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历史上的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12
需求拉上说
13
成本推动说
1. 这是一种侧重从供给或成本方面分析通货膨胀形成 机理的假说。 2. 成本推动原因有二: 一是工会力量对于提高工资的要求(工资推 进通货膨胀论); 二是垄断行业中企业为追求利润制定垄断价 格(利润推进通货膨胀论)。
14
成本推动说
3. 成本推进理论模型在于论证:不存在需求拉上的 条件下也能产生物价上涨。所以,总需求给定是 假设前提。
既然存在这样的前提,当物价水平上涨时, 取得供求均衡的条件只能是实际产出的下降,相 应的则必然是就业率的降低。因而这种条件下的 均衡是非充分就业的均衡。
4. 这种理论也试图用来解释“滞胀”。
15
成本推动说
16
供求混合推动说
1. 这种观点认为,在现实经济社会中,通货膨胀的 原因究竟是需求拉上还是成本推进很难分清:既 有来自需求方面的因素,又有来自供给方面的因 素,即所谓“拉中有推、推中有拉”。 2. 当非充分就业的均衡存在时,就业的难题往往会 引出政府的需求扩张政策,以期缓解矛盾。这样, 成本推进与需求拉上并存的混合型通货膨胀就会 成为经济生活的现实。
34
就业与通货膨胀的替代理论 与滞涨
就业与通货膨胀的替代理论 与滞涨
图a
图b
35
就业与通货膨胀的替代理论 与滞涨 4. 转换之后的菲利浦斯曲线说明,通货膨胀和失业
之间存在着一种替代关系。从政策角度说,要想 使失业率保持在较低的水平,就必须忍受较高的 通货膨胀率;要使价格保持稳定,就必须忍受较 高的失业率。二者不可兼得。 5. 然而,进入20世纪70年代,大多数西方发达国家 先后出现了“滞胀”局面。即经济过程所呈现的 并不是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的相互“替代”,而 是高的通货膨胀率与高的失业率相伴随。这就说 明,菲利普斯曲线的描述和推导并非总能成立。
西方经济学中的货币供应与通货膨胀理论

西方经济学中的货币供应与通货膨胀理论货币供应和通货膨胀是经济学中两个重要的概念,其在西方经济学理论中得到广泛的研究与分析。
本文将探讨西方经济学中关于货币供应与通货膨胀的理论,并分析它们的关系以及对经济的影响。
一、货币供应理论的演变1. 经典货币供应理论经典经济学家如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人提出了货币供应理论的雏形。
他们认为,经济增长和货币供应之间存在密切关系,货币供应的增加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2. 关键观点的出现20世纪初,经济学家欧根·冯·伯克斯坦和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在货币供应理论中提出了重要的观点。
伯克斯坦认为,货币供应的增加将导致通货膨胀,即货币超发将使物价上涨。
凯恩斯则强调了货币供应对投资和消费的影响,他认为通过调整货币供应,政府可以调控经济的增长。
3. 货币供应理论的发展随着经济学的发展,货币供应理论也不断演变。
著名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哈耶克和米尔顿·弗里德曼提出了新古典经济学中的货币供应理论。
他们认为货币供应会对价格水平产生直接的影响,即货币供应的增加将导致通货膨胀。
二、通货膨胀理论的探讨1. 通货膨胀的定义和影响通货膨胀指的是一种普遍物价持续上涨的现象。
它会导致货币贬值,增加人们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成本,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西方经济学家通过对通货膨胀的分析,提出了不同的理论。
2. 供给通货膨胀理论供给通货膨胀理论认为,通货膨胀是由于物价上涨引起的。
当供应不足时,商品价格上涨,从而导致通货膨胀。
这一理论强调了供给方面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3. 需求通货膨胀理论需求通货膨胀理论认为,通货膨胀是由需求过多引起的。
当需求超过供应时,价格上涨,从而导致通货膨胀。
这一理论强调了需求方面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4. 货币通货膨胀理论货币通货膨胀理论认为,通货膨胀是由货币供应的增加引起的。
当货币供应超过经济所需时,物价上涨,从而导致通货膨胀。
《西方经济学》第十八章 通货膨胀与失业理论

10
(二)凯恩斯主义的解释
