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交会对接技术详解
神舟八号中国首次载人空间交会对接的壮举

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实现过程和难点
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实现过程包括远距离探测、接近、对接和分离四个阶段,涉 及复杂的轨道动力学、姿态括:航天器自主导航与控制、精确轨道确定与跟踪、传感器融合与决 策控制、自主避障与碰撞避免等。
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前景
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从地面遥控到航天器自主控 制的过程,目前已经实现了载人空间交会对接。未来,随着 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需求的增加,交会对接将更加快速、 可靠和自主。
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加强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秉持开放合作的理念,与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开展 了广泛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人类太空探索事业的发展。
激发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成功实施,激发了全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提 高了国家形象和国际地位。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未来计划和展望
01
02
03
04
空间站建设
神舟八号的组成和结构
组成
神舟八号由轨道舱、返回舱和推进舱 三个部分组成。
结构
神舟八号采用三舱一段的结构布局, 即轨道舱、返回舱、推进舱和有效载 荷舱。
神舟八号的发射和返回过程
发射过程
神舟八号通过使用运载火箭发射升空,进入预定轨道。
返回过程
在完成与天宫一号的载人空间交会对接任务后,神舟八号返回舱在预定时间和 地点安全返回地面。
空探索事业的发展。
03
空间交会对接技术
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概念和重要性
空间交会对接技术是指在太空环境下 ,使两个或多个航天器在空间轨道上 实现精确相对定位和在轨连接,以完 成特定的任务。
空间交会对接技术是实现空间站组装 、补给、维修和航天员交换等任务的 关键技术,对推动太空探索和人类航 天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空间交会对接寻的段三次变轨策略分析

文章编号:100621630(2008)0520037205空间交会对接寻的段三次变轨策略分析乐 晋1、2,徐世杰1,张崇峰3(1.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北京100083;2.上海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上海201108;3.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上海201109) 摘 要:根据第一次变轨采用地面或自主引导,以及后两次变轨策略,提出了采用Hohma nn 变轨与CW 双脉冲最优变轨、CW 双脉冲变轨+中途一次修正,以及CW 三脉冲最优变轨的空间交会对接寻的段三次变轨方案。
仿真分析了方案中Hohma nn 变轨椭圆转移轨道远地点高度、CW 双脉冲转移时间、总转移时间或第二次变轨时间与总特征速度的关系,并给出寻的段变轨策略建议。
