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内科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研究和治疗内科疾病。
下面将介绍中医内科常见病的诊疗指南,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些疾病。
一、感冒(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感冒是人们最常见的呼吸道感染之一。
中医内科治疗感冒注重辨证施治,根据病情辨证论治。
风寒感冒以头痛、鼻塞、恶寒等为主要表现,治疗上宜以辛温解表、散寒宣肺的中药为主。
而风热感冒多表现为嗓子疼、咳嗽、咽干等症状,治疗上则以清热解毒、宣肺化痰的中药为主。
二、支气管炎支气管炎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特征是咳嗽、咳痰、气喘等症状。
中医内科治疗支气管炎主要采用辨证论治的方法。
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质差异,辨别湿热、寒湿等不同证型,并针对性地选用中药进行治疗,如黄连解毒汤、石菖蒲汤等。
三、胃炎胃炎是胃黏膜的炎症,常见症状包括胃痛、腹胀、恶心、呕吐等。
中医内科治疗胃炎注重调理脾胃、消除病因。
常用的中药有四君子汤、六君子汤等,可起到健脾胃、消食生津的作用。
四、消化不良消化不良是指消化系统功能障碍引起的腹胀、排便异常等症状。
中医内科治疗消化不良强调调理脾胃功能,增强消化能力。
常用的中药有香砂养胃汤、半夏泻心汤等,有助于舒缓脾胃不适症状。
五、痛风痛风是由尿酸盐沉积引起的关节疾病,主要表现为关节红肿、剧痛等症状。
中医内科治疗痛风注重辨证施治,可选择逍遥散、桂枝茯苓丸等中药进行治疗,有助于排除体内湿气、疏通经络。
六、高血压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易导致心脑血管并发症。
中医内科治疗高血压重视辨证施治,根据不同的证型选用中药进行治疗。
常见的中药有天麻钩藤饮、七叶扁豆汤等,能够平肝息风、降血压。
七、冠心病冠心病是一种心脏血管疾病,症状包括胸闷、胸痛等。
中医内科治疗冠心病注重辨证论治,可选用活血化瘀、通络开脉的中药进行治疗,如三七伸脉丸、桃红四物汤等。
八、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疾病,表现为高血糖、多饮多尿等症状。
中医内科治疗糖尿病强调整体调理和辨证论治,选择健脾养阴、清热利湿的中药进行治疗,如逍遥散、五味子丸等。
中医内科常见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中医内科常见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一、喘病喘病就是因久患肺系疾病或她脏病变影响,致肺气上逆,肃降无权.出现气短喘促,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等症。
多见于阻塞性肺气肿、肺原性心脏病、心肺功能不全等。
.诊断依据1、以气短喘促,呼吸困难。
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口唇发绀为特征。
2、多有慢性咳嗽,哮病,肺痨,心悸等疾病史,每遇外感及劳累而诱发、3、呈桶状胸、叩诊胸部呈过清音,心浊音界缩小或捎失,肝浊音界下移。
肺呼吸音减低.可闻及干、湿性罗音或哮鸣音。
或肝肿大、下肢浮肿、颈静脉怒张。
4、合并感染者,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可增高。
必要时查血钾、钠、二氧化碳结合力及x线胸部摄片,心电图,心、肺功能测定,血气分析等。
证候分类1、风寒束肺:喘急胸闷,咳嗽痰多清稀,伴有恶寒发热,头痛等症、舌苔薄白,脉浮紧、2、风热犯肺:喘促气粗.咳嗽痰黄而稠粘。
心胸烦闷、口干而渴,可有发热恶风。
舌边红,苔薄黄,脉浮数。
3、痰湿蕴肺:喘咳胸闷,痰多易咯,痰粘或咯吐不爽.胸中窒闷,口腻,脘痞腹胀。
舌质淡,舌苔白腻,脉弦滑。
4、水气凌心:气喘息涌,痰多呈泡沫状,胸满不能平卧,肢体浮肿,心悸怔忡,尿少肢冷。
舌苔白滑,脉弦细致。
5、肺脾两虚:喘息短促无力.语声低微,自汗心悸,面色晄白,神疲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少,脉弱。
或口干咽燥,舌红,脉细。
6、肺肾两虚:喘促日久。
心悸怔忡,动则喘咳.气不接续。
胸闷如窒,不能平卧。
痰多而粘,或心烦不寐,唇甲紫绀、舌质紫或舌红苔少,脉微疾或结、代。
