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颗糖果教育故事
四颗糖果的故事

四颗糖果的故事“四颗糖果”的故事陶行知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一生著述颇丰。
近读他“四颗糖果”的故事,感慨颇深。
一次,陶行知看到学生王友用泥块砸同学,当即制止,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室。
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王友已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
没想到陶行知却给了他一颗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很准时,我却迟到了。
”王友惊疑地瞪大了眼睛。
陶行知又掏出第二颗糖对王友说:“这第二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停止了。
”接着,陶行知又掏出了第三颗糖“我调查过了,你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遵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王友感动极了,哭着说:“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是自己的同学”陶行知这时笑了,马上掏出第四颗糖:“为你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颗糖”“四颗糖果”的故事之所以在教育界传为佳话,并为后来的教育工作者所推崇,就在于它蕴含一种难能可贵的教育理念,折射出一种高超的教育艺术。
它看起来平淡无奇,却触及了孩子的心灵;听起来缺乏力度,却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今天,在如何教育孩子这个问题上,它对教育工作者仍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
宽容孩子。
孩子犯错误是正常现象,对此要有一颗宽容之心。
孩子就是孩子,不能用对成年人的标准去“套”。
然而现实中,有的教育工作者对犯了错误的孩子,总是怀着“恨铁不成钢”的心情,动不动就声色俱厉地训斥,命令孩子写检查,甚至对孩子采用罚站、打骂等简单粗暴的方式。
好像不如此就不足于显示师长的“威严”,就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
殊不知,这样做极易引起孩子的对立情绪和逆反心理,既不利于改正错误,也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
当然,宽容不是没有原则,更不是放任自流,而是从实际出发,依据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循循善诱,因势利导,让孩子在充满和谐的气氛中接受教育,反思自己,认知事理,从而自觉主动地改正错误。
坚持持正面教育。
孩子需要表扬,做了错事的孩子也不例外。
陶行知的四颗糖的故事

陶行知的四颗糖的故事陶行知的四颗糖的故事陶行知,安徽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陶行知的四颗糖的故事,一起来看一下吧。
陶行知的四颗糖的故事篇1有一个男生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男生,被校长陶行知发现制止后,命令他放学时到校长室去。
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男生早已等着挨训了。
可是陶行知却笑着掏出一颗糖果送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
”男生惊疑地接过糖果。
随后陶行知又掏出第二颗糖果放到他的手里,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我不让你打人时,你立即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你。
”男生更惊疑了。
这时陶行知又掏出第三颗糖果塞到男生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男生感动极了,他流着眼泪后悔地喊道:“陶校长,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同学……”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颗糖果递过来,说:“为你正确地认识自己的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我没有多的糖果了,我们的谈话也可以结束了。
”第一颗糖——关爱爱是一种信任,爱是一种尊重,爱是一种鞭策,爱是一种激情,爱更是一种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
爱孩子,关爱每一个孩子。
短短一句不足十个字的话,做起来却远远比说难多了。
一个班几十个孩子,来自不同的家庭,有幸福快乐的,有缺少温暖的,有父母离异的……不同的家庭环境,培养出来的孩子也是个性迥异。
每一个孩子就像是一本书,身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我,在读懂它的同时,还要学会如何去珍视它。
就像一位名人所说的:“要学会俯下身去关心爱护每一个孩子,加强与孩子情感的双向交流,架起通向孩子心灵的桥梁。
”第二颗糖——宽容日常教学中,经常会听到老师们感叹:现在的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了;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管了。
是啊,哪个孩子不犯错?哪个班没有“问题孩子”?只要是一个正常的社会人,由于心理、个性、家庭条件、社会背景等方面的原因,总会犯一些这样那样的错误。
陶行知四块糖果的故事

