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山与地震

合集下载

火山与地震

火山与地震

火山口是地球释放热量、气体的裂口。

火山由地球深处的岩浆等高温物质穿过地壳裂缝,喷发出地面而形成的锥型山体。

地球学是又称堆积山。

有活火山、死火山之分。

活火山即人类历史记载中经常或周期性喷发的火山;死火山即人类历史记载中没有喷发过的火山,但谁也无法得知他们什么时候会在睡梦中突然醒来。

地壳之下100至150千米处,有一个“液态区”,区内存在着高温、高压下含气体挥发份的熔融状硅酸盐物质,即岩浆。

它一旦从地壳薄弱的地段冲出地表,就形成了火山。

在地球上已知的“死火山”约有2000座;已发现的“活火山”共有523座,其中陆地上有455座,海底火山有68座。

火山在地球上分布是不均匀的,它们都出现在地壳中的断裂带。

就世界范围而言,火山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一带和印度尼西亚向北经缅甸、喜马拉雅山脉、中亚细亚到地中海一带,现今地球上的活火山百分之八十分布都在这两个带上。

火山出现的历史很悠久。

有些火山在人类有史以前就喷发过,但现在已不再活动,这样的火山称之为“死火山”;不过也有的“死火山”随着地壳的变动会突然喷发,人们称之为“休眠火山”;人类有史以来,时有喷发的火山,称为“活火山”。

火山活动能喷出多种物质,在喷出的固体物质中,一般有被爆破碎了的岩块、碎屑和火山灰等;在喷出的液体物质中,一般有熔岩流、水、各种水溶液以及水、碎屑物和火山灰混合的泥流等;在喷出的气体物质中,一般有水蒸汽和碳、氢、氮、氟、硫等的氧化物。

除此之外,在火山活动中,还常喷射出可见或不可见的光、电、磁、声和放射性物质等,这些物质有时能致人于死地,或使电、仪表等失灵,使飞机、轮船等失事。

地震:因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或因人为因素而引起的地球表层的振动叫地震。

地球内部可分为几层?哪一层常发生地震?地球内部由表及里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据统计约有92%的地震发生在地壳中,其余的发生在地幔上部。

地球上一年大约能发生多少地震?地球上每天都在发生地震,一年约有500万次。

火山与地震的发生与影响

火山与地震的发生与影响

火山与地震的发生与影响自古以来,火山与地震一直是人们非常关注的自然现象。

虽然二者的发生方式和原因不尽相同,但都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本文将从火山和地震的发生机制、造成的灾害及其对人类的影响三个方面来探讨火山和地震对我们的影响。

一、火山和地震的发生机制1. 火山的发生机制火山是指地球表面上具有开口并喷发火山材料的地质岩体构造。

火山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岩浆在地下的形成和运移,最终在地表形成了火山体,并喷发火山材料。

火山的喷发形式多种多样,有喷烟、喷气、喷石、喷灰、喷火山泥等形式。

火山喷发的种类和规模不同,火山喷发的危害程度也不同。

2. 地震的发生机制地震是指地球内部的能量释放,引起地球表面震动和地壳破裂。

地震的发生和能量释放与地球板块运动、地球内部温度变化以及地质结构变化有关。

当地球内部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地下岩石由于连续弯曲或拉伸而发生破裂,释放出大量的能量,导致地球表面产生强烈震动。

二、火山和地震的灾害1. 火山的灾害火山喷发会给人类带来很大的灾害。

首先,火山喷发会释放出大量的火山喷气、二氧化硫、氟化物等有害气体,对人类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

其次,火山的喷发会产生火山灰和火山石,覆盖在土地上,破坏了土地上的植被,破坏了农作物,威胁到了农民的生计。

此外,火山喷发会对空气质量和环境造成影响。

2. 地震的灾害地震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现象,也是给人类带来最大灾害的自然现象之一。

地震可以造成房屋倒塌,道路中断,水电设施损坏,公共服务设施破坏等,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此外,地震会造成城市下水道、煤气管道、油气管道等管线断裂,导致煤气泄漏、油气外流等,出现火灾和爆炸事故。

