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19630.3-2011有机产品质量管理体系操作规程汇编
有机食品标准

精选版课件ppt
刘洪源 杨丰瑜
1
• 中国有机产品的标准发展经过了一个从分散到规范的过程。 2004年之前,中国没有统一的有机产品标准,各个机构制 定自己的有机认证标准。随着中国有机产业的发展和中国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认监委)的成立,2004 年认监委发布实施了试行标准——《有机食品认证规范》, 在全国范围内试点实施。经过一年的摸索和实践,在《有 机食品认证规范》的基础上,认监委于2005-04-01正式发 布实施有机产品的国家标准《GB19630.1-4——2005》, 后于2012-03-01被《GB/T19630.1-4——2011》替代。
31
3、中国有机产品认证标志
精选版课件ppt
32
3、销售
(1) 为保证有机产品的完整性和可追溯性,销售者在销售过程中应当采取但不
限于下列措施:
—有机产品应避免与非有机产品的混合;
—有机产品避免与本部分不允许使用的物质接触;
—建立有机产品的购买、运输、储存、出入库和销售等记录。
(2) 有机产品进货时,销售商应索取有机产品认证证书等证明材料,有机配
25
本部分与GB/T19630.1—2005相比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增加了对间接暗示为有机产品的字样、图案、符号的使用限制(见4.2);
——增加了“不得误导消费者将常规产品作为有机转换产品或者将有机转换产品作
为有
机产品。”的规定(见4.3);
——删除了对标识的文字的规定(见2005 年版的4.5);
精选版课件ppt
16
——增加了附录B―有机饲料加工中允许使用的添加剂‖(见附录B)。 请注意本 部分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部分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本 部分由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提出。 本部分起草单位:杭州万泰认证有限 公司、南京国环有机产品认证中心、中国农业大学、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 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中心、山东省环保局、国家认监委注册部 本部分主要起草 人:卢振辉、袁清、王慧、汪云岗、刘先德、乔玉辉、孟凡乔、栾治华、邰崇妹、 谭红、陈云华、徐娜、戴金平、王茂华。 本部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 为: ——GB/T 19630.2-2005。
有机产品质量管理手册

受控状态: YL/YJSC-2005发放编号:版本/修改:A版/0有机产品质量管理手册yzsc WZLY-001—A/0 修订状态:版本/ 编制:审核:批准:实施发布 2005-09-25 2005-09-23目录0.1 发布令本中心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有机产品》,GB/T19630.1-2005《有机产品第1部分:生产》,GB/T19630.4-2005《有机产品第4部分:管理体系》,结合本中心生产有机肉用羊的具体情况和需要,制定了《有机产品质量管理手册》,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建立并实施有机产品管理,严格按照国家有机产品生产标准进行生产管理。
在生产过程中确保产品符合有机产品的标准与技术规范,并使产品的安全卫生。
既满足法规及市场要求,又达到可持续的发展的目的。
本手册也是中心向顾客证实有机产品保证能力的有效依据。
经审定,本手册切实可行,从即日起全体员工必须遵照执行。
现予以批准颁布,并于2005年9月25日实施。
主任2005年9月23日0.2 手册管理说明1.目的对有机产品质量手册的编写、批准、发放、更改、换版以及使用保管进行控制,以确保质量手册的正确和有效使用。
2.职责2.1办公室负责手册的编写、发放、更改及换版。
2.2有关部门和人员负责手册和使用与保管。
3.管理程序3.1编写:本质量手册由本中心组织有关专家依据负责编写。
3.2批准与发放主任在手册的批准页上签发颁布命令,予以批准发布。
手册由办公室负责发放,按发放登记表进行发放,领用部门和人员要签名,并与分发号相对应。
现场使用的受控文本要在封面受控状态栏内加盖“受控章”。
非现场使用的手册(如发放给顾客或用于投标等)在封面受控状态栏内加盖“非受控”章。
3.3更改与换版手册中的内容需要更改时,由使用部门填写更改申请单,经主任批准后由质管部负责更改,更改时要收回所有的受控手册。
按批准的更改内容对每一份手册进行更改,做好更改标识,并在修改状态栏内表述更改后的内容。
