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教学设计
《虞美人》教学设计(广东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虞美人》教学设计(广东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虞美人》。
(2)理解《虞美人》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3)分析李清照词的风格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虞美人》的意境和情感。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逝去时光的惋惜。
(2)培养学生热爱古典诗词,传承中华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虞美人》。
(2)理解《虞美人》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3)分析李清照词的风格特点。
2. 教学难点:(1)把握《虞美人》中的意境和情感。
(2)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李清照及《如梦令》的特点。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李清照的词作,为新课学习做铺垫。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虞美人》,感受词的韵律美。
(2)学生分享对《虞美人》的初步理解,讨论词中的意象和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解读《虞美人》的意境和情感。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师生共同总结。
4. 欣赏与感悟(1)引导学生欣赏《虞美人》的艺术特色,如对仗、典故等。
(2)学生谈自己的感悟,分享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5. 拓展延伸(1)介绍李清照的其他词作,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
(2)组织诗词比赛,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四、作业布置1. 抄写《虞美人》并背诵。
2. 写一篇关于《虞美人》的鉴赏文章。
3. 选择一首李清照的其他词作进行学习,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总结,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他们在学习《虞美人》过程中的困惑和收获,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积极性和对问题的思考深度。
虞美人教案-2

虞美人教案【精品】虞美人教案三篇虞美人教案篇1学习目标:1、认知目标通过把握词中意象的特征,鉴赏李煜词深远的意境美和真挚的情感美。
2、能力目标学习李煜“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艺术手法。
3、情感目标感受李煜词中的亡国之恨,故国之思。
学习思路:整首词的学习以“读”、“感”为主,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意象特征的整体把握从而更好的深入探寻作者的内心世界,更好地把握词的感情。
学习过程:一、品味鉴赏:1、读诗悟情(是什么):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朗读语调概括全文的情感2、追寻愁因:(为什么)了解李煜3、愁情表达:(怎么样/方法技巧)1)品味意象2)赏析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4、小结:二、联想比较:1)都是东流水,试比较《虞美人》的结句与李白的《金陵酒肆留别》中的“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的表情达意有什么不同。
2)都是末路王侯,同是绝命词,《垓下歌》与《虞美人》的风格有何不同三、“愁”句集锦:1、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2、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3、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成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4、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李煜)四、迁移运用:1、仿照例子,自拟一个描写对象,写一组句子,要求所写句子使用夸张、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
这满山遍野的桃花,开得热火朝天,惊天动地,是一一幅立体的画,一首无声的诗,把青春挥洒得淋漓尽致。
2、片段练习:以“李煜,我想对你说”为题附页:一、关于李煜:1李煜能诗文、善书画、通音律,尤以词闻名。
前期作品大都描写宫廷享乐生活、男女恋情,风格柔靡。
后期则描写了思乡之情,亡国之恨以及对昔日生活的怀念,表现出浓厚的感伤情绪,在题材与意境上突破了晚唐五代以写艳主的窠臼。
相传因在七夕之夜命歌妓唱此词,李煜被宋太宗赐酒毒死,所以本词也就成了他的绝命词。