三、火山和地震的对人类的影响1. 对人类的生活造成影响火山和地震对人类是一种极为恶劣的影响,经常会导致人类生活环境的破坏和生命财产的损失。

火山和地震对人类的影响常常是不可测量的,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以避免负面影响。

2. 科技进步带来的教训科技的进步是人类一条获得解决现实问题的重要途径。

地震与火山活动

地震与火山活动

地震与火山活动地球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行星,其中地震和火山活动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重要表现。

地震和火山活动的发生与地球板块运动、岩石变形和地壳构造有着密切的关联。

本文将深入探讨地震与火山活动的原因、影响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一、地震的产生原因地震是指由地球内部地壳断裂、岩石变形或释放能量引起的地面振动现象。

地震的产生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地球板块运动:地球的地壳被分为多个板块,它们以不断移动和碰撞的方式塑造了地球的地形和构造。

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了地壳的应力积累,一旦应力超过岩石的强度极限,就会发生地震。

2. 构造活动:地球内部的构造活动也是地震产生的重要原因。

例如,造山带的形成、地壳隆起或塌陷、断层的形成和活动等都可能引发地震。

3. 火山活动:火山活动也是引起地震的重要因素。

火山喷发过程中,岩浆从地下迅速涌出,造成岩石层的断裂和应力释放,从而引发地震。

二、火山活动的发生原因火山活动是指地球内部岩浆喷发至地表或地下的现象,火山喷发带来了灰烬、岩浆、烟雾和火山碎屑等。

火山活动的产生原因包括:1. 地球内部高温高压:地球内部存在着高温高压的岩浆,当岩浆在地壳中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将以火山喷发的形式释放出来。

2. 板块边界:火山活动通常发生在板块边界上。

当两个板块发生碰撞或相互分离时,地壳中的岩浆或气体被释放出来,形成火山活动。

3. 热点活动:热点是指地球内部存在的热点区域,这些区域相对固定而不随板块运动而变化。

当岩浆从热点区域冒出来时,形成了火山活动。

三、地震和火山活动对环境和人类的影响地震和火山活动对环境和人类的影响广泛而深远:1. 破坏性影响:地震和火山活动常常造成建筑物的倒塌、土地的下沉、山体滑坡等破坏。

大规模地震和火山喷发还可能引发海啸、洪水等次生灾害。

2. 地质现象影响:地震和火山活动塑造了地球的地形和地质现象。

它们可以形成山脉、火山锥、峡谷等自然地理奇迹。

3. 资源利用:一些地震和火山活动会释放出宝贵的地下资源,如煤炭、石油等。

火山与地震

火山与地震

火山喷发的成因
坚硬的岩石底下有高温高 压的岩浆在活动着,岩浆可以 沿着地壳薄弱处的裂缝喷出 地面。
火 山 的 喷 发 物
气体 -水汽
液体 -岩浆 固体 -火山灰
火山的类型
• 活火山:指目前正在喷发或经常喷发
(近10000年间)的火山。 • 休眠火山:指在人类历史上爆发过,以 后长期处于平静,但仍然有可能爆发的 火山。 • 死火山:指在人类历史以前爆发过的火 山。
1、会有地光出现; 2、火山口有气体冒出或着比以前的气体冒 出速度加快; 3、火山口及周围地区可以闻到刺激性气味,一般 是硫磺和硫化氢的味道。 4、周围的电磁波发生异常变化; 5、火山周围的水温会比平时的高很多。 6、小动物(如猪、狗、猫、家禽等)均会出现烦 躁不安的状况。
地震
课堂小活动:
• 找两根厚度不一的细竹片,用力弯曲,观
火山与地震
你了解它们吗?
• 取一罐充气饮料,经过摇晃后再打开,大
家猜想一下,会看到什么现象? •我们再来看一下火山喷发的实际情形!
• 火山喷发是惊心动魄的,灼热的岩浆从火山
口喷向天空,或者沿着山坡往下流动,形成一 片火海.
现在大家对火山有所了解了吧!
1.火山喷发的成因 2.火山的喷发物 3.火山的类型 4.火山的利弊
察现象?
地震的成因是由于地球内部力量使 坚硬的地壳发生断裂,移动而造成的, 地震能改变地形.
地 震 的 危 害
1.滑坡和山体崩落
2.大地褶皱和开裂,地面升降 3.可能引起海啸 4.建筑物倒塌,水电中断,发生 火灾 5.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地震也是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每年发生
大约500多万次地震,地震是对人类威胁最 大的灾害.
堰塞湖

