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勘探原理(西安石油大学)

地震勘探原理复习提纲

一、本课程主要内容

绪论:物探与地震勘探的概念

第一章地震波基础

第二章地震波运动学

第三章地震资料采集:包括观测系统、地震组合法、共反射点叠加

第四章地震资料处理简介

第五章地震数据采集系统

二、主要名词与概念

1.地质年代与地层单位,宙、代、纪、世;宇、界、系、统,

2.油气藏、油气田

3.物探(基本勘探方法)

4.地震勘探(基本勘探方法)

地震勘探是利用地下介质的弹性和密度差异的一种物探方法。

地震勘探可以分为三种基本勘探方法,即反射波法、折射波法和透射波法。

5.费马原理

6.Snell定律

7.地震折射波

8.理想弹性体

弹性理论有个6基本假设,理想弹性体是指满足连续性假设、完全弹性假设、均匀性假设和各向同性假设的弹性体。

9.张量10.面波11.波阻抗12.平面简谐波

13.波型转换14.偏振交换15.发散16.波散(频散,色散)

17.地震波的吸收18.球面扩散19.大地滤波作用

20“滑行波”21视速度定理22.回转波

23.回折波24.动校正

25剩余时差

把某个波按水平界面均匀介质一次反射波做动校正后残存的时差称为剩余时差。

26.静校正

静校正主要包括井深校正、地形校正和低速带校正三部分。

27.偏移

28.时间场

29.时距曲线

30.时间剖面的显示方法

31.振幅恢复

32.反褶积

33.观测系统(包括基本原则)

34.地震组合法,线性组合,面积组合

35.空间方向系数

36.共反射点叠加法

37.动态范围,瞬时动态范围

38纵测线、非纵测线

39.识别全程多次有两个重要标志,一是标志,二是倾角标志。

40.地震勘探中常用的震源有炸药震源、可控震源、重锤、空气枪、电火花等;

主要名词与概念

1.地质年代:宙、代、纪、世;地层单位:宇、界、系、统

地质年代:地壳上不同时期的岩石和地层,时间表述单位:宙、代、纪、世、期、时;

地层单位:宇、界、系、统、阶、带。在形成过程中的时间(年龄)和顺序。

年代地层单位。又称时间地层单位。依据地质时代进行的划分。年代地层单位的宇、界、系、统、阶、带分别与地质年代单位宙、代、纪、世、期、时相对应。

地质年代

冥古宙隐生代4570 原生代4150 酒神代3920 雨海代3850

太古宙始太古代3800 古太古代3600 中太古代3200 新太古代2800

元古宙古元古代成铁纪2500 层侵纪2300 造山纪2050 固结纪1800 中元古代盖层纪1600 延展纪1400 狭带纪1200

新元古代拉伸纪1000 成冰纪850 埃迪卡拉纪630+5/-30

显生宙古生代寒武纪542+/-1 奥陶纪488.3+/-1.7 志留纪443.7+/-1.5

泥盆纪416+/-2.8 密西西比纪359.2+/-2.5 宾夕法尼亚纪318.1+/-1.3

二叠纪299+/-0.8

中生代三叠纪早三叠世251+/-0.7 中三叠世245+/-1.5 晚三叠世228+/-2 侏罗纪早侏罗世199.6+/-0.6 中侏罗世175.6+/-2 晚侏罗世161.2+/-4

白垩纪早白垩世145.2+/-4 晚白垩世99.6+/-0.9

新生代古近纪古新世65.5+/-0.3 始新世55.8+/-0.2 渐新世33.9+/-0.1 新近纪中新世23.03+/-0.05 上新世5.332+/-0.005

第四纪更新世2.588+/-0.005 全新世0.011700

地质年代分类方式,依次为:是宙(eon)、代(era)、纪(period)、世(epoch)、期(age)、时(chron)。

本表最小纪录至“世”,数字代表年代开始时间,单位为百万年前(GSSP)。

2.油气藏、油气田

(1)油气藏:油气藏是油气在单一圈闭中的聚集,具有统一的压力系统和油水界面,是油气在地壳中聚集的基本单位。圈闭中只聚集了油,就是油藏,只聚集了气,就是气藏;既有油又有气,则为油气藏。

(2)油气田:油气田是指受单一局部构造单位所控制的同一面积内的油藏、气藏、油气藏的总和。如果在这个局部构造范围内只有油藏,称为油田;只有气藏,称为气田。

3.物探(基本勘探方法)

物探:指应用地球物理学原理勘查地质特征,研究地下油气资源的一种方法和理论。

地球物理勘探常利用的岩石物理性质有:密度、磁导率、电导率、弹性、热导率、放射性。与此相应的勘探方法有:重力勘探、磁法勘探、电法勘探、地震勘探、地热法勘探、核法勘探。从测量所在的空间位置和区域的不同又可以划分为:地面地球物理勘探、航空地球物理勘探、海洋地球物理勘探、钻孔地球物理勘探等。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还可划分为:金属地球物理勘探、石油地球物理勘探、煤田地球物理勘探、水文地质地球物理勘探、工程地质地球物理勘探和深部地质地球物理勘探等。

重力:通过观测不同岩石引起的重力差异来了解地下地层的岩性和起伏状态的方法,称为重力勘探。油气生成于沉积盆地,应用重力勘探可以确定沉积盆地范围。

磁力:通过观测不同岩石的磁性差异,来了解地下岩石情况的方法,称为磁力勘探。在沉积盆地中,往往会分布着各种磁性地质体,磁力勘探可以圈定其范围,确定其性质。

电法:通过观测不同岩石的导电性差异来了解地下地层岩石情况的方法,称为电法勘探,

与油气有关的沉积岩往往导电性良好(电阻率低),应用电法勘探可以寻找和确定这类地层。 此外还有地震、放射性物探等。

《磁法勘探(磁性差异)、电法勘探(电性差异)、重力勘探(密度差异)、地热勘探(导热性差异)、放射性勘探(放射性差异)、地震勘探(弹性差异)》

4.地震勘探(基本勘探方法)

地震勘探是利用地下介质的弹性和密度差异的一种物探方法。

地震勘探可以分为三种基本勘探方法,即反射波法、折射波法和透射波法。

(1)反射波法,基于研究从两个地层分界面反射的地震波。测量从震源到达若干观测点处检波器所记录的反射波传播时间,可求得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并确定反射的界面位置。为了连续的探测反射界面的形状,要在许多点上同时记录振动,一般使用数十道以至数百道的地震勘探仪器采集站。

(2)折射波法,要在离震源较远处(与界面的埋深相比)进行观测。这样,地震波的大部分传播路径是在接近于地层层理的方向。在许多情况下,用折射波法可能判别地层的岩性。炸药爆炸后,激发的地震波向四面八方传播,当遇地层分界面时,除有一部分反射波返回地面外,还有一部分地震波透过分界面并沿着该分界面在下面地层中传播。在一定条件下,这种沿分界面传播的地震波也会返回地面,这种地震波叫折射波。通过接收这种波来分析地层情况的方法就叫折射波法地震勘探。

(3)透射波法。将激发点和接收点分别放在地质体的两侧,直接接收透过地质体的波,这种勘探方法叫透射波法地震勘探。

目前,反射波法应用最广,折射波法次之,透射波法只作为辅助手段。

地震勘探的特点:

(1)精度(分辨率)高

(2)探测深度大

(3)耗资大、效率低、设备复杂

5.费马原理(最小时间原理)

波从一点传到另一点所经的路径使波传播所花的时间最短。(这样的路径实际上就是射线)

说明:

1.波总是沿射线传播,以保证波到达时所用旅行时间最少准则;

2.波沿垂直于等时面的路线传播所用旅行时间最少;

3.等时面与射线总是互相垂直;

4.用射线描述波与用波前面描述是等价的。

6.斯奈尔(Snell )定律

波在两种介质的界面上,所产生的各种波射线均在同一平面内(该平面即入射线所在平面且垂直于界面),各波射线与法线的夹角θi 和相应的Vi 满足如下关系:

p V i i =θsin

式中的 p 称为射线参数,它与入射角有关。(一个入射角对应一个射线参数p ) 说明:A .斯奈尔定律是反射定律和透射定律的综合,而且有所推广。

B .斯奈尔定律同时适用于纵波、横波和各种转换波等。

7.地震折射波

地震波在传播中遇到下层的波速大于上层波速的弹性分界面,而且入射角达到临界角(使透射角为90°)时,透过波将沿分界面滑行,又引起界面上部地层质点振动并传回地面,这种波称为折射波。

ji

ij T T =ji ij T T -=[]⎥⎥⎥⎦⎤⎢⎢⎢⎣⎡---==000231323121312T T T T T T T T ij )(反对称张量(对称张量)ji ij

