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4 传热比赛|冀教版
《传热比赛》教学设计与反思

《传热比赛》教学设计与反思一、教材。
教材简析:《传热竞赛》是冀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第一册第14课的内容。
本活动“勺柄冷热变化”将帮助学生认识到热量可以沿着物体从温度较高的部位传递到温度较低的部位,从而对物体的传热有一定的了解。
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整理信息得出结论的能力。
3、教学目标科学探究目标① 能够根据生活现象提出需要研究的问题。
② 能够设计实验来证明要研究的问题。
③ 它可以预测实验现象。
④能按照方案进行实验,并将实验现象记录下来。
⑤能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 能够与其他学生一起探索热传导现象。
② 能够与其他学生交流他们的研究成果。
科学知识目标能理解什么是热的传导。
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STSE)目标可以解释生活中更多的热传导现象。
教学重点、难点:热传导实验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二、教学方法小学科学的基本理念之一是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法,亲自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本课是一节典型的探究式教学内容,因此,我选择了探究式教学方法,其过程主要包括:1、提出问题2、猜想、假设与预测3、制定计划4、观察、实验、操作或数据收集5。
思考与结论6。
表达与沟通3。
教学程序合理设计教学程序是落实教学、实现目标的关键,依据学生的知识经验、认知规律及目标教学要求,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一)感受生活,提出问题(2)实验探索、交流与总结(3)巩固应用,拓展评价(4)课外探索是我最好的选择下面我结合教学设计,做具体说明:(一)感受生活,提出问题科学来自问题,问题来自生活。
本环节重点是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能够提出本节课所需要探究的问题。
1.首先,展示一个小勺子,让一些学生触摸把手,让他们在室温下感受把手的冷热感觉。
然后将勺子放入热水中一段时间,然后让学生触摸把手,感受把手的温度变化。
因此,问学生:为什么要把勺子放进热水里中,勺柄也会变热呢?2.根据这个问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现有的科学知识进行猜测和大胆的预测。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4 传热比赛_冀教版1

14、传热比赛①勺柄冷热的变化一、活动目标:1、能选择一种或几种方法进行热传导的实验。
2、能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3、能理解热传导的特点。
4、能举出生活中更多的热传导的例子。
二、活动准备:水杯、铝勺、金属片、金属杯、金属锅、凡士林、酒精灯、蜡烛、热水、火柴棍、小豆子、小球。
三、活动过程:1、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教师出示几种炊具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它们各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说一说为什么选择这种材料?提出“不同材料传热的快慢是否一样”的问题,并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猜想。
2、实验观察。
⑴、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案例,并结合案例讲解实验的方法及注意的事项;⑵、提示学生选择23种方法,利用提供的实验材料组装实验模型;⑶、给金属物品加热,推测会发生什么现象,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3、分析现象。
组织学生描述自己看到的实验现象,并对看到的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再共同讨论的基础上归纳出各实验现象的相同点及初步结论。
4、得出结论。
小组讨论“热在铝勺中是怎样传递的”,抽象出热传递的特点。
引导学生将实验结果记录在教材中的方框内,帮助学生理解热传导的含义。
5、实践运用。
组织学生讨论,指导学生举出生活中更多的热传导的现象。
②传热比赛一、活动目标:1、对不同材料传热快慢的问题进行预测。
2、能设计实验并通过实验证明自己的预测是否正确。
3、能举例说明哪些是热的良导体或不良导体。
4、能解释制造某种物品时选择热的良导体和不良导体的原因。
5、能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
二、活动准备:炊具图片、塑料棒、橡胶棒、火柴棍、金属棒、铝勺、塑料勺、木勺、凡士林、酒精灯、蜡烛、热水、小豆子、小球、小木棍。
三、活动过程:1、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教师出示几种炊具,如铝锅、不锈钢勺子、不锈钢铲子等,让学生观察它们各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说一说为什么选择这种材料?提出“不同材料传热的快慢是否一样”的问题,并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猜想。
2、指导学生分四步设计实验方案:⑴、引导学生分析该实验与前面的实验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明确实验的目的,为设计实验奠定基础;⑵、学生独立设计实验方案,并将自己的方案与同桌进行交流;⑶、通过小组交流与评价,取长补短,修改完善,确定本组的最佳方案;⑷、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评价,确定出科学、可行的实验方案。
