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地理西南大学版(word文档良心出品)
世界经济地理

世界经济地理第一章世界经济地域系统的形成发展特点一、21世纪世界经济的基本特点和趋势:(一)世界经济进入了全球化时代(二)科学技术主导全球竞争格局经济:一切物质或非物质生产销售活动的总称经济全球化:生产全球化和销售全球化(三)区域经济集团化与全球化并行发展(四)世界经济在不平衡中发展1. 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主要表现1.1跨国公司数量和规模空前发展1.2国际分工细化与深化世界经济全球化表明国际分工发展进入了新阶段。
(关键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国际分工目前已从垂直分工进展到水平分工,从整体分工进展到零部件分工,从工序分工进展到工位分工,实现了车间与流水线的国际化。
1. 3国际贸易深化与扩大化国际分工的细化与深化导致了成品和半成品在国家和地区间迅速流动,从而带动了国际贸易额的增长。
1.4国际资本流动加速国际间产业转移与技术转移加快,商品及服务贸易国际化的加速发展,造成国际间的大规模资本的加速流动。
(二)科学技术主导全球竞争格局(三)区域经济集团化与全球化并行发展•区域性经济集团是超越国家界限的国际经济组织,其成员国必须遵守共同制定的经济政策和规则,实行不同程度的一体化,这就要求成员国为了共同的经济利益而让出部分国家经济主权。
•全世界大约有20多个区域性经济集团。
经济政策一体化程度可分为五种类型:(1)自由贸易区。
(2)关税同盟。
(3)共同市场。
(4)经济共同体。
(5)经济联盟。
•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正在形成以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三大板块为主的格局。
(四)世界经济在不平衡中发展世界经济不平衡发展的实践证明,并非所有国家都能在全球化当中获取利益。
经济要素:资金、技术、人才(劳动力)、管理.二、当今世界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一)贫富差距扩大日益严重世界上的财富越来越集中于少数国家和少数人手中。
(二)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严重挑战世界经济快速发展面临的一大挑战来自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即世界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世界经济地理》课件 (2)

3
贸易活动
中东地区与欧洲、亚洲经济体之间贸易活动频繁,美洲经济体则对亚洲国家进行大量 出口。
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和影响
本部分将探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和各方面变化的影响,如社会、文化、政治和环境等方面的 因素。
资源限制
一些地区缺乏自然资源,这造成了经济发展的困难。
政策和管理
经济政策和治理方式的不合理可能会导致发展不平衡,如贸易限制和汇率控制。
2 实践与研究
3 展望未来
将学习内容与实践相结合, 运用理论研究分析实际问 题。
面对未来世界经济形势的 变化和挑战,发展更具韧 性的应对策略和应对能力。
世界经济地理
本课程介绍世界经济地理的基本知识,分析现实问题并讨论其解决方法和实 践案例。
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分布和特点
本部分将介绍世界各大经济体的地理分布和其特点,如经济体量、产业结构、市场规模等因素。
1
经济增长
亚洲新兴经济体持续增长,非洲国家经济发展缓慢,欧洲和北美经济体增长逐渐趋缓。
2
多样化产业
欧洲国家以服务产业为主,亚洲国家则涵盖广泛的制造和服务产业。
加拿大 3,776 1,711.58 444.85
美国 3,231.98 21,439.23 691.06
墨西哥 1,328 1,142.38 409.56
结语:世界经济的未来
本课程回顾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现状和未来,也探讨了诸多经济地理问题及其研究方法。
1 多维视角
从地理、历史、政治等诸 多维度探究经济现象,更 全面深入地了解世界经济 格局。
社会差距
经济差距要由社会差距造成,有些人能享有优越条件,而另外一些人则生活在贫穷之中。
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地理问题
西南大学世界地理复习重点范围

复习重点范围: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板块
2.自然带
3.纬向地带性
4.边缘海
5.风海流
6.海洋
7.非纬向带性
8.洋流
9..陆间海
10.沙漠化
11.厄尔尼诺,拉尼娜
13.内陆海
14.梯度流
15.补偿流
16.大陆架
1.全球海洋的分布与洋流系统
2.全球海陆分布大势
3.大陆和洋底地形
4.亚欧分界线,北美与南美分界线
5.亚洲气候特点,地形特点
6.欧洲自然地理环境特点
7.美洲地形特点
8.大洋洲的地形特点
9.非洲自然地理环境特点
10.全球洋流系统
11.全球主要的气候类型、分布范围,气候特点以及在该气候下的植被与土壤
读懂这张图
世界各地各种气候类型的降水量和气温月份分配图
中国自然地理复习重点
一、题型:填空、简答、论述
