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体制剂的药剂学研究进展1

合集下载

溶出度试验评价_预测固体口服制剂生物等效性的研究进展_胡昌勤

溶出度试验评价_预测固体口服制剂生物等效性的研究进展_胡昌勤
[22 ] 也不同, 使得片剂的溶出行为不同 。 溶出是一个 复杂的过程, 涉及水合作用、 侵蚀、 初级片剂崩解、 分
45
中国新药杂志 2014 年第 23 卷第 1 期
Chinese Journal of New Drugs 2014,23(1)
解以及药物的溶出等多个步骤。动态激光衍射技术 [23 - 24 ] ; 可以用来研究药物凝集程度对溶出率的影响 聚焦光束反射测量技术可以用来监测口服制剂溶出 [25 - 26 ] ; 此外, 过程中粒子产生的速率 红外成像技术 可以用来分析药物制剂本身的均匀性, 并可以较好 [27 ] 的与药物溶出实验中的变异相关联 。 3 溶出度测定方法 溶出度测定条件选择主要是依据对胃肠道环境 的模拟结果。 通常需考虑对胃内的 pH 和酶、 表面 张力、 胃液体积、 温度及肠道内的 pH、 压力等因素。 , 在体外溶出试验中 通过选择不同的溶出装置和溶 出介质, 实现对胃肠道环境的模拟。 3. 1 溶出度测定的基本方法 溶出度检查装置一般由“模拟生理装置 ” 如“模 。“模拟生理装置 ” 拟胃” 和检测装置两部分构成 是 一种程序控温的药物溶解装置, 用以模拟机体的生 理环境, 通常控制温度为 37 ℃ , 酸度值针对不同的 药物可有所不同。 根据溶解装置的不同, 溶出度检 查方 法 有 桨 法 ( paddle apparatus ) 、 转 篮 法 ( basket apparatus) 、 往 复 筒 法 ( reciprocating cylinder ) 、 流通 through cell ) 、 池法( flow桨碟法 ( paddle over disk ) 、 转筒法 ( cylinder ) 和往复支架法 ( reciprocating holder) 等。根据药物在介质中的溶出类型, 溶出度测定 方法可主要分为两类, 一类是基于搅拌或旋转强制 介质产生对流, 使得药物在介质中溶出, 如转篮法、 桨法等; 另一类是基于介质的自然对流, 使样品一直 暴露于均匀无涡流的新鲜介质中, 并保持漏槽条件 [28 ] 使得药物在介质中溶出, 如循环法和流通池法 。 有关药物溶出度实验方法的研究进展已有专门的 [29 ] 综述 。 目前药典溶出度检查中使用最多的溶出介质有 水、 各种浓度的盐酸溶液、 磷酸盐缓冲液和醋酸盐缓 冲液; 在测定某些不易溶于上述溶出介质的药品成 分时会在溶出介质中加入一定量的表面活性剂 ; 对 难溶性药物也会在水相中加入不同比例的有机溶 剂。同种药品在不同的溶出介质中溶出度有时会有 很大的差异, 选用何种溶剂, 应考察其是否与药品的 体内生物利用度有很好的相关性, 而不应按其在溶 剂中的溶出量来选择。由于测定药品体外溶出度的 目的主要是为了反映其在体内的释放情况 。因此应 选取接近消化道体液的环境作为溶出介质 。人在禁 食情况下胃肠道的 pH 为: 胃 1. 4 ~ 2. 1 , 十二指肠 4. 9 ~ 6. 4 , 空肠 4. 4 ~ 6. 6 , 回肠 6. 5 ~ 7. 4

药剂学第十一章固体制剂1

药剂学第十一章固体制剂1

第十一章固体制剂—1(散剂、颗粒剂、片剂、片剂的包衣)习题部分一、概念与名词解释1.散剂:2.粉碎:3.临界相对湿度:4.颗粒剂:5.泡腾片:6.湿法制粒:7.干法制粒压片:8.崩解迟缓:9.片剂含量均匀度:10.稀释剂:11.崩解剂:12.湿润剂:13.缓释片或控释片;14.舌下片:二、判断题(正确的划A,错误的打B)1.片剂制备过程中都必须将药物制成颗粒才能打片.()2.含油类药物压片时应加吸收剂,如淀粉、糖粉等。