B A +=x c y i ij j =8.理想弹性体

材料因外力引起变形时,当形变与外力成正比(符合虎克定律)时,该材料被认为是理想弹性体或虎克弹性体。理想弹性体是指去掉外力后能完全恢复原状的物体。

弹性理论有个6基本假设,理想弹性体是指满足连续性假设、完全弹性假设、均匀性假设和各向同性假设的弹性体。(假设位移和形变是微小的。)

9.张量

可以认为是矢量概念的推广。1887--1896年间,李奇(G.Ricci)系统地论述了张量,1916年Einstein 用张量分析来阐述广义相对论之后,才被广泛重视。

n 维空间m 阶张量有个m n 分量,阶数就是所考虑的方向数,取值范围为0,1,2,3,......。三维空间的零阶张量是标量,一阶张量是矢量,二阶张量有9个分量,三阶张量有27个分量,四阶张量有81个分量。

张量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本身与用来描述它的坐标系无关,但它的分量要通过适当的坐标系来定义。

笛卡坐标系中的张量称作笛卡张量,一般曲线坐标系中的张量称一般张量。 例如:二阶张量

[]⎥⎥⎥⎦⎤⎢⎢⎢⎣⎡==333231232221

131211T T T T T T T T T T T ij

张量的运算规则很多,特殊类型也很多,常用的有:

(1)对称张量 → 对称矩阵,即 反对称张量 → 反对称矩阵,即 且对角线元素为0。

(2)任意二阶张量可以表示成对称张量与反对称张量之和 [][]ji ij ji ij ij T T T T T -++=2121

(3)求和约定、哑指标(某一项中某指标重复出现一次)

a a a a a

ii ii i =++==∑11223313

a b a b a b a b k k =++112233

(4)自由指标: (i ,j=1,2,3)

这里i 为自由指标,j 为哑指标。上式表示三个方程式:

x c y c y c y 1111122133=++

x c y c y c y 2211222233=++

x c y c y c y 3311322333=++

(5)球张量与偏张量

若有张量

[]⎥⎥⎥⎦⎤⎢⎢⎢⎣⎡==333231232221131211T T T T T T T T T T T ij

则 33

2211T T T T ll ++= 这时130

0013

00013T T T ll ll ll ⎡⎣⎢⎢⎢⎢⎢⎢⎤⎦⎥⎥⎥⎥⎥⎥称为球张量,⎥⎥⎥⎥⎥⎥⎦⎤

⎢⎢⎢⎢⎢⎢⎣⎡---ll ll ll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313131333231232221131211称为偏张量 任意二阶张量都可分解为球张量与偏张量之和,即

T T T T ll ij ll ij =+-1313δδ[]

上式中, δij 称为克罗内克尔(Kronecker)符号,定义为:⎩⎨⎧≠==)(,0)

(,1j i j i ij δ

10.面波

在弹性介质中只有两种类型的波:纵波与横波,它们统称为体波。除了体波之外,在弹性介质分界面附近还存在一类波动,这类波沿界面传播,其波幅随离开界面的距离的增加迅速衰减,从能量的角度来说,它们的能量只分布在界面附近的薄层中,只能在特定的分界面附近观测到,因此统称面波。经常能观测到的面波有瑞利波,洛夫波(简称 L 波),斯通莱波。不同的面波有不同的产生条件和特性。

瑞利面波的传播速度决定于地面介质的弹性常数,但通常小于横波的传播速度。当泊松比 γ=0.25时,瑞利波的速度VR =0.92Vs 。

应该指出,瑞利面波通常以低频率,强振幅,低速度出现,它强烈地干扰记录有效波(纵波或横波)。所以在地震勘探中认为它是需要消除的干扰波。

11.波阻抗

介质的密度与速度的乘积称为介质的波阻抗。即Z=ρV 。波阻抗是一个广泛的概念,电路中的阻抗也是一种波阻抗。

有了波阻抗的概念,则反射系数和透射系数分别定义为:

R A A V V V V Z Z Z Z R i ==-+=-+ρρρρ221122112121

T A A V V V Z Z Z t i ==+=+22112211121ρρρ

并且有:R+T= 1

12平面简谐波

平面传播时,若介质中体元均按余弦(或正弦)规律运动,叫平面简谐波,是最基本的波动形式。一些复杂的波可视为平面简谐波的叠加。有平面简谐波传播介质中的体元并非简谐振动。有些书中直接称简谐波为余弦或正弦波。

平面简谐波的波动方程

如下图所示,平面余弦简谐波在理想的无吸收的均匀无限介质中传播,传播方向沿x 正方向,波速为V ,O 点(坐标原点)处的振动方程为:

t A u t u o o ωcos )(==

设B 为波线(实际为波形曲线)上另一任意点,距O 点为x ,当振动从O 点传到B 点时,B 点开始振动。因为波动状态从O 传到B 需要x/V 时间,所以B 点在某时刻t 的位移等于O 点在t 之前即 )(V x t - 时刻的位移。

由于所讨论的是平面波,而且是在无吸收的均匀介质中传播,所以各质点的振幅相等。故B 点在某时刻t 的位移可写作:

)(cos ),(V x t A u t x u -==ω

这就是平面余弦波的波动方程(之一)。

13.波型转换

波在非法线入射的情况下,无论是纵波还是横波,在介质分界面上不仅要改变波传播的方向,发生反射和透射现象,而且会发生波的分裂,由一种波分裂为两种性质不同的波,这种现象叫做“波型转换”。

下图a 以P 波入射为例,产生四种波,其中Pr (反射P 波)、Pt (透射P 波)为同类波,Sr (反射SV 波)、St (透射SV 波)为转换波。

根据波的极化方向以及它们同波传播方向的关系,有利于我们来识别不同类型的波,同时根据波的极化有利于我们在最大灵敏度方向上来接收波动。如前所述,由于纵波在近地表处是近法线出射,而纵波的极化方向是同波的传播方向一致的,因此我们选用垂直方向运动的检波器就会最有效地接收纵波。

14.偏振交换

只有横波才有偏振现象。有两种偏振波:垂直偏振横波-SV 波,水平偏振横波-SH 波,两种波的交换称为偏振交换。

15.波的发散(也叫球面发散、波前发散)

地震波由震源向外传播时,随着距离的增加,散布的面积越来越大。尽管波的总能量不变,但单位面积上的能量(能量密度)却越来越小,因而波的振幅逐渐减弱。这种现象称为波的发散。

地震波的振幅A 与传播距离r 成反比: r A A 10

= 式中 0A 为地震波的初始振幅。

16.波散

一个波动往往含有各种不同频率成分的谐波,可视为波群。波群整体的传播速度称为群速度,以U表示。各单频波的传播速度称为相速度,以V表示。波在一种介质中传播时波速依频率而变的现象叫做波散(也称频散或色散)。

任何波都可能有波散现象,如弹性波、电磁波等。

17.地震波的吸收

吸收(也称吸收衰减),由于实际的地质介质并非理想的弹性介质。变形的不可逆性将吸收弹性能量,当地震波在这种介质中传播时,波动引起振动质点之间的摩擦会产生热能损失而使波的强度发生相应的衰减。这种因摩擦而引起波的强度衰减的现象称为波的吸收。 实际观测和实验结果都表明,波的能量随路径按指数规律衰减。衰减的程度与介质的物理性质有关(越疏松吸收越大),也与振动的频率有关(吸收系数与频率的一次方成正比)。 通常用一个称为吸收系数的α(f)值表示。于是有:

A f A f e r f r ()()()=-0α

式中: A f 0()震源处(r=0)地震波的振幅

A f r () 距震源r处的振幅

)(f α 随频率而变的吸收系数

岩石的选频吸收性质损失了高频信息,降低了地震分辨率。然而,由于波的吸收与岩石的性质有关,因而吸收系数作为一个地震波动力学信息,用于判别地下岩石的性质却是很有价值的。