二、重点在第一篇: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后面分论在考试中不涉及;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P2;地貌的基本特征P4—9;地貌的形成因素P10—14;气候特征P15—20;气候形成因素P20—33;降水P39—43;水系和流域;长江和黄河;中国的近海;平原海岸;海流;土壤分布规律;第四纪的环境演变P112;中国水资源的区域分布P128;自然地理区划原则和方法P176;三大自然区的基本特征P182;。
《世界经济地理》课件

贸易走廊
全球贸易走廊连接各个地区,促 进国际贸易和经济合作。
全球化对经济地理的影响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
自由贸易
全球化扩大了国际贸易,促进了跨国公司的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
2
外资流入
全球化使得资本能够自由流动,吸引了大量外国直接投资。
3
文化交流
全球化推动了文化交流和知识传播,促进了不同文化间的相互理解和合作。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地理
《世界经济地理》课件
本课程介绍世界经济地理的基本知识,探讨全球经济的特征、地域分布以及 全球化对经济地理的影响。
课程简介
本节介绍《世界经济地理》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帮助学生了解经济地理学的 重要性和应用领域,并激发对该领域的兴趣。
世界经济特征
多样性
世界经济具有多样性,涵盖 多种产业和经济体系,如农 业、制造业和服务业。
全球供应链
全球化促进了全球供应链的 发展,使产品和服务在不同 国家间流动。
经济体量
世界经济总量巨大,不同国 家的经济规模和增长率存在 差异。
世界经济地域分布
发达经济体
北美、欧洲和亚洲地区是世界上 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拥有先进 的产业和技术。
新兴经济体
许多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印度和 巴西正在崛起,对世界经济发展 起到重要作用。
工业化挑战
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工业化、城市化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问题。
资源利用
发展中国家需要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推动可持续发展。
区域发展差异
发展中国家内部存在着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需要通过区域发展策略来促进均衡发展。
城市化与经济增长
该部分讨论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探讨城市作为经济中心的角色以及城 市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西南大学《经济地理学》网上作业及参考答案

=================================================================================================== 1:[多选题]廖什与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的差异有__.A:K值B:模型建立的前提条件C:中心地职能规模与人口规模的对应比例D:中心地等级与所供应商品种类的对应关系参考答案:ABCD2:[多选题]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的K值有__.A:3B:4C:6D:7E:8参考答案:ABD3:[多选题]原料指数大于1的工业有__.A:钢铁业B:运输机械工业C:水泥业D:造纸业参考答案:ACD4:[多选题]韦伯工业区位论中考虑的区位因子有__.A:土地费B:运费C:劳动费=================================================================================================== D:原料费参考答案:BC5:[多选题]杜能圈出现过的圈层有__.A:休耕B:谷物C:谷草式农业D:三圃式农业参考答案:CD6:[多选题]杜能的假设条件包括__.A:交通工具是火车B:均质土地条件C:没有可以通航的河流D:经济人参考答案:BCD7:[多选题]衡量交通网结构状况的指标有__.A:交通网密度B:贝塔指数C:通达指数D:分散指数参考答案:BCD8:[多选题]原材料因子主要是通过__对经济活动区位施加影响A:运费大小B:原材料的可运行C:原材料的可替代性=================================================================================================== D:原材料的形状参考答案:ABC9:[多选题]对一般工业经济活动区位影响比较大的土地条件包括土地的__A:土地承载力B:土地肥力C:土地形状D:土地区位参考答案:AD10:[多选题]胡佛认为运费主要由__组成.A:线路运行费B:运具购置费C:站场费D:流量参考答案:AC1:[多选题]企业增长的动因有――A:实现交易内部化B:来自竞争的压力C:大企业比小企业利润高D:消费者更相信大企业参考答案:AB2:[多选题]主导产业选择的指标有――A:比较集中系数B:比较输出率系数=================================================================================================