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动症的中医外治疗法

合集下载

陈竹教授辨治小儿抽动症经验总结

陈竹教授辨治小儿抽动症经验总结

陈竹教授辨治小儿抽动症经验总结作者:骆弟琴陈竹阳和平来源:《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2020年第04期【摘要】陳竹教授认为小儿抽动症主要因小儿肝肺、肝脾在五行相克中关系失调所致。

在治疗上基于肝脾肺在五行中生理、病理联系,主张小儿抽动症应肝脾肺同治,内服外治同调,在内服中药时配合中医外治法(拔罐、揿针、穴位贴敷等),以缩短该病的病程,减少复发率。

【关键词】小儿抽动症;辨证论治;诊疗经验【中图分类号】R249.2/.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20)7-0080-02小儿抽动症又称为抽动-秽语综合征(TS),是以不自主、反复、快速的一个或者多部位肌肉(群)运动或者发声抽动,甚至猥秽语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慢性神经精神疾病,常见于学龄前期和学龄期儿童,且以5~10岁的患儿所占比例最大,男女比例4∶ 1~6∶ 1[1]。

本病呈慢性过程,波动性大,抽动症状常由感冒、焦虑、疲劳、应激诱发或加重,因放松、专注于某事而减轻,睡眠时消失[2]。

西医常予多巴胺受体阻滞剂治疗,但副作用大,复发率高,治疗效果不佳[3]。

陈竹教授在临床中灵活辨证、内外合治干预治疗TS,临床疗效显著。

笔者有幸跟随陈竹教授学习,获益匪浅,现将陈竹教授对此疾病的认识及临床治疗经验总结如下。

1 病因病机1.1 风邪犯肺,引动肝风肺居膈上,肺从右而主降,肝居膈下,肝从左而主升。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云:“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

