原来,犯了错也能得到奖励啊!”接下来,陶行知老先生又掏出第二块糖果,这次他说:“我再奖励你一块。

我听说你砸玻璃的时候,是为了保护同学不被外面的坏人欺负。

虽然方法不对,但你的出发点是好的,有勇气有担当,这是难能可贵的。

”小明听完,眼眶都红了。

他没想到,自己这么个小捣蛋,在老师眼里竟然还有闪光点。

他接过第二块糖果,心里暗暗发誓,以后一定要用对方法,做对事情。

正当小明沉浸在感动中时,陶行知老先生又掏出了第三块糖果。

他语重心长地说:“这第三块糖果,是奖励你的。

因为我调查过了,你砸的那块玻璃,其实早就该换了,只是学校一直忙没来得及。

你这一砸,倒是提醒了我们,得赶紧换新的了。

所以,也算是为学校做了一件好事嘛。

”小明这下彻底被征服了。

他没想到,自己的一时冲动,竟然还能有这样的“意外收获”。

他接过第三块糖果,心里暖洋洋的,仿佛看到了一个新的自己,正在慢慢成长,变得更好。

从此以后,小明就像是变了个人似的。

他不再调皮捣蛋,而是努力学习,乐于助人。

同学们都说他变了,老师们也对他刮目相看。

三个糖果的故事

三个糖果的故事

三个糖果的故事
“三个糖果的故事”
从前,在这个遥远的森林里,住着一位名叫小鹿的小朋友。

小鹿非常喜欢探险,总是能找到各种奇妙的宝藏。

有一天,他在森林里散步时,突然发现了一个神奇的果园。

果园里果实累累,颜色鲜艳,散发出诱人的香气。

小鹿看得津津有味,正准备品尝一个美味的果实,却发现果园边上还有一颗破旧的糖果屋。

糖果屋的门紧闭着,小鹿想了一个办法,用他在这次探险中获得的三个宝物:智慧、勇气和耐心,来尝试打开糖果屋。

首先,小鹿用智慧打开了糖果屋的门。

他观察了糖果屋的四周,找出了一个破旧的锁,用他的聪明才智将锁打开了。

接着,小鹿用勇气冲进了糖果屋,发现里面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糖果。

他看到了一颗耀眼的钻石糖果,觉得非常喜欢。

但就在这时,小鹿听到了一阵沉重的声音,原来是糖果屋里的一个怪物。

这个怪物高大威猛,闻言便向小鹿冲了过来。

小鹿想起了他在这次探险中学到的勇气,于是鼓起勇气,与怪物开始了一场激烈的战斗。

经过一番激战,小鹿用他的智慧和勇气成功地击退了怪物。

然而,战斗中让小鹿领悟到了一个道理:勇气和智慧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勇敢地面对困难,才能获得真正的胜利。

最后,小鹿用智慧获得了那颗耀眼的钻石糖果。

他带着糖果回到了森林里,与小心的果实和森林里其他的朋友们分享了这份甜美。

从此,小鹿在探险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着勇气和智慧,成为了一个越来越勇敢、越来越棒的小鹿。

