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复习知识结构表解及阶段特征

通史复习知识结构表解及阶段特征
通史复习知识结构表解及阶段特征

通史复习知识结构表解及阶段特征

一、公元前3世纪以前的世界

1、结构表解

中国历史

夏商西周(前21世纪-前8世纪)春秋战国(前8世纪-前3世纪)

1、农业:原始农业发展,经历了刀耕火种、

耒耜锄耕、青铜农具三个发展阶段。

2、手工业:官营。养蚕缫丝世界最早。商周

青铜冶铸繁荣,司母戊鼎最为著名。商朝发明

原始瓷器。

3、商业: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

1、农业:铁犁牛耕春秋出现,战国推广。土地

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的含义。古代中国农业

经济的基本特点。

2、手工业:春秋晚期出现钢剑,战国铁农具推

广。丝织品品种多、产量大、质量高。古代中

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商业:打破官府控制,出现大商人(春秋末

范蠡被尊为商人祖师)。商业发展促进城市繁

荣,各主要诸侯国都城成为繁华商业城市。

1、西周的建立。

2、西周的宗法制、分封制。

3、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春秋时期各国变法(鲁国“初税亩”,齐国

管仲改革“相地而衰征”),公开承认土地私有。

2、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变法运动持续数百年(魏

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等),秦国商鞅变法

最为深刻,封建制度得以确立。

3、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和改革,改变了三

代的中央和地方行政制度,中央集权制开始形

成。

文艺:原始歌舞为后世戏曲起源。绘画以人物

肖像为主,有帛画和壁画。商代甲骨文表明汉

字已具有完整的体系。

1、思想:百家争鸣。孔孟荀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2、文化:《诗经》、《离骚》。战国绘画成熟。

3、科技:司南

世界历史

古代希腊(前9世纪-前4世纪中期)

古代罗马法的起源

(前6世纪-前3世纪)

雅典城邦工商业奴隶制经济高度发展,为其奴

隶制文明的高度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罗马法的起源。

1、前6世纪末共和国初期,只有习惯法。

2、前5世纪中期颁布的《十二铜表法》,标志

着罗马法成文法的诞生。

3、前3世纪中期以后,出现“万民法”。

1、希腊地理环境与城邦制度(前8-前6世纪

奴隶制城邦国家形成)对希腊文明的影响。

2、伯利克里时代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索伦

改革奠基,克里斯提尼改革确立,伯利克里改

革把雅典民主政治推向顶峰)。

3、雅典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对人的价值的阐述

2、阶段特征

(1)夏商西周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

①政治:血缘维系政治;尚未高度集权;等级制度严格;神权王权结合。

②经济:奴隶制经济发展繁荣。农业:生产工具有提高,奴隶集体劳动,井田制土地国有,实行贡赋制度。手工业:官营手工业,青铜时代。

(2)对比希腊国家起源时期的不同

①中国相对统一——希腊城邦制度,国家分裂;

②中国相对集权专制——希腊平民与贵族斗争,逐步走向民主;

③中国宗法血缘维系政治——希腊行政选取逐步取代血缘政治。

拓展: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是公共权力演化和蜕变的结果。在先秦古籍中,“天子”统治的区域称“天下”,诸侯的领地称“国”,卿大夫的采邑称“家”。秦统一后,其统治的地区称为“国家”。

我国古代“国家”这一概念来源于地域这一视角。

从这一视角来看,西周的“天下”和秦朝的“国家”各有特点:西周松散联盟、血缘政治;秦朝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有效控制。

同一时期希腊国家的特点:城邦,行政选区。

(3)春秋战国时期——奴隶社会瓦解,封建制度确立;社会大变革

①经济: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②政治:分封制瓦解,封建中央集权制度确立

③思想文化:百家争鸣

(4)对比这一时期东西放两次思想解放运动(百家争鸣,西方人文精神起源)

①同:

背景——经济发展,政治变革

人物——先哲辈出

思想——关注社会,关注人类

影响——思想解放,文化源头

②异:

经济——小农经济——商品经济

政治——专制趋势——民主政治

影响——专制护符——民主源头

二、公元前3世纪—公元13世纪的世界(上)

1、结构表解

中国历史

秦汉(前3世纪-公元3世纪)魏晋南北朝(3世纪-6世纪晚期)

1、手工业:东汉水排。瓷器成熟,出现白瓷。

2、商业:“市”的形成与发展(长安商业区和住宅区严格

分开,设令、长管理)。主要商业城市(汉代长安、洛阳、

临淄、宛、成都等大城市,发展为著名商业中心)。丝路开

通。

手工业:发明灌钢法。

1、秦始皇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

卿制、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2、汉初郡国并行。

3、汉代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1、思想:秦始皇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西汉董仲舒新

儒学。汉武帝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措施。

2、文艺:秦统一文字为小篆,篆、隶通行;东汉始创楷书。

绘画门类丰富,帛画于战国传承明显。汉赋。

3、科技:造纸术西汉发明、东汉蔡伦改进。

1、文艺:书法进入自觉发展阶段,

楷书完善、草书成熟,王羲之《兰亭

序》“天下第一行书”;士大夫画家活

跃,顾恺之(《女史箴图》)等有力推

动绘画发展。

2、科技:火药出现。

世界历史

古代罗马法的发展(前3世纪-公元6世纪)

1、古代罗马法的发展:①公元前3世纪初,罗马帝国境内自由民之间和非公民区别开始消失,

公民法和万民法之间的区别失去意义。②6世纪时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形成。

2、自然法:罗马法成熟。

2、阶段特征:

(1)秦汉时间——封建社会初步发展

经济:封建经济初步发展

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并加强;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并初步发展。文化:儒学成为正统,基本治国理念形成;科技文化世界领先,气势恢宏。(2)魏晋南北朝——封建经济、文化继续向前发展

三、公元前3世纪-公元13世纪的世界(下)

1、结构表解

中国历史

隋唐(6世纪晚期-10世纪初期)宋元(10世纪中期-13世纪晚期)

1、手工业:制瓷业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2、商业:“市”的形成与发展(市坊用围墙隔

开;白天定时开市、闭市;农村集市有了进一

步发展,有些发展成重要市镇);主要商业城

市(唐代长安、洛阳、扬州、益州商业繁荣,

以长安两市为最,西市胡风胡俗流行,出现柜

坊和飞钱;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设市舶

使专管对外贸易)

1、手工业:景德镇宋代著名,元代成为全国

制瓷中心,烧制出青花瓷。

2、商业:“市”的形成与发展(两宋市坊界限

被打破,店铺随处可设;早晚都可经营;四川

地区出现世界最早纸币交子);主要商业城市

(宋代:开封、临安;元代大都是政治文化中

心,也是繁华的商业大都市;杭州是南方最大

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泉州是对外贸易的重要

港口)

