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虞美人》说课稿
《虞美人》说课稿-附答案

情感、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对词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进而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修养。
3、教材的重难点
以实现技能目标作为此次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是此次教学的难点。
二、说学情
此次教学面对的是刚入高二的学生,在此前高中阶段的学习中,学生是没有接触过“词”这样一种新文体的,所以,词相对学生来说比较生疏,至少此前学生对词“接触甚少、知之不多”。另外,步入高二年级的学生在此前已经接触过古代诗文的学习,在思想信仰、人生情趣上受过传统诗文文化熏陶,故对“词”这样一种新的文体范式接受上有一定心里基础、知识准备。
因此,我确定学生可以有以下学法:
1、自主学习法。搜集整理李煜的生平经历、创作风格等资料、并在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简单分析;
2、换位思考法。主人公自我替换,实现读者与作者的人生置换,试图直达作者的内心。
五、说教学过程
此次教学初步设置七个流程,其中,重难点设置在第五阶段。
1、导入课程,进行情境陶冶引导、寓教于乐。借助Flash动画、PPT课件等多媒体手段,播放现代歌曲《邓丽君—一江春水》。让学生静心聆听音乐,感受音乐的声律基调、思想情感。此过程安排3—4分钟。
5、讨论、探究法。自主思考讨论、各抒己见。
6、训练法。位置置换,将自己置于李煜的位置、处境遭遇并结合词中词人运用的“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的艺术技巧及“白描、比喻”的表现手法试着写一篇美文。
李煜《虞美人》说课稿+教学设计

李煜《虞美人》说课稿+教学设计李煜《虞美人》说课稿+教学设计李煜《虞美人》说课稿一、说教材《虞美人》这首诗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第四册“词别是一家”板块。
根据教学大纲的目的要求,中学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才能,进步文化品位,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开展健全个性,形成健全人格。
根据教学大纲中高中语文教学应“让学生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这一要求,确立了本课的知识目的:1、理解诗人李煜及其重要作品2、挖掘和把握诗歌的主要意象。
根据新课标中要重视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才能这一要求,确立了本课的才能目的: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才能以及逻辑思维才能。
根据大纲教学目的中要培养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新课标中要求的审美体验和价值观统一这一维度,确立了本课的德育目的: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
诗歌鉴赏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如何在反复吟诵中通过联想和想象把枯燥的、抽象的语言文字复原成立体的、生动的画面从而把握隐藏在文本背后的诗人的内在情思。
据此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景、境、情的关系。
根据新课标和大纲中“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新的学习方式”这一要求,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难点: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二、说教法这课的教学,就教而言,主要采取如下方法:1、吟诵法。
其根据诗诗歌讲究韵律和节奏,通过老师和多媒体音像资料反复的声情并茂的吟诵,能使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格律美、音韵美。
同时通过反复吟诵,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才能,进入诗歌的情境。
2、讲析法和点拨法。
详细到诗歌《虞美人》的鉴赏中,由于作者李煜反差宏大的人生经历,因此前后期情感特点不同,这一点要点拨到位。
3、讨论法。
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针对文本这个平台平等对话和心灵沟通的过程。
语文课应该成为他们发表个人见解的舞台。
只有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参与讨论,平等对话,才能有助于培养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灵感,才有利于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开展。
虞美人说课稿教学设计7篇

虞美人说课稿教学设计(精选7篇)虞美人说课稿教学设计(精选7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有利于老师对要授课的课程内容进行提炼,梳理清晰教学重点。
下面是由我给大家带来的虞美人说课稿教学设计7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虞美人说课稿教学设计(篇1)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您们好!我说课的题目是《虞美人》。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一)本课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虞美人》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中的第4篇课文《词七首》的第一首,该单元选唐宋诗词17首,总的教学目的是了解词的流派及其特点,在反复诵读中,运用联想和想象,探究诗词的意境,培育学生初步鉴赏唐宋诗词的能力。
