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虞美人》李煜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互动教案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互动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和风格。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的美,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2)理解诗人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切,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背诵和理解。
(2)诗歌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含蓄的意境和深刻的情感。
(2)诗人的创作背景和风格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李煜的生平背景和创作风格。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和韵脚,激发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韵律和意境。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歌的背景和意象。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分享学习心得,讨论诗歌的主题思想。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2)分析诗人的情感和观点。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成果。
(2)强调诗歌的美和诗人的创作背景。
四、作业布置1. 背诵并默写《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互动教学,让学生深入解读《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教学效果的达成。
注重作业的布置和批改,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春花秋月的画面,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意境。
2. 启发式教学: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 比较分析:引导学生将《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与其他诗歌进行比较,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高二语文《虞美人》教案

高二语文《虞美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李煜《虞美人》的背景和创作意图。
2.分析《虞美人》的意境、意象、情感表达及修辞手法。
3.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虞美人》的情感表达和意境营造。
2.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运用。
三、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虞美人》的情感内涵。
2.如何让学生学会欣赏古典诗词的美。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虞美人》原文及背景资料、PPT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虞美人》原文,了解作者李煜。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1.向学生介绍《虞美人》的创作背景:李煜是南唐后主,他的诗词作品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
这首《虞美人》是他创作的一首代表作。
2.引导学生关注《虞美人》的题目,探讨“虞美人”指的是什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第二环节: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虞美人》原文,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境、意象、情感表达及修辞手法。
第三环节:课堂讲解1.教师通过PPT课件展示《虞美人》的意境图,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美。
2.教师讲解《虞美人》的情感表达,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教师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学会如何欣赏古典诗词的美。
第四环节: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对《虞美人》的理解和感受,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诗歌的情感内涵。
2.教师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提取出关键词,分析这些关键词在诗歌中的作用。
第五环节:课后作业1.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翻译《虞美人》原文,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2.让学生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古典诗词,分析其意境、意象、情感表达及修辞手法。
一、课堂讲解1.《虞美人》意境分析“春花秋月何时了?”以问句开头,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往事知多少?”回顾往事,感慨万千,引出下文。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描绘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无奈。
2.《虞美人》意象分析“虞美人”作为诗歌的,寓意着美丽而悲剧的女性形象,与诗歌的情感氛围相呼应。
《虞美人》(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虞美人》(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虞美人》(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1本次教学的内容为高中选修课《虞美人》的教案教学设计。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虞美人这首诗的内涵及创作背景,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同时能够使学生提高文学欣赏的兴趣,并进一步促进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提高。
下面将给大家详细介绍这次教学的具体内容及安排。
课程结构设计整节课的教学安排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 文学背景介绍2. 诗歌内涵分析3. 课堂思考和讨论4. 剖析诗歌风格和语言表达5. 结束语第一部分:文学背景介绍首先,我们将在课堂上为学生简要介绍诗歌的背景。
让学生对虞美人诗歌的创作背景进行了解,向学生展示唐诗时代丝绸之路繁盛的景象,这里可以用图表来呈现,使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当时的文化氛围。
同时,还将为学生讲解做出诗歌为阅读提供更深入的文化背景。
这将是学生理解诗歌的基础,也是诗歌欣赏的第一步。
第二部分:诗歌内涵分析在了解了文学背景后,我们将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分析。
通过语言层面、情感层面以及寓意层面,分层次分析诗歌内涵,帮助学生全面理解诗歌的内在含义。
我们将给学生提供相关的例子和提示,以便帮助学生更深入地进行分析,以达到教学目标。
最后,还将讨论五言诗与七言诗的差异性,展示不同诗体的快感。
第三部分:课堂思考和讨论通过诗歌内涵分析这一部分的学习,学生们已经对诗歌的一些关键点有了深刻的理解。
我们将鼓励学生就诗歌的语言、情感和寓意进行讨论,帮助学生巩固和应用所学的知识,同时提高他们的思考和交流能力。
第四部分:剖析诗歌风格和语言表达在前三个部分的学习后,学生们已经对诗歌有了全面的了解。
