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构造层次

合集下载

构造地质学复习资料

构造地质学复习资料

构造地质学复习资料1.绪论1.构造变形的场的基本类型:伸展构造,压缩构造,升降构造,走滑构造,滑动构造,旋转构造。

(伸、缩、升降、减、滑、旋)。

2.朱志澄将构造层次分为:表构造层次、浅构造层次、中构造层次、深构造层次。

其中表、浅构造层次为脆性破裂域,中深构造层次为塑形流变域。

2.沉积岩岩层构造1.构造的类型、成因、规模、和形态千差万别,但是从几何学看,基本可以归纳为:面状构造和线状构造。

2.面状构造的三大产状要素:走向、倾向、倾角。

(1)走向:1.走向线:倾斜平面与水平面的交线.2.走向:走向线两端所指的方向(相差180°)(2)倾向:1.倾斜线:倾斜平面上与走向线垂直的线。

2.倾向:倾斜线(下端)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所指的方向。

(3)倾角:倾斜平面与水平面的交角。

(4)视倾斜线:当剖面与岩层的走向斜交时,岩层与该剖面的交迹线。

(5)视倾角(假倾角):视倾斜线与其在水面上的投影线间的夹角。

(真倾角总是大于假倾角)3.沉积岩层的原生构造(1)原生构造:沉积、成岩过程中所形成的构造。

(2)次生构造:成岩之后,遭受地质作用变化后的构造。

(3)层理:由于岩石成分、构造和颜色的突变或者渐变所显示出来的一种成层构造。

4.原生构造鉴定岩层的顶低面(1)递变层理(韵律层理、粒序层理)递变层理的特点是:在一个单层中,从底面到顶面粒度由粗到细。

(下粗上细)(2)层面暴露标志:泥裂、雨痕泥裂:在剖面上呈“V”字型,开口示顶、尖端示底。

雨痕:凹面示顶,凸面示底。

5.倾斜岩层倾斜岩层露头界线复杂,表现为与地形等高线交切关系,并显示出一定的规律性,即在经过山脊和河谷时,均呈“V”字形态展布,即“V”字形法则。

相反相同(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反,露头线与等高线同向弯曲)相同相反(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一致,岩层倾角>地面坡角,露头线与等高线反向弯曲。

)相同相同(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一致,岩层倾角<地面坡角,露头线与等高线同向弯曲。

构造地质学(1.2.1)--圈层结构、构造层次

构造地质学(1.2.1)--圈层结构、构造层次
第二节 圈层结构和构造层
( 物质组分不同导致岩石力学性质的分层性 )
地球结构:
地壳 地幔 地核
地球系统:
大气式结构
1. 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的总和;
(大陆岩石圈和大洋岩石圈) (1) 地壳 :
上地壳—沉积岩、火山岩、 花岗岩、浅变质岩
中地壳—闪长岩类岩石、 片岩、片麻岩
下地壳—玄武岩、辉长岩、 深变质岩
(2) 上地幔:超基性岩类(莫霍面之下)
2. 大陆岩石圈:
异,
垂向成层,横向不均一: 厚度、密度、强度、地壳物理状态差
硅铝质 + 硅镁质。
层)
“ 三明治”结构: 上地壳—脆性(硬) 中地壳—塑性(软流层、壳内软
下地壳—刚性(硬)
3. 大洋岩石圈: 仅硅镁质
二、构造层次
温度递增引起岩石力学性质变化导致变形的 分层性
1. 构造层次:
同一次构造活动,在不同的深度形成不同 类型
的构造变形 。 因素:物质组分、温度、压力、流体等。
2. 构造层次的划分:
(1) 表层构造: < 1km 的地表,剪切作用,脆性变形 ( 断层
、褶皱 ) (2) 浅层构造:
1-8km ,褶皱作用,脆性变形 ( 褶皱、断层、节 理) (3) 中层构造:
8-15km ,强褶皱作用,塑性变形 ( 紧密褶皱、韧性剪切带 )
(4) 深层构造:
脆性破裂域
(脆性变形)
—— 塑性流变域
(塑性变形)

地质构造的四种类型

地质构造的四种类型

地质构造的四种类型
1.折叠构造:是指由于地壳中岩石层次的不同,受到水平方向的挤压力而产生的一种构造变形,其共同特征是岩层弯曲和形成凸起和凹陷。

常见的折叠构造有地皮褶皱和背斜。

2. 断层构造:是指地球表面或地壳内断层面上的岩石产生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的现象,其形成原因是地壳应力的作用。