18.球面扩散: 球面波的波前从球心O 向外扩散。在时刻t1传

至半径为r1的位置,在时刻t2传至半径为r2处,可以限定只

观察某个立体角所对应的其部分球面面积s1和s2,于是单位

时间流过面积s1的能量等于流过面积s2的能量,及

I1*S1=I2*S2因此I2/I1=S1/S2(*)从立体角Ωd 的定义出发,有

Ωd =S1/21r =S2/22r 所以S1/S2=22r /21r 代入(*)式,得

I2/I1=21r /22r ,因此能流强度I 正比振幅平方2

A ,所以2

112r r A A ∝,由此可见,几何扩散使球面波的能流强度岁距离平方成反比衰减(振幅随距离

成反比衰减),这种现象称为球面扩散。r1大圆半径,r2小圆半径

19.大地滤波作用

从理论分析可知,

不论弹性介质采用何种弹性粘滞理论,都说明吸收系数同频率成正比。因此,弹性波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大,高频成分很快地被吸收,而只保留较低的频率成分。这样弹性波在实际介质中传播时,实际介质相当于一个滤波器,滤去了较高的频率成分,而保留较低的频率成分,这种作用称为大地滤波作用。

20.“滑行波”设一界面两边的两种介质的波速为V1、V2,且V2>V1,当入射角θ1增大到某一值θc时,θ2=90°,在第二种介质中再没有透射波,这时入射波引起的波动将在两种介质的分界面上传播(实际是在第二种介质的表面上传播,因为这种沿界面传播的波的波速等于第二种介质的波速V2)。这种现象称为“全反射”。对于所有θ1>θc的波都将发生全反射。θc称为临界角。在两种介质的分界面上传播的波叫做“滑行波”。

21.视速度定理

地震波是沿射线传播的,地震波的真速度应是沿射线传播的速度V,但是,地震勘探一般是沿测线观测。沿测线观测到的地震波速度叫作视速度,用V*表示。真速度和视速度间的关系叫作视速度定理。

视速度就是沿地面观测到的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速度。视速度与真速度的关系用一个数学表达式表示,就是视速度定理。V*=V/sina,a为射线与观测面法线夹角。

22.回转波

回转波是一种特殊的凹界面上的反射波,其产生条件是:界面的曲率半径R小于界面的埋藏深度H,即R < H。

由于回转波来自弯曲较大的弧形界面,所以它具有较陡的时距曲线,经动校正后在时间记录剖面上,回转波仍显示出弧形的同相轴且位于两侧反射波同相轴交叉处的下方,并与两侧反射波同相轴相切,切点就是回转点。

a

23.回折波

连续介质情况下射线为圆弧线,只要地下没有明显的分层界面,则从震源发出的圆弧射线向下达到某一最大深度Zm 后,即向上返回到地面,

人称回折波,但它属于直达波。

如果入射角α越小,则回折波的最大深度越大。

由时间场函数方程经简化可得到: ()()t V arcch x z z =+++⎛⎝ ⎫⎭⎪⎪12110222βββ

令 z=0,得到回折波时距曲线方程:

t V arcch x =+⎛⎝ ⎫⎭⎪121022ββ

令z=H ,(H 为反射面的深度),得:

()t V arcch x H H =+⎛⎝ ⎫⎭⎪++⎛⎝ ⎫⎭⎪⎪⎪⎪⎪2

42110222βββ

这就是反射波的时距曲线。这个方程中最左边分子上的2实际上是“双程”的意思。若取1,则代表波从激发点到最深点的单程旅行时间。

24.动校正的概念

我们在前面提出过,采用自激自收观测,可

以得到在每一观测点处界面的t0时间,可以得到

形象地反映界面的形态的地震记录。但是从实际

生产的可能性来考虑,又必须采用一点激发,多

道接收,这样做就出现了两个问题:

①我们在O 点激发,S 点接收,记录下来的反射

波并不是来自O 点正下方。也不是来自S 点正下

方。在界面水平的情况下,该反射来自OS/2处M

点的正下方。

②在M 点自激自收,R 点的反射时间为:

)O (,2000时点的表示是t t V h t M M =

若按上述条件在O 点激发,S 点接收,当然仍可接收到来自R 点的反射,但反射时间: tORS 比t0M 大, 2241h x V

t ORS

+=

这种差别是因为在S 点观测时,“炮检距”不为0的原故。

正常时差定义:

界面水平情况下,对界面上某点以炮检距x 进行观测得到的反射波旅行时同以零炮检距(自激自收)进行观测得到的反射波旅行时之差。

这纯粹是因为炮检距不为零引起的时差。

把(一次反射波)双曲线形的同相轴改造成为时间记录剖面的过程称为动校正(也称正常时差校正)。

动校正

在水平界面的情况下,从观测到的波的旅行时中减去正常时差Δt ,得x /2处的t0时间,这一过程叫做正常时差校正或称为动校正。经过动校正后,反射波同相轴一般就能形象地反映界面的形态了。

25.剩余时差

把某个波按水平界面均匀介质一次反射波做动校正后残存的时差称为剩余时差。

26.静校正

静校正主要包括井深校正、地形校正和低速带校正三部分。

为消除地表高低不平以及低速带速度和厚度横向不一致对地震剖面的影响,从而把剖面上各道的起始位置(时间)校正到统一的直线上所作的校正称为静校正。

27.偏移

时间剖面的偏移现象

“偏移”一词的本意是动词,即偏离原位的移动。在地震勘探中是指对地震资料的一种处理方法,即把记录上的每个反射点移到其本来位置的处理。

“偏移”作为名词则表示一种现象,即指由于地层不是水平界面,在未做修正处理(偏移处理)的地震剖面上所出现的记录反射点(面)与实际地层出现偏差的现象。

28.时间场

时间场与射线方程

当震源固定时,介质中每点都在一定时刻有波前通过,或者说在介质中每一点M(x,y,z)处观测都可以确定波前到达该点的时间t,因此波前传播时间t是观测点坐标的函数t=t(x,y,z)。这种波至时间的空间分布就定义为时间场。描述这个场的函数t(x,y,z)称为时间场函数。

时间场是标量场,t(x,y,z)=ti称为等时面。

波射线是用来描述波场特征的曲线。射线方程是描述波射线的空间分布的解析几何方程,一般形式为:

f(x,y,z)=0。

从广义上讲,物理量的(空间)分布就是场。

29.时距曲线

在实际工作中,不可能直接测得分布于介质中的波前或射线的位置和形状,只能在地面上进行观测,测定波到达各观测点的旅行时间。

根据波的到达时间t和观测点的坐标x和y,就可以做出t=f(x,y)的关系图形,这个图就叫做时距图。t=f(x,y)的关系曲面叫做“时距曲面”。

若观测点沿直线分布,观测时间t和观测距离x的关系曲线就叫做“时距曲线”。

换句话说,时距关系就是地震波在地下的旅行时间和观测点的空间坐标之间的关系。

研究时距关系可以了解地下地质构造,因为地下介质的结构不同,则地震波的传播特点也就不同;另外相同的介质结构的情况下,不同类型的波(如直达波、反射波和折射波)传播特点也会不同。

30时间剖面的显示方式

地震反射波的时间记录剖面,地震剖面分为原始剖面,时间剖面(经过动校正)和深度剖面(经时深转换)等等。

时间剖面的显示方(五种):

1.波形曲线:

2.变面积显示:

3.变密度显示:

4.波形加变面积:

5.波形加变密度:

31.振幅恢复:是消除与反射系数无关的、影响地震反射波振幅的因素的措施。在地震记录上,反射波的振幅值除了由界面的反射系数决定外,还受到地震放大器的增益控制影响以及波在介质中传播时的发散和吸收作用而衰减,故不反映真正的振幅值。当需要动力学特点的参数,特别是直接找油时,必须求出信号的真正振幅值。真振幅恢复包括两个步骤:第一是增益恢复;第二是补偿因衰减而耗损的振幅值。数字记录的增益恢复是将所记录的信号值乘以对应的增益值,而振幅补偿则是用与发散和吸收等有关的衰减系数去除振幅。

32.反褶积(反滤波)

(1)大地滤波作用

在理想情况下,炸药爆炸时产生一个作用时间很短的尖脉冲,用δ函数表示。该爆炸能量在地层中传播,由于地层中存在一系列反射界面,故可把地球看成为由一系列反射系数 )(t ξ 表示的滤波器,因此得到由δ脉冲与反射系数序列褶积的理想记录。该记录应该是对应每个反射界面的一系列脉冲,在没有反射界面的地方应为零。

