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金春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临床应用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开发与临床应用

性降低 。因此 , 在临床上应用克倍 宁时 , 应避免与水杨酸盐
合用。
给药剂量 : 每次 0 5 ( 帕尼 培 南计 ) 每 日2次 , .g 按 , 静
滴。重症及难治性感 染增 至每 次 l , 日 2次 , g每 静滴 。每
I最高剂量 2 , 7 1 g 每次静滴需 3 r n以上 。儿童 1 2 m 0i a 0— 0 g・ k ~ , 日2— g 每 4次 , 静滴 。
硫, 而且 2 3 以双键结合 , ,位 另外其 6 羟乙基侧链 为反式 位
构象 。研究证 明, 正是这个构 型特殊 的基团, 使该类化合物
泰能对敏感菌引起 的败血症 、 尿路感染 和妇科感 染疗 效在 9 %以上 , 软组织 、 5 对 骨关节 和腹 腔 内感染 的疗 效超
过 9% , 0 对下 呼 吸道 感 染 的疗 效 为 8 % , 菌 清 除率 达 5 细 7 % ~ 2 。对孕妇应权衡利弊后慎重 用药 。人乳 汁可测 6 9%
药效、 临床 评价 、 药物 相互作 用及 用 法等进行 阐述 , 结合 临床应 用情 况 , 分析 比较 了 5个品种 之 间 的不 同特 点 。结 果 : 本
组抗生素具有抗茵谱广、 抗茵活性强和对 p一内酰胺酶高度稳定的特性, 经临床验证其抗感染疗效确切。结论: 对混合 性严重感染及时合理地选择碳青霉烯类抗生素&- #有效的。 t -
关键 词 碳青 霉烯类抗 生素
中图 分 类号 9 8 1 7 .1
抗 菌活性
药物相 互作 用 临床 疗效
碳青霉烯 类抗生 素 (abpnm ) 一种非典 型 p一 craee s 是 内酰胺类抗生素 , 由于 B一内酰胺 骨架上 以碳代替 1 的 位
碳青霉烯药物应用策略-解放军94医院宋景春博士

ANTIMICROBIAL AGENTS AND CHEMOTHERAPY , 1992: 481-483
比阿培南
最显著的特点是在2位S上具有双环三唑的lB一甲基碳青 霉烯,对DHP一1稳定、半衰期延长。与其他已上市的碳 青霉烯类抗生素相比,其肾毒性几乎为零,且无中枢神经 系统毒性,是更安全、有效的碳青霉烯类抗生素。 比阿培南对革兰阴性和阳性需氧菌和厌氧菌等均具有超广 谱的强力抗菌作用,且较少发生其它β- 内酰胺类抗生素 常见的细菌耐药性问题。比阿培南抑制铜绿假单胞菌和厌 氧菌的体外活性较亚胺培南强2 ~ 4 倍、抑制耐药铜绿 假单胞菌的活性较美罗培南强4 ~ 8 倍,对不动杆菌和 厌氧菌等的活性也优于头孢他啶。
处方简要信息
通用名:注射用比阿培南 商品名:天册 规格:300mg/支 适应症:本品适用于治疗由敏感细菌所引起的败血症、肺 炎、肺部脓肿、慢性呼吸道疾病引起的二次感染、神经感 染、难治性膀胱炎、肾盂肾炎、腹膜炎、妇科附件炎等。 推荐用量:0.3g , q6h,静点1~3h 严重感染推荐用量: 0.6g,q8h,静点1~3h 肾安全性:肌酐清除率为50ml/min的中度肾功能障碍 患者无须调整剂量 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7%,常见的不良反应为 皮疹/皮肤瘙痒、恶心、呕吐以及腹泻等
日本化学疗法学会杂志, 2004:304-309
1.为什么碳青霉烯药物很重要 2.碳青霉烯药物的由来 3.碳青霉烯药物-比阿培南的PK/PD 4.碳青霉烯药物耐药的机制
碳青霉烯药物耐药机制
产碳青霉烯酶 B类为金属酶,见于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 肠杆菌科等细菌;A类和D类为丝氨酸酶;A类酶 见于一些肠杆菌科细菌,如阴沟肠杆菌、肺炎克 雷伯菌等;D类酶(即OXA酶)仅见于不动杆菌。 特异性外膜孔蛋白OprD缺失 细胞壁主动外排系统亢进 铜绿假单胞菌中发现存在MexAB-OprM, MexCD-OprJ, MexEFN-OprN等主动外排系 靶位青霉素结合蛋白的改变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临床应用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临床应用俞云松单位: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一院传染科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抗菌谱最广,抗菌活性最强的β-内酰胺抗生素,国内已经上市的品种有亚胺培南、美洛培南、帕尼培南,因其具有对β-内酰胺酶稳定以及毒性低等特点,已经成为治疗严重细菌感染最主要的抗菌药物之一,现就其主要特点及临床应用概述如下:一.抗菌活性亚胺培南、美洛培南、帕尼培南对大多数革兰阳性、阴性需氧菌、厌氧菌及多重耐药菌均有较强的抗菌活性,但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屎肠球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等对本品耐药。
亚胺培南在浓度8mg•L-1时,可抑制90%以上的主要致病菌。
美洛培南对葡萄球菌和肠球菌的作用较亚胺培南弱2-4倍,对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屎肠球菌同样耐药;但对肠杆菌科细菌的抗菌活性是亚胺培南的2-16倍,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抗菌活性是亚胺培南的2-4倍。
帕尼培南对G+菌的抗菌活性与亚胺培南相仿或略强,对肠杆菌科细菌的抗菌活性与亚胺培南相仿,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抗菌活性则逊于亚胺培南。
二.对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碳青霉烯类对质粒介导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spectrumβ-lactamases,ESBLs)、染色体及质粒介导的头孢菌素酶(AmpC酶)均具有高度稳定性。
但可被金属β-内酰胺酶水解灭活,造成碳青酶烯类抗生素耐药。