二、关于词的知识:1、词兴于隋唐,盛于宋代,是一种和乐可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虞美人》教学设计(精选7篇)

《虞美人》教学设计(精选7篇)《虞美人》教学设计(精选7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虞美人》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虞美人》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抓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2、理解本词“把抽象的感情具体化”这一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在理清结构的基础上,抓住三组对比,熟读成诵。
难点:理解本文艺术特色教学方法:诵读法、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教具使用:多媒体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一个细雨蒙蒙阴云低垂的早晨,一座金碧辉煌而又气氛肃杀的宫殿,一个泪眼朦胧面容苍白的君主。
佛,他拜过了;契丹,他也求过了,眼见着亡国被俘的命运是逃不掉了。
在这花园般美丽的古都金陵即将沉陷于敌国铁蹄之下的时候,这位“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风流天子,缓缓地站起身来,脱去穿在身上15年之久的那件金光闪闪的龙袍,肉袒负荆,出城跪降。
随后,在宋兵的辱骂声中,一路呜咽,北上东京。
紧接着就是被囚禁,只能日夕以泪洗面。
虽被封为“违命侯”,但最后的命运还是在他过完41岁生日的那天晚上,面对一弯残月,他慢慢转过身去,远眺南方他那无法看到的“三千里地山河”。
失落的、冰凉的眼泪打在他的手臂上,他再也无法整理这多年积累的愁绪,吟唱了一曲最为绝望的诗歌,喝完宋太宗赐来的毒酒,倒地而亡。
他就是李煜,这首词就是《虞美人》。
前面,我们已经学完了第一二单元的诗歌,有没有同学可以告诉我,从中你都学到了哪些鉴赏诗歌的方法?(生答: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当然,仅有这些方法,我们还不能很好的鉴赏中国古代诗歌,今天我就将带领大家运用你们所掌握的这些方法和因声求气、吟咏诗韵﹑诵读等方法去学习李煜写的《虞美人》。
王昭君《虞美人》公开课教案

王昭君《虞美人》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 了解王昭君及其在历史中的地位和形象- 理解《虞美人》这首古诗的创作背景和意境- 研究分析诗歌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二、教学准备- 电脑、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王昭君《虞美人》的诗歌原文和翻译版本- 课堂展示素材,如图片、音频等- 课堂活动准备,如讨论问题、小组活动等三、教学步骤1. 导入环节- 向学生介绍王昭君以及她在历史和文学中的重要地位,引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
2. 分析诗歌- 分发王昭君的《虞美人》的诗歌原文和翻译版本,让学生阅读并理解其中的意境和表达。
-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意象和情感,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鉴赏能力。
3. 探索创作背景- 讲解《虞美人》这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包括作者的心境、历史背景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义和价值。
4. 学生互动-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加深对诗歌的思考和理解。
- 在小组中进行学生互评,鼓励学生相互倾听和尊重不同的观点。
5. 综合活动- 组织学生进行综合的诗歌创作或表演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创作体验诗歌的魅力,并展示给全班同学。
6. 总结和评价- 总结本堂课的研究内容和收获,鼓励学生表达对于诗歌的思考和感受。
- 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并提供进一步提高的建议和指导。
四、教学评估-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积极程度和参与度。
- 学生表达能力:评估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 课堂小组活动: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和互动中的表现和贡献。
五、教学延伸- 鼓励学生深入研究不同诗歌作品和诗人,进一步扩展对古典文学的了解和感悟。
- 引导学生进行个人的诗歌创作和欣赏,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和情感表达能力。
参考资料- 王昭君《虞美人》诗歌原文和翻译版本- 相关文学评论和研究资料。
虞美人说课稿教学设计7篇

虞美人说课稿教学设计(精选7篇)虞美人说课稿教学设计(精选7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有利于老师对要授课的课程内容进行提炼,梳理清晰教学重点。
