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质瘤诊疗指南

胶质瘤诊疗指南

胶质瘤是一种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的肿瘤,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较为常见。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分类,胶质瘤分为四个级别,分别是Ⅰ级、Ⅱ级、Ⅲ级和Ⅳ级,其中Ⅰ级和Ⅱ级被认为是低度恶性的胶质瘤,Ⅲ级和Ⅳ级被

认为是高度恶性的胶质瘤。胶质瘤的治疗通常采用手术切除、放疗和化疗

的综合治疗模式。以下是根据2024年版的胶质瘤诊疗指南提供的相关信息。

一、临床表现:

胶质瘤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包括头痛、癫痫、神经功能障碍等症状。不同类型的胶质瘤可能有各自特有的症状,如嗅神经胶质瘤常常伴有嗅觉

丧失,脑干胶质瘤可能引起运动障碍等。

二、影像学检查:

MRI是目前诊断胶质瘤最常用的方法。MRI扫描能够清晰地显示肿瘤

的大小、位置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有助于评估肿瘤的范围和分级。

三、病理学分级: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分类,胶质瘤分为Ⅰ级、Ⅱ级、Ⅲ级和Ⅳ级。Ⅰ

级和Ⅱ级的胶质瘤通常被认为是低度恶性的,Ⅲ级和Ⅳ级的胶质瘤被认为

是高度恶性的。

四、治疗原则:

胶质瘤的治疗原则是尽可能完全切除肿瘤,并控制肿瘤再生。对于Ⅲ

级和Ⅳ级的胶质瘤,综合治疗通常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和化疗。

五、手术切除:

手术切除是治疗胶质瘤的首选方法。手术切除的目标是尽可能完全切除肿瘤,同时保护周围正常脑组织。手术切除的成功与否对于胶质瘤的预后至关重要。

六、放疗:

放疗在胶质瘤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放疗可以杀死残留的肿瘤细胞,减少肿瘤再生和复发的风险。放疗通常在手术后进行,同时也可以作为术前治疗的一种选择。

七、化疗:

化疗可以通过用药物杀死肿瘤细胞来治疗胶质瘤。化疗通常在手术和放疗后进行,有助于控制肿瘤的再生和扩散。

八、随访和预后评估:

胶质瘤的随访非常重要。随访过程中,医生会对患者的神经功能和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评估,帮助确定治疗的效果和预后。

2024中国胶质瘤诊断和治疗指南更新RT202401

2024中国胶质瘤诊断和治疗指南更新RT202401 中国胶质瘤诊断和治疗指南是中国医学领域胶质瘤诊断和治疗的权威 指导文献之一,它由中国临床肿瘤学会、中国抗癌协会胶质瘤专业委员会 联合制定。指南的更新意味着根据最新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经验,对以往 版本进行了修订和完善。 胶质瘤是一种常见的颅内恶性肿瘤,其病理类型多种多样,病情复杂 多变,治疗难度较大。因此,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诊断和治疗指南对于提 高胶质瘤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般而言,这份指南包含了胶质瘤的诊断、分期、手术治疗、放疗、 化疗等方面内容。其中,诊断部分主要包括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病理 学检查等,以确定患者是否患有胶质瘤。分期部分则是为了评估病情的严 重程度和指导治疗选择,包括TNM分期、WHO分级等。手术治疗是胶质瘤 的主要治疗方式,本指南对手术适应症、手术方式和手术后的康复护理等 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放疗和化疗是手术治疗的重要辅助手段,也是胶 质瘤患者延长生存期的关键措施,指南对其适应症、疗效评估和不良反应 处理等内容进行了详细论述。 此外,该指南还着重强调了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性。胶质瘤病情复杂多变,不同患者可能需要个别的治疗方案。因此,在制定治疗方案时,要根 据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合并症、生活质量等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评估,选择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 总之,中国胶质瘤诊断和治疗指南的更新,标志着胶质瘤领域的研究 和治疗取得了新的进展,为医生和患者提供了更科学、更规范的指导。通 过遵循指南中的建议,医生可以更好地诊断和治疗胶质瘤患者,提高治疗

效果和生活质量,达到预期的治疗目标。同时,患者也能够更加理解胶质瘤的基本知识,积极参与治疗过程,提高治疗依从性和康复效果。

脑胶质瘤诊疗规范(最全版)

脑胶质瘤诊疗规范(最全版) 12月21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印发原发性肺癌等18个肿瘤诊疗规范(2018年版)的通知》,其中的《脑胶质瘤诊疗规范》的全文如下: 脑胶质瘤诊疗规范(2018年版) 一、概述 脑胶质瘤是指起源于脑神经胶质细胞的肿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颅内肿瘤,世界卫生组织(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将脑胶质瘤分为Ⅰ-Ⅳ级,Ⅰ、Ⅱ级为低级别脑胶质瘤,Ⅲ、Ⅳ级为高级别脑胶质瘤。本规范主要涉及星形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和室管膜细胞来源的高、低级别脑胶质瘤的诊治。 我国脑胶质瘤年发病率为5-8/10万,5年病死率在全身肿瘤中仅次于胰腺癌和肺癌。脑胶质瘤发病机制尚不明了,目前确定的两个危险因素