三.与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的作用PBP是细菌细胞膜上特殊的蛋白分子,也是β-内酰胺抗生素作用靶位,碳青霉烯类与PBP结合紧密而显示出很强的杀菌活性。
亚胺培南与PBP结合,尤其是PBP2的亲和力强,阻碍细胞壁的合成,可使细菌迅速肿胀,溶解,其作用很少受接种菌量、PH值(5.5-8.5)的影响。
美洛培南迅速渗透到靶位,主要是与PBP2和PBP3紧密结合。
帕尼培南与铜绿假单胞菌的PBP的亲和性依次为PBP2,PBP1A,PBP3,PBP1B,PBP4。
四.与内毒素的关系抗菌药物能诱导产生内毒素,不少抗生素是内毒素诱导剂,快速杀菌类抗生素是最强的内毒素诱导剂,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与PBPS作用点相关,亚胺培南作用于PBP2,只诱导少量内毒素释放,美洛培南与帕尼培南则作用于PBP2与PBP3,诱导内毒素释放水平则高于亚胺培南。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药动学药效学与临床应用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药动学药效学与临床应用发表时间:2018-08-24T15:19:16.160Z 来源:《健康世界》2018年第13期作者:徐丽丽陈仕礼[导读]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属广谱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其特点包括抗菌活性强、抗菌谱广、毒性低、不宜耐药等,且在与多种β-内酰胺酶结合时效果较为稳定,因此,临床常用于治疗多种重症感染病症,尤其是对于多重耐药菌群引发的感染,治疗效果较为理想临朐县海浮山医院山东潍坊 262605摘要: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属广谱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其特点包括抗菌活性强、抗菌谱广、毒性低、不宜耐药等,且在与多种β-内酰胺酶结合时效果较为稳定,因此,临床常用于治疗多种重症感染病症,尤其是对于多重耐药菌群引发的感染,治疗效果较为理想。
目前我国上市的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包括:美洛培南、亚胺培南、帕尼培南等。
本文阐述了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药动力学,并对药效学加以概述分析,目的是为临床抗生素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关键词: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感染;药效学;药动力学;临床应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研发,属于在沙纳霉素(也称硫霉素)基础上开发的一种新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经过研究发现,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与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其他类型的同属于β-内酰胺类的药物,具有一定的类似性,该抗生素应用过程中通过与细菌青霉素结合蛋白相互作用,从而使细菌细胞壁合成受阻,达到了杀菌作用[1]。
大多数情况下,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均耐受性良好,且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属于安全、强效、广谱的抗生素。
近年来,耐药性细菌的增加给临床治疗增加了难度,尤其是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报道,更是给临床抗感染治疗提出了挑战。
现就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药动学药效学与临床应用加以探讨。
1、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药学动力学和药效学分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具有以下特征,包括:第一、抗菌谱广:此类抗生素在抗革兰阳性菌及革兰阴性菌方面均具有良好效果,但在抗真菌方面无作用。
碳青霉烯类抗菌药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效果分析

碳青霉烯类抗菌药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效果分析【摘要】目的:研究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药理作用。
方法:选择我院于2019年5月—2020年5月间收治的74例重症肺部感染患者,经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平均分组后,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实验组则接受“常规治疗+碳青霉烯类抗菌药治疗”,根据患者的炎症指标变化以及临床总有效率来总结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的临床应用价值。
结果: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以及相关炎症指标显示,实验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碳青霉烯类抗菌药满足重症肺部感染患者的治疗要求,是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的有效方法,值得推广。
关键词:碳青霉烯类抗菌药;肺部感染;治疗效果;药理作用前言:碳青霉烯类抗菌药在临床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被认为是治疗严重感染类疾病的常见药物。