关键词:空间交会;寻的段;轨道机动;CW 方程;Hohmann 变轨中图分类号:V525 文献标识码:AAnalysis of Three Orbital Maneuver S tra tegies in Homing Pha se of R endezvous DockingYU E Ji n 1,2,XU Shi 2jie 1,ZHAN G Chong 2feng 3(1.School of Astronautics ,Beijing Unive 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Beijing 100083,China ;2.Sha nghai Ae ro space Instit ute of System Enginee ring ,Sha nghai 201108,China ;3.Shanghai Acade my of Spaceflight Technology ,Sha nghai 201109,China)Abstract :The three or bital maneuver stra te gie s in homing phase of rendezvous docking ,which were Hohmann a nd CW 22pulse optimal ma neuver ,CW 22pulse optimal maneuve r +a midway amendment ,a nd CW 32pul se optimal maneuver ,were put fo rwa rd accor ding to ground guide or independent guide in fir st ma neuver and strategies in next two ma neuver s in this pape r.The r elation of apogee altit ude of ellipse t ransfer or bit in Ho hmann t ransfer ,tra ns f er time in CW 22pulse optimal maneuver ,total t ransfe r time or transfe r time of the second ma neuver and total characteristic velocity were studied by simulation.And the some ma neuver proposals in homing pha se were al s o give n out.According to simulation ,the a nalysis and co mparison of three projects were given.Keyw or ds:Re ndezvous docking ;Homing phase ;Orbital ma neuver ;CW equation ;Hohma nn tra nsf er 收稿日期252;修回日期262 作者简介乐 晋(3—),男,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航天器轨道、姿态动力学与控制。
空间交会对接展示将亮相重庆高交会——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百余成果让公众近距离感受军民结合技术成就

体系 , 广泛应用在广播通信、教育 、农业 、国土资源、交通、防灾减灾 等领域,为国家和各级政府提供了大量科学的宏观辅助决策信息 , 为改 善 民生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的应用,不仅能满足
天地信息—体化。
本届高交会上,航 天科技集团将通过多种方式 , 展现其在节能减 排和生态环保领域取得的成果。在全球变暖 的背景下 ,中国作为负责任
确度就 必须实际测量。我们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理论算法与光阑滤波相 结合的技术方案 , 将确定度控制在小于 0 5 . 纳米的范围之 内。 0 其次 , 信号去噪关键技术突破。干涉信号 的准确采集直接决定直 径测量准确度 ,我们实现了一种高效率噪声处理新方法,提高了信号测
量准确度,为国际首刨。第三 , 精密绝热控温技术创新。利用 “ 温度补 偿效应”和 “ 相位叠加效应 ” 研制 出温度稳定性 显著优于 国际 同行的 , 精密绝热控温系统。此项技术深得国际同行的肯定 ,基于此项技术还获 得了发明专利。 应用前景 , 提高我国特种工业领域国际竞争力 记: 目 项 成果在推动乖技进步和 提高行业竞争力方面有哪些作用? 斗 罗:首先,该项研究成果 PE我国 N _ _ J A测量研究、国际合作研究、
引起的波动就会剧烈颠簸,甚至失去控制。只有充分掌握海洋环境 , 特 别是水下密度场的分布和变化规律,了解它们对潜水艇活动 的影响 ,才
备制造、卫星运营服务这—卫星应用产业链上的独特优势 , 通过空间信 息基础设施与地面相关信息基础设施的融合式发展 , 促进物联网、 “ 智
中国空间站的n个黑科技阅读理解