( )3.片剂的稀释剂是用来增加体积和片重.()4.丙烯酸树脂Ⅱ、Ⅳ号均为理想的肠溶薄膜衣材料.( )5.片剂中最常见的是模印片.( )6.片剂加入表面活性剂后,均可改善其润湿性.加快其崩解。

( )7.推片力是考察润滑的主要参数,推片力大,则说明润滑性差。

()8.咀嚼片常用甘露醇作为稀释剂,通常情况下不加崩解剂.()9.片剂制备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是流动性、压缩成型性、良好的崩解性。

()10.片剂包糖衣的步骤:包粉衣层、包糖衣层、包有色衣层、打光。

()三、填空题1.一般散剂中药物,除另有规定外,均应粉碎后通过号筛,儿科或外科用散剂应通过号筛,眼用散应全部通过号筛。

2.散剂制备的混合过程中,当两组分比例量相差悬殊时,应采用混合法。

3.分散片的主要特点是,分散片与泡腾片处方组成的主要区别。

4.片剂制备方法有、、.5.片剂的四种基本辅料是、、、。

6.包衣方法分为、、。

7.片剂制软材时对软材的质量要求是。

8.制备片剂时制颗粒的目的有、、、、、。

9.经典的湿法制粒压片法的工艺流程为。

10.干法制粒有压片法和二种。

11.直接压片的优点有、、、。

12.全粉末压片时解决粉末流动性差的措施有、等。

13.压片过程的三要素为、、 .14.可用于粉末直接压片的优良辅料有、、、等。

15.淀粉可作片剂的、、。

16.不用检查崩解时限的片剂有、、、等。

17.片剂的优点、、、等。

18.片剂四用测定仪可测定、、、。

19.片剂的松片主要通过、解决.20.常用的片剂包衣方法有、、。

药剂学:第四章 固体制剂(片剂)

药剂学:第四章 固体制剂(片剂)
⑵吸收剂:指用以吸收物料中液体成分的辅料。稀释剂和吸收剂统称为填 充剂。如淀粉、糊精、糖粉、乳糖、甘露糖、微晶纤维素、无机盐等。
⑶润湿剂:指可使物料润湿以产生足够强度的粘性的液体。本身无粘性。
⑷粘合剂:指使无粘性或粘性不足的物料聚结成颗粒或压缩成型的具粘性的固 体粉或溶液。常用的润湿剂和粘合剂有:水、乙醇、淀粉浆、糊精、糖粉和糖 浆、胶浆类、纤维素类衍生物等。
第一节 片剂
片剂
一、概述
(一)片剂的概念和特点
概念:片剂 (Tablets)是指药物与辅料均匀混 合后压制而成的片状制剂,它是现代药物制剂中 应用最为广泛的重要剂型之一,其外观既有圆形 的,也有异形的(如:长胶囊形、三角形等)。
片剂的特点
优点: 1) 片剂剂量准确,片剂内药物含量差异较小; 2) 体积小,携带便利,服用方便; 3) 利用包衣技术可避免或保护,有不良臭味、
二、固体剂型的体内吸收路径
o 固体制剂 崩解 溶解→ 扩散 吸收 o 难溶性药物
溶出过程是药物吸收的限速过程
o 溶解、扩散速度与药物分散状态及 固体的 表面积成正比
o 溶液剂>混悬剂>散剂>颗粒剂>胶囊剂> 片剂>丸剂
崩解:片剂成细颗粒的过程
一般压制片应在15分钟内全部崩解;药材 原料粉末片应在30分钟内全部崩解;浸膏(半 浸膏)片、糖衣片、薄膜衣片应在1小时内全部 崩解;肠溶衣片应在人工胃液中2小时不得有裂 缝、崩解和软化等现象,在人工肠液中1小时内 全部崩解;泡腾片应在5分钟内全部崩解。
的、未包衣的普通片剂(与下述的包衣片相 对而言,亦称其为素片或片芯),如磺胺嘧 啶片、复方乙酰水杨酸片等,片重一般为 0.1 g~0.5g,服用时以水送下,经胃肠道 吸收而发挥其治疗作用。

