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阁夜》三维目标教案
《阁夜》优秀教案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阁夜》诗;(2)理解《阁夜》诗的创作背景、作者杜甫的生平和诗歌风格;(3)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阁夜》诗;(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心;(2)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3)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培养高雅的情操。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阁夜》诗的字词解释和翻译;(2)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分析;(3)杜甫的诗歌风格和创作背景。
2. 教学难点:(1)诗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2)诗中深层次的情感和主题的把握;(3)杜甫诗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1. 导入新课:(1)简介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阁夜》诗的题目,激发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阁夜》诗,感受诗歌的韵律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中的字词和意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中的意象,如“阁夜”、“五更”、“鼓角”等;(2)分析诗中的情感,如作者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心;(3)揭示诗的主题,如忧国忧民、壮志未酬等。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阁夜》诗的艺术价值和人文精神。
四、课后作业1. 背诵《阁夜》诗;2. 结合课下注释,翻译《阁夜》诗;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2. 反思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实施,是否存在不足之处;3. 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准备1. 课件:制作包含《阁夜》诗全文、注释、图片、视频等多媒体素材的课件;2. 教学资源:搜集与杜甫及其诗歌相关的资料,如生平介绍、作品选集等;3. 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
语文课文《阁夜》教案和教学安排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阁夜》全文;(2)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意象、表现手法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2)认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增强民族自豪感;(3)学会关注社会、关注人生,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2. 诗歌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3. 诗歌的韵律特点和节奏感。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隐喻和象征手法的理解;2. 诗歌意境的感悟和传达;3. 诗歌创作背景对诗歌意义的影响。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诗歌全文、注释、译文、相关背景资料等;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和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杜甫及其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社会意义。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诗歌,解决字词解释和翻译问题,初步理解诗歌内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表现手法和韵律特点,分享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5. 诗歌品鉴:学生欣赏诗歌,体会诗歌的美感,感受作者的情感态度。
6. 情感体验:结合诗歌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人生和社会,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
8.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背诵诗歌,写一篇课后心得体会。
9. 课后辅导:针对学生在作业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个别辅导,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10. 课程评价:通过课后作业、课堂表现和小组讨论等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六、教学反思: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度、理解程度等方面,以便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给予解答和指导。
杜甫《阁夜》三维目标教案

杜甫《阁夜》三维目标教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阁夜【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杜甫的诗歌风格,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积累名句。
2、把握诗歌风格,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想象、欣赏,领会诗歌内涵。
过程与方法:知人论世,结合诗人的生平事迹理解诗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歌的心忧国事,胸怀天下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1、探讨杜甫的诗歌风格。
