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兴八首(其一)

合集下载

《秋兴八首·其一》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秋兴八首·其一》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秋兴八首·其一》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秋兴八首(其一)杜甫玉露①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注】此诗是诗人55岁时,于安史之乱后大历元年(766)旅居夔州时的作品。

①玉露: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

②兼天涌:波浪滔天。

③接地阴:风云盖地。

④催刀尺:指赶裁冬衣。

⑤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

砧,捣衣石。

前人曾说这首诗是情景和谐统一的典范,你是否同意此说?请结合诗中的某一句来鉴赏。

答案:如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从天上地下、江间关塞,到处惊风骇浪,动荡不安,萧条阴晦,不见天日。

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翻腾起伏的忧思和胸中郁郁不平,也象征了国家局势的变异无常和臬兀不安的前途。

1.有人评价此诗意境恢弘,气势磅礴,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俯视江中波涛连天涌动,仰观塞上风云接地而来,一片阴沉。

上天下地,跟前江水,跟外边塞,意境阔大,气势非凡。

2.本诗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在抒情方法的运用上有什么特点?答案:本诗抒发了悲秋之情及对故乡的思念。

在抒情方法上采用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相结合的方式。

(意对即可)3.这首诗写了哪些秋天的景物?(2分)玉露、枫树、丛菊(答对两点即可得全分)4.赏析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两句的妙处。

(2分)答案: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或对偶)(1分),营造了孤寂萧瑟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忧国思家的感情(1分)。

5、首联叙写了怎样的景物特点?有什么作用?(4分)答:用凋伤、萧森给意境笼罩着败落景象,气氛阴沉,定下全诗落寞、郁闷的感情基调。

(划线处各1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6、本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如首联的托物起兴、颔联的象征、尾联的烘托,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请你选取其中一种来简要地分析一下情景交融的效果。

(3分)答:示例一:首联的托物起兴:以枫叶凋零、秋气萧森,(1分)寄寓老大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

秋兴八首_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

秋兴八首_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

秋兴八首·其一原文 | 翻译及赏析秋兴者,遇秋而遣兴也,感秋生情之意。

《秋兴八首》是暮年为躲避战乱而借居夔州时的代表作品,作于大历元年(公元766 年),时 56 岁。

全八首连任,前呼后应,脉络贯穿,组织严实,既是一组完满的组诗,而又各篇各有所重视。

每篇都是能够独立的七言律诗。

王船在《评比卷四》中说:八首如正变七音,旋相为宫而自成一章,或为割裂,则神情尽失矣。

八首之中,第一首总起,统帅后边七篇。

前三首写夔州秋,感触不得志的一生,第四首为前后过渡之枢纽,后四首写所思之长安,抒发处江湖远则忧其君的情素。

声身居巫峡而心系长安就是这组诗的主要内容和线索。

全诗以秋作为统帅,写暮年飘泊、老病交加、羁旅江湖,面对满目萧瑟的秋景而惹起的国家兴衰、出身蹉跎的感触;写长安盛世的回想,今昔对照所惹起的悲伤;写关注国家的命运、目击国家残缺而不可以有所为、只好遥忆京华的忧虑抑郁。

全诗于凄清哀怨中,具沉雄博丽的境界。

格律精工,词彩华茂,沉郁顿挫,悲壮悲凉境界深宏,读来令人勾魂摄魄,最典型地表现了杜律的特有格,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首章对秋而伤羁旅,是全诗的序曲,总写巫山巫峡的秋声秋景。

用阴森萧瑟、动乱不安的光景环境烘托诗人忧虑抑郁、伤国伤民的心情。

亮出了身在夔州,心系长安的主题。

起笔直截了当叙写光景之中点明地址时间。

玉露即白露,,草木摇落,白露为霜。

巫山巫峡,诗人所在。

二句下字密重,用凋伤、萧森给境界笼盖着没落情景,氛围阴森,定下全诗感情基调。

接着用对偶句睁开气萧森的悲壮情景。

江间承巫峡,塞上承巫山,波浪在地而兼天涌,风云在天而接地阴,可见整个天地之间风云波浪,极言阴暗萧森之状。

万里滔滔而来,波浪汹涌,翻天覆地,是眼前的实景;塞上风云既写光景也寓时势。

当时土蕃入侵,边关吃紧,到处是灰暗的战云,虚实兼之。

此联光景描述之中,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和时势那种动乱不安、前程未卜的处境和作者胸中翻滚起伏的忧思与郁勃不平之气。