有机认证GBT19630-2005

共享知识分享快乐ICS 65.020.01B0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9630.1—2005有机产品第1部分:生产Organic ProductsPart 1:Production2005-01-19发布2005-04-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前言GB/T19630《有机产品》分为四个部分:——第1部分:生产——第2部分:加工——第3部分:标识与销售——第4部分:管理体系本部分为GB/T19630《有机产品》的第1部分。
本部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为规范性附录,附录D为资料性附录。
本部分由国家认证认可监督委员会提出。
本部分起草单位: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国环有机产品认证中心、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中心。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杜相革、周泽江、汪云岗、王茂华、陈云华、徐娜。
有机产品第1部分: 生产1 范围GB/T 19630的本部分规定了农作物、食用菌、野生植物、畜禽、水产、蜜蜂及其未加工产品的有机生产通用规范和要求。
本部分适用于有机生产的全过程,主要包括:作物种植、食用菌栽培、野生植物采集、畜禽养殖、水产养殖、蜜蜂养殖及其产品的运输、贮藏和包装。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GB/T 19630的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
GB3095-1996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5084 农田灌溉水环境质量标准GB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9137 保护农作物的大气污染物最高允许浓度GB11607 渔业水质标准GB15618-1995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8596 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GB/T 19630的本部分。
有机管理手册

山东沃拉菲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有机文件有机管理手册依据GB/T19630.1~4:2011《有机产品》国家标准文件编号:SD/SC.2015版本号:A/1修改码:0受控状态:受控编制:审批:2015年7月10日发布2015年7月10日实施目录0.1 发布令------------------------------------------------------------------------ 30.2 有机方针、目标---------------------------------------------------------------- 40.3 任命书------------------------------------------------------------------------ 50.4 公司简介-------------------------------------------------------------------- 60.5 范围-------------------------------------------------------------------------- 80.6 引用文件---------------------------------------------------------------------- 90.7 定义-------------------------------------------------------------------------- 100.8 有机生产和经营的主要目标和实施计划---------------------------------------------- 121.0 第一部分生产----------------------------------------------------------------- 132.0 第二部分加工----------------------------------------------------------------- 153.0 第三部分标识与销售----------------------------------------------------------- 184.0 