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5.5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补充

C.瓶口应敞开以保证生物有氧呼吸
② 生态系统在受到不同的干扰之后,其恢复 速度和恢复时间是不一样的,与受干扰的 程度、环境条件和生态系统本身的特性有 外界干扰 关。
稳定性
正常作 用范围
抵抗力 作用指标 恢复力作 用指标
总稳定性指标
时间
对一个生态系统来说,抵抗力稳定性与恢 复力稳定性存在相反关系。
需要有阳光提供能量,但不可将生态缸放在阳光下直射,以免 缸内温度过高导致生物死亡,应采用较强的散射光,这样才能 维持人工生态系统的稳定。 【答案】C 【变式训练 3】在设计和制作小生态瓶,探究保持生态系统
相对稳定的条件时,应遵循一定的原理,下列设计中不合理的
是( ) A.瓶内各种生物之间应有营养关系 B.瓶内各种生物的数量搭配应合理
以免缸内温度过高导致生物 死亡
加入河泥、沙子
使生态缸中存在原生动物和
分解者 蒸馏水中缺少植物所需的无
一般不用蒸馏水来制作生态缸 机盐,也缺少组成生态系统的 一些水生微生物 动植物的生存状况和存活时 生态缸稳定性高低的指标 间的长短,以生态缸中生物全 部死亡的天数为指标
制作生态缸所运用的基础原理 ①满足各生物之间的营养关系。 ②要保证太阳能源源不断地供给生态瓶。
【例 3】以下关于制作生态缸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需要考虑不同营养级生物之间的合适比例 B.提供的生物应具有较强的生活能力 C.把生态缸放在阳光直射的环境即可 D.达到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内生物数量也是需要考虑不同营养级 生物之间的合适比例,所选择的生物的生存能力以及数量,还
设计并制作生态缸时的注意事项
注意事项 生态缸必须是密封的 生态缸必须透明 生态缸宜小不宜大;里面的水 相关分析 防止外界因素的干扰 便于为绿色植物提供光能,观 察实验结果 便于实验操作,为生态缸留有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高中生物必修三5.5【2017人教版】

(2)结果分析 ①生态缸中虽然成分齐全,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可以进 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但由于生态缸中的生态系统极为简单,自我 调节能力极差,所以抵抗力稳定性极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极易被破 坏。因此,生态缸内的生物只能保持一定时间的活性。 ②如果生态缸是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则生态系统的成分复杂, 自我调节、自我修复和自我延续的能力强,在没有巨大外界环境干扰 的情况下会长期保持相对稳定。
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1.实例 (1)实例 1:受轻微污染的河流。
(2)实例 2:森林。 ①调节过程
②结果:鸟类、害虫的数量趋于稳定。
2.特点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 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会迅速丧失,生态系统就难以 恢复。 3.基础:负反馈调节。
1 新情境·激趣引航
生态平衡(ecologicalequilibrium)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 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 递,使它们相互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也就是说当生 态系统处于平衡状态时,系统内各组成成分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能量、物质的输入与输出在较长时间内趋于相等,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 稳定状态,在受到外来干扰时,能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到初始的稳定状态。 在生态系统内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之间,在一定 时间内保持能量与物质输入、输出动态的相对稳定状态。
【答案】 C
跟踪训练 2.某生物课外活动小组为探究不同因素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设计 了如下实验。
Ⅰ.实验过程如上图所示: ①取三个相同体积的无色透明的玻璃瓶分别标记为 1、2、3 号; ②在 1、2、3 号瓶内加等量的无菌水,3 号加少许河泥;
原创11:5.5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北极苔原生态系统
(地衣是主要的生产者)
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 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
森林局部火灾后,森林还能恢复原状吗? 其核心是:遭到破坏,恢复原状。 2、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的破坏后恢 复到原状的能力,叫做恢复力稳定性。
热带雨林在遭到严重的砍伐,草原受到极度放牧后, 恢复原状的时间漫长,难度极大!