在本节课程的最后一个部分,我们将重点讨论诗歌的风格和语言表达,并通过丰富的活动和例子,加强对学生的理解。
我们将鼓励学生参与,提出自己的想法,以增强他们的知识和信心。
同时,我们将以实时反馈来确保学生们的参与程度,以及他们的学习效果。
虞美人李煜教案

【 - 高中作文】【篇一】虞美人李煜教案《虞美人》李煜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学习目标】:1、掌握有关词的知识点以及李煜的有关文学常识。
2、了解李煜借江水表达愁情的手法。
3、背诵全词。
【学习重点】:了解李煜借江水表达愁情的手法。
【学习难点】:感受李煜的愁情之源。
【预习案】:1.知识链接——文学常识(1)、词兴于,盛于,是一种和乐可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又称为、、等。
(2)、“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每首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
可以分上下两段,叫“片”或“阕”。
(3)、词按字数分为、、。
字数在58字以内的是,在59至90字的是,在91字以上的是。
(4)、宋词有和。
豪放派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如和。
婉约派语言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如、。
(5)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
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年)继位,史称。
开宝八年,宋军破南唐都城,李煜降宋,被俘至汴京,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
后因作感怀故国的名词《虞美人》而被宋太宗毒死。
李煜虽不通政治,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
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
千古杰作、、《乌夜啼》等词。
在政治上失败的李煜,却在词坛上留下了不朽的课堂合作探究与展示1、“春花秋月”本来是美好的事物,李煜为什么希望它们结束呢?2、为什么词中两次提到“月”这个意象?联系我们读过的诗歌,“月亮”这个意象有什么特殊涵义吗?【学习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把握本词所表达的情感。
2.掌握本词的表现手法。
【学习重点】通过反复诵读把握作者的情感。
【知识链接】周邦彦,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北宋婉约派词人,妙解音律,善于作词。
有“词家之冠”、“词中老杜”之称。
一生在仕途上不得意,几度奔波于地方州县,因此羁旅愁思是他创作的主要题材,在其它作品中词人一再以“京华倦客”自称,可见他早已淡薄功名而魂系故乡。
《虞美人》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学设计)

《虞美人》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学设计)《虞美人》学案设计:武翠琴教学目标:1、将李煜的词纳入中国古代帝王诗歌文学这个背景中去品味,增加其文化积淀韵味和历史厚重感。
2、鉴赏诗歌的语言、写作技巧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前播放《虞美人》歌曲,然后教师导入。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有一种特殊的诗人,那就是帝王。
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南唐后主李煜的词艺。
二、背景及作者介绍(略)三、了解“虞美人”1、植物名——虞美人别名: 丽春花、小种罂粟花、苞米罂粟、蝴蝶满园春,花姿美好,色彩鲜艳,是比利时国花。
全株可入药。
全株亦有毒,内含有毒生物碱,种子尤甚。
误食后会引起抑制中枢神经中毒,严重可致生命危险。
【花语】白色虞美人:象征着安慰、慰问红色虞美人:代表着极大的奢侈、顺从2、人名——虞姬虞美人是后世对虞姬的称呼,秦末人,项羽的宠姬,姓虞。
貌美,善剑舞。
虞姬与项羽形影不离。
楚汉之战,项羽困于垓下,兵孤粮尽,夜闻四面楚歌,以为楚地尽失,他在饮酒中,对着虞姬唱起悲壮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闻歌而为楚霸王起舞,含泪唱﹕“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
大王义气尽,贱妾何聊生。
”歌罢,拔剑自刎,死后葬于垓下。
虞美人在古代寓意着生离死别、悲歌3、词牌名——虞美人虞美人是著名词牌之一,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
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
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
古代词开始大体以所咏事物为题,配乐歌唱逐渐形成固定曲调,后即开始名为调名即词牌。
《虞美人》即是如此。
四、赏析诗歌:(一)、读1、读准字音2、读出节拍3、读出感情(二)、译[1]春花秋月:春花开秋月圆的省语,比喻人生最美好的时刻。
[2]了:完结。
[3]往事:这里指过去寻欢作乐的宫廷生活。
[4]小楼:自己被俘降宋后在汴京(今河南开封)所居之楼。
虞美人,李煜教学设计 虞美人李煜板书设计

虞美人,李煜教学设计虞美人李煜板书设计【篇一】虞美人,李煜教学设计李煜《虞美人》教学设计 (高二选修)高二年级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自主欣赏设计人:江波审核人:江波课题:虞美人一、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李煜生平及作品风格,感受词作的艺术魅力及其艺术价值。
2、鉴赏李煜词深远的意境美,真挚的情感美,动人的音乐美。
3、感受李煜词中的亡国之恨,故国之思。
4、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能力目标: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
习惯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紧抓文本,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寻找意象,感悟意境,感受作品艺术魅力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鉴赏李煜词深远的意境美,真挚的情感美,动人的音乐美。
三、教学难点:词中各种写作技巧的运用对提升主题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问答法,合作探究交流法五、教具:多媒体六、教学时数:1课时七、教学过程设计:【任务一】一.目标或要求:了解作者及背景,知人论世。
二.模块组合:(一)导入夏天到了,我们校园的白玉兰也开得灿烂,校园处处飘香。
有一种花,也是在夏天盛放,它还有一个动人的名字,叫“虞美人”。
不过,今天我们接触的“虞美人”不是花,而是一首词,它的作者是李煜。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品读李煜的《虞美人》。
(二)知人论世让学生回顾作者生平,教师补充。
李煜(937—978),字重光,史称南唐后主。
他工书,善画,洞晓音律,具有多方面的文艺才能。
975年宋兵攻克金陵,李煜肉袒出降,被押解到汴京,辱封“违命侯”,囚禁在一座小楼里,过着囚犯般的屈辱生活。
相传978年七夕之夜,李煜在寓所命歌伎唱《虞美人》词。
宋太宗知道后大怒,赐酒将李煜毒死。
可以说《虞美人》是他的绝命词。
古人吊李后主诗云:“作个才子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
”李煜词前期:多写宫廷逸乐生活,风格绮丽,轻靡婉转。
代表作有《浣溪沙》、《玉楼春》、《更漏子》、《菩萨蛮》等。
后期:追忆往事,伤怀故国,词风沉郁苍凉。
虞美人李煜教学设计

虞美人李煜教学设计引言:虞美人,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位传世美人的代称,李煜,则是五代十国时期南楚的最后一位君主,也是一位才华出众的诗人。
将《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与李煜相关联起来,可以为学生提供一种深入体验古代文学情感与文化内涵的机会。
本教学设计通过对《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的解读和分析,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李煜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并引导学生进行创作,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使学生能够理解并体味古代文学中的情感表达。