第10课火山和地震(教学课件)五年级科学上册

第10课火山和地震(教学课件)五年级科学上册

②掰断木片,体验“岩层”断裂的感觉。
③用力挤压挨在一起的泡沫板,观察“地球板块 ”的错动、抬升。
探究新知
01
地震形成的原因
地震的力量也是来自地球内部,岩石层因过度挤压会形成褶皱, 承受不了作用力时便会发生断裂、错动与抬升,从而导致地震。
探究新知 0031 认识科学避震的逃生方法
发生破坏性地震时,从地面开始 震动到房屋倒塌,一般仅有几秒 到十几秒的时间,这段时间也是 采取正确逃生措施的最佳时机
02
探究新知 0011 认识火山喷发的过程和危害
火山喷发是一种奇特的地质现象,是地球内部 热能在地表的一种最强烈的显示,是岩浆等喷 出物在短时间内从火山口向地表的释放,大多 发生在板块交界处的薄弱地带。有时候,熔岩 从地面上的一个洞口逐渐渗出来 ;有时候, 它会被喷射到空中再落到地面
探究新知
01
探究新知
01
模拟火山喷发
①在铁盒里放一些土豆泥,做成山的形 状,并在土豆泥中间挖一个小洞。 ②往洞里倒入一定量的番茄酱,再用薄 薄的一层土豆泥封住洞口。 ③将铁盒放到三角架上,用酒精灯加热, 观察发生的现象。
新知导入
你认为哪些现象预示着“火山”将要喷发?
土豆泥出现小裂 缝, 有白气冒出;上面 的土豆泥被顶起 来 ;番茄酱开始冒出大泡泡 ;周边土豆泥 学会描述火山喷发、地震的主要表现和危害。 02 实验模拟火山喷发、地震,知道它们产生的原因。 03 了解科学避震的基本方法。
目录
CONTENTS
01 新 知 导 入
03 全 课 小 结
02 探 究 新 知 04 课后作业
01
新知导入
地球上经常发生火山喷发或地震。这些火山喷发或地震是怎么形成的? 它会给地球带来哪些灾难?面对自然灾害,我们该怎么做?

火山和地震的关系和影响

火山和地震的关系和影响

火山和地震的关系和影响火山和地震是两种地质现象,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在地球的表面上,有许多地震带和火山带,这些地震和火山带与板块边界密切相关。

本文将探讨火山和地震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的影响。

一、火山和地震的关系火山和地震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在一些情况下,火山的喷发和地震的发生可以相互作用,导致更严重的后果。

大多数的火山都位于板块边界上或板块下降区附近。

当板块在移动时,火山就会开始喷发。

在火山喷发的期间,岩浆从地下上升到地表,这个过程会引起地震。

这些地震通常是由于岩浆向外移动和与地壳运动相关而引发的。

另一种情况是,当地震震级达到一定强度时,会导致火山喷发。

当地壳运动强烈,地下岩浆和气体被释放,这些物质向上流动,渗透到地壳上层,增加了火山喷发的概率。

其实,火山和地震两者的关系并不是单向的,而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

二、火山喷发对地震的影响火山喷发不仅会引发地震,还会对地震产生影响。

首先,火山灰层的震动在地震传播过程中会导致波形加速度的变化,因而影响地震波的传播特性。

其次,当火山喷发进一步扰动地下岩浆和气体时,会影响地震的发生模式和特点,包括发生的时间、空间、震源机制等。

此外,火山喷发还会增加地壳表层的水力压力,加剧地震的发生。

因为火山喷发过程中,会释放出大量的蒸气、热气和其他气体,这些气体会对地下岩石的物理和化学特性产生影响,增加地震发生的几率和强度。

因此,火山喷发能够对地震的发生和传播产生直接的影响。

三、地震对火山的影响地震与火山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双向的,强烈的地震不仅会引起火山喷发,也可能对火山带来更严重的影响。