是:暴露于高剂量电离辐射和与罕见综合征相关的高外显率基因遗传突变。此外,亚硝酸盐食品、病毒或细菌感染等致癌因素也可能参与脑胶质瘤的发生。 脑胶质瘤临床表现主要包括颅内压增高、神经功能及认知功能障碍和癫痫发作三大类。目前,临床诊断主要依靠计算机断层扫描(CT)及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等影像学诊断,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磁共振灌注成像(PWI)、磁共振波谱成像(MRS)、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等对脑胶质瘤的鉴别诊断及治疗效果评价有重要意义。 脑胶质瘤确诊需要通过肿瘤切除或活检获取标本,进行组织和分子病理学检查,确定病理分级和分子亚型。目前主要的分子病理标记物包括:异柠檬酸脱氢酶(IDH)突变、染色体1p/19q联合缺失状态(co-deletion)、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启动子区甲基化、α地中海贫血伴智力低下综合征X连锁基因(ATRX)突变、端粒酶逆转录酶(TERT)启动子突变、人组蛋白H3.3(H3F3A)K27M突变、BRAF基因突变、PTPRZ1-MET基因融合、miR-181d、室管膜瘤RELA基因融合等。这些分子标志物对脑胶质瘤的个体化治疗及临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胶质瘤诊疗规范

胶质瘤诊疗规范(征求意见稿) 2010年8月

前言 胶质瘤(glioma)是颅内最多见的肿瘤,在国内占35.26% -60.96% (平均 44.69%),国外也类似这个比例。目前,国内胶质瘤的诊断和治疗缺乏统一标准。 本规范适用于大脑半球、小脑、脑干及脑深部胶质瘤。 附录均为规范性附录。 本规范起草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张力伟、易俊林

目录 前言 (Ⅱ) 一、概述 (1) 二、术语和定义 (1) 三、胶质瘤诊治流程 (1) 四、胶质瘤诊断规范说明 (2) (一)诊断依据 (2) (二)诊断 (4) (三)胶质瘤的分类和恶性程度分级 (5) (四)鉴别诊断 (5) 五、胶质瘤的治疗规范说明 (5) (一)手术治疗 (5) (二)放射治疗 (9) (三)化学治疗 (11) (四)联合治疗 (11) (五)其它 (11) 六、随访 (12) 附件AWHO源于神经上皮组织的肿瘤分类 (13) 附件B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WHO恶性程度分级系统 (15)

一、概述 为了规范诊治流程,改善胶质瘤患者预后,制定了本规范。本规范适用于具备相应资质的卫生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对胶质瘤的诊断和治疗。 二、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神经上皮性肿瘤(tumors of neuroepithelial tissue)统称胶质瘤(glioma),包括星型细胞瘤、少图胶质细胞瘤、混合性胶质瘤、室管膜瘤、脉络丛肿瘤、不明起源的神经胶质肿瘤、神经元和混合性神经元-胶质肿瘤、成神经细胞肿瘤、松果体实质肿瘤、胚胎性肿瘤。 三、胶质瘤诊疗流程 图1胶质瘤规范化诊疗流程

中国脑胶质瘤分子诊疗指南(全文)

中国脑胶质瘤分子诊疗指南(全文) 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原发脑肿瘤,也是目前神经肿瘤领域内的难点。传统上,胶质瘤主要通过形态学进行分类与分级。但越来越多研究显示,基于形态学的病理分类并不能很好的反映某些胶质瘤的生物学特性。例如,有些病理上诊断为低级别的胶质瘤(良性),短期内复发与进展,而有些高级别胶质瘤(恶性)却可以长期保持稳定。又如,部分胶质瘤对放化疗特别敏感,而同样是相同恶性度的胶质瘤却对治疗无效。如何准确的预测胶质瘤患者的预后及选择合适治疗方案,是目前基础与临床的工作重点。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我们已能够在分子水平对胶质瘤进行“解剖”,并且发现了一些能够预测胶质瘤患者预后及治疗反应的分子标记,如1p19q杂合性缺失(详见本网站相应博文)及MGMT。 为了能够科学规范的检测及使用分子标记物,中国胶质瘤协作组经过1年多的酝酿,组织国内胶质瘤领域内的专家撰写了《中国脑胶质瘤分子诊疗指南》,并发表于《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4年第5期。作为指南的编写组成员,我体会到,国内在胶质瘤诊疗方面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基本达到欧美发达国家水平。以下是本指南的主要内容,供患者及医务人员参考。 指南编写组成员名单:马文斌(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于士柱(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天津市神经病学研究所神经肿瘤研

