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科学七上《火山与地震》教案

合集下载

火山与地震教案

火山与地震教案

火山与地震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火山和地震的基本概念和特征;2.掌握火山和地震的形成原因和影响;3.能够分析火山和地震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4.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火山(1)火山的定义和分类•火山的定义:指地球表面上的裂隙或断层处,由于地球内部高温物质的喷发和流动而形成的地形。

•火山的分类:根据喷发物质的不同,可以分为火山岩浆喷发和火山灰喷发两种类型。

(2)火山的形成原因•火山的形成原因:地球内部高温物质的喷发和流动是火山形成的主要原因。

地球内部的岩浆在地壳上升,当达到一定压力时,就会喷发出来,形成火山。

(3)火山的特征•火山的特征:火山口、火山喷发、火山岩浆、火山灰等。

(4)火山的影响•火山的影响:火山喷发会造成火山灰、火山熔岩、火山气体等物质的喷发,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

2. 地震(1)地震的定义和分类•地震的定义:指地球表面上的岩石在地壳运动中发生断裂和位移,释放出的能量引起的地面振动现象。

•地震的分类:根据震源深度的不同,可以分为浅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三种类型。

(2)地震的形成原因•地震的形成原因:地球内部的岩石在地壳运动中发生断裂和位移,释放出的能量引起地面振动。

(3)地震的特征•地震的特征:震源、震中、震级、地震波等。

(4)地震的影响•地震的影响:地震会造成地面的破坏、山体滑坡、海啸等,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火山和地震的基本概念和特征,让学生了解火山和地震的基本知识;2.实验法:通过实验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火山和地震的特征和影响;3.讨论法:通过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分析火山和地震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1. 火山(1)火山的定义和分类1.讲解火山的定义和分类,让学生了解火山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火山的形成原因1.讲解火山的形成原因,让学生了解火山的形成原因和过程。

(3)火山的特征1.讲解火山的特征,让学生了解火山口、火山喷发、火山岩浆、火山灰等。

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六章 变化的地形 第一节 火山与地震教案 华东师大版

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六章 变化的地形 第一节 火山与地震教案 华东师大版

第六章.变化的地形1.火山与地震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华师大版七年级科学上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本章内容是在学生了解了地球概况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认识地球表面的地形变化和地壳运动的现象及其原因,从而让学生树立自然界是在不断运动和变化的科学概念。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是先从学生熟悉的火山和地震现象出发,说明地壳运动有时是非常剧烈的,导致地形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

由于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地震是一种危害严重的地质灾害,所以在教材中还介绍了地震的预兆和防震抗灾的基本措施。

最后,教材利用地图描绘了世界火山地震的分布,为下一节探讨板块学说和解释世界火山地震的分布规律埋下伏笔。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中七年级的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他们已经掌握了地理方面的基本知识,对于本节以现象为主的课本内容来说,相对还是比较容易接受的。

相反,在学生比较熟悉的内容,当地震与火山来临时,应该做哪些防护措施的知识点上,学生会因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思维而导致选择错误的一些方法。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初步了解火山和地震的现象,认识火山喷发和地震的成因,知道一些预测地震的方法。

2.掌握当地震来临时,如何应对。

3.知道世界主要火山带,并与地震带的分布进行比较,发现二者之间的联系。

过程与方法1.在认识地震的成因及其破坏性的过程中学会自救的方法。

2.通过播放火山爆发的视频,在观看的过程中请学生自己记录世界主要火山带的分布,体会火山爆发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认识到地震和火山的灾难性,树立防灾意识,积累在灾难面前临危不乱、自救逃生的经验。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火山和地震的形成原因。

难点: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

五、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播放世界各地各种地形的图片。

(包括高原、山地、平原、丘陵和盆地)师:同学们,大家看个刚才的这组图片,谁能归纳总结一下,刚才你看到了哪几种类型的地形。

生:高原、山地、平原、丘陵和盆地。

《火山和地震》的教案

《火山和地震》的教案

《火山和地震》的教案《火山和地震》的教案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火山和地震》的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火山和地震》的教案1教学目标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知道我国是多地震的国家,并能结合世界地震带的分布,分析我国多地震的原因;能够指图说出我国主要地震和火山的分布。