抵抗力稳定性强,恢复力稳定性弱!反之。
思考:为什么要建造农田防护林?
(二)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 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 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三、设计生态缸并观察其稳定性
19
(5)生态缸的采光用散射光 防止水温过高导致水生生物死亡
(6)选择生命力强的生物,动物不宜太多,个体不宜太大 容易适应新生态环境,减少对O2的消耗,防止O2的产生量小 于消耗量
20
课堂小结
课堂练习
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B ) 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说明生态系统具有抵抗力稳定 性 B.增加该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可提高该区域生态 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C.抵抗力稳定性越低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就越高 D.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复杂,自我调节的能力就越弱
二、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限度,难以恢复。
资料:当草原遭受蝗虫的采食后,草原植物就会增强其 再生能力,尽可能减缓种群数量的下降;
当森林遭遇持续的干旱气候时,树木往往扩展根系 的分布空间,以保证获得足够的水分,维持生态系统正 常的功能。
5.5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课件

食物短缺
草
食草动物
鸟数目减少
鸟多吃害虫
过度放牧
鸟食物增加 鸟饥饿死亡
鸟少吃害虫
害虫减少
害虫增加
外界干扰
回到原来方向
稳定:动态平衡
作用:抑制或减弱了最初发生的变化,使生态系统达到或保持稳定。 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2.正反馈调节
实例:
河流受到严重污染 +
鱼类等生物死亡
(
) 尸体残骸被分解者分解
危机。 总之,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破坏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措施:
一方面要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 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适量砍伐森林中的 科学合理的载畜量, 适度捕捞海洋系统中
树木,森林的结构功能 不会破坏草原,又可以 的成鱼,不仅可以促进海
草原遭受蝗虫的采食 后,草原植物就会增强其 再生能力,尽可能减缓种 群数量的下降。
抵抗力稳定性
草原大火过后,“野火 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恢复力稳定性
比较:不同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的差异
热带雨林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组成 成分越 多 ;
营养结构 越 复 杂;
自我调节 能力 越 大;
果园生态系统
第5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授课人: 唐时珺
一、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
生态系统组成成分、 食物链和食物网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信息传递
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称为生 态系统的稳定性。
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因 ---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⒈基础或主要机制—— 负反馈调节
3.5.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物种丰富的热带雨林
北极苔原生态系统
•
苔原地带没有乔木,其他植物长得也很 矮小。在苔原的沼泽地区,长满了各种苔 类, 其中地衣是极地苔原最典型的植物。 苔原生态系统的消费者主要有驯鹿、麝牛、 北极兔、旅鼠、北极狐和狼等,还有一些 鸟类。那里几乎没有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 昆虫的种类也很少。
物种丰富的热带雨林Ⅰ
生态系统受到外界干扰使自身结构 功能破坏后恢复原状的能力。
恢复力稳定性的来源:
1生物繁殖的速度快,产生后代多,能迅 速恢复原有的数量。 2物种变异能力强,能迅速出现适应新环 境的新类型。 3生态系统结构简单,生物受到的制约小。
恢复力稳定性的特征:
生态系统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 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强,恢复 力稳定性越弱。
课题: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 其稳定性 1. 在制作生态缸时,除了参考 教材中的方法步骤外,还要注意以 下几点: • (1)生态缸可制作成封闭型,也 可制作成开放型(即不加盖)。前 者对生态系统的基本成分及其比例 有着更严格的要求。
• (2)生态缸中放置的生物必须具 有较强的生活力,放置生物的数量 要合适。 • (3)为了使生态缸内的沙地保持 干燥,可在沙土下铺垫一张塑料布 ,以防止缸中水(气)渗透上来。 • (4)生态缸制作完毕后,应该贴 上标签,在上面写上制作者的姓名 与制作日期。
2.保护草本、苔藓、地衣等耐性强,繁殖快的小植 物和各种小型动物,提高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 性。
3.保护和建设多种不同类型的局部生态系统,形成 互补生态。提高生态系统的综合稳定性。
右图是美国科学家 于1984年开始兴建的 “生物圈Ⅱ号”实验室, 1993年1月建成后8位科 学家入住里面欲通过自 己生产各种生存所需在 里面生活两年,结果才 过了一年多一点就因里 面氧气减少、粮食减产不
2013-2014学年高中生物 5.5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课后习题 新人教版必修3

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选择题1. 抵抗力稳定性较强的生态系统是( )A.捕食者和寄生生物较少的生态系统B.生产者和消费者数量相等的生态系统C.分解者种类和数量较少的生态系统D.生物种类较多的生态系统解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大,抵抗力稳定性也就越强。