究室)、王任直(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王伟民(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神经外科)、王洪军(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王永志(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王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王引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毛颖(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毛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尤永平(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史之峰(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白红民(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神经外科)、李文斌(北京市世纪坛医院神经肿瘤内科)、李学军(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外科35病区)、李桂林(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神经病理科)、吴安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陈凌(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全军神经外科研究所)、陈忠平(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神经外科)、邱晓光(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放疗科)、杨学军(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周良辅(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周定标(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林毅(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赵继宗(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康春生(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天津市神经病学研究所神经肿瘤实验室)、姚坤(首都医科大学北京三博脑科医院病理科)、蒋传路(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秦智勇(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赛克(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神经外科)、樊小龙(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神经科学和脑发育实验室)、颜伟(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

脑胶质瘤诊疗规范(2018年版)

脑胶质瘤诊疗规范(2018年版) 一、前言 脑胶质瘤是颅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逐年上升。本规范旨在指导临床医生进行脑胶质瘤的诊断和治疗,降低患者死亡率和失能率,提高治疗效果。 二、诊断 2.1 临床表现 脑胶质瘤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根据肿瘤部位不同,表现也会有所差异。常见症状包括头痛、恶心呕吐、癫痫、视力障碍、运动或感觉障碍等。对于怀疑脑胶质瘤的患者,应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神经影像学检查等。 2.2 辅助检查 脑胶质瘤的诊断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目前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CT、MRI和PET-CT等。其中MRI是最为敏感和特异性的检查方法,尤其是对于低度恶性的胶质瘤,MRI的诊断价值更为重要。

2.3 病理诊断 脑胶质瘤的病理类型较多,包括星形细胞瘤、少突胶质细胞瘤、弥漫性胶质母细胞瘤等。病理检查可以明确肿瘤类型、分级及分子学特征等,对于指导治疗方案选择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作用。 三、治疗 3.1 手术治疗 手术是目前治疗脑胶质瘤的主要方法,旨在实现肿瘤的完全切除或最大限度切除。手术切除的范围和程度应根据肿瘤位置、大小、病理类型及分级等进行评估,同时需要考虑患者年龄、身体状况等因素。 3.2 放疗治疗 放疗是脑胶质瘤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延长生存期和控制病情进展。常用的放疗方式包括传统的外放疗和近年来发展的精准放疗技术,如三维适形放疗、强度调控放疗等。放疗的适应证、剂量、范围及模式等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3.3 化疗治疗 化疗是辅助手段,可在手术和(或)放疗后用于减轻病情和控制病情进展。目前常用的化疗药物包括顺铂、卡铂、依托泊苷等。化疗方案的制定需根据肿瘤类型、病变程度、分子学特征等进行评估。

脑胶质瘤诊疗指南

脑胶质瘤诊疗指南 (2012版) 前言 脑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CNS)最常见的肿瘤,其中以恶性者(2007年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 III,IV级)多见。虽然CNS恶性胶质瘤的预后取决于多种因素和诊治措施,但是,一般III级者生存2-3年,IV级(如胶质母细胞瘤)1年左右。近来,欧美等国先后制订了有关胶质瘤处理的指南或推荐,对规范和提高CNS胶质瘤的诊治很有助益。国内有关专家,按偱证医学五级分类,随机对照研究“CONSORT”,以及指南“AGREE”程序,多人针对某一问题进行磋商,评估文献的证据质量,达成推荐级别。经反复讨论和修改,首次制订了“中国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胶质瘤诊断和治疗共识”(以下简称“共识”),供广大临床医务工作者参考和应用,希望有助规范和推动我国CNS恶性胶质瘤的诊治,更好地为广大病人及其家属服务。 1.概述 胶质瘤为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的肿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颅内肿瘤。 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中将胶质瘤分为Ⅰ-Ⅳ级,Ⅲ、Ⅳ级为恶性胶质瘤,占所有胶质瘤的77.5%。近30年,原发性恶性脑肿瘤发生率逐年递增,年增长率约为1.2%,老年人群尤为明显。一般认为恶性胶质瘤的发生是机体内部遗传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明了。 胶质瘤临床表现主要包括颅内压增高及神经功能缺失的症状及体征。目前,恶性胶质瘤主要依靠MRI和CT影像学诊断,通过肿瘤切除术或活检术明确病理学诊断,分子、基因水平的病理学诊断研究正逐步深入。对恶性胶质瘤的治疗采取以手术治疗为主,结合放疗、化疗等疗法的综合治疗。手术主张安全、最大范围地切除肿瘤,而功能MRI、术中MRI、神经导航等技术的应用促进了该目的的实现。放疗可杀灭或抑制残余肿瘤细胞,延长生存。替莫唑胺(TMZ)同步放疗联合辅助化疗已成为新诊断胶质母细胞瘤(GBM)的标准方案。 2. 恶性胶质瘤的诊断 恶性胶质瘤的临床表现没有特异性,以神经系统功能缺失伴颅内压增高症状为主。影像学诊断方面强烈推荐MRI平扫加增强为主,CT为辅。MRI的表现是:平扫通常为混杂信号病灶,T1WI为等信号或低信号,T2WI为不均匀高信号,伴有出血、坏死或囊变,瘤周水肿及占位效应明显。肿瘤常沿白质纤维束扩散。增强时呈结节状或不规则环状强化。CT平扫示密度不均匀,常见出血、坏死或囊变,瘤周水肿及占位效应均较明显。增强为显著不均匀强化,不规则或环状强化。 推荐MRI特殊功能检查(MRS、PWI、DWI、DTI)、PET和SPECT检查等,主用于鉴别诊断、术前评估和疗效评价。 3.恶性胶质瘤的病理诊断及生物学标记 强烈推荐严格按照2007年《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对恶性胶质瘤进行病理诊断和分级。为配合胶质瘤病人的治疗、疗效观察及判断预后,强烈推荐各级医院根据实际情况,开展选择性的分子生物学标记,如GFAP, Olig2, EMA, p53, MGMT, Ki67和1p/19q LOH。 4.恶性胶质瘤的手术治疗 强烈推荐对于局限于脑叶的原发性高级别(WHO III~IV级)或低级别(WHO II级)胶质瘤应争取最大范围安全切除肿瘤。基于胶质瘤膨胀性浸润性的生长方式及血供特点,推荐采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以脑沟、脑回为边界,沿肿瘤边缘白质纤维束走向作解剖性切除,以最小程度的组织和神经功能损伤获得最大程度的肿瘤切除,并明确组织病理学诊断。