早期凯恩斯主义者也认识到如果没有货 币供给的增长,价格水平不会持续上升。但 是,他们强调的是短期分析。在短期,货币 供给只是影响价格水平的因素之一。此外, 消费、投资、政府购买支出和税收等因素都 会影响价格水平。这些因素的扩张性变动都 会引起价格水平的上升,因此,他们不认为 通货膨胀是一个简单的货币现象。现代凯恩 斯主义者关于通货膨胀成因的看法与古典主 义和货币主义基本相同,即也认为通货膨胀 是一种货币现象。
38
三、降低失业率的政策
(一)控制自然失业率的上升趋势 (二)人力培训计划
• 存在结构性失业时,扩张性的需求管理政策只 会提高通货膨胀率,而对降低失业率没有明显 的效果。因此,应该积极开展职业性技术教育 和资助大学教育来提高工人的技术水平和应变 能力,使结构性失业的工人适应新兴工作岗位 的需要,降低失业率。
22
第三节 通货膨胀的动态效应
一、动态的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 二、动态调整:货币扩张 三、动态调整:财政扩张 四、滞涨的原因
23
一、动态的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 曲线
• 在通货膨胀率和产出空间上分析菲力浦 斯曲线,只不过这时短期的菲力浦斯曲 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这说明, 在短期均衡的动态调整过程中,通货膨 胀率、失业率和产出水平之间存在着密 切的关系。对这三者之间关系的考察可 以帮助我们了解通货膨胀的过程以及经 济中出现滞胀的原因。
第十八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通货膨胀与失业理论
通货膨胀 菲力浦斯曲线 通货膨胀的动态效应 降低通货膨胀率的对策
第一节 通货膨胀
一、通货膨胀的效应
二、通货膨胀的原因
2
一、通货膨胀的效应
通货膨胀(inflation)是指价格水平的普 遍的、持续的上升。
通货膨胀有哪几种类型?西方经济学是如何解释通货膨胀成因的?

通货膨胀有哪几种类型?西方经济学是如何解释通货膨胀成因的?
根据不同的标准,通货膨胀有不同的分类。
按照通货膨胀的严重程度,可以分为爬行的通货膨胀、加速的通货膨胀和超速的通缩膨胀;
按照通货膨胀发生的原因,可以分为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和结构型通货膨胀。
对于通货膨胀的原因,西方经济学家对其进行了多种多样的解释。
(1)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
认为通货膨胀是总需求超过总供给
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的上涨,是“过多的货币追求过少的商品”的现象。
凯恩斯学派认为,当经济达到充分就业后,由于总产出已经达到最大化,这时货币供给量增加或货币流通速度加快会形
成过度需求,从而使一般物价水平与货币数量同比例上升,产生“真正的通货膨胀”。
(2)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其从供给方面来解释通货膨胀,认为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也会引起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地上涨。
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具体又可分为工资推动型通货膨胀、利润推动型通货膨胀和进口型通货膨胀。
(3)结构型通货膨胀,其认为在总需求和总供给处于平衡状态时,由于经济结构性因素的变动所引起的物价普遍持续的上涨。
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动具体表现为需求结构的变动和各部门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的差异。
(4)货币主义学派的解释。
货币主义学派强调货币是影响总需求的主要因素,通货膨胀的产生主要是货币供给增加的结果。
英国近30年通货膨胀

1990 9.5% 1997 3.1% 2004 3.0% 2011
5.2%
H
4
2009
1990
H
5
H
6
在1975年到1984年西方遭遇了石油危机和通 货膨胀时期,西方饱受滞胀困扰,人均 GDP非常低,英国撒切尔夫人实行私有化 政策,将大量国家所有企业转给私人部门, 种种措施让西方国家摆脱滞胀,经济有所 发展。
H
9