我国空间站的n个黑科技随着我国航天事业的迅速发展,我国空间站已经成为了全球航天领域的一颗新星。
我国空间站采用了多项黑科技,让人耳目一新。
下面我们来逐一解读我国空间站的n个黑科技。
1. 光伏电池我国空间站采用了最先进的光伏电池技术,这些光伏电池可以高效地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为空间站提供持续稳定的电力。
这种光伏电池具有高能量转化效率和良好的耐用性,是我国空间站得以持续运行的重要技术支撑。
2. 生命保障系统我国空间站的生命保障系统采用了一系列先进的技术,包括空气净化系统、水循环系统、食物供应系统等。
这些系统可以有效地支持航天员在太空中生存和工作,为未来长期载人航天任务提供了重要技术保障。
3. 太空科学实验设施我国空间站拥有多个太空科学实验设施,这些设施包括空间实验室、舱外评台、实验舱等,可以支持各种太空科学实验的进行。
这些实验设施采用了最新的技术,可以为科学家们提供良好的实验环境,为人类太空科学研究做出重要贡献。
4. 无人智能维护系统我国空间站采用了先进的无人智能维护系统,这些系统可以实现空间站的自动化维护和故障排除,极大地减轻了航天员的工作负担。
这些智能系统具有高度的自主性和智能化,为空间站的长期稳定运行提供了可靠保障。
5. 太空资源利用技术我国空间站具备一定的太空资源利用技术,包括太空太阳能发电、太空农业等。
这些技术可以有效地利用太空资源,为未来载人太空探索和定居提供重要支持。
6. 航天交会对接技术我国空间站具备先进的航天交会对接技术,可以实现与其他航天器的对接和交会,为太空站的进一步扩建和维护提供了技术保障。
7. 太空垃圾清理技术我国空间站具备一定的太空垃圾清理技术,可以对太空中的垃圾进行有效的清理和处理,确保空间站和航天器的安全。
以上就是我国空间站的n个黑科技,这些先进的技术为我国空间站的建设和运行提供了强大的支持,也为人类太空探索与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信随着我国航天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空间站的黑科技也将不断涌现,为人类太空事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希望和机遇。
空间交会对接技术

《空间交会对接技术》阅读答案沈羡云北京时间2011年11月3日凌晨1时36分,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八号飞船顺利完成首次交会对接,中国载人航天首次空间交会对接取得圆满成功,开辟了载人航天的新纪元。
人们在谈起空间交会对接时总是将它们连在一起,好像是一回事,实际上它是两个过程,即是空间交会和空间对接的总称。
空间的交会对接就好像人生的恋爱和结婚一样,是有联系但性质上又不完全相同的两回事。
空间交会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航天器,通过轨道参数的调整,在空间轨道上按预定位置和时间“相会”的过程。
通常只要交会的航天器相距在一定距离范围以内(例如300米),就算实现了交会。
对接是指它们“相会”后,通过专门的对接装置将两个航天器连接成一个整体。
交会的航天器不一定对接,但是需要对接的航天器则一定要首先实现交会,而且交会还必须达到对接所要求的精度。
回顾一下载人航天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美国还是俄罗斯都与我国一样,经过了发射单个飞船、空间实验室、空间站三个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最主要的一项技术就是交会对接技术。
可以说没有交会对接技术的发展,就没有载人航天的发展。
可以想象一下,哪个火箭有这样大的推力可以将像国际空间站这样的庞然大物发射到太空?国际空间站的建成,都是靠交会对接将一个个舱段与空间站的主构架连接在一起的;国际空间站的应用,也是通过交会对接将航天员和物质一次次地送到国际空间站,使他们发挥作用。
目前我国火箭近地轨道最大运载能力仅为9.2吨,不仅无法将体积更大、重量更重的空间实验室发射升空,也满足不了空间实验室在运行期间所需大量物资的运输要求。
根据航天器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发展过程,可将其在载人航天活动中所起的主要作用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它是空间站和载人飞船维持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
