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8.2.3《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教学设计-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古诗词诵读《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古诗词诵读《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授课班级:授课时间:授课内容:《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授课教师:授课类型:新授课说教材教材分析《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创作的一首词。
此词为作者绝笔,是一曲生命的哀歌,作者通过对自然永恒与人生无常的尖锐矛盾的对比,抒发了亡国后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哀。
全词语言明净、凝练、优美、清新,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
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李煜词在内容上可以亡国降宋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主要反映宫廷生活和男女情爱,风格绮丽柔靡,虽不脱花间派习气,但在人物、场景的描写上较花间词人有较大的艺术概括力量,在部分词里也流露出了沉重的哀愁;后期词反映亡国之痛,哀婉凄凉,意境深远,极富艺术感染力。
学生情况学生对李煜的词作并不陌生,如《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李煜的词,继承了晚唐以来温庭筠、韦庄等花间派词人的传统,又受李璟、冯延巳等的影响,语言明快、形象生动、用情真挚,风格鲜明,其亡国后词作更是题材广阔,含意深沉,在晚唐五代词中别树一帜,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
教师讲解这首词时要以点拨为主,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说教学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词的有关知识以及李煜的相关常识。
2、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会分析词作的意象和意境,感悟作者思想感情。
3、体味诗歌含蓄不尽,余味悠长的离愁别绪,感受词人亡国之痛,培养学生积极的家国情怀。
说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分析并掌握词作的意象和意境。
教学难点:感悟词人抒发的亡国之痛,培养积极的家国情怀。
说教学方法教授本课主要采用讲授法、朗读法、圈点勾画法、讨论法。
说教学过程(略)【教学目标】掌握词的有关知识以及李煜的相关常识。
古诗词诵读《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我见过你的如画江山——走进虞美人》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文选自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
《虞美人》是词中的代表作品,是李煜生命中最为重要的一首词作,极具艺术魅力,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和积淀学生的人文素养意义非凡。
这首词借景抒情,寄情于景,写得凄凉悲婉,深刻地表达了李煜的故国之思,亡国之痛,是进行诗歌诵读教学很好的例子,而且这首词篇幅短小,有古诗新唱,易于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为学生很好地诵读其他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总体来说,所教班级的学生基础良好,学习意识在逐步提高,但是系统的学习方法尚未形成,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教师深入浅出,不断创造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他们才能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知人论世,了解其人其词。
诵读词作,提高诵读能力。
思维发展和提升:能够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本词中的语言现象和李煜的人物形象审美鉴赏和创造:品味语言艺术而体验丰富情感,领悟人生哲理。
文化传承与理解:引导学生积极面对人生遗憾,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
四、教学重点让学生在对诗词语言品析的过程中把握其艺术技巧,提高词的鉴赏能力。
五、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深刻地体会李煜的亡国之恨,故国之思的悲愁之情。
六、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文学评论家对于词人身世以及作品的评价,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介绍他们眼中的词人,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二)分层定标出示本节课学习目标,真正做到学有目标,成有方向。
(三)问题导学任务一:为什么李煜会选择《虞美人》为词牌?在四面楚歌时,虞姬在垓下拔剑自刎。
虞姬血染之地,长出一种鲜红的花,后人为了纪念她,便把这种花叫做“虞美人”。
虞美人在古代寓意着生离死别、悲歌。
任务二:诵读诗歌,体会全词的情感基调。
感情基调:悲凉感伤节奏语速:低沉缓慢教师范读,体会词人所表达的感情。
任务三:分析李煜为何而愁,又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愁思的?通过游戏的形式,分析诗歌意象,通过意象分析体会全词意境。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优质课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共3篇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优质课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共3篇《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优质课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1《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优质课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典诗词的特点和韵律。