首先,地震的发生会导致岩石裂纹扩大,火山岩也容易在这样的情况下出现断裂,这会导致火山活动的加剧。

其次,强烈地震可能会导致火山区的地面隆起,甚至会损坏火山口的结构。

这些破坏性的影响可能会导致火山喷发,对周围环境造成重大的影响。

火山和地震是地球上最具有破坏性的自然灾害之一,它们的相互作用可能会产生不可预测的影响。

火山和地震的资料

火山和地震的资料

火山和地震的资料
火山和地震都是地球活动的表现,但它们之间有一些关键的不同之处。

火山:
1. 描述:火山是地表下岩浆从地壳中喷发的地方,喷发出的岩浆、气体和火山碎屑构成了火山。

火山口是岩浆释放的通道。

2. 形成:火山形成于地球构造板块之间的交界处,主要分布在板块边界的“火环”上。

岩浆从地幔上升到地壳,造成火山喷发。

3. 类型:根据喷发方式和岩浆特征,火山可分为火山锥、盾状火山、喷气口和斑状火山等多种类型。

4. 影响:火山喷发释放大量的岩浆和气体,这些物质可以改变地球的气候、土壤肥力和地貌等方面。

火山喷发还可能引发火山爆炸和火山灰、火山烟尘、熔岩流等自然灾害。

地震:
1. 描述:地震是地球表层岩石运动和释放能量的结果,地表经历的震动被称为地震。

2. 形成:地震的主要原因是地球板块运动和地壳断裂。

地壳断裂时释放的能量以波动形式传播,引起地震。

3. 类型:地震可以分为板块边界地震、板块内地震和中火山地震等不同类型。

其强度可以根据里氏震级和莫氏震级进行测量。

4. 影响:地震的影响广泛,可以引发地震海啸、地面塌陷、震裂等次生灾害,并对建筑物、交通设施、人类生活等造成破坏。

震中附近的地区可能还会经历余震。

总结:火山和地震都是地球活动的结果,但火山是岩浆在地壳中的释放,而地震是地壳运动所产生的震动。

火山喷发会产生岩浆和气体,对环境造成影响,而地震则会引发地质灾害和基础设施破坏。

地震与火山活动的关联

地震与火山活动的关联

地震与火山活动的关联地球上的地震和火山活动是两种常见的地质现象,它们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一定的关联。

本文将探讨地震与火山活动之间的关系,揭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1.地震与火山活动的共同原因地震和火山活动都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

地球内部存在着巨大的能量,而地壳的运动和岩浆的喷发是能量释放的主要方式。

地震是地壳内的应力积累超过强度极限时的释放,而火山活动则是地幔中的岩浆通过裂缝喷发到地表的过程。

2.地震对火山活动的影响2.1 地震可能会引发火山爆发地震的震源深度较浅时,可能会对地下岩浆产生压力作用,进而触发火山喷发。

地震的能量释放造成地壳变形,可能导致火山岩浆孔道的压力增加,从而促使火山活动的爆发。

2.2 地震活动与火山喷发之间的时空关系研究表明,地震活动与火山喷发之间存在一定的时空关系。

在一些地震活动频繁的地区,相邻时间或空间上的火山活动也会更加频繁。

这表明地震可能会给火山活动提供一定的能量和条件,促进岩浆的上升和喷发。

3.火山活动对地震的影响3.1 火山活动可能引发地震火山喷发过程中,岩浆在地下逐渐冷却凝固,形成了大型体积的岩浆岩。

当火山岩浆岩中的水分被加热蒸发时,岩浆岩会发生体积膨胀和破裂,从而释放出大量的能量,引发火山地震。

3.2 火山活动影响地震的震源深度火山活动的喷发可以改变地壳的构造和应力状态,进而改变地震发生的震源深度。

一些火山活动频繁的地区,地震的震源深度常常较浅,这与火山活动导致的地壳变形有关。

综上所述,地震和火山活动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

地震可能会触发火山爆发,而火山活动也会影响地震的发生和震源深度。

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两种形式,它们相互作用,推动着地球持续的演化与变化。

深入研究地震与火山活动的关系,对于预防地震和火山灾害有着重要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火山与地震火山:一.火山活动是一种自然现象,是地壳内深处物质活动的结果。