航天员定期的更换、飞行所需的燃料、航天员的食物、科研生产原材料的补给和取回、仪器设备的更换与维护、在飞行轨道上为其他应用卫星提供服务等,都需通过空间交会对接以实现地面和太空航天器之间的人员和货物运送。
交会对接步骤详解

交会对接步骤详解佚名【摘要】神舟八号载人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整个交会对接过程分为交会对接准备段、交会段、对接段、组合体飞行段和撤离段。
【期刊名称】《太空探索》【年(卷),期】2011(000)012【总页数】1页(P15-15)【关键词】交会对接;详解;对接过程;载人飞船;飞行器;组合体【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V526神舟八号载人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整个交会对接过程分为交会对接准备段、交会段、对接段、组合体飞行段和撤离段。
交会对接准备段:载人飞船发射前,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降低轨道并调整朝向,完成交会对接准备。
交会段:飞船发射入轨后,首先在地面测控的导引下,经过数次变轨转移到目标飞行器后下方,与目标飞行器建立稳定的空空通信链路;然后,飞船开始自主导航,导引至距天宫一号适当距离停泊点。
最后,飞船切换为CCD光学成像敏感器导航。
在有航天员参与的情况下,航天员也可通过手控摄像机和控制手柄手动控制,引导飞船继续向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靠拢,直到这两个航天器上的对接机构开始接触。
对接段:对接机构接触后,通过捕获、缓冲、拉近和锁紧四个过程,最终实现两航天器刚性连接,形成组合体。
交会对接过程示意图组合体飞行段:无人参与的情况下,检查舱内密封情况后,两个航天器开始组合体飞行。
在载人航天交会对接任务中,此时,开始检查舱内密封情况,确认没有问题后,航天员打开舱门,通过对接通道,进入天宫一号中,同时将随身物资也搬运到天宫一号中。
航天员在天宫一号中工作、休息和锻炼,在飞船上就餐。
任务完成后,返回到飞船中,关闭舱门,进行撤离准备。
撤离段:对接机构解锁,两个飞行器分离,撤离到安全距离。
此后载人飞船返回,天宫一号继续自主飞行,等待下一次任务。
中国载人航天二期工程的又一个战役——交会对接已经开始了,随着交会对接任务的成功实施,中国在近地轨道上,打下了空间实验室建设的第一块基石,当然,有了空间实验室,离中国的空间站也已经不远了,在2020年左右,我们就将看到中国的空间站日夜不停地遨游在地球外层空间的近地轨道上。
空间前方交会程序使用说明

空间前方交会程序使用说明(一)空间前方交会原理用空间前方交会法测定空间点的三维坐标常用于高精度的工业测量,例如控制装配、整机安装、轴线校正等,这些测量工作往往要求在现场快速给出大量观测点的计算结果。
空间前方交会的原理如图1所示,A 、B 为安置两台精密工业测量经纬仪(或全站仪)的测站中心点,P 1、P 2为长度L 的基准尺的两个端点。
以A 为原点,其天顶方向为Z 轴,AB 的水平方向AB′为X 轴,建立右手独立坐标系A-XYZ ;首先在测站A 、B 点分别观测基准尺两端 P 1、P 2点水平角)2,1(,=i i i βα与天顶距)2,1(,)()(=i Z Z B i A i ,以及AB 间的天顶距(AB 的高差h 未知时),计算基线AB 的长度b ,然后由A 、B 两点对各空间目标进行交会定点。
AZX图1 空间前方交会原理(二)空间前方交会计算公式1.基线尺端点的三维坐标计算若A 、B 两点基线的近似长度为0b ,则根据图1的几何关系,可导得由A 点计算P i 点三维坐标的公式为)sin(cot sin )sin(sin sin )sin(sin cos )(0)(00i i A i i A i i i i i i i i i i i Z b z b y b x βαββαβαβαβα+=+=+= (1)从B 点计算P i 点的z 坐标的公式为h Z b z i i B i i B i ++=)sin(cot sin )(0)(βαα (2)从A 、B 点测定P i 点的z 坐标之差及其平均值为:)()(B i A i i z z z -=∆ (3))(21)()(B i A i i z z z +=(4) 2.两台全站仪间的高差计算两台全站仪横轴之间的高差h 可以用瞄准大致在水平方向的同一个目标,分别用三角高程测量的方法测定其高差,按两台仪器测得高差之差计算h 。
