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教学设计新部编版1.docx
《虞美人》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虞美人》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理解《虞美人》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情境。
1.2 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和修辞手法。
1.3 解读诗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1.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歌原文阅读与解析。
2.2 诗歌的语言特色和艺术风格。
2.3 诗歌的主题思想和人生哲理。
2.4 相关的文学和文化知识介绍。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介绍李清照和《虞美人》的背景。
3.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意。
3.3 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3.4 欣赏评价:让学生欣赏诗歌的语言美和情感表达。
第四章:教学方法4.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背景和文化知识。
4.2 阅读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和理解诗歌。
4.3 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分析和讨论。
4.4 鉴赏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观念。
第五章:教学评估5.1 课堂讨论:检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5.3 考试测验:评估学生对诗歌的全面理解和记忆能力。
第六章:教学资源6.1 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虞美人》相关内容。
6.2 参考书籍:有关李清照生平和诗歌创作的书籍。
6.3 网络资源:相关诗歌解读和评论的文章、视频等。
6.4 音频资料:李清照其他作品的朗读音频。
第七章:教学安排7.1 课时:本诗的教学计划安排2课时。
7.2 课前准备:教师需提前准备教材、参考书籍和相关资料。
7.3 课堂活动:诗歌解析、讨论、欣赏等。
7.4 课后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虞美人》的作文或心得体会。
第八章:教学策略8.1 激发兴趣:通过讲解李清照的生平故事,引起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8.2 引导思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8.3 互动交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8.4 深入挖掘: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第九章:教学评价9.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回答问题时的积极性。
《虞美人》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背诵《虞美人》这首词,理解词中的意境和情感;学生能够运用词牌和词谱,尝试创作一首新的《虞美人》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朗读体会等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虞美人》的意境和情感,背诵并默写词。
2. 教学难点:运用词牌和词谱,创作一首新的《虞美人》词。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虞美人》的作者李煜及其生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有关《虞美人》的背景知识。
(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读《虞美人》,感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词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三)合作探究1.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2. 学生朗读词,体会词中的韵味和美感。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收获。
(五)拓展延伸1. 学生运用词牌和词谱,尝试创作一首新的《虞美人》词。
2.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和交流。
(六)课堂小结1. 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强调《虞美人》在古典诗词中的地位和影响。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感受,表达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展示和评价的积极性。
2. 学习成果:学生背诵和默写《虞美人》的情况,创作新词的质量。
3. 学习态度:学生对待学习任务的态度,对待古典诗词的热情。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总结经验教训。
2. 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虞美人教案

虞美人教案虞美人教案模板汇编5篇虞美人教案篇1学习目标:1、认知目标通过把握词中意象的特征,鉴赏李煜词深远的意境美和真挚的情感美。
2、能力目标学习李煜“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艺术手法。
3、情感目标感受李煜词中的亡国之恨,故国之思。
学习思路:整首词的学习以“读”、“感”为主,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意象特征的整体把握从而更好的深入探寻作者的内心世界,更好地把握词的感情。