下面是由我给大家带来的虞美人说课稿教学设计7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虞美人说课稿教学设计(篇1)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您们好!我说课的题目是《虞美人》。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一)本课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虞美人》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中的第4篇课文《词七首》的第一首,该单元选唐宋诗词17首,总的教学目的是了解词的流派及其特点,在反复诵读中,运用联想和想象,探究诗词的意境,培育学生初步鉴赏唐宋诗词的能力。
《虞美人》的是五代南唐著名词人李煜。
李煜,史称南唐后主,在位15年,期间,“性骄侈,好声色,又喜浮图,为高谈,不恤政事”,宋太祖开宝年间,宋兵攻克金陵,李煜投降,被送往汴京(今河南开封),幽居在一座深院小楼,从今,由帝王变成了阶下囚,过着凄凉的生活。
确实,李煜作为一个君主,没有什么可称道的,但作为一个词人,却留下了许多血泪文字,千古传诵。
前人吊其诗云“做个才子真绝代,可怜薄命做君主”。
他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也是整个词史上一流的大家。
他后期的词由于生活的巨变,以一首首泣尽以血的绝唱,使亡国之君成为千古词坛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词话》语),正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
这些后期词作,凄凉悲壮,意境深远,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言:“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人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至于其语句的清丽,音韵的和谐,更是空前绝后的了。
《虞美人》就是最典型的代表作。
他也因吟咏“故国不堪回首”而在978年被宋太宗用牵机毒杀。
“虞美人”成了他的绝命词!(二)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
根据新课标、单元提示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1、知识与技能:分析、体悟本词的内容、情感,领会抒发感情的独特风格,进一步提高诗词鉴赏的能力。
《虞美人》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

《虞美人》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虞美人》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1《虞美人》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一、选课背景和教学目标《虞美人》是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所作的一首诗歌,通过描绘虞美人的美丽和才华,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珍视。
本课是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必修的一篇古诗文,教学内容涉及语言文字、文化背景、美学鉴赏等方面,旨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理解《虞美人》诗歌的意思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2. 能够对诗歌的音韵格律和修辞手法进行认识和分析。
3. 能够了解唐代文化背景和虞美人在古代文学中的重要地位。
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表达。
二、教学内容和组织形式1. 教学内容:(1) 《虞美人》的文本分析和鉴赏(2) 诗歌的音韵格律和修辞手法分析(3) 唐代文化背景介绍和虞美人在文学中的角色(4) 课文的阅读和理解(5) 课文的朗诵和表演2. 教学组织形式:(1)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与分析(2)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和交流(3) 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表达(4) 学生个别或集体朗诵和表演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步骤1. 教学重点(1) 能够正确理解《虞美人》的运用和作者情感表达(2) 能够对诗歌的音韵格律和修辞手法进行认识和分析(3) 能够了解唐代文化背景和虞美人在古代文学中的重要地位(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表达2. 教学难点(1) 学生对古代文学素材的接触和理解(2) 学生对诗歌的音韵格律和修辞手法的分析和鉴赏(3) 学生对诗歌情感和文化背景的理解和把握3. 教学步骤(1) 预习环节教师要求学生提前阅读《虞美人》的原文,并准备好课前的思考问题:1. 阅读诗歌后,你对虞美人的外貌和内在特征有哪些描述?2. 诗歌中出现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何功效?3. 你认为这首诗歌的主题是什么?作者的情感表达是怎样的?4. 你对唐代文化背景和虞美人在文学中的地位有何了解?5. 如何朗诵或表演这首诗歌呢?(2) 教学正文环节1. 文本分析和鉴赏教师通过投影、板书等方式,对《虞美人》的原文进行逐行解析和注释,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情感表达,注重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和感知。