”肝从左升为阳道,肺从右降为阴道,肝升则肺降,肺降则肝升,气机调畅,则脏腑安和。

陈竹教授指出肝肺两脏在五行上是相克关系,在气机升降中相互制约协调。

小儿“肺常不足”,肺脏发育未臻完善,腠理不密,卫外不固,易为邪气所犯。

《杂病源流犀烛》中云:“风邪袭人,不论何处感受,必内归于肺。

”风邪为百病之长,易从皮毛或口鼻而入,首犯于肺,肺受邪侵,功能失调,肺金不能制约肝木,加之小儿肝常有余,致金不克木,肝阳亢盛,引动肝风。

儿童抽动症中医治疗大显身手

儿童抽动症中医治疗大显身手

儿童抽动症中医治疗大显身手儿童抽动症又称抽动秽语综合征,是一种儿童常见疾病,主要表现为频繁眨眼、摇头、皱眉、吸鼻、清嗓,甚至发出“吭吭”等怪声。

有的还有耸肩、仰颈、噘嘴、做鬼脸、甩胳膊、踢腿、挺胸、扭腰、鼓肚、身体不自主抽动等。

患儿抽动发作频繁,少则一日数次十几次, 多则可达每日数百次,30%~40%因口喉部肌肉抽动而发出重复性、暴发性无意义的单调怪声,半数有秽亵言语。

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 研究认为多与遗传、免疫、神经递质失衡等因素相关。

发病率约为0.3%~1%,男女比例约为4:1,以2~15岁儿童多见。

由于此时期儿童本身好玩多动,容易使家长忽视以致病情加重。

当然,每个患儿并非上述症状全部出现,大多患儿有以上几个症状。

许多家长开始以为是孩子调皮、坏习惯,有的还责备、恐吓、打骂孩子,耽误有效治疗,更会加重病情。

目前,西医治疗本病主要以中枢神经抑制剂、抗精神病药物为主,对控制症状有一定临床疗效,但常伴有记忆力下降,停药复发等副作用。

通过大量临床实践,笔者发现中医治疗本病重视扶正固本、祛风止痉、标本兼治,具有疗程短、见效快,经济实用、副作用小、疗效肯定等优势,可谓在本病治疗中大显伸手。

今举例示之。

【案例】相某某,男,7岁,临沭。

2021年7月6日初诊:抽动症加重半年,患儿眨眼频作,左眼皮不自主眨眼尤甚,并有咬指甲、摔手、多动等不自主动作,睡眠可,大便稍干,小便正常,食欲可。

患儿足月剖腹产。

舌暗红苔薄黄,脉弦细。

处方:黄芪天麻白术全蝎防风钩藤蜈蚣炙甘草 7付冲服。

7月13日二诊:患儿服中药后诸症大减,眨眼大大减少,咬手指减少,食欲可,睡眠可,大小便正常,舌暗红苔薄黄,脉弦细。

上方加白芍 7付冲服。

7月20日三诊:诸症减轻,咬指甲很少出现,有时仍有眨眼,舌暗红苔薄黄,脉弦细。

上方7付冲服。

根据患儿病情变化,不断调整处方用药用量,随症加减,共治疗用药3月,患儿恢复正常,眨眼、咬手等动作均消除。

随访至今未再复发。

儿童抽动障碍的中医治疗方案

儿童抽动障碍的中医治疗方案

儿童抽动障碍的中医治疗方案辨证分型本病为本虚标实之证,其标为风火痰湿,其本在心肝脾肺肾五脏,尤以肝经最为密切,然临床所见常常虚实夹杂、多脏合病,故辨证时应详察风火痰湿孰重孰轻,五脏归属孰盛孰衰,虚实寒热孰主孰次。

发作期常以清肝泻火、祛风化痰为主,缓解期多以健脾、滋养肝肾为主。

临床分以下四型。

痰热扰神,肝风内动:此型常兼见外感症状,属肝风挟痰证。

多起病急骤,除抽动障碍外,常伴性情急躁易怒,头晕头痛,咽喉不利,小便黄赤,大便黏腻不爽或干结,舌红,苔白腻,脉弦。

治宜清热化痰,平肝熄风。

药用芦茅根、菊花、射干、僵蚕、钩藤、天竺黄、黛蛤散、胆星、龙胆草、石决明、白蒺藜、菖蒲、郁金、莲心等。

脾虚湿盛,肝气不疏:此型多见素体脾虚,或劳倦、忧思伤脾,属脾虚痰湿证。

症见抽动无力,时发时止,情绪不稳,胸闷喜叹息,面黄纳差,精神萎靡,舌质淡红,苔白腻,脉弦滑。

治宜健脾祛湿,舒肝熄风。

药用焦神曲、草蒄、砂仁、谷稻芽、生苡仁、茯苓、白术、僵蚕、钩藤、半夏、化红、龙胆草、石决明、白蒺藜、菖蒲、郁金、莲心等。

肝肾阴虚,虚风内动:此型常见于体弱多病、形体消瘦的患儿,属阴虚血亏证。

表现抽动常以眨眼频繁、摇头为主,伴双眼干涩,焦虑,抑郁,手足心热,性情急躁,夜睡不安,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宜滋补肝肾,养血熄风。

药用生熟地、生龙骨、生牡蛎、生磁石、珍珠母、白芍、当归、生石决明、白蒺藜、菖蒲、郁金、莲心等。

心脾两虚,痰闭清窍:此型属气血不足证,除抽动症状外,多伴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差,精神倦怠,面色无华,夜眠多梦,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治宜补益心脾,豁痰开窍。

药用生黄芪、黄精、茯苓、白术、当归、僵蚕、钩藤、石决明、白蒺藜、菖蒲、远志、益智仁、酸枣仁、珍珠母等。

常用中成药静灵口服液:主要以熟地黄、山药、茯苓、丹皮、龙骨、知母、黄柏等药物组成。

滋阴潜阳,补肾健脑,宁神益智。

适用于肾阴不足,肝阳偏旺之儿童多动、抽动症。

用量:3~5岁半支/次,2次/日;6~14岁1支/次,3次/日;14岁以上1支/次,3次/日。

儿童抽动症多动症中医治疗理论

儿童抽动症多动症中医治疗理论

儿童抽动症多动症中医治疗理论中医认为,人的情志与五脏六腑都有关联,阴阳失和、痰热内生、风邪侵入等都有可能成为抽动症的“病根”。

因为现在抽动患儿比例不断增加,中医专家开始研究治疗抽动症的中药独特疗法,(中药,针灸,推拿,肚脐贴敷.....)其中肚脐贴是最安全无副作用的,不少患儿经治疗后,病情都得到了康复。