通过阅读有关地震的检测和预报的知识,培养学生树立防灾减灾意识。

教学建议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

我国的自然灾害中,地质灾害是一个重要的方面,而地质灾害中影响特别大、危害特别严重的,又当属地震。

火山在我国危险不大。

所以教材详讲地震、略讲火山。

关于地震,教材分了三个标题:“多地震的国家,”“主要地震带,”“地震的监测和预报”(选学课文)。

这三个标题的思路是:告诉事实——分析原因、图示分布——教会预防。

教法建议根据本节教材特点,建议采用讲授法和学习指导法。

关于“多地震的国家”的教学,可由教师提出要求,学生自己看书。

“主要地震带”的教学。

要结合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从原理讲清我国为什么多地震;四个主要地震区结合图进行教学即可;地震的危害是通过一段影像资料展示给学生,形成丰富的感性知识,认识到地震确实给我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从而自然过渡到下一个标题。

“地震监测和预报”,虽然是选学课文,但却是重要的防灾常识,且本节教材内容不多,课时也允许,所以“选学课文”和“读一读”要组织学生学习。

关于“火山的分布”的教学,注意两点就可以了:一是明确我国活火山不多,危害不大;二是把教材中出现的火山名称在图3.23中找出,读出所在省区。

教学设计方案〈教学重点〉主要地震带的分布。

〈教学手段〉计算机课件:我国主要地震带和火山的分布。

〈教学过程〉(引课)在第二节的探究活动中,我们曾讨论过我国的三列横向和三列纵向山脉的成因,它们是因受到的挤压力隆起而形成,这个过程是缓慢和漫长的,当这个变化缓慢进行时,人们不易察觉,而当地壳发生突然断裂和错动时,人们就感觉到大地在强烈的震动,这就是地震。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一节《火山与地震》第一课时(课件共17张)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一节《火山与地震》第一课时(课件共17张)
1级和2级为无感地震 3级和4级为有感地震 5~8级及以上为有感地震,破坏性地震
烈度是指地震时地面和建筑物受到破坏的程度
1~2度:人们没感觉 3度:室内有人感到轻微的震动
4~5度:室内物件有些摆动,门窗作响 6度:人行走不稳,器皿倾倒,房屋出现裂缝
7~8度:人站立不稳,房屋遭到破坏,高大烟囱可能断裂 9~10度:房屋严重破坏,地表裂缝很多,铁轨变形 11~12度:房屋普遍倒塌,地面严重变形,造成巨大自然灾害
说一说地震有哪些危害?
地震造成建筑物破坏以及山体滑坡、泥石流、地裂、地陷、喷砂、冒水等 地表的破坏和海啸。 而且由地震的破坏还会引起一系列其它的灾害,如:火灾、水灾和煤气、 有毒气体泄漏,细菌、放射物扩散、瘟疫等对生命财产造成的灾害。
火山
1.火山的形成 2.火山的类型 3 .火山喷发的利与弊
地震
说一说火山喷发有哪些现象?
灼热的岩浆从火山口喷向天空,或者沿着山坡往下流动,形成一片火海。 火山口喷出浓浓的火山灰和水汽烟雾,充满在大气中。
滚滚的岩浆
喷发的火山
火山形成的岛屿
辩论会
火山的利与弊
火山的危害太大了,喷发的岩浆堵塞交通,铺天盖地的火山灰使河 水污染、电路中断、机场关闭、公路瘫痪、造成严重的损失,给人 类带来巨大的灾害。
第六章 变化的地形
第1节 火山与地震(1)
1、知道火山和地震均能改变地形 2、了解火山和地震的成因 3、了解火山喷发带来的利与弊和地震的危害
想一想
为什么地形会产生变化?
地形的变化是地球的内部力量和外部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尤其是受到如火山和地震等地球内部力量作用时,地形会产生剧变。
美国圣海伦斯火山
尽管火山给人类带来灾难,但火山灰中含有丰富的矿物质肥料,树木和庄稼长势 良好。火山中还常有矿产,而且有丰富的地热资源形成温泉,成为旅游胜地。

华师大版科学七上《变化的地形》word教案

华师大版科学七上《变化的地形》word教案

华师大版科学七上《变化的地形》word教案第一节火山与地震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了解火山和地震的成因。

2)、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记住火山和地震的分布情形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推理能力和实验能力。

3、情感目标:渗透科学自然观──通过教学,使学生体会到自然界是运动变化着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火山和地震的成因教学预备:可乐、毛巾、豆腐、竹片、报纸。