陶行知四块糖果的故事陶行知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他提出了“四块糖果”的教育理念。
这四块糖果分别是,爱心、耐心、信心和希望。
这四块糖果不仅是对孩子教育的要求,也是对每个人做人的要求。
下面,让我们来听听陶行知四块糖果的故事。
故事的第一块糖果是爱心。
陶行知说,教育的第一要务是爱心。
爱心是人类的本性,也是教育的灵魂。
爱心就像一块甜甜的糖果,能够温暖人心,让人感受到无尽的温暖和关怀。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和老师要用爱心去对待孩子,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理解。
就像陶行知所说的,“只有真正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好孩子。
”。
故事的第二块糖果是耐心。
陶行知告诉我们,教育孩子需要有耐心。
耐心就像一块酸酸甜甜的糖果,需要慢慢品味,才能感受到其中的美好。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他们会犯错误、犯错,需要父母和老师有耐心地引导和教育。
只有耐心,才能让孩子感受到真正的关怀和温暖。
故事的第三块糖果是信心。
陶行知告诉我们,教育孩子需要有信心。
信心就像一块清新的糖果,让人感受到无尽的力量和勇气。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他们需要父母和老师给予他们足够的信心,让他们相信自己可以做到,可以克服困难,可以取得成功。
只有信心,才能让孩子走得更远,走得更好。
故事的最后一块糖果是希望。
陶行知告诉我们,教育孩子需要给他们带来希望。
希望就像一块甜蜜的糖果,让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希望的光芒。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他们需要父母和老师给予他们足够的希望,让他们相信未来会更美好,相信努力会有所回报。
只有希望,才能让孩子拥有更美好的人生。
陶行知四块糖果的故事告诉我们,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爱心、耐心、信心和希望的传递。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和老师要用爱心去对待孩子,要有耐心去引导孩子,要给予孩子足够的信心和希望。
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茁壮成长,走向美好的未来。
愿我们都能成为孩子生命中的四块糖果,给予他们无尽的关爱和温暖。
教育故事

陶行知先生的四块糖果一次,陶行知看到学生王友用泥块砸同学,当即制止,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室。
陶行知到校长室时,王友已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
没想到陶行知却给了他一颗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很准时,我却迟到了。
”王友惊疑地瞪大了眼睛。
陶行知又掏出第二颗糖对王友说:“这第二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停止了。
”接着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我调查过了,你砸的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遵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
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并且有跟坏人做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王友感动极了,哭着说:“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是自己的同学......”陶行知这时笑了,马上掏出第四颗糖:“因为我正确地认识了错误,我再奖励你一颗糖......我的糖没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
”陶行知喂鸡有一次,陶行知先生在武汉大学演讲。
他走向讲台,不慌不忙地从箱子里拿出一只大公鸡。
台下的听众全愣住了,不知陶先生要干什么。
陶先生从容不迫地又掏出一把米放在桌上,然后按住公鸡的头,强迫它吃米。
可是大公鸡只叫不吃。
怎么才能让公鸡吃米呢?他掰开公鸡的嘴,把米硬往鸡的嘴里塞。
大公鸡拼命挣扎,还是不肯吃。
陶先生轻轻地松开手,把鸡放在桌子上,自己后退了几步,大公鸡自己就开始吃起米来。
这时陶先生开始演讲:“我认为,教育就像喂鸡一样。
先生强迫学生去学习,把知识硬灌给他,他是不情愿学的。
即使学也是食而不化,过不了多久,他还是会把知识还给先生的。
但是如果让他自由地学习,充分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那效果一定好得多!”台下一时间掌声雷动,为陶先生形象的演讲开场白叫好。
明你很正直善良,并且有跟坏人做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王友感动极了,哭着说:“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是自己的同学......”陶行知这时笑了,马上掏出第四颗糖:“因为我正确地认识了错误,我再奖励你一颗糖......我的糖没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
四颗糖的故事

览“四颗糖”的缘由一次,陶行知先生看到学生王友正用泥块砸同学,当即制止,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室。
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王友已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
没想到陶行知却给了他一颗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很准时,我却迟到了。
”王友惊疑地瞪大了眼睛。
陶行知又掏出第二颗糖对王友说:“这第二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停止了。
”接着陶行知又掏出了第三颗糖:“我调查过了,你砸的那几个男生,他们不遵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王友感动极了,哭着说:“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是自己的同学……”陶行知这时笑了,马上掏出第四颗糖:“因为你能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励你一颗糖……我的糖分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做为老师,我们经常会遇到在思想、认识、心理、行为、学习等方面偏离常态的学生即所谓的后进生。
其实从教育的角度来说,大多数学生的资质相差不大,只是许多后进生的学习兴趣没有被开发出来、引导出来,错误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没有被及时纠正……作为教育工作者应有一颗爱心,像陶行知先生那样,随时为他们准备“四颗糖”。
第一颗糖:尊重和理解之糖给成功的人以尊重和理解,表明对别人成功的敬佩、赞美与追求;给失败的人以尊重和理解,表明对别人失败后的东山再起充满信心,是对失败者心灵创伤的良好医治。
“师道尊严”是千百年来的习惯,往往会使教师在头脑中不自觉地产生一味地要求学生服从自己、尊重自己的意识,而忽略了对学生的尊重和理解,造成师生之间关系的不和谐,从而影响教育教学的效果。
对于后进生我们更应该尊重他们、理解他们,只要静下心来倾听、交流,想办法为他们的健康成长铺路搭桥,一定会发现问题的根源。
许多后进生由于长期没有被家长、同学或任课教师重视,长期处在“被遗忘的角落”,就像娇嫩弱小的幼苗,得不到阳光的温暖、雨露的滋润。
身为教育者若能及时给予一颗尊重和理解之糖,就能够使他们展现新的活力。
四颗糖果的故事