2. 通过了解李煜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使学生能够理解文学作品与时代背景的关系。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与审美情趣。
4. 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鼓励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创作。
二、教学过程1. 导入(15分钟)通过提问的方式激起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例如:“你听说过虞美人吗?知道她是谁吗?”、“你知道哪些古代诗人?”等等。
引导学生了解虞美人与李煜的背景,为接下来的课堂内容做好铺垫。
2. 文本解读(30分钟)教师对《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进行逐行解读,注重情感表达和意境展现,并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感受和解读。
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词中的比喻、隐喻等修辞手法,进一步体味其中艺术的魅力。
3. 李煜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0分钟)通过讲解李煜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让学生对李煜有更为深入的了解,并与他的作品进行联系。
可以讲述李煜在位期间南楚国的政治状况、他的才情以及他创作《虞美人》的初衷等等。
4. 学生创作(30分钟)要求学生借鉴《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的诗意和意境,创作一首以李煜为主题的自由诗。
鼓励学生表达对李煜情感的理解,或者将李煜的生平故事融入到自己的诗作中。
让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体验诗人的情感体验与表达。
5. 分享与展示(15分钟)学生彼此之间分享自己的创作,并展示给全班同学。
鼓励学生互相欣赏和评价他人的作品,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和意见。
人教版高二选修《虞美人》教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虞美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1了解李煜的生平经历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1.2掌握《虞美人》的创作背景、意境及艺术特色。
1.3理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能力目标2.1提高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
2.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目标3.1感受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3.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虞美人》的创作背景、意境及艺术特色。
1.2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教学难点2.1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人生感慨。
2.2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美学价值。
三、教学过程1.导入1.1介绍李煜的生平经历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1.2激发学生对《虞美人》的兴趣。
2.自主学习2.1学生自主阅读《虞美人》,理解诗歌内容。
2.2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3.课堂讨论3.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境。
3.2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4.诗歌解析4.1教师讲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4.2学生举例说明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5.课堂小结5.2强调诗歌的美学价值。
6.作业布置6.2学生自主选择一首李煜的诗歌进行鉴赏。
四、教学案例1.诗歌意境分析1.1“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1.2“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教师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亡国之痛。
2.修辞手法讲解2.1“虞美人”这一意象的运用,展现了诗人的美好愿景。
2.2“往事知多少”的疑问句式,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的回忆和无奈。
五、教学反思2.在课堂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表现出较高的学习兴趣。
3.教师在讲解诗歌时,注重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4.作业布置合理,有助于巩固课堂教学成果。
六、教学建议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2.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虞美人》李煜教案教学设计(人
教版高二选修)
【--春节祝福语】
【学习目标】:
1、掌握有关词的知识点以及李煜的有关文学常识。
2、了解李煜借江水表达愁情的手法。
3、背诵全词。
【学习重点】:了解李煜借江水表达愁情的手法。
【学习难点】:感受李煜的愁情之源。
【预习案】:
1.知识链接--文学常识
(1)、词兴于,盛于,是一种和乐可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又称为、、等。
(2)、“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每首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
可以分上下两段,叫“片”或“阕”。
(3)、词按字数分为、、。
字数在58字以内的是,
在59至90字的是,在91字以上的是。
(4)、宋词有和。
豪放派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如和。
婉约派语言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如、。
(5)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
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年)继位,史称。
开宝八年,宋军破南唐都城,李煜降宋,被俘至汴京,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
后因作感怀故国的名词《虞美人》而被宋太宗毒死。
李煜虽不通政治,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
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
千古杰作、、《乌夜啼》等词。
在政治上失败的李煜,却在词坛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被称为“”。
2、背景资料
李煜的词大体以南唐灭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以描写宫廷逸乐生活为主,风情绮丽,清靡婉转。
后期词则多追忆往事,伤怀故国,风格沉郁苍凉。
语言自然精练,境界开阔,词风疏朗,与晚唐以来的香艳词风颇见异趣。
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丰富了词的艺术手段,在词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在预习的过程中你遇到了哪些疑难问题,请记录下来。
【探究案】:
课堂合作探究与展示
1、“春花秋月”本来是美好的事物,李煜为什么希望它们结束呢?