2.通过诗歌鉴赏对传统文化有更深的了解和认识。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的意义及其与当代社会的联系。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内容:本节课程将围绕《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进行讲解。
首先是对古典诗歌的介绍,包括其特点、韵律等方面的讲解。
其次是讲解《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的背景、情节和意义,这其中包括课文中表现的美和悲,还有描写的是一段人与人之间感情的故事。
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要注重让学生充分发扬自身的想象力,感受到文学的美好之处。
最后则是展开学生的创作,引导学生写一首自己的诗歌。
教学方法:以现代教育理念为基础,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通过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方式,包括讲解、讨论、思考、创作等,全方位地拓展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课堂中,教师应注重多媒体教学和互动性讲解,增加课程的趣味性和可玩性。
三、教学课时安排第一课时:介绍古典诗歌的特点和韵律教师介绍古典诗歌的基本韵律和特点,打好学生的基础。
第二课时:对《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进行剖析教师向学生介绍《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的背景、情节和意义,让学生深入探究。
第三课时:情感传递与创作在课堂上进行学生创作,引导学生根据自身体验和感受,写作一首自己的诗歌。
四、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讲解古典诗歌的特点和韵律,让学生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和认识。
2.通过《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诗歌的意义,让学生感受到文学的美好之处。
教学难点:1.让学生对古典诗歌产生兴趣,提高其文学鉴赏能力。
2.让学生深入探究诗歌的意义,从而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
五、教学评价方法教学评价主要分为两部分:1.单元小结作文,让学生在课程完成后进行文学写作,通过作品让学生更好理解诗歌的意义和内涵。
【新教材】8.2.3《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教学设计-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教学设计《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是语文必修上第八单元古诗诵读中的第三篇诗歌,《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是李煜被俘入宋后第二年写的一首怀念故国的词。
南宋灭亡,李煜失去皇帝宝座,结束了他纵情声色、侈陈游宴的苟且偷安的生活,由一国之主巨变为倍受屈辱的阶下囚。
面对严酷的现实生活,李煜沉浸在故国之思的沉痛之中,从而写下了这首词。
相传在后主生日(七月七日)的晚上,在寓所命故妓作乐,唱《虞美人》。
声闻于外,宋太宗听到后,十分生气,名人赐予牵机药,将李煜毒死、这首词成了后主的绝命词。
学习本词要让学生体会诗歌含蓄不尽,余味悠长的愁情别绪,了解词人亡国后的深哀巨痛,领会词作感动人心乃至传颂至今的深刻原因。
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家国情怀。
一、教学目标:1、掌握有关词的知识点以及李煜的有关文学常识。
2、了解李煜借江水表达愁情的手法。
二、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有关词的知识点以及李煜的有关文学常识。
对李煜其人及其词有一定的了解。
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李煜借江水表达愁情的手法。
感受李煜的愁情之源。
审美鉴赏与创造:感受本文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艺术特色。
学会分析诗词的意象及意境,从而把握诗人的感情。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诗歌含蓄不尽,余味悠长的愁情别绪,了解词人亡国后的深哀巨痛,领会词作感动人心乃至传颂至今的深刻原因。
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家国情怀。
1、学会分析诗词的意象及意境,从而把握诗人的感情。
2、知人论世的欣赏方法。
学生通过小学、初中的系统学习和本册古诗部分的集中学习,有了一定的古诗鉴赏能力,这首诗歌在内容上难度不大,可以做多角度解读。
并在课前查找相关背景资料,加深词的内容理解。
《虞美人》一、导入新课:歌曲《虞美人》班上有些同学会唱,大家知不知道这首歌曲的作词是谁?李煜你熟悉吗?谁能介绍介绍他?二、词人简介:李煜(937-978),字重光,南唐中主李璟之子,公元961年嗣位,史称南唐后主,在位十五年。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的词牌特点,掌握词的格律和韵律。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词句,培养学生解读古典诗词的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的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1.2 教学内容1.2.1 文本解读:讲解词的背景,分析词的结构、意象、情感等。
1.2.2 词牌特点:介绍虞美人词牌的起源、特点及其在《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的运用。
