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宫赋导学案答案

合集下载

阿房宫赋学案(附答案)

阿房宫赋学案(附答案)

《阿房宫赋学案(附答案)》摘要:(四)夯实双基 1.下列加点词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蜀山兀(wù)辘辘(lù)远听鼎铛(dāng)玉石 B.囷囷(qūn)焉尽态极妍(yán)架梁之椽(yuán) C.阿(ē)房宫剽(piāo)掠其人金块珠砾(lì) D.尽锱铢(zhīzhū)妃嫔媵嫱(yìngqiáng)逦迤(lǐyǐ) 2.下列四组实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A.一六王毕,四海一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B.爱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C.取奈何取之尽锱铢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 D.族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3.下列四组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焉盘盘焉,囷囷焉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B.而骊山北构而西折谁得而族灭也 C.夫独夫之心日益骄固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 D.于多于九土之城郭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4.下列加点词语古义与今义相同的一组是()①各抱地势,钩心斗角②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③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④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⑤独夫之心日益骄固⑥用之如泥沙⑦楚人一炬,可怜焦土⑧多于市人之言语 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⑧ C.③⑤⑥⑧ D.②③⑥⑦ 5.下列加点词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剽(piāo)掠不霁(jì)何虹嫔嫔媵(téng)嫱 B.缦(màn)回辇(niǎn)来于秦朝歌夜弦(xuán) C.椒(jiāo)兰架梁之椽(yuán)尽态极妍(yán) D.囷囷(qūn)钩心斗角(jiǎo)直栏横槛(jiàn) 6.下列句中词语意思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 荧荧,明亮的样子. B 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 远听,远远听见. C 而望幸焉 : 幸,封建帝王到某处. D 骊山北构而西折 : 北,向北,“之”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 燕赵之收藏② 秦人视之不甚惜③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④ 杳不知其所之也⑤宋何罪之有⑥人非生而知之者⑦牛何之⑧多于南亩之农夫 A ①⑦ ②⑥ ③⑧ ④⑤ B ①③⑧ ②⑥ ④⑦ ⑤ C ①⑤⑧ ②⑥ ④⑦ ③ D ①⑧ ②⑥ ③⑤ ④⑦ 8.下列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B 悦亲戚之情话 C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D 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 9.下列加点词语,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B 六王毕,四海一 C 园日涉以成趣 D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3)天气(4)像明亮的星星一样闪亮(5)可惜 5、一词多义取:(1)掠夺,夺取(2)掠夺,夺取(3)提取(4)夺取,攻下(5)通“娶”(6)着(7)采用,选取(8)拿,与“舍”相对族:(1)族灭,灭亡(2)家族(3)类(4)筋骨交错聚结处(5)众,一般的毕:(1)灭亡(2)尽力,竭力(3)结束(4)全(5)结束(6)终究幸:(1)宠爱,宠幸(2)宠爱,宠幸(3)幸亏(4)希望(5)宠幸(6)幸而,幸亏举:(1)被攻占(2)尽,完(3)举起(4)成功(5)推举(6)举行,发动(7)全,整个(8)举止流:(1)河流(2)淌(3)水流,河流(4)流放(5)淌 6、特殊句式(1)被动句(2)判断句(3)状语后置(二)课文初探:用课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1)“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2)“朝歌夜弦,为秦宫人阿房宫赋学案山东省新泰市第二中学闫龙一、学习目标 1、 1、掌握重要的文言知识(重要的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现象) 2、 2、了解杜牧赋体散文的比喻、铺排手法和借古讽今的风格。