隋唐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度元(地方):行省制

1、文艺:唐诗(空前繁荣,名家辈出,作品

内容丰富,风格多样);楷书步入盛世,名家

名作迭出,欧体、颜体、柳体争奇斗艳;草书

大家张旭、怀素。绘画产生许多杰出画家和优

秀作品;莫高窟壁画盛极一时。

2、雕版印刷、火药用于军事。

1、思想:宋代形成新儒学即理学,代表有二

程、朱熹。

2、文艺:宋词;两宋宫廷画活跃;风俗画为

最大亮点,代表作《清明上河图》;元散曲。

3、科技: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管形火器出

现;罗盘针用于航海;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

展的贡献。

世界历史

中世纪的欧洲(约公元7世纪-13世纪)

2、阶段特征

(1)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繁荣

经济:封建经济繁荣

政治:中央集权制度完善;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对外开放。

思想文化:繁荣

(2)宋元时期——中华文明的又一高峰

经济:封建经济继续发展

政治:中央集权强化;民族大融合

文化:高度繁荣;世界领先;儒学理学化。

四、14-19世纪初的世界 1、结构表解

中国

历史

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的中国(14世纪中期-1840年)

经济

1、手工业:景德镇成为全国瓷都,明清发明五彩瓷和珐琅彩瓷;苏杭丝织业鼎盛;明朝中后期江南民营手工业出现稀疏的资本主义萌芽,清朝时缓慢发展。

2、商业:著名商帮(徽商、晋商);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重农抑商政策;海禁政策。

政治 1、明朝:废丞相(明太祖);设内阁(明成祖);内阁获票拟权(明宣宗) 2、清朝:雍正时设军机处 文化 1、思想:王阳明心学;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主张

2、文艺:明清小说;明传奇;京剧的产生与发展的历程;元明清士大夫文人画成就突出,写意画最能反映其风貌。

世界历史

14-16世纪的欧洲

17-19世纪的欧洲

经济

1、14、15世纪,意大利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2、1500年前后,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1、荷兰、英国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 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途径(在殖民

扩张和海外贸易的推动下,世界市场进一步拓

展)。 3、第一次工业革命。

1、《权利法案》的制定、责任内阁制的形成、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2、1787年宪法、联邦制的权力结构、美国共和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1、“文学三杰”薄伽丘、但丁、比特拉克的主要作品;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

涵义。 2、科技:伽利略为经典力学的创立和发展奠定

了基础。

1、启蒙运动思想家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的主要观点;启蒙运动队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启蒙运动的社会影响。

2、科技:牛顿创立经典力学体系;经典力学在近代自然科学理论发展中的历史地位。 2、阶段特征

(1)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封建制度逐趋衰落

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海禁政策阻碍社会进步。

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强化达到顶峰。 文化:儒学极端化;反封建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

(2)14-16世纪的西欧——资本主义在欧洲兴起,人和世界被发现的时代。

(3)17-18世纪的欧洲——近代化真正起步 经济:工业革命,工业化起步;世界市场扩大,世界联系进一步加强。

政治: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政治民主化起步。

思想:启蒙运动,思想逐步理性化。 文化:近代自然科学产生,认知观逐步科学化。 (4)明清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与同时期西方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对比

同:

背景:资本主义萌芽。

主张:反对专制,求民主。 影响: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异:

影响:有一定影响——思想解放。

性质:儒家思想的继承批判和发展——资产阶级性质。

经济基础:资本主义萌芽受阻——资本主义发展。

资本主义 进一步发展

宗教改革

文艺复兴

资本主义萌

(世界被发现) 新航路开辟

(人被发现)

五、19世纪初-19世纪60、70年代的世界

1、结构表解

中国历史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860年)

1、经济: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自然经济开始瓦解:“织”“耕”分离;近代工业出现

——外商企业)。

2、社会生活:西方生活方式开始传入,通商口岸的衣食住行等社会习俗开始变化。

1、鸦片战争与中英《南京条约》、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第二次鸦片战争;

2、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定都天京、《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1、林则徐“开眼看世界”;魏源与《海国图志》。

2、洪仁玕《资政新篇》。

世界历史

第一次工业革命和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的欧美(19世纪初-19世纪60、70年代)

1、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

2、第一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19世纪中后期一个统一的资本主义市场初

步形成)。

1、资产阶级代议制在欧洲大陆扩展: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

2、巴黎公社。

1、思想:《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大意义。

2、科技:蒸汽机的发明;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观点及其意义。

3、文艺:19世纪的浪漫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19世纪以来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美术。

2、阶段特征:

(1)近代早期的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

起步背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起步表现:

经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洋务企业创办,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思想文化——西学传入,开始向西方学习(技术)。

社会物质生活——服饰、饮食、交通等也开始近代化。

(2)自有资本主义时期的西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经济:工业革命,工业化;世

界市场初步形成,一体化。

政治:资产阶级代议制在全球

确立;社会主义运动兴起,并走上

联合。

科学:进化论,科学理论重大

突破。

文化:更加繁荣。

(3)中外近代化历程的比较

西方中国

背景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内力)列强侵略(外力)

过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批判封建思想—资产阶

级革命—工业革命

被侵略—引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学习西方

政治制度—彻底批判封建思想

领导和目的资产阶级

发展资本主义,建立和巩固资产阶级统治

地主阶级:维护清王朝统治

资产阶级:发展资本主义和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无产阶级: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阻力本国封建势力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实现近代化的前提是国家独立)

六、19世纪中晚期—20世纪早期的世界商品输

代议制拓

工人运世界市场初步形

资义制度全球确立

走向国际联

资本主义世界

体系初步形成

1、结构表解

时间、分

中国近代前期

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加

深(1861-1894年)

民族危机的加深和旧民主革命

的高潮(1895-1912年)

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和旧民主

主义革命的终结(1912-1919年)

中国历史经

1、经济:洋务派近代工

业的创办及其影响;民族

资本主义的产生。

2、社会生活:留美幼童

揭开“断发易服”序幕。

轮船、铁路、电报,近代

报刊出现。

1、经济:列强资本输出进一步

瓦解自然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初

步发展。

2、社会生活:维新派倡导、临

时政府颁布法令推进“断发易

服”、“废纸缠足”,改革传统婚

姻制度,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欢

迎。辛亥革命前近代铁路网络格

局奠定,汽车传入上海,航空业

开始。19世纪末20世纪初,电

话传入、电影业起步,报刊在唤

起民众方面启蒙作用重大。

1、经济:民国初期民族工业出

现“短暂春天”。

2、社会生活:改阳历,采用先

生、同志等称呼,城市婚丧仪式

简约文明,但农村传统风俗依

旧;公路修筑技术传入。

1、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黄

海海战、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

约》、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

争。

2、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

义、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民

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的历史

意义。

1、列强与北洋军阀公开勾结,

近代中国两大社会主要矛盾合

流,集中体现为中国人民与帝国

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的矛盾,中

国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孙中山维护工和民主的斗争

连遭挫败,资产阶级的旧民主主

义革命陷入困境。

3、随着民族工业短暂而迅速的

发展,中国无产阶级队伍发展壮

大,思想觉悟和斗争水平不断提

高,这为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

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为中

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阶级基

础。

1、严复、康有为、梁启超学习

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维

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

展进程中的作用。

2、孙中山三民主义;基本内容

及历史作用。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主要内

容、熊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

解放的影响。

世界历史

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垄断资本主义兴起(19世纪70年代—1918年)

