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山与地震1(精选)
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六章 变化的地形 第一节 火山与地震教案 华东师大版

第六章.变化的地形1.火山与地震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华师大版七年级科学上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本章内容是在学生了解了地球概况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认识地球表面的地形变化和地壳运动的现象及其原因,从而让学生树立自然界是在不断运动和变化的科学概念。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是先从学生熟悉的火山和地震现象出发,说明地壳运动有时是非常剧烈的,导致地形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
由于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地震是一种危害严重的地质灾害,所以在教材中还介绍了地震的预兆和防震抗灾的基本措施。
最后,教材利用地图描绘了世界火山地震的分布,为下一节探讨板块学说和解释世界火山地震的分布规律埋下伏笔。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中七年级的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他们已经掌握了地理方面的基本知识,对于本节以现象为主的课本内容来说,相对还是比较容易接受的。
相反,在学生比较熟悉的内容,当地震与火山来临时,应该做哪些防护措施的知识点上,学生会因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思维而导致选择错误的一些方法。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初步了解火山和地震的现象,认识火山喷发和地震的成因,知道一些预测地震的方法。
2.掌握当地震来临时,如何应对。
3.知道世界主要火山带,并与地震带的分布进行比较,发现二者之间的联系。
过程与方法1.在认识地震的成因及其破坏性的过程中学会自救的方法。
2.通过播放火山爆发的视频,在观看的过程中请学生自己记录世界主要火山带的分布,体会火山爆发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认识到地震和火山的灾难性,树立防灾意识,积累在灾难面前临危不乱、自救逃生的经验。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火山和地震的形成原因。
难点: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
五、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播放世界各地各种地形的图片。
(包括高原、山地、平原、丘陵和盆地)师:同学们,大家看个刚才的这组图片,谁能归纳总结一下,刚才你看到了哪几种类型的地形。
生:高原、山地、平原、丘陵和盆地。
地球上火山地震带主要分布在哪些地方

地球上火山地震带主要分布在哪些地方
世界上有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
带。世界上有4大火山带:环太平洋火山带、地中海火山带、大西洋
海岭火山带、东非火山带。
一、环太平洋火山带:与地震带基本一致,从南、北美洲西海岸、
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岛,经堪察加、日本群岛、菲律宾群岛以迄新西
兰。
在本带上,现有活火山300余座,占全球活火山数近80%,其中
南美及中美洲西海岸、西印度群岛达100座。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岛,
堪察加半岛、日本群岛约90多座。西及西南太平洋达200座左右,其
中印度尼西亚就有90座之多,它成为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国家。
如1991年喷发的日本、菲律宾、智利诸火山,我国东部诸火山,
均属于本带之内。
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包括南欧、北非沿海、西亚、
中亚、我国的西北和西南、印度北部、中南半岛西部和马来群岛等地。
三、大洋海岭(中脊)火山地震带,包括大西洋中脊,印度洋海岭、
东太平洋中隆(海丘)等地。
四、大陆裂谷火山地震带,主要指东非裂谷带,它南起赞比西河
下游,向北经东非高原、埃塞俄比亚高原、红海,直到死海和约旦河
谷。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是世界最大的火山地震带,面积占世界火山
地震带的一半,经常发生火山活动或地震,地震释放的能量约占世界
地震总能量的五分之四,我国华北、东北发生的地震,也与此带的地
壳活动有关。
第4节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学生版+解析)