执业药师《药学专业知识一》第三章固体制剂和液体制剂与临床应用

执业药师《药学专业知识一》第三章固体制剂和液体制剂与临床应用

天星医考之《药学专业知识一》 第三章 固体制剂和液体制剂与临床应用(药剂学内容)第一节固体制剂考试要求:1.固体制剂的分类和基本要求 分类、特点与一般质量要求2.散剂与颗粒剂 分类、特点与质量要求 临床应用与注意事项 典型处方分析3.片剂分类、特点与质量要求 片剂常用辅料与作用 片剂常见问题及原因 片剂包衣目的、种类常用包衣材料分类与作用 临床应用与注意事项 典型处方分析(一)固体制剂4.胶囊剂 分类、特点与质量要求 临床应用与注意事项 典型处方分析重点:各类剂型的代表性的特点和质量检查项目 片剂的辅料片剂的包衣材料固体制剂:指散剂、颗粒剂、胶囊剂、片剂等以固体形式给药的药物制剂,可供口服或外用。

一、概述(一)固体制剂的分类按剂型分类:固体制剂分为散剂、颗粒剂、胶囊剂、片剂等。

按药物释放速度的快慢分类:速释固体制剂(例如速崩片、速溶片、固体分散片等)、缓控释固体制剂(例如渗透泵片、缓释片、缓释胶囊等)和普通固体制剂。

(二)固体制剂的特点物理、化学稳定性好,生产工艺较成熟,生产成本较低。

制备过程的前处理需经历相同的单元操作。

药物在体内需先溶解后再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

剂量较易控制。

贮存、运输、服用以及携带方便。

(三)固体制剂的一般质量要求放在各个剂型下讲解。

二、散剂和颗粒剂散剂系指原料药物或与适宜的辅料经粉碎、均匀混合制成的干燥粉末状制剂。

(一)散剂的分类l、按使用方法分类内服散剂:如川芎茶调散。

溶于水、分散在水中、用水送服。

外用散剂:如九一散。

撤布、调敷、吹入等方式供皮肤、口腔、咽喉、腔道等应用。

2、按药物组成分类单味药散剂和复方散剂3、按剂量分剂量散剂:单次剂量分装。

含有毒性药的内服散剂应单剂量包装。

不分剂量散剂:多剂量包装。

(二)散剂的特点夺粒径小、比表面积大、易分散、起效快一一更易吸潮、刺激性和化学活性相应增加。

◇外用时其覆盖面大,且兼具保护、收敛等作用;◇制备工艺简单,剂量易于控制。

◇包装、贮存、运输及携带较方便。

栓剂的药剂学研究进展_综述_

栓剂的药剂学研究进展_综述_
参 1 2 3 4 5 6 7 8 9 考 文 献
范碧亭 . 中药药剂学 . 上海 : 上海 科学技术出 版社 , 1997. 333~ 334 杨 敏 华, 钱 金 粉, 范 良 问, 等. 雷 公 藤 双 层 栓 的 研 制. 1993, 15( 4) : 2 杜青云 , 彭永富 , 贾 桂芝 , 等 . 儿童用 镇静 中空栓 的研 制 及临床观察 . 中国药房 , 1994, 5( 4) : 15 高振强 , 刘国强 , 刘 保良 , 等 . 吲哚美 辛缓 释栓的 实验 研 究 .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 1993, 24( 3) : 14 游一中 , 关建国 , 朱宇清 . 阴道泡腾栓的研究 . 药学通报 , 1983, 18( 1) : 10~ 12 冯志毅 , 张瑞芝 , 魏 昌明 , 等 . 甲硝唑 阴道 海绵的 实验 研 究 . 中国药学杂志 , 1989, 24( 11) : 657~ 659 徐子献 , 陈纪岳 , 李 巧云 , 等 . 甲硝唑 明胶 海绵阴 道栓 剂 的实验研究 .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 1994, 11( 9) : 387~ 389 Black CD: Programmed Drug Delivery systems US Pharmacist 1983, ( 11) : 55 Byrne G A and Aylott RI: US Pat 4265875, 1981 彬 . 药物新剂 型与 新技术 . 北 京 : 人民 卫生出 版社 , 1998. 467~ 469
2000 年 12 月第 23 卷增刊 December 2000, Vol. 23, Supp.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TCM
131
栓剂的药剂学研究进展( 综述)