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二月革命,《四月提纲》,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十月革命胜利的意义文

1、文艺:印象主义;电影的出现。

2、科技: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及其意义、量子论的提出与意义

2、阶段特征(1)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半殖民地

半封建化形成,近代化进一步向前发展。

近代化背景: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会形成并逐步深化。

近代化表现:

经济——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政治——政治民主化起步(从君主立宪到民主共和);孕育着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因素。

思想文化——从学习器物到学习制度再到学习思想文化。

(2)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西方——想垄断资本主义过渡,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经济:电气时代;重工业;垄断组织;资本输出;世界市场、世界体系。

政治:十月革命,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文化:科学发展,文化繁荣。

(2)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世界与中国

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输出,瓜分世界——中国民族危机加剧,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政治民主化起步。

七、20世纪上半期的世界(1919-20世纪50年代初)

1、结构表解

时间、分期

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中共创建、大革命

(1919-1927年)

土地革命(1927-1937

年)

抗战(1937-1945年)

解放战争(1945-1949

年)

中国历史经

1、经济:欧洲列强卷

土重来,加紧侵略,民

族资本主义萎缩。

2、社会生活:汽车在

各大城市成为权贵、富

商代步工具,经济航线

开通、民航业拉开序

幕;20年代中国电影

业迅速发展。

1、经济:国民政府前

十年民族工业较快发

展。

2、社会生活:电影成

熟,《渔光曲》获国际

声誉;《义勇军进行曲》

传唱;《红色中华》《中

央日报》针锋相对。

1、经济:抗战时期民

族工业遭受沉重打击。

2、社会生活:《新华日

报》《解放日报》创刊。

1、经济:解放战争时

期民族工业陷入绝境。

2、社会生活:国民政

府政治腐败、民生凋

敝,重工业薄弱,公路、

铁路、民航业发展缓

慢。

3、40年代国统区左翼

电影发达。

1、五四运动、中共“一

大”和“二大”。

2、国民革命运动中的

国共合作、北伐战争。

1、南昌起义。

2、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的建立。

3、红军长征、遵义会

议。

1、九一八事变、七七

事变、南京大屠杀、侵

华日军发动的细菌战

和毒气战的罪行。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的建立、正面战场的抗

战、敌后抗日斗争。

3、抗日战争的胜利及

其历史低位。

1、挺进大别山、三大

战役。

2、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3、新民主主义革命胜

利的意义。

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

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马

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

发展的重大意义。

工农武装割据的论著

和思想主张

新民主主义的论著和

思想主张(表明毛泽东

思想已经形成完整理

论体系,中共七大毛泽

东思想被确定为党的

指导思想。)

毛泽东社会主义革命

和建设方面的论著及

思想主张,毛泽东思想

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

影响。

世界历史

20世纪20年代的世界 大危机和二战(1929-1945年) 战后初期的世界(1945-50年

代初)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

2、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与作用。

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内容、特点、影响。

2、“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以及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布雷顿森林体系”、《关贸总协定》

美苏两级对峙格局的形成:雅

尔塔体制、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和华约;德国、朝鲜的分裂和古巴导弹危机。

化 1、电子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明和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2、20世纪西方文学和苏联文学;现代主义美术的代表作。

3、卓别林是“无声片”时代最富盛名的艺术家;苏联电影迅速发展;1927年、1935年有声、

彩色电影分别问世。

2、阶段特征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2)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两种社会制度、两条现代模式竞争共处 两条现代化道路的经验和教训:

苏联:利用市场商品货币价值规律建设社会主义;集中国家力量优先发展中工业。

美国:市场与计划相结合;兴办公共工程;关注民生;建立福利

国家。

教训:不能统得过死,也不能

自由放任;计划于市场相结合,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等等。

时间 主要矛盾 斗争主题 中共创建

1919-1923年

创建中国共产党

国民大革命 1924-1927年 国共——北洋军阀 国共合作,北伐战争

国共政权对峙 1927-1937年 国——共

工农武装割据,战略转移 抗日战争 1937-1945年 中华民族——日本帝国主义 国共合作,;两个战场,共同抗战

解放战争

1945-1949年

国——共

打败国民党政府,赢得解放

八、20世界下半期的世界(20世纪50年代-21世纪初)

1、结构表解

时间分期

现代史上的中国(1949-21世纪初)

过渡时期(1949-1956年)探索、曲折(1956-1978年)新时期(1978-21世纪初)

中国历史经

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

三大改造

经济: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大

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经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

容及其意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国有企业改革;创办经济特区、兴

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

开发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对外

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2、社会生活:电视普及;20世纪

90年代中国接入互联网之后,互联

网在中国的发展势头方兴未艾。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第

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

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国共产

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

制度的建立与发展、民族区域

自治制度的建立。

2、建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文革”对民主与法制的践踏。

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

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

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对国际关

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1、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建设的

主要成就、“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

2、“一国两制”的构想;香港、澳

门的回归;海峡两岸关系。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联合国和地

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大外交活动及

其国际国内意义。

1、思想:建国后,毛泽东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中国建立社会主

义制度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富有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理

论。其思想精髓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2、科技:两弹一星(导弹、原子弹、人造卫星);袁隆平的杂交

水稻。

1、思想: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理论的基本的内容及其指导意

义。

2、科技:载人航天等领域成就巨大。

时间分期

21世纪下半期的世界

五十至七十年代初七十至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以来

世界历史经

1、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二战后美国和联邦德国等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

展的原因、主要表现以及经

济政策的变化。

2、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内

容。

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欧共

体的形成、日本崛起为经济大国、

中国的振兴。

1、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趋

势: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

经济合作组织。

2、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贸

易组织的由来和发展、世贸组织在

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中

国加入世贸组织。

3、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经济全

球化进程中的问题。

美苏两级对峙格局的形成:

雅尔塔体制、杜鲁门主义、

马歇尔计划、“北约”和华

约;德国、朝鲜的分裂和古

巴导弹危机。

1、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欧

共体的形成、日本崛起为经济大国、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中国的振兴。

2、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的主要内容

和后果。

苏联解体、世界国际化趋势的加强、

多极化趋势加强对世界历史发展的

影响。

1、文艺:20世纪西方文学和苏联文学。

2、科技:电子计算机、互联网(因特网)诞生

2、阶段特征

(1)新中国成立以来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社会主义曲折发展;资本主义呈现新变化;两极格局演变,多极化趋势加强;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二战后初期:

政治:雅尔塔体制形成,两极格局形成,冷战时代开始。 经济:美国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20世纪六七十年代:

经济:从黄金时代到滞涨时代;欧日崛起,资本主义世界三足鼎立;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 政治:新兴力量崛起,多极化趋势出现;有力冲击两极格局。 20世纪90年代以来:

政治:苏联解体,社会主义严重挫折;两极格局解体;多极化趋势加强;一超多强局面。 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经济全球化趋势。 (3)世界格局演变与中国对外关系的调整