《虞美人》的是五代南唐著名词人李煜。
李煜,史称南唐后主,在位15年,期间,“性骄侈,好声色,又喜浮图,为高谈,不恤政事”,宋太祖开宝年间,宋兵攻克金陵,李煜投降,被送往汴京(今河南开封),幽居在一座深院小楼,从今,由帝王变成了阶下囚,过着凄凉的生活。
确实,李煜作为一个君主,没有什么可称道的,但作为一个词人,却留下了许多血泪文字,千古传诵。
前人吊其诗云“做个才子真绝代,可怜薄命做君主”。
他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也是整个词史上一流的大家。
他后期的词由于生活的巨变,以一首首泣尽以血的绝唱,使亡国之君成为千古词坛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词话》语),正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
这些后期词作,凄凉悲壮,意境深远,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言:“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人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至于其语句的清丽,音韵的和谐,更是空前绝后的了。
《虞美人》就是最典型的代表作。
他也因吟咏“故国不堪回首”而在978年被宋太宗用牵机毒杀。
“虞美人”成了他的绝命词!(二)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
根据新课标、单元提示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1、知识与技能:分析、体悟本词的内容、情感,领会抒发感情的独特风格,进一步提高诗词鉴赏的能力。
古诗词诵读《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说课稿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虞美人》说课稿一、说教材《虞美人》选自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上册,是古诗词诵读任务群诵读篇目。
本词是李煜生命中最为重要的一首词作,极具艺术魅力,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和积淀学生的人文素养意义非凡。
而且这首词篇幅短小,有古诗新唱,易于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为学生很好地诵读其他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说学情总体来说,所教班级的学生语文素养较低,古诗文阅读能力较差,缺乏想象力和鉴赏力,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教师深入浅出,不断创造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才能把教学目标落实到位。
三、说教学目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要求: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应该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个正确引导,发挥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作用。
2.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味,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
3.创设运用语言文字的真实情境,形成有意义的互动学习环境,帮助学生有效地投入语文实践。
4.创设综合性学习情境,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基于新课程标准的这些要求,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1.语言的建构和运用:品析诗歌语言,体悟意境。
2.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本词的表现手法,理解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艺术特色,提高诗词的鉴赏能力。
3.审美鉴赏与创造:感受词作的语言美、形象美和情感美,培养对诗词的二次创造力。
4.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词作所表达出来的词人情怀,增强文化自信和认同。
教学重点:品析词作语言,把握艺术特色,提高诗词的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体会李煜词“赤子之心”“以血书者”的特色,体味其深沉的亡国之恨和离愁别绪。
四、说教法1.诵读教学法。
诵读是古代诗歌教学中关键性的一环,反复的、声情并茂的吟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的情境。
2.情境体验法。
课前播放中央一台《经典咏流传》“任嘉伦传唱《琵琶行》”片段视频,激发学生兴趣,然后创设任务情境,启发学生去思考:该如何做好经典传唱人?3.合作交流法。
虞美人教案(通用14篇)

虞美人教案(通用14篇)虞美人教案(通用14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虞美人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虞美人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其人、论其事、诵其诗。
2、评鉴名句,把握诗人的感情。
3、自主阅读,提高审美情绪,培养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评鉴名句,把握诗人的感情。
2、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
一、导入: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一首最美丽也是最绝望的词——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