只是现在医院并没有开设中医抽动专科,中医都是讲究的整体,所以一般中医什么病什么患者都治。

相信随着社会关注,国家开始重视抽动症多动症,专设中医门诊医生,会让很多家长少走弯路.吃大量的西药伤害孩子身体,很多家长都反馈孩子起初就是吃西药,什么抗精神类的药物啊,抑制神经的,硫必利一类的多动抽动,中医对抽动-秽语综合症的病因认识分为先后天因素,先天禀赋因素是:孕妇妊娠期间的健康状况,特别是精神状况,曾用药物及难产、早产、剖腹产所致的小儿颅脑外伤或缺血、缺氧致患儿身体虚弱,阴阳失调;后天因素:饮食不当,营养不良,可造成小儿气血亏虚,心肝失养,血脉不畅;情感不舒,精神抑郁,可造成肝气郁结,肝郁日久,化火动风;情绪过于激动,阳亢无制,婴儿期的各种疾病,抗生素滥用,输液,均可造成气血逆乱,而心神失养。

外邪侵袭,郁热化燥,筋脉失养则挛急而自动。

总之,先天与后天的共同原因,造成阴阳失调,阳胜则热;气血不足,阴虚内热是其主要情志调理我怀大宝的时候3个月因为反应大,孕酮偏低输过液,当时医生说不然孩子容易畸形,当时很怕,什么都不懂,因为反应大,吃什么都呕心,反正那段时间心情也不用好,后来4.5个月没反应了,那个狂吃啊(当时太无知,婆婆又特别好,天天给我弄好吃的,还怕营养不够吃了3罐孕妇奶粉,6个月去体检,一个月增了12斤,医生当时就数落我了,你怎么弄的,别人一个月增4斤,你一下子就12斤,对娃娃很不好......(当时很多人都在,大家都笑我,呵呵,我也觉得自己太搞笑了,太无知了,那个医生属于性情比较急的,因为每天找她的人太多了,忙的不得了,每次去都等啊,特别是饿肚抽血才惨啊,后来怀二宝我换了个不忙的医生,反正基本每次去都是检查看数据的,可能我的原因导致孩子先天体质弱),我儿子经常感冒,鹅口疮都复发好几次,现在才知道鹅口疮对那些脾胃虚,体抗力差的孩子经常复发,后来手足口病也得了2次,同样的道理,我们之前的喂养方式也是错误的,孩子不是吃的越多,补的越多越好,那样只会增加脾胃负担,脏腑运化不了,五脏失和,其实要想小儿安,三分饥与寒的古训是很有道理的,我儿子得抽动症的那年刚好3岁去读幼儿园,他很听话,没怎么哭,只是特别舍不得我走,可怜的样子,后来读书几天紧张到尿失禁,每天都有尿湿几条裤子,我只好给他请假,好了去读书接着就是感冒咳嗽发烧,半夜烧退不下来,输液打退烧针,做雾化,一个星期出院还喝止咳糖浆,第一期没读完儿子就眨眼了,当时不知道还以为坏习惯,结膜炎,后来眨眼咧嘴,反正误诊过(以前从没了解过抽动症)孩子抽动,家长看到往往都很难受焦急,我很理解家长们的心情,而且出门遇到有些人会问他怎么回事,还有的是老盯着他看,我怕影响儿子的情绪,我还跟没事人样陪他开心的玩,晚上有几次做梦梦到儿子抽动哭醒,不过我们没有吃过任何西药,差不多东治西治要一年了,后来用了2盒多安康贴,给孩子按摩,就缓解了,因为抽动症属于疑难杂症范畴,而且孩子体质一旦没调养好,变差又会旧病复发,所以这个病真的很考验家长的耐心和用心,我有了二宝就只是偶尔给大宝按摩巩固,特别是春季我会给他配滋阴的药茶(药食同源的,所以不用担心孩子喝了有什么问题),断断续续喝一二十天,还有经常打健脾胃的米糊给他喝,这些都是调养孩子的,真的蛮有效的,我儿子以前脾气特别爆燥,现在平和多了,( V:choudongzheng1).脐,中医穴位又称“神阙”。