辩证施治风寒束肺:宣肺散寒、平喘止咳,射干麻黄汤、风热犯肺:清热泻肺、化痰止咳,方用麻杏石甘汤。
痰湿蕴肺:化痰行湿、止咳肃肺,方用三子养亲汤。
水气凌心:温阳利水、益气宁心,真武汤合五皮饮。
肺脾两虚:补肺益气、健脾温阳,生脉散合六君子汤加减。
肺肾两虚:滋补肺肾、百合固金汤,二冬二母汤。
疗效评定1、治愈:喘息及其它症状消失,实验室检查明显好转。
2、好转:喘息及其它症状好转,实验室检查有改善。
内科常见病中医诊疗方案

内科常见病中医诊疗方案内科常见病包括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如感冒、咳嗽、哮喘)、消化系统疾病(如胃炎、胃溃疡、胃痛、腹泻)、心脑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中风)、内分泌系统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疾病)、泌尿系统疾病(如尿路感染、肾结石)、肝胆胰疾病(如肝炎、胆结石)、风湿免疫系统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等。
中医诊疗方案主要包括辨证施治和中药治疗。
辨证施治是中医诊断疾病的核心方法,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质、脉象等身体特征,判断患者的体质、病因、病机,进而确定治疗方法。
中药治疗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配制中药方剂,调理患者的气血、阴阳、脏腑等,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以下是一些常见内科疾病的中医辨证施治和中药治疗方案:1.感冒:属于外感病,常见证型有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暑湿感冒等。
针对不同的证型,可以选用荆防败毒散、银翘散、三黄片等中药进行治疗。
2.腹泻:常见证型有寒湿腹泻、湿热腹泻等。
治疗方法主要是祛寒、燥湿、清热、化湿。
常用药物包括草果、鸦胆子、竹茹等。
3.高血压:常见证型有肝阳上亢、痰湿阻络、气滞血瘀等。
治疗方法包括降肝阳、祛痰湿、活血化瘀等。
常用药物有天麻、丹参、益母草等。
4.中风:中医认为中风多由气虚、痰瘀、湿热等因素引起。
治疗方法包括扶正固脱、化痰祛瘀、清热解毒等。
常用药物有人参、三七、川楝子等。
5.糖尿病:常见证型有气阴两亏、痰瘀阻络、湿热蕴结等。
治疗方法包括益气养阴、化痰祛瘀、清热利湿等。
常用药物有黄芪、玄参、黄柏等。
这仅仅是一些常见内科疾病的中医诊疗方案的基本介绍,实际治疗还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
另外,中医治疗常强调养生方面的调理,包括合理饮食、适当运动、养心养肺等,以提高人体的自身免疫力和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眩晕

ZYYXH/T18一2008眩晕眩晕是以头晕、眼花为主症的一类病证。
眩即眼花,晕即头晕,二者常同时并见。
其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舟车、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仆等症状。
眩晕多风,属本虚标实之证,肝肾阴亏、气血不足为病之本.痰、瘀、风、火为病之标。
病位在脑,但与肝、脾、肾密切相关,其中又以肝为主。
常见于西医的高血压、低血压、低血糖、贫血、梅尼埃综合征、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等病。
1 诊断与鉴别诊断1.1诊断要点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则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舟车,甚则昏仆;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虚证者可见沉细弱脉,实证者以弦滑脉多见。
1.2鉴别诊断1.2. 1 中风:中风是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舌歪斜、语言窘涩、半身不遂为主症的一种病;或不经昏仆而仅以僻不遂为特征。
眩晕发作严重者,有突然昏仆的现象,但神志清醒,且无口舌歪斜、半身不遂等症状;中年以上患者,肝阳上亢之眩晕极易化风而演变为中风。