撒切尔夫人时代保证了英国的经济增长。在其治下,英国 的通货膨胀由1975的27%降至1986年的2.5%。从她第2任期 开始,英国经济开始持续稳定增长。在她第3任期内,英 国政府自50年代以来的财政赤字终于转为盈余。她毋庸置 疑是英国最伟大的首相之一。
H 10
英国从1993年以来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年均增长 率为2.7%,通货膨胀率平均为2.8%,失业率为7%, 成为欧盟中经济前景"最乐观"的国家。
H
3
Inflation Rate of UK in recent 30 year
Year Inflation
Year Inflation
Year Inflation
Year
Inflation
1984 5.0% 1991 5.9% 1998 3.4% 2005
2.8%
1985 6.1% 1992 3.7% 1999 1.5% 2006
H
7
面对英国当时国内经济衰退、通货膨胀、失业增多等诸多问题,撒切尔夫人上 台执政后,以冷酷和毫不妥协的态度,对这个“欧洲病夫”开出了一系列经 济改革的药方,其中在货币政策上,撒切尔夫人奉行芝加哥学派的弗里德曼 教授为首的货币主义政策,紧缩公共开支、控制货币供应量、大幅度提高利 率以抑制通货膨胀。撒切尔夫人坚决反对过去那种在国家干预之下靠扩大投 资、增加就业和提高消费来刺激经济发展的做法,而采取了控制货币发行量、 遏止通货膨胀、减少国家干预、重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办法,来扭转英国 经济衰退。在1981至1986年期间,由通货膨胀从(1980年5月的)21.9%这 一高峰下降到(1986年夏季的)2.4%。
20世纪70年代美国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20世纪70年代美国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历了历史上最为严重的通货膨胀期之一。
通货膨胀是一种病态的货币现象,它会导致物价水平不断上升,购买力不断下降,从而使经济体系出现一系列问题。
本文将分析20世纪70年代美国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一、通货膨胀的原因1.1971年布瑞顿森林体系崩溃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放弃布瑞顿森林体系,并且取消了黄金兑换美元的政策。
这一举动导致美国的货币大量流入国际市场,加剧了通货膨胀的程度。
2.全球石油价格飙升1973年,阿拉伯国家联合组织对美国等西方国家宣布石油禁运,导致全球原油价格飙升。
美国因为依赖进口石油,因此也受到了重创。
高昂的石油价格导致成本上升,物价水平也随之上涨。
3.政府财政政策美国政府在20世纪70年代采取了一系列财政政策,如扩大政府开支、削减税收等措施,以刺激经济增长。
但这些政策导致了财政赤字的出现,加重了通货膨胀的程度。
4.工会力量增强20世纪70年代,美国工会力量的增强使得劳资谈判中工会的要求有较大的发言权,因此工人的工资也随之上涨。
这也起到了推动物价上涨的作用。
1.购买力下降由于物价上涨,消费者的购买力也下降。
这使得人们的消费需求减弱,购买欲望降低,对经济发展不利。
2.生产成本上升成本上涨导致企业的生产成本增加,降低了企业的盈利能力。
同时,高昂的生产成本还会抑制企业的扩张和投资。
3.通货膨胀预期高通货膨胀使得市场上出现通货膨胀预期,这会进一步加剧通货膨胀现象。
因为人们预期物价还会上涨,就会进行消费存货,催生通货膨胀。
4.资源分配失衡通货膨胀会导致资源分配的失衡,因为价格过高的产品和服务会得到更多的资源分配,这会导致其他的领域得不到足够的资源支持,妨碍了经济的均衡发展。
总之,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通货膨胀是由多个因素共同引起的,同时它也给美国经济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通货膨胀的教训是,货币政策必须稳健,财政政策也必须谨慎,避免通货膨胀现象再次发生。
第八章通货膨胀理论

