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对联书法章法
对联书写方法与技巧

对联书写方法与技巧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学艺术形式之一,它要求两句诗的意境相互呼应,形式上要求字数相等,平仄相对。
下面我会从书写方法和技巧两个方面来详细介绍对联的要点。
首先是对联的书写方法。
对联一般由上联和下联组成,每句诗的字数要相等,一般是4个字、6个字或8个字。
在书写对联时,需要注意上下联之间的呼应和对仗,上下联的意境要相互呼应,形成一种对比、对仗或呼应的关系。
同时,对联的上下联要求平仄相对,即平起仄伏或仄起平伏,这需要在书写时注意每个字的声调和韵律。
其次是对联的书写技巧。
在书写对联时,需要注意选词用字,要求用字要准确、精练,能够表达出深刻的意境。
同时,要注意上下联的呼应和对仗,可以通过对比、对称或呼应的手法来增加对联的艺术感染力。
此外,对联的书写还需要注意语言的优美和形式的整齐,要求字迹工整、布局合理,给人以美的享受。
总的来说,对联的书写方法和技巧需要注意字数的平衡、意境的呼应、平仄的对应以及选词用字的精准和优美。
只有在这些方面
做到恰到好处,才能写出优美的对联作品。
希望以上内容能够帮助你更好地了解对联的书写方法与技巧。
对联书法创作指南

对联书法创作指南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独特的书法艺术形式,它以简练凝炼的文字表达,形式灵
活多变,寓意深远。
对联书法创作既需要文字的美感,也需要书法的艺术技巧。
下面是对
联书法创作的一些指南。
对联书法创作要注重文字的选取。
对联的文字一般分为上下联,上联是下联的上半截,下联是上联的下半截。
两联的文字应当相对呼应,对立或呼应,要形成一种相互衬托的关系。
文字选取要注意精炼,尽量用短句、简洁有力的语言表达,避免冗长或庞杂的句子。
对联书法创作要注重字的书写。
对联中的字体要求端庄、苍劲、有力,字迹要工整、
挺拔。
字体可以选择楷书、行书、隶书等,但要确保字迹清晰可辨,不模糊不歪斜。
对联
中的字体大小要相对一致,不能出现大小不一的情况。
字的排列要整齐,上下联的字最好
能够左右对称,给人一种平衡、和谐的感觉。
对联书法创作要注重布局。
对联的上下联最好能在字数和字形上形成呼应,可以运用
平行、对称、倒插等布局方式。
对联和纸张之间要有适当的留白,不能拥挤在一起,使人
眼花缭乱。
对联和整幅画面之间的空白要有适度的呼应,形成一种和谐的整体效果。
对联书法创作还要注重情感的表达。
对联除了文字的美感和书法的技巧之外,还要有
一种情感的表达,它可以是作者的思考、感悟,也可以是对某种主题、主张的宣扬。
对联
的情感表达要真实、自然,不要过于生硬或刻意追求华丽的修饰。
对联书写的格式与技法

对联书写的格式与技法
1.格式:
-对联通常由上下两行组成,上下行的字数相等或者相近,字数一般为4-8个字。
-上下行的字体大小、形状、颜色等可以相同或者不同,但整体呈现出一致的风格。
2.技法:
-韵律:对联的韵律是非常重要的,通常要求上下行的字数相等或相近,并且要使得整体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协调统一、可以使用平水韵、仄阳平仄平等韵律进行押韵。
-对仗:对联的上下行字句要能够形成意义上的呼应和对比,可以采用对仗法、意象对仗法、形式对仗法等。
对仗要求上下行在词义上或音韵上存在相似或对应关系。
-巧思:对联要富有巧思和独到之处,可以通过双关、拗句、隐语等手法来展示智慧和美感。
-谐音:对联中的字句可以借用谐音来加强对联的韵味和幽默感。
以上只是对联书写的一些常见格式和技法,实际上对联是非常灵活和多样化的,可以根据创作的需要进行变化。
对联的创作还需要注重意境、情感表达和思想内涵,力求通过两句互相呼应和对比,使得整个对联更具有艺术性和表现力。
对联书写需要有一定的词汇积累和文化知识储备,同时也需要不断练习和磨炼,才能写出富有创意和独特性的对联作品。
对联写法规则

对联写法规则
对联,也称为楹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常见于中国的各种节庆、婚丧嫁娶等场合。