虞美人,李煜教学设计 虞美人李煜板书设计

虞美人,李煜教学设计虞美人李煜板书设计【篇一】虞美人,李煜教学设计李煜《虞美人》教学设计 (高二选修)高二年级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自主欣赏设计人:江波审核人:江波课题:虞美人一、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李煜生平及作品风格,感受词作的艺术魅力及其艺术价值。
2、鉴赏李煜词深远的意境美,真挚的情感美,动人的音乐美。
3、感受李煜词中的亡国之恨,故国之思。
4、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能力目标: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
习惯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紧抓文本,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寻找意象,感悟意境,感受作品艺术魅力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鉴赏李煜词深远的意境美,真挚的情感美,动人的音乐美。
三、教学难点:词中各种写作技巧的运用对提升主题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问答法,合作探究交流法五、教具:多媒体六、教学时数:1课时七、教学过程设计:【任务一】一.目标或要求:了解作者及背景,知人论世。
二.模块组合:(一)导入夏天到了,我们校园的白玉兰也开得灿烂,校园处处飘香。
有一种花,也是在夏天盛放,它还有一个动人的名字,叫“虞美人”。
不过,今天我们接触的“虞美人”不是花,而是一首词,它的作者是李煜。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品读李煜的《虞美人》。
(二)知人论世让学生回顾作者生平,教师补充。
李煜(937—978),字重光,史称南唐后主。
他工书,善画,洞晓音律,具有多方面的文艺才能。
975年宋兵攻克金陵,李煜肉袒出降,被押解到汴京,辱封“违命侯”,囚禁在一座小楼里,过着囚犯般的屈辱生活。
相传978年七夕之夜,李煜在寓所命歌伎唱《虞美人》词。
宋太宗知道后大怒,赐酒将李煜毒死。
可以说《虞美人》是他的绝命词。
古人吊李后主诗云:“作个才子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
”李煜词前期:多写宫廷逸乐生活,风格绮丽,轻靡婉转。
代表作有《浣溪沙》、《玉楼春》、《更漏子》、《菩萨蛮》等。
后期:追忆往事,伤怀故国,词风沉郁苍凉。
《虞美人》教案

《虞美人》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虞美人》的背景和作者。
2. 学习欣赏和分析诗词的方法。
3. 培养学生对诗词的欣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2. 难点:体会作者在词中表达的亡国之痛。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用图片或视频展示《虞美人》的相关场景,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整体感知:学生自读课文,注意字音和断句。
3. 深入研读:
- 讲解《虞美人》的背景和作者李煜的生平。
- 分析诗词的结构和意境,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
- 让学生讨论《虞美人》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4. 拓展延伸:让学生比较《虞美人》与其他诗词的异同。
5. 课堂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虞美人》的艺术价值。
6. 布置作业:让学生背诵《虞美人》,并写一篇读后感。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中,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能够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但在拓展延伸环节,学生的比较分析不够深入,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煜《虞美人》教学设计教学目的:经过小学和初一的语文教育,该阶段的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学有了大致的了解,积累了一定的古代文学素养,能够独立的解读一些浅显的古代诗词,并能自主的解读其中一些疑难问题,初步具备了探究和思考能力,所以对该阶段的学生古代文学的教育,具体的词、句不是问题;侧重点在于进一步加强其对中国古代优秀诗文歌赋的热爱,以及创设解读文章的主体情境,使其融入词人创作时的情感思绪中,感受作者投射在词中的浓浓情绪,以及挖掘诗文中包含的巨大情感;通过这些方面的训练,熏陶其高雅的审美情感,使其明白,中国古代文学的博大精深,和幽深含蓄的审美特点——重点着落在情感培养上。