(3)斯堪的纳维亚小国型通货膨胀:所谓“小国”不是根 )斯堪的纳维亚小国型通货膨胀:所谓“小国” 据国土和人口因素而言的,而指该国在世界市场上只是 据国土和人口因素而言的, 价格接受者,而不能决定商品的国际价格。 价格接受者,而不能决定商品的国际价格。该国经济分 两大部门: 开放经济部门和 非开放经济部门。 开放经济部门和b非开放经济部门 两大部门:a开放经济部门和 非开放经济部门。由于小 国是价格接受者,因此,当世界市场上价格上涨时, 的 国是价格接受者,因此,当世界市场上价格上涨时,a的 产品价格也随之上涨,也使a的工资上涨 的工资上涨。 的影响, 产品价格也随之上涨,也使 的工资上涨。受a 的影响, b向a看齐而提高工资,结果 的生产成本上升,产品价格 看齐而提高工资, 的生产成本上升, 向 看齐而提高工资 结果b的生产成本上升 提高,导致“小国”全面的通货膨胀。 提高,导致“小国”全面的通货膨胀。 4)落后经济的结构型通货膨胀:结构主义者认为, (4)落后经济的结构型通货膨胀:结构主义者认为,在发 展中国家,由于落后的、 展中国家,由于落后的、不合理的经济结构不适应经济 发展需要,尤其是农业、 发展需要,尤其是农业、外贸和政府部门具有制度性的 刚性使物价水平随经济发展一起上涨。 刚性使物价水平随经济发展一起上涨。 第一、过时的土地所有制使农业结构僵化, 第一、过时的土地所有制使农业结构僵化,导致农业生产 率及供给弹性低下,由于工业和人口的增长, 率及供给弹性低下,由于工业和人口的增长,使得农产 品价格上涨,由于农业的基础地位, 品价格上涨,由于农业的基础地位,带来整个物价水平 上涨。 上涨。
第一节 通货膨胀的定义与测度
一、通货膨胀的定义(四种主要观点) 通货膨胀的定义(四种主要观点) 1、“通货膨胀的意思是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普遍 、 上升的时期” 萨谬尔逊) 上升的时期”(萨谬尔逊) 2、“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起因于货币量的急 、 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 剧增加超过生产的增长…… ……如果货币数量增加的速 剧增加超过生产的增长……如果货币数量增加的速 度超过能够买到的商品和劳务增加的速度, 度超过能够买到的商品和劳务增加的速度,就会发 生通货膨胀” 米尔顿·弗里德曼 弗里德曼) 生通货膨胀”(米尔顿 弗里德曼) 3、“通货膨胀是由于对同样经济活动的工资报酬率 、 的日益增长而引起的物价直升变动” 罗宾逊) 的日益增长而引起的物价直升变动”(琼·罗宾逊) 罗宾逊 4、“通货膨胀是一个价格持续上升的过程”(赫尔 、 通货膨胀是一个价格持续上升的过程” 穆特·弗里希 弗里希) 穆特 弗里希)
第八章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格水平保持不变;
• 2)若闲置资源已有大量使
用(AS曲线上升段),资源
和技术变得稀缺,资源成本
上升,总供给还能增加,此 P2 时,增加货币供应量会造成
•
一定程度的物价上涨; 3)在充分就业的情况下 (AS曲线垂直段),由于生
P1 P0
产能力的制约,总需求的增
加不能再引起产量的增加,
而只是导致物价水平按同一 0 比例增加。
高,或来自利润的超成本的提高)而不断左移时,它与不变的总需求曲线 的交点沿着后者不断地向左上方移动,这意味着经济的产出量不断地减少2,7 而价格水平则不断地上升。
1、工资推进
劳动力市场并非完全竞争,而是卖方垄断——工会的存 在。
❖ 工资——价格螺旋 工资水平高于均衡工资 货币工资增长率>劳动生产率增长 提高产品价格以维持利润 一般物价水平上涨导致要求更高的工资
水平上升的过程。
✓ 1、工资推进通货膨胀:是
P3 P2 AS3
指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造成的 P1
过高工资所导致的通胀。
AS2
✓ 2、利润推进通货膨胀:指
AS1
垄断企业和寡头企业利用市场势 力谋取过高利润所导致的通胀。
0
AS
E3 ◎ E2
◎ E1
◎
AD1
Y3 Y2 Y1 YF
Y
▪ 如图所示,随着总供给曲线由于成本提高(或来自工资的超生产率的提
15
PPI与WPI的区别
❖ 该指数是根据企业,而不是消费者,所购 买的商品的价格变化状况编制的。
批发价格指数WPI统计对象是企业间在第一 次批发环节集中交易的价格。
生产者价格指数PPI主要统计对象是商品的出 厂价格。 ❖ 应该说PPI位于WPI的上游,但对于不通过 批发商而直接销售给用户的商品而言,WPI 和PPI一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92年-1994年粮价先涨的严重通货膨胀
1993年物价狂起,国内的通货膨胀率为13.2%,到了l994年,中国35个大中城市的食品类价格竞比上年同期上涨34.1%,l994年是物价涨幅最高的一年,达21.7%。
此次通货膨胀表现为邓小平南巡讲话后,中国经济进入高速增长的快车道。
起因主要是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扩张过猛和金融秩序的混乱。