(板课题)二、简介词人——李煜(多媒体呈现李煜头像及相关档案)姓名:李煜别名:重光生辰:937年七月初七祭日:978年七月初七国家:南唐职业:国主词人信仰:佛教三、听、读:1、听:现在让我们随着《虞美人》一词,一起走进这位南唐末代帝王的内心世界。
请大家认真听录音朗读,用心感受词人通过词传达出来的情感。
(放录音朗读)2、问:同学们通过听了诵读能不能体会到作者写这首词时的心情?(幽怨、悲伤、无奈、悔恨)同学们说得很好,接下来请同学们用3分钟的时间读这首词,同桌的两个同学为一组,一个读一个听,并且互相点评,结束之后,我们再请一位同学诵读,好不好?(学生听、评,教师巡视指点)3、刚才同学们都很认真,现在哪一位同学能为我们诵读这首词?(由一位学生读)四、感:通过听、读的环节我们基本把握了这首词的思想感情是幽怨、是悲伤、是无奈、是痛苦。
请同学们想一想这种情感在词中表现最为明确,最为直接的是哪一句?一起说。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这句可以说是这首词的中心句,主旨句,那这句中哪一个字最重要?(愁)因此它是这首词的词眼。
这么说这首词的就是围绕着这个“愁”字来写的。
李煜的“愁”是李清照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还是苏东坡“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壮志难酬之这愁?作者他愁什么?从词作中那里可以体现出他的的愁?(由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老师归纳。
虞美人说课稿

《虞美人》说课稿教材分析1、课文特点及所处地位《虞美人》是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中的第4篇课文《词七首》的第一首,它是五代著名词人,南唐后主李煜的绝命之作李煜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也是整个词史上一流的大家他的词在艺术结构和语言方面的成就影响了包括范仲淹、柳永、苏轼、李清照等在内的许多宋代词人,放在本课首位,既承上一课的唐诗,又引出以后的词人,实属必然本单元是诗词单元,总的教学目的是了解词的流派及其特点,在反复诵读中,运用联想和想象,探究诗词的意境作为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李煜的词感情浓厚,缠绵绯恻,读起来音韵铿锵,节奏感强,境界艳丽有脂粉气,而《虞美人》是其词作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首这首词采用白描手法,以自己的心境去观照事物、想象事物,这样,词中的意象就在“情”的贯穿下,构成了自然流畅、和谐完整的意境2、教学目的①、知识目标:A、体悟词的意境和情感B、领会作者创建意境,抒发感情的独特风格②、能力目标:A、提交学生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B、培养学生举一反三,分析、综合的能力③、德育目标:教育学生珍惜时光,珍惜拥有,培养他们乐观、积极、向上的健康情感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体悟词的意境和情感,领会作者创建意境,抒发感情的独特风格;教学难点是培养鉴赏能力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运用1、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导引法,讨论分析法进行教学首先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反复吟哦诵读,在读的过程中质疑、思考、品析、鉴赏;最后在教师适当的点拨下,在集体的热烈讨论中,理解作者的感情,得到新的认识(解说:使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下围绕中心议题发表各自的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2、采用电教平台,幻灯片等电教手段,扩大教学容量在实际教学中,采用电教平台,幻灯片等电教手段既丰富了教学手段,扩大了教学容量,又吸引了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同时通过直接感知,促进了学生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三、学法指导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采用了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一系列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并在课文赏析后完成课后问题进行巩固,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能力四、教学设想《词七首》均为精选词人及其代表作,通过其学习,能够很好的掌握词的文体知识及两大流派的特点,根据期编排特点我拟用4个课时完成全课的讲授,而《虞美人》拟用一课时讲授主要是由于李煜之词的不同于别及李煜作为词学一流大家,可谓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专作一课时学习,起总领全文的作用五、教学程序1、引入新课①、抽查前一课的背诵②、引入新课:先以简短的导语带出,然后放课件(解说:课件是以邓丽君演唱的《虞美人》开始的用歌导入新课,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既符合了词“合乐而歌”的特点,让学生体会到词的音韵美,又通过幽怨的音乐氛围,让学生初步领悟到本词的感情基调,为下面的学习打下基础)2、讲授新课①、讲解词的知识包括词的简介(定义、特点、分类),词的发展,词的流派和诗词的欣赏艺术(知人论世法,由表及里法、含英咀华法,择善而取法,朗诵吟哦法)(解说:让学生对词有个总体上的把握,并对后面的学习有一个指导的作用)②、介绍作者与作品(解说:是为知人论世,对作者及其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作为对诗词理解的基础)③、诗词诵读学生先听读该词,然后自己吟哦、品读该词,围绕几个问题进行讨论,分析,进而解决问题(解说:在轻柔的《春江花月夜》的伴奏下,让学生闭目倾听课文的诵读,进行想象,想象场景,想象意境,想象词人的心情;进而吟哦、品读该词,在读的过程中深入作者心灵,引起情感共共鸣,为赏析、挖掘词的深层