2020年脑胶质瘤临床诊断与治疗(全文)

2020年脑胶质瘤临床诊断与治疗(全文)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是神经外科领域的皇冠,尤以脑胶质瘤相关知识体系最为庞大且更新最快,也最是需要基础研究成果的推动。因此,多学科诊疗模式(MDT)的必要性在脑胶质瘤的临床实践中得到了最好的诠释。从事脑胶质瘤临床诊断与治疗相关专业人员,包括神经外科、放射科、肿瘤化疗科、神经影像科、神经病理科、康复医学科等,如果仅从教科书或现有专业书籍中获得脑胶质瘤的流行病学、病因学、分子遗传学、病理学、影像诊断、外科处理、辅助治疗等方面的知识,无疑会落伍,甚至会在相关专业研讨会上不知他人所云。目前,脑胶质瘤的基础研究、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以及治疗试验纷纭众多,本文拟梳理脑胶质瘤病理学与分子病理学、诊断与治疗指南和(或)规范、临床试验体系等关键问题。 一、脑胶质瘤的整合诊断 自1846年Virchow提出“胶质瘤”的概念至今,对胶质瘤的认识已有170余年历史。1926年,Bailey和Cushing依据Cohnheim的胚胎残留学说尝试对神经上皮肿瘤进行分类。1949年,Kernohan和Mabon 首次提出了脑胶质瘤的病理分级(I-IV级)。1979年,Zülch教授主持出版了第一版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至2007年共出版4版。在对胶质瘤病理学认识的漫长历史进程中,组织学形态一直作为肿瘤分类的基础,但也显示出诊断重复性差和预后预测不精确的缺点。2016年,WHO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第四版修订版首次在组织学诊断基础上附加分子 病理学特征,尝试对星形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起源肿瘤进行整合诊断。IDH 突变、1p/19q共缺失、TP53突变、ATRX突变、TERT启动子突变、H3K27M 突变等关键分子信息作为组织学诊断基础上附加的分子病理学特征逐步 为临床医师所熟悉。 为了便于在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第五版制定之前可以进行充分讨论,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子信息与分类实践联盟-非WHO官方组织(cIMPACT-NOW)应需成立,迄今对弥漫性胶质瘤的整合诊断模式共进行了4次重要更新,为2020年预计发布的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第五版进行铺垫。2019年10月,该项工作的重要参与者Brat教授到访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进行学术交流,笔者结合自身的临床经验和理解,对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第五版可能出现的部分变化进行解读。 1.弥漫性中线胶质瘤,H3K27M突变型 诊断时需满足4项条件:肿瘤呈弥漫性生长、位于中线部位、呈现胶质瘤的组织学改变、存在H3K27M突变。对于不完全符合上述4项条件的患者,即使存在H3K27M突变,也不能归于这一类型。位于中线部位的局限性肿瘤(如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室管膜瘤)或位于非中线部位的胶质瘤(例如节细胞胶质瘤),即使具备H3K27M突变的分子病理学特征,也不能诊断为这一类型。弥漫性中线胶质瘤,H3K27M突变型属WHO