从当前临床经验来看,碳青霉烯类抗菌药主要可以分为美罗培南、帕尼培南、亚胺培南等几种,上述药物均具有满意的抗菌效果,且安全性得到保障[1]。
现为深入分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其药理作用,本文以74例肺部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资料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于2019年5月—2020年5月间收治的74例重症肺部感染患者,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对患者平均分组,其中实验组患者37例,男21例,女16例,年龄42-67岁,平均年龄(55.93±4.73)岁。
对照组患者37例,男20例,女17例,年龄41-69岁,平均年龄(55.91±4.70)岁。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经X射线检查发现肺斑片状阴影,痰培养发现致病菌;(2)患者对治疗方案依从性良好;(3)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支持。
排除标准:(1)患者参与本次研究前的14天内接受过其他抗感染治疗;(2)对药物已知成分过敏;(3)伴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
1.2方法两组重症肺部感染患者在入院后接受常规干预,包括雾化吸入、给氧、营养支持等。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临床应用与评价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临床应用与评价贡联兵【摘要】目的:评价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临床应用概况.方法:收集国内外相关文献,从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应用状况、有效性、安全性等方面进行分析评价.结果及结论: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目前已普遍应用于临床.【期刊名称】《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年(卷),期】2010(010)003【总页数】2页(P197-198)【关键词】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临床应用;评价【作者】贡联兵【作者单位】解放军第305医院,北京市,10001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78.11 概述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抗菌谱最广、抗菌活性最强的非典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因其具有对β-内酰胺酶稳定以及毒性低等特点,已经成为治疗严重细菌感染最主要的抗菌药物之一。
1.1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特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由青霉素结构改造而成的一类新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问世于20世纪80年代。
其结构与青霉素类的青霉环相似,不同之处在于噻唑环上的硫原子为碳所替代,且C2与C3之间存在不饱和双键;另外,其6位羟乙基侧链为反式构象。
研究证明,正是这个构型特殊的基团,使该类化合物与通常青霉烯的顺式构象显著不同,具有超广谱的、极强的抗菌活性,以及对β-内酰胺酶高度的稳定性。
对头孢菌素耐药菌仍可发挥优良抗菌作用。
细菌对该类药物不存在交叉耐药性,因而对革兰阳性菌、阴性菌及厌氧菌都有强大的抗菌活性。
1.2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作用机制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作用方式都是抑制胞壁黏肽合成酶,即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从而阻碍细胞壁黏肽合成,使细菌胞壁缺损,菌体膨胀致使细菌胞浆渗透压改变和细胞溶解而杀灭细菌。
哺乳动物无细胞壁,不受此类药物的影响,因而本类药具有对细菌的选择性杀菌作用,对宿主毒性小。
近十多年来已证实细菌胞浆膜上特殊蛋白PBPs是此药的作用靶位,尤其是PBP2的亲和力很强,阻碍细胞壁的合成,可使细菌迅速肿胀、溶解,而且其作用很少受接种菌量(pH5.5~8.5)的影响。
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

附件1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近年来,我国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在临床应用中出现了一些不合理现象,局部细菌对其耐药性呈明显上升趋势。
经相关领域专家屡次研究论证,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达成以下共识。
一、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在医治感染性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对需氧、厌氧菌均具有抗菌作用,特别是对多重耐药革兰阴性杆菌,如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肠杆菌科细菌具很强抗菌活性。
该类药物的临床适应证广,在多重耐药菌感染、需氧菌与厌氧菌混合感染、重症感染及免疫缺陷患者感染等的抗菌医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目前我国上市的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有5个品种: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帕尼培南、比阿培南和厄他培南。