对联通常是由两句对仗工整、意义相关的句子组成,上下联字数相等,对应位置的词语词性相同,意义相关或相反。
对联的写法规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字数相等:对联的上联和下联必须具有相同的字数。
2.对仗工整:对联的上下联在相对应的位置上,词语的词性必须相同,如名词对应名
词,动词对应动词等。
同时,意义上也要相互呼应,或者是并列、或者是对比、或者是因果。
3.韵律和谐:对联的声调要相合,上联末尾的字音应该是阴平或阳平,下联末尾的字
音应该是上声或去声。
同时,上下联的节奏也要相呼应。
4.意义深刻:对联的内容应该具有深刻的意义,能够引人深思或激发情感共鸣。
5.语言优美:对联的语言应该优美、精炼、富有文采,能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6.符合场合:对联的题材和风格应该符合场合的需要,比如春节的对联应该喜庆、婚
庆的对联应该温馨、悼亡的对联应该庄重等。
在实际创作对联时,可以借鉴古人的优秀作品,也可以自己创新。
同时,需要注意避免一些常见的对联禁忌,比如上下联字数不匹配、对仗不工整、声调不和谐、意义不深刻等。
浅谈楹联书法的章法

浅谈楹联书法的章法作者:陆继顶来源:《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22期摘要:楹联是我们中华民族独有的一门艺术。
但遗憾的是,在传统观念中楹联被认为是雕虫小技,登不上大雅之堂,不可与诗词这些正宗的文学相提并论,楹联书法研究更是萧条冷落,罕有人问津。
书法艺术的书写在过去多注重实用性,所以对作品表现形式不是太讲究,主要形式是条幅、长卷、横额、册页、扇面等。
然而实际上,楹联与书法地结合在历史的长流中终于被证明是珠联璧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艺术品的结合,书法在楹联中的应用不仅促进了楹联地位的提高和应用范围的扩大,同时也使书法艺术增添了一种新鲜多姿的书写形式。
楹联书法是一种不同于手札,中堂长卷的创作,楹联的章法与其他形式创作的章法可谓是大相径庭,但也不乏联系。
掌握楹联的创作章法不仅是写好楹联书法的前提,也是欣赏楹联所必要了解的知识。
由于楹联可以应景生情,加上优美丰富的书法,精致的装裱,既可装饰又可欣赏,因此,自明清以来,以致成为人们喜爱的民族传统的艺术形式。
关键词:楹联书法章法作者简介:陆继顶(1984-)男,云南宣威人,河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书法篆刻技法与理论研究[中图分类号]: J29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1)-22-0117-01一、楹联书法章法楹联书法的章法和手札、中堂的章法迥然不同,其形式又分为长联、短联、龙门对等,由两张长条幅的纸张构成,上下两联要求字与字相互对应,浓淡相见,相得益彰,其中龙门对与其他联还有一不同处,即是龙门对子的落款不是分在上下联的两旁,而是在上下联中间的下方,内对应着落两行款识。
所谓“龙门对”是指对联书法转行而形成的幅式形状颇像繁体的“門”,故而得名。
楹联的书写最常见的就是对等的形式。
因为上下联字数总是相等相对的,这就为对等式书写提供了前提,这种书写形式,以楷书、行楷、隶书、篆书等书体居多。
可以字字相对而书,上下联对称协调。
论中国对联书法章法

--
本站首页
免费课件
免费试题
整册教案
教育资讯
计划总结
英语角
幼儿教育
文书写作
海量教案
免费论文
网站地图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语文科
数学科
英语科
政治科
物理科
化学科
地理科
历史科
生物科
中考备战
高考备战
高考试题
中考试题
教学论文
作文园地
教学论文
经济论文
理工论文
管理论文
法律论文
行政论文
艺术论文
医学论文
文史论文
农科论文
英语论文
课程改革
教育法规
教育管理
家长频道
您现在的位置:3edu教育网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费论文艺术论文艺术理论论文正文3edu教育网,百万资源,完全免费,无需注册,天天更新!