脑胶质瘤放射治疗指引

脑胶质瘤 脑胶质瘤来源于神经上皮组织,为最常见的颅内原发性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30%~60%。治疗以外科手术为主,但由于肿瘤常难以彻底切除,术后辅助放疗占有重要地位。本指引根据近年来国内、外对脑胶质瘤研究的进展和成果,参考2007年NCCN的临床治疗指引,并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对几种颅内常见胶质瘤(包括低级别星形细胞瘤、少突胶质瘤、间变性星形细胞瘤、间变性少突胶质瘤和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的放射治疗适应症、放疗技术、靶体积设定、处方剂量及放疗联合化疗等进行临床治疗指导,旨在推行脑胶质瘤的规范化治疗,从而提高患者的疗效。 一、常规检查 所有的患者均需于放疗前行头颅MRI T1、T2加权成像及造影增强扫描,了解肿瘤的切除范围及残留情况。 二、定性定量检查 必要时可行头颅核磁波谱成像(MR Spectroscopy)、核磁灌注成像(MR Perfusion)或11C-蛋氨酸-PET/CT(11C-MET-PET/CT)检查,了解肿瘤代谢及局部血流情况,可有助于肿瘤的准确定位以及鉴别肿瘤复发或放射性脑坏死。 三、综合治疗原则 脑胶质瘤的治疗首选手术,手术治疗的原则为“最大程度地切除肿瘤,并最大程度地保全神经功能”。由于脑胶质瘤的浸润性以及生长部位的特殊性,手术常难以完全切除。术后辅助放疗为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对于低级别的胶质瘤(LGG,WHOⅠ~Ⅱ)患者,如果手术完全切除,无预后不良因素者可观察;存在预后不良因素者可观察或放疗或选择化疗。如手术不能完全切除,症状未控或进展者,可放疗或化疗;对于症状稳定者,可观察或放疗或选择化疗。而对于高分级的胶质瘤(HGG,WHOⅢ~Ⅳ)患者,无论手术情况均需行术后辅助放疗。胶质母细胞瘤(WHO Ⅳ),可同期放化疗+辅助化疗,而间变性星形细胞瘤或间变性少突胶质瘤(WHOⅢ)必要时也可考虑化疗。

中国抗癌协会脑胶质瘤整合诊治指南 总结

我国抗癌协会脑胶质瘤整合诊治指南总结 近年来,脑胶质瘤作为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治疗一直备受关注。 我国抗癌协会的脑胶质瘤整合诊治指南为医生和患者提供了一个权威 的指导,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处理脑胶质瘤的相关问题。在本文中, 我将总结该指南的重点内容,分析其对脑胶质瘤治疗的意义,并共享 一些个人观点和理解。 学习我国抗癌协会脑胶质瘤整合诊治指南,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其中包 含的内容。该指南主要涵盖了脑胶质瘤的诊断、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化学治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支持治疗和随访等方面。其深度和 广度都较为全面,涵盖了脑胶质瘤治疗的方方面面,为医生提供了很 好的参考依据,也为患者提供了完整的治疗信息。 在阅读指南的过程中,我注意到其中对于诊断和治疗的要求都颇为严格,这表明在脑胶质瘤治疗中,精准和标准化的操作至关重要。该指 南对于手术切除、放疗和化疗等治疗手段的应用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强调了各种治疗手段的适应症和禁忌症,这有助于医生更科学地制定 治疗方案,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除了针对已有的治疗手段,我国抗癌协会的脑胶质瘤整合诊治指南也 对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新型治疗手段进行了介绍和推荐。这一点在 当前癌症治疗领域尤为重要,因为新型治疗手段的研究和应用可以为

部分难治性脑胶质瘤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从个人观点来看,我认为我国抗癌协会的脑胶质瘤整合诊治指南给予了脑胶质瘤患者更为全面和科学的治疗建议,也为医生提供了更严谨的诊疗流程。在未来的临床实践中,我们应该更加注重该指南的贯彻应用,以期为更多脑胶质瘤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 我国抗癌协会脑胶质瘤整合诊治指南是一部值得医学界和患者关注的重要指南。它对于脑胶质瘤的诊断和治疗提出了标准化和规范化的要求,为医生和患者提供了权威的指导和参考依据。希望在未来的医疗实践中,能够更好地贯彻该指南的精神,为脑胶质瘤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效果。《我国抗癌协会脑胶质瘤整合诊治指南》作为一份全面的脑胶质瘤诊疗指南,对于临床实践和患者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总结了该指南的要点,并对其对脑胶质瘤治疗的意义进行了分析后,接下来我们将着重探讨一些新的治疗方法和技术,以及该指南对于脑胶质瘤管理的一些潜在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针对脑胶质瘤的治疗手段也在不断更新。基于靶向治疗的分子靶向药物,如EGFR抑制剂和VEGF抑制剂等,针对特定的脑胶质瘤亚型具有很好的疗效。另外,免疫治疗作为一种新型的癌症治疗手段,也在相关研究中取得了一些进展。《我国抗癌协会脑胶质瘤整合诊治指南》提到了这些新的治疗方法,并对其在脑胶质瘤治疗中的应用提出了建议。在未来的临床实践中,我们可以进