1.2.3 诗词鉴赏:学习词中的意象、修辞手法,欣赏词的美感。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词牌特点:《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的词牌特点及其在词中的运用。
2.1.2 文本解读:分析词的结构、意象、情感等,理解作者的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
2.2 教学难点2.2.1 词的意象:解释词中的抽象意象,如“春花秋月”、“悲欢离合”等。
2.2.2 修辞手法:分析词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理解其表达效果。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介绍李煜的生平背景,引发学生对《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的兴趣。
3.2 文本解读分析词的结构、意象、情感等,讲解词的背景,让学生理解作者的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
3.3 词牌特点讲解介绍虞美人词牌的起源、特点及其在《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的运用。
3.4 诗词鉴赏学习词中的意象、修辞手法,欣赏词的美感。
3.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词牌特点和文本解读的重要性。
第四章:作业布置4.1 抄写《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并背诵。
4.2 分析《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写一篇短文。
第五章:教学反思5.1 课堂效果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理解程度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估教学效果。
【高中语文】《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上册

《虞美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李煜生平及其在词史上的地位。
2、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3、理解、把握作品中蕴含的亡国之痛与故国之思。
教学重难点: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2、理解、把握作品中蕴含的亡国之痛与故国之思。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法国作家缪塞尔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煜的《虞美人》,这是一首真正的血泪之词、绝望之词,也是生命之词。
(二)了解作者:李煜(937—978),字重光,史称南唐后主。
他工书,善画,洞晓音律,具有多方面的文艺才能。
开宝八年,宋军破南唐都城,李煜降宋。
他生于七夕,后因于七夕写作感怀故国的名词《虞美人》,而被太宗毒死,又死于七夕。
李煜是政治上失败者,却是词坛上的征服者,被称为“千古词帝”。
李煜词前期:宫廷逸乐生活,风格绮丽,轻靡婉转。
代表作《浣溪沙》《玉楼春》《更漏子》《菩萨蛮》等。
李煜词后期:追忆往事,伤怀故国,词风沉郁苍凉。
(三)文体背景:“词”又称“诗余”“长短句”“曲子词”是隋唐时兴起、宋代广为流行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一的诗体。
词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阕”,分两片的最为常见。
词的篇幅比较短小,按字数将词分成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三种。
“虞美人”词牌的来历:楚汉相争,西楚霸王项羽兵败乌江,自知难以突出重围,便劝所爱虞姬另寻生路,虞姬执意追随,拔剑自刎。
后人钦佩美人虞姬节烈可嘉,创制词曲时,便常以“虞美人”三字作为曲名,以诉衷肠。
“虞美人”因此逐渐演变为词牌名。
虞美人,词牌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
一般是双调,五十六字(小令),上下片各四句。
(四)检查预习:1、齐读全词,师范读全词。
2、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全词的内容。
明确:春花年年开放,秋月年年明亮,时光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呢?在过去的岁月里,有太多令人伤心难过的往事。
古诗词诵读《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古诗词诵读《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一、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2. 理解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诗人的情感。
3. 分析诗中的抒情手法,体会诗人的抒情情感。
4. 能够用自己的话概括诗的主旨。
二、教学重点:1. 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理解。
2. 诗的朗读和背诵。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抒情手法的理解和分析。
2. 诗的主旨的概括。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和教学资料。
2. 学生准备课本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李煜的生平背景,激发学生对《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的兴趣。
2. 朗读和背诵(10分钟)学生跟读课文,教师指导发音和朗读节奏。
学生自主背诵,教师巡回指导。
3. 解释词语和意象(10分钟)教师解释诗中的生僻词语和意象,帮助学生理解诗的意思。
4. 分析抒情手法(10分钟)学生小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抒情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分享讨论结果。