论中国对联书法章法
体本质属性的格式和规则。对联如果不成对仗,不讲声律,就成了散文句;对联书法失去形式上的“双边对称”,就成了条幅、斗方……上文所谓“度”,就是指对联书写章法体现“双边对称”所容许的伸缩范围。因而,既不能因墨守对联章法而扼杀书法自身的创造力和表现力,也不能为发挥书法的艺术性而破坏对联的基本章法,而应当在求得对联双边总体对称的前提下,积极调动书法艺术手段,于严整单调的形式中求变化,在矛盾对立中求和谐统一,力求使联文内容与书艺表现形式互为表里,相辅相成,联书合璧,相得益彰。此外,实用对联的不同用场、联文内容及感情色彩、语言风格等因素,为书体的选择,章法的调整提供了创作构思的余地,也为化解“联、书矛盾”,扩大局限空间创造了条件。这一切有待于书法家的不断探索、实践、创造,为对联书法苑结出更多鲜美的硕果而共同努力
对联的帖法

对联的帖法对联的帖法有很多种,常见的有平列式、垂直式和梯形式。
为了使每个字都能居中,也为了给阅读者留出足够的想象空间,就应当采用斜放或倒放的方式来处理。
如果是对称结构,只要从左向右依次安排即可;如果不是对称结构,则需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顺序来贴。
但绝大部分情况下,人们还是习惯于横写竖贴,这既便于欣赏,又便于书写,因而也就成了约定俗成的规矩。
那么怎样才能把上下联贴在一起呢?首先,将两幅对联的最后一字(通常叫做“上下款”)相接粘连,再用毛笔蘸水在上下联的两边分别点几滴墨汁,待墨迹自然风干以后,沿着墨迹自右至左顺势轻轻地往里挤压,同时用手掌在纸面上轻轻地向前推送,这样就能保证整副对联全都均匀地紧密挨在一起。
其次,正确摆放位置。
作为楹联的组成部分,对联的每一字都要摆在合适的位置上,否则就会影响整体效果。
例如:在四个门扇上各自所贴的对联内容必须与户主的身份、职业等相符,尽量避免涉及敏感问题的内容;由于墙壁是房屋的脸面,是非常引人注目的地方,故对联的悬挂位置,也要力求显眼,让人看得清楚。
古代就曾有过专门悬挂对联的木制对联架,悬挂好后可任意调换位置。
这种对联架比较笨重,费工费料,现在已经没有人这样做了。
一般来说,有两种方案可供选择,第一,将对联展开铺在桌子上,然后把一条长板凳立在对联之上,然后另取两块小木板搭在凳腿儿上;第二,用宽厚些的塑料布在桌上垫一层,这样比较省事,但也会降低整体美观度。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由于对联具有上联和下联的双重性质,两侧的内容并不完全一致,这就导致它具备两个“名片”——外联与内联。
根据传统礼仪规范,两幅对联不能随意颠倒,否则视为失礼。
有鉴于此,在悬挂时应格外慎重,决不允许将内联悬挂在外联之上。
李叔同论书法章法

李叔同论书法章法李叔同论书法章法李叔同,出家号弘一,精通书法、绘画、音乐、戏剧、篆刻等。
在论及书法时,李叔同认为,“我们写对联或中堂,就所写的一幅字而论,是应该有章法的。
普通的一幅中堂,论起优劣,有几种要素须注意的。
现在估量其应得的分数如下:章法五十分;字三十五分;墨色五分;印章十分。
就以上四种要素合起来,总分数可以算一百分。
其中并没有平均的分数。
我觉得其差异及分配法,当照上面所分配的样子才可以。
一般人认为每个字都很要紧,然而依照上面的记分,只有三十五分。
大家也许要怀疑,为什么章法反而分数占多数呢?就章法本身而论,它之所以占着重要的原因,理由很简单——在艺术上有所谓三原则,即:(一)统一;(二)变化;(三)整齐。
这在西洋绘画方面是认为很重要的。
我便借来用在此地,以批评一幅字的好坏。
我们随便写一张字,无论中堂或对联,普通将字排起来,或横或直,首先要能够统一,字与字之间,彼此必须相联络、互相关系才好。
但是单止也不能的,呆板也是不可以的,须当变化才好。
若变化得太厉害,乱七八糟,当然不好看。
所以必须注意彼此互相联络、互相关系才可以的。
就写字的章法而论,大略如此。
说起来虽很简单,却不是一蹴可就的。