第四部分管理体系------------------------------------------------------------- 204.1 一般要求---------------------------------------------------------------------- 204.2 文件控制---------------------------------------------------------------------- 214.3 记录控制---------------------------------------------------------------------- 224.3 资源管理---------------------------------------------------------------------- 234.4 内部检查---------------------------------------------------------------------- 294.5 追踪体系---------------------------------------------------------------------- 314.6 持续改进---------------------------------------------------------------------- 33注:资源管理部分包括人员职责、组织机构图、采购要求和职能分配表附件(适用时):生产基地位置图、生产基地区域分布平面图、包装位置图、仓库功能区划平面图。
有机笋管理手册

有机生产、加工、经营管理手册和程序文件单位:龙游志华茶业专业合作社发布日期:2014年8月1日有机生产、加工、经营管理手册和程序文件审批页编制:陆洪涛审核:陆志华批准:陆志华2014年8月 1日有机生产、加工、经营管理手册第一章发布令本手册是龙游志华茶业专业合作社依据GB/T19630.1,2,3,4-2011《有机产品》标准,结合本厂以往质量管理经验编制而成的,适用于本厂有机产品及相关有机产品生产、包装、运输、标识和销售有关的各个部门和场所的有机产品管理。
该手册规定了企业有机产品质量管理组织机构,明确了有机产品生产的方针和目标,规定了各级与有机产品质量有关的管理、验证和执行人员的职责,从有机产品生产到产品销售后的服务对各环节进行控制,以保证有机产品质量管理的有效性。
主要目的是通过严格的有机产品生产过程的控制,为生产天然、营养、安全、健康的有机产品提供坚固保障。
有机产品的生产是利国利民,有利于全社会乃至全人类生存环境的公益事业,生产过程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绝对禁止使用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有害的物质,是为了改善生态环境、维护人体健康。
本厂旨在发展有机事业,为人类健康和维护生态环境尽一臂之力。
本手册是企业有机产品生产、加工、经营管理的纲领和行动准则,为达到顾客满意和企业进行有机产品生产、加工、经营之目的,全体员工必须遵照执行。
法人:陈桂芳2014年8月1日第二章任命书为了贯彻GB/T19630.1,2,3,4-2011《有机产品》标准,加强对有机生产、加工、经营管理体系运作的领导,任命沈素珠同志为我企业有机内部检查组组长。
除履行原有职责外,还具有以下的管理职责:1.负责有机产品生产、加工、经营管理体系的建立和维护;2.向最高管理者报告有机管理的业绩和改进方案;3.在整个有机产品管理体系内促进满足有机产品认证意识的形成;4.确保加贴有机产品认证标志的产品符合有机产品标准的要求;5.建立文件化的有机产品认证标志的管理办法,确保有机产品认证标志妥善保管和使用;6.就有机产品相关事宜的对外联系。
有机产品生产质量管理手册

有机产品生产质量管理手册编制:食品安全小组审核:食品安全小组组长审批:管理者代表公司地址:忻州市三晋庄园食品有限公司电话:0350-传真:0350-2012年3月20日发布 2012年3月21日实施忻州市三晋庄园食品有限公司目录1、发布令2、任命书3、公司简介4、质量方针和目标5、管理组织机构图6、部门职责及权限7、有机生产计划8、内部检查程序9、记录管理10、继续改进程序11、客户投诉处理程序发布令公司依据GB/T19630.1~2011有机产品标准,编制完成了《有机产品生产质量管理手册》第一版,现予以批准颁布实施。
本手册是公司对有机产品生产质量管理体系法规性文件,是指导公司建立并实施有机产品质量管理体系的纲领和行动准则。
公司全体员工必须遵照执行。
总经理:张世元2012年 03月 20日任命书为了贯彻执行GB/T19630.1~2011《有机产品第四部分质量管理体系》,加强对有机产品生产质量管理体系的领导,特任命马军伟、王永兰为我公司的管理者代表。
管理者代表的职责是:1、确保有机产品质量管理体系的过程得到建立和保持;2、向最高管理者报告质量管理体系的业绩,包括改进的需求;3、在整个组织内促进顾客要求意识的形成;4、就质量管理体系有关事宜对外联络。