活用中医理论,巧治小儿抽动症

活用中医理论,巧治小儿抽动症

小儿在一次感冒之后,出现了头部间歇性不可控摇摆的症状,医生说是患了小儿抽动症,这是近年来才被认识的一种病,据说主要是焦虑紧张等心理压力造成的,颇不易治。

本人正在学中医,对医生此说颇不以为然,自思比小儿精神压力大的孩子不知有多少,但他们绝大多数并没有患上抽动症,可见精神因素导致小儿抽动症的说法很难站住脚。

根据中医理论,这种抽动症应属痉病或癫痫的范畴,前者可能是血虚生风、肝阳上亢所致;后者可能是痰迷心窍、郁热生风所致。

那么,究竟是前者还是后者呢?我请一位中医给儿子把了把脉,脉象弦细。

由此判断当是前者,因为如果是痰迷心窍引起的抽动症,应当脉象弦滑。

又考虑小儿头发偏枯黄,这是血虚的表现;儿子出生于2002年,从五运六气的角度看属木气过旺,容易出现肝阳上亢;加上儿子饮食方面偏食肉类,少吃果蔬,平时肝负担过重,同时由于肝血不足(血虚),也容易出现肝阳上亢。

从中医五行辨证的角度看,肝属木,肺属金,肝主生发、肺主肃降,所谓金克木;感冒之后,肺功能受损,容易出现金不能克木,肝风上行不能制,从而引发头部抽动。

综上分析,本人判断儿子此次的抽动症是血虚生风、肝阳上亢所致。

那么应如何治疗呢?查相关医案,治疗类似痉病都采用虫藤饮加减平肝熄风的思路。

儿子年仅8岁,我担心这类方子会有较大的负作用。

又在医书上见到古代名医朱丹溪有言:凡遇痉症,宜补虚养血,少加降火,切不可作风治,而用药兼风,恐反燥其学室,而致不救之患。

《经》曰:治风先治血,血实风自灭。

鉴于此,我决定寻找虫藤饮加减之外的治疗思路。

根据朱丹溪的理论,拟采取补血的办法,但家人齐声反对,言“小儿不可补”,又考虑补血非短期所能见效,而家人被儿子日益频繁的抽动搞得心急火燎,只好放弃此法。

夜翻医书,见到小柴胡汤可治少阳诸症,还能“下肝胆之惊痰,以之治癫痫必效”;且柴胡是中医“和法”治疗的代表药物,能提高人体免疫力,扶正祛邪,对“休作有时”的疾病普有疗效。

考虑到头部抽动具“休作有时”的特征,又是筋的问题,而筋为肝所主,自然都属于小柴胡汤的可治范围。

儿童抽动障碍中医外治专家共识(2024)

儿童抽动障碍中医外治专家共识(2024)
治临床规范化水平.
【关键词】 抽动障碍; 中医外治; 儿童
do
i:
10.
3969/
i
s
sn.
16743865.
2024.
01.
001
j.
【中图分类号】 R7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3865(
2024)
01000107
Exp
e
r
tc
on
s
en
s
u
sone
x
t
e
rna
lt
f
f
e
r
en
t
i
a
t
i
onandt
e
chno
l
og
i
c
a
l
s
t
anda
r
dso
fex
t
e
r
na
lt
h
e
r
a
i
t
ht
r
a
d
i
t
i
on
a
lCh
i
n
e
s
eme
d
i
c
i
n
e,a
nds
umma
r
i
z
e
st
h
emod
e
r
n me
d
i
c
a
le
xp
e
r
i
e
n
c
e
pyw
andt
headvanc
e
si
ne
v
i
denc