1.2.2厥证:厥证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或伴有四肢逆冷为主,患者短时间内逐渐苏醒,醒后无后遗症,但特别严重者也可一厥不复而死亡。
眩晕发作严重者.有欲仆或仆倒现象,与厥证相似,但一般无昏迷及不省人事的表现。
1.2.3 痫证:痫证是一种发作性神智异常的疾病,其特征为发作性精神恍惚,甚则突然仆倒,昏不知人、门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或口中如作猪羊叫声、移时苏醒。
眩晕发作严重者,有突然仆倒现象。
与痫证相似,但无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摘等症状。
2 辨证论治眩晕之治法,一般须标本兼顾,或在标证缓解之时即考虑治本。
如平肝潜阳合滋养肝肾,化痰降逆合键脾益气,活血化瘀合益气养阴等,都是常用的标本兼顾之法。
治疗眩晕,还要注意治疗原发病,如因跌仆外伤、妇女崩中、漏下等致眩晕,应重点治疗失血。
2.1肝阳上亢证证候:眩晕,头部跳痛,耳鸣如潮,心烦易怒,失眠多梦,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滑。
常见病中医诊疗指南

常见病中医诊疗指南1. 感冒症状- 流鼻涕- 打喷嚏- 喉咙痛- 咳嗽- 头痛- 发烧诊疗方法- 症状较轻的患者可采取休息,多喝温水,保持室内环境整洁卫生- 用温开水泡姜茶,加点蜂蜜和柠檬,可缓解咳嗽和喉咙痛- 药物治疗:可服用中药感冒颗粒,或服用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来降低发烧和缓解头痛2. 肠胃炎症状- 腹痛- 腹泻- 恶心- 呕吐诊疗方法- 忌食生冷油腻的食物- 多喝开水和淡盐水,保持水分补充- 可服用中药复方黄连素来缓解症状和加速康复- 如果症状严重,应及时就医3. 头痛症状- 头部疼痛或钝痛- 头昏眼花- 可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诊疗方法- 适当休息,保持室内环境安静舒适- 多喝水,保持水分补充- 可按摩太阳穴和颈部,有助于缓解头痛- 可服用中药乌金丸来缓解头痛和改善血液循环4. 腰痛症状- 腰部疼痛或酸痛- 活动不便- 可伴有下肢麻木或疼痛等症状诊疗方法- 适当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 可热敷腰部或用热水泡脚,有利于舒缓疼痛- 可按摩腰部或进行温和的腰部拉伸运动来缓解症状- 如果症状严重,应及时就医5. 失眠症状- 难以入睡- 容易醒来- 睡眠质量差诊疗方法- 建立良好的睡眠惯,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 睡前放松,可以泡温水澡、听音乐等- 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 可服用中药丹参片来改善睡眠质量和缓解失眠6. 胃炎症状- 上腹部疼痛或不适- 反酸、嗳气- 食欲不振诊疗方法- 忌食过冷、过热、油腻的食物- 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并注意细嚼慢咽- 可服用中药五味子颗粒来缓解症状和促进胃黏膜修复- 如果症状严重,应及时就医。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Introduction中医内科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它以中医理论为基础,运用中药、针灸、推拿等疗法,用于治疗各种常见病。
本文将为您介绍中医内科的常见病诊疗指南,帮助您了解中医内科的治疗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感冒感冒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其主要症状包括咳嗽、流鼻涕、喉咙痛等。
在中医内科中,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清热解毒、疏风散寒等。
例如,可以采用绿豆、草果、薏苡仁等中药制剂来清热解毒;也可以通过艾灸或针灸来疏风散寒。
此外,在感冒期间需注意保暖、多饮水等。
二、胃炎胃炎是胃黏膜炎症引起的一种疾病,常见症状包括胃痛、恶心、呕吐等。
中医内科常常采用调理胃气、清理湿热等方法进行治疗。
例如,可以服用黄连、厚朴等中药来调理胃气;还可以采用针灸、推拿等方式来促进胃气运行。
此外,胃炎患者应注意饮食规律,避免辛辣食物的摄入。
三、高血压高血压是一种以持续升高的血压为主要特征的疾病,中医内科常常采用调理气血、平肝降压等方法进行治疗。