而那颗耀眼的钻石糖果,也成为了小鹿最珍贵的财富。

三颗糖的新奇事儿-四年级

三颗糖的新奇事儿-四年级

三颗糖的新奇事儿-四年级三颗糖的新奇事儿-四年级一天清晨,太阳还躲在云层里刷牙,突然森林里传来清脆的笑声,这笑声萦绕着整个山谷。

原来是小兔皮皮出生了。

小兔皮皮渐渐长大了,已经在森林学堂上学了。

一天它收到远方皮爷爷的来信,信中写道:“吾孙见长,今日赠糖。

一糖日出江花时。

二糖日中灌木里。

三糖日落西山底。

寻此三糖,益智、沁心、明目,那么其可也。

”聪明的皮皮领悟其意。

分别在三个不同的地方找到了用鲜嫩的树叶包扎的糖果,每颗糖上面都写有“新”字。

“嘻嘻,正巧。

今天早上正好有三节课,我每节课吃一颗。

”皮皮自言自语道。

它把糖塞进口袋里,蹦蹦跳跳地去上学。

上课铃一响,只见山羊教师抱进来了一堆书,说:“同学们,今天我们来聊聊‘新科技’。

”山羊教师身在黑板上写下这三个字。

“教师,新科技是不是新的棒棒糖啊?”小猪的口水止不住流了出来。

“就知道吃!”小狐狸反驳道,“要我说,肯定是一种名贵的香水同学们,”山羊教师清了清嗓子,“大家都很有想象力,但科技是一种神奇的东西。

它根据自然科学原理消费理论经历,而创造的各种工具、设备、技术等等。

比方我们国家新发射的‘天宫一号“天宫一号?要是能亲身体验一下那该多好呀!”皮皮满脸憧憬,无意间摸到了一颗糖,于是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

突然它感到有一双神奇的大手使劲地拉着它飞速旋上升,眨眼间来到了天宫一号的'发射点,它惊奇地发现孩子竟然坐在了天宫一号里。

“看有只兔子在天宫一号上”有人大喊。

皮皮只觉风的宏大的轰鸣几乎快把耳朵震聋了,身体也承受着地球宏大引力,也感受着速度带来的宏大刺激。

突然感到身子一下子变轻了,自己竟然开场自由自在地飘浮飞舞,呵呵,来到太空了!皮皮看到了美丽迷人的太空景象,看到了从未分开过的地球竟是如此美丽神奇……糖吃完了,皮皮觉察自己又回到学堂里了。

山羊教师正在讲长征2FT1火箭飞行过程需经过四次别离,二次变轨,然后与神八对接。

“山羊教师真了不起!”坐在最前面的小红鸡和小白鸡抬起双脚欢呼起来。

陶行知的三块糖的故事

陶行知的三块糖的故事

陶行知的三块糖的故事摘要:一、陶行知简介二、三块糖的故事背景三、故事情节及寓意四、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正文:陶行知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他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和实践在我国教育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教育理念主张启发式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块糖的故事就是他以自己独特的教育方式,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育的一个生动例子。

故事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当时陶行知在我国一所小学任教。

有一天,他发现一个名叫陈毅的学生在课堂上偷吃糖果,于是他走过去询问情况。

陈毅承认自己犯了错误,但陶行知并没有责怪他,反而给了他一块糖,表示对他的诚实表示赞赏。

不久后,陶行知又在课堂上发现陈毅偷偷睡觉,他再次走过去,给了陈毅第二块糖,告诉他这是对他的尊重。

当陈毅第三次在课堂上犯错时,陶行知又给了他第三块糖,告诉他这是对他的信任。

这三块糖的故事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许多人都不理解陶行知的行为。

但陶行知却说:“我给陈毅三块糖,一块是赞赏他的诚实,一块是尊重他的个性,一块是信任他能够改正错误。

我相信他能够从中受到启发,自己改正错误。

”故事的寓意在于,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自觉地改正错误,激发他们的内在潜能。

陶行知用三块糖的方式,让陈毅感受到了尊重、信任和鼓励,从而激发了他自觉改正错误的动力。

这种方式体现了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的核心:以人为本,关注个体,注重启发。

三块糖的故事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

作为教师,我们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尊重他们的个性,发现他们的优点,激发他们的潜能。

要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给予他们改正错误的机会和空间,让他们在挫折中成长,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同时,我们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共处。

总之,陶行知的三块糖故事为我们展示了一种以人为本、注重启发式的教育方式。

陶行知三颗糖的故事

陶行知三颗糖的故事

陶行知三颗糖的故事陶行知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家、思想家,在他的一生中,有一则故事被人们津津乐道,那就是“三颗糖”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当时的陶行知已是一位备受尊敬的教育家。