儿童抽动障碍的病因病机及中医药治疗方法总结归纳

儿童抽动障碍的病因病机及中医药治疗方法总结归纳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8年第18卷第43期 211·中医中药·0 引言多发性抽动障碍,简称TD,是一种儿童时期起病,临床特征表现为慢性、波动性、多发性运动肌快速抽动,并伴有不自主发声和语言障碍的精神行为性疾病。

抽动常可分为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是一处或多处肌肉的不自主、突发、快速的收缩运动。

运动性抽动如,眨眼、皱鼻、撅嘴、歪口、点头、摇头、耸肩、吸腹(腹肌抽动),手动、臂动、足动、腿动(四肢肌肉抽动),常发生于四肢、躯干、肩颈、头面处的肌肉;发声性抽动如,喉部发出清嗓音、“啊”、“哼”、“嗯”等简单的音节,重者可发出词组、短句,甚至秽语,这是因为累及到呼吸肌、喉肌、咽肌等处的抽动。

国际精神疾病分类第十版(ICD-10)将抽动障碍(tic disorders,TD)分为三种类型:(1)短暂性抽动障碍(transient tic disorder);(2)慢性抽动障碍(chronic tic disorders);(3)多发性抽动症(multiple tics)。

他们同属于一类疾病,只是按照病情轻重及病程长短做了区分。

本病有一定的自愈倾向,但部分患儿的病情可延续至成年甚至终生。

并可伴有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强迫障碍、多动障碍等精神行为性问题,为患者及家属带来沉重的负担。

西医本病常用抗精神病药物氟哌啶醇、阿立哌唑及抗癫痫药物托吡酯进行治疗,但疗效难以十分肯定,并且伴有明显的不良反应。

中医历代文献均对此疾病无明确记载。

但据其症状,有些中医古代学者将其归为“肝风”、“瘈疭”、“慢惊风”、“发搐”、“肝风”、“抽搐”、“筋惕肉瞤”、“虚风”、“动掣”等范畴。

《景岳全书·发搐(十八)》:“搐,抽搐也,是即惊风之属,但暴而甚者,谓之惊风,微而缓者,谓之发搐。

发搐不治,则渐成惊风矣”。

清·叶天士《医效秘传》:“瘛瘲 瘛者,筋脉急也。

瘲者,筋脉缓也。

急则引而缩,缓则纵而伸,或伸动而不止,名曰瘛瘲,俗谓之搐是也。

中医医案——抽动秽语综合征(五)

中医医案——抽动秽语综合征(五)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镇肝熄风、安神定志法治愈肝风内动病案:郭某,男,14岁。

主诉及病史:全身抽动,不自主发声,时时口吐秽言浊语4年,加重2日。

曾服氟哌啶醇片及中药、针灸等治疗,效果不佳。

诊查:形体消瘦,面色少华,语声低微。

性情孤僻暴躁,走路歪斜不稳,四肢振颤,摇肩耸背,张口歪嘴,挤眉弄眼,约每隔4~5分钟出现一次惊骇状犬样叫声,时不自主,口吐秽语。

诸症晨起较轻,午后加重,睡前最甚,入睡后诸症消失。

在整个发病过程中无意识障碍。

舌红苔白腻,脉弦细微数。

辨证:自幼性情孤僻,肝气郁结,久郁化火;小儿为纯阳之体,肝木最旺,火盛风行,风痰内扰,气机逆乱,遂成此证。

治法:泻肝熄风,安神镇惊。

处方:琥珀末9g(冲服)龙胆草6g 白僵蚕12g 白蒺藜12g 炒白芍15g 生栀子9g 白茯苓10g 槟榔10g 净钩藤10g 蚤休9g 二诊:服药2剂,四肢振颤、不自主叫声、挤眉弄眼等症明显控制。

舌脉同前,嘱继服8剂。

三诊:偶有叫声,肢体轻微摆动,自觉胸闷不爽,心烦少寐。

肝风内动之势已减,而患病日久气阴两伤,风痰内扰之证相对突1出。

治以益气养阴,清热化痰,佐以定惊安神。

处方:潞党参30g 生地黄12g 杭白芍12g 净百合30g 川陈皮10g 法半夏9g 白茯苓12g 慈竹茹12g 胆南星6g 石菖蒲6g 净钩藤12g 琥珀末9g(冲服)四诊:前日起叫声又作,似有旧疾复发之势。