学习过程:一、品味鉴赏:1、读诗悟情(是什么):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朗读语调概括全文的情感2、追寻愁因:(为什么)了解李煜3、愁情表达:(怎么样/方法技巧)1)品味意象2)赏析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4、小结:二、联想比较:1)都是东流水,试比较《虞美人》的结句与李白的《金陵酒肆留别》中的“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的表情达意有什么不同。
2)都是末路王侯,同是绝命词,《垓下歌》与《虞美人》的风格有何不同三、“愁”句集锦:1、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2、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3、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成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4、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李煜)四、迁移运用:1、仿照例子,自拟一个描写对象,写一组句子,要求所写句子使用夸张、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
这满山遍野的桃花,开得热火朝天,惊天动地,是一一幅立体的画,一首无声的诗,把青春挥洒得淋漓尽致。
2、片段练习:以“李煜,我想对你说”为题附页:一、关于李煜:1李煜能诗文、善书画、通音律,尤以词闻名。
前期作品大都描写宫廷享乐生活、男女恋情,风格柔靡。
后期则描写了思乡之情,亡国之恨以及对昔日生活的怀念,表现出浓厚的感伤情绪,在题材与意境上突破了晚唐五代以写艳主的窠臼。
相传因在七夕之夜命歌妓唱此词,李煜被宋太宗赐酒毒死,所以本词也就成了他的绝命词。
二、关于词的知识:1、词兴于隋唐,盛于宋代,是一种和乐可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最新-《虞美人》教学设计(5篇)

《虞美人》教学设计(5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虞美人》教学设计1教学目的1、了解李煜生平及其在词史上的地位。
2、在诵读、品味的过程当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3、使能入情入境地诵读并背诵全词。
教学重点1、体悟词的思想内容和意境,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的能力。
2、学习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写法。
教学难点:词中三次对比、隔句相承的艺术手法。
教学设想1、本词是唐宋词中的名篇,文意理解的难度并不大。
可以以诵读为主导,结合赏析,抓住词义要旨,领会意境及艺术特点。
争取当堂成诵。
2、李煜是开一代词风的领袖,他的作品都深深烙上个人生活情感的印记,因此有必要对其生平进行介绍。
另外,可以引入他的《相见欢》、《乌夜啼》进行延伸阅读。
3、运用多媒体教学,播放邓丽君的《几多愁》,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词的意境。
教学方法朗读法,问答法,情境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一、故事导入,创设情境多媒体展示《江水图》,并配乐低沉哀怨的音乐。
教师讲李煜的故事。
一个细雨蒙蒙阴云低垂的早晨,一座金碧辉煌而又气氛肃杀的宫殿,一个泪眼朦胧面容苍白的君主。
佛,他拜过了;契丹,他也求过了,眼见着亡国被俘的命运是逃不掉了。
在这花园般美丽的古都金陵即将沉陷于敌国铁蹄之下的时候,这位“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风流天子,缓缓地站起身来,脱去穿在身上15年之久的那件金光闪闪的龙袍,肉袒负荆,出城跪降。
随后,在宋兵的辱骂声中,一路呜咽,北上东京。
紧接着就是被囚禁,只能日夕以泪洗面。
虽被封为“违命侯”,但最后的命运还是在他过完41岁生日的那天晚上,面对一弯残月,他慢慢转过身去,远眺南方他那无法看到的“三千里地山河”。
失落的、冰凉的眼泪打在他的手臂上,他再也无法整理这多年积累的愁绪,吟唱了一曲最为绝望的诗歌,喝完宋太宗赐来的毒酒,倒地而亡。
《虞美人》课文教案设计

《虞美人》课文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虞美人》;(2)理解《虞美人》的诗意和艺术特色;(3)分析李清照词风的转变及其原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虞美人》;(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命运的无奈感慨;(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虞美人》的诗意和艺术特色;2. 李清照词风的转变及其原因。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虞美人》中的意象和寓意;2. 分析李清照词风转变的内在原因。
四、教学准备:1. 教材:《虞美人》全文;2. 参考资料:关于李清照的生平和词风的资料;3. 教学多媒体设备。
1. 导入新课:(1)简介李清照及其词作;(2)提问:同学们对《虞美人》有什么了解?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虞美人》,感受诗歌的韵律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虞美人》的诗意和艺术特色;(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
4. 讲解与分析:(1)讲解《虞美人》的诗意和艺术特色,如意象、寓意等;(2)分析李清照词风的转变及其原因,如生活背景、个人经历等。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对《虞美人》的感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2)教师总结,强调爱国情怀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虞美人》的诗意和艺术特色,以及李清照词风的转变。
7. 作业布置:(1)背诵《虞美人》;(2)写一篇关于李清照词风转变的短文。