把峡谷暮秋、个人出身、国家沦丧囊括此中,风起云涌,哀感深邃。

杜甫《秋兴八首 其一》赏析

杜甫《秋兴八首 其一》赏析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赏析
秋兴八首·其一
黄叶落尽秋色深,
江楼归照月影依。

沙头渔火对愁眠,
山月隐没人行迷。

这首诗把秋天的景色描绘的淋漓尽致,融合了江楼、沙头渔火、山月等元素,形成一幅秋意深沉的画面。

作者以黄叶落尽、江楼归照月影、沙头渔火对愁眠、山月隐没人行迷等句子,把秋天的萧索景象展示得淋漓尽致,抒发出深深的愁绪,表达出思乡之情。

诗中黄叶落尽,秋色深,把秋天的萧索景象表现得淋漓尽致,描绘出秋天的悲凉景象,让人感受到秋意深沉;江楼归照月影,月光在江楼上闪烁,把景色渲染的更加的梦幻而神秘;沙头渔火对愁眠,把晚上的渔火与抒情的愁眠融合在一起,把愁绪表达得淋漓尽致;山月隐没人行迷,把山月和人们迷失在月光下的感觉描绘得淋漓尽致,让人感受到深深的愁绪。

这首诗把秋天的景色描绘的淋漓尽致,融合了江楼、沙头渔火、山月等元素,形成一幅秋意深沉的画面,抒发出深深的思乡之情。

秋兴八首(其一)

秋兴八首(其一)
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 “怨恨”两字点明全篇主旨。千百年来,琵琶所演奏的总是从匈奴传来的撩人愁思的胡 乐,正是昭君在诉说着她的怨恨!这两句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既有对她的赞扬,又 有对她的同情。读到这里,我们的耳边好像又响起了那深沉、幽怨的琵琶声!
“悲昭君以自悲也”(前人评)作

咏怀古迹(其三)
杜 甫 诗 三 首
秋兴八首(其一)
《秋兴八首》写于大历元 年(766)秋天。当时,安 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李唐王朝 仍然面临北方军阀重新割据的 危险;另外,唐朝与吐蕃在剑 南川西的战争也接连不断。 《秋兴八首》就是在这样国家 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 他乡的社会背景下写成的。八 首诗各自独立而又互相勾连, 一脉相通,在思想内容和艺术 创新方面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 境界。
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 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 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 白帝城高急暮砧。

老大伤悲,凄苦落寞
时局不安,阴沉郁闷
思乡不归,无奈凄伤
无家可归,惆怅凄凉
巫山巫峡
江间波浪
塞上风云
孤帆一系
二、《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 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情怀,这 群山万壑赴荆门,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
咏怀古迹 (其三)
“独”实写青冢,虚写昭君远离故土的境遇, 更写出了昭君远离故土后心灵的孤独之情。
一、找出其中点明感情的词语
生长明妃尚有村。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 统 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 治 一去紫台连朔漠,远嫁异邦 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三、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首联一开 者 独留青冢向黄昏。始并没有写她的怨恨,那写的是什么? 远葬他乡 的 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一个青年女子远 画图省识春风面,对画师的无耻行为怨恨 离父母之邦,嫁到异域,并在那里度过一生, 昏 确实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而这雄伟的山川 月魂空归,思念故乡的幽怨。 庸 环珮空归月夜魂。简直就是她那坚强的性格的象征。 千载琵琶作胡语, 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既然葬于塞外,不能归汉,你 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深入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 分明怨恨曲中论。 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故乡,可见其怀 念故土之心是多么强烈啊!一个“空”字,将诗人的悲