这需要经验的,多多地练习,多看古人的书法以及碑帖,养成鉴赏艺术的眼光,自己能常去体认,从经验中体会出来,然后才可以慢慢地养成,有所成就。
”其实,弘一法师以上所论,是一个普遍的原理,不仅书法、艺术领域要遵循和应用,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幅字画、一件雕塑、一个建筑、一次战役战斗、一次谈判、一局棋、人生的每一步,无不要有全局观、要奇正相生。
没有全局观,就会发生“裤头穿在长裤外”的毛病;不懂奇正相生,猎奇者只会剑走偏锋,守正者无法出奇制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国对联书法章法一、总叙中国书法艺术的基本技法包括笔法、墨法、章法等几种。
笔法指写字点画用笔的方法,含执笔法和用笔法;墨法指用墨的浓淡枯润,聚散洇凝;章法指安排布置整幅作品中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连续、呼应、照顾等关系,以及通篇的疏密虚实变化,亦即作品的布白(相似于绘画构图)。
笔法是书法最基本、最核心的技法,贯穿于所有书写过程;墨法视书写工具、材料及作品用途的差异而灵活掌握运用,如熟纸不宜用涨墨,碑石书丹可求墨色枯润,而无须浓淡变化,等等。
对联作为特殊样式的古文体,千百年来被广泛书写,运用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成为书法艺术的重要载体之一。
书写对联之于笔法、墨法的要求与书写诗文等一致,章法上却有着自身的特定要求,其幅式、章法受着文体特性和实用功能的双重制约。
书法作品意义上的对联,既包含文体及内容,也指其书写形式——区别于中堂、条幅、条屏、斗方、扇面、册页等的特定款式。
作为古文体的对联,源于汉语的对偶修辞,由上古的对偶语演化为对句,随着对仗的完善,从古代骈赋和格律诗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特的文学形式。
而以书法为载体的对联(对联书法作品),一方面承载并传达文句内容,另一方面通过点画、字形、章法所构成的笔墨图像完成自身艺术创造的同时,还必须从外观形式上体现对仗这一文体特征,即求得书写形式上的整齐美、对称美、和谐美,而这一任务便主要通过书写章法的规定性来实现。
从而,联文的对仗与书法图像的对称均衡有机结合,互为表里,融为和谐统一、独具一格的对联书法艺术。
另一方面,对联的诞生即伴随着实用,并与书法紧密结缘,或者说因为实用产生了对联和对联书法。
古代诗歌、民谣、典籍中均不乏对偶语,律诗中不乏对仗工稳的联句,但书写它们和写其他文字内容在形式、章法上无二致。
而五代孟昶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联句一面世即成为“有史第一联”,原因就在于它独立为用,并贴于门坊、楹柱这种对称建筑物上,成为形式对称整齐,章法独特,文意完整的对联书法作品。
二、对联书法的基本章法对联书法的对称性可称为“双边对称”,因为它不同于人或动物(或一栋对称建筑),后者每一个体是不可分割的左右对称统一体。
对联则由上、下两支相对独立又相互联合的单联组成。
书法对联的传统形式,要求竖排,上、下联左右分列,两行(或两片、两幅)字体相同,字数、字径、幅面尺寸相等,黑白空间分布基本均衡。
基于字数及尺幅,书写形式可分为两行对与“龙门对”两类。
两行对单边一行,一般用于中、短联,上联排列在右,下联在左。
长联文字多,单联需竖排两行或更多,上联自右向左排列,下联相反,自左向右排列,上、下联行数相等,每行字数相等或基本相等(此视书体、风格而定,下文将谈及)。
由于两支单联相向相隔,相互对称,形同一道双扇门,故俗称“龙门对”。
上述两种形式为对联的基本形式,也可称基本章法。
然而书体及联文内容、艺术风格等因素也会影响对联书法的章法布局,使其在规整、单调的形式中产生一定变化,创作出一些新的格局,这也是繁荣发展联艺、书艺所应了解和追求的。
玆分门别类进行分析探讨。