火山喷出物在通道口积成锥形的山丘,叫火山锥。

中国新生代的火山锥以白头山火山锥最大,底面积300km2,相对高度差1600m,锥顶有火山湖,即著名的天池。

当火山强烈喷发时,火山气体与灼热的火山灰相混合竖直向上形成高大的蘑菇状发光云,或形成斜向冲出贴近地面飞驰的灼热的火山灰流,其温度可达800℃,时速最高可达100km,火山气体中70%~80%是水蒸气(例如帕尼库庭火山在1943年喷发时,仅一天就释放出1.8×104t水)。

火山爆发会造成自然灾害。

但火山爆发后,在冷却的熔岩上会长出植物,落在农田上厚厚的营养丰富的火山灰,能使土地更肥沃。

请问:火山气体与的热的火山灰的混合物为什么会竖直向上形成高大的蘑菇状云柱?火山爆发为什么会影响气候?我们应如何看待火山爆发造成的灾害和火山爆发后出现的生机。

参考答案:由于火山喷出的是高温、高压火山气体与灼热的火山灰的混合物,迅速地使它周围的空气升温膨胀而又快速上升,并且依靠其喷出时的巨大初动能冲上高空而形成蘑菇云。

在上升的过程中,由于同周围低湿空气的接触,使得火山气体与火山灰的混合物的温度逐渐下降,到一定高度后,当与周围气体的温度相同时,火山气体与火山灰的混合物便向水平方向散开而形成蘑菇顶,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蘑菇云。

火山爆发时被喷发到高空中的大量火山气体与火山灰,会随风散布到很远的地方。

这些火山物质会遮住阳光,滤掉某些波长的光线。

在较长的时间内导致气温下降、造成昏暗的白昼和狂风暴雨(甚至泥浆雨),有时会对全球性气候造成影响。

火山爆发是宇宙演化过程中,地球内部运动变化从不平衡趋向新的平衡的形式之一,因此,火山爆发是一种自然现象,而不是世界末日。

火山爆发这种能量集中释放的运动,无疑会造成巨大的灾害,但应看到火山爆发的同时也孕育着新的生机。

此外火山爆发还可促进对火山的研究,加深对地球内部物质运动变化、火山爆发规律以及火山爆发后所孕育的生机的认识,有利于加强对火山爆发的预报和防范,最大程度地减小损失,合理开发利用火山爆发所提供的生机,重建家园。

地震二.地震波是地震发生时由震源地方的岩石破裂产生的弹性波,它可在地球内部和地球表面传播。

地震时,同时从震源发出两种类型的地震波:纵波和横波。

纵波的速度比横波的速度大。

地震的直接灾害是由地震时的断层错动、地震波引起地面振动等所造成的。

主要有:地面破坏,建筑物与构筑物的破坏,山体等自然物的破坏,地光烧伤等。

试讨论,地震发生时:1.距震中较远处的观察者最初和稍后的感觉有什么不同?位于震中附近处的观察者有没有这种感觉,为什么?2.地震造成建筑物破坏的原因是什么?参考答案:1.由于震源位于地面以下的地层中,所以地震波中的纵波使地面上下振动,横波使地面上的物体水平振动。

又因为纵波的传播速度较横波快,因此,地震时距震中较远处的观察者的最初感觉是上下颠颇,稍后才感觉到水平晃动,接着所感受到的是纵波和横波所引起的综合振动。

由于震中附近的纵波和横波还来不及分离,因此该处的观察者只能感觉到纵波和横渡所引起的综合振动。

2.地震波冲击有垂直和水平两个方面:纵波使建筑物受到垂直冲击,发生上下颤动,使建筑物和地基产生横向裂缝;横波使建筑物受到水平冲击,发生左右摇晃,使建筑物产生纵向裂缝和倒塌。