地震和火山发生的有关录象或图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人类居住的地球上,分布着高低起伏,多种多样的地势:有高原、山脉、平原、丘陵和盆地。

提问:那么这么多复杂的地势,是不是随着时刻在变化呢?假如有?同学们能不能举一些有关地势变化的例子呢?依照学生回答引入新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种专门剧烈的地势变化。

板书:火山与地震(二)、火山教学:1、引入火山:观看关于火山喷发的录象。

陈述火山喷发时的景象:灼热的岩浆从火山口喷向天空,或者者沿着山坡往下流淌,形成一片火海。

火山口喷出浓浓的火山灰和水汽烟雾,充满在空中。

2、依照火山喷发的景象回答下列问题(培养学生想象和推理能力)。

1)、火山喷发前会有哪些预兆?2)、火山的喷发说明了我们生活的地球内部存在着什么?3)、火山喷发后会形成什么样的地势?4)、火山的喷发给我们人类会带来些什么?3、关于火山大伙儿还有哪些感爱好的问题呢?(培养学生发觉问题的能力)依照众多的学生问题,对学生们可能提出来的重点问题:“火山是如何样形成的”进行教学,其余的较复杂的问题要求学生回家查阅资料。

4、设问:哪么火山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在回答那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做个实验。

实验演示:拿一罐可乐,摇动后打开。

看到可乐从开口处喷出来。

提问:依照体会什么缘故摇动以后的可乐会喷出来,而没有摇动的可乐可不能喷出来呢?给予以适当的提示,,假如依旧不能回答出来,老师予以解答:由于被摇动的可乐自身内部较大的压力,当打开瓶盖以后在那个压力的作用下,可乐就随之喷射出来.陈述:事实上火山的喷发也与它类似,在我们的地球内部运动着高温高压的岩浆,平常,这些高压岩浆被地壳所包围着,然而,当地壳在运动中显现裂隙或者地壳中的某一部分变得比较脆弱时以至承担不住岩浆的压力时,这些岩浆就喷出地面,形成了火山喷发。

《火山和地震》优秀教案

《火山和地震》优秀教案
2、视频欣赏:通过片段你又知道了些什么?
●学生交流:关于火山和地震你知道些什么?
●学生交流。




一、组织学生探究火山形成及喷发的原因
1、谈话:为了更好得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进行模拟火山喷发实验。
2、师生小结:火山是由于地下熔浆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喷发而形成的。
三、组织学生探究地震形成的原因。
1、研究地震形成的原因
板书设计4火山和地震
火山成因:火山是由于地下熔浆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喷发而形成的。
地球成因:地球内部运动产生的力。
●学生讨论:人类为什么要研究这两种自然现象,或者其它现象?
地震来临时我们怎么办?
印度洋海啸对你的启示?
你在其它灾难面前我们怎么办?
本课的核心活动是两个模拟实验,模拟火山喷发和地震的实验。火山喷发的实验教材中安排的是一个加热土豆泥中的蕃茄酱来进行的。在进行这个实验时,一定要提醒学生注意安全,以免加热后的蕃茄酱喷出时烫伤学生。除了用这种方法进行实验外,传统的“水底的火山”,即加热水里的高锰酸钾来进行模拟实验,相信大家都知道,我觉得也比较好。而对于模拟地震的实验方法则更多了。在我们书本上所安排的模拟实验属于构造地震,同时,也可借助一些媒体材料来加深学生对火山与地震现象的多角度认识。
3、情感与态度:认识自然界的力量是强大的,人为了生存可以战胜自然。了解张衡及他的贡献,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热爱大自然,从小立志,勇于探索。


火山和地震的具体成因。


地球内部是运动的。
课前
准备
教师:地震模拟器、水槽、火山喷发模拟器、录像
学生:气球、积木
过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回顾

《地震和火山》地理教案

《地震和火山》地理教案

《地震和火山》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震和火山的成因、分布规律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自然灾害防范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地震和火山的成因、分布规律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教学难点:地震和火山的预测与防范措施。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地震和火山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两种自然现象。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地震和火山的了解。