杜甫诗词《秋兴八首·其一》原文译文赏析

杜甫诗词《秋兴八首·其一》原文译文赏析

杜甫诗词《秋兴八首·其一》原文译文赏析《秋兴八首·其一》唐代:杜甫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译文】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

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

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

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

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

【赏析】第一首是组诗的序曲,通过对巫山巫峡的秋色秋声的形象描绘,烘托出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令人感到秋色秋声扑面惊心,抒发了诗人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

这一首开门见山,抒情写景,波澜壮阔,感情强烈。

诗意落实在“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两句上,下启第二、三首。

全诗以“秋”作为统帅,写暮年飘泊、老病交加、羁旅江湖,面对满目萧瑟的秋景而引起的国家兴衰、身世蹉跎的感慨;写长安盛世的回忆,今昔对比所引起的哀伤;写关注国家的命运、目睹国家残破而不能有所为、只能遥忆京华的忧愁抑郁。

全诗于凄清哀怨中,具沉雄博丽的意境。

格律精工,词彩华茂,沉郁顿挫,悲壮凄凉意境深宏,读来令人荡气回肠,最典型地表现了杜律的特有风格,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首章对秋而伤羁旅,是全诗的序曲,总写巫山巫峡的秋声秋色。

用阴沉萧瑟、动荡不安的景物环境衬托诗人焦虑抑郁、伤国伤时的心情。

亮出了“身在夔州,心系长安”的主题。

起笔开门见山叙写景物之中点明地点时间。

“玉露”即白露,秋天,草木摇落,白露为霜。

“巫山巫峡”,诗人所在。

二句下字密重,用“凋伤”、“萧森”给意境笼罩着败落景象,气氛阴沉,定下全诗感情基调。

接着用对偶句展开“气萧森”的悲壮景象。

《秋兴八首·其一》原文及翻译

《秋兴八首·其一》原文及翻译

《秋兴八首·其一》原文及翻译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古诗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以下《秋兴八首(其一)》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1《秋兴八首·其一》原文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秋兴八首·其一是组诗的序曲,通过对巫山、巫峡的秋色秋声的形象描绘,烘托出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令人感到秋色秋声扑面惊心,抒发了诗人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

1《秋兴八首·其一》注释 1.玉露: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

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

2.巫山巫峡:即指夔州(今奉节)一带的长江和峡谷。

萧森:萧瑟阴森。

3.兼天涌:波浪滔天。

4.塞上:指巫山。

接地阴:风云盖地。

“接地”又作“匝地”。

5.丛菊两开:杜甫此前一年秋天在云安,此年秋天在夔州,从离开成都算起,已历两秋,故云“两开”。

“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开。

他日:往日,指多年来的艰难岁月。

6.故园:此处当指长安。

1《秋兴八首·其一》原文翻译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

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

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

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

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

my《秋兴八首(其一)》

my《秋兴八首(其一)》

“凋落”好不好?
“伤”运用拟人的修辞,赋予了玉露、枫树
林以生命,就好像玉露、枫树林与自己的情 感产生了共鸣一样。诗人自己思念故乡,感 到悲伤,好像玉露、枫树林也是有了同样的 情感。
丛菊两开他日泪
有人认为应该把“丛菊”改成“残菊”,
认为“残菊”更能体现出凄凉、萧条、 残败的感觉,你认为呢?
丛菊:写诗讲究对偶,
1、本诗运用了 哪种表现手法? 借景抒情
首联、颔联
玉露凋伤枫树林, 巫山巫峡气萧森。
诗人看到秋露清冷,草木凋落,秋气萧森
等景象,联想到自己功业无成、漂泊寂寥 的一生,秋勾起作者感慨,作者的人生之 秋也已到来,生命也即将结束,这是何等 哀伤。此处借用景物描写寄寓了诗人老大 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 首联状秋季阴森之景,衬作者低沉心境。
就博大深厚,当他看到这“巫山巫峡气萧森”的秋景 时,开口就带出了时代和身世的双重悲哀。
因此,这两句既是写景,又是写事,又
暗含感情,意蕴丰富。
触景生情,抒发感慨,情因景而显,景
因情而深。
2、炼字
“文字上推敲 就是在思想感 情上进行推敲”
(动词、形容词、 色彩词)
玉露凋伤枫树林 凋伤
“凋伤”改为