有一天,他到一个小学去视察,当他走进一间教室时,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一个学生在吃糖。

陶行知并没有责备这名学生,而是冲着全班同学说,“我有三颗糖,我要送给你们,但是我希望你们能够用最好的态度来接受。

”于是他把糖递给了第一个学生。

这个学生接过糖之后,陶行知又对他说,“你可以把这颗糖吃掉,也可以留着,但是我希望你能够用最好的态度来对待这颗糖。

”接着,陶行知又把另外一颗糖送给了第二个学生,同样地,他也对他说了同样的话。

最后,他把最后一颗糖送给了第三个学生,同样地,他也对他说了同样的话。

这个故事虽然简单,但却蕴含着深刻的教育意义。

首先,陶行知并没有责备那个学生在课堂上吃糖,而是用一种宽容的态度来对待。

其次,他通过送糖的方式,教育学生要用最好的态度来对待生活中的事物。

最后,他通过这个小小的行动,传达了对学生的关爱和期望,让学生能够从心底里感受到他的关怀和教诲。

这个故事不仅仅是一则简单的小故事,更是一种教育理念的体现。

陶行知用他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作为教育者,我们不仅要有宽容的心态,更要用心去关爱每一个学生,引导他们用最好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

这也是我们在教育工作中应该学习和借鉴的。

在当下的社会中,教育的形式和方式在不断地变化,但是对于教育的初衷和本质,却始终没有改变,那就是培养学生健康、积极、阳光的心态。

这就需要我们教育者用心去关爱每一个学生,引导他们用最好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

这也是我们在教育工作中应该学习和借鉴的。

陶行知三颗糖的故事,不仅仅是一则简单的小故事,更是一种教育理念的体现。

在当下的社会中,教育的形式和方式在不断地变化,但是对于教育的初衷和本质,却始终没有改变,那就是培养学生健康、积极、阳光的心态。

这就需要我们教育者用心去关爱每一个学生,引导他们用最好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颗糖的故事
陶行知先生作校长时,有一次看到一个孩子用石头砸人,陶校长就叫这个孩子待会儿到他的办公室去。

孩子忐忑不安的来到校长室,发现校长不在就在外面等。

过了一会儿,陶校长来了,看到他却没有批评,只是从口袋里摸出一颗糖,说:“你来了,我却迟到了,奖励你一颗糖。

”孩子愣住了,陶校长又摸出了第二颗糖,说:“刚才我错怪你了,你是干部,在管理其他同学,再奖你一颗糖。

”孩子拿了两颗糖感到很羞愧,连忙诚恳的承认错误。

于是陶校长又给了他第三颗糖:“能自己认识到错误,再奖你一颗。

好了,我的糖分完了,你的问题也解决了,现在你可以走了。

”瞧,陶行知先生就这样用了三颗糖,三言两语就教育了这个学生,没有严厉的批评,没有大声的训斥,但相信这个孩子再也不会犯相似的错误。

苏霍姆林斯基记载,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

校园的花房里开出了一朵很大的玫瑰花,全校的同学从没见过这样大玫瑰花,就都赶来看,纷纷称赞不已。

有一天早晨,苏霍姆林斯基正在花园里散步,看到幼儿园的一个小朋友跑过来把那朵玫瑰花摘下来,拿在手里,往外走。

苏霍姆林斯基很想知道这个小女孩为什么摘那朵玫瑰花,就弯下腰,亲切地问:“小朋友,你为什么要摘那朵玫瑰花呢?”小女孩很认真地回答:“我奶奶病了,病得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开了这么大的玫瑰花,她不相信,我摘下来拿回去让她看看,看完就送回来。

”听了孩子天真的回答,听了孩子天真的回答苏霍姆林斯基的心震憾了,就牵
着小女孩到花房里又摘了两朵大玫瑰花,对小女孩说:“这两朵玫瑰花一朵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是一个有爱心的孩子,另一朵是送给你妈妈的,她养育了一个你这样好的孩子。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