冷战、两级对峙格局形成——中国“一边倒”。

美苏争霸开始——中苏关系恶化;苏攻美守——中美关系改善。

两极格局结束——不结盟。

(4)中国与第三次科技革命及经济全球化

“一边倒”及五十至七十年代的“左”倾错误,中国丧失了发展机遇;中国自力更生在国防高科技建设方面取得突破。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全面对外开放,引进外国技术,加入世贸组织,全面融入世界。

阶段 建国初期 曲折 新时期 时间 1949-1956年

1956-1976年

1978年以来 阶

段特征 政治

起步

曲折 发展完善 经济

恢复,起步 曲折 发展 外交 起步

突破 调整 服饰 列宁装、干部服、布拉吉 军装、干部服

丰富多彩

新课标高考通史复习历史阶段特征和知识整合(全套)

2011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通史资料全套整理 历史阶段特征及知识整合 第1讲中国古代史 ●注:政治包括社会形态、社会矛盾、制度建设、民族关系或中外关系、军事斗争和对外政策;经济包括经济形态、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发展动力、经济各个领域的表现、经济制度、政策;思想文化包括重大思想运动、教育、科技、文艺等,以下问题同上。 总特征: 政治:奴隶社会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经济: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手工业、商业发达;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 思想文化: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古代科技文化世界领先 对外关系:由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一、先秦时期: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先秦时期((前2070年—前221年)) 阶段特征:先秦是指我国秦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经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 ㈠夏商周时期(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 【具体史实】 1、政治上: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鼎盛,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西周确立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奴隶社会强盛。,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占卜)、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经济上: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发生变化。石器助耕,青铜器在农业很少使用;简单协作;(1)农业:实行井田制;耕作方式:青铜中耕但仍以石器锄耕为主;大禹治水; (2)手工业:商朝已有织机,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妇工;以“青铜冶炼”为主的官营手工业产生,青铜时代(代表礼制、权力和秩序);陶向瓷过渡; (3)商业:职业商人和最早货币出现;工商食官; 3、文化上:以甲骨文和青铜器制造为代表的商文化在古代世界占有特殊的地位;最早文字商代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周朝金文;宫廷舞蹈;礼乐文化;《诗经》的内容;绘画:从萌芽走向成熟关键期;夏朝历法《夏小正》。 ㈡、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总特征】:政治: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分封制逐步瓦解,县制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 经济:生产力得到显著的发展,封建经济形成和初步发展; 思想:思想和科技繁荣,奠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具体史实】 1、政治: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周天子势力衰微,诸侯割据争霸,分封制破坏;诸侯各国纷纷变法,商鞅变法建立县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封建社会形成;选官制度:世官制 2、经济: 农业: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生产力得到显著的发展,封建经济形成和初步发展;男耕女织的农耕经济(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特点;农业技术:精耕细作;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使用;土地制度: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井田制逐步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确立;经济政策:商鞅变法确立重农抑商政策,奖耕织;兴修水利:都江堰、郑国渠; 手工业:商鞅变法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铁器的出现和推广;以冶铁业为主的私营手工业产生。陶向瓷过渡;出现钢剑; 商业:私商出现,打破“工商食官”局面;市井、商业都会形成;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商业繁荣。 3、文化: (1)思想百家争鸣,以儒、墨、道、法为代表诸子百家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法家思想符合社会发展需要,成为各国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高中政治全套知识点整理

高考政治全套知识点总结 必修1经济生活 1、商品的含义?商品的基本属性?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的基本属性是使用价值(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和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2、货币的含义?货币的本质?货币的基本职能? 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是货币。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货币本身有价值,是商品,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形式是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和流通手段(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形式是只能用现实上的货币,而不能用观念上的货币)。 3、货币流通规律?公式? 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量*价格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 货币流通速度货币流通速度 4、我国为什么要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 (1)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2)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 (3)有利于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4)有利于世界金融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5)有利于实现扩大就业,缓解我国的就业货币流通次数货币流通次数 5、汇率的含义?什么叫外汇汇率升高和外汇汇率跌落? 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的汇率升高;反之,则说明外币汇率跌落。压力; (6)有利于实现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等宏观经济目标。 6、供求对价格的影响? 供不应求,价格升高---------卖方市场供过于求,价格降低---------买方市场 7、价格和价值的关系?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8、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称正比,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9、价值规律的内容和形式?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10、价格变动会产生哪些影响? (1)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①一般说来,价格上升,购买减少;价格下降,购买增加。 ②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 小,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③消费者对既定商品的需求还会受到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互为替代品的价格变动对双方的影 响是同向的,互补商品的价格变动对双方的影响是反向的。 (2)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①调节生产②提高劳动生产率③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11、影响消费的因素有哪些? 消费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是居民的收入和物价水平。还有商品的性能、质量、外观、包装、广告等,还有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因素和社会变化规律等。

人教版高中历史高考必修一知识结构图

讲学稿()世界史知识结构与框架(必修一部分) 年级:高三学科: 历史主备人:杨臣时间: 2016年10月23日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导课: 一、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①地理:希腊地理环境的特点及对雅典民主政治形成产生重大影响; (1)形成的历史条件③经济:商品经济发达,有利于平等互助、自由、民主观念形成 ②政治前提:城邦政体孕育古代希腊民主的摇篮; 城邦的特点:小国寡民、独立自主 背景:贵族与平民矛盾尖锐,工商业奴隶主崛起。 颁布“解负令”,债务奴隶重获自由 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措施颁布财产等级制度,将公民分为四个等级 古①梭伦改革恢复公民大会 希 (公元前六世纪初) 改革国家权力机构新设“四百人会议” 腊设立陪审法庭 的评价: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 民(2)雅典民主政治演变过程 主②克里斯提尼改革(公元前六世纪末)——雅典民主的确立 制 A除十将军外,以抽签方式产生各级官职 度③伯里克利时代民主政治 B民主政治的主要机构:公民大会、五

(“黄金时代”)百人会议、陪审法庭。 C公职津贴。 意义: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3)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点:主权在民、轮番而治、公民平等、法律至上 早期习惯法:贵族担当法官,随心所欲解释法律, 平民利益受损 ①习惯法到成文法标志:《十二铜表法》公元前五世纪中期 成文法诞生特点:内容广泛,条文清晰 评价:贵族对法律随意解释受到限制, 平民利益得到保护 古 代时间:罗马共和国时期 罗马(1)罗马法的发展演变公民法使用范围:罗马公民 的缺陷:有明显的狭隘性 法②公民法到万民法形成时间:由共和国到帝国过程中(三世纪)律适用范围:罗马帝国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 万民法作用:使法律有了更大的适用范围 成为巩固罗马统治的重要工具 ③民法大全时间:六世纪;意义:罗马法律体系最终完成 ①地位:欧洲历史上第一部叫系统的法律体系 ②积极意义:a对罗马:稳定社会秩序,保护统治阶级利益 (2)罗马法的评价 b调节社会矛盾,稳固帝国统治 ③影响后世:a对近代欧美国家文法和同法制度产生影响 b成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推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思想武器 ④局限:a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并非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通史复习知识结构表解及阶段特征