2、在反复诵读中把握诗风,体会诗意。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流露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韩愈曾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上周我们学习了“诗仙”李白的《将进酒》,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唐代另一著名诗人——杜甫。
(回顾所学诗歌《登高》,《登高》一诗中包含着作者郁积难舒的爱国情感和排遣不开的羁旅愁思。
不仅仅写出个人的漂沦西南衰老多病,鬓毛早衰止酒停杯,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的动荡不安满目疮痍,人民颠沛流离受尽苦难。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杜甫律诗中的典范性作品《阁夜》。
二、简介写作背景这是大历元年(766年)冬,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
当时西川军阀混战,连年不息;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
而杜甫的好友郑虔、苏源明、李白、严武、高適等,都先后死去。
杜甫以老病之身仍在不断地迁徙飘荡,他忧时伤乱,心情十分沉重,写下了这首诗。
三、合作探究,理解诗意1、“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开头两句点明了写作的时间、地点分别是什么?“催”和“霁”如何理解作者处在怎样的一个特定环境中“催”字,形象地说明夜长昼短,使人觉得光阴荏苒,岁序逼人。
“天涯”,指夔州,又有沦落天涯意。
当此霜雪方歇的寒冬夜晚,雪光明朗如昼,诗人对此凄凉寒怆的夜景,不由感慨万千。
“霁”,原指雨后或雪后转晴,这里指霜雪之后转晴。
《红楼梦》中有写晴雯的诗句:“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
”这里的“霁月”指雨后月出,古人常用这种自然现象比喻人的品德高尚。
《阁夜》教案

《阁夜》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阁夜》这首诗;(2)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3)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的意境和主题;(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能力;(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赞美;(2)体会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感悟;(3)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文的朗读和背诵;(2)诗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3)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的分析。
2. 教学难点:(1)诗中深层意境的理解;(2)诗歌欣赏和鉴赏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杜甫的背景和成就;(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和背诵《阁夜》;(2)让学生自主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3)让学生自主找出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诗的意境和主题;(2)分享学习心得,互相交流感悟。
四、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的结构、韵律特点和意境主题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课后继续学习和欣赏古典诗歌。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阁夜》;2. 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写在日记本上;3. 选取一首古典诗歌进行欣赏和鉴赏,写下感悟。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究的兴趣。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阁夜》为例,讲解古典诗歌的欣赏和鉴赏方法。
3. 利用对比分析法,让学生比较《阁夜》与其他诗歌的异同,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等。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包括诗歌背诵、结构分析和欣赏鉴赏。
正式:《阁夜》教案

六、总括
这首诗是诗人在大历元年(766)寓于夔州西阁作所。全诗写冬夜景色,有伤乱思乡的意思。作者从寒宵雪霁写到五更鼓角,从天空星河写到江上洪波,从山川形胜写到战乱人事,从当前现实写到千年往迹,将恢弘的意象和沉郁顿挫的情感结合在一起,表达了作者那上天下地、俯仰古今的悲怆之慨,表现了作者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情怀。
3.学生根据分析朗读③④句。
⑤野哭千家闻战伐,⑥夷歌数处起渔樵。 教师提问:这里的“野哭千家”和“夷歌”各指什么?如何理解?
1.学生:合作、思考、交流、回答。
2.教师引导、点评、补充、归纳:
①注释:
野:村落之荒凉。
千家:死者之多,灾难之重。
野哭千家:千家恸哭传彻四野,暗指军阀混战给广大人民生命财产所带来的严重损失。
(二)、合作探究,理解诗意
①岁暮阴阳催短景,②天涯霜雪霁寒宵。 教师提问:开头两句点明了写作的时间、地点分别是什么? “催”和“霁”如何理解?作者处在怎样的一个特定环境中?
1.学生合作、交流、作答。
2.教师点拨、点评、补充、归纳:
①注释:
岁暮:一年即将终结;指冬季。阴阳,指日月;短景,指冬天日短。
②赏析要点:一“催”字,形象地说明夜长昼短,使人觉得光阴荏苒,岁序逼人。次句天涯,指夔州,又有沦落天涯意。当此霜雪方歇的寒冬夜晚,雪光明朗如昼,诗人对此凄凉寒怆的夜景,不由感慨万千。霁,原指雨后或雪后转晴,这里指霜雪之后转晴。《红楼梦》中有写晴雯的诗句:“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这里的“霁月”指雨后月出,古人常用这种自然现象比喻人的品德高尚。
二、组织学生粗略探讨杜甫诗歌中的两种风格。
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实用的阁夜教案三篇

实用的阁夜教案三篇阁夜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力能:了解杜诗歌风格及本诗的写作背景,掌握诗歌朗诵的基本方法,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把握诗歌风格,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析象解意,领会诗歌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感悟诗人的高尚人格,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1、探讨杜甫诗的风格。