阿房宫赋学案及答案共6页文档

阿房宫赋学案及答案共6页文档

课题:阿房宫赋学习任务1、认识封建统治者荒淫奢侈、鱼肉百姓的罪恶,理解秦王朝自取灭亡的道理。

2、了解作者杜牧和“赋”的文章体载特点,体会本文的语言风格。

3、识记和理解“毕、兀、构、缦、霁、杳、逦迤、纷奢、匀、庚、举、族、念、哀”等文言词语,了解文中词语活用的现象和文言句式。

4、背诵课文,归纳“焉、而、夫”等虚词的意义与用法。

能力目标学习文章多用对偶、排比的语言风格,并使之运用于今后的写作之中,增加习作的文采。

课前预习1、杜牧简介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京兆万年(现在陕西西安人)。

唐文宗大和二年报828)中进士,授弘文馆校郎。

后在地方军府任幕僚多年。

开成四年(839)回到长安,历任左补阙,膳部、司勋员外郎。

唐武宗会昌二年(842)以后,相继出任黄州、池州、睦州等地刺史。

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他为“二樊川”。

杜牧工诗、赋、辞,而以诗歌创作成就最大,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

人们将他和杜杜甫相比,称他为“小杜”;又和他同时代的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

散文气势雄浑,多针砭时事;诗歌语言流丽而又风味清新,气势豪宕而情致婉约。

著有《樊川文集》,清人冯浩撰有《樊川诗集注》。

2、简价“赋”“赋”作为文学体制,起源于楚辞,至荀况始有定名,它出现于战国后期,到汉代才形成。

关于赋的特点,《文心雕龙•诠赋》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体物写志,指赋的内容,指通过摹写事物来达到抒发情志的目的。

“铺采摛文”指在语言上要使用华美的词藻。

另外,赋也很讲究声韵的美,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与诗歌的韵律、节奏结合在一起,借助于长短错落的句子、灵活多变的韵脚以及排比、对偶的调式,形成一种自由而又谨严、流动而又凝滞的文体,既适合于散文式的铺陈事理,又能保存一定的诗意。

3、写作背景阿房宫是秦始皇在渭南营造的宫殿,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动工不到两年,秦始皇死,秦二世胡亥继续修建,还未完成,即于公元前206年被项羽烧毁。

阿房宫赋学案附答案

阿房宫赋学案附答案

《阿房宫赋》学案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二川溶溶..(),流入宫墙。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东西。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翻译:六国消灭,天下统一。

蜀山秃顶,阿房矗起。

覆盖三百多里,隔断了天上的阳光。

从北面的骊山建起,折向西面的咸阳。

渭水和樊川,缓缓地流入宫墙。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回廊像腰带曲折,屋檐像鸟嘴高啄。

依随着地势环抱呼应,围绕着中心向外开拓。

曲曲的,弯弯的,好像一格格的蜂房,一圈圈的水涡,不知有几千几万个院落。

长桥像龙卧水上,可哪有风起云涌?复道像虹贯空中,怎没见雨霁斜晖?四周围高低起伏,分不清东西南北。

台前正歌声热闹,春光融融;殿后却舞袖清凉,风雨凄凄。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一。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见者.(),三十六年。

翻译:妃嫔媵嫱,公主帝女,出了六国的宫殿,拉上辇车,来到秦国。

早上唱啊晚上弹,为供秦王的欢娱。

化妆时打开明镜,像闪闪星辰;梳头时披散秀发,像朵朵绿云;渭河泛腻,是脂水倾盆;烟雾弥漫,是椒兰香熏。

雷霆震耳,是宫车过门;隆隆地由近而远,不知向哪里停轮。

不同的身材,不同的容貌,摆出各种姿势,久立远盼,等候皇帝驾到,有的三十六年都没见到一面。

1阿房宫赋课件及其导学案

1阿房宫赋课件及其导学案
阿房赋宫复习
复习目标
• 1.理解并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 法。 • 2感受课文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 像、大胆奇特的夸张特点。 • 3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学习鉴古讽今的手 法。
课文分析

本文是一篇借古讽今的赋体散文。作 者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 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骄奢亡 国的历史经验,并委婉地向唐朝统治 者发出了警告,希望统治者能够从中 吸取经验和教训,不要重蹈历史的覆 辙,表现了一个封建时代的正直文人 的忧国忧民、匡时济俗的情怀。
4.答案 C 解析 A.古义:宫室结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 今义:指人各用心机,互相排挤。B.古义:金玉珍 宝等物。今义:‚收藏‛是‚搜集保存‛的意思, ‚经营‛是‚筹划并管理、计划或组织‛的意思。 D.古义:天气冷暖。今义:一个地区的气象情况。 5.D(A障——嶂 B廷——庭 C.泱——殃) 6.C(A项‚最迟也会在10年后实现‛表意不明确。B 项‚将对防止考生作弊起到震慑作用‛把意思说反 了。D语序不当,‚中国‛应该放在‚如果‛前 面。)
课后巩固
1.答案 D 解析 A.‚骊‛读lí;B.‚嫔‛读pín;C.‚剽‛读piāo。 2. 答案 C 解析 A.‚一‛:统一;数词。B.‚爱‛:喜欢;吝啬, 吝惜。C.‚取‛:动词,拿。D.‚族‛: 动词,灭族;名词, 家族。 3.答案 D 解析 A.‚焉‛:形容词词尾;语气词。B.‚而‛:前一 个‚而‛连接两个动作行为;后一个‚而‛表修饰。 C.‚夫‛:前一个‚夫‛名词,……的人;后一个发语词。 D.‚于‛都为‚比‛。
翻译
1(1)筹划国家大事的人,常注重艰难危险的一面,而 忽略素常容易的一面;防范随时会出现的可怕事件, 而遗漏不足疑虑的事件。
(2)难道是善于救活别人而不善于救自己的子女吗?