断层构造可以分为正断层、逆断层和走滑断层三种类型。

3. 岩浆构造:是指地球表面或地壳内存在的岩浆活动所产生的各种构造形态。

岩浆构造主要包括火山、岩浆脉、熔岩台地、地堑等。

4. 活动构造:是指地球表面或地壳内因地壳运动而形成的各种构造形态。

活动构造包括地震、地质构造变形、地壳运动、地壳下降等。

以上四种类型的地质构造在地球历史和地质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 1 -。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常见的地质构造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常见的地质构造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常见的地质构造一、知识讲解1.常见的地质构造2.地质构造对地表形态的影响3.研究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地质构造在工程选址、找水、找矿等方面具有重要实践意义,可通过下图进行理解。

二、考点分析考向一 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1.某地理兴趣小组在一次野外考察中,选择了一条与考察区域总体构造线方向垂直的路线,观测出露的地层,记录了观测点的相关信息并绘制了考察路线地质剖面示意图。

下表为观测点相关信息表。

该小组绘制的考察路线地质剖面示意图应为( )表答案 C解析 根据表格信息,可以判断C -D -S -S -D -C 岩层年龄由新到老,然后由老到新,即中间老、两翼新,地质构造为背斜。

其中A 只是岩层倾斜,不能判断地质构造;B 岩层年龄顺序与题意不符,不正确;D 为向斜,不符合题意。

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图中①~⑧为岩层编号,其年代由老到新。

完成下题。

2.图中甲、乙两地有关地质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背斜岩层受到水平挤压成山B.甲-向斜槽部岩层向下弯曲成谷C.乙-背斜顶部受张力被侵蚀成谷D.乙-向斜上覆岩层差别侵蚀成谷答案C解析图中显示了岩层的新老关系和岩层运动的方向。

首先根据图示岩层的新老关系来判断地质构造名称。

甲处岩层中间新、两翼老,应为向斜,A选项错误;向斜槽部因受挤压比较坚实,不容易被外力侵蚀而保留下来,成为山地,B项错误;乙处岩层中间老、两翼新,为背斜,故D选项错误;背斜顶部因为受到张力的影响比较容易被外力侵蚀掉,成为谷地,故C选项正确。

考向二地质构造的判断及其实践意义下图为“某河谷地质、地貌剖面图”,图中地层年代由①到③变老。

图中阶地(用T表示,数字下标表示阶地的级数)指由河流作用形成的高出洪水位的阶梯状地貌。

此河段阶地主要由于地壳抬升形成。

完成3~4题。

3.对河谷处的地质构造类型和两侧地壳抬升幅度的判断,正确的是()A.向斜东侧大B.背斜东侧小C.向斜西侧大D.背斜西侧小4.矿产调查发现,在此河段的河床沙中有某种贵重金属矿产,但由于河水深不易开采。

地质构造详解

地质构造详解

地质构造定义1:地壳运动中岩层和地块受力后产生的变形和位移的形迹。

反映了某种方式的构造运动和构造应力场。

应用学科:电力(一级学科);通论(二级学科)定义2:在地壳运动影响下,地块和地层中产生的变形和位移形迹。

地质构造按其成因分为原生构造和次生构造。

应用学科:水利科技(一级学科);水利勘测、工程地质(二级学科);工程地质(水利)(三级学科)以上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地质构造是指地壳中的岩层地壳运动的作用发生变形与变位而遗留下来的形态。

地质构造因此可依其生成时间分为原生构造(primarystructures)与次生构造(secondarystructures 或tectonicstructures)。

次生构造是构造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组成地壳的岩层和岩体,在内外地质作用下(多为构造运动),发生变形和变位后,形成的几何体,或残留下的形迹。

地质构造因此可依其生成时间分为原生构造(primarystructures)与地质构造次生构造(secondary structures或tectonic structures)。

次生构造是构造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对象,而原生构造一般是用来判断岩石有无变形及变形方式的基准。

构造也可分为水平构造、倾斜构造、断裂和褶皱。

地壳或岩石圈各个组成部分的形态及其相互结合方式和面貌特征的总称。

地质构造的规模,大的上千公里,需要通过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的综合分析和遥感资料的解译才能识别,如岩石圈板块构造。

小的以毫米甚至微米计,需要借助于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如矿物晶粒变形、晶格的位错等。