通史复习知识结构表解及阶段特征 一、公元前3世纪以前的世界 1、结构表解 中国历史 夏商西周(前21世纪-前8世纪)春秋战国(前8世纪-前3世纪) 经 济 1、农业:原始农业发展,经历了刀耕火种、 耒耜锄耕、青铜农具三个发展阶段。 2、手工业:官营。养蚕缫丝世界最早。商周 青铜冶铸繁荣,司母戊鼎最为著名。商朝发明 原始瓷器。 3、商业: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 1、农业:铁犁牛耕春秋出现,战国推广。土地 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的含义。古代中国农业 经济的基本特点。 2、手工业:春秋晚期出现钢剑,战国铁农具推 广。丝织品品种多、产量大、质量高。古代中 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商业:打破官府控制,出现大商人(春秋末 范蠡被尊为商人祖师)。商业发展促进城市繁 荣,各主要诸侯国都城成为繁华商业城市。 政 治 1、西周的建立。 2、西周的宗法制、分封制。 3、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春秋时期各国变法(鲁国“初税亩”,齐国 管仲改革“相地而衰征”),公开承认土地私有。 2、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变法运动持续数百年(魏 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等),秦国商鞅变法 最为深刻,封建制度得以确立。 3、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和改革,改变了三 代的中央和地方行政制度,中央集权制开始形 成。 文 化 文艺:原始歌舞为后世戏曲起源。绘画以人物 肖像为主,有帛画和壁画。商代甲骨文表明汉 字已具有完整的体系。 1、思想:百家争鸣。孔孟荀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2、文化:《诗经》、《离骚》。战国绘画成熟。 3、科技:司南 世界历史 古代希腊(前9世纪-前4世纪中期) 古代罗马法的起源 (前6世纪-前3世纪) 经 济 雅典城邦工商业奴隶制经济高度发展,为其奴 隶制文明的高度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罗马法的起源。 1、前6世纪末共和国初期,只有习惯法。 2、前5世纪中期颁布的《十二铜表法》,标志 着罗马法成文法的诞生。 3、前3世纪中期以后,出现“万民法”。 政 治 1、希腊地理环境与城邦制度(前8-前6世纪 奴隶制城邦国家形成)对希腊文明的影响。 2、伯利克里时代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索伦 改革奠基,克里斯提尼改革确立,伯利克里改 革把雅典民主政治推向顶峰)。 3、雅典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文 化 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对人的价值的阐述

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框架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知识结构 1、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是什么? 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和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

上的体现。 2、早期政治制度特点: ①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血缘)色彩(主要);②有很强的专制性;③具备继承性和发展性;④神权与王权相结合;⑤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背景:明清时,中国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地主阶级更加腐朽,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目的:稳定和巩固封建统治,加强皇权 原因: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布政司、都指挥司、按察使司)分管地方行政、军政、 监察,隶属中央部门,地方权集中央, 废宰相制宰相职权扩大,妨碍皇权高度集中。明丞相胡惟庸骄横跋扈,擅权专恣。 同时也鉴于元宰相权力太大,导致社会动荡 时间:1380年明太祖废中书省、丞相制,权分六部 评价:君主专制加强,防止了宰相专权,但更易导致决策失误和暴政, 当君主无能或不理朝政时,更易导致权臣或太监乱政 原因:宰相制度废除,皇帝政务繁多,无力应付 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 创内阁:过程成祖:阁臣获得参决机务的权力,内阁制度正式确立 宣宗:阁臣又获得票拟权 后来:内阁地位日益提高。首辅权压众臣 性质: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评价: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 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阁臣的升降和职权的大小,完全取决于皇 帝的旨意。因此,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阁权不同于相权, 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原因:皇权受到议政王大臣会议很大的限制 康熙帝:设南书房影响:与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并立,最终集权于皇帝 特点:简(机构人员)、速(办事效率)、密 职责:商议军国大事,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雍正帝:设军机处:人员组成:皇帝亲信的满汉官员 性质:由最初的暂设的军事机构,逐步发展辅助皇帝处理 政务的中枢机构 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也加 强了中央集权 利: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统一和社会安定,封建经济发展,民族融合政治上:专制独裁易导致决策失误和暴政,权臣乱政;助长因循守旧之风,官僚主义盛 行,人浮于事,腐败成风;地方没有一定的自主权,不能有效的治 理;人民受到沉重的政治压迫 影响:弊:经济上:使之发展缓慢,妨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思想文化上: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不利于民主科学思想的产生与发展总之,极大地妨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从此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从而埋下日后被动挨打的祸根 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有何主要特点? ①专制中央集权制历经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从未中断,源流分明,沿革清晰;②以君权为中心,权力高度集中;③人治高于法治;④统治机构设置完备,统治网络严密周全;⑤宗法关系的残余影响深远;⑥儒家思想是君主专制的理论基础

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框架

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 框架 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总体知识框架 第一单元 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定义: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产品。 文化的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内涵与特点特点是人们的一种素养:后天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逐步培养出来。 是一种精神现象,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①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实质),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 过程中在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文化的力量②文化的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 史中。(1.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是综合国力繁荣的重要体现。 2.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脊梁) 文化与相互影响(经济是基础,起决定作用;文化反作用于经济) 文经济相互交融(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科技作用↑文化生产力作用↑ 化文化与相互影响(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反作用于政治) 的政治经济文化与相互交融(文化与民主政治交融;与国际政治交融) 作政治 [民主与法制建设发展;世界反文化霸权主义]

用地位: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措施:我国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 文化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综合国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意义/作用: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 为综合国力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根源: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表现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文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化特点潜移默化(过程)(影响思想和行为) 对深远持久(效果)(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人优秀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的文化增强人的精神力量①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 影塑造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②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 响人生和健康素质等各方面得到全面提高。 ③优秀文化对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结构图75586

精品文档考试教学资料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夏朝:“家天下”制度的形成 商朝: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 诸侯的权利:1、在封疆内可对卿大夫再分封 2、职位世袭 3、设置官员 4、建立武装 (1)分封制 5、正派赋役 早期政治制度诸侯的义务:1、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 2、镇守疆土 3、随从作战 4、缴纳贡赋 5、召见述职 (夏商周时期) (宗法制和分封制关系:互为表里) 西周政治制度 ①含义: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2)宗法制②特点:a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持政治等级 b最大的特点:嫡长子继承 制 c大宗和小宗是相对的,且有双重关系 (嫡长子与其他之后再血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是君臣关系) ③影响: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 稳定和团结。 御史大夫 建立:秦朝:皇帝制→中央官制丞相→郡(守)→县(令)→乡(里) 太尉 古郡国、郡县并存(封国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但有时与朝廷对抗)代①汉朝 推恩令(是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中②唐朝:节度使制和藩镇(削弱中央集权) 国(1)中央集权军事:兵权收归中央;各地调派精兵,充当中央禁军 ③宋朝行政: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置通判负责监督 财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管理 ④元朝: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的 政①汉朝:内外朝制度(加强军权) 治②唐朝:三省六部制中书(拟)门下(审)尚书(执) 制演进与强化(2)君主专制③宋朝:分割相权:军事、行政、财政→(加强军权) 度中央集权制度(汉至清)④元朝:中书省(削弱军权) (秦朝至清朝) 汉:察举制