涵义打下情感基础)④、分析作品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发表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问题用幻灯机放映如下:A、“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作者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开文自问,写的是眼前景物“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但因作者降宋后,过着囚犯般的生活,他对人生已然绝望,所以见了春花秋月的无尽无休,反觉厌烦,奇语劈空而下,问得出奇,却在情理之中“春花秋月”是永恒不变的事物,不会休,不会了,而人的生活,命运却时时在改变时光流逝,往事随风,自然之永恒与人生之无常的对比下,生发的是韶光易逝,物是人非的哀叹(解说:引导学生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感情的外化的道理)B、“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字慨叹的是什么情绪?→作者登楼遥望,由眼前之景,而怀想远方的故国,怎奈却叫人“不堪回首”“又”字写出时光在不断流逝,季节的变化引起他无限的感慨——感慨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感慨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步破灭C、“只是朱颜改”中“只是”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改”的只是“朱颜”吗?→这是作者想象中“故国”的图景,是虚写“雕栏玉砌”是客观存在的事物,不会改变,而一个“只是”写出了无奈惆怅的心情因为事实上,改变了的不仅仅是“朱颜”,还有人的地位、感受等变与不变之间,发的是物是人非之慨(解说:“B,C两问引导学生理解虚词的表达作用,通过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D、品味最后一句的感情色彩和表现手法→这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充满怨恨、激楚的感情色彩,显示出作者愁思之深厚强烈,如春水汪洋恣意,一泻千里,又如春水之不分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这种写法,把抽象的愁情形象化,并赋予无形的愁以质感和具象,让人确切地感受到作者感情的深度3、课外延伸以小组为单位,积极讨论,回答下面问题,看哪个小组说得对,说得多,说得快问题用课件显示如下:①、本词两次提到“月”这个意象,想想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月亮”具有什么特殊的涵义?联系我们学过的诗词,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②、本词的结句以水喻愁,形象生动,你还可以找出相似的诗句吗?③、不同的作家写“愁”各有不同,你知道的有哪些?试举例(解说:答案见课件设计这部分,是引导学生始于课堂,走向课外,联系以前学过和自己曾看过、读过的诗词句,理解诗词中意象相对固定的特征,扩展思维和眼界,举一反三,丰富学生的记忆库收藏采用小组比赛法,激起学生好胜心,调动学生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更好的加深学生的记忆)4、课堂练习设计两道选择题,是对课文内容、思想感情、语言运用等方面的分析,旨在进一步巩固这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生学习的效果,模仿高考题型命题,旨在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题目见课件)5、小结李煜后期的词发自内心,写的是从未有人写过的作为亡国之君的故国之思,词中流露的又主要是追惜年华,感慨人事变迁无情,哀叹命运等容易引起普通人共鸣的情绪,因此艺术感染力大大加强,更由于他采用了唐王代词人少用的白描手法,以清新的语言写情,因而形成了他独特的风格,使他成为我国词史上一流的大家重放Flash《虞美人》,在歌声中进一步体味这首词的意境结合板书,背诵这首词(解说:进一步肯定李煜后期词的成就,这是对作者的又一次总体把握,并让学生在歌声和诵读中接受美的陶冶)六、布置作业1、根据课后练习四,以《雨霖铃》和《念奴娇·赤壁怀左》为例,试从题材、语言、意境、表达手法等方面,比较一下婉约派和豪放派的不同之处(解说:这道题旨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综合的能力,并在比较中认识到词的两大流派的不同,更好的掌握这方面的知识)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从课本涉及的词人中任选一个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渠道,进一步了解一下你所选词人的生平、词学成就等,写一篇小论文(解说:《高中语文教学建议》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生方式,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设计这题,旨在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精神,在独立自主的实践活动中,在互助互利的合作中探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训练学生的整理、综合能力和书面表达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提高其语文综合应用能力)七、板书设计虞美人李煜春花秋月————往事永恒小楼东风————故国短暂雕栏玉砌————朱颜对比愁:一江春水向东流(比喻、夸张)李煜词《虞美人》说课稿一、说教材《虞美人》这首诗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第四册“词别是一家”板块。
李煜词《虞美人》说课稿(通用11篇)

李煜词《虞美人》说课稿(通用11篇)李煜词《虞美人》说课稿(通用11篇)李煜词《虞美人》说课稿 1教材分析。
1、课文特点及所处地位。
《虞美人》是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中的第4篇课文《词七首》的第一首,它是五代著名词人,南唐后主李煜的绝命之作。