5. 概括诗的主旨(10分钟)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诗的主旨,教师给予指导和反馈。
6. 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的朗读和背诵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学生回家后完成作业,包括朗读和背诵诗,以及写一篇关于诗的主旨的短文。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 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诗句的分析,让学生深入理解诗的抒情手法。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七、教学方法:1. 朗读和背诵:通过朗读和背诵,让学生感受诗的韵律和情感,增强对诗的理解和记忆。
2. 讲解和讨论:教师对诗中的重点词语和意象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表达能力。
3. 写作和分享:学生写一篇关于诗的主旨的短文,并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考。
八、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提问、回答问题、讨论等,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
【新教材】8.2.3《虞美人_春花秋月何时了》教学设计-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教学设计《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是语文必修上第八单元古诗诵读中的第三篇诗歌,《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是李煜被俘入宋后第二年写的一首怀念故国的词。
南宋灭亡,李煜失去皇帝宝座,结束了他纵情声色、侈陈游宴的苟且偷安的生活,由一国之主巨变为倍受屈辱的阶下囚。
面对严酷的现实生活,李煜沉浸在故国之思的沉痛之中,从而写下了这首词。
相传在后主生日(七月七日)的晚上,在寓所命故妓作乐,唱《虞美人》。
声闻于外,宋太宗听到后,十分生气,名人赐予牵机药,将李煜毒死、这首词成了后主的绝命词。
学习本词要让学生体会诗歌含蓄不尽,余味悠长的愁情别绪,了解词人亡国后的深哀巨痛,领会词作感动人心乃至传颂至今的深刻原因。
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家国情怀。
一、教学目标:1、掌握有关词的知识点以及李煜的有关文学常识。
2、了解李煜借江水表达愁情的手法。
二、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有关词的知识点以及李煜的有关文学常识。
对李煜其人及其词有一定的了解。
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李煜借江水表达愁情的手法。
感受李煜的愁情之源。
审美鉴赏与创造:感受本文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艺术特色。
学会分析诗词的意象及意境,从而把握诗人的感情。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诗歌含蓄不尽,余味悠长的愁情别绪,了解词人亡国后的深哀巨痛,领会词作感动人心乃至传颂至今的深刻原因。
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家国情怀。
1、学会分析诗词的意象及意境,从而把握诗人的感情。
2、知人论世的欣赏方法。
学生通过小学、初中的系统学习和本册古诗部分的集中学习,有了一定的古诗鉴赏能力,这首诗歌在内容上难度不大,可以做多角度解读。
并在课前查找相关背景资料,加深词的内容理解。
《虞美人》一、导入新课:歌曲《虞美人》班上有些同学会唱,大家知不知道这首歌曲的作词是谁?李煜你熟悉吗?谁能介绍介绍他?二、词人简介:李煜(937-978),字重光,南唐中主李璟之子,公元961年嗣位,史称南唐后主,在位十五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教学设计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是语文必修上第八单元古诗诵读中的第三篇诗歌,《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
了》是李煜被俘入宋后第二年写的一首怀念故国的词。
南宋灭亡,李煜失去皇帝宝座,结束了他纵情声色、
侈陈游宴的苟且偷安的生活,由一国之主巨变为倍受屈辱的阶下囚。
面对严酷的现实生活,李煜沉浸在故
国之思的沉痛之中,从而写下了这首词。
相传在后主生日(七月七日)的晚上,在寓所命故妓作乐,唱《虞
美人》。
声闻于外,宋太宗听到后,十分生气,名人赐予牵机药,将李煜毒死、这首词成了后主的绝命词。
学习本词要让学生体会诗歌含蓄不尽,余味悠长的愁情别绪,了解词人亡国后的深哀巨痛,领会词作感动
人心乃至传颂至今的深刻原因。
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家国情怀。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有关词的知识点以及李煜的有关文学常识。
2、了解李煜借江水表达愁情的手法。
二、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有关词的知识点以及李煜的有关文学常识。
对李煜其人及其词有一定的了解。
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李煜借江水表达愁情的手法。
感受李煜的愁情之源。
审美鉴赏与创造:感受本文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艺术特色。
学会分析诗词的意象及意境,从而把握诗人的感情。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诗歌含蓄不尽,余味悠长的愁情别绪,了解词人亡国后的深哀巨痛,领会词作感动人心乃至传颂至今的深刻原因。
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家国情怀。
1、学会分析诗词的意象及意境,从而把握诗人的感情。
2、知人论世的欣赏方法。
学生通过小学、初中的系统学习和本册古诗部分的集中学习,有了一定的古诗鉴赏能力,这首诗歌在
内容上难度不大,可以做多角度解读。
并在课前查找相关背景资料,加深词的内容理解。
《虞美人》
一、导入新课:
歌曲《虞美人》班上有些同学会唱,大家知不知道这首歌曲的作词是谁?李煜你熟悉吗?谁能介绍介绍他?