总经理:张世元2011 年 06 月 30 日公司简介白银熙瑞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坐落于甘肃省白银市平川经济开发区,成立于2005年,注册资金1600万元。
预计总投资可达1.1亿元,其中一期投资为8000余万元,已于2006年建成投产。
现有员工160余人,其中管理技术人员23人。
是一家以菊芋(俗称洋姜)、菊苣为原料,进行深加工生产新型保健品——菊粉及其副产品糖浆、菊芋粕的高新技术企业。
公司引进美国GE公司最先进的纳米膜分离技术,使用目前国内最先进的设备,采用纯物理工艺提取菊粉及其衍生产品。
一期建成年产3000吨菊粉生产线一条,二期扩建年产2000吨菊粉、2500吨糖浆和4500吨菊芋粕生产线。
中国有机产品标准:生产精品文档46页

中国有机产品标准-第1部分:生产1 范围GB/T 19630的本部分规定了农作物、食用菌、野生植物、畜禽、水产、蜜蜂及其未加工产品的有机生产通用规范和要求。
本部分适用于有机生产的全过程,主要包括:作物种植、食用菌栽培、野生植物采集、畜禽养殖、水产养殖、蜜蜂养殖及其产品的运输、贮藏和包装。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GB/T 19630的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
GB3095-1996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5084 农田灌溉水环境质量标准GB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9137 保护农作物的大气污染物最高允许浓度GB11607 渔业水质标准GB15618-1995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8596 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GB/T 19630的本部分。
3.1有机农业 organic agriculture遵照一定的有机农业生产标准,在生产中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以维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体系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
3.2有机产品 organic product生产、加工、销售过程符合本部分的供人类消费、动物食用的产品。
3.3常规 conventional生产体系及其产品未获得有机认证或未开始有机转换认证。
3.4转换期conversion从按照本标准开始管理至生产单元和产品获得有机认证之间的时段。
3.5平行生产parallel production在同一农场中,同时生产相同或难以区分的有机、有机转换或常规产品的情况,称之为平行生产。
有机产品认证记录表(管理体系)

日期
时间
受检部门
检查涉及的有机产品标准要求
检查员
2013年3月30日
08:00
首次会议
介绍检查内容及时间安排
A、B
08:30~12:00
生产技术部
基地巡视:4.5
A
办公室
文件管理:4.1~4.5
B
14:00~17:00
生产技术部
种植基地
A
营销部
高粱后期管理
B
2013年3月31日
08:30~12:00
签名:周礼鹏日期:2013.01.05
备注:
1.3培训记录表
序号:02
时间:
培训项目:
培训教师:
地点:会议室
培训方式:上课
参加培训人员名单(共 人):(签字)
培训内容摘要:
考核方式及成绩:
现场口试
全部合格
有效性评估:
签名: 日期:
备注:
1.4会议记录表
序号:02
时间:
会议主题:
主持人:
地点:会议室
参会训人员名单(共 人):(签字)
01
A/0
办公室
周礼鹏
2013.01.02
3
《有机产品生产规划》
ZH—GH—A/0—2013
01
2011
办公室
周礼鹏
2013.01.02
4
《有机认证标准》
GB/T 19630.1~4—2011
01
A/0
办公室
周礼鹏
2013.01.02
5
《质量手册》
ZH—SC—A/0—2013
02
A/0
生产技术部
黄祖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机产品质量管理体系操作规程汇编(依据GB/T19630.1~4-2011《有机产品》国家标准)(有机油茶籽生产)目录1 有机油茶籽种植及生产技术规程2 防止禁用物质污染管理措施3 运输、包装、入库贮藏、出库销售管理规程4 外来投入物使用规程5 机械设备的使用、维修和清洁规程6 不合格产品召回制度7 员工福利和劳动保护规程8 有机油茶籽生产计划1 有机油茶籽种植及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本规程规定了有机油茶籽基地造林的立地条件选择、定植、土壤管理、施肥、修剪、病虫害防治、果实采收、去皮、清选等技术以及运输、贮藏的要求。