四颗糖果的故事——换一种教育方法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任育才学校校长时,有一次,他发现一个男同学拾起一块砖头想砸另一个同学,他及时制止了,要这个学生到他办公室去。
这个男同学到了陶先生的办公室,陶先生掏出第一颗糖:“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很尊重我,听从了我的话。
”然后掏出第二颗糖给这个学生:“第二颗糖奖给你,因为你很守时,准时到了我的办公室。
”当这个同学深感意外之时,陶先生掏出第三颗糖,说:“据我了解,是一个男同学欺负一个女同学,你才想拿砖头砸人的,这应该奖励你的正义感。
”这时,这个同学声泪俱下:“校长,我知道错了……”陶先生打断了学生的话,掏出第四颗糖:“你敢于承认错误,这是我奖励给你的第四颗糖,我的糖果完了,我们的谈话也就结束了。
”这个小小的故事大家都应该阅读过,面对孩子所犯的错误,没有疾言厉色地批评,没有狂风暴雨般的责骂,而是从细小的事情上,发现其身上有尊重人的品质和自我矫正的潜力。
可以让我们感受陶行知的教育魅力,体现了陶老高超的育人技巧。
我们平时的教育应该换换方法,对老师的疾言厉色学生只是暂时、表面的接受,要真正教育好孩子就要从孩子的心灵入手,在心灵的交流中唤醒每个孩子内心深处向上向善的本性。
从孩子心灵世界中洞察变化和发展,唤起他们心灵深处自我矫正的愿望,潜移默化中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善待学生,就是要尊重学生、关心学生、激励学生、扶持学生。
师德师风集中教育系列材料之二教学生学会做人当学生把“张学良”读成“张学友”时;当学生知道“林俊杰、周杰伦”,却不知道“雷锋”是谁时;当清华学子把硫酸泼向黑熊时,我们是该好好反思我们的教育的时候了!是该好好检讨我们的德育的时候了!学生在德育方面确实有很大的问题,很多学生不会“做人”。
我觉得对学校来说,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因此,学校德育工作显得尤其重要。
但是德育工作的成效又不如教学工作来得快,且社会对学校的评价制度还没有根本的转变,社会还是以学生成绩来论“英雄”,很少从德育成效来评价学校的办学成绩。
四颗糖果的故事

四颗糖果的故事正文第一篇:四颗糖果的故事四颗糖果的故事“四颗糖果”的故事陶行知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一生著述颇丰。
近读他“四颗糖果”的故事,感慨颇深。
一次,陶行知看到学生王友用泥块砸同学,当即制止,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室。
陶行知来到校长室, 王友已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
没想到陶行知却给了他一颗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很准时, 我却迟到了。
”王友惊疑地瞪大了眼睛。
陶行知又掏出第二颗糖对王友说:“这第二颗糖也是奖给你的, 因为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停止了。
”接着,陶行知又掏出了第三颗糖“我调查过了,你砸那些男生, 是因为他们不遵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王友感动极了,哭着说:“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是自己的同学??”陶行知这时笑了, 马上掏出第四颗糖:“为你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颗糖??” “四颗糖果”的故事之所以在教育界传为佳话,并为后来的教育工作者所推崇, 就在于它蕴含一种难能可贵的教育理念,折射出一种高超的教育艺术。
它看起来平淡无奇, 却触及了孩子的心灵;听起来缺乏力度,却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今天,在如何教育孩子这个问题上, 它对教育工作者仍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
宽容孩子。
孩子犯错误是正常现象,对此要有一颗宽容之心。
孩子就是孩子,不能用对成年人的标准去“套”。
然而现实中,有的教育工作者对犯了错误的孩子,总是怀着“恨铁不成钢”的心情,动不动就声色俱厉地训斥,命令孩子写检查, 甚至对孩子采用罚站、打骂等简单粗暴的方式。
好像不如此就不足于显示师长的“威严”,就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
殊不知,这样做极易引起孩子的对立情绪和逆反心理,既不利于改正错误,也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
当然,宽容不是没有原则, 更不是放任自流,而是从实际出发,依据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循循善诱,因势利导,让孩子在充满和谐的气氛中接受教育,反思自己, 认知事理,从而自觉主动地改正错误。
【名人故事】陶行知与四颗糖的故事