因此本题答案是D。
答案:D2.下图中,A为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金字塔,B为城市生态系统(属于人工生态系统)的生态倒金字塔,以下解释不符合客观事实的是( )A.图中A显示:能量流动的途径是绿色植物→食草动物→食肉动物B.图中B显示: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C.图中A显示: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传递效率为10%~20%D.图中B显示:人类活动在该生态系统中起决定性作用解析:城市生态系统是城市居民与周围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生态系统,也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特殊人工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是物质和能量流通量大、运转快、高度开放的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的能量需要从外界环境中大量输入,不能像自然生态系统那样自给自足。
答案:B3.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任何一个生态系统一般都具有稳定性B.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意味着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数量相对稳定C.生态系统之所以具有稳定性,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D.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解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生态系统发展到成熟阶段的表现,并不是任何一个生态系统或生态系统的任何一个发展阶段都具有的。
答案:A4.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对甲、乙两个动物种群的数量进行研究后,得到如下图的数据。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乙两个种群之间的关系是竞争B.3、4月份甲种群数量下降是由于乙的数量减少C.甲、乙两种群的变化周期是12个月D.人为消灭乙种群,则甲种群数量将不断增加解析:A项,甲、乙两曲线是捕食关系。
5.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刘强) 编号:16025

5.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编写:刘强审核:刘强使用时间:2012.5 编号:16025【学习目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重点难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类型及相互关系的分析与应用。
【学习过程】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调节: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能力。
其调节基础是。
(三)种类1、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并使自身的保持原状的能力。
2、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四)举例1.当草原遭受蝗虫的采食后,草原植物就会增强其再生能力,尽可能减缓______________的下降;当森林遭遇持续的干旱气候时,树木往往扩展根系的分布空间,以保证获得足够的水分,维持生态系统正常的______。
这些都反映出生态系统本身对外界干扰具有一定的______________。
2.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_______,其自我调节能力就_______,抵抗力稳定性就______________。
3.生态系统在受到不同的干扰(破坏)后,其恢复_______与恢复时间是不一样的。
如果河流与土壤被有毒物质轻微污染,通过自身的_______作用,可以很快恢复到接近原来的状态;如果被有毒物质重度污染,自身的净化作用已不足以消除大部分有毒物质,这些河流或土壤的恢复力稳定性就被破坏了。
特别提醒: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表现为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两者关系表现为相反,在分析问题时应注意影响这两者强弱的条件,即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
识记其特点应把握:抵抗力稳定性即“抵抗干扰、保持原状”,恢复力稳定性为“遭到破坏,恢复原状”。
(五)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方面要控制对生态系统_______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_______,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另一方面,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_______、______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__________。
生物:5.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课件(3)(新人教版-必修3)

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 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生 态 系 统 的 稳 定 性
பைடு நூலகம்
原理:生态系统内部具有一定的___________,生态 原理:生态系统内部具有一定的 自我调节能力, 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_________。 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 负反馈调节。大小取 决于自身的净化能力和完善的营养结构。 决于自身的净化能力和完善的营养结构。 表现: 表现: 抵抗力稳定性:抵抗干扰, 抵抗力稳定性:抵抗干扰,保持原状 恢复力稳定性:遭到破坏,恢复原状 恢复力稳定性:遭到破坏, 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较高, 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较高,则恢复 力稳定性较_____。 两稳定性表现之间 力稳定性较 较低 。 的关系: 的关系:反相关 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较低, 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较低,则恢复 力稳定性较_____。 力稳定性较 较高 。 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