有人形象地总结为“四热”(房地产热、开发区热、集资热、股票热)、“四高”(高投资膨胀、高工业增长、高货币发行和信贷投放、高物价上涨)、“四紧” (交通运输紧张、能源紧张、重要原材料紧张、资金紧张)和“一乱”(经济秩序特别是金融秩序混乱)。
这次通货膨胀以粮食价格的上涨为先行,呈现逐年上升的明显的通货膨胀趋势。
从体制基础上看,l994年通货膨胀的背景是1991年-1993年大范围放开工业生产资料、工业消费品和服务价格,l992年4月起分期分地区放开粮食的购销价格等,市场化进程加速使得绝大部分商品价格放开由市场调节,“双轨制”基本上退出历史舞台。
由于利益刚性的存在,这种调整必然带动价格总水平的上升。
从需求方面看,需求膨胀特别是投资膨胀是该次通货膨胀的主要诱因。
l991年-1993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逐年攀高,从23.9%上升到44.4%,进而升至61.8%,增幅创改革开放以来之最。
从供给方面
看,通货膨胀的峰值出现在1994年,当年商品零售价格上涨21.7%,除食品外的工业消费品涨幅也显著上升。
最早的通货膨胀可以追溯到中世纪时期。
但是,之前的通货膨胀和后来的20世纪相比,社会经济的影响较小,并且局限于少数国家,比如葡萄牙、西班牙,持续时间和价格涨幅相对有限。
尽管l8世纪以后英国及其他欧洲国家的通货膨胀也吸引了当时经济学家和经济历
史学家的注意,但除了拿破仑战争时期和19世纪50年代曾有过价格的飙升,总的价格水平还是比较平稳且轨迹呈现下斜趋势,1895年英国的币值甚至还要高于拿破仑战争的末期。
进入20世纪,通货膨胀成为世界上所有国家的严重社会经济问题。
l895年以后,欧洲国家的商品价格就开始以相对较低的涨幅上升,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价格进入高速上涨时期。
后来,第二次世界大战再次让人们看到通货膨胀的降临,虽然期间价格涨幅相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较小,但一个严重的问题是,“二战”后并不像“一战”结束后价格就趋于稳定,除了极少数的几个国家,从西方到亚洲,从发达国家到欠发达国家,都不同程度地经受了持续通货膨胀的影响。
绝大多数市场经济国家在1949年-1953年价格都出现飞涨,比如奥地利、法国、日本和韩国的市场价格指数最高分别达到114.28、111.30、109.08和134.900。
在紧接着的15年中,绝大多数拉丁美洲国家经历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一些国家的年均价格指数超过了125。
这一时期,工业发达国家的通
货膨胀相对温和,年通货膨胀率平均为3.7%,其中奥地利、法国、日本较高,美国、瑞典较低。
1969年以后,通货膨胀又开始在所有的开放型经济国家加剧,这些国家的通货膨胀率达到8.0%以上,这是1968年主要工业国家通货膨胀率的2.5倍,到1974年达到最高峰。
在20世纪最后的20年,全世界关于通货膨胀的关注更多地转移到一些发展中国家。
通货膨胀在美国
1956年-1957年的通货膨胀。
朝鲜战争结束后,货币供应量提高过快,居民家用汽车、居住消费和商业投资浪潮的形成,美国经济呈现高速增长之势。
从1956年开始,美国物价一直保持了高速的增长。
实际和预期需求总和的过度扩大,刺激了部分行业,并且直接导致了这些耐用消费品行业的工资水平快速上升,并由此更广泛的推动了其他行业工资水平和全社会物价水平的提高。
1966年-1968年的通货膨胀。
此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快速上升,特别是食品、服务和居住价格出现较大幅度上涨。
社会总需求的过快上涨以超过劳动生产率增速的速度提升了工资水平,一系列财政货币政策,如额外冲资、投资税收信用减免等是这一时期价格上升的主要原因。
1971年-1975年的通货膨胀。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由于年成不好造成农产品歉收,加上库存不足,进口困难,世界需求提高,食
品价格涨幅达到年均19%。
二是由于全世界需求剧增,基础产品出现了量缩价升的趋势。
1973年-1974年,美国石油批发价格上升了51%。
三是新的货币支付平衡政策导致了美元较大程度的贬值。
1978年-1980年的通货膨胀。
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最为严重的一次通货膨胀,美国的CPI从1978年的l06.5冲高到1980年的113.8。
两个原因导致了价格的走高:一是受制于劳动工会的压力,单位劳动成本再一次提升,成本推动成为此次通货膨胀的主要特点。
二是第二次石油价格波动严重地破坏了全美油价定价机制,进而造成更广泛的全社会商品和服务价格的失控。