三、不同书体的章法中国书法包括篆(甲骨文,大、小篆)、隶(汉碑及秦汉简帛书)、楷、行、草(章草、今草)五种书体,它们都可用来书写对联,进行再创作。
鉴于对联书法的实用性和观赏性往往融为一体,为便于观者识读联文,其中楷、隶、行三种字体被书者普遍采用。
由于不同书体具有各自的美学特征,本文探讨对联书法的章法,便要了解各种书体的体势特征。
1、楷书主要指唐楷和魏碑(另有晋人小楷、写经体等),属于规范、整齐、静态的书体。
书写对联时,字占一格,一般竖成行,横成列,也可竖成行,横不成列,但字形大小基本一致。
若取纵势,则可加大行距,缩短字距,令行气紧凑。
也可放宽行距、字距,以求通篇布局疏朗匀停。
2、隶书成熟定型的汉碑隶书也属整齐、静态的书体,字形多呈扁方,书写对联字占一格,不论正方格还是长方格,都使联文自然成横势,即竖排行间紧密,而字距较大,横列明显,这是隶书特有的章法形式,也可字占扁方格,使竖、横间距基本相等,形成横竖均匀的布局。
汉简、帛书字形长短不一,大小参差,有的竖、撇、捺恣纵奇肆,则宜取纵势作书,不求横列整齐,但需上下联行数相等,行距一致,起收基本平齐对称。
3、行书行书是以楷书为基础,糅入一些草书的写法,化繁为简,点画萦带,字势连绵,笔意活泼,字形大小可随势伸缩,形成美观易识,书写流便,颇具实用与鉴赏价值的书体。
因其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体势的动静、流驻有较大的回旋余地,故又有行楷与行草之分。
唐书论家张怀瓘对其作了划分:“兼真者谓之真行”,即现在所称的“行楷”,趋于静态;“带草者谓之行草”,趋于流动。
若以行楷为联,可参照楷书章法,竖成行,横成列;也可竖成行,横不成列,求其行气紧凑。
还可横、竖间距同时适当放宽,章法疏朗萧散,别具一格。
行草对联则可利用字势连绵,结体自由活泼的特点,章法上只求上、下联整体均衡,气韵贯通,彼此照应,不求每一字每一局部对称,以便在整体基本对称中尽可能形成参差、错综的章法变化,更好地发挥行草书的艺术性和表现力。
但要注意上、下联起头平齐,收尾基本一致,不应轻重、疏密、长短过分失衡,致彼此相隔相悖,风格不一,杂乱无章,破坏了对称统一的基本要求。
4、草书包括章草和今草。
章草是汉隶的草书化,书法史上的章草名作有三国皇象《急就章》、索靖《出师颂》、陆机《平复帖》等。
其体势特点字字区别,布列整齐,字距均匀,字与字不相连属,体型化扁为方,点画出现圆转、萦带,捺画及部分横画保留波磔,体势静中有动,动静相生。
章草写联,章法可参照行楷书为之。
今草承章草遗绪,通过对笔画的简省、连结、形变、偏旁部首符号化等手法变化今楷的体势,略具其形而不失其字。
晋代二王父子为行书及今草宗师。
今草可每字独立,也可连绵牵带,一笔而贯数字。
各种书体中,今草最为简捷流动,最富体势变化。
按其书写速度、体势腾挪开合的变化程度,又有小草、大草、狂草之谓。
前文谈到书法对联应保持形式上的对称性,故而一般不宜用放纵不羁的狂草书联。
小草(包括于右任先生创造的标准草书)每字独立,动中寓静,用以书联,则可参照章草章法为之。
若以连绵流贯、起伏迭宕的草书为联,则可参照行草章法,在保持上、下联基本均衡的前提下,发挥草书艺术特色,以求体势的错落开合、节奏的疾徐起伏等变化。
5、篆书不论甲骨文还是大、小篆,都是各自独立,不相牵连,属于静态书体。
其中小篆字形偏长,石鼓文偏方,但字形均大小整齐均匀。
甲骨及钟鼎等字与字则有大小、长扁、欹正的差异。
其书联可分别参照楷、隶章法为之。
四、款识、题跋、钤印款识、题跋不属对联正文,但对联书法作品中少不了落款。
从内容看,下款落书联者或撰者名,上款一般题受联者或撰者、联文出处、年月等内容。
题跋文字内容往往包含联文简要背景材料或必要的说明补充,有时甚至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从书法角度看,题款本是作品章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时会起到协调、丰富、完善整体章法的作用。