== C:利润率D:内部收益率参考答案:AB3:[多选题]扩散机制的形成主要源于――A:寻求新的发展机会B:政府的政策作用C:避免集聚不经济D:和附近的企业发生矛盾参考答案:ABC4:[多选题]区域经济增长因素主要有――A:资源禀赋B:区位条件C:产品生命周期D:资源配置能力参考答案:ABD5:[多选题]弗里德曼认为支持中心成长的机制有――A:主导效应B:信息效应C:心理效应D:生产效应参考答案:ABCD6:[多选题]增长极对区域经济活动产生组织作用的效应有――A:支配效应B:乘数效应=================================================================================================== C:极化效应D:扩散效应参考答案:ABCD7:[多选题]下列属于经济地域综合体组成要素的有――A:专门化要素B:经营性要素C:关联性要素D:基础性要素参考答案:BCD8:[多选题]区域经济差异存在的原因有――A:资源禀赋B:要素结构C:开发历史D:地理环境参考答案:ABCD9:[多选题]下列属于经济区特征的有――A:综合性B:区域性C:组织上的层次性D:空间上的相对排他性参考答案:CD10:[多选题]竞争优势理论认为一个国家某产业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有――A:资源优势=================================================================================================== B:生产优势C:技术优势D:国内需求参考答案:BD1:[单选题]首次提出经济地理学学科名称的是――A:葛茨B:罗蒙诺索夫C:杜能D:韦伯参考答案:B2:[单选题]提出区域经济发展倒"U”形曲线论的是――A:奥肯B:胡鞍钢C:威廉逊D:陆大道参考答案:C3:[单选题]土地以劳动对象的方式参与经济活动的行业是――A:工业B:商业C:第三产业D:农业参考答案:D4:[单选题]在杜能圈中,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第2圈称为A:自由农业圈=================================================================================================== B:轮作农业圈C:林业圈D:谷草式农业圈参考答案:C5:[单选题]韦伯工业区位论中没有考虑的因子有――A:运费B:原材料C:劳动费D:集聚因子参考答案:B6:[单选题]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的交通原则的K值是――A:3B:4C:6D:7参考答案:B7:[单选题]下列属于原料指数小于1的工业是――A:钢铁业B:造纸业C:水泥业D:啤酒酿造业参考答案:D8:[单选题]多部门企业在扩张中,最先扩张的一般是――=================================================================================================== A:生产机构B:研发机构C:销售机构D:仓储机构参考答案:C9:[单选题]霍夫曼定理认为,在工业化进程中,霍夫曼比例呈――趋势A:上升B:下降C:稳定D:先升后降参考答案:B10:[单选题]弗里德曼把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过程分为4个阶段,第2阶段是――A:前工业阶段B:工业化阶段C:过渡阶段D:后工业化阶段参考答案:C11:[单选题]重化学工业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是罗斯托的经济增长阶段理论的――阶段A:经济起飞阶段B:传统社会阶段C:高额消费阶段D:成熟阶段=================================================================================================== 参考答案:D12:[单选题]在上个世纪80年代指导过我国东中西三个地带划分的理论是――A:中心-外围理论B:梯度推移学说C:极化-涓滴效应学说D:相互依赖理论参考答案:B13:[单选题]俄林提出的理论是――A:成本学说B:新贸易理论C:要素禀赋学说D:竞争优势理论参考答案:C1:[判断题]第1个论述经济地理学的性质特点的学者是葛茨参考答案:正确2:[判断题]经济地理学在发展过程中,研究的方法也在不段发生变化参考答案:正确3:[判断题]20世纪以来,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区域尺度越来越大,因此,向宏观方向发展应作为经济地理学的唯一方向。
世界地理教案:经济地理

世界经济地理的实践教学
实地考察:组织学 生实地考察不同地 区的经济地理情况, 加深对理论知识的 理解。
案例分析:通过分 析实际案例,让学 生了解经济地理在 实际中的应用和影 响。
课堂互动:鼓励学 生参与课堂讨论, 提出自己的见解和 疑问,提高学生的 学习积极性和主动 性。
实验教学:利用实 验教学手段,模拟 经济地理现象和过 程,帮助学生更好 地掌握相关知识和 技能。
07
世界经济地理的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帮助学生理解世界经济地理的原理和规 律
互动教学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提高课堂互动性 和学生参与度
实践教学法: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调研等活动,增强学生对世界经济 地理的实际感知和认识