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度、理解程度等,以便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七、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熟练地朗读和背诵《虞美人》;2. 学生能够理解《虞美人》的诗意和艺术特色;3. 学生能够分析李清照词风的转变及其原因;4. 学生能够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爱国情怀。
《虞美人》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虞美人》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理解《虞美人》的背景和意义。
2. 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 能够鉴赏诗歌的美感和艺术特色。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阅读和讨论,深入理解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通过分析和解读,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培养对文学的热爱和兴趣。
2. 理解诗中的情感和主题,提升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虞美人》的背景和意义。
2. 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3. 诗歌的鉴赏和解读。
2.2 教学难点:1. 诗中深奥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理解。
2. 对诗歌进行深入的鉴赏和解读。
第三章:教学准备3.1 教师准备:1. 对《虞美人》的背景和意义有深入的了解。
2. 对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有专业的分析能力。
3. 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材料。
3.2 学生准备:1. 预习《虞美人》诗文。
2. 对古代诗歌有一定的了解和阅读经验。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1. 通过引入古代诗歌的魅力,激发学生对《虞美人》的兴趣。
2. 介绍《虞美人》的背景和意义,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4.2 讲解:1.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的意境。
2. 解读诗中的情感和主题,帮助学生感受诗的美感和艺术特色。
4.3 讨论与思考: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理解。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诗中的情感和主题对现代的意义。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评价标准:1. 对《虞美人》的背景和意义的理解程度。
2. 对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能力。
3. 对诗歌的鉴赏和解读的能力。
5.2 评价方法:1. 学生课堂参与度和讨论的积极性。
2. 学生作业和写作的质量和深度。
3. 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的表现。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前活动:1. 让学生预习《虞美人》诗文,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虞美人》课文教案设计

《虞美人》课文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虞美人》的诗句。
(2)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3)了解作者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运用联想、想象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
(3)学会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追求。
(2)培养学生珍惜生命、珍惜美好时光的情感。
(3)提高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句的理解和背诵。
(2)诗歌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的分析。
(3)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了解。
2. 教学难点:(1)诗歌深层意境的理解。
(2)诗歌表达手法的鉴赏。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虞美人》的教学内容和要求。
(2)收集相关资料,了解作者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准备教学方法和策略。
2. 学生准备:(1)预习《虞美人》课文。
(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代诗词,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简介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学生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鉴赏:(1)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2)分析诗歌的表达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句的理解和背诵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2. 背诵《虞美人》诗句,提高文学素养。
3. 选择一首李清照的其他诗作进行鉴赏,下周分享交流。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音乐、图片等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体验诗歌意境。