李煜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也是整个词史上一流的大家。
他的词在艺术结构和语言方面的成就影响了包括范仲淹、柳永、苏轼、李清照等在内的许多宋代词人,放在本课首位,既承上一课的唐诗,又引出以后的词人,实属必然。
本单元是诗词单元,总的.教学目的是了解词的流派及其特点,在反复诵读中,运用联想和想象,探究诗词的意境。
作为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李煜的词感情浓厚,缠绵绯恻,读起来音韵铿锵,节奏感强,境界艳丽有脂粉气,而《虞美人》是其词作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首。
这首词采用白描手法,以自己的心境去观照事物、想象事物,这样,词中的意象就在“情”的贯穿下,构成了自然流畅、和谐完整的意境。
2、教学目的。
①、知识目标:A、体悟词的意境和情感。
B、领会作者创建意境,抒发感情的独特风格。
②、能力目标:A、提交学生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B、培养学生举一反三,分析、综合的能力。
③、德育目标:教育学生珍惜时光,珍惜拥有,培养他们乐观、积极、向上的健康情感。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体悟词的意境和情感,领会作者创建意境,抒发感情的独特风格;教学难点是培养鉴赏能力。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运用。
1、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导引法,讨论分析法进行教学。
首先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反复吟哦诵读,在读的过程中质疑、思考、品析、鉴赏;最后在教师适当的点拨下,在集体的热烈讨论中,理解作者的感情,得到新的认识。
(解说:使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下围绕中心议题发表各自的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
)2、采用电教平台,幻灯片等电教手段,扩大教学容量。
《虞美人》试讲逐字稿

《虞美人》试讲逐字稿开场与引入(1分钟)“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一位特殊词人的内心世界,感受他那份深沉而真挚的情感。
他就是南唐后主李煜,而我们要学习的,正是他的代表作《虞美人》。
在此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知道‘词中之帝’是谁吗?对,就是李煜。
他的生活经历了从繁华的帝王之梦到落魄的亡国之君,这种巨大的转变也深刻地反映在他的词作中。
”背景介绍与作者生平(2分钟)“李煜,这位南唐的最后一位国君,不仅在政治上有所作为,更在文学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的词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被誉为‘词中之帝’。
他的生活经历了从繁华到衰败的巨大转变,这种转变也深深地反映在他的词作中。
《虞美人》正是他这种情感转变的集中体现。
”逐句赏析与讲解(5分钟)“好,现在我们来逐句欣赏这首《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这句词以春花秋月开篇,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同时,也暗示着他对往事的深深怀念。
这里的‘何时了’和‘知多少’都透露出诗人对过去的无尽追忆。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这里,诗人通过小楼、东风、月明等意象,构建了一幅凄美的画面。
‘又东风’暗示着时光的流转,‘故国不堪回首’则表达了诗人对故国的深深思念和无奈。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诗人通过对比雕栏玉砌的永恒与人事的变迁,表达了对过去辉煌的怀念和对现实无常的感慨。
这里的‘朱颜改’不仅指人的容颜变化,更暗指国家的兴衰更替。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句词是整首词的高潮,诗人以江水比喻愁绪,表达了无尽的哀愁和无尽的思念。
这里的‘一江春水向东流’不仅形象地描绘了愁绪的连绵不断,更暗含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无奈与哀痛。
”总结与感悟(1分钟)“《虞美人》这首词以其深沉的情感和优美的意境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它让我们看到了李煜作为一位词人的才华和情感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他对故国的深深思念。
希望大家能够通过这次学习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词同时也能够体会到生活中无常与珍惜当下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煜《虞美人》说课稿李煜《虞美人》说课稿(精选6篇)李煜《虞美人》说课稿1一、说教材《虞美人》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二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第四篇课文,属于自主赏析的课文。
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包括三个单元古代诗歌欣赏,共30首诗歌;三个单元古代散文欣赏,共18篇散文。
所以,这册选修教材的学习有利于夯实高中生古代诗文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文言文阅读能力以及审美能力。
本册书每个单元课文都分为三部分:赏析示例、自主赏析和推荐作品。
本单元为古代诗歌鉴赏单元,单元教学目标“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即声情并茂地吟咏、诵读诗歌,在古典诗歌的音乐美的熏陶中,深刻理解作品的情感。