中国抗癌协会脑胶质瘤整合诊治指南(2022)要点

中国抗癌协会脑胶质瘤整合诊治指南(2022)要点 脑胶质瘤是一种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的肿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颅内肿瘤,约占所有恶性脑肿瘤的80%。脑胶质瘤具有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特征,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影响生存质量,给患者个人、家庭乃至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随着分子遗传学检测技术的进步和大量临床试验的开展,脑胶质瘤的分型越来越清晰,传统诊疗方案及新型诊疗方案也逐渐精确化、标准化。 1 流行病学 中国是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发生病例和死亡病例最多的三大国家之一。总体来讲,中国人群低级别胶质瘤(WHO2级)、间变性胶质瘤(WHO3级)和胶质母细胞瘤(WHO4级)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约为78.1、37.6和14.4 个月。 2 诊断与评估 2.1 临床表现 脑胶质瘤缺乏特异性临床症状,主要包括颅内压增高、神经功能和认知

功能障碍以及癫痫发作等。 2.1.1 颅内压增高主要由肿瘤占位效应引起,表现为头痛、呕吐和视乳头水肿。 2.1.2 神经功能和认知功能障碍 2.1.3 癫痫 2.2 影像学检查 神经影像学检查对脑胶质瘤的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1)用于定位诊断,确定肿瘤大小、范围与周围重要结构的毗邻关系及形态学特征等;2)提出功能状况的诊断要求,如肿瘤生长代谢、血供状态及对周边脑组织的侵袭程度等。当前主要的影像学手段有CT、MRI 和PET-CT等。 2.2.1 CT 2.2.2 MRI 2.3 组织病理与分子病理整合诊断 3 常规治疗策略

3.1 总体建议 脑胶质瘤的治疗需要开展多学科整合诊治,包括手术切除、放化疗、系统性治疗和支持治疗等。在脑胶质瘤的治疗过程中,需要整合考虑患者年龄、基础状态、病情状态和肿瘤综合分型等因素。 3.2 外科手术治疗 外科手术是脑胶质瘤的首选治疗,原则是最大范围安全切除肿瘤,目的包括:解除占位征象和缓解颅内高压症状;解除或缓解因脑胶质瘤引发的相关症状,如继发性癫痫等;获得病理组织和分子病理,明确诊断;降低肿瘤负荷,为后续整合治疗提供条件。 3.2.1 手术治疗方式脑胶质瘤的手术治疗方式主要分为肿瘤切除术和病理活检术。 1)肿瘤切除术适应证和禁忌证。适应证:CT 或MRI 提示颅内占位;存在明显颅内高压及脑疝征象;存在由肿瘤占位引起的神经功能障碍;有明确癫痫发作史;患者自愿接受手术。禁忌证:严重心、肺、肝、肾功能障碍及复发患者,一般状况差,不能耐受手术;其他不适合接受神经外科开颅手术的禁忌证。 2)病理活检术适应证和禁忌证。适应证:合并严重疾病,术前神经功能

胶质瘤诊疗规范

胶质瘤诊疗规范LT

提高生存质量,减少并发症,提高生存率。放射治疗过程中出现脱发、脑水肿等急性反应及神经损伤、内分泌失调等慢性损害亦比常规放射治疗少。不过,局部治疗的一个最大缺陷在于极度依赖于影像对肿瘤侵袭范围的识别,而迄今为至,尚无一种影像设备能完全满足识别肿瘤边界的要求。 4)立体定向引导内放疗及后装治疗。 放射治疗主要进展集中在放射增敏剂的应用和选择,放射剂量、放射野、时间间隔的改进上。大多数胶质瘤对射线不敏感,因此应用增敏剂来提高放射效果,可以提高射线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放射增敏剂是指电离辐射中能增强生物效应的物质,临床上用于增强射线对肿瘤的杀伤能力, 在肿瘤的放射治疗中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目前常用增敏剂有硝基咪唑类、生物还原剂等。硝基咪唑类药物,如Misonidazole 、SR22508 、RO20328799 等放射增敏剂,可选择性增强缺氧细胞对射线的敏感性,比单纯放疗效果提高30 %~70 % 。对于不能够完全切除的肿瘤及复发的肿瘤应用伽马刀治疗是有效的。有报道说,对于Ⅱ级星形细胞瘤, 伽马刀的局部肿瘤控制率达到70 % ~93 %。 低级别胶质瘤的治疗 放疗(RT) 适应证不适合手术的病人: ①肿瘤具有明显的浸润特征; ②具有进展增殖的趋势; ③成年病人。术后病人: ①存在不良预后因素, 如老年病人、KPS 评分<70、影像学肿瘤存在对比增强; ②存在高危险预后因素的病人。放疗时间窗及剂量手术后放疗的时间窗并不影响放疗的效果。放疗剂量: ①50.4 Gy 进行28 次分割; ②54 Gy 进行30 次分割。每次分割的剂量<2.0 Gy。 高级别胶质瘤的治疗治疗原则综合广泛手术切除+ 放疗+ 化疗。 放疗剂量1.8 Gy/ 次×33, 7 周内完成。 七化疗 目前用以治疗脑胶质瘤的化疗药物主要有尼莫司汀(Nimustine ACNU) 、卡莫司汀( bischloro2nit rosourea ,BC2NU) 、洛莫司汀(chlorethyl cyclohe xyl nit rosourea ,CCNU) 、甲基苄肼( Procarbazine , PCB) 、甲氨喋呤( methot rexate , MTX) 、环磷酰胺(Cyclophosph2amide ,CYP) ,替尼泊苷(vu2mon ,VM226) 等。常用的方案有PCV 方案( PCB + CCNU + V CR) 、BVM 方案(BCNU + VM226) 等。 1) 系统化疗:化疗是脑胶质瘤治疗的重要辅助治疗方法。传统的全身系统化疗,药物剂量较大,而肿瘤局部药物浓度较低,很易造成严重的肝脏损害及骨髓抑制。往往因为抗肿瘤药物的毒副反应较重而不得不放弃化疗。 2) 超选介入化疗:超选颈内动脉介入化疗是应用微导管技术,在眼动脉远心端,持续灌注有效化疗药物。它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药物在非肿瘤区聚集,克服了系统化疗药物剂量较大、肿瘤局部药物浓度低,毒副反应较重的不足。但由于动脉内选择化疗药物浓度高,而靶血管的选择不可能只达到理想的纯肿瘤区灌注, 因而药物对血管支配的正常脑组织损害较严重。此外,方法复杂、费用高也是超选化疗的不足之处。

