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哲学原理论文论实践和真理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总结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总结一、唯物论(辩证唯物论)1.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的物质性原理)(1)原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
(2)方法论:这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反对从主观出发,反对“上帝创世说”。
2.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1)原理:自然界是物质的,它的产生、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2)方法论:①人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应当尊重、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②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我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3.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1)原理:①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一旦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②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但是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无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为人类造福。
(2)方法论:①人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②人还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为人类造福;③要把尊重客观规律性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4.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1)原理:①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②意识具有能动性,对物质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2)方法论:①我们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②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5.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原理(1)原理:①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规律的存在与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是不可违抗的;②人在客观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改造客观世界为人类造福。
③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也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课件_6

易错字 拨 拔 昧 味 辑 揖 戢
词语 chóng拜
作suì miù误 未雨绸móu 雄biàn biàn 别 花bàn
易错字 崇 祟 谬 缪 辩 辨 瓣
预习巩固
3.掌握词语
拨乱反正 五花八门 自吹自擂 无稽之谈 层出不穷
治理混乱的局面,使恢复正常 形容花样繁多或变幻多端 自己吹喇叭,自己打鼓,比喻自我吹嘘 没有根据的言谈 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
第四部分:发展认识----从真理检验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两个角度说明任何理论都要接受实践的持续检验。
文章主旨
试着概括文章主旨:
文章主旨:文章论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实践第一的观点,明确地指出检验 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 的原则,任何理论都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
示范分析第一部分
行文思路
概括这一部分的 基本意思
思路:第一部分:分析原理----从哲学视角来剖析真理的 检验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的根本原因。
段意:第一部分:明确标准----检验真理的标准只 能是社会实践;
合作探究第 二部分
表明作者观点和思 路的主要句子
1.小标题: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 2.有的同志担心,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会削弱理论的意义。这种担心是多余的。 3.“四人帮”出于篡党夺权的反革命需要,鼓吹种种唯心论的先验论,反对实践是检验 真理的标准。 4.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之所以有力量,正是由于它是经过实践检验了的客观真理,正 是由于它高度概括了实践经验,使之上升为理论,并用来指导实践。 5.有的同志说,我们批判修正主义,难道不是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去衡量,从而证 明修正主义是错误的吗? 6.新的理论概括是否正确由什么来检验呢?只能用实践来检验。 7.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
实践论读书心得体会文章

实践论读书心得体会文章在实践论中提到了感性认识是对于事物的现象方面、事物的侧面、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而理性认识是抓住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在联系。
下面是小编带来的读《实践论》心得体会,欢迎阅读。
篇一毛泽东同志的这篇实践论主要论述的是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
这篇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将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的革命实践相结合,开创性地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实践观念和理论,是指导现当代中国取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阶段伟大成就的科学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是科学的知行统一观。
毛泽东同志的实践思想是我们党执政的指导思想,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在今天,对于指导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坚持科学发展观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特别是要求入党的大学生就更应该研读这篇文章,从中学习辩证唯物的看待事物的方法和思想,来武装自己的头脑,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出自己的力量!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
这就告诉我们人类的一切认识都是从生产活动中得到的,然后再用这些认识来解决人类生活问题。
这就是人类的认识发展的基本来源。
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所以比其他理论先进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他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
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