贵州位于华南板块内,处于东亚中生代造山与阿尔卑斯-特提斯新生代造山带之间,横跨扬子陆块和南华活动带两个大地构造单元。

在已知1400Ma地质历史时期中经历了武陵、雪峰、加里东、华力西-印支、燕山-喜山等5个阶段。

雪峰运动奠定了扬子陆块的基底,广西运动使黔东南地区褶皱隆起与扬子陆块熔为一体,以后又经历了裂陷作用、俯冲作用,燕山运动奠定了现今构造的基本格局。

高中地理地质构造

高中地理地质构造

高中地理地质构造地质构造是指地球表面的地质现象和地球内部的构造特征。

地质构造的形成与地球的运动密切相关,它揭示了地球演化的规律和地球表面特征的形成原因。

地质构造可以分为内因性地质构造和外因性地质构造两大类。

本文将详细介绍高中地理地质构造的基本概念、分类、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一、地质构造的基本概念地质构造是指地球内外因素作用下,地壳和上地幔的构造特征,包括地壳的构造、地质体的形态、构造运动和构造形成的过程等。

地质构造控制着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水系等自然地理现象的形成和变化。

二、地质构造的分类1. 内因性地质构造内因性地质构造是指地壳内部的构造特征和动力学活动,包括地壳变形、地壳遗迹、构造运动等。

内因性地质构造主要是地震、火山活动、构造运动等造成的地质现象。

2. 外因性地质构造外因性地质构造是指由地表外力、气候效应、侵蚀和沉积等地质过程造成的构造特征,包括地貌、河流、湖泊、风化等。

外因性地质构造主要是由风、水、冰等外力造成的地质现象。

三、地质构造的特征地质构造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1. 地质构造是区域性的。

地球上的地质构造往往呈现出一定的空间分布规律,一个区域内的相似地质特征会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地质构造单元,如板块、地块等。

2. 地质构造是组合性的。

一个地质区域内常常存在多种类型的地质构造,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形成丰富的地质构造景观。

3. 地质构造是动力性的。

地质构造是地球内外力作用的结果,构造活动量大或小,构造运动迅速或缓慢,地形地貌的变化都与构造活动有关。

4. 地质构造具有时间性。

地质构造是地球演化的历史产物,构造形成的过程需要较长的时间,形成的结果也在不断演化和发展。

四、地质构造的形成原因地质构造的形成原因主要包括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

1. 内因内因包括地球内部的岩浆活动、构造运动和地球尺度的物质运动等。

内因构造是由地球自身的物质运动引起的,如地震、火山活动等。

2. 外因外因包括大气、水体、风、生物等地表的物质和作用力对地质构造的影响。

构造地质学——精选推荐

构造地质学——精选推荐

1.地质构造(构造形迹):指的是地质体(组成地壳的岩层和岩体)在地球内、外力地质作用下所发生的变形(形态变化与位置变化)。

2.构造层次:是指因向地下深处温度、压力升高引起岩石力学性质变化,从而导致在同一期构造变形中,不同深度各带的变形各具特点和规律,形成特征性构造。

于是,自地表至深层划分成不同的构造层次3.地球的圈层构造:是指地球内部在垂向上是成层,分为不同规模的圈层;各圈层的密度、强度、地球物理性质等互有差异。

各圈层的界面可以是渐变的,也可以是急变的,它们不仅是物质组成的分界面,也常常是构造活动面4.侧伏向与侧伏角当线状构造包含在某一倾斜平面内时,此线与该平面走向线间所夹之锐角即为此线在那个平面上的侧伏角,构成侧伏锐角的走向线的那一端的方位叫侧伏向。

5.倾伏向与倾伏角某一直线在空间的延伸方向,即某一倾斜直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所指示的该直线向下倾斜的方位,叫倾伏向;倾斜直线与其水平投影之间所夹锐角叫倾伏角。

6.盐丘:由于盐岩和石膏向上流动并挤入围岩,使上覆岩层发生拱曲隆起而形成的一种构造。

7.岩层由两个平行或近于平行的界面所限制岩性基本一致的层状岩体叫做岩层,由沉积作用形成的岩层叫沉积岩层。

8.岩层的产状岩层的空间产出状态,常采用岩层面的走向、倾向和倾角三个要素的数值来表示。

9.走向岩层面与水平面相交的线叫走向线。

走向线两端所指的方向即岩层的走向。

10.倾向层面上与走向垂直并沿斜面向下所引的直线叫真倾斜线,倾斜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所指的方向,就是岩层的真倾向,简称倾向。