来源: 来源:
生物繁殖的速度快,产生后代多, 1、生物繁殖的速度快,产生后代多,能迅速 恢复原有的数量。 恢复原有的数量。 物种变异能力强, 2、物种变异能力强,能迅速出现适应新环境 的新类型。 的新类型。 生态系统结构简单,生物受到的制约小。 3、生态系统结构简单,生物受到的制约小。
恢复力稳定性高的生态系统特征: 恢复力稳定性高的生态系统特征: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非生物都在不断地发展 变化着。 变化着。当一个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较长时间地保持平衡状态时, 较长时间地保持平衡状态时,它的生物种类成分 和数量也保持着相对稳定的能力。 和数量也保持着相对稳定的能力。因此生态系统 的结构和功能就能在一定的水平上保持相对稳定 而不发生大的变化。 而不发生大的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5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学习目标】 1.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3.简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4.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
5.认同生态
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自主学习讨论】
一、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⑴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
⑵原因:生态系统具有。
2.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⑴实例:。
⑵基础:调节。
⑶调节限度: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是的,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会迅速丧失,这样,生态系统难以恢复。
二、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1.抵抗力稳定性
⑴概念: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 (不受损害)的能力。
⑵规律: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其自我调节能力就,抵抗力稳定性就。
2.恢复力稳定性
⑴概念: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的能力。
⑵特点:生态系统在受到不同的干扰(破坏)后,其恢复速度与恢复时间是。
三、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控制对生态系统的,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的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的协调。
四、设计并制作生态缸及观察其稳定性
1.制作小生态缸的目的:探究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的条件。
1.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主要取决于()
A.生产者B.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C.分解者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2.在下列4种措施中能提高区域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是()
A.减少该生态系统内捕食者和寄生生物的数量
B.增加该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
C.使该生态系统内生产者和消费者在数量上保持平衡
D.减少该生态系统内生物种类
3.如果将一处原始森林开辟为一个森林公园,为了继续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应当采取的措施是()
A.在森林中引入一些稀奇的野生动物,把生产者的能量尽量多地积蓄起来
B.在森林里放入一些珍奇的野生动物,增加食物网的复杂程度
C.定期清理小型灌木、杂草和枯枝落叶,便于游人观赏珍贵树种
D.对森林适量采伐,使该生态系统处于长期相对稳定状态
4.在设计和制作小生态缸探究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的条件时,应遵循一定的原理,下列设计中不合理的是()
A.缸内各种生物之间应有营养关系B.缸内各种生物的数量搭配应合理
C.缸口应敞开以保证生物有氧呼吸D.应给予缸内生态系统适当的光照
5.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正确叙述是()
①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②“遭到破坏,恢复原状”属于抵抗力稳定性③人们对自然生态系统“干扰”不应超过其承受能力④热带雨林遭到严重的砍伐后,其恢复力稳定性仍很强⑤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之一是随意增加生物种类,改变其营养结构
A.①③
B.②④⑤
C.②③
D.①④⑤
6.下列曲线表示四个不同的自然生态系统在受到同等程度的外来干扰后,初级消费者数量的变化情况。
其中抵抗力稳定性最高的生态系统是()
【B级题】
7.某生物实习小组的三位同学为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用河水、水生植物、植食性小鱼、泥沙、广口瓶、凡士林等材料分别制作了三个生态瓶,如图:
请你分析这三个生态瓶,回答下列问题:
⑴以上三个生态瓶只有一个合理的,为________瓶,另外两个生态瓶出现错误的原因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甲、乙、丙三个生态瓶中的小鱼存活时间最短的是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
⑶加入泥沙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某同学欲探究生物个体数量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关系,该如何设计实验?(写出实验思路即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