第11章 固体制剂-1

第11章 固体制剂-1

(二)湿法制粒技术
1. 2. 3. 4. 5. 挤压制粒; 转动制粒; 高速搅拌制粒; 流化床制粒(流化喷雾制粒) 湿法混合(复合型)制粒;
湿法制粒的方法
1、挤压过筛制粒 流程:
轻握成 团、轻 压即散
粘合剂或 湿润剂
原辅料
湿颗粒 干颗粒
制软材
挤压过筛
特点:粒度及松软度可调;粒子为圆柱状,粒度分布 较窄;程序多、操作不连续、劳动强度大等 制粒设备:槽式混合机、摇摆式颗粒机、旋转挤压式 制粒机、螺旋机压式制粒机
均匀混合的措施:
⑤形成低共熔混合物的组分 将二种或二种以上药物按一定比例混合时,在
室温条件下,出现的润湿或液化现象,称做低共熔
现象。常见的可发生低共熔现象的药物有水合氯醛 、萨罗(水杨酸苄酯)、樟脑、麝香草酚等,它们 以一定比例混合研磨时极易润湿、液化。此时尽量 避免形成低共熔物的混合比。
二、混合与捏合
湿法粉碎
指物料中加入适量水或其他液体后再研磨粉碎的 方法。如樟脑、冰片、水杨酸、某些刺激性强或 有毒药物、水难溶性药物(水飞法)等采用此法。 注意液体选用原则。 利用物料在低温下的脆性, 借机械拉引应力而破 碎的方法。用于在常温下难粉碎的物料、含水、 含油较少的物料或含有香气及挥发油有效成分的 物料。
(二)捏合
系指在固体粉末中加入少量液体(或黏合剂)混均, 制备成具有一定塑性的物料操作,亦称“制软材”。
意义:使粉末具黏性,易于制粒; 防止各种成分的分离,保持均匀的混合状成; 黏合剂均匀分布在颗粒的表面,改善物料的压缩 成形性。 操作的关键:液体(黏合剂)的加入量
“手握成团,轻压即散”
二、混合与捏合
3、混合机理 剪切混合:粒子群产生滑动面,破坏粒子群的

现代药剂学的发展及我国药剂学的发展状况

现代药剂学的发展及我国药剂学的发展状况

现代药剂学的发展及我国药剂学的发展状况现代药剂学的发展药剂学是研究药物的制剂、配方、质量控制以及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方面的科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医药行业的发展,现代药剂学在过去几十年里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1. 制剂技术的创新现代药剂学在制剂技术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传统的制剂方法主要包括溶液、悬浮液、乳剂和固体制剂等,而现代药剂学则发展出了多种新型制剂技术,如纳米药物制剂、脂质体、聚合物药物载体等。

这些新型制剂技术能够提高药物的溶解度、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从而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2. 药物传递系统的研究现代药剂学致力于研究药物在体内的传递系统,以提高药物的靶向性和控释性。

例如,通过纳米技术可以将药物包裹在纳米颗粒中,使药物能够准确地靶向到病变组织,从而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

此外,还有研究开发了各种控释系统,如微球、纳米胶囊等,能够实现药物的缓释和延时释放,提高药物的疗效和依从性。

3. 药剂学与生物技术的结合现代药剂学与生物技术的结合为药物的研发和制造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生物技术可以用于生产药物的原料,如重组蛋白、抗体等,而药剂学则可以将这些原料制备成适合临床应用的制剂。