2.地震和火山的成因(1)介绍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震和火山的成因。

(2)展示地球内部结构图,让学生了解地球内部的能量来源。

3.地震和火山的分布规律(1)展示地震和火山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分布规律。

(2)分析地震和火山的分布与板块构造、地球内部结构的关系。

4.地震和火山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邀请学生举例说明地震和火山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展示地震和火山灾害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其危害性。

5.地震和火山的预测与防范(1)介绍地震和火山的预测方法,如地震前兆、火山活动监测等。

(2)讨论地震和火山的防范措施,如建筑抗震设计、火山喷发预警系统等。

6.课堂小结(2)强调地震和火山的预测与防范措施,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7.作业布置(1)让学生绘制一张地震和火山分布图,标注出我国主要的地震带和火山。

四、教学反思1.加强与学生的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2.在讲解地震和火山成因时,适当简化复杂概念,以便学生理解。

3.增加地震和火山灾害防范的实用性内容,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五、教学资源1.地震和火山图片2.地球内部结构图3.地震和火山分布图4.地震和火山灾害案例5.地震和火山预测与防范资料六、教学时间1课时七、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和讨论情况。

3.安全意识:了解学生在地震和火山灾害防范方面的认知和行动。

重难点补充:1.地震和火山的成因(1)难点解释:通过动画演示地壳运动,让学生直观理解板块构造学说。

火山和地震 教案

火山和地震 教案
活动四:模拟岩层褶皱和地震的形成
1、模拟地震。
课件出示实验方法、步骤及结论等。
2、比较火山和地震的不同与相同之处。
活动五:了解地震发生时的自救常识
1、在家中如何进行自救?
头脑保持清醒冷静,做出敏捷反应是保障安全的关键。在家中要就地避险,不可贸然外逃,可选择较安全的地方(如床下、桌子底下)躲避;住在单元楼内,可选择卫生间、厨房、储藏室及墙角躲避。同时,要关闭电源,关闭煤气,熄灭炉火,防止发生火灾和煤气泄漏。高层住户向下转移时,千万不能跳楼,也不能乘电梯,可利用两次地震之间的间隙迅速撤离。
地震是地壳运动的一种形式,在地球上从未间断。90%的地震是由地球各个大板块之间互相挤压所引发的构造地震。地下深处岩石在破裂、错动时就把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出去,引起房摇地动。地震的能量大小用震级来表示,对地表的破坏程度用烈度来表示。
2、了解地震带来的危害。
地震可造成建筑物的破坏,如房屋倒塌、公路毁坏、桥梁断裂、水坝开裂、铁路变形、冲毁港品等。除此之外还可以导致地面裂缝、塌陷、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地震的直接灾害发生后,会引起次生灾害,如水灾和火灾等。地震严重危及人类的生命安全。海底地震还会引发海啸
课件出示:火山结构示意图
2、火山喷发时的场景是什么样的?
火山喷发时,会有大量的火山灰、火山气体从火山口冒出,弥漫空中;会有大量温度很高的红色岩浆从火山口喷溅或溢出;岩浆有的浓稠,有的稀薄,流速也不同;被抛到空中的岩浆落地时形成火山弹;岩浆会向下流动,会覆盖周边的物体……
3、火山喷发后又是什么样的?
红色岩浆会慢慢冷却变成岩石,灰尘、有毒气体和熔岩会严重影响火山周围居民的生活,如飞机停航、庄稼死亡……当然火山物质也为人类提供了有益资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华师大版科学七上《火山与地震》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了解火山与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会导致地形的剧烈变化,并给人类带来灾难;
2.了解火山与地震的形成原因。

教学重点:地震的形成和原因
教学难点:地震形成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导入:
当你漫步在平坦的小路上时,或者当你攀登于高山险峰时,你应该感到,你脚下的土地是一种坚实的基础,特别是平坦的路面上,淋浴着阳光,心里是踏实而且愉悦的,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你脚下这片坚实的土地会突然裂开呢?这样的现象我们称为什么现象呢?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火山、地震)
<二>. 教学过程
教师提问:你知道火山与地震吗?
你能描述火山喷发和发生地震时的情景吗?
你了解火山与地震是怎么发生的吗?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一起揭开火山与地震的神秘面纱。

