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苏轼记游散文的艺术特色

合集下载

苏轼散文的艺术特色

苏轼散文的艺术特色

苏轼散文的艺术特色
苏轼散文的艺术特色有:
1.“辞达”、“通脱”,有圆活流转、错综变化和自然真率之美。

多用空灵虚拟之笔,行文如行云流水,自由挥洒,气势奔腾而壮阔雄奇:且句式多变,以散行单句为主,又融合不少骈偶、排比成分,骈散结合,错落有致。

2.善于用比喻,多形象思维。

在描写难以言传的状态、情绪和感受时,苏轼常用的方法是将其具体化形象化,或用比喻生动准确地描写自然景物和各种具体事物的特征;或在议论中用比喻说明道理而妙趣无穷。

3.有诗化倾向,以情感和才气为文,富于想象。

苏轼为文善于从虚处入手,采用诗家手法翻空出奇,讲究渲染气氛和营造意境,处处有一种真气内充的蓬勃诗意。

游记散文的写作特点

游记散文的写作特点

游记散文的写作特点游记散文的写作特点中国是诗的国度,也是散文的国度。

散文一直与诗歌的发展并行不悖,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显现出其独特的魅力。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游记散文的写作特点,欢迎阅读参考!一、一种表达――描写任何一篇山水游记,都离不开对某一风景多角度的描写,山水游记得告诉读者是怎样的山水,这是一切抒情的前提,而要告诉读者就必须借助于形象化的描写,且描写越生动、形象,越能激发读者对某一风景的赞美与向往之情。

如苏轼在《赤壁赋》中描写了这样的景色,在“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长江边,作者心情是愉悦、畅快的。

面对着长江美景,诗人不禁吟诵起关于明月的诗文。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月亮慢慢地升起,月光洒在江面之上。

这时,“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置身于朦胧月色中的作者也恍惚起来,油然而起“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的奇幻想法,此景此情,也难怪苏轼要“遗世独立”、“羽化登仙”了。

苏轼以风清、月明、露白、水渺、舟荡,为我们绘制出一幅美妙恬静的“秋江月夜图”。

作者通过生动形象的描写,将景色迷人的赤壁展现于我们面前,让我们对这样的美景满怀憧憬,唤起了我们的美感享受。

再如,我们熟知的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是一篇精致的写景状物的山水游记,文章首先交代小石潭的位置及周围景物,接着分层描写了潭水、潭石、潭岸青树、潭中游鱼和潭外小溪,并且以水、石、鱼为描写元素,搭建出小石潭及其周围清幽秀丽的风景,在给人一种幽深冷寂的感觉的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内心凄怆的感受。

二、层次安排――移步换景写景散文,一般都会采用“移步换景”,也即作者的视点(立足点及观察点)不固定,按照地点的转移和一定的视角变化,把所看到的不同事物叙述和说明出来。

视点和要叙述、说明的对象都在移换。

如朱熹别有情趣的《百丈山记》就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手法。

“登百丈山三里许,右俯绝壑,左控垂崖;叠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

”第一段从“登百丈山三里许”直接写起,简述登山过程。

浅论苏轼记游散文的艺术特色

浅论苏轼记游散文的艺术特色

淺論蘇軾記遊散文的藝術特色【摘要】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蘇軾是一個少見的、傑出的全能藝術家、文學家。

蘇軾的一生雖命途多舛,卻以他雄視百代的才華,寫下了許多著名的記遊散文。

他的記遊散文融寫景、抒情、議論於一體,展現強烈的自我感受;喜用比喻,豐富貼切,新鮮生動;行文自然天成,姿態橫生,變化萬千;語言清麗樸素,平易自然,開創了記遊散文的曠達浩逸之美。