例如,可以通过针灸、推拿等手段来调理气血;还可以服用当归、川芎等中药来平肝降压。
此外,高血压患者应注意控制体重,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四、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种以血糖升高为主要特征的慢性疾病,中医内科通常采用调理脾胃、清热利尿等方法进行治疗。
例如,可以服用黄芪、山药等中药来调理脾胃;还可以通过针灸、推拿等手段来清热利尿。
此外,糖尿病患者应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限制糖分的摄入。
五、失眠失眠是一种睡眠障碍的疾病,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
中医内科常常采用调理心气、安神宁心等方法进行治疗。
例如,可以通过采用针灸、推拿等手段来调理心气;还可以服用酸枣仁、远志等中药来安神宁心。
此外,失眠患者应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注意放松身心,避免过度疲劳。
六、贫血贫血是一种以血红蛋白或红细胞数量减少为主要特征的疾病,中医内科常常采用滋补气血、益脾补肾等方法进行治疗。
例如,可以通过服用当归、熟地黄等中药来滋补气血;还可以采用艾灸、针灸等手段来益脾补肾。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眩晕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眩晕ZYYXH/T18⼀2008眩晕眩晕是以头晕、眼花为主症的⼀类病证。
眩即眼花,晕即头晕,⼆者常同时并见。
其轻者闭⽬可⽌,重者如坐⾈车、旋转不定、不能站⽴,或伴有恶⼼、呕吐、汗出,甚则昏仆等症状。
眩晕多风,属本虚标实之证,肝肾阴亏、⽓⾎不⾜为病之本.痰、瘀、风、⽕为病之标。
病位在脑,但与肝、脾、肾密切相关,其中⼜以肝为主。
常见于西医的⾼⾎压、低⾎压、低⾎糖、贫⾎、梅尼埃综合征、椎-基底动脉供⾎不⾜等病。
1 诊断与鉴别诊断1.1诊断要点头晕⽬眩,视物旋转,轻则闭⽬可⽌,重者如坐⾈车,甚则昏仆;可伴恶⼼呕吐.眼球震颤,⽿鸣⽿聋,汗出,⾯⾊苍⽩等。
虚证者可见沉细弱脉,实证者以弦滑脉多见。
1.2鉴别诊断1.2. 1 中风:中风是以卒然昏仆、不省⼈事.伴有⼝⾆歪斜、语⾔窘涩、半⾝不遂为主症的⼀种病;或不经昏仆⽽仅以僻不遂为特征。
眩晕发作严重者,有突然昏仆的现象,但神志清醒,且⽆⼝⾆歪斜、半⾝不遂等症状;中年以上患者,肝阳上亢之眩晕极易化风⽽演变为中风。
1.2.2厥证:厥证以突然昏倒、不省⼈事或伴有四肢逆冷为主,患者短时间内逐渐苏醒,醒后⽆后遗症,但特别严重者也可⼀厥不复⽽死亡。
眩晕发作严重者.有欲仆或仆倒现象,与厥证相似,但⼀般⽆昏迷及不省⼈事的表现。
1.2.3 痫证:痫证是⼀种发作性神智异常的疾病,其特征为发作性精神恍惚,甚则突然仆倒,昏不知⼈、门吐涎沫、两⽬上视、四肢抽搐,或⼝中如作猪⽺叫声、移时苏醒。
眩晕发作严重者,有突然仆倒现象。
与痫证相似,但⽆⼝吐涎沫、两⽬上视、四肢抽摘等症状。
2 辨证论治眩晕之治法,⼀般须标本兼顾,或在标证缓解之时即考虑治本。
如平肝潜阳合滋养肝肾,化痰降逆合键脾益⽓,活⾎化瘀合益⽓养阴等,都是常⽤的标本兼顾之法。
治疗眩晕,还要注意治疗原发病,如因跌仆外伤、妇⼥崩中、漏下等致眩晕,应重点治疗失⾎。
2.1肝阳上亢证证候:眩晕,头部跳痛,⽿鸣如潮,⼼烦易怒,失眠多梦,⾆质红,苔薄黄,脉弦滑。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胃脘痛胃脘痛又称胃痛,是指以胃脘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多由忧思郁怒、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感受外邪等导致胃之气机阻滞,不通则痛;亦有因脾胃虚弱,络脉失养,不荣则痛。
病位在胃,但与肝脾关系最为密切。
一般来说邪气犯胃所致胃脘痛多属急症、实证;脏腑失调,胃痛反复发作,时轻时重者,以虚证或虚实夹杂为主。
常见于西医的急慢性胃炎、胃痉挛、消化性溃疡等多种疾病。
1诊断与鉴别诊断1.1 诊断要点1.1.1 主症:胃脘部疼痛,包括胀痛、隐痛、灼痛、刺痛、剧痛。
次症:脘腹胀满、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嘈杂吞酸、嗳气呃逆、大便不调等脾胃症状,倦怠乏力、四肢酸懒、心悸气短、消瘦失眠等一般症状,部分病情严重者可伴有呕血、便血等出血变证。
1.1.2 多有反复发作病史,常常突然发病。