2、在反复诵读中把握诗风,体会诗意。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流露的思想感情及朗诵方法。
教学方法:朗诵涵咏探讨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知人论世——导读(一)复习导入温故知新同学们,我们在这册书中已学习了杜甫的《蜀相》和《登岳阳楼》这两首诗歌,对杜甫的平生经历与创作风格已经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杜甫的一首诗歌——《阁夜》。
1、指名背诵这两首诗歌。
2、指名介绍作者(师补充,多媒体展示)。
3、师介绍《阁夜》的写作背景(多媒体展示)。
(二)朗读引导整体感知1、回顾本单元对诗歌朗诵的基本要求:因声求气吟咏诗韵2、学生自读感知诵读提示:此诗对仗工稳,音节齐整,读时要结合内容把握作者情感。
3、师从诗歌押韵、节拍、平仄、对仗、感情几个方面进行朗读引导(多媒体展示)。
4、采用自读,指名读等方式掌握朗读方法。
5、生结合注释,了解诗歌大意。
问题:读了这首诗中,你读到了什么?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最后总结:示例:看到了冬天晚上的霜雪景象,天上的星星在三峡中倒映的动态;听到跟战争有关的声音,如鼓角、野哭、夷歌;想到了与夔州这个地方有关的历史人物,如诸葛亮、公孙述等。
二、析象解意——赏读合作探讨,赏析诗文1、分四个小组分别探讨四个问题。
(1)、首联“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作者的心境如何?“岁暮阴阳催短景”中的“催”字,很有表现力,请简要赏析。
(2)、“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这一联写了几种感觉?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3)、颈联“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写什么?作者情感如何?(4)、尾联“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作者联想此地两位历史人物的用意何在?2、小组交流,发言汇报,师生互评。
语文课文《阁夜》教案和教学安排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阁夜》诗文;(2)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朗读;(3)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4)分析诗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内容;(2)运用想象和联想,体会诗中的意境;(3)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个人遭遇的无奈;(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对人生的思考;(3)学会珍惜当下,努力奋斗,为实现理想而努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文背诵;(2)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朗读;(3)诗文意象、节奏和韵律的分析。
2. 教学难点:(1)诗中意境的理解;(2)作者情感的把握;(3)古典诗词欣赏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杜甫及其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回顾前置课程,复习相关知识点。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感受诗的韵律;(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欣赏:(1)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关键词语,体会其表达效果;(2)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加强诗歌记忆。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从诗中感受作者的忧国忧民之心;(2)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人生思考。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四、作业布置1. 背诵《阁夜》诗文;2. 书写《阁夜》诗文;3. 预习下节课内容。
五、教学反思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背诵、书写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语文课文《阁夜》教案和教学安排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阁夜》诗文。
(2)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文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3)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诗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学会通过诗文中的关键词句,感知诗人的情感和主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文化素养。
(2)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传承民族精神。
二、教学重点1. 《阁夜》诗文的背诵和理解。
2. 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3. 感受诗人的情感和主旨。
三、教学难点1. 诗中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的理解。
2. 诗中较为生僻的字词的解释和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义:包括诗文译文、作者简介、诗文背景、鉴赏分析等。
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诗文、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 学习资料:包括古文词典、参考书籍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杜甫及其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文《阁夜》,提问学生对“阁夜”的理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文,结合注释理解诗文内容。
(2)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诗文中的关键词句和意象。
3. 课堂讲解(1)讲解诗文中的生僻字词和难点句子。
(2)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引导学生感知诗人的情感和主旨。