二、词人简介:
李煜(937-978),字重光,南唐中主李璟之子,公元961年嗣位,史称南唐后主,在位十五年。
作为文人的李煜善诗文、能书画、通音律,尤以词闻名。
正如前人吊之诗:“作个才子真绝代”。
但作为国君的李煜纵情享乐,政事不修,公元975年宋兵破金陵,出降,封为“违命侯”最后被毒死。
也印证了前人吊之诗:“可怜薄命作君王。
”
李煜的前半生,生活相当豪华奢侈,词的题材相对狭窄,无非是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离愁别恨,基调欢乐;亡国后,孤寂悲凉的处境,使他的词转向了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基调伤感,成就很高。
三、写作背景:
这首词包含了一个凄惨的故事:公元975年宋兵攻克金陵,李煜肉袒出降,被封为“违命侯”,行动受人监视,失去自由。
相传后主于七月七日他的生日那天在寓所命歌伎唱《虞美人》词,宋太宗知道后,大怒,赐酒将他毒死,所以这首词可说是他的绝命词。
四、词文学习:
1、学生自读词文,弄清词意:
2、教师讲解学生不懂的词句:
五、诵读:
1、指定学生诵读,其他学生思考文中哪个词概括了全文的感情?
2、教师评点并作诵读技法指导:
感情基调:低沉、凄凉。
把握节奏:
重读词语:何时、多少、又、不堪、应、只是、几多、一江。
(这些词特别
能表现诗人的内心痛苦的世界,所以要重读。
)
韵脚:了、少、风、中、在、改、愁、流
押韵特点:两句一换韵,两平两仄。
六、李煜为什么而愁,又是怎样抒发愁情?我们具体研习诗句:
1、“春花秋月”本是美好的事物,词人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
李煜降宋后虽然被封为违命侯,但实际上过着囚徒般的生活。
“春花秋
月”的美景容易让作者睹物思人,想起过去美好的岁月,令人伤感,所以作者盼望它快点结束。
奇语劈空而下,问得很奇,却又在情理之中。
2、“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指什么呢?
“往事”的内容很丰富,可以泛指他做帝王时的一切活动。
具体来说可能是过去后宫佳丽的簇拥,锦衣玉食的生活,万首称臣的尊严以及为所欲为的自由感等等。
可是以往的一切都没有了,都已经消逝了。
3、“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中的“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又东风”点明他归宋后又过了一年,时光在不断流逝,与开头句照应。
季节的变化引起他的无限感慨:感慨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感慨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步破灭。
4、词中两次提到“月”这个意象,“月亮”这个意象有什么特殊涵义吗?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是故乡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我寄愁心与明月”:表现怀念故乡、怀念亲人。
5、“雕栏玉砌应犹在”一句中,为何只提到“雕栏玉砌”而不是其他事物?
皇权的象征
6、在前六句中,哪个字可以作为全词的“诗眼”?“只是朱颜改”中,仅仅只有容颜在改吗?
“只是朱颜改”的“改”字
改变的还有生活(锦衣玉食的生活变为囚徒的生活),地位(由国之君沦
为阶下囚),感受(由安富尊荣到忍辱蒙羞),社稷。
7、本词中,“变”的是什么?“不变”的又是什么?
“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隔句相承,专说宇宙永恒不变;“往
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也是隔句相承,专说人生之短暂无常。
8、“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表现用法?运用比喻将无形的愁思赋在有形的流水上。
显示出愁思多得像那江水奔
腾流淌,一泻千里;又像那江水昼夜不停,长流不息,无穷无尽的绵长。
大
胆抒发了亡国之恨。
9、我们讲解了全文之后,请同学们想一想,李煜到底有哪些愁思?
有往事之叹,亡国之恨,离家之痛,思家之苦。
七、这无限的忧愁,虽然真实存在,但毕竟过于抽象,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
又能真切地感受到。
那么,作者是怎样来写“愁情”的呢?
A、比喻:
B、对比:春花秋月的无休无尽与往事短暂无常的对比;小楼东风的永恒与故国不堪回首的变化无常的对比;雕栏玉砌的常在与朱颜改的对比。
真是“物是人非事事休”,“载不动许多愁”。
前六句的章法是三组对比,隔句相承
C、发问:问天-问人-问自己,一唱三叹。
问天天不应,问人人不知,问己泪满面。
凄楚中,造成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
D、虚实结合,情景交融:实写:物是(自然永恒)虚写:人非(人生无常).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