学案4:第19课 阿房宫赋

学案4:第19课 阿房宫赋

阿房宫赋【学习目标】1.理解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了解六国和秦国灭亡的原因3.了解赋这一文体的特点。

【重点难点】明确本文运用想象、夸张等多种方法具体描写阿房宫这一艺术形象,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加强了深度的写作特色。

一、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阿房宫赋》。

此赋被后人誉为“千古第一赋”,作者是人称“七绝之王”的杜牧。

二、自主预习1.杜牧(803-852),字,唐代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著名诗人、文学家,唐宰相杜佑之孙。

文宗太和二年(828)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

文人耿介,不屑逢迎。

曾为宣州、扬州等府署幕僚。

回京后,历任监察御史,黄、池、睦等州刺史,官终中书舍人。

杜牧年少时即有经邦济世的远大抱负,犹喜论政治、军旅之事,主张固边、削藩,曾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人称其有。

文学上主张,强调文章形式要为内容服务。

文、赋、诗皆工,诗与李商隐齐名,世称(李白和杜甫称)。

《阿房宫赋》:历来被人们视为“文赋”的开先河之作,典范之作。

2.给画线的字注音阿房宫()廊腰缦回()囷囷焉()蜂房水涡()媵嫱()梳晓鬟()剽掠()鼎铛玉石()逦迤()锱铢()架梁之椽()庾之粟粒()横槛()不霁()何虹妃嫔()尽态极妍()管弦呕()哑()三、整体感知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和断句,并思考以下两个问题:1.作者认为六国和秦国灭亡的原因分别是什么?(用原文中的话来回答)2.本片文章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3.划分结构,概括大意四、合作探究1.阅读第一段根据提示用文中语句填空(1)阿房宫建造历史背景:(2)阿房宫面积之大地域之广:(3)阿房宫楼阁之高:(4)阿房宫楼台之多:(5)人们进入阿房宫内的感受:2.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的?这样描写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3.作者写《阿房宫赋》,其目的是给当时的最高统治者提供历史教训。

这个历史教训应该怎么理解?【参考答案】二、自主预习:略三、整体感知1.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阿房宫赋》复习学案答案

《阿房宫赋》复习学案答案

一、注音(开始积累吧!)阿房..(ē fánɡ)缦.(màn)回檐.(yán)牙啄.(zhuó)囷囷..(qūn)水涡.(wō)矗.(chù)霁.(jì)媵嫱..(yìng qiáng)杳.(yǎo)荧.(yíng)辇.(niǎn)鬟.(huán)椒.(jiāo)霆.(tíng)辘.(lù)摽.(piāo)掠.(lüè)鼎.dǐnɡ)铛.(chēn ɡ)珠砾..(zhū lì)逦迤..(lǐ yǐ)缁铢..(zī zhū)庾.(yǔ)粟.(sù)粒帛.(bó)呕.(ōu)哑.(yā) 门槛(kǎn)三、通假字(找出并解释)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缦”,通“曼”,长时间)四、熟语、成语钩心斗角:本指宫殿建筑的结构错综精密,今用来比喻各用心机,互相倾轧。

五、古今异义找出并写出古义和今义(1)各抱地势,钩心斗角(钩心斗角:古义,指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

今义,比喻各用心机,互相排挤。

)(2)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气候:古义,天气,气氛。

今义,指一个地区的气象概况。

)(3)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经营、精英:古义,均指金玉珠宝等物。

今义,“经营”指筹划、计划或组织,“精英”指出类拔萃的人。

)(4)明星荧荧,开妆镜也(明星:古,明亮的星光;今,指行业中做出成绩,出了名的人。

)(5)齐楚之精英(精英:古,指金玉珠宝等物;今,指优秀人才。

)(6)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可:怜古,可惜;今,怜悯,同情。

)(7)直走咸阳(走:古,跑、奔;今,行走。

)(8)几千万落(落:古,座;今,下降、衰败。

)六、一词多义(1)一①六王毕,四海一.(统一)②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数词)③黄鹤一.去不复返(一旦)④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全,都)⑤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专一)⑥合从缔交,相与为一.(一体)⑦一.鼓作气(初次,第一次)(2)爱①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爱)②使秦复爱.六国之人(爱护)③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④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3)取①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夺取)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提取)③今入关,财物无所取.(拿)④留取.丹心照汗青(着,助词)⑤此亡秦之续耳。

