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三维目标教案

合集下载

《虞美人》教案

《虞美人》教案

《虞美人》教案【虞美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虞美人》这首宋词的作者、创作背景和文学特点。

2. 能力目标:能够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感情,并能够准确地朗读和演绎诗词。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感受文学的美和情感表达。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分析《虞美人》的诗意和感情,提高学生对宋词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意境和情感,并能够准确地朗读和演绎。

三、教学准备:1. 课件:包含《虞美人》的全文和相关注释、背景介绍等内容。

2. 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等。

3. 课外资源:相关历史书籍、音乐欣赏、其他宋词的欣赏等。

四、教学过程:1. 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宋词,如《水调歌头》、《如梦令》等,让学生感受古代文学的韵味与美。

2. 引入《虞美人》这首词的背景:“虞美人”是北宋文学家杨万里创作的一首词,描写了美丽的虞姬在战乱中的忧伤和离别之苦。

【正文】1. 展示《虞美人》的全文,并带领学生一起朗读。

注意词的整体韵律和句子的情感变化。

2. 分析词的意境和情感表达:a. 第1-4句:描绘虞姬的美丽和出尘的身份。

b. 第5-8句:表达虞姬在战乱中的忧伤和寂寞。

c. 第9-12句:表达虞姬对身世的感慨和无奈。

d. 第13-16句:揭示了作者对虞姬的思念和留恋之情。

3. 分析词的艺术特点:a. 意境描绘细腻而动人,如“羞花闭月意情悄,暗残红点镜湖小”。

b. 押韵工整,韵律流畅,如“新相识,旧相逢,莫相忘,不到黄泉绝不休”。

c. 通过描写虞姬的命运悲惨,表达了对时代动荡的感慨和对和平幸福的向往。

1. 播放相关的音乐,如古筝演奏《虞美人》等,让学生感受音乐中的虞姬情怀。

2. 给学生推荐其他的宋词,如苏东坡的《江城子》、李清照的《如梦令》等,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宋代文学。

3. 探讨虞姬的形象在历史和文学中的传承与演变,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

【总结】1. 让学生回顾所学内容,总结《虞美人》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虞美人》课文教案设计

《虞美人》课文教案设计

《虞美人》课文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虞美人》。

(2)理解《虞美人》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3)分析李清照词作风格的变化及其原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虞美人》。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对命运的无奈感慨。

(2)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虞美人》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2. 李清照词作风格的变化及其原因。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感悟《虞美人》中的意境和情感。

2. 分析李清照词作风格的变化及其原因。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虞美人》的课件和教学资料。

2. 学生准备《虞美人》的文本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李清照的词作,巩固所学知识。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虞美人》,感受词作的意境。

(2)让学生解析词中的关键词语,理解词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虞美人》的艺术特色。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发挥想象,感悟词中的情感。

(2)分享自己的感悟,感受作者的情感世界。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背诵《虞美人》。

6. 课后作业:(1)背诵《虞美人》。

(2)写一篇关于《虞美人》的读后感。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虞美人》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2. 运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提高人文素养。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七、教学步骤:1. 回顾导入: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虞美人》,解析词中的关键词语,理解词意。

虞美人

虞美人

《虞美人》 教案 【三维目标】 1、抓关键词语,理清思路,吟咏成诵。

2、深刻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3、理解本文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艺术特色。

【重点难点】 重点:1.体悟词的思想内容和意境,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的能力。

2.学习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写法。

难点:引导学生运用“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方法理解作品蕴含的情感。

【教学方法】 朗读法,问答法,情境法。

【教学步骤】 品读——赏读——美读 设计理念 1、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是“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声”指节奏、音调、平仄、押韵,“气”指情感、气势。

即通过反复朗读作品外在言辞的音节声调,使我之心沉入古人之心,从而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风格神韵。

2、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独特感受,注重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导向,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教学课时】 1课时 导入 法国诗人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是诗歌,有些不朽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 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这首诗歌,不仅是用作者的眼泪铸成的,更是用作者的鲜血铸成的。

因为作者在完成这首词后不久,就给他招来了杀身之祸,因而也成了他的“绝命词”。

这就是被誉为“词中之帝”的《虞美人》。

预 习 案 【学生活动】阅读材料,自主标记要点。

一、知识链接 作者简介: 李煜{937—978},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

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年)继位,史称李后主。

开宝八年,国破降宋,被俘至汴京,被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

后为宋太宗毒死。

李煜虽不通政治,但其艺术才华非凡。

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

被称为“千古词帝”。

作品有千古杰作《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等。

二、教材助读 背景介绍:宋太祖开宝八年,宋兵攻克金陵,李煜肉袒出降,被送到汴京,被囚禁在一座小楼里,被封为 装订线温馨提示注意整理、装订、保存违命侯。

《虞美人》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虞美人》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虞美人》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理解《虞美人》的背景和意义。