男女老幼均可患病,但以中青年居多;一年四季皆可发病,但以冬春季为高。
1.1.3 发病前多有明显的诱因,如情志不畅、起居失常、劳累过度、暴饮暴食、饥饿、饮食生冷干硬、辛辣烟酒及药物等。
1.2 鉴别诊断1.2.1 真心痛:真心痛部位常在左侧胸膺,痛彻胸背或向左臂内侧放射,疼痛如绞,或如割如刺,突然发病,其痛剧烈难忍,常伴胸憋汗出、心悸气短,甚则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唇甲手足背紫、大汗淋漓、脉细或结代等危急病证;多见于老年人,一般病情较重,预后较差。
胃脘痛始终在上腹胃脘部,疼痛不如真心痛之剧烈,同时伴有胃胀、纳差、嘈杂、嗳气、呃逆、泛酸或呕吐清涎等脾胃证候,多见中青年,一般病情较缓,预后良好。
部分真心痛患者,以胃脘痛为主诉而到医院就诊,对中老年的剧烈胃脘痛患者应作心电图、肌钙蛋白(TNT)及心肌酶谱检测以排除心痛证,可参照冠心病篇。
1.2.2 胁痛:胁痛是指一侧或两侧胁部发生疼痛为主的病证。
有时也可出现和胃脘痛相似的症状,但两胁是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阳胆经循经所过,故胁痛多与肝胆胰腺疾患有关。
一般疼痛较剧,多因油腻饮食诱发或加重,临床常伴有寒热往来、口苦心烦、胸闷纳呆、目黄肤黄等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中医是中国独特的医学体系,其理论和实践经验源远流长,已经在
人类健康保健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医内科作为中医的重要分支之一,主要涵盖了人体内部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
本文将为大家介
绍一些中医内科常见病的诊疗指南,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中医的疾病
治疗方法。
1. 感冒
感冒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疾病,由于受到外界寒冷和风寒的侵袭所
引起,主要症状包括打喷嚏、流鼻涕和咳嗽等。
中医治疗感冒的主要
原则是调整气血平衡,恢复正常的身体机能。
常用的中药包括麻黄、
石膏和桂枝等,这些中药能够祛风寒、解表散邪,帮助身体恢复正常。
2. 高血压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主要特征是血压持续升高。
中医
认为高血压是由于气血不畅、脏腑功能失调所引起的。
中医治疗高血
压的方法包括针刺、中药调理和饮食控制等。
常用的中药包括丹参、
山楂和龙胆草等,这些中药能够活血化瘀、降血压,减轻高血压患者
的症状。
3. 心神不宁
心神不宁是一种心理疾病,主要表现为焦虑、失眠和抑郁等。
中医
认为心神不宁是由于心脏气血不足,或者脏腑功能失调所引起的。
中
医治疗心神不宁的方法包括针灸、推拿和草药调理等。
常用的中药包
括柴胡、川芎和茯苓等,这些中药能够调和气血、平抑情绪,帮助心神恢复平衡。
4. 风湿病
风湿病是一种慢性关节疾病,主要特征是关节疼痛和肿胀。
中医认为风湿病是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中医治疗风湿病的方法包括针灸、艾灸和中药调理等。
常用的中药包括当归、川乌和乳香等,这些中药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作用,可以缓解风湿病患者的症状。
总之,中医内科作为中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对于一些常见病的治疗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疗效。
中医内科强调调整身体的整体平衡,通过针灸、推拿和中药调理等方法,有效缓解了许多慢性疾病的症状和痛苦。
然而,中医治疗仍然需要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患者应该及时就诊,以便得到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总结起来,中医内科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为许多患者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方法。
希望随着科技的进步,中医内科的疾病诊疗指南能够得到更多的关注和研究,以便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