3.测站中心点间的基线长度计算由基准尺的两个端点P 1、P 2的坐标可求得计算基准尺的计算长度为:2212212210)()()(z z y y x x L -+-+-= (5)如果基准尺水平安置,则可用下式计算;2212210)()(y y x x L -+-= (6)因基准尺精确长度L 已知,可按下式计算基线精确长度,L Lb b = (7) 4.目标点三维坐标计算求得了基线的精确长度b ,可交会计算任何目标点的三维坐标,为了便于计算器的程序编制,计算公式(1)、(2)进行改写如下:)sin(sin )sin(sin i i iB i i iA bD b D βααβαβ+=+= (8)iA i i A i D y D x ααsin cos == (9)hZ D z Z D z B i B B i A i A A i +÷=÷=)()()()(tan tan (10)(三)空间前方交会计算LISP程序设计根据空间前方交会计算的特点:(1)从两个测站向目标点观测水平角和天顶距的前方交会计算需要多次进行;(2)每个角度的“度.分秒”记录数值都需要化为弧度单位才能在LISP程序中运算;(3)读取文件中的每一行角度观测值(水平角和天顶距)均以字符形式记录,需要分段区分并作数据的类型转换。
空间后方交会原理

空间后方交会原理.txtゅ你不用一上线看见莪在线,就急着隐身,放心。
莪不会去缠你。
说好的不离不弃现在反而自己却做不到╮单幅航空影像空间后方交会程序设计来源: 摘要:航空影像单像空间后方交会是利用影像所覆盖地面范围内若干控制点的已知地面坐标和相应点的像点坐标,根据共线方程,在最小二乘法的原则下,计算航空影像的外方位元素。
本文采用 编译平台和C#语言编写了单像空间后方交会的参数计算程序。
利用相关文献中的实验数据与结果,证明本程序运行良好,参数解算精确,可以满足工程项目要求。
关键词:摄影测量与遥感;外方位元素;共线方程;最小二乘原则;空间后方交会;0 引言确定影像或摄影光束在摄影瞬间的空间位置和姿态的参数,称为影像的外方位元素。
一幅影像的外方位元素包括6 个参数,其中3 个参数线参数,用于描述摄影中心S 相对于物方空间坐标系的位置(X,Y,Z);另外3 个是角元素,用于描述影像面在摄影瞬间的空中姿态。
角元素有三种不同的表达形式:(1)以Y 轴为主轴的φ-ω-κ系统(主轴是在旋转过程中,空间方向不变的一个固定轴):以Y 为主轴旋转φ角,然后绕X 轴旋转ω角,最后围绕Z 轴旋转κ角。
(2)以X 轴为主轴的φ?-ω?-κ?系统:以X 为主轴旋转ω?角,然后绕轴旋转φ?角,最后围绕Z 轴旋转κ?角。
(3)以Z 轴为主轴的A-α-κ系统:以Z 为主轴旋转A 角,然后绕Y 轴旋转α角,最后围绕Z 轴旋转κ角。
本文的角元素系统选择使用第一种表达方式,即φ-ω-κ[1]。
如果知道了每幅影像的6 个外方位元素,就能确定被摄物体与航摄影像的关系。
因此,如何获取影像的外方位元素,一直是摄影测量工作者所探讨的问题。
目前,从技术方面来说,解决这个问题主要有两种手段:一种是利用雷达、全球定位系统(GPS),惯性导航系统(INS)以及星相摄影机来获取影像的外方位元素;另一种是利用影像覆盖范围内一定数量的控制点的空间坐标与摄像坐标,根据共线条件方程,反求该影像的外方位元素,这种方法称为单幅影像的空间后方交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空间交会对接技术详解空间交会与对接技术是指两个航天器在空间轨道上会合并在结构上连成一个整体的技术。
广泛用于空间站、空间实验室、空间通信和遥感平台等大型空间设施在轨装配、回收、补给、维修以及空间救援等领域。
意义重大空间交会与对接是载人航天活动的三大基本技术之一。
所谓三大基本技术就是载人航天器的成功发射和航天员安全返回技术、空间出舱活动技术和空间交会对接技术。
只有掌握它们,人类才能自由出入太空,更有效地开发宇宙资源。
对于国家来说,还能独立、平等地参加国际合作。
在突破并掌握了载人航天的基本技术之后,宇宙飞船的主要用途就是为空间站和月球基地等接送航天员和物资。
在航天领域专家常说的一句话是:“造船为建站,建站为应用。
”至今发射的宇宙飞船大多是作为空间站的天地往返交通工具和长期停靠在空间站上的救生艇。
为了实现宇宙飞船的运输功能,就必须攻克两项关键技术,那就是宇宙飞船与空间站的空间交会技术与对接技术,主要设备是交会测量系统和对接机构。
航天器之间的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很复杂。
在国外载人航天活动早期,航天器之间的空间交会对接过程中经常发生故障与事故,即使在1997年,俄罗斯的两个航天器还发生过一次重大的空间交会对接事故——“进步M3-4”飞船与“和平”号空间站相撞,使“和平”号空间站上的“光谱”号舱被迫关闭,部分氧气泄漏,动力系统也受到影响。
通过多年的努力,目前美国和苏联/俄罗斯已完全掌握了在地面支持下的载人交会与对接技术。