在实际中放炮产生爆炸脉冲f(t)并非δ脉冲,它在距震源不远的地层中传播时,由于受大地滤波作用(能量吸收且高频衰减快、不均匀体散射、反射~折射能量损失以及干扰等综合影响),其作用可用大地滤波器的脉冲响应h(t)来描述,结果使爆炸脉冲能量变成地震子波w(t),(延续时间较长、有一定波形、能量变弱),如图所示。(注意此时的地震子波w(t)和h(t)不完全一样)。随着地震子波在地层中的传播与反射,所观测的地震记录是子波w(t)与地层反射系数序列 )(t ξ 的褶积结果。数学表示为:

)()()(t t w t x ξ*=

上式中w(t)可表示为

t t t n h k t w **=δ)( ,其中 t k δ 是震源脉冲, t h 是大地滤波脉冲响应,t n 是可能的噪声。这样大地滤波作用结果使一个地震记录道可认为是

t

t t t n h k t x ξδ***=)(

即一系列算子相褶积的结果,称之为褶积模型。

(2)反褶积

反褶积处理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地震资料的分辨率和信噪比。

反褶积就是反滤波,它只是将地震记录与反滤波器进行褶积,在运算方法上就是褶积运算。

所谓“反”字,仅在反滤波因子上,此因子是针对前一个滤波作用的,就是使反滤波处理的作用恪恰和前一滤波作用相反,如图所示。

上图表示了反滤波提高分辨率方面的作用。

33.观测系统(包括基本原则)

观测系统的概念:地震勘探中的观测系统是指地震波的激发点与接收点的相互位置关系。为了了解地下构造形态,必须连续地追踪各界面的地震波。因此,就要沿测线在许多个激发点上分别激发,并进行连续的多次观测。每次观测时,激发点和接收点的相对位置保持一定的关系,以保证能够连续追踪地震界面。

观测系统的选择取决于地震勘探任务,该工区的地震地质条件和采用方法,总的原则是尽量使记录到的地下界面能连续追踪,避免发生有效波彼此干涉波的现象,施工简单等。

34.地震组合法,线性组合,面积组合

地震组合法就是利用传播方向和出现规律差异来压制干扰的一种野外采集方法,对于组合检波,是将多个检波器按一定的几何位置布置在地面上,把它们的输出串联和或并联在一起作为一个地震道的输出,从而达到压制干扰、突出有效波的目的。

说明:

(1)组合的目的是压制干扰,而不是放大信号;

(2)组合检波和组合激发是等效的,但从工作效率上讲,组合检波更为方便。目前在某些地质条件比较复杂的地区两种方法同时采用,成为“联合组合”。

(3)组合法压制干扰的理论依据有两个:

一是波的传播方向的差异,这称为组合的“方向效应”

二是波的随机性与确定性差异,这称为组合的“统计效应”

(4)组合法也有负面效应,即产生“平均效应”,对分辨有影响

(5)根据组合的排列形式分为“线性组合”和“面积组合”

35.空间方向系数

36.共反射点叠加法

在野外采用多次覆盖的观测方法,在室内将野外观测的多次覆盖原始记录经过抽取共中心点(CMP)或共深度点(CDP)或共反射点(CRP)道集记录、速度分析、动静校正、水平叠加等一系列处理的工作过程,最终得到能基本反映地下地质形态的水平叠加剖面或相应的数据体,这一整套工作称为共反射点叠加法,或简称水平叠加技术。

37.动态范围,瞬时动态范围

地震勘探对数据采集系统的要求

(1)动态范围(系统动态范围接近120dB,可以满足高分辨率地震勘探对动态范围的要求)(2)频率范围

(3)非线性失真(谐波失真)

(4)记录道数

(5)稳定性和可靠性

地震数据采集系统的特点:

1.高灵敏度和大的动态范围:人工地震产生的地震波,在地面引起的振动位移非常小(微米级),来自浅、中、深地层反射波的能量相差很大(几十万——几百万倍),所以地震仪要有高灵敏度和大的动态范围(二进制数位多)

2.宽频带和可选择的滤波器:为记录不同频谱范围的地震信号,所以记录仪频带要宽并且可选择。

3.以其固有振动延续时间小:为对接踵而至的地震脉冲有良好的分辨率,要求仪器固有振动延续时间尽量小。

4.仪器各道有良好的一致性:为了识别各种类型的波和提高工作效率,地震勘探通常在一条测井线上的许多点(几百——上千)同时观测,这要求仪器各道有良好的一致性。

地震道——把对应于每个观测点的地震检波器、电缆、放大系统、记录系统所构成的信号传输记录通道称之为地震道。如仪器有24、48、96、256、1048、1200*16=9200道。

38.纵测线、非纵测线

根据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可以采用单道记录、自激自收

的野外工作方法,但是由于这样做效率低以及一系列技术

上的问题(如无法实现多次覆盖),在实际生产工作中早

已不这样做了。现在都是所谓“共炮点多道接收”即采用

一次激发沿测线多道接收。

纵测线:激发点和观测点在同一条直线上的测线。用纵测

线进行观测得到的时距曲线称为纵时距曲线。

非纵测线:激发点和观测点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测线。用非纵测线进行观测得到的时距曲线叫做非纵时距曲线。

除非特别说明,一般讨论的都是纵测线的情况

对同一类型的波,在同样的介质结构情况下,它的纵时距曲线与非纵时距曲线是不相同的。二维观测(即三维勘探)时,时距关系为时距曲面;

一维观测(即二维勘探,且纵测线)时,时距关系为时距曲线;

一维观测(即二维勘探,且非纵测线)时,时距关系为空间时距曲线;

39.识别全程多次有两个重要标志,一是标志,二是倾角标志。

40.地震勘探中常用的震源有炸药震源、可控震源、重锤、空气枪、电火花等;

使用于地震勘探的震源,基本上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炸药震源,另一类是非炸药震源。

在油气田地震勘探中使用炸药震源,有着良好的效果,突出的优点是具有较强的能量,以及产生的脉冲尖锐,频率范围较宽。

非炸药震源能量弱,干扰强,信噪比低等缺点、

陆上非炸药震源主要分为撞击型和振动型

1.气动震源2.重锤3.可控震源

可控震源的特殊优点还在于,引起地面损害小,特别适宜于居民稠密的工区工作。

但缺点是结构庞大复杂,对地表复杂的地区,使用不便。

地震勘探原理名词解释(2)

第一章 地球物理方法(Exploration Methods): 利用各种仪器在地表观测地壳上的各种物 理现象,从而推断、了解地下的地质构造特点,寻找可能的储油构造。它是一种间接找油的方法。特点:精度和成本均高于地质法,但低于钻探方法。 地震勘探:就是利用人工方法激发的地震波(弹性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规律,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从而来确定矿藏(包括油气、矿石、水、地热资源等)等的位置,以及获得工程地质信息。 第二章 地震勘探:通过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情况,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力寻找油气田或其他勘探目的服务的一种物探方法. 地震波:在岩层中传播的弹性波。 反射定律:入射波与反射波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条件为:上下界面波阻抗存在差异,入射波与反射波类型相同. 地震子波:震源产生的信号传播一段时间后,波形趋于稳定,我们称这时的地震波为地震子波。 爆炸时产生的尖脉冲,在爆炸点附近的介质中以冲击波的形式传播,当传播到一的距离后,波形逐渐稳定,我们称这时的地震波为地震子波。 几何地震学:地震波的运动学是研究地震波,波前的空间位置与传播时间的关系,他与几何光学相似,也是引用波前,射线等几何图形来描述波的运动过程和规律,因此又叫几何地震学. 波形曲线:选定一个时刻t1,我们用纵坐标表示各质点离开平衡位置的距离,就得到一条曲线,这条曲线就叫做波在t1时刻沿x方向的波形曲线. 正常时差的定义:第一种定义:界面水平情况下,对界面上某点以炮检距x进行观测得到的反射波旅行时同以零炮检距(自激自收)进行观测得到的反射波旅行时之差,这纯粹是因为炮检距不为零引起的时差. 第二种定义:在水平界面情况下,各观测点相对于爆炸点纯粹是由于炮检距不同而引起的反射波旅行时间差. 倾角时差:当界面倾斜时,炮检距相同,但相邻反射点传播时间不同而产生的角度差由激发点两侧对称位置观测到的来自同一界面的反射波的时差。这一时差是由于界面存在倾角引起的。 波线:在条件适当时,可以认为波及其能量是沿着一条“路径”从波源传到所考虑的一点P,