毛泽东同志正是学习了马克思的这一基本原则,把中国的实际情况和理论相结合,才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毛泽东在这篇文章中论述到“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人们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一定要是自己的思想符合客观外界的规律,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
人们要想知道自己的认识或理论是否正确,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
就好比如我们做应用题一样,要想知道我们做的是否正确,就必须把我们的结果代到实际问题中去检验。
马克思的实践观

马克思的科学实践观姓名:耿芳兵学号:100301114以前很多哲学家都论述过实践,它最早起源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他认为“实践”主要是指伦理行为和政治行为,注重的是行动,其目的在与自身,使人们“善”;而“创制”主要指导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和技艺活动,其目的在于创制的对象。
之后,关于实践的理解产生了分歧。
主观唯心主义者认为,实践不过是思想的代名词。
而客观唯心主义者的实践指的是独立于人脑之外的客观精神实体活动。
旧唯物主义者更重视实践,但他们把实践又通常理解为饮食起居之类的日常生活或商人的营业牟利活动。
他们对实践的理解片面而孤立。
而马克思则提出了科学的实践观,构成其哲学的基本观点。
实践观的提出是一个从有到无、逐渐丰富和完善的过程。
一、马克思实践观的内容l、科学地揭示了实践的含义和特征,第一次把实践理解为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2、首先把实践观点推广到社会生活的研究,批判了唯心史观,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实现了哲学领域中的革命变革;3、把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科学地阐明了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与作用,解决了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辩证统一关系,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把实践引入认识论,而且也把认识论引入历史观,确立了实践在社会历史中的基础地位。
于是,从哲学上概括生产劳动、阶级斗争、科学实验等社会活动已经成为可能。
二、马克思实践观的提出过程马克思从开始从事哲学活动时起,就十分重视实践问题,但对实践的理解,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
《博士论文》时期,马克思所讲的实践是哲学实践,即理论批判活动。
实践的力量来自本身自由的理性,实践的作用是哲学的世界化和世界的哲学化,其观点是唯心主义的。
《莱茵报》时期的斗争实践和受费尔巴哈的影响,使马克思对原有哲学信念发生怀疑和动摇,从而转向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分析,同时也由理性批判转向政治批判。
这个时期马克思所说的实践主要是指政治批判和推翻现存制度的实际斗争,他把两者看成是同一件事情。
实践的观点论文

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的观点”及其方法论意义【摘要】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的基础和核心。
那么,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去理解物质世界,对人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实践观方法论意义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点,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
在众多教科书和相关文献资料中,都强调马克思主义实践的观点,并且说明了实践的含义。
但对于究竟什么是“实践的观点”,这一关键的问题,大多数的资料都未曾说明。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那么,全面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实践的观点”,明确揭示和阐明马克思主义“实践的观点”蕴含的方法论意义是十分有必要的。
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稿》中,马克思的实践观思想初步形成。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最终形成。
其中,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实践马克思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马克思实践观表明,实践就是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所进行能动地探索、改造和利用客观世界的物质性、社会历史活动。
实践具有以下四个基本特点:一是物质性,实践有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精神生产实践等基本种类。
无论哪种实践都是为了获取物质生活资料。
二是能动性,改造和探索物质世界的实践活动是人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适应环境的本能活动的标志。
三是社会历史性,人们的实践不是孤立的个人活动,而是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才能从事实践活动,不同历史阶段上的实践内容、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
四是创造性,实践是以人为主体的,具有主观能动性,是人自觉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创造性活动。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以明确和精炼的语言概括了实践的过程和构成要素,实际上是从劳动的过程和要素的角度为实践做了科学规定。
他指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
是人以自身的活动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
[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唯物论、辩证法与认识论三者的关系
![[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唯物论、辩证法与认识论三者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e10e6407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7a.png)
[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唯物论、辩证法与认识论三者的关系篇一: 唯物论、辩证法与认识论三者的关系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三者之间的关系罗先树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一般又分为辩证的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三个部分。
学习哲学常识,不仅要明确这三个部分各自的知识范围,更要清楚地认识到这三个部分之间的辩证关系,从整体上来把握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内涵。
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研究对象是统一的,即都是客观世界,只不过二者研究的角度不同。
唯物论说明世界的本质“是什么”,辩证法则进一步回答客观世界“怎么样”,处于什么样的状态,二者相互渗透,不可分割。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解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时贯穿着辩证法思想。
它把物质世界看作是一个相互联系的、充满着矛盾的统一整体和无限发展的过程;它在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的同时,又充分肯定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是辩证的唯物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在解释客观世界“怎么样”的问题时,是从唯物论原则出发的,是建立在“物质决定意识”这一基础上的。