2. 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 能够鉴赏诗歌的美感和艺术特色。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阅读和讨论,深入理解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通过分析和解读,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培养对文学的热爱和兴趣。

2. 理解诗中的情感和主题,提升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虞美人》的背景和意义。

2. 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3. 诗歌的鉴赏和解读。

2.2 教学难点:1. 诗中深奥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理解。

2. 对诗歌进行深入的鉴赏和解读。

第三章:教学准备3.1 教师准备:1. 对《虞美人》的背景和意义有深入的了解。

2. 对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有专业的分析能力。

3. 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材料。

3.2 学生准备:1. 预习《虞美人》诗文。

2. 对古代诗歌有一定的了解和阅读经验。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1. 通过引入古代诗歌的魅力,激发学生对《虞美人》的兴趣。

2. 介绍《虞美人》的背景和意义,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4.2 讲解:1.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的意境。

2. 解读诗中的情感和主题,帮助学生感受诗的美感和艺术特色。

4.3 讨论与思考: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理解。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诗中的情感和主题对现代的意义。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评价标准:1. 对《虞美人》的背景和意义的理解程度。

2. 对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能力。

3. 对诗歌的鉴赏和解读的能力。

5.2 评价方法:1. 学生课堂参与度和讨论的积极性。

2. 学生作业和写作的质量和深度。

3. 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的表现。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前活动:1. 让学生预习《虞美人》诗文,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虞美人》课文教案设计

《虞美人》课文教案设计

《虞美人》课文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虞美人》的诗句。

(2)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3)了解作者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运用联想、想象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

(3)学会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追求。

(2)培养学生珍惜生命、珍惜美好时光的情感。

(3)提高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句的理解和背诵。

(2)诗歌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的分析。

(3)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了解。

2. 教学难点:(1)诗歌深层意境的理解。

(2)诗歌表达手法的鉴赏。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虞美人》的教学内容和要求。

(2)收集相关资料,了解作者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准备教学方法和策略。

2. 学生准备:(1)预习《虞美人》课文。

(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代诗词,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简介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学生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鉴赏:(1)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2)分析诗歌的表达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句的理解和背诵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2. 背诵《虞美人》诗句,提高文学素养。

3. 选择一首李清照的其他诗作进行鉴赏,下周分享交流。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音乐、图片等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体验诗歌意境。

《虞美人》教案

《虞美人》教案

《虞美人》教案推荐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虞美人》的创作背景及作者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虞美人》。

(3)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虞美人》。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命运的无奈感慨。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虞美人》。

(2)理解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诗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分析诗人的创作背景及情感表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风格,引导学生了解《虞美人》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虞美人》,体会诗的韵律美,并圈点勾画出生僻字词和不理解的地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教师巡回指导。

4. 讲解分析讲解诗中生僻字词的含义,分析诗人的创作背景及情感表达。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命运的无奈感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虞美人》。

2. 写一篇关于《虞美人》的读后感。

五、课后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诗的理解和感悟是否有所提高,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策略1. 利用多媒体展示《虞美人》的古代绘画和音乐作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的意境。

2. 引入相关的历史背景,如南宋时期的动荡局面,增强学生对诗人文革背景的认识。

3. 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将《虞美人》与其他李清照的诗作进行对比,突出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理解程度。

人教版高中选修课《虞美人》教案

人教版高中选修课《虞美人》教案

人教版高中选修课《虞美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虞美人》的诗意及背景;(2)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韵律和修辞手法;(3)能够鉴赏古代诗歌,提高审美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虞美人》;(2)运用比较分析法,了解《虞美人》在古代诗歌中的地位和影响;(3)学会欣赏古代诗歌,培养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2)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崇尚美的心灵;(3)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虞美人》的诗意及背景;2. 诗中的意象、韵律和修辞手法;3. 古代诗歌的鉴赏方法。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意象的理解和把握;2. 韵律和修辞手法的分析;3. 古代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虞美人》的原文、注释、译文;2. 学生准备:预习《虞美人》,了解诗的背景;3. 教学设施: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古典音乐,营造课堂氛围;(2)简要介绍李清照及《虞美人》的背景;(3)引导学生关注诗的题目,激发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默读《虞美人》,感受诗意;(2)学生分享预习成果,介绍诗的背景;(3)教师点评并总结。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韵律和修辞手法;(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3)教师点评并讲解。

4. 诗歌鉴赏(1)对比分析:《虞美人》与其它古代诗歌的异同;(2)学生分享鉴赏心得;(3)教师点评并总结。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朗读《虞美人》,感受诗的美感;(2)讨论诗中所表现的爱情观;(3)教师点评并总结。

6.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古代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3)鼓励学生在课后深入阅读古代诗歌。

7. 作业布置(1)背诵《虞美人》;(3)推荐一首古代诗歌,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拓展1. 比较阅读:让学生选取其他描写美人的古代诗歌,如《清平乐·村居》、《长恨歌》等,与《虞美人》进行比较阅读,分析各自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七年级语文下册虞美人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虞美人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虞美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虞美人》。