【關鍵字】蘇軾、記遊散文、自然天成、比喻壹、前言林語堂先生曾在其《蘇東坡傳》的序言提到:「鮮明的個性永遠是個謎。

世上有一個蘇東坡,卻不可能有第二個。

……我可以說蘇東坡是一個不可救藥的樂天派……。

」1對於蘇軾這麼一位「曠世奇才」給予高度的讚賞。

在中國古代藝術王國中,蘇軾是一位非常少見的、傑出的全能文學家、藝術家。

他多才多藝,但縱觀他幾十年的人生道路,卻是風雨坎坷不斷,雖有過坦途順境、榮耀和顯赫,有過短暫的輝煌,卻是荊棘多過於鮮花,磨難遠超過安適。

也正因為如此,蘇軾的藝術之路卻比坎坷的仕宦之路來得順暢、輝煌得多。

生活的坎坷往往造就文章的深度,政壇生涯的黯淡卻常常伴隨著藝術生涯的璀璨。

蘇軾一生命運多舛,但他從不屈服於磨難,反而以他雄視百代的才華,寫下了許多著名的記遊散文。

如果說柳宗元的記遊散文流露出貶謫生活的抑鬱色彩,那麼蘇軾的記遊散文則是透露出更多的豪放暢達之氣。

蘇軾以其寬廣的胸襟,樂觀向上的性格為基礎,師承韓愈雄奇奔放之風,藉助政論文縱橫開合的筆勢,開創了記遊散文的豪壯浩逸之美。

蘇軾的記遊散文在審美思想上,崇尚自然率真,描摹山水景物注重保持其自然性態,他反對記遊散文的創作粉飾雕琢,好奇務深,強調創作就如流水一樣,自然成文。

蘇軾的記遊散文擺脫了對山水景物作細膩、如實地描寫,而是受了時代文化思潮的影響,藉助山水景物來闡發人生哲理。

蘇軾跌宕起伏的人生經歷,加上其思想揉雜了儒釋道,讓他徜徉於自然景物中的同時,也找到了精神寄託,淡化了仕途受挫給他帶來的痛苦。

因此他的記遊散文不同凡俗,浩逸而不失儒雅,更可貴的是,在他的記遊散文中,不傴山川風景別致秀麗,在豪邁的筆墨中,又有著精妙的議論,既閃耀著思辯的理性火花,也湧動著藝術的感性魅力。

苏轼散文的写作特点

苏轼散文的写作特点

苏轼散文的写作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 题材广泛:苏轼的散文涵盖了社会生活和人生哲理的各个方面,包括政治、文化、艺术、哲学等各个领域。

他的文章既有对时政的评论,也有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既有对个人生活的描绘,也有对自然景色的赞美。

2. 思想深刻:苏轼的文章思想深刻,见解独到。

他善于从生活中提炼出深刻的哲理,善于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善于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阐述道理。

他的文章既有对传统观念的批判,也有对新生事物的探索和思考,具有很强的思辨色彩。

3. 语言优美:苏轼的文章语言优美,文笔流畅。

他善于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对仗等,使文章富有诗意和美感。

他的文章既有散文的朴实自然,也有骈文的工整华丽,给人以美的享受。

4. 幽默诙谐:苏轼是一个性格开朗、豁达的人,他的文章中也充满了幽默诙谐的元素。

他善于运用幽默的语言表达严肃的道理,善于在文章中穿插有趣的细节和故事,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5. 结构巧妙:苏轼的文章结构巧妙,层次分明。

他善于运用各种手法组织文章,使文章脉络清晰、有条理。

他的文章既有总分总的结构,也有分分总的形式,使读者能够一目了然地了解他的思想。

总的来说,苏轼的散文写作特点主要体现在内容的广泛性、思想的深刻性、语言的优美性、幽默诙谐的风格和巧妙的文章结构等方面。

这些特点不仅表现了苏轼卓越的文学才华和深厚的文化素养,也反映了他在文学创作上的创新精神和开放态度,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思考。

在苏轼的散文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如《赤壁赋》、《东坡志林》、《记承天寺夜游》等。

这些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

通过研究和学习苏轼的散文,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欣赏中国文学的优秀传统和艺术魅力,也可以从中汲取灵感和启示,为我们的文学创作和文化传承做出自己的贡献。

浅析苏轼散文的艺术特征

浅析苏轼散文的艺术特征

浅析苏轼散文的艺术特征苏轼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其文学成就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赏。

他的散文作品数量众多,内容丰富多样,可以说是中国散文的巅峰之作。

苏轼的散文艺术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然真实的写实风格苏轼的散文具有自然真实的写实风格,他写作时不刻意追求美感,而是尽可能真实的反映生活中的情景。