为防止大发作,给服小量氟哌啶醇片。

仍宗初诊方。

五诊:服药2剂,摇肩耸背、叫声等症止。

夜卧不安,偶尔挤眉弄眼,易发怒。

前方加入平肝熄风,镇惊安神之品。

处方:琥珀末9g 珍珠母12g 朱茯神24g 石决明30g 明天麻12g 蛇蜕1.4g 龙胆草6g 龙齿9g 白蒺藜12g 炒白芍12g 净钩藤12g 槟榔10g六诊:服药2剂,诸症消失,唯睡前及做作业时身体有僵硬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抽动症的中医外治疗法
多发性抽动症是一种儿童期起病的疾病,过去称为抽动秽语综合征,临床上以头面、肢体或躯干的多发性肌肉抽动与爆发性不自主发生、猥亵言语为特征,常伴有强迫、多动等行为和情绪障碍。

症状从轻至重,复杂多变,不仅表现为抽动,而有多种情绪和行为异常随着抽动障碍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心理社会压力加大,单凭以往的单纯药物治疗很难达到抽动障碍彻底治愈。

慢性抽动症患儿由于病程实践长,病情易反复,单纯药物治疗效果不好。

患儿和家长难免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及抑郁症状。

由于家长对本病缺乏了解。

对抽动症的过分关注、焦虑导致对孩子不断的责骂,从而加重孩子的精神负担,使症状进一步加重。

形成恶性循环。

对于抽动症的发病原因,西医认为是受遗传因素、生活环境、心理状况等因素影响的,家庭因素在儿童抽动症的发生、发展及预后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中医理论认为:儿童抽动症属于中医“肝风”“慢惊风”等的范畴。

中医学认为,本病多与儿童的“肝常有余,心常有余,阳常有余”,“肺常不足,肾常虚”的生理特点有关。

其病机主要是阴阳失调,肝火生痰,心、肝、脾、肺、肾的功能失调。

中医方法治疗抽动症,要准确的辩证确定方案,同时疏导家长和患儿的心理压力和情绪至关重要,再就是指导正确的饮食和生活习惯。

抽动症儿童病程长且大多数孩子出现学习、交往、适应等多种能力偏差的情况,部分抽动症患儿管教难度大,常产生破坏、危险行为。

由此,经常被带上“坏孩子”的帽子。

在我国,学校及家长尤为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

学校常常因患儿成绩不佳对家长施加压力,使家长焦虑情绪进一步加重。

很多时候又会训斥责备患儿,导致患儿情绪更紧张,压抑,病情更加重。

而家长的行为,情绪状况与患儿能否及时接受科学诊治以及家长如何实施行为干预关系密切。

直接影响患儿的预后。

近几年用中医外治疗法治疗抽动症,大部分取得满意的疗效,下面我分享两个典型案例:
1.患儿男,六岁,频繁的清嗓,几乎半秒多就吭吭一次,嗓子好像有什么东西粘呼着孩子嗓子极度不舒服不停的清嗓。