它把辩证法的规律首先看作是客观世界所固有的规律,把思维规律看作是外部世界的规律在人脑中的反映;它认为辩证法不外是人们从客观物质世界中高度抽象出来的、能从根本上反映事物固有的内在和本质联系的方法,而不是人的头脑臆想的产物。
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是唯物的辩证法。
认识论是关于认识的一、辩证唯物论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方法论〗:这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意识能动作用原理〖原理内容〗: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意识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
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
马克思关于实践论的观点

一旁,照自己的意图干,盟军最后就笑逐颜开。” 令蒙哥马利惊叹不止的是毛泽东这位天才的军事家居然连最简单
的枪支都看不明白,更不用说用于韩战的苏制武器了。而多管自行火 箭炮“喀秋莎”,他就更看不明白了。
二、中心思想
揭示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系统地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
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
《实践论》是一部认识论著作,也是一部辩证法著作。 ①阐明了人类认识的过程是一个矛盾不断产生、又不断解 决的无限辩证发展的过程; ②论述和发展了认识领域中的量变质变规律 ③论证了理论在一定条件下的决定作用。论述了辩证法和 认识论的一致性,即功能的一致、认识运动公式的一致。
一、写作背景
马 克 思 主 义 原 著 选 读
《实践论》是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代表 著作。写成于1937年 7月。由于中国共产党内的教条主 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思想,使中国革命在1931~1934年 遭受极大的损失。 《实践论》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揭露党内的教 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主观主义错误而 写的。这篇著作原是作者在延安抗日军事政治大学讲授 哲学时的讲义中的一部分。1951年收入《毛泽东选集》 第 1卷。
毛泽东《实践论》
《实践论》、《矛盾论》发表于70年前。70年来,中国面 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两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
它所体现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永远不会过时。 “两论”所阐述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唯物辩证法的理论原 则,以及由此引申出的一系列重要结论,诸如“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对具 体矛盾进行具体分析”、“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做好矛盾转化工作”等等,不仅是我们党在民主革命时期 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取得胜利的思想法宝,也是新 时期我们进行改革开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必须遵循 的理论原则。 ---十七大报告
马克思主义论文2500字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3000字

马克思主义论文2500字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3000字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您分享以下“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3000字”的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的支持!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3000字走向21世纪的人类社会,正经历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
世界的发展、中国的发展都处于一个关键时期,相应地,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处于一个关键时期。
马克思主义诞生后的一个半世纪的历史表明,每当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往往孕育着马克思主义在理论和实践上新的发展的可能性。
在新世纪即将到来的时代条件下,这种可能性无疑是大大地增强了。
马克思主义在理论和实践上新发展的可能性在多大程度上成为现实,将直接决定着马克思主义以何种姿态走向机遇与挑战并存的21世纪。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发展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包括它的基础和核心——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不断发展着的理论,这并不是什么新观点,而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常识。
恩格斯在1887年致友人的一封信中说:“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
”(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1页。
)按照这种观点,恩格斯曾告诫说:“以为人们可以到马克思的著作中去找一些不变的、现成的、永远适用的定义”是一种“误解”(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17页。
)。
马克思主义哲学所以是发展的理论,这是由其本性所决定的:其一,它的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实践,特别是千百万人民群众的实践是它的一切理论观点形成和发展的最深刻源泉和动力,正确的理论必须能够如实、及时地反映实践的发展变化,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另一方面,哲学诚然要解释世界,但更根本的是改造世界,为此,它坚持理论必须不断地被运用于实践,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接受实践的最终检验。
离开无限丰富、不断变化的社会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就会走向自身的反面。
其二,它的科学性。
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总结、概括和吸收近现代科学的一切成就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又是一种科学的理论,不是什么宗教教义,它严格地从“最顽强的事实”出发,而不是从某种先验的概念、原则、公式出发来看待自己的一切理论观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哲学原理论文论实践和真理的辩证关系
计算科学系信计2班高鹤梅学号2003051044
马克思哲学原理论文
1.选题:论实践和真理的辨证关系
2.内容:1、感性活动和理性活动的归一;
2、实践活动的内容及反复实践形成真理;
3、实践效果和真理的关系;
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关键词: 感性活动理性活动实践活动实践的效果和真理
4.方法:逻辑的阐述和举例的说明
论实践和真理的辨证关系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是非常清楚的。
比如说: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无论广告如何吹的天花乱坠,我们都相信只有用过之后才能检验出其是否属实,来判断真伪。
当然,如果从大的角度检验一种思想的正确与否,情况就不那么简单了。
就说中国最近100年的探索道路的刊刻,最终选择了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曲折过程,就足以证明在一步步为中国的前景寻求这里的实践过程就是一个多么艰辛的过程。
所以,实践是检验一种思想理论的真理性也就不那么简单的一个过程了。
此时,我们就不由得产生疑问:实践的具体活动是什么呢?