此外,药剂学还可以通过改变药物的制剂和给药途径,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稳定性。

我国药剂学的发展状况我国药剂学的发展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成为世界药剂学领域的重要力量。

1. 制剂技术的创新我国药剂学领域在制剂技术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例如,研究人员开发出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制剂技术,如微球、纳米颗粒、脂质体等。

这些新型制剂技术在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 药物传递系统的研究我国药剂学领域在药物传递系统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例如,研究人员开发出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靶向药物传递系统,如纳米载体、脂质体等。

这些靶向药物传递系统可以提高药物的靶向性和控释性,从而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减少副作用。

口服速释固体制剂技术研究与进展

口服速释固体制剂技术研究与进展

口服速释固体制剂技术研究与进展摘要:生物医药高分子材料处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并且其应用也更加广泛。

缓释、控释药物制剂具有给药次数少、峰谷血药浓度波动小、胃肠道刺激轻、疗效长、安全等特点,使其越来越受到临床重视。

不断提高医疗质量和制剂质量的要求是药物制剂发展的动力,缓释、控释制剂及靶向制剂的开发设计已成为制剂研究的重点课题。

理想的缓释制剂应既有普通制剂所具备的奏效快的优点。

还应有普通制剂不具备的作用持久的特点。

关键词:口服速释;固体制剂;技术;进展一、缓释、控释药物制剂的优势和特点缓释、控释制剂具有以下优点:①起效时间并不比常规制剂慢,且作用时间延长。

②可以减少服药次数,明显提高患者服药的顺应性,使用方便。

③使血药浓度平稳,避免峰谷现象,有利于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

④因延长药物释放,故而降低吸收速率,达到药物吸收的最佳效果。

经济方面,虽然制剂成本提高,但因为减少了服药剂量,实际上更经济实惠。

缓释制剂是指用药后能在较长时间内持续释放药物以达到持续作用的制剂,其中药物释放主要是一级速度的过程。

控释制剂是指药物能在较长时间内自动以预定速度释放,使血药浓度长时间恒定维持在有效浓度范围内的制剂。

广义上讲,控释制剂是指包括控制释放药物的速度,方向和时间的制剂,靶向制剂,透皮吸收试剂等都属于控释制剂的范畴。

狭义的控释制剂则一般是指在预定的时间内以零级或接近零级的速度释放的制剂。

缓释、控释药物制剂是一种长效制剂,是通过药剂学设计来获得减慢药物释放速率的药理屏障,药物依靠自由扩散、基本骨架的生物降解或溶蚀以及渗透压的作用突破屏障缓慢释药,使药物在体内达到稳态血药浓度的时间控制在8~24h。

二、制备口服缓释制剂的常用技术可以用多种制剂技术制备口服缓释制剂,目前常用的有膜包衣技术、骨架技术和渗透泵技术。

(一)膜包衣技术膜包衣技术是常用的缓释制剂制备技术之一,片剂、颗粒、小丸甚至药物粉末均可包衣。

膜包衣技术通过包衣膜控制药物扩散到胃肠液的速度,控制和调节制剂中药物的释放速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固体制剂的药剂学研究进展固体制剂以它独特的优势,在新药开发或患者的使用中成为首选的剂型,因此在所有药物制剂中的占有率高达70%以上。

在普通固体剂型中散剂、颗粒剂、片剂、胶囊剂等具有的共同特点是:①与液体制剂相比,物理、化学稳定性好,生产制造成本较低,服用与携带方便;②制备过程的前处理经历相同的单元操作,以保证药物与辅料的混合均匀以及药物剂量的准确性,而且固体剂型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③药物在体内首先溶解后才能透过生物膜、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之中。

这里主要介绍散剂、颗粒剂、片剂以及片剂的包衣技术以便更好的了解这些剂型的特点、固体制剂所需的辅料、制备方法与设备以及质量控制方法等。

一、固体剂型1、固体剂型的制备工艺在固体剂型的制备过程中,首先将药物进行粉碎与过筛后才能加工成各种剂型。

如与其他组分均匀混合后直接分装,可获得散剂;如将混合均匀的物料进行造粒、干燥后分装,即可得到颗粒剂;如将制备的颗粒压缩成形,可制备成片剂;如将混合的粉末或颗粒分装入胶囊中,可制备成胶囊剂等。