传热比赛教学设计

14、传热比赛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传热比赛》就是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节课的内容。
本单元以常见的热传递现象为载体,通过冷热的相互作用来体现“作用与平衡”。
为进一步地研究能量奠定了基础。
本课通过设计热传递实验、实验观察、汇报交流等探究活动,让学生认识热可以沿着物体传递,可以从温度高的物体或部分传向温度低的物体或部分。
通过实验探究,增强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与分工合作的能力。
二、教学背景分析本人执教的《传热比赛》就是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节课第一课时的内容。
本课探究的主要问题就就是“热”在物体中就是怎样传递的。
通过设计实验、观察实验、认识轻小物体在不同受热金属材料上,就是如何掉下来的。
从而通过分析实验现象,比较相同点,得出实验结论。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冷与热已有生活经验,但对热在物体中就是如何传递的并没有过多的关注。
因此通过科学实验课,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让学生通过分组实验,观察并记录直观的实验现象,比较分析得出热传递的规律。
在实验材料的选择上,我采用的就是师生共同准备的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手能力。
同时,教师根据课程的特点与突出重点的要求,制作了课件,配合完成教学任务。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能理解什么就是热传导,即热在物体中就是怎样传递的。
(2)通过实验的设计、操作与研讨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根据科学程序进行探究的能力与利用热传导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能根据生活现象提出要研究的问题。
(2)能设计实验证明要研究的问题。
(3)能对实验现象进行预测。
(4)能按照方案进行实验,并将实验现象记录下来。
(5)能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能与其她同学一起探究热传导现象。
(2)能把自己的研究结果与其她同学进行交流。
(3)通过设疑、探究、研讨、运用等活动,激发探索“热传导”现象的兴趣。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14传热比赛 |冀教版

14、传热比赛教案一、教学目标1、科学探究目标:(1)能根据生活现象提出要研究的问题。
(2)能设计实验证明要研究的问题。
(3)能对实验现象进行预测。
(4)能按照方案进行实验,并将实验现象记录下来。
(5)能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2、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1)能与其他同学一起探究热传导的现象。
(2)能把自己的研究结果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
3、科学知识目标:能理解什么是热传导,即热在物体中是怎样传递的。
4、科学、技术、社会、环境(STSE)目标:能理解生活中更多的热传导的现象。
二、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和整理信息得出结论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指导学生练习生活实际联想出更多的实例。
四、教学方法:运用自主探究法,按照: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亲历验证过程——总结实验结论——发现新问题——想再继续探究的过程进行教学。
五、教学准备:1、材料与工具:小勺,杯子,热水;凡士林,火柴,豆子、铜棒、铁片、易拉罐、酒精灯,支架、三脚架等。
2、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教师演示勺柄变热实验导入课题:请学生上来摸勺柄提问手有什么感觉?接着把勺子放入加热水的烧杯中,等一分钟,再让学生摸勺柄,提问手有什么感觉?2、课件出示问题:勺柄是怎样变热的?学生回答问题。
3、教师对问题进行总结:是因为热水把热传到勺柄上了。
4、课件出示问题:那么热在物体中是怎样传递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传热比赛”(二)探究活动1、引导学生猜想设计实验方案(1)猜想:出示实物,铜棒、铁片和易拉罐三种物体。
课件出示问题:如果给他们的一端和底部进行加热,他们上边的这三点变热顺序是怎样的?A、同时变热B、依次变热C、先中间热学生对问题进行猜想。
(2)设计实验:以小组为单位说实验方法和注意事项。
(学生上讲台展示设计的实验方案)①教师强调进行对比实验时只能改变一个条件就是距离的远近,在涂抹凡士林时量要均匀。
传热比赛教学设计

14. 传热比赛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传热比赛"是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节课的容。
本单元以常见的热传递现象为载体,通过冷热的相互作用来表达"作用与平衡〞。
为进一步地研究能量奠定了根底。
本课通过设计热传递实验、实验观察、汇报交流等探究活动,让学生认识热可以沿着物体传递,可以从温度高的物体或局部传向温度低的物体或局部。
通过实验探究,增强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分工合作的能力。
二、教学背景分析本人执教的"传热比赛"是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节课第一课时的容。