阿房宫赋学案三

阿房宫赋学案三

《阿房宫赋》导学案三杜牧一、学习目标1、积累掌握“爱”“取”“族”“使”“夫”等实词和虚词的多种用法,翻译重点句子。

2、了解体会作者对秦亡的原因的看法,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目的。

二、重难点1、文言知识点及重点句子的翻译。

2、了解体会作者对秦亡的原因的看法,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目的。

三、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习题巩固、规律总结四、学习过程(一)问题引领随着不可一世的秦帝国的破灭,壮阔恢宏的阿房宫也被焚毁,从此,阿房宫的兴灭就同秦王朝的兴亡联系在一起,成为人们议论的话题。

诗人杜牧也加入到这一传统的议论中来,《阿房宫赋》便是他的一篇“发言”。

(二)自主学习1、结合注释弄懂文意,解释划线字词:(1)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2)秦爱纷奢..()(3)人亦念.其家()(4)奈何..()..取之尽锱铢(5)多于.南亩之农夫()(6)戍卒叫,函谷举.()(7)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8)使.六国各爱.其人。

则足以拒秦()(9)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10)谁得.而族灭()(11)秦人不暇自哀.()(1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2、重点词语:(1)爱①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②使秦复爱六国之人()③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④向使三国各爱其地()(2)取①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③今入关,财物无所取()④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3)族①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②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③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4)使①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②使六国各爱其人()③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④人皆得以隶使之()⑤两军交战,不斩来使()(5)夫①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②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③予观夫巴陵胜状()④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三)合作探究1、翻译重点句子(1)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

(2)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3)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阿房宫赋导学案

阿房宫赋导学案

阿房宫赋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1)二、预习检测 (1)三、全文翻译 (2)四、中心思想 (6)五、读文感知 (6)六、预习检测题答案 (8)一、学习目标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文言词汇和句式,深入解读文章的内容与思想。

其次,通过研读文本,体会作者杜牧借古讽今的写作手法,感受他对秦朝奢靡亡国的深刻反思,以及对当朝统治者的警示。

最后,学习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论证方法,理解其结构严谨、语言优美的特点,提升个人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

二、预习检测一、填空题1.《阿房宫赋》的作者是_______,是_______代著名文学家。

2.阿房宫是_______(朝代)时期兴建的一座庞大宫殿。

3.文章中,“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描绘了阿房宫的_______特点。

4.“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这句话反映了秦朝的_______生活。

5.作者在文中运用了大量的_______手法,如“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二、选择题1.下列对《阿房宫赋》的主旨理解不正确的是()A.讽刺秦朝的奢靡亡国B.赞扬阿房宫的宏伟壮丽C.警示当朝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D.表达对民生的深切关怀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逦迤(lǐyǐ)摽掠(biāolüè)B.妃嫔媵嫱(yínɡqiánɡ)缦立远视(màn)C.锱铢(zīzhū)直栏横槛(jiàn)D.剽掠(piáolüè)架梁之椽(chuán)三、简答题1.请简述《阿房宫赋》中作者通过阿房宫的兴建和毁灭,想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文章中多次运用对比手法,请举例说明并分析其效果。

3.你认为《阿房宫赋》对当代社会有哪些启示?三、全文翻译《阿房宫赋》译文如下:六国覆灭,天下统一。

四川一带,山势险要,易守难攻。

凭借华山作为城墙,又凭借黄河作为护城河,占据华山,又凭借黄河,把它作为固守的据点,占据高达万丈的华山,又面对不见天日的黄河,把它作为固守的据点,依仗华山作为城墙,凭借黄河作为护城河,占据华山又面对黄河,把它作为固守的据点,占据华山作为城墙,又凭借黄河作为护城河,占据高达万丈华山,又又面对不见天日的黄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语文导学案答案
学习目标:
1. 积累文言知识: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2. 了解文体“赋”的特点
3. 理解课文中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等 艺术特点及其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4. 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借古讽喻的目的。