横波的振动很强烈,它是引起建筑物破坏的重要原因。

震中附近的一些地面还会产生裂缝、错动、沉降,如建筑物地基正好处于这些部位,建筑物就会遭到更大的破坏。

三.候风地动仪,又称地动仪,是我国东汉时期,天文学家张衡(公元78~139年,如右图所示),于阳嘉元年(公元132年)制成,是世界上第一台地震仪。

安置在洛阳白马寺附近的“灵台”。

根据《后汉书》记载,地动仪是用精铜铸成,圆径8尺,合盖隆起,像一个卵形酒博。

体外附有八条龙,龙首对准八个方向,龙口内衔有钢球,八只塔蛛括首张口居龙首之下。

体内有一根长且细的锡柱,称为“都柱”。

都柱在仪体内居于顶天立地的位置。

都柱旁有八组滑道,滑道通过杠杆连接龙头,用以启动机关。

地震时,倾斜的都柱倒向地震方向的滑道,倒到尽头时推动杠杆打开龙首,钢球落入下面的蟾蜍口中(如右图所示)。

公元138年,地动仪记录了距洛阳千里之外的陇西地震,这是世界上第一次用仪器测到的地震。

1.仔细观察右图,认识地动仪的内部构造:“都柱”的位置,安置的方式;杠杆的结构(杠杆的形状、转动轴位置)定位及启动方式等。

2.试讨论,当某地发生地震时,地动仪是怎样指示震源方向的?参考答案:1.都柱在地动仪体内,直立于八条滑道的中间(如图),由于重心较高,与底部接触面小,所以稳定程度较差,受到震动将会以底部为轴,沿某一滑槽倒下。

地动仪有八条龙,每条龙的龙首(龙口上颚)和配重b组成一个杠杆,杠杆的转动轴为O。

配重b的一端搁在l形的机关a上。

在右图中,左侧的机关为“关闭”状态,右侧机关b由于都柱倾倒挤压而“打开”,b端下落,使杠杆逆时针转动,龙口张开,搁置于龙口中的铜球落入下面的蟾蜍口中。

2.当某地发生地震,地震波传到(纵波先到达)地动仪时,都拄将倒向震源方向(由于惯性,尤如车辆启动时,人向后倾倒一样),启动指向震源方向的机关,使该方向龙口中的铜球落于蟾蜍口中,由此可以判断震源的方向。

四.地球时时刻刻都处在运动变化之中。

地球的运动变化,产生巨大的力,会使地下的岩层发生变形。

开始,这个变形很缓慢;但当受到的力太大,岩层不能承受时,就会发生突然的、快速的破裂;岩层破裂所产生的振动传到地表,就会引起地表的振动,这就是地震。

地震的发生是受着地质构造这个条件控制的。

因此,地震的分布,多发生在那些活动构造体系内的活动构造带上,而且主要分布在有活动断层的地方。

也就是说,地震的发生主要与活动断层有关。

据统计,1998年全球共发生16次七级以上大地震,它们是:根据上述资料,发生在日落(18时左右)后到次日清晨(06时左右)之间的地震有多少次;发生地震区域的北纬最高纬度和南纬最高纬度。

请根据所提供的资料和你们的统计,思考并讨论:1.为什么许多地震发生于晚间,这和月球的运动有没有关系?2.在地震史上,地球的南、北极地区还从未发生过任何级别的地震,这一奇异的地质现象一直是地质学界的一个未解之谜。

你能否猜测这和两极的特殊构成有什么关系?参考答案:发生在日落(18时左右)后到次日清晨(6时左右)之间的地震有8次,占50%。

发生地震区域北纬的最高纬度是北纬37.5度,南纬的最高纬度为南纬62.9度。

1.月球的引力可引起海洋潮汐现象并不仅限于海水,固体地壳也同样可以发生潮汐,只是我们一般很难发现而已。

用精密仪器测量可以发现,在月球的引力作用下,固体地壳也可以有0.5米左右的潮汐振幅。

地震虽然是地球内部运动的反映,但有时当它蓄势待发而未发时,月球引力所产生的固体潮汐便起了“催化”的作用,使积蓄已久的地震能量一下子进发出来。

地震不仅多发生在夜间,而且还常发生在农历初一、十五月相为朔、望的时刻。

这也是因为在朔、望前后,月球的引力潮汐会达到较大值的缘故。

如 1995年日本神户地震正是农历十七;1993年9月30日印度地震正是在农历八月十五中秋佳节时发生;1976年7月28日唐山地震,则是农历七月初二;1990年2月10日凌晨1点57分,太仓发生5.1级地震,正是农历正月十五的元宵佳节。