本课探究的主要问题就是"热〞在物体中是怎样传递的。
通过设计实验、观察实验、认识轻小物体在不同受热金属材料上,是如何掉下来的。
从而通过分析实验现象,比拟一样点,得出实验结论。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冷和热已有生活经历,但对热在物体中是如何传递的并没有过多的关注。
因此通过科学实验课,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让学生通过分组实验,观察并记录直观的实验现象,比拟分析得出热传递的规律。
在实验材料的选择上,我采用的是师生共同准备的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同时,教师根据课程的特点和突出重点的要求,制作了课件,配合完成教学任务。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能理解什么是热传导,即热在物体中是怎样传递的。
〔2〕通过实验的设计、操作和研讨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根据科学程序进展探究的能力和利用热传导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能根据生活现象提出要研究的问题。
〔2〕能设计实验证明要研究的问题。
〔3〕能对实验现象进展预测。
〔4〕能按照方案进展实验,并将实验现象记录下来。
〔5〕能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能与其他同学一起探究热传导现象。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14传热比赛 |冀教版

《传热比赛》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传热比赛》是冀人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14课,本课研究的是活动一“勺柄冷热的变化”。
本课是学生在认识了什么是热,热在冷水和热水中怎样传递之后的基础上为进一步认识热传递的性质而设计的。
这课与前面的《冷水和热水》及后面的《保温与散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通过本课的学习,不但可以完善上节课的内容,并且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本课的重点和知识特点及热传递的特征和实际应用。
通过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提升学生整理信息得出结论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能通过小组合作构建实验模型,设计实验方案;2.能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3.能举出生活中的实例,说明热传导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能通过小组合作构建实验模型,设计实验方案。
四、教学难点:能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五、教学准备:酒精灯、火柴、铁架台、三脚架、木夹、铁棍儿、铁片、水杯、凡士林、黄豆、红小豆、火柴棒、湿抹布。
六、教学过程:(一)前置一探,提出问题师:课前,大家都根据导学卡的提示,完成了家庭小实验。
现在,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实验情况?你是怎么做的?又发现了什么?学生交流。
教师引导:为什么我们的手会感觉到热了?热是从哪儿来的呢?师:通过课前的小探究,我们知道了热水能把热传给勺把,勺把又能把热传给我们的手。
那么,热究竟是如何传递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传热比赛》(课件出示)。
(二)课堂二探,实验观察师:接下来,某某同学将通过一个实验,引领我们探究热在不同的物体之间是如何传递的(课件出示)。
某同学介绍实验材料:三脚架、圆铁片、金属水杯、凡士林、黄豆、木夹、酒精灯、火柴、湿抹布。
学生演示实验过程:1.取下酒精灯帽,倒扣在桌面上。
2.把三脚架罩在酒精灯上。
3.把一块圆铁片平放在三脚架上。
4.将一颗豆粒用凡士林粘在金属杯的杯把上。
5.将金属杯轻轻放在圆铁片上。
6.点燃酒精灯。
提问:大家猜一猜,过一会儿,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呢?学生自由说出自己的猜想。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4.14 传热比赛丨冀教版(3)

《传热比赛》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理解热传导的概念及规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对热传导的问题进行预测,设计相关的实验方案。
2、能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认真观察,并将实验现象记录下来,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2、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良好习惯,以及积极参与、有效沟通与分享的良好习惯。
二、学情分析本课研究的是活动一。
本课是学生在认识了什么是热,热在冷水和热水中怎样传递之后的基础上为进一步认识热传递的性质而设计的。
让学生在实验观察中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去猜想、设计实验,验证猜想,得出结论,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探知和自我建构。
在探知的过程中,启迪出新的问题,带着问题进一步完成探究获得新的发现。