学生观看课本中五幅火山的照片,讨论火山喷发时的现象。

过渡:那么,如此剧烈的现象是如何形成的呢?我们来做一个模拟火山喷发的实验。

教师演示:拿一罐充气的饮料,经过摇晃后再打开,观察现象。

问:为什么瓶内的饮料会喷发而出呢?
学生讨论归纳:因为摇晃后瓶内气体产生的压力。

教师讲解:因为在地球内部有着灼热的岩浆,他们在强大的内压力作业下,沿着地壳薄弱地带的裂隙喷出地表,就形成了景象壮观的火山喷发现象。

喷出的有岩浆、火山灰和水汽烟雾等。

<板书>
1.火山
<1> 火山喷物:岩浆、火山灰、水汽烟雾等
<过渡> 那么,火山喷发之后地球表面会有怎么样的变化呢?
学生讨论归纳:火山喷发的结果常常由于喷涌的岩浆冷却后会形成火山丘(如富士山),而在海洋中则会形成火山岛(如夏威夷群岛)
推出:火山会改变地形。

提问:我们知道,有的火山喷发之后就沉寂了,有的火山经常在喷发,那么,火山有哪些种类呢?
学生阅读“小资料”,归纳
<板书> 2. 火山的分类
按活动情况:活火山,死火山,修面火山
问题:大家知不知道火山对人类有什么影响呢?
学生讨论,归纳
教师讲述:火山喷发时,景象非常壮观,其实,自然界中,还有一种非常壮观的景象,我国的古籍《诗经》上记录了周幽王二年发生的这种现象“烨了闪电,不宁不令,百川沸腾,山冢卒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这里描述的就是地震发生的景象,意思是地震发生时,有闪闪的地光,隆隆的地声,瞬间山崩地裂,河水翻滚,高岸变成了低谷,深沟变成了丘陵,这是世界上最早对地震的文字记录,那么,你们所知道地震发生时的现象有哪些呢?(学生讨论)
其实,并不是每一次地震都这么剧烈的,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微弱的,无破坏的地震是经常发生的,全球每年的有500万次,只有少数的会有破坏性,并酿成灾害。

你了解我国和世界上发生过那几次大的地震?造成了什么影响?
学生讨论举例:
如:①1960年5月22日在智利发生的一次著名大地震,8.5级,引起巨大海啸,掀起
10多米高的浪波及到距智利一万多米的日本海岸。

②1976年7月我国唐山发生的大地震,使唐山这座城市一夜之间化为废墟。

问:地震破坏力如此之大,那么,地震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教师演示:找两根厚度不一的细木片,用力弯曲,将其折断。

学生讨论,归纳:绝大多数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力量使坚硬的地壳发生断裂,移动而造成的,实验中是双手产生力量,而地震时是地球内部产生力量。

引出:你们知不知道地震的形成原因有哪些呢?
<讨论>
讲解
板书地震按成因分类:自然地震,人工地震
第一节火山与地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知道火山与地震爆发前会有预兆,观察和监视火山与地震爆发前的异常现象,是提高人类防震抗灾能力的重要科学研究任务;
2.知道人们在地震发生时应采取的保护性措施,提高人们防震抗灾能力;
3.知道火山与地震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

教学过程
<引入>
我们已经学习了地震的有关知识,大家都知道大的地震会给人类带来极大的灾难,那么地震可不可以像天气那样预报呢?换句话说,地震前有没有一些征兆呢?
学生讨论:地震是可以预报的,汉代张衡发明了第一架测地震方位的仪器——侯风地动仪;1975年2月14日,我国成功预报了辽宁海域的7.3级地震。

地震前常有不少异常的自然现象发生,叫地震前兆,如:地下水的异常变化;动植物的异常反应;小震频繁;地震形变等。

过渡:尽管地震是可以预报的,但是目前的科学水平还不能准确的预报每一次地震,假如有一天,我们这地方突然发生了地震,怎么办呢?
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1.井水冒泡,水位突然升高或降低。

2.地温明显增高,感觉天气异常闷热。

3.用仪器测出当地的地形有微小的变化
4.一些动物行为异常,如老鼠出洞,蚂蚁搬家,鸡犬不宁等
教师提问:大家知不知道我们慈溪是不是地震多发地区呢?火山呢?
那么世界上地震和火山主要分布在什么地方呢?
学生观察课本上图4.1.9和图4.1.10
归纳:世界上的地震和火山主要分布在两个地带:环太平洋地震火山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火山带
设疑:从上述两幅图中,大家可以看出地震与火山的分布基本是重合的,为什么有这一规律呢?(为下章打下伏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