尤其是苏联/俄罗斯在掌握了空间交会与对接技术以后,先后利用飞船的运输能力发展了几代载人空间站,在空间交会与对接等方面一直占据着技术优势。
虽然起步较晚,但欧洲、日本等国家在空间交会与对接研究方面已取得长足进步,特别是某些单项技术和设备,如地面仿真、对接敏感器等,都取得了惊人的进步。
日本曾于1998年通过两颗卫星成功进行了无人交会与对接在轨试验,2009年又用首个H2转移飞行器实现了与国际空间站的交会对接。
欧洲也在2008年用首个自动转移飞行器实现了与国际空间站的交会对接。
技术概述在空间交会与对接的两个航天器中,一个称目标航天器,一般是空间站或其他的大型航天器,是准备对接的目标;另一个称追踪航天器,一般是地面发射的宇宙飞船、航天飞机等,是与目标航天器对接的对象。
对接对象也可以是太空中失控的或出现故障的航天器。
追踪航天器从发射入轨到最后与目标航天器完成刚性连接,整个过程大致可分为地面导引、自动寻的、最后逼近、对接合拢四个阶段。
航天器之间在空间进行对接时要先交会,即相互接近,它是一个航天器接近另一个航天器的过程。
具体地说,就是在太空飞行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航天器通过轨道参数的协调,在同一时间到达空间同一位置的过程。
美国和苏联/俄罗斯曾使用过三种交会的方法,即相切法、共椭圆法和第一远地点法。
它们细说起来一言难尽,但都是利用两个航天器的不同高度和霍曼变轨原理,使追踪航天器以不同的速度移向目标航天器。
两个航天器交会后要调整各自的位置,使两个航天器之间逐步达到零距离,最终启动对接机构实现对接,在机械上联成一体,形成更大的航天器复合体。
实现交会与对接是由交会与对接系统完成的,它通常包括跟踪测量系统、姿态与轨道控制系统、对接机构机械系统等。
两个航天器在太空进行对接时,其初始条件是两者保持对接机构的同轴接近方式和确定的纵向速度,以及在其他线坐标和角坐标上的速度为零。
但两个航天器之间的实际相对运动参数总是有偏差。
一般情况下,两个航天器之间的相对位置及其平动速度通常是靠主动航天器运动控制系统和两个航天器的定向与稳定系统来维持,前者适用于控制质心的平动运动,后者适用于控制绕质心的转动运动。
总之,空间交会与对接过程一般是首先由地面发射追踪航天器,由地面控制,使它按比目标航天器稍微低一点的圆轨道运行;接着,通过霍曼变轨,使其进入与目标航天器高度基本一致的轨道,并与目标航天器建立通信关系;接着,追踪航天器调整自己与目标航天器的相对距离和姿态,向目标航天器靠近;最后当两个航天器的距离为零时,完成对接合拢操作,结束对接过程。
四种类型航天器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实施必须由高级控制系统来完成,根据航天员及地面站的参与程度可将控制方式划分为如下四种类型:①遥控操作:追踪航天器的控制不依靠航天员,全部由地面站通过遥测和遥控来实现,此时要求全球设站或者有中继卫星协助。
②手动操作:在地面测控站的指导下,航天员在轨道上对追踪航天器的姿态和轨道进行观察和判断,然后动手操作。
这是目前比较成熟的方法。
③自动控制:不依靠航天员,由航天器上设备和地面站相结合实现交会与对接。
该控制方法也要求全球设站或有中继卫星协助。
④自主控制:不依靠航天员与地面站,完全由航天器上设备自主实现交会与对接。
从本质上说,上述分类可归结为人工控制方式或自动控制方式。
迄今为止,美国较多地应用人工控制方式,而苏联/俄罗斯则主要采用自动控制方式。
用人控来完成太空交会与对接的优点是:可以提高交会与对接的成功率;能及时修正交会系统中的错误和排除故障;节省燃料和时间。
自控交会与对接的优点是:不需要复杂的生命保障系统,可靠性高,无需考虑人员的安全和救生问题。
交会与对接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人控和自控相结合,以提高交会与对接的灵活性、可靠性和成功率。
测量系统先进的测量系统可以称作是航天器间进行交会与对接时的眼睛。
苏联/俄罗斯飞船与空间站对接使用的交会测量系统最早叫“针”,后来增加了数字计算机又改名为“航向”。
“航向”测量系统具有可靠性高、作用距离远的特点,尤其是不需要庞大的“和平”号空间站作任何机动和姿态变化,航天员也可借助显示器和键盘进行手动控制。
该系统在中远距离采用S频段微波雷达,近距离有激光测距仪、目视光学瞄准器。
其S频段微波雷达装在飞船上,包括自动导引头、测距仪和径向速度测量装置;空间站上设有信标、应答机和通信设备等相应的搜索、捕获定向敏感器。
“航向”系统共有9部天线组成搜索捕获和跟踪测量系统(追踪航天器上5部,目标航天器上4部),其中6部天线用于搜索捕获和初定向,1部用于停靠阶段定向,2部用于相互跟踪、相对运动测量和停靠阶段定向。