根据学生喜欢自己动手,爱提问的情感和行为特征,展开相应的活动,培养学生制定计划,观察、实验、搜集整理信息,思考与归纳,表达与交流等方面的探究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探究活动,构建热传导的概念,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与能力。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和整理信息得出结论的习惯和能力。
2、探究不同物体间热的传递规律。
五、实验材料:1、热水、小铁勺2个(一个涂了温变油墨)2、酒精灯、三脚架、凡士林油、火柴,大小一样的红小豆、黄豆、绿豆、塑料小球3、铜丝、铁丝、铁片(圆形、异形、长方形)、瓷砖片、易拉罐、不锈钢杯子。
涂了温变油墨的钢锯条、铁片、瓷砖片、铝易拉罐、不锈钢放杯子。
4、涂了温变油墨的弯曲的铜丝【设计意图】提供有结构的探究材料为学生探究奠定了基础。
六、教学过程:(一)、联系生活,引发兴趣1、学生摸摸勺把儿,有什么感觉?2、对比实验:把勺子放到热水里,过一会儿再摸摸勺把儿,有什么感觉?3、学生说勺把儿为什么会烫手的原因。
4、引出课题(板书:14.传热)【设计意图】从学生最常见的生活现象、问题入手,学生很感兴趣,能较好的引入新课,又能为后面学生进一步理解实验模型、提出问题、进行猜想打下基础。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4.14传热比赛丨冀教版(第一课时)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4.14传热比赛丨冀教版(第一课时)《传热比赛》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传热比赛》是学生在认识了什么是热,热在冷水和热水中怎样传递之后,为进一步认识热传递的性质而设计的。
这一课与前面的《冷水和热水》及后面的《保温与散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这节课要研究的是活动一:“勺柄冷热的变化”将帮助学生认识到热可以沿着物体传递,从温度较高的部分传到温度较低的部分,从而对物体的热传递有一定的认识。
通过本课的学习,不但可以完善上节课的内容,并且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本课的重点和知识特点及热传递的特征和实际应用。
以此来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和整理信息得出结论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能根据生活现象,提出热是怎样传递的问题。
2.能选择一种或几种方法进行热传递的实验。
3.能通过实验现象得出热传递的结论。
4.能解释生活中热传递的现象。
5.让学生保持积极的观察探究热传递的兴趣。
6.体验通过积极思考和探究获得成功喜悦。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难点:通过分析热传导过程中的共同特点,认识热是怎样传递的。
四、教学准备1.教师材料:铁架台、金属棒、易拉罐、酒精灯、火柴(绿豆、黄豆)、凡士林、试管夹等。
2.学生材料:铁架台、金属棒、凡士林、酒精灯、火柴(绿豆、黄豆)、易拉罐等。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出示图片:老师在家做饭,勺子忘了拿出来,过了一两分钟,勺把儿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做答。
引出问题:勺把儿是怎么变热的?预设学生的回答:炉火的热量传到了勺把儿上;火的热先传到铁锅上,上再传到勺把儿上;饭菜的热量传到了勺把儿上……热是怎样传递到勺把上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热是怎样传递的”。
【板书课题:14 传热比赛】(设计意图:根据学生年龄的特点,我首先出示了一个常见的生活场景,通过预测可能发生的事情把学生引入一种问题情境。
学生看到这种现象,迫切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随即提出要研究的问题:热是怎样传递的?)(二)由扶到放,自主设计1.出示金属棒,现在我们就从金属棒开始研究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热比赛》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科学课学习,学生对科学研究有较大的兴趣,初步学会了一些科学探究的方法。
但我发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对记录仍然不太重视,不善于收集证据。
因此,在这节课的学习当中,我一方面让学生继续体验科学探究的完整过程,另一方面,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实验研究,加深记录证据对科学解释的意义,从而开始重视实验的记录。
二、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根据生活现象,提出要研究的问题。
2.能设计实验证明要研究的问题。
3.能对实验现象进行预测。
4.能按照方案进行实验,并将实验现象记录下来。
5.能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与其他同学一起探究热传导的现象。
2.能把自己的研究成果与其他同学交流。
科学知识目标:
能理解什么是热传导。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STSE)目标:
能解释生活中更多的热传导的现象。
三、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设计试验方案、进行实验和整理信息得出结论的能力。
四、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设计试验方案和整理信息得出结论的能力。
五、教学准备
铜棒、凡士林、易拉罐、小豆子、铝棒、蜡环、铁片、铁片、三角架、火柴、酒精
灯、热水、铁架台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探:
师:同学们,我现在把三把勺子分别放入3杯盛有热水的烧杯中,谁来摸一摸勺柄有什么变化?