我们都知道认识可分为两大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前者是通过感官直接获得信息,后者则通过感性认识的思维而获得间接的认识。
既然认识是我们与世界沟通的基础,那么我认为真理便可分为两种依次的真理:一种是通过感性认识而获得的,比如说:长江水是清的,黄河水是浑的,西红柿是红色的。
只能由我们视觉判定,而喜玛拉雅山上有没有雪莲花,热带雨林有没有野人,只能靠观察来解决,当然实践中的观察和科学观察比之更丰富、更复杂、更全面,但它们的基础仍是感性认识,离开了感性认识,就谈不上任何的观察和实践。
所以,我们不能忽视也不能否认感觉在检验感性认识的主要作用。
但是,感觉观察的局限性很大,比如,我们观察事物时总不可避免的加入许多主观成分。
例如,光本是一种物质,但不同长度的光在视觉里形成不同的颜色;不同频率的振动在听觉呈现不同的音调;还有一些东西,如:粒子、遥远的天体等,我们本可以感觉到,但条
件的限制时无法感觉到,还有永远感觉不到了的逝去的历史。
最后,还有事物的本质,一些共性的东西和普遍的规律,我们该如何做出正确的认识呢?这就归到了理性认识的范畴。
无疑,理性认识包括当前各种各样科学认识,比如数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当然也包括哲学,等等。
其中很多知识都是通过逻辑证明而来,比如数学的大量命题都是推导出来的,虽说数学是一个纯粹的精神制造的产物,但也吻合了一句话“闭门造车,出门合辙。
”
而且在自然科学对古代历史的研究也是建立在确凿无疑的真实的前提,经过推论来得出的古代文明,那么我想这些理性的逻辑证明和推理是否在一定程度上也检验了真理呢,也就是说,只要前提是真实的,推理过程是理性的,结论也一定是正确的。
那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唯一”性究竟有何意义,我们换个角度来逆推。
逻辑证明要起到检验标准的作用,依赖于前提的真理性,一直追溯起源,我们会发现归根结底,我们寻求的是一个新的标准,即实践,正如列宁所说:“人的实践经过千百万次的重复,它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格固定下来,这些格正是(而且只是)由于千百万次的重复才有着先入之见的巩固性和公理的性质。
”
因此,理性活动虽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起到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和作用,但它起到的范围也很有限,同感性认识一样具有局限性,那如何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呢。
我认为实践是在包含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前提下的一个拓展的综合性的活动,它有时比较简单,有时是很复杂的,而且总是要反复进行的,比如最简单的是对具体感性认识的检验,但也离不开感性活动和理性活动。
检验一个苹果是不是甜的,固有模式,苹果是甜的,但甜不甜,咬一口就知道了,认识的检验就需要一个漫长的自发的过程是人类反复检验的过程。
牛顿的三大定律就是靠亿万次的实验来证明的,还有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的计算而得出的,在实践如以检验的同时,还需要逻辑的证明,即根据能量形式可以相互转化的原理来证明。
我们都知道人类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都是在一定意识下的指导物质变革的活动“带有经过思考的,有计划的,向着一定的和事先知道的目标前进的特征。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当然,从一个实践过程就得到一个真理是不可能的。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过程模式,就是“实践—认识—实践”。
人们只有不断实践才能认识到客观规律,使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才不断的形成真理。
那真理究竟是什么呢?列宁说:“正确反映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就是真理。