脑干胶质瘤综合诊疗中国专家共识(最全版)

脑干胶质瘤综合诊疗中国专家共识(最全版) 脑干胶质瘤(brainstem gliomas, BSG)是一组起源于中脑、脑桥和延髓的胶质瘤总称。20世纪80年代之前BSG曾被认为是一组均质性疾病,由于当时脑干仍然是手术禁区,无法进行手术,导致对BSG的病理学特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加之肿瘤本身对放疗和化疗不敏感,所以BSG的整体预后极差[1]。近30年来,随着神经影像技术、分子生物学、肿瘤基因组学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BSG是一组具有高度异质性的疾病。首先,BSG作为一个整体,与大脑半球胶质瘤具有不同的分子遗传学特性;其次,在BSG中,不同年龄组和不同部位的肿瘤具有不同的发病机制、生长特点以及预后[2,3,4,5,6,7,8,9,10,11,12]。从手术的角度考虑,尽管近30年来随着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技术、神经影像技术、神经导航技术和神经电生理技术的发展,BSG的手术安全性和切除程度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是脑干仍然是中枢神经系统中手术风险最高的部位。而且脑干内不同部位、不同生长方式的肿瘤在手术方案的选择、手术并发症及围手术期护理方面具有各自的特点。BSG本身的异质性、复杂性决定了它需要多学科参与进行综合治疗。目前,国内各医疗单位尚无围绕BSG的多学科研究与治疗团队。另外,医疗技术的地域差异导致了对BSG仍缺乏统一的认识。所以,有必要制订BSG规范诊疗的专家共识,供广大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在临床工作中参考应用。 一、流行病学 1.发病年龄和性别:

BSG的发病高峰年龄呈双峰分布,儿童为5~10岁,成人为30~50岁;BSG约占儿童脑肿瘤的10%~20%,占成人脑肿瘤的2%~4%[13,14,15]。男女两性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发病率: 目前,国内缺乏BSG的大规模、系统性流行病学调查。王忠诚院士曾统计1980至2001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手术治疗的311例BSG患者,占同期手术治疗脑干占位性病变的50.8%,占同期颅内胶质瘤的3.6%[16]。儿童BSG的发病率为每年0.60/10万人[17],其中80%为弥散型[18]。英国每年新发儿童弥散内生型脑桥胶质瘤(diffuse intrinsic pontine gliomas, DIPG)约20~30例;美国每年新发儿童BSG约300~400例,其中DIPG 200~300例[19]。成人BSG的发病率尚无统计数据可供参考。 二、病因学 BSG的病因尚不清楚,近几年相关研究显示,H3F3A、HIST1H3B/C、IDH1、TP53、PPM1D、ACVR1、BRAF等基因突变与BSG发病相关[2,3,4,7,20,21]。除此之外,部分BSG患者与1型神经纤维瘤病(NF1)相关[22,23,24]。 三、临床表现 BSG的常见临床表现包括脑神经功能障碍、长束征和共济失调。脑神经功能障碍是脑神经纤维或核团损伤所导致,可以反映肿瘤的部位和累及范围,具有定位诊断价值。长束征是指脑干内长的纵行纤维束受累所表现出的临床征象,主要包括皮质脊髓束损伤导致的对侧肢体痉挛性瘫痪、肌