(2)理解《虞美人》的诗意和主题,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解读《虞美人》的诗意。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命运的无奈感慨。

(2)培养学生热爱文学、传承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熟读并背诵《虞美人》。

2. 理解《虞美人》的诗意和主题。

难点:1. 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 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虞美人》,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探讨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

(2)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联系生活,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2)引导学生抒发自己的情感,与诗人产生共鸣。

6. 拓展延伸:(1)让学生收集其他关于虞美人的文学作品,进行比较阅读。

(2)举办诗歌朗诵会,展示学习成果。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虞美人》。

2. 写一篇关于《虞美人》的读后感。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合作意识等,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团队精神。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拓展:1. 推荐阅读:向学生推荐其他李清照的诗词作品,如《如梦令》、《声声慢》等,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李清照的词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虞美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李煜生平及其在词史上的地位。

2、学习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2、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味李煜在词中流露出来的亡国之痛,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和时代紧迫感。

【教学重点】
1.体悟词的思想内容和意境,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的能力。

2.学习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写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故事导入
一个细雨蒙蒙阴云低垂的早晨,一座金碧辉煌而又气氛肃杀的宫殿,一个泪眼朦胧面容苍白的君主。

佛,他拜过了;契丹,他也求过了,眼见着亡国被俘的命运是逃不掉了。

在这花园般美丽的古都金陵即将沉陷于敌国铁蹄之下的时候,这位“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风流天子,缓缓地站起身来,脱去穿在身上15年之久的那件金光闪闪的龙袍,肉袒负荆,出城跪降。

随后,在宋兵的辱骂声中,一路呜咽,北上东京。

紧接着就是被囚禁,只能日夕以泪洗面。

虽被封为“违命侯”,但最后的命运还是在他过完41岁生日的那天晚上,面对一弯残月,他慢慢转过身去,远眺南方他那无法看到的“三千里地山河”。

失落的、冰凉的眼泪打在他的手臂上,他再也无法整理这多年积累的愁绪,吟唱了一曲最为绝望的诗歌,喝完宋太宗赐来的毒酒,倒地而亡。

他就是南唐后主李煜。

李煜别名重光。

籍贯徐州。

生于937年七月初七卒于978年七月初七。

仅活了41岁。

李煜虽是薄命君王,但李煜的词在思想上、艺术上都超越了其他词人的,成为唐、五代词的颠峰。

可以说是一位绝代词人。

他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泪诗篇,今天我们学习他最著名的被誉为“词中之帝”的词《虞美人》。

让我们一同来走进这位亡国之君的内心世界。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分析前六句,体会“愁”的具体内容。

(1)春花秋月何时了——(这么美好的事物为什么作者希望它快完结呢?)
怕触景伤怀,想起往事。

作者写乐景正是为了以乐景衬哀情。

(2)往事知多少——(作者会想起哪些往事呢?)
A锦衣玉食、后宫佳丽、尊荣
B精神层面:欢乐、自由、尊严生存的安全感等往事之哀
(3)小楼昨夜又东风——(“又”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岁月如梭,光阴似箭,转眼又是一年,季节变化引起作者无限感慨:春有再来,循环无际,而生命短暂,复国无望。

所以很自然发出哀叹……
(4)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不忍回忆过去,尤其想到南唐,强烈的今昔对比
让作者这位敏感的词人情何以堪,怎能承受?尤其在这月明之夜。

亡国之恨
(5)雕栏玉砌应犹在——南唐宫苑应该还在吧
(6)只是朱颜改——“朱颜”:后宫佳丽的容颜,
词人自己容颜,国家的容颜物是人非的怅恨那些层层叠叠、排山倒海、接踵而来的忧愁,虽然真实存在,但毕竟过于抽象。

我们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真切地感受到。

那么,问问大家,作者是怎么样来写“愁情”的?
①意境的创设上:虚实结合,情景交融
春花秋月、往事、小楼、东风、故国、明月、雕栏玉砌、朱颜、一江春水
作者运用这么多意象,创设了生动形象的一幅幅画境:春花秋月图、小楼东风图、故国月明图等。

③对比
春花秋月与往事的对比小楼东风与故国明月的对比雕栏玉砌与已改朱颜的对比
④发问
问天——问人——问自己,一唱三叹。

问天天不应,问人人不知,问己泪满面。

凄楚中,造成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

2、名句品味:“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其它以比喻写愁的诗句:
①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愁之形态)
②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愁之长度)
③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愁之重量)
作者将一腔愁绪化为有形的流水,显示出愁思如春水的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无边无际,丰盈而且沉重。

这哪里是江水,分明是一滴滴负载着愁情的李煜的眼泪。

这样的比喻,一江春水,就是一江愁水,一江苦水。

比喻,使得抒发的感情兼有了无边无际的广度和深度。

三、总结:
王国维说得好:“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

”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竟敢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是史所罕见的,以致使李煜为此付出了生命。

正如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