在省儿童医院诊断上呼吸道感染、抽动症住院一个多月,雾化、输液、口服药但仍然不见好转,家长都快崩溃了,孩子也极度痛苦压抑。

经人介绍来诊。

患儿平素大便干,爱吃肉、水果、牛奶、酸奶等食物。

查:鼻黏膜充血红而且干燥,有溃疡,还有黄鼻痂。

咽红,扁桃体二度+,偏红,可看到少量黄色粘稠分泌物从鼻咽部流下。

舌质淡,舌体重度胖大,舌两侧明显高突,有多余。

还有大量气滞点。

舌肺区凹陷、舌根凹陷、中央脾胃区苔厚腻。

根据患儿病史、症状和体征考辩证:脾虚湿盛、肺肾阴虚、上热下寒。

考虑不是咽炎,而是鼻窦炎继发的抽动症。

频繁的清嗓,单纯鼻涕倒流不会引起这样频繁的清嗓。

嘱孩子停所有药物,清淡饮食,暂停所有生冷油腻食物。

选型外贴列缺、孔最、内庭、等穴。

患儿太远,贴一次,带走三天的,四天为一个疗程。

同时和家长沟通,进行心理疏导,交代抽动症的注意事项和预后。

不要讽刺训斥孩子,要给孩子鼓励和爱。

我们互相配合来治疗。

贴一天后随访,家长诉清嗓好很多了,大约十来分钟清一次了,方案不变继续贴敷,两天后随访又好转。

贴四天后休息两天来复诊,家长诉基本不怎么清嗓了,一天也就几声了,我查看舌象也好很多,舌体明显缩小,舌苔减少,舌肝胆区鼓胀减轻。

方案不变又贴了一个疗程,症状基本消失,为了避免复发,又贴了一个疗程调理脾胃告愈。

孩子最后一次来走的时候来我身边说:谢谢奶奶。

张开小手,手心里有一块糖给我,说:奶奶你吃。

心里那个感动啊!每一个宝贝都是可爱的天使。

2.患儿八岁,女孩,多发性抽动症三年多,一直口服硫必利、静灵口服液。

效果不佳。

患儿频繁眨眼睛,踢腿,胳膊不自主颤动、上扬,嗓子偶尔发出怪声。

情绪暴躁,爱哭爱闹脾气。

大便基本正常。

因为患儿是山西的,太远不方便过来面诊,是远程问诊的,我看孩子舌头视频,舌体鼓胀,舌质红,前半部剥苔,整个舌面少苔。

而且舌肝胆区明显肝郁台。

舌形为上实下虚型,舌根窄舌有凹陷。

根据患儿症状和体征考虑患儿心肝火旺,气阴双亏。

询问家长说她不停的乱动,气死人,每天揍她,但是就是改不了,
我跟家长详细沟通关于抽动症的病因病机,孩子是病态,一定不能打,不能讽刺,训斥,只会让病情加重。

我贴翳风、丘墟、三阴交、肝腧等穴位,选择相应型号邮寄过去,教家长贴的。

对家长说四天看效果,无效就不贴了。

两天后反馈,家长说胳膊颤动和扬胳膊好多了,嗓子发怪声少了,就是眨眼还多,视频看患儿舌头,剥苔基本快消失了,舌质也不那么红了,总体改善很多。

贴四天后反馈,明显好转,胳膊还是扬,但颤动消失,还是偶尔发怪声但频率明显减少,发脾气也少了些。

家长看到有明显效果,决定再继续治疗,每次邮寄四天的。

就这样中间也根据情况调整穴位,一共贴了四个疗程,患儿所有症状都不明显了。

又贴了一个疗程巩固疗效,预防复发。

这里就先说这两个病例吧,抽动症的患儿很多,清嗓、眨眼、耸鼻子,是最常见的三大症状。

单纯眨眼、单纯清嗓的属于比较轻的,经常被误诊为结膜炎或咽炎,久治不愈。

临床遇到这情况非常多。

随着手机、电视的普及,儿童使用这些电子产品太多,还有玩儿刺激性游戏,也是抽动症逐年增多的因素之一。

现代生活节奏快,生活压力大,家庭环境也很多的越来越差,家庭矛盾,父母吵架,导致患儿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和恐惧,也是抽动症因素之一。

所以治疗是一方面,生活环境的改善也是非常重要的。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注意事项我要说下,就是患儿的饮食护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儿童饮食不节,每天不节制吃寒凉水果,冷饮,酸奶,牛奶等,这些都是寒性的,寒伤脾,脾虚寒导致湿盛,胃只是受纳腐熟食物的器官,而真正管食物运化的是脾,脾胃为后天之本,五行脾属土,肝属木,脾虚则肝旺,脾土又生肺金,脾虚则肺气虚。

肺属金,肾属水,五行相生金生水,也就是说肺气虚会引起肾气的亏虚。

抽动症中医理论和肝、肺、肾等脏腑功能失调又有些密切的关系。

所以,正确的饮食护理对抽动症患儿的康复也很重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