本规程适用于盛泰嘉业(陕西)生态资源责任有限公司有机油茶籽的生产。
1. 产地要求1.1 产地环境有机油茶籽生产基地应远离城区、工矿区、交通主干线、工业污染区、生活垃圾场等。
基地周围生态环境良好,生物多样性丰富,并具有可持续生产能力的林业生产区域。
1.2 立地条件选择1.2.1产地环境符合:环境空气质量符合GB3095—1996中的二级标准和GB9137的规定;灌溉用水的水质应符合GB5084的规定;土壤环境质量符合GB15618—1995中的二级标准。
1.2.2气温条件:年平均气温15℃—20℃,最冷月平均气温>O℃,极端低温>-10℃,年降水量lOOOmm以上,日照时数1800h—2200h,适宜夏秋湿润,秋末冬初多睛暖,冬季无严寒的气候。
1.2.3基地选择条件:选择背风向阳的山地丘陵种植,普通油茶选择海拔高度<800m,最适宜为<400m的低丘缓坡地。
在海拔800m以上的山地,宜种植浙江红花油茶。
油茶籽根系生长要求较高的含氧量,因此土壤质地疏松,结构良好,有机质含量2%~3%,土层厚度>50cm的红壤、黄壤或黄棕壤,酸性至微酸性,pH 值4.5—6.5。
生产基地选择坡度<250的山坡地,>250的油茶林按生态公益林经营方式管理。
1.3 隔离带如果油茶籽园田块周边有常规生产地块,则应在二者之间设置隔离带,隔离带宽度以能够有效防止常规生产田的禁用物质对有机油茶籽园地块的污染。
2. 造林2.1 品种选择aaaaa公司选择适应当地环境条件,高产优质、性状稳定,具有较强抗病虫害的品种。
重点推广经专业资质部门良种审定(或认定)的优良无性系或优良乡土品种。
2.2 苗木质量采用2年一3年生芽苗砧嫁接苗上山造林,要求选用苗高30cm以上,接芽抽梢后的枝条基径粗0.3 cm以上,无病虫害并经过检疫的苗木。
2.3 整地坡度<150可修筑水平梯带;15。
-25。
进行带状整地,带内全垦,带间、山顶、山脊和陡坡保留原有植被,防止水土流失。
2.4 造林密度与配置纯林造林株行距 2. 5mX2.5m、2.5mX3.0m。
提倡多系造林,并注意花期配合。
可与其它经济林混交配置。
2.5 造林时间与方法造林季节为立春至惊蛰。
要做到随起苗随造林,避免在任何环节使苗根遭受风吹和日晒。
栽植时蓖木要扶正,根系要舒展。
根土要密接,苗木定植深度以超过原圃地根际1.0cm-l. 5cm为宜。
2.6 整形和修剪2.6.1 幼树整形油茶籽树形宜采用自然圆头形和塔形,形成合理的骨架结构。
2.6.2 幼树修剪幼树的修剪宜轻,以整形为主。
为使树冠及早形成,早投产见效,采取抹芽、放梢、摘尖、疏枝四种方法。
对骨干枝的培养采用三、四分级。
对过密枝、内膛枝和树冠中下部较弱的枝梢作适当疏删。
为调整分枝角度和方向,可采用撑、拉、吊等方法。
2.6.3 老树修剪根据实际情况,分清挂果枝,以低、伞状圆形为主要树形。
该树形全树自然错落着生,既有利于光照,又利于采摘。
3. 施肥管理3.1 施肥原则3.1.1有机油茶籽生产要求生产者不能使用任何化肥或化学复合肥,而必须通过间作、覆盖及施用有机肥来增加或维护作物养分,提高土壤肥力,减少侵蚀,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和生物活性。
保证油茶籽作物、土壤或水不被植物营养物质、致病病原体、重金属、污水污泥等禁用物质的残留所污染。
3.1.2提倡绿肥上山,鼓励套种绿肥进行压青,促进林地可持续利用。
3.1.3农家肥应经充分腐熟、堆沤处理后,方可施用。
3.1.4实行平衡施肥,鼓励精确施肥,并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3.2 施肥方法3.2.1 允许使用的肥料种类:植物和动物来源:包括腐熟的堆肥、沤肥、厩肥、沼气肥、绿肥、作物秸秆肥、泥肥、饼肥、鱼粉、草木灰等。
矿物来源:磷矿石、钾矿粉、硼酸岩、微量元素、天然硫磺、镁矿粉、窑灰等。
微生物来源:微生物肥(非转基因产品)。
3.2.2 油茶幼树施肥,经科学计算,要求N、P、K三要素比例为2:1:1;成龄结果树为2:1:2。
3.2.3 幼树一年施两次肥,冬季施堆肥、沤肥、厩肥、沼气肥、绿肥、作物秸秆肥、泥肥、饼肥等有机肥,春季施工业有机肥等速效肥。
3.2.4 盛果期树追肥以有机肥为主。
每年在采果后,施饼肥750kg—1125kg 或栏肥6000kg,可按株窝施或开沟施入。
3.2.5 追肥春秋两季可各追肥1 次,5年以上大树,株施有机肥1~2 kg ,以4 月中旬幼果期追肥效果最好。
盛花期及座果期追肥并喷0.1%硼砂有较好的效果。
10月份采果后落叶前追施菜籽饼肥,每株各约1公斤。
4. 土壤管理4.1 套种中、幼林林地可套种绿肥(毛苕等),夏季来临前收割翻压,作为肥料。
4.2 保水沿山坡水平方向,每隔8m-10m距离挖一条呈10 -30顺山坡方向略带倾斜的拦水沟,沟深和宽各50cm,挖出的泥土、石块堆放于沟沿打实,沟内每隔5m 左右筑一个形状似竹节的土埂,用于拦土保水。
秋冬季采用带状复垦,深度15cm—20cm,从山脚到山顶,沿水平方向挖一带,留一带,带的宽度随油茶行距而定,隔年轮换;夏季在植株周围或水平带面适度进行中耕除草,浅锄8cm—l0cm;水平带梯壁保留植被,适度采用劈草抚育,保护生物多样性。