第4节 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课程标准 课标解读 1.通过对一些自然现象的观察,认识地壳的变动。
2.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壳变动的表现,能够对照地围说出全球火山地震的分布特点。
3.了解地震的危害,初步掌握抗震自救的方法。
解读1:地壳变动的证据常以选择题形式出现,难度较小。
解读2:火山、地震的发生、分布、防御多以选择题形式出现,难度较小。
知识点01 地壳变动的证明地壳自形成以来,其结构和表面形态就在不断发生变化。
(一)地壳变动的结果岩石的变形、海陆的变迁及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都是地壳变动的结果。
(二)地壳变动的速度地壳变动有时进行得很激烈、很迅速(如火山喷发地震等),有时则进行得十分缓慢,难以被人们察觉(如珠穆朗玛峰上升速度很慢)。
(三)地壳变动的信息自从地球形成以来,地壳变动一直在广泛地、持续不断地进行着。
例如,悬崖峭壁上岩层断裂的痕迹、采石场上弯曲的岩层、高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等,都是地壳变动的信息。
【能力拓展】人们可以通过对一些自然现象的观察来证明过去所发生的地壳变动,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三根大理石柱的升降变化、华山北坡大断崖、采石场上有弯曲的岩层、青藏高原的岩石中发现海洋生物化石都是地壳变动的信息。
【即学即练1】(2021·江干模拟)以下证据中能支持“地壳是在不断变动”这一观点的是( ) ①我国东部海域的海底,发现了古河道以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知识精讲目标导航②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在太行山中发现许多海螺、海蚌等生物化石③江河的泥沙在中下游和河口沉积④采石场工人看到开采过后暴露出来的弯曲的岩层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即学即练2】读图甲和图乙,完成下列问题。
(1)图甲说明,水平岩层在________的作用下,或发生________,或引发________,这是地球上山脉和谷地形成的最重要原因。
(2)图乙反映的是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三根大理石柱的升降变化情况,这说明________是导致海陆变迁的重要原因。
2019秋华师大版七年级科学上册同步测试:6.1 火山和地震

_1__火山与地震__第1课时火山地震[学生用书B32]1.关于火山喷发,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B)A.是由于灼热的岩浆从地壳裂隙中喷出B.喷出物全是高温岩浆C.喷出的岩浆冷凝后,常形成圆锥形的火山丘或火山岛D.火山喷发也有对人类有利的方面2.下列有关火山的说法,错误的是(B)A.火山有死火山、活火山和休眠火山三种类型B.我国目前发现的大部分火山是活火山,小部分是死火山C.火山喷发可引起地震,污染环境D.火山活动也可给人类带来肥沃的火山灰土及硫黄等有用矿物3.危害和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是(B)A.火山喷发B.地震C.滑坡D.泥石流4.地中海上有一座斯特龙博利火山,它每隔两三分钟就要喷发一次,夜间在150km外都能看到火山喷发的红光,被海上过往的船只称为“地中海的灯塔”。
斯特龙博利火山属于(C)A.死火山B.休眠火山C.活火山D.以上都不对5.关于地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B)A.地震是指地壳岩石在地球内力的作用下,发生断裂或错位而引起的震动现象B.世界各地每年发生地震多达500万次,其中大部分地震我们都能感知到C.一般情况下,大于里氏3级的地震有震感,大于里氏5级则为破坏性地震D.震级越高,地震释放的能量越大,影响越大6.坚硬的岩石底下有__岩浆__在活动着,它是沿着__地壳__中的裂隙喷涌出地面的。
火山喷出物中,气体物质主要是__水蒸气__,还有氢气、二氧化碳等;液态物质主要是__岩浆__;固态物质主要是__火山灰__。
7.地震发生时,在震中附近,先感觉到大地在__上下颠簸__,然后__左右摇晃__。
破坏性的地震会造成__山体滑坡__或崩落,大地__褶皱断裂__,地面隆起或__塌陷__。
海底地震还会引起__海啸__。
绝大多数的地震是由于地球__内部__的力量使地壳产生变形__断裂__、__错动__而造成的。
8.火山爆发对世界气候及环境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其主要表现是(A) A.火山喷出的大量火山灰进入大气层B.火山喷出大量气体和水汽,影响大气水热平衡C.大量热能进入大气层,影响大气温度D.熔岩、固体喷发物堆积地表,改变地表性质9.下列有关地震和火山的说法错误的是(A)A.火山和地震的活动周期是11年B.火山的喷发使酸雨发生的可能性增加C.火山喷发和地震都是地壳运动的表现形式D.火山和地震发生时释放的巨大能量来自地球内部【解析】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内部力量释放的两种主要表现形式。
世界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规律