11.倾角层面上真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的夹角。

12.视倾向在层面上凡与该点走向线不直交的任一直线均为视倾斜线,其在水平面上投影线所指的倾斜方向,叫视倾向或假倾向。

13.视倾角视倾斜线和它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之间的夹角,叫视倾角或假倾角。

14.真倾角岩层的倾斜线及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之间的夹角就是岩层的倾角,又称真倾角。

15.真厚度真厚度是指岩层顶、底面之间的垂直距离。

地层与地质构造第四节褶皱构造

地层与地质构造第四节褶皱构造
<1km的地表,剪切作用,脆性变形(断层、褶皱) (2)浅层构造:
1-8km,褶皱作用,脆性变形(褶皱、断层、节理) (3)中层构造:
8-15km,强褶皱作用,塑性变形 (紧密褶皱、韧性剪切带)
(4)深层构造: >15km,流变作用、熔融作用 (柔流、韧性剪切带、混合岩化)
脆性破裂域 ——
塑性流变域
一翼岩层倒转。
第四节 褶皱构造
2. 按纵剖面分类: (按枢纽产状分类)
倾伏向斜
水平褶曲: ❖ (枢纽水平)
❖ 倾伏褶曲: ❖ (枢纽倾伏)
倾伏背斜
地层界线平行延伸。
地层界线向一端 封闭弯曲。
A. 对称褶皱(直立) B. 等斜褶皱(直立) C. 不对称褶皱(倾斜) D. 倾伏褶皱(倒转) E. 平卧褶皱
第四节 褶皱构造
四. 褶曲判别(基本类型、按横剖面分类、按纵剖面分类)
判别步骤: 1. 首先按地层对称重复关系确定褶曲基本类型。
背斜:中间老,两边新。 向斜:中间新,两边老。 2. 再按两翼岩层产状确定褶曲横剖面分类 直立褶曲:两翼岩层倾向相反,倾角相等。 倾斜褶曲:两翼岩层倾向相反,倾角不等。 倒转褶曲:两翼岩层倾向相同,一翼产状为倒转。 3. 最后按地层界线确定褶曲纵剖面分类 水平:地层界线平行延伸。 倾伏:地层界线一端弯曲封闭。
的弯曲部分
❖ 拐点:褶皱面上相反凸向的转折点
第四节 褶皱构造
三. 褶曲分类:
❖ 1、按横剖面分类:横剖面上轴面和两翼岩层产状
❖ 直立褶曲:
轴面直立,两翼倾向相反,
倾角相等。
❖ 倾斜褶曲:
轴面倾斜,两翼
轴面倾斜,两翼倾向相同,
一翼岩层倒转。
❖ 平卧褶曲:
轴面水平,两翼岩层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质构造
构造层次
地壳内部不同深度处的变形性质与变形机制有明显差异的构造分层性
地质构造。

根据造山带中构造变形随深度而变化的规律,可将由地表至深处地壳的变形分为上部、中间、下部三个构造层次。

上部构造层次又称表构造层次,位于地壳浅表部分,主要发生脆性变形,主导变形机制是脆性剪切作用,是断层分布区;中间构造层次又称浅构造层次,其深度在约4公里至12~15公里,主要发生弹塑性变形,主导变形机制是弯曲作用,是等厚褶皱分布区;下部构造层次又称深构造层次,其深度约为12~15公里以下,主要发生塑性变形,主导变形机制是剪切作用和压扁作用,是相似褶皱并伴有广泛发育的劈理的分布区。

这个层次的下部物质韧性大大提高并接近熔融流变状态,发育韧性剪切带和不规则的柔流褶皱。

自地表向下,温度与压力均连续递增,岩石性质及其变形行为也相应变化,即由脆性向韧性转变,反映在变形性质与变形机制则自脆性变形向塑性变形的转变,进而达到固态流动变形,所以构造的分层性是客观存在的,而不同层次之间都还有过渡层存在。

3.制造,人为地造成某种气氛或局面。

《三国志·魏志·陈留王奂传》:“癸巳,诏曰:‘前逆臣钟会构造反乱,聚集征行将士,劫以兵威,始吐奸谋,发言桀逆,逼胁众人,皆使下议,仓卒之际,莫不惊慑。

’”
4.建造,用人工使原材料成为某种物品。

黄中黄《孙逸仙》:“惟土地者,非人力所构造,而天之赋与万民者也。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