显然这些都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内在的必然联系。

2.美国的科学家经过30多年的观测研究后认为,巨大的冰层是造成南极大陆和北极的格陵兰岛内陆地区没有发生过任何地震的主要原因。

据多年观测统计,南极大陆和格陵兰岛的冰雪覆盖面积分别达到90%和80%,且冰层厚度大。

由于冰层的压力,其底部几乎处于“熔融”状态,同时由于冰层面积大且份量重,在垂直方向产生强烈的压缩,这种冰层形成的巨大压力,与地层构造的挤压力达到了平衡,因而不会发生倾斜和弯曲,分散和减弱了地壳的形变,所以无地震发生。

五.地震的发生与地球的结构有关。

地球的半径平均为6.371km。

地球的内部构造很像个鸡蛋,主要分三层。

最外层相当于蛋壳的部分叫地壳,是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在大陆地区较厚,平均为35km;海洋地区较薄,平均为6km。

地壳下面相当于蛋白的部分叫地幔,约有2900km厚。

地球中心相当于蛋黄的部分叫地核,它由外核与内核两部分组成。

地球上的地震绝大多数发生在地壳里和地慢的最上部(几十千米至几百千米范围内)。

按形成原因地震主要有四种类型: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冲击地震和诱发地震。

其中前三种类型为天然地震。

地震中构造地震破坏性最大。

①构造地震:由于地下深处岩层突然错动、破裂而发生的地震。

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分布广,破坏力也最大,约占全球地震数的90%左右。

②火山地震由于火山区地下岩浆活动,火山爆发时气体爆炸以及岩浆喷发后火山底部岩层崩塌等现象引起的地震。

火山地震数量少,约占全球地震数的7%左右。

火山地震的能量小,主要分布在活火山附近,影响范围较小。

③冲击地震由于地下溶洞或矿井的顶部塌陷、巨大的山崩和滑坡等引起的地震。

这类地震由于震源浅,能量小,引起的破坏也较小,约占全球地震数的3%左右。

④诱发地震由于人类活动,如大型水库蓄水、深井注水、大型矿山等工业爆破、地下核爆炸等引发的地震,其本质属于构造地震。

诱发地震的最大震级不超过年5级。

1.通过查找资料(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文选资料),了解全球地震发生的频繁程度,说明地震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

2.大型水库蓄水、深井注水为什么会诱发地震?参考答案:1.地球上每年大约发生50多万次地震。

不过绝大多数振动的能量都很小,我们感觉不到。

能造成严重破坏的地震,每年全世界大约有一二十次。

由此可见,地震和风、雨、雷、电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

2.大型水库在开始蓄水(深井注水)阶段,往往会使地表受到极大的压力,导致地壳局部有空隙、错位的部位出现受力不均衡,使地下的岩层发生缓慢变形,从而诱发小规模、小范围的地震。

经过数次小地震的整合后,地壳局部有空隙、错位的部位将变为紧密,受力均衡,就不会再发生地震了。

六.已知某地区在地表附近,纵波的传播速率9.1km/s,横波的传播速率3.1km/s。

在一次地震时,该地区的一位观察者记录到两种不同震感之间的时间间隔为5s,那么观察者与震源之间的距离为多少km?参考答案:设观察者与震源之间的距离是D则,由于速度公式得:,解得:D=23.5km七.阅读下列两则材料:材料一:9月21日,台湾省花莲西南发生7.6级地震,造成两千多人死亡,数千人受伤,经济损失巨大。

材料二:9月24日《周末》报道,去年厦门地震局通过科学分析认为台湾可能在1999年进入一个地震活跃期,去年十月提交报告说:“(一)福建及其沿海地区1999年发生5.0至5.5级地震可能性较小,概率为0.3;(二)台湾东部地区发生7.0级以上地震的可能性很大,概率为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