2014西安石油大学专业课资料系列

西安石油大学 石油工程学院 油气井工程 801石油工程综合一(钻井占60%,开发占 20%,油藏占20%) (3) 油气田开发工程 802石油工程综合二(钻井占30%,开发占 35%,油藏占35%) (4) 油气储运工程 803工程流体力学 (5)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专业学位) 803工程流体力学 (5) 油气资源学院 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 601地质学综合(内容包括:地球科学概论45 分、沉积岩石学60分、构造地质学45分) 6 804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 (15) 矿产普查与勘探 805石油地质学综合(内容包括:石油与天然 气地质学60分、沉积岩石学45分、构造地 质学45分) (7) 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三选一) 806地震勘探原理 (15) 807地球物理测井 (15) 808应用地球物理学原理 (15) 地质工程 805石油地质学综合(内容包括:石油与天然 气地质学60分、沉积岩石学45分、构造地 质学45分) (7) 精密仪器及机械(三选一) 809电子技术综合(含模拟、数字) (8) 810信号与系统 (9) 811单片机原理 (15) 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 809电子技术综合(含模拟、数字) (8) 810信号与系统 (9) 811单片机原理 (15) 信号与信息处理(二选一) 809电子技术综合(含模拟、数字) (8) 810信号与系统 (9)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三选一) 809电子技术综合(含模拟、数字) (8) 812自动控制原理 (10) 813电力电子技术 (11)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三选一) 809电子技术综合(含模拟、数字) (8) 812自动控制原理 (10) 813电力电子技术 (11) 机械工程学院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四选一) 814机械制造工艺学 (15) 815材料力学 (15) 816机械设计基础 (12) 817理论力学 (15) 机械电子工程(五选一) 803工程流体力学 (5) 815材料力学 (15) 816机械设计基础 (12) 817理论力学 (15) 812自动控制原理 (10) 机械设计及理论(五选一) 803工程流体力学 (5) 815材料力学 (15) 816机械设计基础 (12) 817理论力学 (15) 812自动控制原理 (10) 车辆工程(五选一) 803工程流体力学 (5) 815材料力学 (15) 816机械设计基础 (12) 817理论力学 (15) 812自动控制原理 (10) 流体机械及工程(五选一) 803工程流体力学 (5) 815材料力学 (15) 816机械设计基础 (12) 817理论力学 (15) 812自动控制原理 (10) 化工过程机械(五选一) 803工程流体力学 (5) 815材料力学 (15) 816机械设计基础 (12) 817理论力学 (15)

地震勘探原理考试试题(C)参考答案

一、解释下列名词 1、反射波:由震源出发向外传播,经波阻抗界面反射到达接收点的波叫做反射波。 2、有效波:那些可用来解决所提出的地质任务的波为有效波或信号,如在进行反射波法地震勘探时,反射纵波为有效波。 3、干扰波:所有妨碍认辩、追踪有效波的其他波均属于干扰波范畴。 4、多次波:从震源出发,到达接收点时,在地下界面之间发生了一次以上反射的波。多次反射波、反射—折射波、折射—反射波和扰射—反射波等等统称为多次波。 二、填空 1.用于石油和天然气勘探的物探方法,主要有重力勘探,磁法勘探,电法勘探和地震勘探。其中,有效的物探方法是地震勘探。 2.用___人工______方法(如爆炸,敲击等)产生振动,研究振动在地下介质中__的传播规律,进一步查明__地下__地质构造和有用矿藏的一种__物探____方法,叫地震勘探. 3.地震勘探分___折射波_______地震法、____反射波_____地震法和____透射波___地震法三种.用于石油和天然气勘探主要是__反射波_____地震法,其它两方法用的较少. 4. 反射波地震勘探,首先用人工方法使__地表_____产生振动,振动在地下__介质___形成地震波,地震波 5 反射波到达地表时,引起地表的__振动_____.检波器把地表的__振动 _____转换成___电信号__,通过电缆把电振动输送到数字地震仪器里, 记录在磁带上的, 这就成为____数字磁带___地震记录. 6. 对数字磁带地震记录,用电子计算机进行地震资料____处理_____,得到各种时间剖面,再对时间剖面进行地震资料____解释______,做出地震_构造图___________,并提出____井位_____进行钻探,这样就完成了地震勘探工作. 7. 根据炮点__检波点____和地下反射点三者之间的关系,要__连续____追踪反射波,炮点和接收点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_____相互位置______关系.这种关系称为__观测系统______. 8.根据炮点和接收点的相对位置,地震测线分为__纵测线___和____非纵测线____两大类. 9.地震波属于__弹性波____波的一种,振动只有在弹性___介质____中,才能传播出去而形成波。 三、选择题 1 在反射波地震法勘探中,_____B.反射波.________就是有效波. 2 共反射点记录反映的是地下界面上____ A.一个点_________.

地震勘探原理各章节的复习要点(重点)

《地震勘探原理与解释》复习要点 第一章绪论(不作为考试内容) 第二章地震波运动学理论 §2.1 几何地震学基本概念 1、掌握基本概念,如地震子波、波面、射线、振动图、波剖面、视速度、视波长、全反射、雷克子波。 2、掌握基本原理,如反射定律、透射定律、Snell定律、惠更斯原理、费马原理等。 3、地震波的分类。 §2.2 常速单界面的反射波特征及时距关系 1、基本概念:时距曲线、时距曲面、时间场、自激自收、共激发点、偏移距、初至时间、纵测线、同相轴、正常时差、倾角时差、动校正等。 2、基本原理:虚震源原理、讨论时距曲线的实际意义、直达波时距曲线及方程、反射波时距曲线及方程、反射波时距曲线的主要特点。 §2.3 变速多界面的反射波特征及时距关系 1、基本概念:均匀介质、层状介质、连续介质、参数方程、平均速度、射线方程、等时线方程、回折波、最大穿透深度等。 2、基本原理:水平层状介质和连续介质情况下讨论反射波时距曲线的基本思路;水平层状介质和连续介质情况下反射波时距曲线的主要特点。 §2.4 地震折射波运动学 1、基本概念:折射波盲区、初至波、续至波、交叉时、信噪比等。 2、基本原理:产生折射波的条件;利用折射波法研究地下地层起伏的基本依据;折射波与反射波的主要差异。 3、分析理解:单界面(水平和倾斜)直达波、反射波与折射波时距曲线之间的关系;三层介质情况下折射波的时距曲线及其特点;折射波法在地震勘探中的应用。 §2.5 地震波动力学理论及应用 本节不作为考试内容。 第三章地震资料采集方法与技术 §3.1 野外工作概述 1、掌握基本概念:低(降)速带、频散、群速度、相速度、多次波、虚反射、鸣震、

《地震勘探原理与解释》习题与思考题(张明学主编,石油工业出版社,2010.08)

习题与思考题(张明学主编,地震勘探原理与解释,石油工业 出版社,2010.08) 前言 《地震勘探原理与解释》是为资源勘查工程等非地球物理勘探专业编写的本科生通用教材。在剖析了国外及国内各院校所编相关教材特点的基础上,编写小组广泛开展了国内外文献、专著及科研成果的调查研究,结合20世纪90年代以来培养大学生、研究生的教学经验,建立新的教材体系,拟定了新的编写大纲。编者在多年教学和科研实践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地震勘探的现状和发展及石油工业生产与科研的需求,编写了此教材,它适用学时数约为48~64学时。 本教材主要介绍关于地震波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地震资料的地质解释与应用。本教材具有以下特点: (1)结构合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便于学生掌握; (2)教材内容覆盖面广,讨论了地震勘探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3)重点突出,根据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特点,在必要的数学推导的基础上注重其在专业中的应用,并去掉了一些繁琐的公式推导; (4)重点突出了如何利用地震资料解释有关石?由勘探中的地质构造、地层岩性以及可能 的油气储层的说明。 随着世界油气勘探的进展,石油工业形势日趋严峻,地质、地理条件较好的易找油气田越来越少,勘探难度日益增大,世界剩余石油可采储量及总可采资源量均呈下降趋势。这种勘探形势迫使油气勘探理论和技术必须有巨大进展,才能适应世界油气勘探的持续发展。因此,本书增加了地震勘探新方法、新技术,使读者对地震勘探的发展动态有较全面的了解。使用本教材时,可针对教学对象和课程学时安排适当选择讲授内容。 本教材由东北石油大学张明学任主编,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宋炜、西安石油大学苏海、东北石油大学胡玉双任副主编。编写人员分工如下:张明学编写前言、绪论、第一章、第六章;胡玉双编写第二章、每章习题与思考题;苏海编写第三章;宋炜编写第四章、第五章;胡玉双和长江大学杨飞共同编写第七章。 在本书编写过程中,得到了东北石油大学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和长江大学相关同仁以及石油工业出版社的热情帮助,编者在此深表谢意。 限于编写者水平,书中会存在不少问题,欢迎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10年5月张明学主编,地震勘探原理与解释,石油工业出版社,2010.08,第1页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研究生考试地震勘探原理2002