5. 低产林改造5.1 密度管理采用因地、因树制宜的分类改造方式,分别实施稀林补植、密林间伐、劣株换种、老残林更新等综合改造措施。
对立地条件较好,大部分植株处于中龄的油茶林,密度较低,稀密不均,进行补植优良无性系芽苗砧嫁接苗;密度适中,劣株比例占全林1/3以上的,用优良无性系穗条进行大树嫁接换种,改换劣株。
5.2 产量提升措施对林分结构合理,品种类型半数以上优良,立地条件较好的油茶林,采用深挖、施肥、修剪、防治病虫害等集约经营管理措施,提高产量。
对立地条件较好,土层深厚,坡度在250以下,老、劣、病、残植株占全林2/3以上,常年产量低下的油茶林,则采用优良无性系苗进行更新造林。
6. 病虫害防治管理6.1 防治原则6.1.1 加强栽培区的病虫害预测预报,定点定期观察病虫情消长情况,实施有效的病虫害监控措施。
6.1.2 以营林技术为基础,通过改善生态环境,加强培育,合理经营,实施可持续经营措施,充分利用油茶自身的适应性和抗性,增强油茶树体对有害生物的抵御能力。
6.1.3 优先采用物理防治、生物防治方法,最大限度地控制农药施用量,使农药残留量控制在规定的标准内,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6.1.4 基地地处深山,病虫害发生较少,自然天敌即可平衡,无需药物防治。
6.2 营林控制措施6.2.1 选择对炭疽病等当地主要病虫害抗性较强的油茶品种。
6.2.2 加强油茶林的抚育管理,合理负载,适时修剪,保持树冠通风透光良好,改善生态环境,增施有机肥料,促进油茶健壮生长,提高树体自身的抗病能力。
6.2.3 实施冬季修剪,及时清除病虫害危害的枯枝、落叶,减少病虫源。
早春结合修剪除有炭疽病、软腐病的枝条及历史病株;4月一5月剪除有刺绵蚧雌虫被害枝;6月~7月剪除有茶梢蛾、天牛、蛀茎虫危害的虫梢。
所有病虫枝叶集中烧毁或深埋。
6.3 农业措施6.3.1 选择与油茶籽无共生病虫的树种,选用抗病砧木等;6.3.2 园内间作和生草栽培,选择浅根、矮杆,与油茶籽无共生病虫的作物;6.3.3 加强栽培管理如翻土、排水、修剪、清园等,减少病虫源,增强树势,提高油茶籽树体对病虫害的抗病虫害能力;6.3.4 许多病菌、害虫,均在枯枝落叶及荒草中越冬,成为第二年的病虫源,因此,将附近的枯枝落叶、僵果、杂草清扫干净,集中起来沤肥深埋或烧毁。
6.4 物理措施6.4.1 在11月和次年3月,人工摘除油茶毒蛾卵块。
6.4.2 人工捕捉油茶蓝翅天牛的成虫、油茶尺蠖的幼虫。
6.4.3 悬挂频振式杀虫灯、粘虫板等。
6.5 生物措施8.5.1 保护和利用黑缘红瓢虫、中华盾瓢虫等天敌,抑制油茶煤病的媒介绵介壳虫。
8.5.2 保护和利用旋小蜂、小茧蜂、姬蜂等寄生天敌,防治茶梢蛾。
8.5.3 保护和利用黑卵蜂、赤眼蜂等天敌,防治茶毒蛾。
8.5.4 间种山苍子降低油茶煤病发生率。
6.6 生物药剂防治6.6.1 严格执行《有机产品国家标准》,严禁使用高毒性农药和有“三致”作用的药剂。
6.6.2 只有在病虫害为害严重,且其他措施难以奏效时,才使用化学防治方法。
限量使用低毒、低残留生物农药,严格控制施药量、施药次数及采用正确施用方法。
建议使用更低毒、有效的生物农药更替产品。
6.6.3 如确需使用生物农药,要在内部检查员和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则严格按照《有机产品国家标准》执行。
具体药剂的选择应以国家有机标准(GB/T19630.1-2011)附录A表A.2植物保护产品所规定的范围为限。
包括沼液、微生物制剂、天然矿物质肥料制成的等可用于有机生产叶面喷施的肥料。
应用生物农药,提倡使用苏云金杆菌(Bt)、苦烟水剂等植物源农药和矿物质农药;应用性诱激素,在田间放置性诱剂和少量农药、诱杀油茶籽小实蝇雄虫,减少与雌虫的交配机会6.64 严禁在果实采收前40天喷施任何药剂。
6.6.5 在3月~6月喷施1%的波尔多液加1%—2%的茶枯水2次~3次,可有效防治油茶炭疽病和软腐病等。
7. 采收7.1 采收期根据不同品种类型、立地条件确定不同的果实成熟采收期。
7.2 成熟油茶籽特征果实成熟的主要外表特征是:果皮发亮,毛茸消失或仅果基少量残存。
红皮类型的果皮红中带黄。
青皮类型的果皮青中带白。
果壳微裂,种子黑色或黄褐色有光泽。
种仁白中带黄,呈现油亮。
7.3 采收注意事项采收时正值油茶含苞待放时期,严禁折枝取果。
果实采收后应及时日晒脱粒,临时存放地应保持通风干燥。
茶籽晒干后,除净杂物,进仓待榨。
存放材料应符合有机食品卫生材料的要求。
8. 采后处理8.1 堆沤后熟油茶果采收回来后,要堆沤6~7天,让茶籽起后熟作用增加油分。
8.2 晾晒剥离抓紧晴天晾晒,摊开翻晒,晒3~4天后,油茶籽自然开裂,多数油茶籽能剥离;未分离的进行人工分离,然后过筛扬净,继续晒干,一般要晒12天,才能使淀粉和可溶性糖等有机物充分转化成油脂。
晒茶籽一般用塑料篷布或竹席,可以提高出油率和茶油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