学习重点:重点文言知识的积累; 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借古讽喻的目的。

学习难点:理解课文中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 夸张
等艺术特点及其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一)课题及作者
1. 赋是古文中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
一种文体。

2. 杜牧(803~852),字 牧之,号樊川居士 , 唐代文学家,晚年居
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 杜樊川”。

其擅长诗、赋、辞,其中诗歌 创作成就最大,尤以
七绝 著称。

与他同时代的李商隐齐名,并称“
李杜”。

散文气势雄浑,多针砭时事;诗歌语言流丽而又风味清新,气势豪 宕而又情致婉约。

著有《樊川文集》
(二)背景
阿房宫,秦宫名,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

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前 212年),役夫七十余万,工程浩大,至秦灭时仍未完工。

因其前殿所在地 为阿房,故称“阿房宫”。

杜牧此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 喻敬宗“大起宫室,广声色”之意。

(三)注音 1. 骊山 (1 i)
2. 缦回(m cn)
3. 囷囷(q m)
4. 初霁 (j i)
5. 媵嫱(y ingqi eng )
6. 剽掠(pi do)
7. 鼎铛 (ch eng)
8. 俪迤(l ly 1)
9. 锱铢(zh 2h u) 10. 栏槛 (ji c n) 11.
庾之粟粒(y ⑪
12. 架梁之椽 (chu 印)
二.课内学习 (一)解释加点字
1. 六王毕(灭亡)
825),自称有讽
11.尽态极妍
(美丽)
2. 蜀山兀,阿房出(光秃,出现) 12.剽掠其人(抢劫、掠夺)
3. 覆压二白余里 (覆盖) 13.弃掷逦迤(连续不断)
4. 直走咸阳 (趋向)
14.取之尽锱铢(极细微) 5. 钩心斗角
15.庾之粟粒(仓库) 6. 囷囷焉(曲折回旋)
16.函谷举.(被攻占) 7. 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高耸,座) 17.而望幸焉(皇帝驾临) 8. 不霁何虹(雨过天晴) 18.隔离天日(遮蔽) 9. 明星荧荧(明亮的样子) 19 倚叠如山积累) 10
. 杳不知其所之也(遥远)
20.高低冥迷(分辨不清)
(二)一词多义
1. 一
四海一 (统一) 2.缦 廊腰缦回(像腰一样)
一肌一容
(全部) 缦立远视(久久地)
3.使使天下之人,
不敢言而敢怒(让)
4.焉
盘盘焉(…的样子)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假使)
而望幸焉(她)
(三)古今异义
1.钩心斗角
2.
可怜焦土
古义:可惜 今义:同情
(六) 翻译句子
1.骊山北构而西折(北、西) 6. 金块珠砾
2.未云何龙(龙,出现龙) 7. 族秦者(族,火族)
3.不霁何虹(虹,出现虹) 8.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鉴,以…为
4.辇来于秦(辇,乘辇车) 鉴)
5.鼎铛玉石(名状名动)
9. 朝歌夜弦(朝、夜、歌、弦)
10.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五) 特殊句式,指出句式类型。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判断句)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判断句) 函谷举。

(被动句) 多于南亩之农夫。

(介词结构后置) 秦人不暇自

(宾语前
置)
1. 2. 3. 4. 5.
古义:宫室结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

今义:各用心机,互相排挤。

(四)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说明活用类型,并解释
上撅起。

楼阁各依地势的高下而建,宫室参差错落,精巧工致。

2.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长桥横卧在渭水上,天上没有云,怎么出现了龙在楼阁之间架木筑成的通 道横空而过,不是雨过天晴,哪里来的彩虹
3.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 烟斜雾横,
焚椒兰也。

(光如)明星闪亮,是(宫女们)打开梳妆的镜子;绿云缭绕,原来是她 们正在早晨梳理发髻;渭水河面上浮起一层垢腻, 原来是她们泼掉的脂粉水; 空中烟雾弥漫,是她们在焚烧椒兰香料。

4.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把宝鼎当作铁锅,把美玉当作石头,把黄金当作土块,把珍珠当作沙石, 随意丢弃,秦人看见了也不觉得可惜。

5. 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守卫的士兵一声叫喊,函谷关被攻占,项羽放了一把火,可惜富丽堂皇的 阿房宫变成了一片焦土。

6.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后世的人如果只是哀叹却不引以为鉴, 那么又要再让后世的人为他们哀叹了
(七)文本理解
1. 课文从那几个方面描写阿房宫的阿房宫有那些特点
规模之大、宫殿之多,结构复杂。