对于固体制剂来说物料的混合度、流动性、填充性显得非常重要,如粉碎、过筛、混合是保证固体药物含量均匀度的主要单元操作,几乎所有的固体制剂都要经过这样的前处理。

固体物料的良好流动性、充填性可以保证产品的准确剂量,制粒或助流剂的加入是改善流动性、充填性的主要措施之一。

2、固体制剂的体内吸收途径固体制剂的主要给药方式是口服,因此其共同的吸收路径是将固体制剂口服给药后,必须经过药物的溶解过程,才能经胃肠道上皮细胞膜吸收进入血液循环中而发挥其治疗作用。

特别是对一些难溶性药物来说,药物的溶出过程将成为药物吸收的限速过程。

若溶出速度小,吸收慢,则血药浓度就难以达到治疗的有效浓度。

如片剂和胶囊剂口服后首先崩解成细颗粒状,然后药物分子从颗粒中溶出,药物通过胃肠粘膜吸收进入血液循环中。

颗粒剂或散剂口服后没有崩解过程,迅速分散后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因此药物的溶出、吸收和奏效较快。

混悬剂的颗粒较小,因此药物的溶解与吸收过程更快,而溶液剂口服后没有崩解与溶解过程,药物可直接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当中,从而使药物的起效时间更短。

口服制剂吸收的快慢顺序一般是:溶液剂﹥混悬剂﹥散剂﹥颗粒剂﹥胶囊剂﹥片剂﹥丸剂。

固体制剂在体内首先分散成细颗粒是提高溶解速度,以加快吸收速度的有效措施之一。

二、散剂1、概述散剂系指药物与适宜的辅料经粉碎、均匀混合制成的干燥粉末状制剂,分为口服散剂和局部用散剂。

散剂具有以下特点:①散剂的粒径小,比表面积大、容易分散、起效快;②外用散剂的覆盖面积大,可同时发挥保护盒收敛等作用;③贮存、运输、携带比较方便;④制备工艺简单,剂量易于控制,便于婴幼儿服用。

但也要注意由于分散度大而造成的吸湿性、化学活性、气味、刺激性等方面的不良影响。

2、散剂的制备⑴粉碎固体药物的粉碎是将大块物料借助机械力破碎成适宜大小的颗粒或细粉的操作。

粉碎操作对制剂过程具有一系列的意义:①增加表面积,有利于提高难性药物的溶出速度以及生物利用度;②减小粒度,有利于各成分的混合均匀;③大量增加粒子数目,有利于提高固体药物在液体、半固体、气体中的分散度;④有助于从天然产物中提取有效成分等。

⑵筛分筛分法是借助筛网孔径大小将物料进行分离的方法。

筛分的目的概括起来就是为了获得较均匀的粒子群。

筛分用的药筛分为两种:冲眼筛和编织筛。

我国工业用标准筛常用“目”数表示筛孔大小,即以每一英寸长度上的筛孔书目表示,孔径大小常用微米表示。

⑶混合混合是把两种以上组分的物质均匀混合的操作统称为混合。

混合度是表示物料混合均匀程度的指标。

混合的机理包括:对流混合,剪切混合,扩散混合。

混合的影响因素有:物料粉体性质的影响,设备的影响,操作条件的影响。

为了达到均匀的混合效果,以下一些问题,必须给予充分考虑:各组分的混合比例,各组分的密度,各组分的粘附性与带电性,含液体或易吸湿成分的混合,形成低共熔物混合。

混合方式与设备包括:i 容器旋转型混合机:水平圆筒型混合机,V型混合机,双锥型混合机ii 容器固定型混合机:搅拌槽型混合机,锥形垂直螺旋混合机⑷分剂量分剂量是将混合均匀的物料,按剂量要求分装的过程。