教学重点:1、通过引导理清思路,了解李煜生平遭际,揭露身世对其创作的巨大影响。
2、通过创作背景,体会作者当时今非昔比的悲惨处境,了解其词情感内涵。
3、这首词语言比较直白,感情比较激越,在理清本文思路的基础上,重点赏析本文的艺术表现手法主要是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和起伏跌宕的手法。
明白本词特色以问起,以答结,以高亢快速的调子,刻绘了词人悲愤相续的心理活动。
教学过程:导语: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李煜的《虞美人》。
首先,我要说的是,我国自古是一个诗的国度,在我国延续了数千年的历史中,王朝不断更替,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那就是帝王文学。
一般而言,开国帝王的诗歌往往充满了豪气,比如汉高祖的刘邦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全诗直抒胸臆,格调高昂,气势雄浑,给帝王诗歌开了个好头。
而亡国之君的的诗歌呢,则往往随着国破家亡的坎坷遭遇而沾染上了哀怨忧郁的情调,比如李煜的声名,以一首情感含蓄幽怨的《虞美人》,承载一江春水向东流,穿过时空,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他的名字也随着他的词一直流传到今天。
现在我们就来感受一下这位南唐后主的词艺。
一、《虞美人》原文: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二、李煜身份简介:1、李煜(937-978),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
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也是五代时出色的词人。
李煜即位时,南唐已为宋的属国。
他面对宋朝的压力,逆来顺受,想苟且偷安。
975年,宋军入金陵,俘后主,南唐灭亡。
宋太祖封他为违命侯,978年,李后主被毒死,年42岁。
(史料记载,李煜的死也正是因为他的这首词)2、李煜一生具有双重身份,他既是一个昏庸无能的君主,同时又是一个多愁善感的词人,后人写诗评价李后主:“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主。
”作为“好声色而不恤国政”的亡国之君,李后主确实没什么可说的,但作为一代词人,他却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泪诗篇。
自从被俘虏后,李煜后期的词发自内心,情感真挚,亡国之恨油然而生,“日夕以眼泪洗面”,所以改变词的为哀怨伤婉,写的是从未有人写过的作为亡国之君的故国之思,而词中流露的,又主要是追惜年华、感慨人事变迁无情、哀叹命运等容易引起普通人共鸣的情绪,因此艺术感染力大大加强;更由于他采用了唐五代词人少用的白描手法,洗掉了花间派的绮罗香泽,以清新的语言写情,因而形成了他独特的风格,使他成为我国词史上一流的大家。
其后期词以《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浪淘沙》(帘外雨潺潺)、《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等为代表作。
三、《虞美人》写作背景当李煜满心哀愁的写下这首词时,他已经在北宋国都汴梁呆了许多年了。
此时,他那“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河山”(李煜《破阵子》)的南唐国土,也早已经成了赵宋的州郡,自己又是寄人篱下的俘虏。
虽然开始的时候,宋太祖赵匡胤并没有对他采取进一步的迫害,但那种被囚禁多年灰暗的心态,总会让他感到结局的悲惨。
所以李煜在国破家亡之后即使做了长期被软禁的政治俘虏,也没有对新朝奴颜卑膝,唱过一句赞词,而是更多的对曾经故国的声声叹惋,乃至后来一定程度的醒悟。
写这首词的时候,正是他四十二岁生日,宋太宗恨他有“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词,命人在宴会上下牵机药将他毒死。
结局正如他之前预料的那样悲惨。
四、《虞美人》译文——着重把词人此刻悲愤凄楚的感情表现出来。
春花开落秋月圆缺年年岁岁,往往复复到何时才算完呢?人生短暂,转眼多少往事成空。
小楼昨夜又刮起了东风,不忍回首往事啊,月下故国在我手中毁灭,宫中亭台楼阁也许还在吧,只是身心长久以来流连于那的人容貌已经改变了,人生就意味着无尽的悲愁,若你问我的愁苦有多少,我的愁苦恰如不分昼夜,滚滚东流的一江春水。
(前一节课,我们从多方面入手,对李煜和他的创作有了大概的了解。
他有双重身份,首先,他是一个亡国之君,被俘虏后,处境今非昔比,受尽了国破家亡后的耻辱;其次,他是一个出色的词人,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感人肺腑的词章;李煜《虞美人》试教用的教案当李煜满心哀愁的写下《虞美人》这首词时,他已经在北宋国都汴梁呆了许多年了。
此时,他那“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河山”(李煜《破阵子》)的南唐国土,也早已经成了赵宋的州郡,自己又是寄人篱下的俘虏。
虽然开始的时候,宋太祖赵匡胤并没有对他采取进一步的迫害,但那种被囚禁多年灰暗的心态,总会让他感到结局的悲惨。
李煜的处境正应了一句话“国家不幸,诗家幸”,他这种前后巨大反差的人生经历,恰好为他的诗词提供了创作素材、以及酝酿了他的幽深哀怨的感伤气质。
现在我们就以《虞美人》的创作特色为具体的例子,共同来感受他的词的魅力。
)五、本词的创作特色。
1、以问起,以答结,以高亢快速的调子,刻绘词人悲恨相续的心理活动。
作者的发问很有特色。
先问天:“春花秋月何时了?”再问人:“往事知多少?”最后问自己:“问君能有几多愁?”这三问,每一问都是李煜自己设问,再由自己回答。