他笔下有的是平凡的人和小事,但他却能从中发现生活的真谛。

比如他的《东篱乐府》中写到:“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句话虽然很平凡,但却能抒发出他对古人学问认真用功的态度,以及自身学问的独特理解。

苏轼在表现文字时,不会写一些简单的文字描写,而会用自己独到的视角描叙,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二、情感丰富的文学表现苏轼的文学作品中,常常能够看到他情感丰富的表现,无论是对于人情世故的描写,还是对于自然风景的观察,都能够体现出他感性的情感。

在《赤壁赋》中,苏轼通过对于长江、山水、云霞的描写,展现出了他对于自然的感性理解。

他写到:“扶摇而上者,两翼已成兮!临风而立,烟波浩渺;远景则为层峦叠嶂,近处或喷岩溅水,奔流直下,或崭露峥嵘。

”这一段文字可以说是他对于赤壁风光的生动描写,充分表现了他对于自然美的感性把握。

三、以人为本的思想内涵苏轼的散文作品中,更多的是以人为本的思想内涵。

他在文学作品中常常反映出对人性、人情和社会现实的思考。

他在《黄州寒食作》中写到:“但因自谓少颜色,却也独有凌云志。

后来风韵各殊策,成就肝胆两昇平。

”这段文字的笔调非常独特,通俗易懂,是描写自己过往经历和内心情感的真实写照。

而他对于人性的深刻洞察,也赢得了人们的高度认可。

四、音乐性的文学表现苏轼的散文作品具有浓郁的音乐性特征,他的散文文字之所以能够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更多的是因为他的文字具有优美的韵律感和节奏感。

在《东篱乐府》中,他写到:“鹅湖之水,菡萏之浦,采菱步稳稳兮。

几时乎君子来,尔冀其早吉兮。

苏轼散文的特点

苏轼散文的特点

苏轼散文的特点
1. 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苏轼的散文作品涵盖了人生、自然、历史、文化等各个方面,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取材,使作品充满了生活气息。

2. 立意高远,格调高雅:苏轼的散文作品往往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见解,他能够从平凡的事物中发掘出不平凡的意义。

3. 风格多变,不拘一格:苏轼的散文作品风格多样,有的雄奇奔放,有的清新自然,有的婉转含蓄,有的诙谐幽默。

4. 语言优美,表现力强:苏轼的散文作品语言优美流畅,富有诗意,他善于运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使作品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5. 感情真挚,动人心弦:苏轼的散文作品往往表达了他对人生、自然、社会等的深刻感悟和真挚情感,能够打动读者的心灵。

6. 行文自然,结构严谨:苏轼的散文作品行文自然流畅,不雕琢做作,同时又注意结构的严谨和层次的分明。

总之,苏轼的散文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对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浅谈苏轼的散文艺术成就

浅谈苏轼的散文艺术成就

浅谈苏轼的散文艺术成就浅谈苏轼的散文艺术成就苏轼一生对散文用力甚勤,咳唾成章,作品宏富,今存各体散文约四千余篇。

体裁有赋铭、颂赞、论议、杂著、记叙、表状、书牌、碑传、笔记等多种,略可区分为议论文、记叙文、小品文、杂著几类。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浅谈苏轼的散文艺术成就,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浅谈苏轼的散文艺术成就议论文是苏文中的一个突出部分,它包括奏议、进策、经解、杂说等,其中重要的是史论和政论。

记叙文包括碑传文、山水记、亭台记等,在苏文中艺术价值最高,最富有独创性。

碑传文善用生活素材和日常细节刻划个性,以突现奇人异才的高风特操,《方山子传》、《石氏书苑记》等可作代表。

游记文长于在写景记游、烘染意境中,寄寓识见,融入诗情雅趣,《石钟山记》、《雩泉记》、前后《赤壁赋》等,是这方面的名篇。

比之欧曾诸家,苏轼在散文艺术上有新的推进和开拓。

其一,由长于议论到精于思辨。

苏文也以议论见长,它的议论具有一种雄辩的气势和化隐为显的形象状述力,如苏轼的史论、政论,大多立意新警,善于翻空出奇,推倒旧案;在论证中,上下古今,援据赅博,雄辩滔滔,一往无前;而笔力纵横捭阖,腾挪变化,使文章具有一种滚滚不穷,浑浩流转的气势。