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技术,如PPT、视频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 学效果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农业布局的分类:根据不同的标 准,可以将农业布局分为多种类 型,如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
农业布局的优化:为了实现农业 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不断优化农 业布局,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 民收入水平。
工业布局
工业布局的概念 和类型
世界经济地理的 产业布局特点
工业布局的影响 因素
产业转移和全球价值链
产业转移: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转移,是全球化的重要特征。 全球价值链:企业通过全球价值链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生产效率。 产业升级:发展中国家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实现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技术创新: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实现产业升级。
世界经济地理的区域一体化和全球 化
全球化也带来了世界经济地理格局的变化,使得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中 的地位逐渐提升。 全球化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如经济波动、文化冲突、环境问题等,需要各 国加强合作,共同应对。
《世界经济地理》课程教学大纲.doc

《世界经济地理》课程教学大纲1. 课程基本信息2.课程主要内容:1.世界经济地理导论:介绍课程的主要内容、要求及考核方式。
2.全球化时代的世界经济地理:经济全球化;当代世界经济的地理格局。
3.科技革命与世界产业布局:当代科技革命的特点;世界产业结构的演变;世界经济增长重心的转移;世界产业布局新趋势。
4.理论专题1:演化经济地理学5.世界人口与人力资源:世界人口增长;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国际人口迁移;世界人力资源及其开发。
6.世界城市化与全球性城市:世界的城市化;全球性城市的形成;全球性城市的等级结构。
7.理论专题2:城市经济学:基本概念;从理论到应用;若干前沿问题;中国城市化历程与基本特征。
8.世界汽车工业地理:汽车全球生产网络;汽车的国际贸易。
9.世界ICT产业地理:ICT产业及其发展;ICT产业的生产布局;世界主要ICT产业集群.10.理论专题3:国家竞争优势:企业如何在国际市场致胜;国家优势的钻石体系;政府的角色; 企业的议题。
11.世界金融业与全球金融网络:世界金融业概况;跨国银行的全球金融网络;国际金融中心的全球分布。
12.世界农业生产与供销格局:当代世界农业发展的特点与趋势;世界农业生产及主要农作物分布;世界农产品贸易和供销类型;世界农业土地资源与农业生产地域类型。
13.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与实践: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及动因;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类型。
14.欧洲与欧洲联盟:欧洲的一体化:欧洲的地理环境;欧洲一体化发展的社会渊源;欧洲推动一体化的国际背景;欧洲一体化的历程。
15.北美洲与NAFTA: NAFTA的地理环境概况;NAFTA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全球经济中的美国。
16.亚洲及太平洋地区:日本: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人口与行政区划;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发展特征。
17.亚洲及太平洋地区:东南亚国家联盟:地理环境与人文概况;区域经济总体特征;区域经济差异18.亚洲及太平洋地区: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概况;澳大利亚;新西兰。
西南大学《经济地理学》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9109)《经济地理学》复习思考题一、名词解释题1、区位2、区位理论3、区位因子4、区位条件5、内部规模经济6、外部规模经济7、连结度8、通达度9、遍在原料10、局地原料11、原料指数12、区位重量13、等费线14、需求圆锥体15、中心地16、需求门槛17、基础聚落18、门槛人口19、跨国公司20、产品周期理论21、折衷理论22、区域23、区域经济结构24、区域产业结构25、产业26、支柱产业27、主导产业28、关联产业29、基础性产业30、潜导产业31、极核式空间结构32、点轴式空间结构33、区位指向34、农村工业化35、增长级36、支配效应37、乘数效应38、极化效应39、扩散效应40、循环积累因果原理41、乘数作用42、加速原理43、经济地域综合体44、经济区45、经济区划46、极化-涓滴效应学说47、梯度推移理论48、中心-外围理论49、