【名人故事】陶行知与四颗糖的故事陶行知是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先驱,他的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
他的故事和事迹不仅激励着无数的老师和学生,也深深地影响着社会和人们的思想观念。
有一次,陶行知在访问英国剑桥大学的时候,他被请到一个小女孩的家中参加晚餐。
那个小女孩一开始对大人们都很害羞,不敢开口说话,陶行知就拿出了自己口袋里的四颗糖果,放在桌上,并对小女孩说:“这四颗糖是给你的,你可以选你喜欢的口味。
但是要记住,吃完第一颗之后,就先等一会再吃第二颗,因为这样你会更能品尝到糖果的美味。
”小女孩听了,倒是没有立即拿起糖果,而是认真地看着桌上两边的糖果。
陶行知则明白了这个机会,他开始讲述起故事来:“你知道吗,有一次我在市场上看见了一位老年人,他买了一些糕点和果酱,又买了一些水果,从包里掏出了一小袋子糖果,然后把它们都装在一个篮子里,然后把篮子放在身上。
到了路上,他遇到了一个小男孩,男孩情绪很差,似乎已经过分劳累,据说他一整天都在赚钱,但只赚到了很少的钱,于是男孩看起来很愁眉苦脸。
老先生看见了这个情况,走过去跟男孩打招呼,把篮子拿下来,打开了盖子,然后用了一只匙子,从里面挑出了一块糖,塞到小男孩嘴里。
男孩尝到美味的甜,精神一下子就好了起来!”陶行知讲完这个故事之后,看到小女孩的目光已经有了一些变化,于是他接着说道:“糖果其实就像小小的快乐,它可以在最不羁的时候出现,让你暂时忘记烦恼和不安。
”小女孩听了陶行知的话,点了点头,挑了一颗水果味的糖果放进嘴里,然后在安静地品尝了一会才拿起第二颗糖果。
当晚的晚餐完全不那么尴尬了,小女孩甚至开始了许多如此主动的对话。
当送别的时候,小女孩看着陶行知,她说:“谢谢您,爷爷母亲都很喜欢你,我也很喜欢你。
”这个小故事虽然非常简单,但它却让人们感受到一个教育家的智慧,甚至能够用一些简单的技巧来帮助人们从自己的情绪和阻挡之中走出来。
人们说,教育不分年龄,陶行知这个大智慧的教育家,总是能够从一件小事情中发现教育的奇妙之处,这不仅源于他的谦虚和开放,还源于他的聚焦于教育事业,始终以爱心和真诚为学生着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颗糖果
一次,陶行知看到学生王友用泥块砸同学,当即制止,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室。
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王友已经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
没想到陶行知却给了他一颗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很准时,我却迟到了。
”王友惊疑地瞪大了眼睛。
陶行知又掏出第二颗糖对王友说:“这第二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停止了。
”接着,陶行知又掏出了第三颗糖“我调查过了,你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遵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王友感动极了,哭着说:“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是自己的同学……”陶行知这时笑了,马上掏出第四颗糖:“为你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颗糖……”
“四颗糖果”的故事之所以在教育界传为佳话,并为后来的教育工作者所推崇,就在于它蕴含一种难能可贵的教育理念,折射出一种高超的教育艺术。
孩子在面对自己的缺点和所犯错误时,内心深处都会有一种愧疚感。
此时的宽容无疑是寒冬里的一把火,给人以温暖,让人勇敢地面对错误和缺点。
由于错误得到了谅解,人格得到了尊重,孩子会对宽容他的人充满感激,并改掉错误以回报宽容他的人。
相反,过度的指责只能激起犯错者内心的反抗情绪,甚至破罐子破摔,孩子的屡教不改就是最好的例证。
——摘自《陶行知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