2002年研究生入学考试《地震勘探原理》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共计10分,2分/题) ①时距曲线—地震波到达各观测点的旅行时t与地表炮检距x的关系曲线;②倾角时差-来自炮点两侧等偏移距的两个接收点的同一倾斜界面的反射波旅行时差;③虚反射-由炮井井底出射到地表,再入射到界面所形成的反射;④层位标定-把由测井、钻井资料所揭示的地质含义向过井地震剖面延伸的过程;⑤法线深度-在射线平面内炮点到界面的垂直距离。 二、填空题:(共计10分,1分/空) 1.地震检波器是机电转换装置,记录地面质点振动的电信号;2.速度敏感的、动圈式检波器;3.压敏检波器;4.组合技术;5.多次覆盖技术;6.地质体长度远大于地震波波长;7.地震波振幅在空间变化比较平缓;8.弯曲界面的埋藏深度大于弯曲界面的曲率半径;9.亮点技术;10.A VO技术。 三、判断正误(写出对或错):(共计10分,1分/题) 1.对;2.对;3.对;4.错;5.错;6.对;7.错;8.错;9.错;10.对。 四、简答题 1.简述平均速度、均方根速度、等效速度和叠加速度的定义、适用范围及相互间关系。 (8分,每个小问题2分) 答:平均速度-在水平层状介质中,波沿直线传播所走过的总路程与总时间之比,用于时深转换;均方根速度-把水平层状介质情况下的反射波时距曲线近似地当作双曲线所求出的波速;适用于偏移距不等于0的情况;等效速度-倾斜界面共中心点反射波时距曲线用水平界面来替代所对应的速度;适用于倾斜界面均匀覆盖介质的情况;叠加速度-对共反射点道集上的某个同相轴利用双曲线公式使用一系列不同速度计算各道的动校正量,做动校正后再计算其叠加能量或相似系数,其中某个Vi的叠加能量或相似系数最大,即为该同相轴的叠加速度。 几种速度间的关系:(1) 平均速度Vav与均方根速度Vr的关系为:Vav≤Vr;V av适用于x=0的自激自收情形,主要用于时深转换和叠后偏移,而Vr适用于x≠0的情形;从计算公式上看,层间旅行时大的地层中速度对V av影响大,而层速度大的对Vr影响大,Vr还考虑了层状介质的射线偏折效应。(2) 均方根速度Vr与叠加速度Vs的关系为:水平层状介质时,V s=V r;倾斜均匀介质时,V s=Vφ,Vφ为等效速度,V r=V s cosφ。(3) 均方根速度与层速度Vn的关系为:利用Dix公式由均方根速度换算层速度。 2、有效波与干扰波的主要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分别用什么方法突出有效波而压制干扰波?(8分,每个小问题2分) 答:有效波与干扰波的主要差异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1) 传播方向上的不同,使用组合法突出有效波而压制面波;(2) 频谱上的差异,使用滤波方法突出有效波而压制干扰波;(3) 剩余时差上的不同,采用多次覆盖和水平叠加技术来突出有效波而压制多次波;(4) 遵循的统计规律不同,组合与多次覆盖方法对随机干扰有一定的压制作用。 3、给出垂直分辨率和水平分辨率的定义及影响分辨率的主要因素。(8分,定义问题4分;影响因素4分) 答:垂直分辨率是指在地震剖面上能区分相邻地层的最小间距;水平分辨率是指在地震剖面上能区分相邻两个地质体的最小间距。影响分辨率的主要因素包括:子波的频率成分;子波的带宽或延续时间;子波的相位特征;信噪比;偏移成像的精度;地层的吸收作用;表层影响等。 4、水平叠加剖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通常采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8分,第一个小问题6

西安石油大学

西安石油大学 2017 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名称测控技术与仪器 专业代码080301 院(部、系) 名称电子工程学院

测控技术与仪器 Measuring & Control Technology and Instrument 专业代码:080301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基本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能够在石油及相关领域从事测控仪器装备设计开发、制造、技术服务和经营管理等工作,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毕业后经过五年左右的工程实践,具备: 1、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进行测量、分析、控制和解决石油及相关领域测控工程问题的能力,完成测控仪器装备的设计开发、制造和技术服务; 2、良好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工程伦理道德; 3、在职场中能以个人、成员或领导的角色,恪尽职守、交流合作或协调组织,有效发挥自身和团队作用; 4、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以适应职业或行业发展需求。 二、毕业要求 以下毕业要求中的复杂工程问题均指石油及相关测控领域中的复杂工程问题。 1. 工程知识:具备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专业基础和专业知识,并能够应用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 2. 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设计针对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系统、单元(子系统),并能够在系统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4. 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5. 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6.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石油测控及相关领域的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理解环境保护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意义,能够考虑和评价石油项目对环境保护、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8. 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石油及其相关

地震勘探原理(西安石油大学)

地震勘探原理复习提纲 一、本课程主要内容 绪论:物探与地震勘探的概念 第一章地震波基础 第二章地震波运动学 第三章地震资料采集:包括观测系统、地震组合法、共反射点叠加 第四章地震资料处理简介 第五章地震数据采集系统 二、主要名词与概念 1.地质年代与地层单位,宙、代、纪、世;宇、界、系、统, 2.油气藏、油气田 3.物探(基本勘探方法) 4.地震勘探(基本勘探方法) 地震勘探是利用地下介质的弹性和密度差异的一种物探方法。 地震勘探可以分为三种基本勘探方法,即反射波法、折射波法和透射波法。 5.费马原理 6.Snell定律 7.地震折射波 8.理想弹性体 弹性理论有个6基本假设,理想弹性体是指满足连续性假设、完全弹性假设、均匀性假设和各向同性假设的弹性体。 9.张量10.面波11.波阻抗12.平面简谐波 13.波型转换14.偏振交换15.发散16.波散(频散,色散) 17.地震波的吸收18.球面扩散19.大地滤波作用 20“滑行波”21视速度定理22.回转波 23.回折波24.动校正 25剩余时差 把某个波按水平界面均匀介质一次反射波做动校正后残存的时差称为剩余时差。 26.静校正 静校正主要包括井深校正、地形校正和低速带校正三部分。 27.偏移 28.时间场 29.时距曲线 30.时间剖面的显示方法 31.振幅恢复 32.反褶积 33.观测系统(包括基本原则) 34.地震组合法,线性组合,面积组合 35.空间方向系数 36.共反射点叠加法 37.动态范围,瞬时动态范围 38纵测线、非纵测线 39.识别全程多次有两个重要标志,一是标志,二是倾角标志。 40.地震勘探中常用的震源有炸药震源、可控震源、重锤、空气枪、电火花等;

(完整word版)地震勘探原理 课后题答案

解:设OS=x , 反射角为β , 由图中关系可得 tan 1000x θ= ,15001000tan tan 1.5tan 1000θ βθ -==-, 可以得出arctan(1.5tan )βθ=- 故 单程旅行时 12100010000.50.25 cos cos cos cos(arctan(1.5tan ))t V V θβθθ= +=+ - 利用Matlab : 分 别 令 θ = -30 ° -25 ° , -20 ° , -15 , -10°,0°,10°,15°,20°,30°,35°,40° 求出对应的t 值,并画出θ-t 图,如下:

由图中可以看出入射角为20°-25°之间的某个值时,旅行时最小。为了求出最小旅行时所对应角度的近似值,采用C语言编程求之。 可以求得 OS=x = 398.1时,t 最小。此时,θ=arctan0.3981=21.7075° 所以,sinθ=0.3699, sinβ=0.7405 sinθ/sinβ=0.3699/0.7405=0.4995 近似于0.5 而V1/V2=2000/4000=0.5 符合snell定律。

解:(1)直达波的到达时间依次为:

斜率为0.01/20=0.0005 故直达波的速度为1/0.0005=2000m/s (2) 解: 1 0.025a a f T = = 6.25a a a m v ms T λ== sin 30125a m λλ=︒= 当视周期a T 不变时,a f 不变, 365.5sin 20a m λ λ= =︒ 视波数 a k ,有变化: 201 0.0027 a k λ= =, 301 0.004 a k λ= = 视速度 20 2020 365.5 9.137540v T λ= = =

(完整版)地震勘探原理题库

地震勘探原理测试题一 一、名词解释 1•调谐厚度 2.倾斜因子3•波的吸收4•第一类方向特性5•动校正 二、叙述题 1•试叙述Kirchhoff绕射积分公式的物理含义。 2. 试说明Zoeppritz方程的物理意义。 3•试叙述地震波在实际地层中传播的动力学特点。 4. 试述地震组合法与水平多次叠加方法有何异同之处。 三、证明题 试证明地层介质的品质因数Q值与地层吸收系数呈反比关系。 四、画图题 1. 请示意画出SV波倾斜入射到两层固体介质的弹性分界面上时产生的新波动。 2. 请示意画出定量表示地震薄层顶底板两个反射波相互干涉的相对振幅与视厚度间的关系曲线。 五、回答问题 1. 粘滞弹性介质(指Voigt模型)中应力与应变间的关系如何? 2. 垂直地震界面入射情况下的反射系数公式是什么?其物理意义如何? 3. 如何定量表示一个反射地震记录道的物理机制? 4. 利用初至折射波可获得什么资料? 5. 为什么说地震检波器组合法能压制面波干扰? 6. 影响水平多次叠加效果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7. 计算双相介质波速的时间平均方程如何? 8. 地震波倾斜入射情况下的反射系数与哪些参数有关? 六、分析题 1. 分析下面各图表示的意义。 2. 分析各图中曲线的特点。

R i 1. i 1V i 1 i V i i V i i 1V i 1 A 2 2. A 1 n r 2 1 0, ,1 2 C KdC dK V R 3. 三、填空题 1•地震波沿 ( 4. z i(wt o e e kz) )方向传播能量最集中,沿 ( )方向传播为最短时间路径。 2在 V (z) V o (1 z ) 介质中地震波的射线是( )特点,等时线是( )特点。 3•在( 4•介质的品质因数 )情况下,反射波时距曲线与绕射波时距曲线顶点相重 合。 5.VSP 剖面中波的类型有( 6•第一类方向特性指的是( 7•检波器组合利用( 8•检波器组合法压制随机干扰波是利用 )。 ) 。 )特性,压制面波干扰。 ( )特9•水平多次叠加法压制多次波是利用一次波与多次波之间 ()差异。 10. 影响水平多次叠加效果的主要因素是 ( 11. 利用绕射波时距曲线( 13. 韵律型地震薄层对地震反射波呈现为 )。 )判断断层位置。 )特 点。 )特点。 16.地震纵波在地下传播中遇到固体弹性分界面时可产生 ( )波动现象。 17. 在( )情况下,地震波在弹性分界面处只产生同类 波。 18. 面波的( )特点用于工程勘查中。 19. 地震薄层厚度横向变化时,顶底板的反射波会产生 ( )现 象。 2. 试阐述影响地震反射波振幅的因素。 3. 地震数据处 理的目的、任务是什么 ? 4. 地震检波器组合法与水平多次叠加法有何异同之 1.试证明地震波在薄层中传播时相对振幅达最大,厚度等于 4。 2试证明在均匀介质中反射波时距曲线为双曲线,变换到 P 域内为椭圆。 《地震勘探原理》测试题三 名词解释(每个 3分,共30分) 1.波阻抗 2.时距曲线 3.规则干扰 4.视速度 5.动校正 6.均方根速度 7.振动图 8.观测系统 9.转换波10.低速带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 折射波形成的条件是( )和( )。 2. 波在各种介质中沿( )传播,满足所需时间( )的路径传播。 3. 倾斜界面共炮点反射波时距曲线的形状是( ),极小点坐标是 一、 名词解释 1•频散现象 4•球面扩散 二、 说明下列表达式的物理意义 4. 共中心点叠加是利用有效波与干扰波之间( )不同来压制干扰波。 地震勘探原理 测试题二

线性噪音压制方法研究

线性噪音压制方法研究 文章总结了鄂南黄土塬探区的表层地震地质条件和地震资料特点,在对原始地震资料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准确识别记录中线性干扰、多组面波以及有效反射等波场。以往去除线性干扰采用的方法是f-k倾角滤波,由于该方法存在折叠噪声、混波和挂面条带异常等负效应,因此,资料处理中该方法的应用受到了限制。文章详细分析了线性干扰的线性特性、倾角特性、相干性等波场特点,利用线性噪音的相干性,寻找到去除线性干扰的新方法。通过对比两种方法应用后的叠前道集和叠加剖面的效果分析,以及道集的信噪比、F-K频谱的对比,揭示了新方法去除线性噪音的效果明显好于F-K倾角滤波,同时克服了以往方法的折叠噪声、混波和挂面条等缺点,较好地解决了该区黄土塬的线性噪音问题,为后续的精细处理成像奠定了基础,丰富了研究院的核心处理技术,它以独特的优势广泛应用在鄂南多个工区黄土塬地震资料处理中。 标签:线性干扰;F-K倾角滤波;叠加剖面 1 问题的提出 由于地震勘探的精度、探测深度、方法技术等优势,三维地震仍然是油气勘探所依赖的主要手段;然而,鄂南沟壑纵横、黄土覆盖厚、植被密集等独特的地形地貌,给地震勘探的激发和采集造成很大困难;地形极其复杂,沟谷交错,地表起伏异常剧烈(见图1),地表高程在900-1750米之间,局部高差在几十米到上百米,工区内水系较为发育,岩石出露,砂泥岩互层(砂厚泥薄),为鄂南工区地震资料的处理带来了静校正、多次波、线性斜干扰以及振幅一致性等一系列难题,同时为鄂南黄土塬区处理技术的提高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由于鄂南天然存在的复杂地表条件、低降速层的垂向厚度变化、横向速度变化异常,导致地震波的传播会形成一个复杂的地震波场;潜水面和高速层形成的速度或波阻抗界面,形成了各种类型的地震波,包括直达波、深浅层一次折射波、深浅层多次折射波、多组面波、反射波等。一般地震资料分为噪声和有效信号;噪声可以归纳为两类:随机噪声和相干噪声;随机噪声包括时间域随机噪声和空间域随机噪声;相干噪声包括线性噪声、交混回响和多次波。海上地震资料的相干噪声包括有导波、面波以及侧面散射;陆地地震资料的相干噪声主要有多次折射、面波等。针对鄂南黄土塬典型的地震资料,进行了地震波类型的劃分,参见图2。文章的研究是针对线性斜干扰提出的,是目前鄂南黄土塬区线性斜干扰压制的行之有效的新方法,以独特的优势在鄂尔多斯地震资料处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2 压制原理 本方法是通过提取地震资料中相干性好的信号道,将此信号道从原始资料中做加减,得到对有效反射无损、相对保幅的资料,信噪比大幅度提高,为后期的处理奠定基础。该方法是分两步实现的,具体过程:

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简介及专业介绍

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简介及专业 介绍 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简介及专业介绍 CollegeofEarthScienceandResources 学院简介 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为长安大学理工兼备,理、工、管学科协调发展的二级学院。由4个办公室(学院办公室、教务办公室、研究生管理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6个系(地质系、矿产系、石油系、旅游系、地信系、土管系)、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地学实验教学中心)、2个部级重点实验室(国土资源部:成矿作用及其动力学开放实验室;教育部:西部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重点实验室)、6个研究机构(长安大学地质调查研究院、长安大学不动产研究所、造山带成矿研究所、地质构造研究所、国土信息与工程中心、鄂尔多斯盆地油气资源研究中心)组成。 目前,全院共有教职工127人,其中教师94人,实验室管理和学生管理人员33人。教师队伍中,职称结构为:正高15人、副高35人、中级41人、其它3人。学历结构为:博士50人、硕士33人、本科10人,其它1人。学院现有学生1371名,其中本科生1115名,研究生256名。 学院拥有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0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含2个自设),13个硕士