通货膨胀在德国
近百年来,德国经济在增长的过程中也遭遇了多次通货膨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恶性通货膨胀;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战后的通货膨胀;20世纪90年代初两德统一后,1992年第二季度经济开始陷入萧条,而同时货币供应量的大增,通货膨胀再次爆发。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德国的货币供应量大约只有60亿马克,但到了1918年11月17日宣战为止已经增加到了284亿马克,相当于一战前货币发行量的473%,即增加了3.73倍。
一战的硝烟渐渐远去,德国的通货膨胀并没有随着大战的结束而终结,相反在战后出现了奔腾式发展,最终陷入了恶性通货膨胀的深渊。
从1922年初到1923
年底,在两年的时间里,德国的货币发行量上升到天文数字,1923年底,德国的货币流通总量,相当于战前的1280亿倍。
1918年11月停战的时候,德国的物价已较1913年上涨了117%;战后物价上涨速度加快,次年物价上涨了247%,是4年大战期间总涨幅的1.5倍。
一年后大涨约11倍。
l921年11月物价开始步入疯狂的攀升阶段,1922年批发物价指数为45205,是l913年物价的448倍。
1922年后,螺旋式上升进入加速阶段,至1923年底物价指数已高达约1432万亿,是战前物价的1.4亿倍多。
战后5年物价上涨了66亿倍。
通货膨胀在日本
“二战”后日本也发生了严重的通货膨胀,这是典型的财政通货膨胀,症结在于战后供应能力极端缩小。
原因是多方面的:长期战争积累了强大的购买力,而消费品的供应能力却因战争破坏下降了。
滥发的临时经费加剧了通货膨胀;以转产为由的银行贷款增多和存款减少;银行券的大量发行;存款挤兑:物资被隐藏和生产上人为的开工不足;大资本家为避免资产被没收而减产或转产。
20世纪的百年中,日本也没有能摆脱掉通货膨胀,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深受通货膨胀之苦。
1960年-1968年的通货膨胀。
在这一期间,日本经历了其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经济高速增长,经济结构迅速变化,政府的货币财政政策取向的赤字化。
在这9年中,日本的年平均CPI达到l05.4。
1969年-1972年的通货膨胀。
这次通货膨胀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货币供应量过大导致供需失衡;二是其他国家通货膨胀提高了日本的产品出口竞争力,带动了日本产品的出口量和产品价格,从而影响国内价格走高;三是进口原材料价格上升对于工业“两头在外”的日本来说,自然地带动了国内价格的上涨。
1972年-1974年的通货膨胀。
日本经历了战后最为严重的一次通货膨胀。
这次通货膨胀是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外部压力来自1972年第四季度后食物、纺织材料、木料和皮革物品的进口价格水平持续以20%以上的速度上升,原油的上涨更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内在因素是由于国内的宽松货币政策、资金的流动乘数进一步扩大和全社会有效需求呈爆炸式增长。
通货膨胀在巴西
巴西的通货膨胀主要发生自20世纪的后半个世纪。
1952年-1964年,年平均通货膨胀率达到了16.3%。
这期间有三个经济现象值得我们总结:一是国家财政赤字,货币投放过快,持续的工资增长和汇率的不断下跌是巴西国内通货膨胀的原因;二是这个时期的通货膨胀还表现了一定程度的“通胀积累”,并由此刺激巴西国
内经济的加速发展;三是1963年后,政府为了解决收入不公和社会危机问题,鼓励工会以有力的手段进行工资的谈判,工资成为推进通货膨胀的加油器,导致1963年、l964年的平均通货膨胀率达到70%以上。
l973年,新一轮通货膨胀又开始加剧,并在1974年的5月、6月达到峰顶,l974年巴西通货膨胀率达到了34.0%。
巴西经济外向度的提高是这一时期通货膨胀的最重要原因。
因此,石油危机造成的世界性通货膨胀就毫无疑问地影响着巴西。
此外,这一时期资金流动性过剩和“产出差异”的下降也是导致新一轮高通货膨胀的重要因素。
20世纪90年代初中期巴西又一次出现通货膨胀。
特别是在1989年-1990年和l994年-1995年,月平均通货膨胀率在30%左右,l995年,巴西政府采取了“REAL PLAN”实行新流通货币,并由此成功地克服了通货膨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