”所以检验一个“真理”是否称之为真理就是要去检验认识是否和客观对象一致。
而检验的标准既不是经验,也不是理论思维,而是实践。
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再一次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一个真理的形成要经过多次实践,反复实践才能确定其为真正意义的真理,这样能够经得起岁月的考验的真理才是真理,因为在检验的实践过程中,会出现以前所没有包含的,这些结果也必须考虑到原来固有的认识中,然后经过多次实践,确定这些结果在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比如:宇宙飞船的建成,首先必须收集丰富的数据经过严密的计算和推演才能作出设计,但这个蓝图只是一个推演的终结,究竟是否可以运行,仍需加以反复检验,然后才能加以实现。
同时我们也不能嫌麻烦而忽略,认识自然界尚且要通过多重实践,何况更加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呢?
到此,实践的效果就成为了人思考的终极目标,当然,我们讲的实践效果是指客观物质效果。
而并非主观的,精神的效果,正是这种物质性,才显示了那些通过实践活动得到的思想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
恩格斯说:“我们行动的成功证明我们知觉和知觉到的事物本性是符合的。
”列宁也说:“行动的结果是对主观认识的检验和真理存在着的客观性的标准。
”(《列宁选集》)确实,历史的发展证明正是实践带来的“成功”检验着思想认识与事物对象客观本性相符合,证明着它的真理性。
与此同时,我们质疑:那是否实践结果的成功与失败和真理与非真理一一对应呢?在此,我们切不要重复片面性和表面性的答案“是”,这必须冷静地进行逻辑分析,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我们应当依稀记得1958年我国大炼钢的严重后果吧,虽然钢产量突破了目标,但经济规律的破坏是显而易见的,还有我国经济困难期,地区进行毁林开荒,围湖造田。
粮食产量增加了,但从长远看,生态平衡的破坏,造成粮食的减产,诸如此类,只顾眼前利益而忽略长远利益的实践是失败的实践,禁不起岁月的淘洗,所以我们必须全面地、反复地考察,才能对检验的认识作出客观的符合实际的判断。
人们对某一事物的认识必须在实践的基础上,有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而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贯穿始终,但实践对真理的决定性检验是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过程、计划、方案的实施是实践活动的本身,通过实践的物质手段(如工具、装置、人、设备等)和条件(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改造客观对象,于是理论、目的、计划、方案变成现实的结果,就成为实践检验真理过程的关键环节。
恩格斯说:“如果我们达到了目的,发现事物符合我们关于它的观念,并且产生我们所预期的目的,那么就肯定地证明,在这一范围内我们关于事物及其特性的知觉同存在于我们之外的现实相符合。
”毛泽东也认为:“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靠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
”
于是我们得出结论:实践活动包含了感性活动和理性活动,因为感性活动和理性活动在一定条件下可起到真理标准的作用,但由于其局限性,所以在客观物质世界中,通过反复的实践,才能不断的检验,所以只有实践活动才能承担检验真理的最后标准,也是唯一的标准,没有其他检验真理的标准,这一点我们必须谨记,如果我们认为实践还不能够完全检验,寄希望于以主观思想,主体利益为检验标准,必然会导致否认真理的客观性,在不知不觉中犯了唯心主义的错误。
参考文献:
《列宁选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常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课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