点及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开办7个本科专业和1个专业方向,其中地质学和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为陕西省名牌专业,同时也是国家一类、二类特色专业。 学院在矿产资源勘查、国土资源调查、地理信息系统开发应用、地学旅游等领域取得重大成果。出版专著40余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5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61篇,获国家级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一项,三等奖1项,省部级二等奖12项。目前在研项目160余项,其中国家攻关项目3项,基金项目4项,地质调查项目4项,其他项目30多项,在研科研经费6000余万元。学院是中国地质教学学会副理事长单位、荷兰ITC学院、陕西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理事长单位,是陕西省技术监督局授权的ICP-MS 检测单位。学院还与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西安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所、福建地矿局等单位合作联合培养研究生。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学院将加大改革力度,加快发展步伐,以联合办学、产学研一体化等多种形式扩大办学领域,以崭新的姿态和更高的办学理念迎接新世纪教学和科技大发展,为国家培养更多高层次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 地质学 本专业培养具备地质学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基

石油相关专业精品课程在线学习网址

石油相关专业精品课程在线学习网址 @@成都理工大学@@ 矿床学:http://202.115.138.30/ec3.0/C34/zcr-1.htm 岩石学:http://202.115.138.30/ec3.0/C38/zcr-1.htm 地球物理测井原理:http://202.115.138.30/ec3.0/C68/zcr-1.htm 地震勘探:http://202.115.138.30/ec3.0/C88/zcr-1.htm ; 油层物理学:http://202.115.138.30/ec3.0/C89/zcr-1.htm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http://202.115.138.30/2004/gongcheng/index.htm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所有精品课程链接:http://202.194.145.70/jpkc/Root/CourseList.asp?PageNo=1沉积岩与沉积相:https://www.360docs.net/doc/e519025633.html,/jpk/cjy/web/web/index.htm 矿物岩石学:http://202.194.145.70/jpkc/C213/zcr-1.htm 石油天然气地质与勘探:http://202.194.145.70/jpkc/C67/Course/Index.htm 构造地质学:http://202.194.145.70/jpkc/C68/Course/Index.htm 沉积学:http://202.194.145.70/jpkc/C69/Course/Index.htm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https://www.360docs.net/doc/e519025633.html,/jpkc/youcengwuli/index.htm 地质学实践教学系列课程:http://202.194.145.70/jpkc/C199/Course/Index.htm 地震勘探原理:http://202.194.145.70/jpkc/C198/Course/Index.htm 测量学:http://202.194.145.70/jpkc/C145/Course/Index.htm 钻井工程:http://202.194.145.70/jpkc/C94/Course/Index.htm 油藏工程:http://202.194.145.70/jpkc/C131/Course/Index.htm 气藏工程(双语):http://202.194.145.70/jpkc/C339/Course/Index.htm 采油工程:http://202.194.145.70/jpkc/C55/Course/Index.htm 钻井工程:http://202.194.145.70/jpkc/C94/Course/Index.htm 油层物理:http://202.194.145.70/jpkc/C169/Course/Index.htm 油层物理(双语):http://202.194.145.70/jpkc/C339/Course/Index.htm 渗流力学:http://202.194.145.70/jpkc/C165/Course/Index.htm 工程流体力学:http://202.194.145.70/jpkc/C76/Course/Index.htm 油田化学:http://202.194.145.70/jpkc/C294/Course/Index.htm 工程力学:http://202.194.145.70/jpkc/C123/zcr-1.htm 机械原理与设计:http://202.194.145.70/jpkc/C78/Course/Index.htm 油库设计与管理:http://202.194.145.70/jpkc/C192/zcr-1.htm 油气集输:http://202.194.145.70/jpkc/C209/Course/Index.htm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沉积岩石学:https://www.360docs.net/doc/e519025633.html,/jpkc/chenjiyanshi/course.htm 造岩矿物学:https://www.360docs.net/doc/e519025633.html,/jpkc/zaoyankuangwuxue/index.htm 石油地质学:https://www.360docs.net/doc/e519025633.html,/jpkc/shiyoudizhixue/index.htm 油矿地质学:https://www.360docs.net/doc/e519025633.html,/jpkc/youkuangdizhixue/index.htm 采油工程:https://www.360docs.net/doc/e519025633.html,/jpkc/caiyougongcheng/course.htm 油藏工程:https://www.360docs.net/doc/e519025633.html,/jpkc/youcanggongcheng/index.htm 油层物理:https://www.360docs.net/doc/e519025633.html,/jpkc/youcengwuli/index.htm

《地震勘探原理及方法》实验指导书

《地震勘探原理及方法》实验指导书

《地震勘探原理及方法》实验指导书 编写:地震勘探教研室 油气资源学院 2007年5月

《地震仪器和地震数据的认识》 实验指导书 实验学时:2 学时 一、实验目的: 地震仪器和地震数据的认识实验是地震勘探采集技术的方法实验。本实验的具体目的: 1.加深对野外采集仪器的理解和应用。 2.了解地震数据的格式、获取过程以及显示方式。 3. 初步了解野外地震数据采集的步骤和方法。 二、实验内容: 1. 熟悉地震采集系统设备 能够指出地震勘探记录仪、电缆线、检波器等设备的功能,熟悉各种设备的性能和特点。 2. 熟悉地震数据的格式、显示方式和获取过程。 三、实验指标 1.说明地震勘探记录仪、电缆大线、检波器等设备的功能、性能和特点。 2.说明地震数据的常用格式和获取过程。 四、实验报告要求 1、实验报告格式 学生须用西安石油大学实验报告纸完成报告。 2.实验报告内容 1)实验目的任务: 3)结果与分析 4) 体会、建议

常用地震数据的格式:SEGB,SEGD,SEGY(交换格式),SEG2 地震数据的记录形式: SEGY格式道头说明: 字(32位) 字节号说明 1 1-4* 一条测线中的道顺序号。如果一条测线有若干卷带,顺序号连续递增。25-8 在本卷磁带中的道顺序号。每卷带的道顺序号从1开始。 39-12* 原始的野外记录号。 413-16* 在原始野外记录中的道号。 517-20 震源点号(在同一个地面点有多于一个记录时使用)。 621-24 CMP号。 725-28 在CMP道集中的道号(在每个CMP道集中道号从1开始)。 8-1 29-30* 道识别码: 1=地震数据;4=时断;7=记时; 2=死道;5=井口时间;8=水断; 3=DUMMY;6=扫描道;9…N=选择使用(N=32767) 8-2 31-32 产生这一道的垂直叠加道数(1是一道;2是两道相加;…)。 9-1 33-34 产生这一道的水平叠加道数(1是一道;2是两道叠加;…)。 9-2 35-36 数据类型:1=生产;2=试验。 10 37-40 炮检距(如果是相反向激发为负值)。 11 41-44 接收点高程。高于海平而的高程为正,低于海平面为负。 12 45-48 炮点的地面高程。 13 49-52 炮点低于地面的深度(正数)(井深)。 14 53-56 接收点的基准面高程。 15 57-60 炮点的基准面高程。 16 61-64 炮点的水深。 17 65-68 接收点的水深。 18-1 69-70 对41-68字节中的所有高程和深度应用了此因子给出真值。 比例因子=1,±10,±100,±1000或者±10000。如果为正,乘以因子;如果为负,则除以因子。 18-2 71-72 对73-88字节中的所有坐标应用了此因子给出真值。比例因子=1,±10,±100,±1000或者±10000。如果为正,乘以因子;如果为负,则除以因子(在GRISYS中为10)。 19 73-76 炮点坐标--X |- 如果坐标单位是弧度的秒,X值代表 20 77-80 炮点坐标--Y | 径度,Y值代表纬度。正值代表格林 21 81-84 检波点坐标--X | 威治子午线东或者赤道北的秒数。负 22 85-88 检波点坐标--Y |- 值则为西或者南的秒数 23-1 89-90 坐标单位;1=长度(米或者英尺);2=弧度的秒。 23-2 91-92 风化层速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