厄他培南抗菌谱相对较窄,对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等非发酵糖细菌抗菌作用差;其他4个品种的药效学特性相仿。
亚胺培南、帕尼培南分别与西司他丁及倍他米隆组成合剂,后二者分别为肾脱氢肽酶抑制剂及近端肾小管有机阴离子输送系统抑制剂,并不起到抗菌作用。
二、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存在的问题〔一〕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临床使用量逐年上升。
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数据显示,自2022年我国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以来,我国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由2022年的59.4%降至2022年的36.8%,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同期由85.1 DDDs/100人·天降至49.7 DDDs/100人·天。
多数类别抗菌药物包含第三代头孢菌素、喹诺酮类的使用强度均呈下降趋势,而同期该监测网中心成员单位的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由1.83 DDDs/100人·天上升至3.28 DDDs/100人·天。
在局部地区存在个别品种应用过多或上升过快的现象。
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使用量增加的主要原因:1.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增多。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临床别离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总体呈上升趋势,因而选择该类药物的几率增加。
抗菌药物PK-PD临床应用策略宋景春

24-hr AUC/MIC and Peak/MIC Ratios
Correlation of serum pharmacokinetics with MIC (susceptibility) of an organism
Antibiotic concentration
Area under the curve to MIC ratio
内容简介
一、 抗菌药物的药代动力学 (pharmacokinetics, PK) 二、抗菌药物药效学 (Pharmacodynamics,PD) 三、抗生素PK/PD综合参数 四、PK/PD对不同类抗菌药物给药方案 的指导意义
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PK/PD)
方案
时间 浓度
组织 体液 感染 部位
cfu
对照组
实验组
PAE
Fig PAE表示清除抗菌药物后,实验组与对照组恢复对数生长期时 T
相当于细菌数目增加1 lg的时间
抗生素后促白细胞效应(PLAE)
指细菌与抗菌药物短暂接触后,产生非致死性 损伤,由于细菌形态改变,可增加吞噬细胞的识 别、趋化和吞噬作用,从而产生抗菌药物与吞噬 细胞协同杀菌效应,使细菌恢复再生长时间延长。 PLAE是抗生素体内PAE时间较长的主要机制。
MIC
Peak to MIC ratio
Time
24-hr AUC/MIC is correlated with outcome of infection, the magnitude required for success and MIC at which this Slide no occurs becomes the PD breakpoint
血浆清除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碳青霉烯类及青霉烯类主要品种
• 在欧美主要市场上市的碳青霉烯类1: – 亚胺培南:1986 – 美罗培南:1995 (AZ) – 厄他培南:2001 – 多利培南:2007(中国未上市,J&J) • 只在区域市场上市的碳青霉烯类2: – 帕尼培南/倍他米隆(克倍宁):1993(第一三共), 日本、中国、韩国 – 比阿培南:2002,日本、中国、韩国 • 青霉烯类:与碳青霉烯类不属于一类3 – 法罗培南:1997,日本、中国、韩国
亚胺培南
亚胺培南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抗菌 活性优于帕尼培南;亚胺培南能 对抗铜绿假单胞菌的外排作用
帕尼培南
帕尼培南对铜绿假单胞菌 的抗菌活性低于亚胺培南; 表达外排泵的菌株对帕尼 培南耐药
PUBMED上已发表的与亚胺培南 相关的文献有7000多篇,其中临 床研究近5000篇
帕尼培南已发表的文献仅 200多篇
2007年IDSA&ATS CAP指南
2007年中华医学会COPD指南
2005年IDSA SSTI指南
2005年ATS HAP指南 2005年日本CAP指南
2004年美国CAP医院共识报告
2003年IDSA腹腔感染指南
2003年IDSA CAP指南
2001美国胸科学会成人CAP指南
2002年SIS腹腔内感染指南
亚胺培南 VS 帕尼培南 亚胺培南 VS 美罗培南
国内: 亚胺培南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抗菌活性更强
• 国内数据显示,帕尼培南对铜绿假单胞菌的MIC90是亚胺培南的4倍
MIC90(mg/L)
18
N=52株
16
14
12
10 8
3倍
6
4.0
4
2
0
亚胺培南
16.0
帕尼培南
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帕尼培南借对247株临床分离菌的MIC值,并与其它抗菌药物进行对比。
亚胺培南已在全球100多个国家 帕尼培南仅在日本、中国
上市
和韩国上市
多国、多领域抗感染治疗指南始 终推荐亚胺培南为初始经验性抗 感染治疗的首选
大多数指南中提及到的碳 青霉烯类药物不包含帕尼 培南
• 目前在国内上市的第2类碳青霉烯类药物包括亚胺培南、美 罗培南和帕尼培南,与美罗培南和帕尼培南相比,亚胺培 南有何优势?