世界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规律
一、世界火山的分布
(1)环太平洋火山带。
有400余座活火山,其中厄瓜多尔的科托帕克希火山(5890米)是世界最高的活火山,阿根廷安第斯山脉的阿空加瓜火山(6940米)是世界最高的死火山;
(2)地中海火山带。
西起伊比利亚半岛,向东经喜马拉雅山与环太平洋火山带相接;
(3)大西洋海岭火山带。
北起格陵兰岛,经冰岛、亚速尔群岛至圣赫勒拿岛,约有近60座活火山
(4)东非火山带。
沿东非大断裂带分布,如著名的乞力马扎罗火山(5895米)。
二、世界地震的分布
地震大多分布在地壳不稳定的部位,特别是板块之间的消亡边界,形成地震活动活跃的地震带。
全世界主要有三个地震带:
(1)是环太平洋地震带,包括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阿留申群岛、堪察加半岛,千岛群岛、日本列岛,经台湾再到菲律宾转向东南直至新西兰,是地球上地震最活跃的地区,集中了全世界80%以上的地震。
本带是在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的消亡边界上。
(2)是欧亚地震带,大致从印度尼西亚西部,缅甸经中国横断山脉,喜马拉雅山脉,越过帕米尔高原,经中亚细亚到达地中海及其沿岸。
本带是在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上。
(3)是中洋脊地震带包含延绵世界三大洋(即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和北极海的中洋脊。
中洋脊地震带仅含全球约5﹪的地震,此地震带的地震几乎都是浅层地震。
八年级地理《地震和火山》教案

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震和火山的基本概念及成因;(2)掌握地震和火山分布的特点及我国地震和火山的主要分布区域;(3)学会地震和火山的预防及应对措施。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和图片,观察地震和火山的分布特点;(2)利用互联网或图书馆等资源,搜集相关资料,进行探究性学习;(3)开展小组讨论,提高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尊重自然,珍惜生命;(2)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减少自然灾害做出努力;(3)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面对地震和火山等自然灾害时保持冷静。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地震和火山的基本概念及成因;(2)地震和火山分布的特点及我国地震和火山的主要分布区域;(3)地震和火山的预防及应对措施。
2. 教学难点:(1)地震和火山成因的解释;(2)地震和火山分布规律的把握;(3)地震和火山应对措施的实施。
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震和火山的基本概念及成因;2. 利用地图和图片,观察地震和火山的分布特点,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能力;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4. 利用互联网或图书馆等资源,搜集相关资料,进行探究性学习;5. 结合实际案例,讲解地震和火山的预防及应对措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地图、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2. 设计好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3. 准备好互联网或图书馆等资源,方便学生查找相关资料;4. 制定好地震和火山的预防及应对措施的教学方案。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地震和火山的发生实例,引导学生关注地震和火山;(2)提问:你们对地震和火山有什么了解?地震和火山是如何形成的?2. 探究学习:(1)利用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地震和火山的分布特点;(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地震和火山的成因及分布规律;(3)每组汇报讨论成果,总结地震和火山的特点;(4)教师点评,补充讲解地震和火山的相关知识。
《火山与地震》教学反思8篇