生:亲手摸变化。
我的手感觉到勺柄慢慢热起来了。
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你能说一说吗?
生:可能是勺子能传热。
师:是不是这样呢?让我们一起通过实验来寻找答案吧!
【设计意图:从生活实践中的经验入手,让学生亲身感受勺柄在慢慢变热,用直观的感受把学生引入一个问题情境,提出猜想,学生迫切的想知道为什么从而展开探究,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源于生活。
】
(二)自主探究:
师:我们先来认识认识我们今天有可能用到的仪器和材料:铜棒、凡士林、易拉罐、小豆子、铝棒、蜡环、铁片、铁片、三角架、火柴、酒精灯、热水、铁架台。
【设计意图:给学生准备充足的实验材料,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想研究的材料,给学生总够的空间。
】
师:请大家选择你需要的材料设计实验方案。
看哪组设计的又快又好。
生:设计实验方案。
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学生在实验中的条理性更加明确。
】
(三)交流研讨实验方案
师:哪组愿意说一说你们选择了哪些实验材料?计划怎样做?
生汇报:我们选择的材料是:铁架台、凡士林、酒精灯、铜棒和火柴。
我们的方法是:把三根火柴粘在铜棒上,然后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生展台投影展示实验方案。
师:通过讨论你们的实验方案更科学更合理了,你认为这个实验还有哪些需要注意
的地方?
生汇报。
师:如果我们选择的是其他组实验材料,你认为还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生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作补充提示。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按计划边实验边填写记录单。
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学生的猜测根植于他们的经验,来源于他们的生活,在实验设计中,通过各小组的不同设想和对存在问题的提出,使学生的思维得到相互碰撞,使实验设计得以完善。
同时借助生活材料,使内在的“热传递”得以外显,形象直观、方便观察。
】(四)交流研讨:
师:通过大家的积极动手实验,相信你们都找到了答案,哪组愿意把你们组研究的是什么问题?怎样研究的?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展示给大家。
在展示前老师还要提醒大家注意倾听,以便对他们的发言进行评价和补充。
生:被凡士林粘着的火柴依次掉落了下来。
(四个实验都要说)
师:现在请大家再来观察,这四种现象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我们发现他们都是按照离火焰由近极远的顺序依次掉下来的。
师:这种现象说明什么?
生:这种现象说明了热量能从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向低温部分。
师小结:由此可见,热量不仅能在不同物体中传递,也能在同一种物体中传递。
像这种热量能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也能从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向低温部分的现象我们就叫做热传导。
师:现在谁能解释我刚上课时的实验“勺柄是怎样热起来的?”
生:这也是热量从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向低温部分造成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表达中锻炼自己的能力,让学生在大规模的信息中学会归纳总结。
】
(五)拓展应用:
师:生活中还有很多利用热传导的例子,你知道吗?
设计意图:在生活实际中蕴含着科学道理,利用科学道理解释生活现象。
让学生从
科学探究再次回到生活中来。
七、板书设计:
传热比赛
同一物体
高温→低温
不同物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