《虞美人》这首词借景抒情,寄情于景,写得凄凉悲婉,深刻地表达了李煜的故国之思,亡国之痛,是进行诗歌诵读教学很好的例子,而且这首词篇幅短小,有古诗新唱,易于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为学生很好地诵读本单元推荐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关于古代诗歌教学,《全日制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要求:1、培养和激发学生阅读古代诗文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2、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3、学习鉴赏古代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提倡个性化体验。
4、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基于大纲和新课程标准的这些要求,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1、李煜其人其作2、介绍词的一般知识。
3、运用文眼导读法鉴赏《虞美人》全词,品味意境,挖掘作品中“愁”的深层内涵。
考虑到大纲对古代诗歌教学的要求以及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我确定教学重点:李煜其人其作;教学难点:通过分析意象,体会意境,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探究能力。
三、说教法1、朗读法2、问答法3、情境法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并在课文赏析后完成课后问题进行巩固,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能力。
四、教学时数:1课时五、教学步骤1、导入:让学生体会到词的音韵美,又通过幽怨的音乐氛围,让学生初步领悟到本词的感情基调,为下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2、作者介绍:是为知人论世,对作者及其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作为对诗词理解的基础。
3、词的介绍:因为对词的介绍一直我都没有进行过系统的归纳,这次就全方位的对词进行了介绍。
4、了解虞美人。
增加课外知识的含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5、朗读。
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了解词的大体意思,为后文讲解打下基础,同时也培养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
6、整体把握。
主要是通过读课文让学生明确文章的感情基调。
7、逐句赏析。
我所设计的每一个小问题,都是围绕体现全文感情基调的“愁”字展开的,这样就使词的讲解有了一定的整体性。
8、挖掘愁的深层含义。
实际上也是对全文的总结。
9、讨论探究。
这首词和李煜同时所作另一首《浪淘沙》各抒发了作者怎样的个人情感?学习了本课之后,进行课外延伸,达到学习与练习相结合的效果。
10、小结。
李煜《虞美人》说课稿2教材分析。
1、课文特点及所处地位。
《虞美人》是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中的第4篇课文《词七首》的第一首,它是五代著名词人,南唐后主李煜的绝命之作。
李煜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也是整个词史上一流的大家。
他的词在艺术结构和语言方面的成就影响了包括范仲淹、柳永、苏轼、李清照等在内的许多宋代词人,放在本课首位,既承上一课的唐诗,又引出以后的词人,实属必然。
本单元是诗词单元,总的教学目的是了解词的流派及其特点,在反复诵读中,运用联想和想象,探究诗词的意境。
作为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李煜的词感情浓厚,缠绵绯恻,读起来音韵铿锵,节奏感强,境界艳丽有脂粉气,而《虞美人》是其词作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首。
这首词采用白描手法,以自己的心境去观照事物、想象事物,这样,词中的意象就在“情”的贯穿下,构成了自然流畅、和谐完整的意境。
2、教学目的。
①、知识目标:A、体悟词的意境和情感。
B、领会作者创建意境,抒发感情的独特风格。
②、能力目标:A、提交学生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B、培养学生举一反三,分析、综合的能力。
③、德育目标:教育学生珍惜时光,珍惜拥有,培养他们乐观、积极、向上的健康情感。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体悟词的意境和情感,领会作者创建意境,抒发感情的独特风格;教学难点是培养鉴赏能力。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运用。
1、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导引法,讨论分析法进行教学。
首先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反复吟哦诵读,在读的过程中质疑、思考、品析、鉴赏;最后在教师适当的点拨下,在集体的热烈讨论中,理解作者的感情,得到新的认识。
(解说:使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下围绕中心议题发表各自的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
)2、采用电教平台,幻灯片等电教手段,扩大教学容量。
在实际教学中,采用电教平台,幻灯片等电教手段既丰富了教学手段,扩大了教学容量,又吸引了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同时通过直接感知,促进了学生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三、学法指导。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采用了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