《火山与地震》教学反思8篇《火山与地震》教学反思(篇1)地震这节课的课型和火山的课型差不多都是实验探究的课型。
但是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还是发现了一些问题,不容易进行猜想地震的原因。
因为在上课的时候,我们给出的图片都是或者相关地震的视频,但是我们看到的都是地震形成的破坏的外在情况,这样学生根据这些现象进行才是,确实有些难了。
我想想虽然猜想有点难,但是当时在一直引导学生要按照我的想法进行猜想,一直认为需要得到我需要的猜想,因而浪费不少口舌。
我想在备课的过程中,我应该更加的细致,特别是对于学生的备课要更加细致,对于问题的猜想,老师一定要多设想学生可能会有什么答案,然后怎样去回答。
要多准备这样的功课,我想效果就会比较的好了。
在学生的猜想的中间,有的学生猜想有可能板块运动的原因。
学生的进行正确的猜想,但是还是比较的笼统,还有需要进行问,然后进行继续猜想。
我本想让学生按照我的设计进行猜想,但是学生猜想不出,而我没有准备其它的想法,这个时候,我只有指导学生进行模拟实验了。
我想在备课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准备不同的方案,这样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也就是说我们的指导学习不是呆板的,而是根据情况适时的进行调整。
这样才是好的课。
因为学生的反应不同,每个班级的也都不同,因此我们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时候,一定要实事求是,这样才能能够更好的学习。
在教学中,由于时间较为紧张,我们没有进行防震知识的学习,我想这个方面需要加强。
《火山与地震》教学反思(篇2)为了上好这一课,课前我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精心准备各种实验材料,设计教案,力图通过老师的指导让学生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引领着学生顺着正确的思路来完成本课教学内容。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却出现了我预设之外的一些问题。
如在导入新课后,我设想学生猜测地震的成因时,学生能说出可能是地下的岩层受到震动产生的,或者地面受到震动产生的。
而实际上学生却一无所知,此时我应该让学生联系火山的成因进行猜测,揭示出是在受到压力的作用下才产生的,从而引出下面的探究活动。
小学科学《火山和地震》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六三制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4《火山和地震》新授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道火山与地震是地球内力作用。
2、会做模拟火山喷发和地震的实验。
3、知道火山与地震的形成原因以及预防地震的措施。
4、知道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研究地震的国家之一,了解张衡及他的贡献。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火山和地震的成因。
难点:做火山喷发的模拟实验。
三、教学准备:1、有关火山和地震的教学录像片。
2、张衡发明的地动仪、地球上的板块、现代地震仪的挂图或投影片。
3、为每小组配备一根长约30厘米、直径1~1.5厘米、学生用力能折断的干木棍。
4、铁罐、土豆泥、番茄酱、酒精灯等四、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谈话导入:同学们,你看老师手中拿着什么?(可乐)你们想不想喝(想)谁要表现好的话就把这可乐奖励给谁好不好(好)下面老师使劲晃可乐罐,然后打开,会出现什么现象呢!下面就来看一下。
这种喷发式是一种什么自然现象呢!(火山爆发)板书;火山(二)观看录像,模拟实验——了解火山成因1、那下面我们通过一段录像来了解下火山形成,看了刚才录像你火山又有哪些了解呢!那你想不想亲自感受下火山是怎么样形成的呢!那么通过一个实验来感受一下。
2、做火山模拟喷发的实验做实验:1)在盒子里放些土豆泥,做成山的形状,并在土豆泥中间挖一个小洞2)在洞里倒入一定量番茄酱,用薄薄的土豆泥封住洞口。
3)将铁盒子放在铁架台上,用酒精灯进行加热,观察番茄酱外溢的现象思考:通过实验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你认为哪些现象预示着火山喷发。
(下面老师演示一下,首先把烧杯中番茄酱倒入到火山口中,然后把土豆泥拍扁,薄薄d一层盖住火山口,然后点燃酒精灯,在火山底部进行加热。
从而得出结论,地球的内部可以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使其所在的某一区域的热能特别集中,在哪里,高温将岩石溶化成岩浆,并有气体不断释放,使其岩浆和气体所受压力越来越大,如果上覆岩层比较脆弱或发生断裂,岩浆和气体,便会乘虚而出,从地球深处喷出来,这就形成景色壮观的火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