《虞美人》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虞美人》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虞美人》教案教学设计1《虞美人》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理解《虞美人》的文学背景和情感内涵,特别是掌握其对于爱情和人生的独到见解。
2. 分析《虞美人》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领会其唯美主义的艺术特征。
3. 熟悉《虞美人》的演变历程,探究其文学上的意义。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1) 介绍唐代文学的发展背景和文学流派的形成,介绍唐诗的基本特征及其分类方式。
(2) 讲述《虞美人》的创作背景、故事情节及作者屈原的生平。
(3) 分析《虞美人》的文学价值和艺术手法:形式和表现手法、唯美主义的特点。
教师可设计课堂讨论、小组讨论和文学分析等方式。
(4) 了解《虞美人》的影响和发展历史,探究其文化内涵和现实意义。
2. 教学方法:(1) 组织学生阅读《虞美人》的原文和中文翻译,谈论对于诗歌内涵的理解与感受。
(2) 通过讲解和讨论获得学生对唐诗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方法的掌握,运用于《虞美人》的分析。
(3) 通过案例分析等方式掌握《虞美人》的文学价值和艺术手法。
(4) 通过阅读和研究历史资料了解《虞美人》的影响和发展历史,并探究其文化内涵和现实意义。
三、教学过程:1. 了解唐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文学流派的形成,准确掌握唐诗的基本特征和分类方法。
2. 介绍《虞美人》的创作背景及屈原的生平,明确《虞美人》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3. 阅读《虞美人》的原文和中文翻译,通过讲解和讨论,深入理解其文学内涵和情感表达。
4. 分析《虞美人》的形式和表现手法,了解其唯美主义的艺术特征。
5. 讨论《虞美人》的文学价值和情感内涵,并通过文学分析和文艺鉴赏的方式深入领会。
6. 了解《虞美人》在文学和社会历史上的影响和发展历程,探究其文化内涵和现实意义。
四、教学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写作、小组讨论、形成性测验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评价。
通过学生的表现来准确了解学生对本课程所掌握的知识的掌握程度,以此来判断教学效果的好坏,并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进行课程调整和改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教学教案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教师学科教案[ 20–20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 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 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 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虞美人》教学设计一、教学设想本课文是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之部”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自主赏析的篇目,重在通过有感情地诵读和把握意象、关键词句以及艺术手法来感受李煜词深远的意境美、真挚的情感美和动人的音乐美。
李煜被誉为“词中之帝” ,其词开一代词风,他的作品深深地烙上个人生活情感的印记,因此有必要回顾旧知,做到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另外结合课后习题引入他的《浪淘沙》进行拓展阅读。
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积极作用,播放配乐朗读和歌曲版《虞美人》,让学生在音乐中进一步感受词的意境美和音乐美。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李煜生平及作品风格,感受词作的艺术魅力及其艺术价值。
2、鉴赏李煜词深远的意境美,真挚的情感美,动人的音乐美。
3、诵读词作,赏析重点词句,把握艺术技巧,提高词的鉴赏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寻找意象,感悟意境,培养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把握作品中蕴含的亡国之痛与故国之思。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赏析重点词句,把握艺术技巧,提高词的鉴赏能力。
2、教学难点:鉴赏李煜词深远的意境美,真挚的情感美,动人的音乐美。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合作探究交流法五、教具:多媒体六、教学时数:1课时七、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夏天到了,我们校园的白玉兰也开得灿烂,校园处处飘香。
有一种花,也是在夏天盛放,它还有一个动人的名字,叫“虞美人”。
不过,今天我们接触的“虞美人”不是花,而是一首词,它的作者是李煜。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品读李煜的《虞美人》。
(二)知人论世让学生回顾作者生平,教师补充。
李煜( 937— 978),字重光,史称南唐后主。
他工书,善画,洞晓音律,具有多方面的文艺才能。
975 年宋兵攻克金陵,李煜肉袒出降,被押解到汴京,辱封“违命侯”,囚禁在一座小楼里,过着囚犯般的屈辱生活。
相传978年七夕之夜,李煜在寓所命歌伎唱《虞美人》词。
宋太宗知道后大怒,赐酒将李煜毒死。
可以说《虞美人》是他的绝命词。
古人吊李后主诗云:“作个才子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
”李煜词前期:多写宫廷逸乐生活,风格绮丽,轻靡婉转。
代表作有《浣溪沙》、《玉楼春》、《更漏子》、《菩萨蛮》等。
后期:追忆往事,伤怀故国,词风沉郁苍凉。
(三)整体感知——诵读1、师:学习诗歌先从诵读开始,正所谓“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诗歌应通过诵读来领悟其韵律和情感。
请同学们齐读本词。