这意味着什么呢?它表明了李煜一个人孤独而又绝望的心情。
第一问:春花秋月何时了。
这一问里面,很明显,过着囚徒般生活的后主李煜,见了“春花秋月”反而心烦,他希望快点结束。
我们知道,在中国的古诗词里面,“春花秋月”是美好事物的象征,许多诗人和词人都借它们来表达美好的愿望和心情,但是李煜为什么就是要它们结束呢?这是因为“情随境迁”,春花秋月确实是美好的事物,但是词人个人的处境却是今非昔比。
李煜降宋后被封为违命侯,这个称号本身就含有羞辱讽刺的味道。
历史上,亡国之君的生活非常的悲惨,时时刻刻受到监视和骚扰。
李煜作为宋太祖赵匡胤的一个囚徒,他的处境也好不到哪去,多年的担惊受怕使他对人生已经绝望了,这些曾经美好的事物在词人的心里已经改变了颜色。
原来的锦衣玉食,以及在像花朵一样美丽的宫女陪伴下的“春花秋月”般的生活,只能多增加一个“阶下囚”的无限悲伤,因此这样美好的事物不如快点结束才好。
因此,词人的这第一问,看似简单无奇,但是它却饱含了李煜这许多年来的心酸苦辣,以及国破家亡后的悔恨悲愁,他感情的极端悲苦也就显而易见了,也为全词铺垫了情感幽深哀怨的基调(第一个设问为全词铺垫了什么样的基调)。
第二问往事知多少。
面对春花秋月这些美好事物无穷无尽,而我们的人生却很短暂,不由感叹人的生命却随着每一度花开花谢、月缺月圆而长逝不返。
他转而想到过去,向人发问:我还能记得多少过去美好的事情呢?对任何一个人来说,他的“往事”内容和广泛。
在这里,(李煜所怀念的往事到底是指什么呢?)自然,是指他在南唐国当皇帝的时候的一切活动,比如锦衣玉食,后宫佳丽,尊严、自由、生存的安全感等。
可是人生短暂无常,以往的一切都没有了。
接下来,李煜自己对这个问题做出了回答:“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又东风”点明时光依然在不断消逝,他降宋后又过了一年。
也照应了开头,表明他是在起“东风”的季节变化中引起无限感慨的。
这里有一个很微妙的用词,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留意,作者为什么用“又东风”,而不是“又西风”,或者“又北风”呢?我们知道李煜原来的国家在宋的东南方,“东风”从字面上讲是“从东面刮来的风”,对李煜来说,东风完全可能是从南唐故国送来的风。
这里暗示这词人经过多年亡国的耻辱生活后,有了一丝丝复国的幻想。
但是“又”字同时显露了词人对自己年岁又空度了一年、却无能为力的感慨,这过去的一年里他什么也没有做成,也就隐含作者即使更加心切的怀念故国,但对故国已没什么作为了。
潺潺流逝的时间和短迅即逝的生命是人生伟大梦想的天生死敌,作者感慨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缺而长逝不复返,而复国的梦想也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步破灭了。
当夜深人静的时候,被囚禁在小楼上的李煜,依靠栏杆、眺望远方,对着一片沉浸在银光中的大地,多少对故国的思念,涌上了心头。
但他只能完完全全以一个失国之君的口吻对故国喟叹“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这些曾经熟悉的事物也许还在吧;只是当年那个流连欢乐的有情人,已不复当年的风采神韵了。
“只是”二字的叹惋口气,传出物是人非之后的无限怅恨之感。
第三问:问君能有几多愁。
词人最后问自己“问君能有几多愁”,后接“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则使情感抒发达到了极点。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知道虽然作者连续用了三个问句。
但是,问天天不应,问人人不知,问己泪满面。
以多个问与答的的创作形式,使情感层层叠加,曲折回旋,唤起读者百转千回后的共鸣。
最后以“一江春水”作结,这就不仅仅是一江春水?简直就是一江愁水,一江苦水,使抒情达到了极至。
2、美妙的对比。
本词的章法是三组对比,隔句相承,反复对比过去的欢乐和荣耀,与今天凄楚暗淡的生活。
得出宇宙之永恒不变与人生短暂无常,富有哲理意味,感慨深沉。
第一组对比:春花秋月——往事“春花秋月”是宇宙间无穷无尽的事物,而“往事”则是人世间短暂无常的。
两者千差万别,以宇宙的无限去比较人生的有限,表明了造物主的造化弄人,人生命运的不可捉摸。
第二组对比:小楼东风——故国明月小楼东风是李煜自己现在不自由的真实写照,表明了囚徒身份的悲惨;故国明月则象征了过去美好而自由的生活,那个时候有尊严,有安全感;以过去的美好自由反衬现在处处受限制、处处不自由,越发使这种处境显得悲苦。
第三组对比:雕栏玉砌——朱颜改雕栏玉砌,喻指故国美好事物永恒存在;但是以前那个在这样美好事物前流连忘返的人却已经容颜衰老了。
两者相比,清楚地表露了作者对人生心灰意冷的暗淡心态。
全词中,“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一脉相承,专说宇宙永恒不变;而“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也一脉相承,专说人生之短暂无常。
如此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将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平曲曲传出。
3、比喻的手法,抽象化的感情渲染。
比喻使得抒发情感有了无边无际的广度和深度。
词人满腔幽愤,对人生发出彻底的究问:“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悲慨之情如冲出峡谷、奔向大海的滔滔江水,一发而不可收。
“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一江春水,就是一江愁水,一江苦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