【学习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把握本词所表达的情感。
2.掌握本词的表现手法。
【学习重点】
通过反复诵读把握作者的情感。
【知识链接】
周邦彦,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北宋婉约派词人,妙解音律,善于作词。
有“词家之冠”、“词中老杜”之称。
一生在仕途上不得意,几度奔波于地方州县,因此羁旅愁思是他创作的主要题材,在其它作品中词人一再以“京华倦客”自称,可见他早已淡薄功名而魂系故乡。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解释下列字词
溽暑侵晓窥檐语清圆
2.翻译下列句子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3.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上片的景中出现了哪些主要意象?这些主要意象构成了哪些画面?
下片抒发了怎样的情感?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
二、合作探究
“五月渔郎相忆否?”抒发情感的方式有何特别之处?你能举出我们学过的类似诗句吗?
课堂教学设计
备课人授课时间
课题《虞美人》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诵读并背诵诗歌
2. 赏析重点词句,把握艺术技巧。
过程与方法以课堂为阵地,提升学生自主思考、合作交流、探究拓展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词作的艺术魅力及其艺术价值。
重难点把握重点词句的内涵,把握艺术技巧。
教学设计
一、《虞美人》歌曲导入(1分钟)
二、走近作者李煜。
(3分钟)
1.学生朗读写作背景(配乐)
公元974年冬天,宋军的铁骑踏破了美丽的南唐国都金陵。
李煜肉袒负荆,出城跪降。
随后在宋兵的一片辱骂声中,一路呜咽,被驱北上。
最后被囚禁在汴京。
在他过完41岁生日的七夕之夜,面对一轮皎洁的明月,远眺他那永远无法再见的“三千里地山河”。
失落的、冰凉的眼泪打在他的手
臂上,他再也无法遏止这三年囚徒生涯所积累的愁结,吟唱了一曲最为绝望的诗歌《虞美人》。
喝完宋太宗赐来的毒酒,倒地而亡.
2.教师简介作者生平与成就。
三、展示学习目标,播放朗诵视频(2分钟)
四、学生自由练习朗诵,展示朗诵成果,师生点评。
(4分钟)
五、鉴赏探究(25分钟)
(一)词作整体把握
(二)分组讨论探究
1.“春花秋月”本来是美好的事物,李煜为什么希望它们结束呢?
在对生命已经绝望之时,“春花秋月”是对他的一种讽刺,让他觉得厌烦,希望这一切都结束。
一年一度的春花秋月只是意味着这屈辱生活的延续,何时是头啊?
2.“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所具体指什么?(即作者怀念的是什么)
不仅指以前的富贵生活--锦衣玉食、后宫佳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尊荣等,
更是对欢乐、自由的向往,对尊严的期盼,对生存安全感的需要。
3.“只是朱颜改”,改变的仅仅是“朱颜”吗?
4.“问君能有几多愁”,作者的愁有哪些?
往事之叹、亡国之恨、离家之痛、思家之苦
5.这首词运用了哪些手法?10、11
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比喻夸张
借代设问对比
(三)名句赏析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本句把无形的愁思赋在有形的流水上,江水奔腾流淌,一泻千里,如愁思的多;江水昼夜不停,长流不息,无穷无尽,如愁思的绵长。
大胆抒发了亡国之恨。
例举形象表现愁的诗句。
规律总结。
(四)艺术赏析
三次发问: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问君能有几多愁?
六、课堂检测?高考链接(4分钟)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赏析这两句如何表现抽象的愁?(6分)
七、课堂总结、教师。
(5分钟)
八、作业:扩写“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1分钟)
附《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切入点:现代歌曲引入词作
学生活动:朗读
切入点:写作背景
学生活动:朗读、点评本文:
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