尾联:蕴凄苦、思乡之情于刀尺、捣衣声中,
含蓄蕴藉,韵味绵长。
小结 这是一篇随物兴感、触景生情之作。 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 抒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 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 忧。 诗人不仅是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 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 国之秋。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diāo wū sēn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yīn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jì xīn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cuī zhēn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秋兴八首(其一)的译文及赏析

秋兴八首(其一)的译文及赏析

秋兴八首(其一)杜甫对译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

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

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

)注释1.这是八首中的第一首,写夔州一带的秋景,寄寓人自伤漂泊、思念故园的心情。

2.玉露: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

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

3.巫山巫峡:即指夔州(今奉节)一带的长江和峡谷。

萧森:萧瑟阴森。

4.兼天涌:波浪滔天。

5.塞上:指巫山。

接地阴:风云盖地。

"接地"又作"匝地"。

6.丛菊两开:杜甫去年秋天在云安,今年秋天在夔州,从离开成都算起,已历两秋,故云"两开"。

"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开。

他日:往日,指多年来的艰难岁月。

7.故园,此处当指长安。

8.催刀尺:指赶裁冬衣。

"处处催",见得家家如此。

9.白帝城,即今奉节城,在瞿塘峡上口北岸的山上,与夔门隔岸相对。

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

砧:捣衣石。

10.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

砧,捣衣石。

赏析秋兴者,遇秋而遣兴也,感秋生情之意。

《秋兴八首》是杜甫晚年为逃避战乱而寄居夔州时的代表作品,作于大历元年(公元766年),时诗人56岁。

全诗八首蝉联,前呼后应,脉络贯通,组织严密,既是一组完美的组诗,而又各篇各有所侧重。

每篇都是可以独立的七言律诗。

王船山在《唐诗评选·卷四》中说:“八首如正变七音,旋相为宫而自成一章,或为割裂,则神态尽失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秋兴八首(其一)习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对仗的一项是( )
A.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B.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C.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D.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2.下列诗句的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B.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C.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D.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二、诗歌鉴赏
阅读《咏怀古迹(其三)》,完成小题。

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3.南宋词人姜夔的咏梅名作《疏影》中这样写道:“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想珮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

”它是对《咏怀古迹(其三)》中哪几句从形象上的丰富提高?
4.颔联对仗很工整,怎样对仗的?有何效果?
5.“环珮空归夜月魂”中的“空”字如何理解?
6.《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王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情怀的抒发,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
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严郑公①宅同咏竹
唐杜甫
绿竹半含箨②,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③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①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国公,②箨(tuò),笋壳。

③帙,包书的的布套。

7.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怎样的形象?
8.请赏析“色侵书帙晚”一句。

9.请你谈谈对最后一联寓意的理解。

三、语言表达
10.将下列语句排列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并将序号填入题干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杜甫的“自谓颇挺出”,是一句充满自信心的自我评价,它有着历史和现实的依据。

②杜甫对自己的政治器识和文学才华也是十分自信的,而这两点,也恰好是当时科举考试的两项重要考试内容。

③历史的是家庭的影响,现实的是个人的秉赋。

④所以,他在最早的行卷之作《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才写下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的自负诗句。

参考答案
1.C
【解析】
C项前后句对应的字词在词性和字音平仄上不符合对仗的要求。

2.B
【解析】划分节奏时不能把意义单位分开。

A项,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C项,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D项,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3.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4.“一去”与“独留”,“一”与“独”同义互文,将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得入木三分。

可见,昭君是多么孤独!“紫台”对“青冢”,一个富丽繁华,一个荒凉冷落,对比多么悬殊!“连”对“向”,“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