故不能因其不属正文而忽略它,而应将其纳入对联整体章法的创作构思。
尽管如此,款题毕竟不属正文,书写对联应主次分明:一是款题字径应明显小于联文;二是书体不能与联文冲突。
如联文是楷、隶、篆等静态庄重的书体,则款题除用同书体外,欲追求书意的丰富、变化,最好选用流便的行草书;如联文为行草,则款题一般不宜用篆、隶、楷书。
当然,艺事“法无定法”,有时少字的草书联文题以楷、隶小字为款跋,形成大小、疏密、动静对比,亦可达到主次分明,美观醒目的艺术效果。
款题视文字多少而布局。
字少者,上款题于上联右侧上部,下款落于下联左侧下部,当代书法家追求作品虚灵与动感,喜将书者落款位置提高到下联左侧上半部;为追求简洁,可不落上款,只于下联落书者名即可(名款可简至1-2字,称为“寒款”)。
题跋文字少者可照上述落款位置书之,字多者可题于上、下联文左右两侧;联文字少而幅长者,为避免字距过大章法松散,可题款于上、下联联文下部进行补救。
书写龙门对应在上、下联末行下部留足空白,以便落款或题跋,并视字数多少,跋语可一行至数行不等。
若空白不够,也可题跋于上联左侧及下联右侧。
篆刻艺术同属国粹,钤印是书法作品不可或缺的形式。
对联书法作品中的铃印也属整体章法的组成部分,常常起到调整和完善布白的功能。
一般说来,下款钤书者姓名印,还可加盖闲章,可一方、两方,多至三方,首方钤在下款尾部空一字的位置。
如下款位置较低,可钤于紧靠款字的左侧。
上联右上侧钤引首闲章,如已题上款,则不宜再钤印于款字上方,而可钤于联文右侧下部,位置宜低,不宜与下款姓名左右齐平。
印章直径不应大于款字。
五、对联书作章法举异前面简单分析介绍了各种书体对联的不同章法,据所闻所见及自身创作实践,也有采用特殊款式、章法书写联文的尝试。
举例如下:有龙门对,下联同于上联,从右往左竖行书写,排列一顺风,相互不尽对称;有名胜联改竖行为横排,上、下联反向书写,如双横匾式左右悬挂,呈横向对称;笔者自撰警世趣联:“天下为公,切勿睁只眼闭只眼;眼前是福,岂能过一天算一天。
”因非实用联,便采用环式特异章法为之,使联文的顶针、回环修辞趋于形式感、形象化;另撰《〈义勇军进行曲〉赞》联,摘引国歌词语,因系白话,便按新诗竖排,每句一行,构成新章法。
以上属章法变格的探索之作,能否成立让读者认可,自待物议。
另有以条幅、斗方、扇面等款式按诗文章法(即竖排从右至左,从头到尾连续书写,不分上、下联)书录对联全文或节录者,以其失去上下联相互对称的基本要求,只能称之“联文条幅”、“联句斗方”、“联语扇面”之类,而非对联书法也。
六、联书合璧相映生辉中国书法艺术在三千多年的发展进程中,总结出了一整套宝贵的艺术法则和审鉴标准,它们深刻地反映了民族哲学思想、文化精神和审美理念。
这些法则、标准一方面促进和维护了书法艺术的规范化、精准化,但同时也给书法家的艺术创造和个性发挥以制约。
因而人们将书法创作比喻为“带着镣铐跳舞”。
而对联书法形式上所要求的整齐与对称,造成了书写章法上的重重局限,这不啻给书者又加上了一副沉重的“镣铐”。
这就要求书法家在尊重对联文体特征的前提下,机动把握对联书写章法规定的“度”。
任何事物都有其质的规定性,文体的规定性就是体现文体本质属性的格式和规则。
对联如果不成对仗,不讲声律,就成了散文句;对联书法失去形式上的“双边对称”,就成了条幅、斗方……上文所谓“度”,就是指对联书写章法体现“双边对称”所容许的伸缩范围。
因而,既不能因墨守对联章法而扼杀书法自身的创造力和表现力,也不能为发挥书法的艺术性而破坏对联的基本章法,而应当在求得对联双边总体对称的前提下,积极调动书法艺术手段,于严整单调的形式中求变化,在矛盾对立中求和谐统一,力求使联文内容与书艺表现形式互为表里,相辅相成,联书合璧,相得益彰。
此外,实用对联的不同用场、联文内容及感情色彩、语言风格等因素,为书体的选择,章法的调整提供了创作构思的余地,也为化解“联、书矛盾”,扩大局限空间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