区域相互依赖理论50、绝对成本学说51、相对成本学说52、要素禀赋学说二、问答题1、20世纪经济地理学的发展特点2、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3、跨世纪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4、古典区位论和现代区位论的区别与联系5、区位因子的演变6、土地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7、原材料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8、劳动力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9、市场对经济区位的一般影响10、政府行为与政策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11、环境因素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12、运费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13、杜能农业区位论产生背景、理论前提、形成机制、主要内容和意义14、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意义及缺陷15、韦伯工业区位理论的主要内容及评价16、胡佛区位理论的主要内容17、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的主要内容18、廖什市场区位论的重要内容19、克氏与廖什区位论的差异20、集市的特征21、斯坦集市理论的重要内容22、企业成长动因23、企业空间扩张规律24、各种企业空间演变模式的共同点25、跨国公司总部的区位要求26、跨国公司研发机构的区位要求27、如何选择主导产业28、如何构建关联产业29、区域产业结构的演变机制30、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理论31、如何评价区域产业结构32、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33、弗里德曼的空间结构演变理论34、集聚机制及其成因35、扩散机制及其成因36、集聚与扩散机制的相互关系37、空间近邻关系及其对区域空间结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38、城市对区域发展的作用39、区域经济增长的因素40、胡佛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41、罗斯托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42、经济区划的原则43、区域经济差异及其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44、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意义及途径(9109)《经济地理学》复习思考题答案一、名词解释题1、区位: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了解中国世界经济地理研究发展现状;☐掌握世界经济地理的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内容;世界经济地理的研究对象世界范围内不同层次的经济地域及其系统世界经济地理就是研究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地域形成发展的条件、结构、类型及其地域运动规律的科学。
世界经济地理的研究内容第一,分析和研究世界不同层次的经济地域的经济发展条件和要素。
第二,分析和研究世界及各国、各地区的产业结构特征及其与条件要素的组合关系。
第三,分析和研究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地域、类型特征以及经济地域系统。
第四,重点国家和地区的重大区域问题研究和分析。
☐掌握世界经济地理的学科特点和性质;学科特点:全球性区域性综合性预测性学科性质:有的学者认为:应该属于自然科学。
有的学者认为:是一门“边缘学科”。
我们认为:属于社会经济学科☐了解学习世界经济地理的方法;第二章世界经济地域系统的形成演变☐掌握经济全球化含义、动因和主要表现形式经济全球化的含义: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力发展推动下,世界范围内的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融合过程,是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按市场经济原则流动和配置的过程。
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动因1.科技进步带动的生产力发展是根本动力2. 运输与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便捷的工具3. 跨国公司和各种国际组织是有力的推动者4. 冷战结束与实行市场经济制度扫除了障碍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1. 生产全球化是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领域的国际分工和协作得到增强,商品的生产过程已经不在一国完成,而是通过跨国公司组织生产在多个国家、甚至几十个国家完成。