东坡的议论,不同于某些政治家一味平正的开陈正见,他善于用形象化的手段,来阐述复杂的道理。

其二,由重在传道义到重在写性灵。

北宋古文运动从倡导尊韩崇道开始,初期古文家多主张宗经明道,至三苏强调了写胸达意。

苏轼说:“作文先有意,则经史皆为我用。

”(《清波杂志》)苏轼写人耿介旷达,敢笑敢骂,曾自谓“与人无亲疏,辄输写腑藏(《密州通判厅题名记》),故其文多写自我,见胸臆,显性灵。

其三,由容与闲易到灵动活脱,舒卷自如。

欧文“修达疏畅”、“容与闲易”,是平易自然风格的典范。

东坡沿着欧文的路子迈入了工巧与天然浑化统一的新境界。

苏轼散文不仅以议论见长,且贯于向思辩化的更高层次升华,不拘于明道议政,而尤长于写胸臆,见性灵,妙手生春,涉笔成趣;在手法和体制上,由单一化走向复合化,善于融众长于一炉,破旧格生新变,由此文风从自然平易一途,迈入了活脱灵动、仪态横生、出神入化、气韵天成的高境妙域。

苏轼散文的艺术成就和特色

苏轼散文的艺术成就和特色

苏轼散文的艺术成就和特色
艺术成就:
1.苏轼散文代表了北宋散文的最高成就,对后世产生的影响也最为
深远;
2.苏轼散文代表了北宋古文运动的最高成就;
3.苏轼散文是中国散文的代表之一;
4.苏轼一生对散文用力甚勤,咳唾成章,作品宏富,今存各体散文
约四千余篇,体裁有赋铭、颂赞、论议、杂著、记叙、表状、书牌、碑传、笔记等多种,略可以区分为议论文、记叙文、小品文、杂著几类。

艺术特色:
1.自由奔放的风格,挥洒自如的文笔,气势奔腾而壮阔雄奇,“随
物赋形”的表达能力与变化莫测的结构;
2.广证博引,大量援引史实,层层剖析论证;
3.善于把写景、抒情、叙述、议论结合在一起;
4.句式多变,以散行单句为主,但又融合不少骈偶、排比成分,骈
散结合,错落有致;
5.善于用比喻,多形象思维,多姿多彩;
6.文有实用,语必明达;
7.运思宏远,论事明晰;
8.说理抒情,文有诗味;
9.写人写事,白描传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淺論蘇軾記遊散文的藝術特色【摘要】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蘇軾是一個少見的、傑出的全能藝術家、文學家。

蘇軾的一生雖命途多舛,卻以他雄視百代的才華,寫下了許多著名的記遊散文。

他的記遊散文融寫景、抒情、議論於一體,展現強烈的自我感受;喜用比喻,豐富貼切,新鮮生動;行文自然天成,姿態橫生,變化萬千;語言清麗樸素,平易自然,開創了記遊散文的曠達浩逸之美。