常用方法有:目测法、重量法、容量法三种。

机械化生产多用容量法分剂量。

为了保证剂量的准确性,应对药粉的流动性、吸湿性、密度差等理化特性进行必要的实验考查。

⑸质量检查与包装贮存散剂的质量除了鱼制备工艺有关以外,还与散剂的包装、贮存条件等密切相关。

由于散剂的分散性很大,吸湿性是影响散剂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了解物料的吸湿特性以及影响吸湿性的因素。

散剂的质量要求:《中国药典》2005年版收载了散剂的质量检查项目,主要有:粒度、外观均匀度、干燥失重、水分、装量差异、装量、细菌、微生物限度。

三、颗粒剂1、概述颗粒剂是将药物粉末与适宜的辅料混合而制成的具有一定粒度的干燥颗粒状制剂。

颗粒剂与散剂相比具有以下特点:①飞散性、附着性、团聚性、吸湿性等均较少;②服用方便,根据需要可制成色、香、味俱全的颗粒剂;③必要时对颗粒进行包衣,根据包衣材料的性质可以使颗粒具有防潮性、缓释性或肠溶性,但包衣时需注意颗粒大小的均匀性以及表面光洁度,以保证包衣的均匀性;④注意多种成分颗粒的混合物,如各种颗粒的大小或粒密度差异较大时易产生离析现象,从而导致剂量不准确。

2、颗粒剂的制备颗粒剂的制备主要涉及制粒技术。

制粒方法大体分为两大类:湿法制粒和干法制粒。

传统的湿法制粒是目前制备颗粒剂的主要方法。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制软材、制备湿颗粒、颗粒的干燥、整粒与分级、质量检查与分剂量3、颗粒剂的质量检查颗粒剂的质量检查,除主药含量、外观外,还规定了粒度、干燥失重、水分(中药颗粒)、溶化性以及重量差异等检查项目。

四、片剂1、概述片剂是指药物与药用辅料均匀混合后压制而成的片状制剂。

形状有圆片状、也有异形片状(如椭圆形、三角形、棱形、动物模形等),其中圆片状为最多。

它是现代药物制剂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剂型之一。

⑴片剂的优点:①剂量准确,含量均匀,以片数作为剂量单位;②化学稳定性好,因为体积较小、致密,受外界空气、光线、水分等因素的影响较少,必要时通过包衣加以保护;③携带、运输、服用较为方便;④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较高,产量大、成本及售价较低;⑤可以制成不同类型的各种片剂,如分散(速效)片、控释(长效)片、肠溶包衣片、咀嚼片和口含片等,以满足不同临床医疗的需要。

⑵片剂的分类:i 口服用片剂:片剂,包衣片(糖衣片、薄膜衣片、肠溶衣片),泡腾片,咀嚼片,分散片,缓释片,控释片,多层片,口腔速崩片。

ii 口腔用片剂:舌下片,含片,口腔贴片。

iii 外用片剂:可溶片,阴道片。

2、片剂的常用辅料片剂由药物和辅料组成。

辅料系指片剂内除药物以外的一切附加物料的总称,亦称赋形剂。

不同辅料可提供不同功能,即稀释作用、粘合作用、吸附作用、崩解作用和润滑作用等,根据需要还可加入着色剂、矫味剂等,以提高患者的顺应性。

i 稀释剂:主要作用是用来增加片剂的重量或体积,亦称为填充剂,包括:淀粉、蔗糖、糊精、乳糖、预交化淀粉、微晶纤维素、无机盐类、糖醇类。

ii 润湿剂与粘合剂润湿剂:系指本身没有粘性,但能诱发待制粒物料的粘性,以利于制粒的液体。

在制粒过程中常用的润湿剂是蒸馏水和乙醇,包括:蒸馏水、乙醇。

粘合剂:系指对无粘性或黏性不足的物料给予黏性,从而使物料聚结成粒的辅料,常用粘合剂如下:淀粉浆,纤维素衍生物(甲基纤维素、羟丙基纤维素、羟丙甲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钠、乙基纤维素),聚维酮,明教,聚乙二醇,其他粘合剂。