壮阔
2. 课文运用了那些修辞手法来描写阿房宫,并请试举一例分析。

对偶、比喻、夸张、
排比、对比。

3. 在课文的最后,作者指出六国和秦灭亡的原因是什么作者写此有何用意 指出灭亡的
原因是没有爱护百姓, 写作目的:借古讽今,劝谏当今皇帝要爱护百姓,不要大兴土木。

以防重蹈 历史覆辙。

、 拓展阅读
杜牧,字牧之,京兆人也。

善属 为崔郾,太学博士吴武陵策蹇进谒
才,仆敢不薄施尘露 ①。

向偶见文士十数辈,
扬眉抵掌,共读一卷文书, 览
之,乃进士杜牧《阿房宫赋》。

其人,王佐才也。

”因出卷,搢笏 朗诵之。

郾大加赏。

曰:“请公与状头!”郾曰:“已得人矣。

”曰:
“不得,即请第五人。

更否,则请以赋见还! ”辞容激厉。

郾曰: 生多言牧疏旷,不拘细行,然敬依所教,不敢易也。

”后又举贤良方 正科。

……牧刚直有奇节,不为龊龊小谨,敢论列大事,指陈利病尤
文。

初未第,来东都,时主司侍郎 曰:“侍郎以峻德伟望,为明君选
“诸
1.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五步一栋楼,十步一座阁。

走廊宽而曲折, (突起的)屋檐(像鸟嘴)向 翻译句子
)更否,则请以赋见还! 如果还觉得不行的话, (2)牧刚直有奇节,不为龊
龊小谨,敢论列大事,指陈利病尤切。

杜牧刚强正直,有奇异的节操,敢于议论朝廷的大事, 指斥弊端尤其严厉。

4. 概括杜牧为人为文的特点。

刚正、豪迈。

杜牧,字牧之,京兆人,擅长写文章。

当初考试没有及第时,来到京 城,当时的主考官是侍郎崔郾,太学博士吴武陵向他报告说:“侍郎您凭 借着高尚的品德和崇高的声望,为明智的君主选拔人才,我不敢不效绵薄 之力。

刚才遇见十几个文人进士,眉飞色舞,非常高兴地在一起读一卷文 书,看他们读的文书,竟然是进士杜牧的《阿房宫赋》。

杜牧这个人,有 辅佐君王的才能。

”于是拿出文卷朗诵它, 崔郾听了大加赞赏。

吴武陵说:
“请求您给予这个人状元。

”崔郾说:“已经有人了。

”吴武陵说:“如 果不行,就请求及第第五名。

如果还觉得不行的话,就请求把见到的赋返 还。

”吴武陵的言辞面容激动严厉。

崔郾说:“读书人中大多说杜牧粗疏 旷达,不拘泥于细节,然而我尊敬地依照您所指教的,不敢再改变。

”后 来崔郾又举荐他为贤良方正科。

沈传师上表举荐他做江西团练府巡官。

又 做了牛僧孺淮南节度府掌书记。

被任命为侍御史,多次升迁到左补阙,历 任黄、池、睦三州的刺史,以考功郎中的身份负责起草诏令,升迁为中书 舍人。

杜牧刚强正直,有奇异的节操,敢于议论朝廷的大事,指斥弊端尤 其严厉。

死时五十岁,临死前自己撰写墓志铭,把自己所写的文章大多焚 烧。

他的诗作感情豪迈,言语大多惊人。

认识他的人把他和杜甫相比,把 他们称作“大杜”、“小杜”来区别他们。

切。

兵法戎机,平昔尽意。

尝以従兄悰更历将相,而已困踬不振,怏 怏难平。

卒年五十,临死自写墓志,多焚所为文章。

诗情毫迈,语率 惊人。

识者以拟.杜甫,故称“大杜”“小杜”以别之。

【注释】①薄施尘露:效绵薄之力,
1.解释加点字词
(1)
尘露,比喻微小的贡献。

2. 初未第(中举)
吴武陵策蹇进谒 曰(拜见) (2) (4) 善属文(写文章) 向偶见文士十数辈(从前)
仆敢不薄施尘露(谦称)
与“侍郎以峻德伟望”
中的 (6 )识者以拟杜甫(比)
“以”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以览观江流之胜 不以物伤性
以手阖门
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 其智力为也
3. (1
就请求把见到的赋返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