【關鍵字】蘇軾、記遊散文、自然天成、比喻壹、前言林語堂先生曾在其《蘇東坡傳》的序言提到:「鮮明的個性永遠是個謎。

世上有一個蘇東坡,卻不可能有第二個。

……我可以說蘇東坡是一個不可救藥的樂天派……。

」1對於蘇軾這麼一位「曠世奇才」給予高度的讚賞。

在中國古代藝術王國中,蘇軾是一位非常少見的、傑出的全能文學家、藝術家。

他多才多藝,但縱觀他幾十年的人生道路,卻是風雨坎坷不斷,雖有過坦途順境、榮耀和顯赫,有過短暫的輝煌,卻是荊棘多過於鮮花,磨難遠超過安適。

也正因為如此,蘇軾的藝術之路卻比坎坷的仕宦之路來得順暢、輝煌得多。

生活的坎坷往往造就文章的深度,政壇生涯的黯淡卻常常伴隨著藝術生涯的璀璨。

蘇軾一生命運多舛,但他從不屈服於磨難,反而以他雄視百代的才華,寫下了許多著名的記遊散文。

如果說柳宗元的記遊散文流露出貶謫生活的抑鬱色彩,那麼蘇軾的記遊散文則是透露出更多的豪放暢達之氣。

蘇軾以其寬廣的胸襟,樂觀向上的性格為基礎,師承韓愈雄奇奔放之風,藉助政論文縱橫開合的筆勢,開創了記遊散文的豪壯浩逸之美。

蘇軾的記遊散文在審美思想上,崇尚自然率真,描摹山水景物注重保持其自然性態,他反對記遊散文的創作粉飾雕琢,好奇務深,強調創作就如流水一樣,自然成文。

蘇軾的記遊散文擺脫了對山水景物作細膩、如實地描寫,而是受了時代文化思潮的影響,藉助山水景物來闡發人生哲理。

蘇軾跌宕起伏的人生經歷,加上其思想揉雜了儒釋道,讓他徜徉於自然景物中的同時,也找到了精神寄託,淡化了仕途受挫給他帶來的痛苦。

因此他的記遊散文不同凡俗,浩逸而不失儒雅,更可貴的是,在他的記遊散文中,不僅山川風景別致秀麗,在豪邁的筆墨中,又有著精妙的議論,既閃耀著思辯的理性火花,也湧動著藝術的感性魅力。

以下僅淺論蘇軾記遊散文的藝術特色:貳、蘇軾記遊散文的藝術特色蘇軾一生宦海浮沉,在幾經輾轉跋涉中,遊歷了許多大江名山,欣賞了眾多秀麗風光,留下許多富有才情,長於理趣的記遊散文。

他以藝術家的睿智及高超的造詣,將詩、詞、文、賦、繪畫及書法等融會貫通於其中,以獨特敏銳的眼光來觀察自然,描繪自然。

1在其記遊散文中,不但為其雄奇瑰魄的想像所折服,更為他那種笑對世間厄運,超凡脫俗的豪放不羈的人格所打動。

他那隨緣自適態度表現了他對人生的熱愛,也使他的記遊散文多了一種不同流俗的氣質,消極中有積極,超脫中有執著,苦悶中有樂觀向上。

一、融寫景、抒情、議論於一體,自我感受強烈唐宋以前,記遊散文純粹寫景。

但蘇軾卻突破了以寫景記遊為主的傳統窠臼,其記遊散文善於觸景發議論,藉題議理。

蘇軾進一步發展了古代散文情理相生的優秀傳統,把大量議論的成分融入進了記遊散文,拓寬了記遊散文既有詩味,又富於理趣的創作道路。

蘇軾的記遊散文所展現的是一派睿智的理性風範,深邃的思想,盎然的理趣,使得蘇軾的記遊散文有了更深廣的容量,他用抒情的筆調描摹山水,將自己的學識、見解隨時闡發,哲理與議論的融入,更使得他的記遊散文具備了深厚的人文精神,讓人耳目一新,百讀不厭。

〈石鐘山記〉是蘇軾最負盛名的一篇記遊散文,文章以辯駁起筆,單刀直入,對酈道元和李渤對於石鐘山命名由來的看法提出疑義,接著敘述自己夜訪石鐘山的始末,而後作者從水擊山石如鐘鼓聲,聯想到石鐘山命名的真正由來,說明了凡事必須經過調查,絕不可任憑想像而主觀臆斷的道理。

整篇文章前後議論,中間敘事寫意,由辯駁提出了疑義,為下文張本;由敘事寫景而釋義,為結論提供了可靠的依據,最後畫龍點睛,突出了主題,敘議相融,使得這篇文章成為一篇寓含事理的哲理記遊散文。

又〈喜雨亭記〉,一個普通的亭子本無可記,但蘇軾喜雨,流露出一種深厚的「先憂後樂」的情感,作者的真實情感貫注其間,又融會進深沈的理性思考,使文章富有深意,抒情與議論結合地不著痕跡。