2023胶质瘤诊疗指南解读考核试题

2023胶质瘤诊疗指南解读考核试题 1、最常见的原发性颅内恶性肿瘤是 A、髓母细胞瘤 B、胶质瘤(正确答案) C、脑膜瘤 D、淋巴瘤 2、一般来说,下列那种胶质瘤患者的预后最差 A、WHO 1级 B、WHO 2级 C、WHO 3级 D、WHO 4级(正确答案) 3、胶质瘤起源于神经胶质瘤细胞,包括 A、神经元细胞 B、少突胶质瘤细胞(正确答案) C、星形胶质瘤细胞(正确答案) D、室管膜细胞(正确答案) 4、中枢神经系统包括 A、脊神经 B、脑(正确答案) C、脊髓(正确答案) D、颅神经 5、高级别胶质瘤是指 A、WHO 1级

B、WHO 2级 C、WHO 3级(正确答案) D、WHO 4级(正确答案) 6、2021版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瘤分类中“成人弥漫性胶质瘤”分类哪三类: A、星形细胞瘤,IDH 突变型(正确答案) B、少突胶质细胞瘤,IDH 突变伴1p/19q 联合缺失型(正确答案) C、胶质母细胞,IDH 野生型(正确答案) D、弥漫性中线胶质瘤,H3 K27 变异型 7、儿童型弥漫性高级别胶质瘤包括: A、婴儿型半球胶质瘤(正确答案) B、弥漫性大脑半球胶质瘤,H3 G34 突变型(正确答案) C、弥漫性儿童型高级别胶质瘤,H3 野生和IDH 野生型(正确答案) D、弥漫性中线胶质瘤,H3 K27 变异型(正确答案) 8、儿童型弥漫性低级别胶质瘤包括: A、弥漫性星形细胞瘤,MYB 或MYBL1 变异型(正确答案) B、弥漫性低级别胶质瘤,MAPK 信号通路变异型(正确答案) C、青少年多形性低级别神经上皮肿瘤(正确答案) D、血管中心型胶质瘤(正确答案) 9、下列哪三种胶质瘤结合甲基化普特征定义的: A、婴儿型半球胶质瘤 B、后颅窝室管膜瘤,PFA 组(正确答案) C、后颅窝室管膜瘤,PFB 组(正确答案) D、有毛细胞样特征的高级别星形细胞瘤(正确答案) 10、胶质瘤患者由于样本原因,基因检测失败,则其样本的分子信息如何描述

弥漫性中线胶质瘤诊疗专家共识主要内容

弥漫性中线胶质瘤诊疗专家共识主要内容 弥漫性中线胶质瘤是发生于脑中线结构区的侵袭性恶性肿瘤。 病变发生部位:从脑桥三脑室到下丘脑等等,人体中线轴发生病变;年龄:总体年轻化,儿童和青壮年居多,个别有大龄患者;WHO分级,Ⅳ级最多,Ⅱ级和Ⅲ级也有少数。 去年,WHO将弥漫性中线归为Ⅳ级胶质瘤,其必备两个条件:H3B K27M特定位点突变,同时又是弥漫性的;并不是把之前所有Ⅱ级和Ⅲ级都归类为Ⅳ级。 临床特点:WHO把弥漫性中线胶质瘤归为Ⅳ级,其恶性程度、弥漫、扩散能力等决定了预后是不理想的。 影像和病理,对于放疗医生比较重要。疾病的诊断一般根据症状、体征,特殊的检查,包括影像等,确诊要靠病理诊断。恶性肿瘤一级诊断依据是病理。诊断依据可分为一级A类、一级B类,A类最为理想。二十多年前的诊断一定要用一级诊断依据,起码要用一级B类的诊断依据。

多模态影像,对于脑瘤有独到的优势,如磁共振成像(MRI)是首选影像检查方法。日常影像包括X光、CT、PET-CT、MRI等,不同检查形式组合。多模态影像可以把脑瘤的内涵缩小些,叫多模态MRI影像。 不同检查方法提供不同信息,如代谢包括血流量、分子量等。多模态MRI对于胶质瘤诊断可能有重要的地位。其它如弥散加权磁共振(DWI)和其表观弥散系数(ADC)对反应病变(分级)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最近几年临床多用灌注成像:CT灌注、MRI灌注。灌注说明肿瘤里血液含量多少,整体血液含量和单位时间瞬间通过的血流量。 现在又发明质子标记,质子在血液中比较轻,通过改变身体周围磁场的强度,增加新的变量,而不用外来示踪剂。内源性的示踪剂可以帮助判断血流量多少,灌注成像示踪剂的改变减少了对病理的损害。现在示踪剂,包括造影剂对病人是有影响或有损害的,目前国内对示踪剂特别是用一些质量不过关的造影剂之时,对病人确实会产生比较明显的影响。 灌注成像临床分析 病变形状是不规则的,中间有液化的,组织变性、坏死、液化,周围还有水肿,用灌注成像考虑,病变所在部位血流量不一样,红颜色深代表血含量比较丰富;质子标记,内源性的示踪剂,不用打造影剂,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