亚胺培南 VS 帕尼培南 亚胺培南 VS 美罗培南
亚胺培南与美罗培南的结构对比
亚胺培南
• 亚胺培南与美罗培南结构的差异主要体现在C1和C-2上连接的结构
美罗培南
• 与亚胺培南相比,美罗培南在C-1和C-2上的 结构为分别为1-β-甲基和吡咯烷-3-硫基
– 有研究认为,吡咯烷-3-硫基与药物的青霉素 结合蛋白(PBP)亲和力相关
2000年加拿大CAP治疗指南
2000年日本CAP指南
1999年中华医学会CAP指南
1998年菲律宾CAP指南
92年SIS腹腔感染指南
-------
多国、多领域抗感染治疗指南始药物不包含帕尼培南
对比项目 抗菌活性 循证医学证据 临床支持证据 上市范围 指南推荐
碳青霉烯类的比较:耐药机制
•
亚胺培南 美罗培南 比阿培南 厄他培南 帕尼培南
Am•pC/ESBL
﹣
﹣
﹣
﹣
﹣
•碳青霉烯酶
•(金属β-内酰胺酶等) ﹢
﹢
﹢
﹢
﹢
PBP亲和力降低
﹢
﹢
ND
﹢
ND
孔蛋白通道减少
﹢
﹢
•ND
ND
﹢
外排泵机制的上调 ﹣
﹢
ND
﹢
ND
• 目前在国内上市的第2类碳青霉烯类药物仅包括亚胺培南、 美罗培南和帕尼培南,与美罗培南和帕尼培南相比,亚胺 培南有何优势?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临床应用
宋金春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药学部
• 1970s,一种新 的β内酰胺类药 物—碳青霉烯类 诞生
• 碳青霉烯类药物 能广谱覆盖G-菌、 G+菌和厌氧菌, 对β内酰胺酶(包 括ESBL、 AmpC酶)稳定, 抗菌活性强
1.Mohammed I. El-Gamal et al. Current Topics in Medicinal Chemistry, 2010, 10, 1882-1897
• 根据药物的抗菌谱,碳青霉烯类药物可分为以下三类:
分类
抗菌谱
针对感染类型
药物
第1类
广谱抗菌药物,但对非发酵菌 如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的 社区获得性感染 抗菌活性有限
厄他培南
第2类
广谱抗菌药物,对非发酵G-菌 医院获得性感染 具有抗菌活性
第3类
广谱抗菌药物,对MRSA具有
抗菌活性
——
• 亚胺培南 • 美罗培南 • 帕尼培南 • 比阿培南 • 多利培南
时间(h)
西司他丁降低亚胺培南的水解,增加药物稳定性
• 亚胺培南水溶液在室温下每小时降解10%,西司他丁可减少亚胺培南水解 • 在室温37℃的环境下,亚胺培南-西司他丁药物稳定性>90%的时间可维持3h,
– 但数据显示,亚胺培南与美罗培南PBP亲和力 的差异主要表现为PBP3亲和力的不同,这一 差异更有利于亚胺培南(减少内毒素释放)
1.Mohammed I. El-Gamal et al. Current Topics in Medicinal Chemistry, 2010, 10, 1882-1897
PZ-601(药物尚在研发中)
1.Mohammed I. El-Gamal et al. Current Topics in Medicinal Chemistry, 2010, 10, 1882-1897
对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
• 碳青霉烯类对质粒介导的超广谱β• 内酰胺酶、染色体及质粒介导的头孢 • 菌素酶(AmpC酶)高度稳定; • 可被金属β-内酰胺酶水解灭活,造 • 成碳青酶烯类抗生素耐药;
13.何菊英等.中国抗生素杂志2003;28(1):26-31
亚胺培南是众多权威指南一致推荐的 起始经验性抗感染治疗的首选
2010年中国SAP共识
2010年IDSA粒缺伴发热指南
2009年英国CAP指南
09年SIS SSTI指南 2009年IDSA腹腔感染指南
2008年加拿大HAP指南
2008年亚洲HAP指南
1. Zhanel GG Drugs 2007; 67:1027-1052 2. Basetti M Curr Med Chem 2009;16:564-575 3. Schurek KN Expert Rev Anti infect Ther 2007;5:185-198
碳青霉烯类结构图
碳青霉烯类药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