高考历史通史复习知识梳理.pdf

高考历史通史复习知识梳理 古代中国 专题一:先秦时期 阶段特征 先秦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国家产生和完善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民族形成和 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 政治:(1)启以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西周确立嫡长子继承制,传承制度臻于完善。(2)夏、商时期初步建立地方管理制度。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这种以宗法制为基础的政治制度,把国家管理与血缘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扩大了统治区域,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3)中央和地方权力秩序的确立和不断完善,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也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春秋战国时期,争霸战争和各国变法,打破了旧的权力秩序,分封制逐渐崩溃。 经济:(1)农业经历了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青铜时代和铁犁牛耕等阶段,农业耕作方式不断改进并趋于成熟;土地制度经氏族公社公有到夏、商、西周时期的国有(井田制),再到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2)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后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夏、商、西周时期为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官营、民营、家庭三种经营形态,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技术不断进步。 (3)商业出现,并逐渐由官府垄断走向民间。 思想文化:“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在文学领域,诗歌是当时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形式(《诗经》、楚辞); 文字产生,商朝的甲骨文已是较为成熟的文字。 专题二:秦汉时期 阶段特征 秦汉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 政治:随着秦汉大一统专制主义帝国的建立,以皇权独尊为核心的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大一统的政体,需要大一统的思想。秦崇尚法家思想;西汉初年一度崇尚黄老思想,到汉武帝采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经济:封建经济初步发展。秦代,度量衡、货币的统一,为国家统一和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但秦的暴政又极大地破坏了社会生产力。西汉初期的休养生息政策为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精耕 细作技术日益成熟。 思想文化:文学方面,汉赋是这个时期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文学形式,科技方面,出现了许多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医学、造纸术、地动仪是主要标志;思想方面,从秦始皇“焚书坑儒”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在受到打击后实现了复兴,并开始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专题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时期 阶段特征 魏晋南北朝:这是我国封建国家的大分裂和民族融合时期。(1)政治:南方氏族地主占有特殊地位,是南方割据政权的社会基础;北方少数民族大量迁入中原地区并建立政权,民族融合加强;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2)经济:北方战乱,生产遭到破坏,但也有短暂恢复期;北方大批农民南迁,带来了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使南方生产水平不断提高;长期分裂、战乱导致商品经济水平低。(3)文化: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和体现民族大融合的特色。在农学、数学、思想、 书法、绘画方面都有突出成就。 随唐:这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1)政治:国家统一,疆域辽阔,社会安定,政治清明,典章制度先进完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进一步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2)经济:随和唐前期实行均田制和

高中历史-通史资料-全套整理【修订版】

高考历史通史资料全套整理 历史阶段特征及知识整合 第1讲中国古代史 ●注:政治包括社会形态、社会矛盾、制度建设、民族关系或中外关系、军事斗争和对外政策;经济包括经济形态、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发展动力、经济各个领域的表现、经济制度、政策;思想文化包括重大思想运动、教育、科技、文艺等,以下问题同上。 总特征: 政治:奴隶社会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经济: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手工业、商业发达;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 思想文化: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古代科技文化世界领先 对外关系:由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一、先秦时期: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先秦时期((前2070年—前221年)) 阶段特征:先秦是指我国秦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经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 ㈠夏商周时期(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 【具体史实】 1、政治上: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鼎盛,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西周确立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奴隶社会强盛。,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占卜)、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经济上: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发生变化。石器助耕,青铜器在农业很少使用;简单协作;(1)农业:实行井田制;耕作方式:青铜中耕但仍以石器锄耕为主;大禹治水; (2)手工业:商朝已有织机,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妇工;以“青铜冶炼”为主的官营手工业产生,青铜时代(代表礼制、权力和秩序);陶向瓷过渡; (3)商业:职业商人和最早货币出现;工商食官; 3、文化上:以甲骨文和青铜器制造为代表的商文化在古代世界占有特殊的地位;最早文字商代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周朝金文;宫廷舞蹈;礼乐文化;《诗经》的内容;绘画:从萌芽走向成熟关键期;夏朝历法《夏小正》。 ㈡、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总特征】:政治: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分封制逐步瓦解,县制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 经济:生产力得到显著的发展,封建经济形成和初步发展; 思想:思想和科技繁荣,奠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具体史实】 1、政治: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周天子势力衰微,诸侯割据争霸,分封制破坏;诸侯各国纷纷变法,商鞅变法建立县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封建社会形成;选官制度:世官制 2、经济: 农业: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生产力得到显著的发展,封建经济形成和初步发展;男耕女织的农耕经济(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特点;农业技术:精耕细作;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使用;土地制度: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井田制逐步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确立;经济政策:商鞅变法确立重农抑商政策,奖耕织;兴修水利:都江堰、郑国渠; 手工业:商鞅变法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铁器的出现和推广;以冶铁业为主的私营手工业产生。陶向瓷过渡;出现钢剑; 商业:私商出现,打破“工商食官”局面;市井、商业都会形成;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商业繁荣。 3、文化: (1)思想百家争鸣,以儒、墨、道、法为代表诸子百家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法家思想符合社会发展需要,成为各国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高考历史通史复习知识要点总结

高考历史通史复习知识要点总结 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阶梯界线主要地形海拔一昆、祁、横高原、盆地4000米以上二↓三大高原、三大盆地1000-2000米三雪、巫、太、大三大平原、三大丘陵500米以下第三级阶梯向东,是我国大陆向海洋自然延伸的部分,是属于我国的近海大陆架,它包括渤海、黄海的全部,东海的大部分和南海的一部分。大陆架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石油、天然气)、海洋生物资源和化学资源等。⒉ 地势意义:――水汽输入、水运沟通、水能丰富(即“三水”)地势决定河流流向,有利于海洋上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形成降水;使我国许多大河滚滚东流,沟通东西交通,方便沿海和内地的经济联系,同时阶梯交界处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但不利航运。[补充]位于我国一级阶梯和二级阶梯交界线上的水电站主要有:黄河的龙羊峡、刘家峡、李家峡等,长江及其支流上的龚嘴、二滩等;位于我国 二、三级阶梯上的水电站有:黄河的小浪底等,长江上的三峡、葛洲坝等,西江上游的天生桥、龙滩、岩滩等。⒊ 地形特点:――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五种基本类型都有,但以山地33%为多,高原26%,盆地19%,平原12%,丘陵10%,山区即包括山地、丘陵、崎岖高原部分占三分之二。意义:①有利影响:地形多种多样,为我国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如平原具有发展种植业的优势,高原具有发展畜牧业的良好