用于搜索的天线为螺盘天线,用于跟踪的为抛物面天线。
美国“双子星座”飞船与“阿金纳”火箭对接,使用的交会测量系统为L频段非相干脉冲微波交会雷达、目视光学瞄准器。
其中雷达作用距离为150米~450千米,目标航天器上安装应答机,由航天员通过光学瞄准器以手控方式进行交会与对接操作。
美国“阿波罗”飞船指令舱与登月舱对接, 使用的交会测量系统为X频段单脉冲连续波雷达、目视光学瞄准器。
“阿波罗”与“联盟”飞船对接也采用这套测量系统。
美国航天飞机与空间站对接,使用的交会测量系统是Ku频段脉冲多普勒雷达、目视光学瞄准器。
它具有通信、收发功能,作用范围为30米~220千米,但接近与对接仍由手动完成。
近年来,激光雷达因具有可固化、重量轻、体积小,以及测量精度高、易于测量相对姿态的优点而倍受青睐。
但目前它在国际交会与对接中尚处于试验阶段。
而GPS导航定位技术相对成熟,已对空间交会与对接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对接机构交会与对接既离不开测量系统,也必须有对接机构,二者缺一不可。
按不同的结构和原理,空间对接机构有四种:“环-锥”式机构、“杆-锥”(也叫“栓-锥”)式机构、“异体同构周边”式机构、“抓手-碰撞锁”式机构。
“环-锥”式是最早期的对接机构,它由内截顶圆锥和外截顶圆锥组成。
内截顶圆锥安装在一系列缓冲器上,使它能吸收冲击能量。
这种结构曾用于美国的“双子星座”飞船与“阿金纳”火箭以及美国“双子星座”飞船之间的对接等。
“杆-锥”式是在两个航天器对接面上分别装有栓和锥的对接机构,即一个航天器的对接机构内装有接收锥,另一个航天器上装有对接碰撞杆,在对接时,碰撞杆渐渐指向接收锥内,接收锥将杆头锁定。
由于这种对接结构不具备既有主动又有被动的功能,所以不利于实施空间营救。
苏联/俄罗斯“联盟”飞船与“礼炮”号空间站、“联盟TM”飞船与“和平”号空间站,美国“阿波罗”登月舱与指令舱等的对接,都曾采用这种对接机构。
“异体同构周边”式对接机构可以克服“杆-锥”式机构的缺点,因为它满足了下面两个要求:①对接机构是异体同构,使航天器既可作主动方,也能作被动方,这一点对空间救援特别重要;②对接机构必须是周边的,即所有定向和动力部件都安装于中央舱口的四周,从而保证中央成为来往通道空间。
苏联“联盟-19”飞船与美国“阿波罗-18”飞船、航天飞机与“和平”号空间站、航天飞机与国际空间站等对接,都采用这种对接机构。
其中,航天飞机与国际空间站的对接虽然仍采用“异体同构周边”对接机构,但增加了先进的综合测量系统,包括GPS导航接收系统、数据跟踪与中继导航与通信接收系统、微波交会雷达系统、激光对接雷达系统、光学对接摄像系统等,此外,还包括航天员显示装置(空间六分仪、望远镜、显示器、荧光屏等)。
“抓手-碰撞锁”式是欧洲、日本研制的十字交叉和三点式对接机构。
这两种机构实际上性质相同,只是布局上的差别。
前者在周边布置四个抓手与撞锁,后者在周边布置三个抓手与撞锁。
这两种对接机构都是无密封性能、无通道口的设计,适合与不载人航天器之间的对接,如无人空间平台、空间拖船等。
未来展望在未来的空间交会与对接测量技术发展中,微波交会雷达仍将是可靠的远距离测量手段之一,并由L、S、C频段向Ku频段和毫米波频段发展;在最后逼近和对接阶段,光学成像敏感器有更突出的优点,所以也是国际上普遍使用的敏感器;激光雷达的优点是波束窄、分辨率高、体积小、重量轻、精度高,适合于近距离测量,在各国得到广泛重视;GPS差分测量可大大提高测量精度,日本、欧空局都将GPS作为交会对接过程中的辅助测量手段。
交会对接在测量方法上已由依靠地面的非自主式测量过渡到不依靠地面的自主式测量;由航天员操作的非自主式对接发展到不依赖于航天员的自动对接。
现在,无人航天器也广泛使用交会与对接技术。
例如,美国轨道复活公司研制的“轨道延寿飞行器”装有一种“万能”锥型接口装置,它可与寿命终止的通信卫星的远地点发动机对接,构成卫星与推进舱的组合体,然后为组合体提供轨道保持和姿态控制能力,从而延长在轨通信卫星的工作寿命。
美国还把自主交会对接技术用于“轨道快车”项目,它可像空中加油机一样为“有病”的卫星治疗、加注推进剂,利用这一技术也可以直接捕获敌方卫星。
空间交会对接是两个航天器(宇宙飞船、航天飞机等)在空间轨道上会合并在结构上连成一个整体的技术,它是实现航天站、航天飞机、太空平台和空间运输系统的空间装配、回收、补给、维修、航天员交换及营救等在轨道上服务的先决条件。
交会对接过程分4个阶段:地面导引,自动寻的,最后接近和停靠,对接合拢。
在导引阶段,追踪航天器在地面控制中心的操纵下,经过若干次变轨机动,进入到追踪航天器上的敏感器能捕获目标航天器的范围(一般为15~100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