4. 欣赏与鉴赏(1)学生分享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2)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中的重点和难点。
(2)提醒学生关注诗文中的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
6. 作业布置(1)背诵《阁夜》诗文。
(2)写一篇关于《阁夜》的鉴赏心得,包括诗文的理解、意象分析、情感感悟等。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学习:组织学生学习其他描写冬夜的诗篇,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等,比较不同诗人对冬夜的描绘和情感表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阁夜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杜甫的诗歌风格,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积累名句。
2、把握诗歌风格,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想象、欣赏,
领会诗歌内涵。
过程与方法:
知人论世,结合诗人的生平事迹理解诗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歌的心忧国事,胸怀天下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1、探讨杜甫的诗歌风格。
2、在反复诵读中把握诗风,体会诗意。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流露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韩愈曾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上周我们学习了“诗仙”李白的《将进酒》,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唐代另一着名诗人——杜甫。
(回顾所学诗歌《登高》,《登高》一诗中包含着作者郁积难舒的爱国情感和排遣不开的羁旅愁思。
不仅仅写出个人的漂沦西南衰老多病,鬓毛早衰止酒停杯,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的动荡不安满目疮痍,人民颠沛流离受尽苦难。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杜甫律诗中的典范性作品《阁夜》。
二、简介写作背景
这是大历元年(766年)冬,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
当时西川军阀混战,连年不息;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
而杜甫的好友郑虔、苏源明、李白、严武、高适等,都先后死去。
杜甫以老病之身仍在不断地迁徙飘荡,他忧时伤乱,心情十分沉重,写下了这首诗。
三、合作探究,理解诗意
1、“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
开头两句点明了写作的时间、地点分别是什么“催”和“霁”如何理解作者处在怎样的一个特定环境中
“催”字,形象地说明夜长昼短,使人觉得光阴荏苒,岁序逼人。
“天涯”,指夔州,又有沦落天涯意。
当此霜雪方歇的寒冬夜晚,雪光明朗如昼,诗人对此凄凉寒怆的夜景,不由感慨万千。
“霁”,原指雨后或雪后转晴,这里指霜雪之后转晴。
《红楼梦》中有写晴雯的诗句:“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
贱。
”这里的“霁月”指雨后月出,古人常用这种自然现象比喻人的品德高尚。
2、“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
作者听见了什么声音看见了什么景色同学们根据诗歌内容展开想象,并把作者的所闻所见用带有文学色彩的语言描绘出来。
五更:时间已从初夜到夜尽,点出诗人独坐之久,思绪之多。
鼓角:暗示当时军民混战,内乱不已的时代环境。
用悲壮加以形容,说明作者心之悲凉。
动摇:山河之动摇,社会的动摇。
说明诗人心之“动摇”。
这两句写“寒宵”的所见所闻,上句紧承上文“宵”字,写黎明前听到的当地驻军的鼓角,暗示了诗人的彻夜未眠,可见忧心之重。
“鼓角声”“声悲壮”与“五更”的巧妙结合显示了夔州一带的战争气氛之浓。
下句写三峡美丽的夜景,因为雪过天晴,故三峡中隐星可见,群星参差,映照峡江,星影在湍急的江流中摇曳不定。
此联的妙处在于诗人把对时局的关怀和三峡夜深美景的欣赏有机地结合起来,巧妙地将诗人悲壮深沉的情怀融入深深的景色之中,“伟丽”中深蕴着诗人悲壮深沉的情怀。
3、“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
这里的“野哭千家”和“夷歌”各指什么如何理解
野:村落之荒凉。
千家:死者之多,灾难之重。
野哭千家:千家恸哭传彻四野,暗指军阀混战给广大人民生命财产所带来的严重损失。
夷歌:少数民族的歌谣,异乡的歌谣,暗指自己衰年多病仍流落异乡。
与“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啼三声泪沾裳”用法相同。
“野哭”二句,写拂晓前所闻。
一闻战伐之事,就立即引起千家的恸哭,哭声传彻四野,其景多么凄惨!夷歌,指四川境内少数民族的歌谣。
夔州是民族杂居之地。
杜甫客寓此间,渔夫樵子不时在夜深传来“夷歌”之声。
“数处”言不只一起。
这两句把偏远的夔州的典型环境刻画得很真实:“野哭”、“夷歌”,一个富有时代感,一个具有地方性。
对这位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来说,这两种声音都使他倍感悲伤。
4、“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
“卧龙”、“跃马”和“人事”、“音书”分别指什么这两句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
诸葛亮和公孙述在夔州都有祠庙,故诗中及之。
象诸葛亮、公孙述这样的历史人物,不论他是贤是愚,都同归于尽了。
现实生活中,征戍、诛掠更造成广大人民天天都在死亡,我眼前这点寂寥孤独,又算得了什么呢这话看似自遣之词,实际上却充分反映出诗人感情上的矛盾与苦恼。
尾联借古人贤愚同归于尽聊以自慰,感慨深沉,更显示出内心的凄苦万状。
四、思考探究
1、杜甫这首诗感慨万千,说说此诗一共写了诗人几种悲慨诗人对什么事最为忧伤
“岁暮阴阳催短景”是写对日光飞逝人生短促的感慨,“天涯霜雪霁寒宵”是写诗人客居天涯的凄寒,“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写诗人对百姓因战争而劳顿的痛惜之情,“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写诗人对宇宙永恒、人生无常的悲哀和老病孤独、亲朋音信断绝的寂寥和无奈。
2、诗人对什么事最感忧伤
诗人对百姓在战争中遭受的苦难最为忧伤。
当我们读到“野哭千家闻战伐”的时候仿佛可以看到诗人也流下了揪心的泪水。
五、作业
背诵诗歌
六、板书设计:
时光飞逝,人生短促的感慨
客居天涯的凄寒
悲慨百姓劳顿的痛惜之情
宇宙永恒,人生无常的悲哀
老病孤独,亲朋音信断绝的寂寥与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