传统的国际分工是垂直型分工;水平型国际分工则是高层次的生产专业化形式。
2. 贸易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基础——贸易全球化和自由化主要表现为国际贸易迅猛发展,贸易自由度程度更高,范围更广泛。
贸易全球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市场的全球化或跨国化,各国的市场都已经成为世界市场的组成部分。
3. 资本全球化资本全球化是指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各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经营性投资的大范围、大数额跨国界流动。
经济全球化的催化剂——资本全球化、国际投资一体化4. 金融活动全球化就是指世界各国或地区的金融活动趋于一体化,突出表现为国际资本大规模的自由流动、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跨国界运作和金融市场的大发展。
它是随着贸易全球化、生产全球化、投资全球化而发展起来的。
5.人力资源全球化——即劳动力在世界范围内跨国界的自由流动。
☐了解经济全球化的正面效应、负面效应☐掌握当代世界经济地域系统的基本特征1.地域经济的形成发展条件发生了重要的新变化①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对地域经济作用的新变化②位置、交通、信息条件作用明显增强③社会经济条件作用将日益重要2.世界经济总量不断发展,产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①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迅猛发展,传统产业比重不断下降新科技革命的代表性产业如电子、宇航、原子能、合成材料等工业部门的发展迅猛;旅游业等是第三产业发展最为迅速的产业②知识经济开始取代工业经济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新趋势3.世界产业布局仍然呈现不断集中和相对分散的特点4.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南北差异显著5.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明显☐地域经济的形成发展条件的变化☐世界产业集中分布趋势☐世界产业分散分布趋势☐了解知识经济含义、特征☐掌握世界经济地域的基本格局1.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南北二元对立构成了世界经济地域总体格局。
2. 美国、欧盟、东亚构成了世界三大经济中心。
3. 东亚、东南亚等地区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迅速崛起。
☐掌握国家的基本组成要素和不同类型的国家划分国家的基本组成要素:人口(居民)、领土(土地)、政府(组织)目前,全世界共229个独立行政单位。
其中: 194个独立国家,35个地区,国家类型划分:世界银行人均GNP划分法——低收入国家:755美元及以下下中等收入国家:756美元—2995美元上中等收入国家:2996美元—9265美元高收入国家:9266美元及以上按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划分——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按民族构成划分国家划分法的国家类型按民族构成划分——民族国家:共民族国家和单一民族国家;非民族国家:双民族国家和多民族国家。
按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划分的国家类型综合国力概念、构成综合国力——一个国家生存与发展所拥有的全部实力及国际影响力。
即国家的总体力量。
构成——政治力、经济力、科技力、国防力、文教力、外交力、资源力其中最重要、最具有决定意义的是经济力、科技力第三章世界的居民☐掌握世界人口增长模式;1.原始型——“三极型”极高出生率、极高死亡率和极低自然增长率2. 传统型——“高高低型”高出生率、较高死亡率和较低自然增长率3. 过渡型——“高低高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4. 现代型——“三低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掌握世界人口分布的基本格局、主要分布区域;全球尺度的人口分布1. 中低纬度指向2. 近海岸指向3. 平原指向4. 主要集中在北半球大洲尺度的人口分布1. 世界人口主要集中在“旧大陆”2. 世界人口的分布主要集中在亚洲、欧洲和非洲,其中以亚洲的人口密度最大。
地区尺度的人口分布形成了世界范围内的几大人口密集分布区:1.东亚、南亚、东南亚地区2. 欧洲地区3. 北美洲的大西洋沿岸及五大湖地区4.其他人口密集区☐掌握种族定义,世界种族的名称及其分布;种族定义——种族(也称为人种),是指在生理上和体态、外貌上具有共同生物学和遗传学特征的人的群体。
①蒙古人种②欧罗巴人种③尼格罗人种④澳大利亚人种☐掌握民族定义、特征,掌握按民族划分国家类型民族定义——是民族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四个特征: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按照民族来划分国家类型,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两种:民族国家和非民族国家。
民族国家:是指国家人口中60%以上来自于一个民族及其集团的国家。