条件,山区在发展林业、副业、旅游业和采矿业等方面具有优势。(我国山区面积广大,森林、矿产、水力、旅游资源丰富,所以在山区应大力发展林业,采矿业及旅游业。)②不利影响:山区多,平原少,也给大规模商品化生产、生产管理带来了困难;同时,山区由于地形崎岖,交通闭塞,经济文化常常相对落后,并造成耕地资源不足。总结:不同的地形区有不同的自然条件,利用方式也不同。如湿润半湿润的平原适宜发展耕作业;山区适宜发展林业、畜牧业和旅游业;干旱、半干旱的平原、高原则适宜发展畜牧业;干旱、半干旱区只有在有水灌溉的绿洲区、平原区才可发展种植业。⒋ 主要山脉:(落实到地图上)⑴东北--西南走向,最西列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中间-列是长白山-武夷山;最东列是台湾山脉,其主峰玉山是我国东南沿海最高的山峰。⑵东西走向,最北列是天山-阴山;中间-列是昆仑山-秦岭;最南列是南岭。[注意]秦岭是划分我国南方与北方的重要地理界线。秦岭南北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差异。 ⑶西北-东南走向,主要有阿尔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等。多在我国西部。 ⑷弧形山系,是世界最高山脉喜马拉雅山,其主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米,为世界最高山峰,位于中国与尼泊尔交界处。⑸南北走向,主要有贺兰山、横断山脉等。[注意]横断山脉是由许多列南北走向的平行山脉组成。它们由北向南地势逐渐降低,

中国近代史通史复习提纲详细版

2018 中国近代史提纲 概况 1. 三条线索 (1)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①第一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双半社会开始形成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双半程度进一步的加深 ③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双半程度大大加深 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双半社会最终形成 ⑤1901-1949 中国双半社会性质不断深化 (2)中华民族不断抗争与探索的历程 ①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 ②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 ③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派 ④无产阶级:领导了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3)走进近代社会 2. 分期:前期:1840-1919 旧民主主义革命后期:1919-1949 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反帝反封建)晚清:1840-1912 封建君主专制 民国:1912-1949 南京临时政府(资产阶级的革命政府) 北洋军阀政府:1912-1927 (大资产阶级:买办资产阶级、官僚 南京国民政府:1927-1949 资产阶级;封建地主阶级) 3. 近代化内容 ①1840-1919 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追求资本主义民主政治为主要内容 ②1919-1949 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4. 必须解决的两大问题 ①民族独立——是前提和基础②国家的繁荣富强——是保障和目的 5. 近代化特点 ①发展缓慢,艰难曲折(原因“两半”社会,受多种势力阻挠,三座大山为主要代表) ②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和实现现代化的目标相互交叉,同步进行 ③地区上主要分布在沿海沿江的城市 ④集中在工业领域——轻工业,农村农业没发生深刻变化, ⑤欧风美雨的产物,受外来因素影响 6. 中国近代化发展的不利条件 ①先天不利:资金不足——没有资本原始积累 技术不足——缺乏科学技术 人才不足——传统的教育方式和培养封建官僚 思想准备不足——传统思想根深蒂固 ②三大障碍:官僚主义、封建主义、帝国主义 ③缺乏安定的环境(客观) 7. 近代列强对华经济侵略阶段性特征及后果 ①1840 以前 特征:走私鸦片 后果:白银外流,银贵钱贱,清政府腐败 ②1840-1895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知识结构】 本专题主要讲述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可分为两大阶段:夏商周时期的早期政治制度(课本第1课);秦朝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演进和强化(课本第2、3、4课)。 中央集权制度构成有三个部分:皇帝制度、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该制度下包含二大基本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概括掌握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历程。在掌握上述史实的基础上概括和理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两大趋势(特点):相权日益分散削弱,君权日益加强;地方权力日益分散削弱,中央权力日益加强。 夏朝:“家天下”制度的形成 商朝: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 ①背景: 早期政治制度②内容: (夏商周时期) (1)分封制③主要封国 ④诸侯的权利和义务概括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西周政治制度⑤影响: ①含义: (2)宗法制②特点: ③影响: (1)前提:秦的统一。(要求:掌握秦统一的过程和意义) ①皇帝制:特点、地位 确立 (2)确立②三公九卿制和“朝议”制度:三公名称及职权、评价 (秦) ③郡县制:由来、内容、意义。 (3)比较西周分封制和秦朝郡县制 古 代①汉朝:频繁换相、中外朝制度 中②唐朝:三省六部制、政事堂设立; 国(1)中央行政③宋朝: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 的制度变化④元朝:中书省、宣政院 政⑤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治⑥清朝:设置军机处 制演进与强化①秦朝:郡县制 度中央集权制度(汉至清)②汉朝:汉初,郡国并行,东汉末,州、郡、县 (秦朝至清朝) (2)地方行政③唐朝:道、州、县 制度变化④宋朝:路、州、县 ⑤元朝:行省(行省制度)、路、府、州、县 ⑥明清:沿用行省设置。 (3)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特点(发展趋势) ①秦:中央:御史大夫;地方:监御史; ②两汉:中央:御史大夫;地方:设刺史 (1)监察体制完善③唐:御史台 ④宋:提点刑狱司 制度保障⑤元明:元朝设有御史台,明朝改为都察院 ①世官制:含义 (2)选官制度变化②察举制:含义、发展、特征

高中政治知识框架总结结构全图必修

—-可编辑修改,可打印—— 别找了你想要的都有! 精品教育资料——全册教案,,试卷,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一站式服务—— 全力满足教学需求,真实规划教学环节 最新全面教学资源,打造完美教学模式 《知识结构全图》使用说明:

(2)查漏补缺,标注知识掌握中的弱点,加强记忆。 (3)区分知识掌握的程度,增强应试能力。符号表示:A —理解、略记;B —理解、强记;C —理解、强记、运用。 (4)第一遍以阅读为主,第二遍以回忆为主。 【经济生活基本知识结构图】 经济生活每一课的知识相对比较独立,所以以“课”为单位组建知识板块。 〖第一课 神奇的货币〗 价值尺度的含义A 货币能够成为价值尺度的原因B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必须确定计量单位B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就是把价值表现为价格B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只需要观念的货币B 流通手段的含义B 商品流通的含义B (商品流通与流通手段的区别A 、商品流通与简单商品交换的区别A ) 货币执行流通手段,只能用现实的货币B 商品流通中,“商品—货币”是“惊险的跳跃”B 货币流通规律及其公式C 货币产生的原因B 货币的含义B 、本质B 金银充当货币的原因B 神奇的货币 货币的职能 基本职能 价值尺度 流通手段 商品 含义C 基本属性 使用价值 价值 一般等价物 含义A 产生原因A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B 不同商品使用价值不同,所以人们才需要交换以满足不同的需要。A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A 商品的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B 不同商品都有价值,所以才能够按照一定比例相互交换。A 商品交换本质上是人们劳动的交换,因此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B 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缺一不可。B 商品交换中,生产者通过让渡 使用价值(给消费者)而实现 价值,因此,使用价值如何, 关系着价值能否顺利实现。A