在〈超然臺記〉裡,作者在文章開頭便起一段內涵不俗的遊於物外物內的議論,讓人一時摸不著頭緒,後半段記敘其移守膠西,依舊自得其樂,修臺及登攬臺上的歡樂情景,命其臺為「超然」時,才知前半部的議論乃是蘊含著超然之意。

蘇軾使理、事、景融為一體,相輔相成,表現出君子安貧樂道的主旨,發人深省。

〈記遊松風亭〉更是無一字描寫山水景物,但蘇軾在足力疲乏,心有畏難之際,忽然悟道:「此間有什麼歇不得處?由是如掛鈎之魚,忽得解脫。

」這種妙悟之後的痛快,已與他身邊的山水景物渾化為一,更有著耐人尋味的哲理。

從魏晉南北朝的山水文,到中唐時期柳宗元的山水遊記,都以對山水景色作細緻、逼真的描摹,真實又客觀地呈現自然山水而著稱。

至於自我感受的抒發,則比較隱蔽,也不佔主導地位,但蘇軾卻一反傳統的寫法,他的記遊散文很多是淡化了自然景物的描寫,強化了自我情感的抒發。

山川景物有時是做為觸發情志的工具,或做為抒情議論的媒介,甚者景物的描寫更是淡化到看不見的程度。

〈記遊廬山〉一文,沒有一字著眼於眼前的廬山勝景,只用了「山谷奇秀,平山所未見,殆應接不暇」概括性的語言代替了具體的山光水色的描寫,把重心放在詩人暢遊廬山的主觀感受上,可見蘇軾記遊散文重視主體意識,表現自我感受的特點,既鮮明又強烈。

〈遊沙湖〉是一篇隨筆式的散文,文中只用了寥寥數句描寫景色:「有王逸少洗筆泉,水極甘,下臨蘭溪,溪水西流。

」蘇軾由景生情,借景抒情,用歌來表現自己雖遭貶謫,但仍有積極樂觀的一面,景物的描寫已經「淡化」到幾乎不可見的程度了。

蘇軾在學習柳宗元將景物的描繪與豐富的情感相結合的基礎上,在優美的意境中引入了精闢的哲理,再次突破了已有的山水審美模式,情由景生,由情入理,發而有緣,論之有道,體現了文章的藝術性與廣闊性,在他筆下的山水景物處處閃耀著一種哲理之思的光芒。

蘇軾記遊散文中的景物都很平常,幾乎隨處可見,但他卻能在平常的景物中發現了美,領悟到人生的哲理,體現對自然景物的賞會和對人生哲理領悟之間的融合,從而賦予他筆下的山水有著睿智的美與魅力。

二、善用譬喻,豐富貼切,生動鮮明蘇軾好用、善用譬喻,新奇而不生硬,以自然妥貼取勝。

錢鍾書先生曾精闢地指出:「他(蘇軾)在風格上的大特色是比喻的豐富、鮮明、貼切。

」2蘇軾一生遊歷廣闊,喜歡觀察事物,把平時所感知的、思考的各種物像和客觀事物之間相互聯繫,都儲存在腦際,創作時便可做為自己描寫景色,表達情感,說明事理的比喻材料。

於是,豐富貼切、新鮮生動的比喻,幾乎無篇不有,取喻之法也不拘一格。

王士君以為,有以下四個特色:3(一)用比喻對事物做準確形象的描寫〈記承天夜遊〉中:「庭中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即是一個獨特的比喻。

月光如水本是習用之喻,但蘇軾卻別出心裁,把月色寫得更為新穎、真切,月光投影地面,不僅如水,而且空闊明亮。

水中藻荇交橫,蓋為竹柏之影,簡直讓人產生一種身臨空明積水的感受,絲毫意識不到月色。

兩個比喻,一明一暗,互相配合,相得益彰,給人留下足夠的想像與尋味空間。

又如〈石鐘山記〉中,把鸛鶴的聲音比喻為老人的「咳且笑」,陰森而淒冷,刻畫出一種恐怖的氛圍,聯想奇妙,實為獨步。

〈凌虛臺記〉中:「見山之出於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於牆外而見其髻也。

」蘇軾在此化靜為動,把靜態的山巒賦予了動態的活力,給人以清新自然、流動變化的美的享受,與柳宗元的〈鈷鉧潭西小丘記〉中的「其嶔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馬之飲於溪;其衝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羆之登於山。