非民族国家:是指一个国家中没有一个民族集团的人口超过该国人口的60%,没有居于支配地位的民族。
民族国家又分为:共民族国家:单一民族国家:非民族国家又分为:双民族国家:多民族国家:☐了解民族和种族的区别☐了解世界的语言及其分区;☐了解文化的构成,主要的文化分区☐了解世界三大宗教的基本状况及其分布;☐了解世界人力资源的流动第四章跨国公司与国际投资地理☐掌握跨国公司的定义跨国公司——在两个或更多国家建立子公司或分公司,由母公司进行有效控制和统筹决策,从事跨国界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实体。
☐掌握跨国公司的类型划分三分法1.以开发自然资源为主的跨国公司2.主要从事加工制造业的跨国公司3.跨越国境提供各类服务的公司两分法——工业跨国公司和服务业跨国公司。
☐了解跨国公司生产网络的一体化、跨国公司R&D的全球化☐掌握国际直接投资含义,国际直接投资——又称对外直接投资(FDI),指一国居民(包括自然人和法人)以一定生产要素投入到另一国企业并相应获得对该企业的管理控制权的一种跨国投资活动。
☐了解世界FDI的地区格局☐掌握国际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课本上有)第五章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地理☐掌握比较利益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大卫·李嘉图的比较利益理论比较成本的差异是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一国应专业化生产并出口其占比较成本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占比较成本劣势的商品,国际分工和自由贸易的结果可以使双方受益。
比较成本:两国生产同一产品的绝对成本的比率;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政策主张;取消政府干预,实行自由贸易☐掌握国际分工发展趋势(一)分工内容逐渐服务化、知识化(二)分工对象由产品向要素转变(三)部门间分工向部门内分工深化(四)垂直型国际分工与水平型国际分工交叉(五)区域经济集团内部分工继续加强(六)跨国公司的全球分工体系逐渐形成☐了解世界贸易组织☐掌握国际贸易的地理格局(一)世界贸易从三“极点”向三“极区”格局发展(二)东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极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三)“南南贸易”成为全球贸易的新亮点第六章世界农业生产与贸易格局☐了解世界农业生产及其特点和;☐世界农业产业结构演变的共同规律(一)市场成为推动农业结构变迁的基本力量(二)比较优势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依据(三)现代畜牧业和园艺业的地位日渐上升(四)农产品加工增值和农工商呈一体化趋势(五)遵循“绿色农业”和“环境友好”原则☐掌握第一产业主要生产部门的生产分布状况第一,世界粮食生产发展较快,但不稳定。
第二,世界粮食生产发展不平衡。
(1)各大洲间产量不平衡;(2)国家间产量不平衡;(3)按人均产量计算地区差异悬殊,粮食出口集中在少数国家;(4)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间粮食生产水平的差异悬殊。
第三,以小麦、稻谷和玉米三大作物生产为主。
☐小麦的生产与分布状况(五大地带)(1)小麦是世界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多和分布最广的粮食作物。
(2)小麦的生产分布:主要分布在25°N~55°N和25°S~40°S的温带地区。
集中在五个大地带:北半球有四个带(二个东西带、二个南北带)南半球一个不连续带。
(3)世界主要小麦生产国:中国、美国、印度、法国等国家(4)世界主要商品小麦产区:美国、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阿根廷等☐世界玉米主要生产三大地带世界玉米主要生产三大地带:一是美国中部的玉米带;二是中国的平原和盆地;三是欧洲南部平原;玉米主要生产国:美国、中国、巴西等。
主要玉米输出国:美国、法国、阿根廷等。
☐咖啡和茶叶的生产分布状况咖啡生产咖啡的主要产区集中在拉美、非洲和东南亚地区。
其中,拉丁美洲产量占世界的3/5以上。
主要咖啡生产国:巴西产量最多(世界“咖啡王国”)、哥伦比亚(优质软咖啡全球驰名),越南等国家;非洲的科特迪瓦等国较为重要。
☐了解世界粮食供销类型☐了解世界农业地域类型及分区;☐了解世界粮食问题产生的根源和解决办法;第七章世界能源生产及消费格局☐了解能源的分类☐掌握煤炭资源分布格局、生产格局煤炭资源的分布格局1.世界煤炭资源地区分布广泛,储量丰富。
全世界拥有煤炭资源的约有80个国家,共有大小煤田2371个。
煤炭是世界储量最丰富的化石燃料。
2009年世界煤炭探明可采储量为8260.01亿吨,按目前的煤炭消费水平计算,足以可供开采200 多年。
其中烟煤和无烟煤为4113.21亿吨,亚烟煤和褐煤为4146.80亿吨。
2. 煤炭资源的区域分布且具有不平衡性集中北半球,北半球北纬30°~70°之间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聚煤带,占有世界煤炭资源量的70%以上。
主要集中在亚洲、北美洲的中纬度地带。
3. 煤炭资源的国家分布格局美国、俄罗斯、中国、印度、澳大利亚、德国、南非、乌克兰、哈萨克斯坦等10国,约占世界储量的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