高中政治政治生活知识框架

F 含义:从本质上讲,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国家根本属性:阶级性 我国国家性质: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 义国家权利的广泛性 广泛性 民主主体的广泛性 国家真实性制度、法律、物质保障 特点:对多数人的民主,对人民权益已经得以实现 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的敌人专政 的专政 本质:人民当家民主 四项基本原则之一,立国之本,我国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人民民主专政为什么坚持 (国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 扩大社会主义民主 新要求实行依法治国 (怎么做)强化政府职能 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 改善民生,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政治权利与自由政治自由 监督权 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权力与义务遵守宪法和法律 政治义务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基本原则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 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 (基本内容)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 (重要内容)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 内容(有机构成)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重要性: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的重要目标 (不可或缺)关注我国在国际社会中地位和作用 政治生活(信念)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观念 (了解)明确政治生活的作用 公民中学生参与(学习)学习政治知识 (实践)贵在实践 方式:直接选举、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差额选举 依据:体现国家性质、并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相适应 民主选举(重要因素)选民参加选举的态度和能力 选举权利(重要尺度)是否积极参加选举 (重要标志)怎样行使选举权 公民向决策机关反映意见、提出建议 方式专家分析论证 公民通过社会公示制度参与 公民通过社会听证制度 民主决策有助于充分反映民意,体现决策的民主性 意义有助于决策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 有助于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政治参与有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公民 的社会责任感 村民自治:直接投票选举村民委员会成员;通过村 民会议发表意见;通过村民自治章程或 村规民约约束自己和村干部;村务公开; 民主评议干部;村委会定期报告工作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结构图总结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夏朝:“家天下”制度的形成 商朝: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 诸侯的权利:1、在封疆内可对卿大夫再分封 2、职位世袭 3、设置官员 4、建立武装 (1)分封制 5、正派赋役 早期政治制度诸侯的义务:1、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 2、镇守疆土 3、随从作战 4、缴纳贡赋 5、召见述职 (夏商周时期) (宗法制和分封制关系:互为表里) 西周政治制度 ①含义: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2)宗法制②特点:a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持政治等级 b最大的特点:嫡长子继承 制 c大宗和小宗是相对的,且有双重关系 (嫡长子与其他之后再血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是君臣关系) ③影响: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 稳定和团结。 御史大夫 建立:秦朝:皇帝制→中央官制丞相→郡(守)→县(令)→乡(里) 太尉 古郡国、郡县并存(封国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但有时与朝廷对抗)代①汉朝 推恩令(是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中②唐朝:节度使制和藩镇(削弱中央集权) 国(1)中央集权军事:兵权收归中央;各地调派精兵,充当中央禁军 ③宋朝行政: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置通判负责监督 财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管理 ④元朝: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的 政①汉朝:内外朝制度(加强军权) 治②唐朝:三省六部制中书(拟)门下(审)尚书(执) 制演进与强化(2)君主专制③宋朝:分割相权:军事、行政、财政→(加强军权) 度中央集权制度(汉至清)④元朝:中书省(削弱军权) (秦朝至清朝) 汉:察举制 (3)选官用官制度魏晋:九品中正制 隋—清:科举制 明: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内阁 顶峰:明清:君主专制清:议政大臣会议→南书房→军机处

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通史资料全套整理(超强)

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通史资料全套整理 第1讲中国古代史 ●注:政治包括社会形态、社会矛盾、制度建设、民族关系或中外关系、军事斗争和对外政策;经济包括经济形态、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发展动力、经济各个领域的表现、经济制度、政策;思想文化包括重大思想运动、教育、科技、文艺等,以下问题同上。 总特征: 政治:奴隶社会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经济: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手工业、商业发达;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 思想文化: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古代科技文化世界领先 对外关系:由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一、先秦时期: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先秦时期((前2070年—前221年)) 阶段特征:先秦是指我国秦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经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 ㈠夏商周时期(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 【具体史实】 1、政治上: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鼎盛,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西周确立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奴隶社会强盛。,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占卜)、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经济上: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发生变化。石器助耕,青铜器在农业很少使用;简单协作;(1)农业:实行井田制;耕作方式:青铜中耕但仍以石器锄耕为主;大禹治水; (2)手工业:商朝已有织机,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妇工;以“青铜冶炼”为主的官营手工业产生,青铜时代(代表礼制、权力和秩序);陶向瓷过渡; (3)商业:职业商人和最早货币出现;工商食官; 3、文化上:以甲骨文和青铜器制造为代表的商文化在古代世界占有特殊的地位;最早文字商代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周朝金文;宫廷舞蹈;礼乐文化;《诗经》的内容;绘画:从萌芽走向成熟关键期;夏朝历法《夏小正》。 ㈡、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总特征】:政治: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分封制逐步瓦解,县制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 经济:生产力得到显著的发展,封建经济形成和初步发展; 思想:思想和科技繁荣,奠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具体史实】 1、政治: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周天子势力衰微,诸侯割据争霸,分封制破坏;诸侯各国纷纷变法,商鞅变法建立县制,确立封建

高中历史-通史资料-全套整理【精品版】

高考历史通史资料全套整理[精品版] 历史阶段特征及知识整合 第1讲中国古代史 ●注:政治包括社会形态、社会矛盾、制度建设、民族关系或中外关系、军事斗争和对外政策;经济包括经济形态、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发展动力、经济各个领域的表现、经济制度、政策;思想文化包括重大思想运动、教育、科技、文艺等,以下问题同上。 总特征: 政治:奴隶社会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经济: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手工业、商业发达;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 思想文化: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古代科技文化世界领先 对外关系:由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一、先秦时期: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先秦时期((前2070年—前221年)) 阶段特征:先秦是指我国秦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经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 ㈠夏商周时期(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 【具体史实】 1、政治上: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鼎盛,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西周确立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奴隶社会强盛。,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占卜)、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经济上: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发生变化。石器助耕,青铜器在农业很少使用;简单协作;(1)农业:实行井田制;耕作方式:青铜中耕但仍以石器锄耕为主;大禹治水; (2)手工业:商朝已有织机,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妇工;以“青铜冶炼”为主的官营手工业产生,青铜时代(代表礼制、权力和秩序);陶向瓷过渡; (3)商业:职业商人和最早货币出现;工商食官; 3、文化上:以甲骨文和青铜器制造为代表的商文化在古代世界占有特殊的地位;最早文字商代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周朝金文;宫廷舞蹈;礼乐文化;《诗经》的内容;绘画:从萌芽走向成熟关键期;夏朝历法《夏小正》。 ㈡、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总特征】:政治: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分封制逐步瓦解,县制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 经济:生产力得到显著的发展,封建经济形成和初步发展; 思想:思想和科技繁荣,奠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具体史实】 1、政治: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周天子势力衰微,诸侯割据争霸,分封制破坏;诸侯各国纷纷变法,商鞅变法建立县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封建社会形成;选官制度:世官制 2、经济: 农业: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生产力得到显著的发展,封建经济形成和初步发展;男耕女织的农耕经济(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特点;农业技术:精耕细作;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使用;土地制度: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井田制逐步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确立;经济政策:商鞅变法确立重农抑商政策,奖耕织;兴修水利:都江堰、郑国渠; 手工业:商鞅变法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铁器的出现和推广;以冶铁业为主的私营手工业产生。陶向瓷过渡;出现钢剑; 商业:私商出现,打破“工商食官”局面;市井、商业都会形成;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商业繁荣。 3、文化: (1)思想百家争鸣,以儒、墨、道、法为代表诸子百家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法家思想符合社会发展需要,成为各国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