」有著同工之妙。

(二)善用比喻寫人寫物,追求神似,力求寫出人的風韻和物的氛圍〈後赤壁賦〉中寫孤鶴:「適有孤鶴,橫江東來。

翅如車輪,玄裳縞衣,戛然長鳴,掠余舟而西也。

」用翅如車輪,形容孤鶴飛翔時,鼓動的雙翅如車輪一樣大、一樣圓,比喻新奇,繼之以擬人的手法介紹該鶴,白身黑尾,像穿上白色上衣、黑色褲子的人一樣,神秘肅穆。

〈石鐘山記〉中描寫大石:「大石側立千尺,如猛獸奇鬼,森然欲搏人。

」把靜物寫「活」了,使人產生驚恐畏懼之感。

在2張大聯、汪佑民,〈蘇軾散文的語言特色與創作個性〉,瀋陽師範大學學報,2005年第6期第29卷,頁95。

3〈記遊定惠院〉寫山上老枳:「山上多老枳,木性瘦硬,筋脈呈露,如老人頸項:花圓而白,如大珠累累,香色皆不凡。

」生動形象的比喻,使文采飛揚,具有一種繪畫之美。

再如〈前赤壁賦〉:「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

」「徘徊」一詞本是形容人來回地行走,蘇軾卻將它賦予夜空中的滿月,似乎它也通達人意,為江上美景所陶醉而來回移動於斗牛二宿之間。

比喻的運用,不僅生動傳神地描寫了彼時皓月不易察覺的緩慢移動的狀態,而且也將作者的主觀情愫傾注在客觀的事物上,可謂極盡物我交融之致了。

(三)善用比喻描寫情緒和感受坎坷的經歷,使蘇軾的內心常充滿難以言傳的悲憤和痛苦,但他的過人之處即在善於從逆境中解脫,投身自然,表現出超然曠放的人生態度。

在〈前赤壁賦〉中,「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

」身陷困境,但仍舊把握當下,及時行樂。

又「白露橫江,水光接天。

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

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這種飄逸無掛的心情,就好比脫離塵世羈絆的神仙,快意且自由的心境,也只有蘇軾才能做到吧!再如〈記遊松風亭〉中:「由是如掛鉤之魚,忽得解脫。

」對於前方松林深處的松風亭,一時足力難以到達,就如同自己的官宦生涯,雖幾經貶謫,但仍舊壯志未酬,希冀重返朝廷,為國效力。

對疑問的解答,蘇軾忽然豁然開朗,以脫離魚鉤的魚來比喻自己,自我安慰,自我開釋政治上的失意和精神上的苦悶,勾畫出作者不甘被憂鬱所包圍,而聽憑自然、自安自適的處世哲學。

文字精鍊,言簡意賅,比喻恰當。

(四)用比喻闡明道裡這是蘇軾行文用比喻超過他人的地方。

用比喻說明事物,需把握二者的相似或相同點,達到以此喻彼的目的。

用比喻說明抽象的道理和觀念,則要把握二者的某種關係,而這種關係一經點破,人們又易於聯想到。

如〈靈壁張氏園亭記〉運用「譬之飲食,適於飢飽而已。

」蘇軾在這裡發出了一個十分奇特的議論:古代的賢人,不必作官,不必不作官。

因為作官勢必要過著坎坷的官涯生活,不作官就會忘記報效君王的義務,該如何取捨?就要像吃飯那樣,適可而止。

當仕則仕,不仕就隱退。

這一個比喻把何時必仕,何時不必仕的分寸闡述地既貼切又淺顯。

又如〈寶繪堂記〉中:「見可喜者雖時復蓄之,然為人取去,亦不復惜也。

譬之煙雲之過眼,百鳥之感耳,豈不欣然接之,然去而不復念也。

」蘇軾年少時也喜歡書畫,文中寫出了其愛好之切,沈溺之深,但以後領悟到這種作法是以物損身,以物傷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