“朔漠”对“黄昏”,“朔漠”即北方的大漠,“黄昏”一般指时间,而在这里似乎更主要指空间,即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何等的空旷凄清!它是那样的大,仿佛能够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独有一个墓草长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为什么?青冢有恨啊!一年年、一天天,向人们展示着千古的悲哀!就这么两句工整的对偶,内涵却相当丰富:上句写她生前的不幸与孤苦,下句写她死后的孤寂与冷落,一句话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

对比反衬: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

5.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既然大错已经铸成,你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

深入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父母之邦,可见其怀念故国之心是多么强烈啊!像这样一位美女,竟然沦落到如此下场,怎不感动?怎不伤心?一个“空”字,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

6.不是。

王昭君有倾城倾国之貌却无人省识,汉元帝不辨美丑,竟要靠“画图省识”;自己一片赤诚,尽忠进谏,皇帝却不分忠佞,无辜贬斥自己。

而这些都不能明说,所以只能借写王昭君的不幸来暗寓自己的不幸,故诗文与诗题是非常相配的。

【解析】3.从“江南江北;想珮环、月夜归来,”得出“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4.“一”与“独”数字对仗,“一去”与“独留”,“一”与“独”同义互文,写出了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紫台”对“青冢”,一个富丽繁华,一个荒凉冷落,对比多么悬殊;
“连”对“向”,“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朔漠”对“黄昏”,“朔漠”即北方的大漠,“黄昏”一般指时间,而在这里似乎更主要指空间,即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何等的空旷凄清!它是那样的大,仿佛能够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独有一个墓草长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为什么?青冢有恨啊!一年年、一天天,向人们展示着千古的悲哀;上句写她生前的不幸与孤苦,下句写她死后的孤寂与冷落,一句话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

对比反衬: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

5.大错已经铸成,你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父母之邦,可见其怀念故国之心是多么强烈;一个“空”字,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

6.先表明观点,再说明理由。

不是。

诗题叫《咏怀古迹》,他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他的身世家国之情的。

杜甫当时正“飘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

虽然他在夔州,距故乡巩义一带不像昭君出塞那样远隔万里,但是“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洛阳对他来说,仍然是可望不可即的地方。

他寓居在昭君的故乡,正好借昭君当年想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他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

7.形象:嫩竹新出,竹影阴凉;雨洗竹净,风送竹香。

8.翠竹的影子投映在书上,使人感到光线暗了下来,“侵”字写出了竹影移动扩大的渐进过程,“晚”字写出了竹荫给人带来的时间错觉。

9.示例:①要尊重天性,顺应自然;②要呵护人才,不要摧残人才;③期待得到提携,使自己有所作为。

【解析】杜甫的这首咏物诗,清新雅致。

首联“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描写新发之竹,“半含”“才出”抓住了春笋蓬勃生长的典型过程。

颔联“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竹的颜色绿得逼你的眼,绿色掩映在书卷中,似乎天色都暗了下来。

竹影摇曳,竹色青葱,晃动的竹影移过酒器,显得更加清凉。

这一联选取“竹色”给人的感受,让我们置身于竹荫中。

“侵”字写出竹影渐大渐强的过程;一“晚”字写出竹林之密、竹之高、竹之浓给人带来的错觉。

颈联“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细细的春雨把竹洗得一尘不染,微微的春雨送来缕缕翠竹的清香,这两句从视觉和嗅觉来写竹,最后一联作者展开想象,仿佛看到了竹已伸入云端,轻轻地攒动着。

杜甫又何尝不是以竹自喻,渴望得到严武的提携而有所作为呢?10.①③②④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的连贯性。

排序时注意确定中心话题,然后根据句中的关键词理清句间的逻辑关系。

比如本题中,通读句子后会发现是在论述杜甫的“自谓颇挺出”的自信心之后,分析产生这种心理的原因,进而就“个人的秉赋”进一步论述,最后举例证明上述的论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