iii 崩解剂:是促使片剂在胃肠液中迅速碎裂成细小颗粒的辅料。

因为片剂的崩解是药物溶出的第一步,所以崩解时限为检查片剂质量的主要内容之一。

崩解剂的主要作用是消除因黏合剂或高度压缩而产生的结合力,从而使片剂在水中瓦解。

常用崩解剂有:干淀粉、羧甲淀粉钠、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交联羧甲纤维素钠、交联聚维酮、泡腾崩解剂。

iv 润滑剂:广义的润滑剂包括三种辅料,即助流剂、抗黏剂和润滑剂。

常用的润滑剂有:硬脂酸镁、微粉硅胶、滑石粉、氢化植物油、聚乙二醇类、月桂醇硫酸钠。

3、片剂的制备方法与分类片剂的制备方法按制备工艺分类为两大类或四小类:⑴制粒压片法:湿法制粒压片法,干法制粒压片法⑵直接压片法:粉末(结晶)直接压片法,半干式颗粒(空白颗粒)压片法4、固体的干燥干燥:是利用热能将湿物料中的湿分(水分或其他溶剂)气化,并利用气流或真空带走气化了的湿分,从而获得干燥固体产品的操作。

⑴水分含量的测定方法:把物料干燥后测定水分含量时常用干燥失重测定法。

精确测定微量含水量时,必须采用费休法或甲苯法。

⑵干燥方法与设备:厢式干燥器、流化床干燥器、喷雾干燥器、红外干燥器、微波干燥器。

5、整粒与混合整粒的目的是使干燥过程中结块、粘连的颗粒分散开,以得到大小均匀的颗粒。

一般采用过筛的方法进行整粒,所用筛孔要比制粒时的筛孔稍小一些。

6、压片⑴片剂压缩特性的评价方法:硬度与抗张强度Ts,脆碎度,弹性复原率⑵片剂压缩成形性的影响因素:物料的压缩成形性,药物的熔点及结晶形态,黏合剂和润滑剂,水分,压力。

⑶片剂的制备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及原因分析i 裂片:片剂发生裂开的现象叫做裂片,如果裂开的位置发生在药片的上部或中部,习惯上分别称为顶裂或腰裂,它们是裂片的常见形式。

产生裂片的处方因素有:①物料中细粉太多,压缩时空气不能排出,解除压力后,空气体积膨胀而导致裂片;②易脆碎的物料和易弹性变形的物料塑性差,结合力弱,易于裂片等。

其工艺因素有:①单冲压片机比旋转压片机易出现裂片;②快速压片比慢速压片易裂片;③凸面片剂比平面片剂易裂片;④一次压缩比多次压缩(一般二次)易出现裂片等。

解决裂片的主要措施是:①选用弹性小、塑性大的辅料;②选用适宜制粒方法;③选用适宜压片机和操作参数等整体上提高物料的压缩成形性。

ii 松片:片剂硬度不够,稍加触动即散碎的现象称为松片。

主要原因是黏性力差,压缩压力不足等。

iii 片剂的表面被冲头黏去一薄层或一小部分,造成片面粗糙不平或有凹痕的现象称为黏冲;若片剂的边缘粗糙或有缺痕,则可相应地称为黏壁。

造成黏冲或黏壁的主要原因有:颗粒不够干燥、物料较易吸湿、润滑剂选用不当或用量不足、冲头表面锈蚀、粗糙不光或刻字等,应根据实际情况,查找原因予以解决。

iv 片重差异超限v 崩解迟缓影响片剂崩解的主要因素是:①压缩力——影响片剂内部的孔隙;②可溶性成分与润湿剂——影响片剂亲水性(润湿剂)以及水分的渗入;③物料的压缩成形性与黏合剂——对片剂的结合力产生重要影响;④崩解剂——影响片剂的吸水膨胀能力或对结合力瓦解的能力。

vi 溶出超限片剂在规定的时间内未能溶解出规定量的药物,即为溶出超限或称为溶出度不合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