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一系列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并在课文赏析后完成课后问题进行巩固,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能力。
李煜《虞美人》说课稿3教学目的1、了解李煜生平及其在词史上的地位。
2、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3、使能入情入境地诵读并背诵全词。
教学重点1、体悟词的思想内容和意境,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的能力。
2、学习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写法。
教学设想1、本词是唐宋词中的名篇,文意理解的难度并不大。
可以以诵读为主导,结合赏析,抓住词义要旨,领会意境及艺术特点。
争取当堂成诵。
2、李煜是开一代词风的领袖,他的作品都深深烙上个人生活情感的印记,因此有必要对其生平进行介绍。
另外,可以引入他的《相见欢》进行延伸阅读。
3、运用多媒体教学,播放邓丽君的《几多愁》,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词的意境。
教学方法朗读法,问答法,情境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一、故事导入,创设情境教师讲李煜的故事。
一个细雨蒙蒙阴云低垂的早晨,一座金碧辉煌而又气氛肃杀的宫殿,一个泪眼朦胧面容苍白的君主。
佛,他拜过了;契丹,他也求过了,眼见着亡国被俘的命运是逃不掉了。
在这花园般美丽的古都金陵即将沉陷于敌国铁蹄之下的时候,这位“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风流天子,缓缓地站起身来,脱去穿在身上15年之久的那件金光闪闪的龙袍,肉袒负荆,出城跪降。
随后,在宋兵的辱骂声中,一路呜咽,北上东京。
紧接着就是被囚禁,只能日夕以泪洗面。
虽被封为“违命侯”,但最后的命运还是在他过完41岁生日的那天晚上,面对一弯残月,他慢慢转过身去,远眺南方他那无法看到的“三千里地山河”。
失落的、冰凉的眼泪打在他的手臂上,他再也无法整理这多年积累的愁绪,吟唱了一曲最为绝望的诗歌,喝完宋太宗赐来的毒酒,倒地而亡。
提问:他是谁?二、知人论世,身份揭秘多媒体展示李煜的画像及个人档案。
教师补充。
李煜(937-978)字重光,南唐的最后一个皇帝,世称李后主。
在位15年,他的统治加速了南唐的灭亡。
可见,他是一个失败的政治家。
同时,他擅长诗词书画,精通音律,还是一个优秀的艺术家。
教师解说:这里大家需要注意的就是煜的双重身份,他既能一个昏庸无能的君主,同时又是一个多愁善感的词人,后人写诗评价李后主:“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主。
”的确,作为“好声色而不恤国政”的亡国之君,李后主确实没什么可说的,但作为一代词人,他却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泪诗篇,《虞美人》就是其中之一。
好,下面就让我们一同来走进这位亡国之君的内心世界。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1.诵读指导:把握节奏找出韵脚:了、少、风、中、在、改、愁、流押韵规律(特点):两句一换韵,两平两仄读出感情:感情基调:低沉、凄凉2.请两位学生朗读,然后让大家评议谁读得好。
注意:应该用什么样的感情基调去读:低沉、凄凉。
注意声调要有起伏变化:高低强弱,节奏快慢。
读准能体现词人内心痛苦的关键词语。
3.教师范读。
4.学生齐背。
四、披文入情,逐句赏析1、“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且是不变的自然规律,作者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春花最美,秋月最亮,春花秋月总是和最美好的事物联系在一起,但一个被囚禁的亡国之君,要忍受无尽的屈辱,一年一度的春花秋月只是意味着这种屈辱生活的延续罢了,这样的日子何时才是尽头呢?对囚徒生活的厌倦和愁绪和无限的亡国之痛。
以乐景写哀情)2、往事知多少——(作者会想起哪些往事呢?)(物质方面:锦衣玉食、后宫佳丽、等等,更可引导他们从精神层面上:欢乐、尊严、自由,甚至生存的安全感等等)3、“东风”指什么?为何“不堪回首”?春风。
物是人非,今非昔比,故国之思4、为什么词中两次提到“月”?联系学过的诗歌,谈谈“月”这个意象有何特定含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是故乡明。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怀念故乡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我寄愁心与明月。
——怀念亲友月的意象大致分为三类:望月思乡望月怀人望月感怀“月”积淀着词人敏锐的时间意识和绵绵无穷的怅恨包含着物是人非沧桑巨变的哀痛5.只是朱颜改——“朱颜”的含义(后宫佳丽的容颜,词人自己容颜,国家的容颜)改变的只是“朱颜”吗?朱颜:日渐衰老,不复当年的神韵风采地位:一国之君为阶下之囚心情:尊荣显贵到忍辱蒙羞思考题:1、文中哪个词可以概括全文的感情?愁2、大家说说李煜的“愁”有哪些?亡国之情故国之思6、板书景(实)情(虚)春花秋月往事又东风愁不堪回首雕栏玉砌朱颜改亡国之情故国之思五、拓展延伸“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理解此句的妙处。
特色:比喻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
以水喻愁愁思恰如春水汪洋恣肆,一泻千里又如春水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作为一位亡国之君,李煜过着屈辱的生活,人生的愁思,故国灭亡之恨,让他心潮起伏,忧思难平。
这种有如滔滔江水,一泻千里,绵绵无尽。
这是以水喻愁的名句,显示出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一泻千里;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这9个字,确实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表达出来了,并赋予无形的愁以质感和具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