(生齐读)2、师:请一位同学起来给我们朗诵此词,请其他同学认真感受,然后对他的朗诵做出评价。
3、师:同学们请说说,他读得怎么样。
(学生自由评价)提示:入情入境地读,把自己想象成李煜,诵读时一定要把握感情基调和节奏。
感情基调:凄凉哀伤节奏:低沉缓慢春花 / 秋月 / 何时了?往事/ 知/ 多少。
小楼 / 昨夜 / 又东风,故国/ 不堪回首 / 月明中。
雕栏玉砌 / 应犹在,只是/ 朱颜 / 改。
问君 / 能有 / 几多愁?恰似 / 一江春水 / 向东流。
4、听配乐朗读(多媒体展示)听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用心感受。
5、学生自由诵读,要求读出情感。
6、再找一学生诵读。
7、学生再次齐读本词。
(朗读是学习诗歌的重要一环,通过朗读让学生进入学习情景,加强对诗歌的理解。
)(四)分析鉴赏——品读1、师:刚才大家诵读了这首词,已经感受到作者凄凉哀伤的情感,那么词中哪个字能直接抒发这种情感?词眼:愁2、说一说:李煜有哪些愁?往事之叹愁亡国之痛故国之思3、合作探究(学习小组分组合作探究):李煜是怎样展现愁情的?提示:从意象、关键词句、艺术手法入手,把握愁情的写法。
4、展示交流:(1)品读意象意象:春花秋月、往事、小楼、东风、故国、明月、雕栏玉砌、朱颜、一江春水春花秋月:美好景象——亡国之痛往事:锦衣玉食,九五至尊——往事之叹月:怀念亲人,怀念故乡——故国之思(2)品读关键词句①又“又东风” 点明他降宋后又过了一年,时光在不断流逝,与开头句照应。
季节的变化引起他的无限感慨,感慨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感慨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步破灭。
②改改:朱颜、地位、感受不改:春花秋月、小楼东风、雕栏玉砌——物是人非的悲愁之感③品味欣赏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运用了设问、比喻、夸张修辞手法,突出愁思的广、长、多,把无形的愁思具体化,沉重的情感飞动化。
比喻: 1、愁思如春水般汪洋恣肆,一泻千里。
2、愁思如春水般长流不息,无穷无尽。
作为一位亡国之君,李煜过着屈辱的生活,人生的愁思,故国灭亡之恨,让他心潮起伏,忧思难平。
这种情感有如滔滔江水,一泻千里,绵绵无尽。
④拓展:写愁思的名句。
学生交流,然后教师列举一二: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李煜《相见欢》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欧阳修《踏莎行》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李清照《一剪梅》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3)品读手法①诘问(自问)宇宙永恒有常昔日九五至尊②对比人生短暂无常今日阶下囚③设问、比喻、夸张④虚实结合、情景交融实写:春花秋月、小楼、东风、明月----自然永恒----景虚写:往事、故国、雕栏玉砌、朱颜、一江春水----人生无常----情(4)课堂小结①、通过抓意象、把握关键词句和艺术手法,我们感受到作者的满腔愁绪:往事之叹、亡国之痛、故国之思。
一个亡国之君对他曾经的美好生活念念不忘,自然会惹来忌恨,招来杀身之祸,《虞美人》自然就成了李煜的绝命词。
②、归纳鉴赏古诗词的方法诵读——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品读——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缘景明情(意象关键词句手法----感情)(五)拓展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的问题。
浪淘沙李煜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思考讨论:这首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师生共同讨论完成)点拨:这首词抒发了词人梦醒之后身份错位的漂泊无依之感,离别之痛,对青春易逝、繁华不再、人生无常的无奈之情。
(六)课堂总结1、小结:王国维评价李煜的词说:“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
’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
”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李煜《虞美人》中表现出来的盼望春花秋月早日了结的绝望之情,回首故国物是人非的凄凉悲慨,像春水那样奔流不息、汪洋恣肆的愁绪,都浸透了词人的血泪。
没有惨痛的人生经历,就写不出饱含血泪的作品,也就不可能打动人的心灵。
这也就是《虞美人》千古传诵的重要原因。
2、播放歌曲《虞美人》,学生小声跟唱。
(再次通过视听觉的感受加深体会词的意境。
)3、学生背诵全词。
(进一步肯定李煜后期词的成就,这是对作者的又一次总体把握,与第一步遥相呼应,并让学生在歌声和诵读中接受美的陶冶。
)(七)课后作业1、必做题:用形象化的语言描写你所经历的一段愁,可以写一个片段也可以写成随笔,也可以仿诗填词。
要写出真情实感,不得无病呻吟。
(略)2、选做题:李煜作为一个文人是很出色的,但作为一位帝王,他不务朝政,纵情声色,是相当失败的,提示 : ① 是封建帝王的愁,不得同情。
②李煜的“愁”愁得美,因它很有人情味。
③“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④无暇去他情声色以至失了南唐美的山河,我所感受的是他卸去帝王外衣后的平民式的抒情。
“ 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流” 。
种化帝王之愁凡人之愁的做法,已从从美的角度深深感染着古往今来的者。
再由美的通道回来看,我又能看到李煜独有的天堂般的大望,苦流的大哀,那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如果,我要同情李煜的,那只能是美上的同情,而不是道德上的怜。
⋯⋯(八)教学反思歌来是高考文重要考点,如何做到既要体新“以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又能避免“ 堂灌” 而学生掌握必的知高考呢?我一直在思考个。
可以是解决个的一种。
在本我努力把堂学生,只是引他思考,予了充分的他行合作探究、行交流展示,而且充分利用多媒体助教学,学生真切地感受李煜作的音美。
反复重培养学生的能力,深品既合考点又不致堂气氛乏,反而学生提供一个碰撞思想火花、展示交流的舞台。
而且在整个堂奏上把握得当,没有出前松后或前后松的情况。
但仍有不足之,就是前要求学生做的功多,而且展示交流忽略了部分基薄弱的学生。
今后仍需努力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