杠杆及其平衡条件
【物理】杠杆第1课时杠杆及其平衡条件课件-2023-2024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3.杠杆平衡状态:当杠杆处于_静__止___状态或__匀__速__转__动__状态时,我们 就说杠杆平衡了。 4.杠杆平衡条件:___动__力__×__动__力__臂__=__阻__力__×__阻__力__臂_____,字母表达式 _F__1L__1=__F__2L__2 _。
考点1 认识杠杆 1.(2022春·麻章区期末)如图所示,小华用苹果和桔子来玩跷跷板, 她将苹果、桔子分别挂在轻杆的左、右两端(绳子忽略不计),放手后, 杆马上转动起来。使杆逆时针转动的力是( C ) A.苹果的重力 B.桔子的重力 C.苹果对杆的拉力 D.杆对桔子的拉力
14.(2022秋·淮安区校级月考)如图所示是某中学的一位同学大课间跑 操结束后手拿班旗时的情景。其中旗杆由质量均匀分布的铝合金管制 成,此时旗杆水平放置保持静止状态。若这位同学的左手向旗子方向 移动一小段距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左手对旗杆的力变小,右手对旗杆的力变大 B.左手对旗杆的力变大,右手对旗杆的力变小 C.左手和右手对旗杆的力都变大 D.左手和右手对旗杆的力都变小
6.(2022·江都区月考)超市里的手推车如图所示,某顾客推着空车前 进时,当前轮遇障碍物A时,顾客向下按扶把,这时手推车可看成杠 杆,支点是__C__点;当后轮遇到障碍物A时,顾客向上提扶把,这时支 点是__B__点。
7.(2022秋·未央区校级期中)如图,每个钩码重0.49N,杠杆上每格长 度相等,现用一弹簧测力计要求钩在支点右侧,使它的示数为0.98N, 且杠杆在水平位置保持平衡,则弹簧测力计应钩在__F__点处,拉力方 向应__竖__直__向__下__。
2.(2022·福田区校级模拟)下列关于杠杆五个名词的说法中,正确的 是( D ) A.力臂一定在杠杆上 B.作用在杠杆上的动力、阻力方向一定相反 C.力臂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 D.力的作用线通过支点其力臂为0
第十二章 第一节(第1课时)杠杆及其平衡条件

首页
末页
课后作业
6.如图所示,活塞式抽水机手柄可以看作是绕O 点转动的杠杆,它在动力F1和阻力F2的作用下, 处于平衡状态,则( D )
A.F1•OC=F2•OA C.F1•OE=F2•OA
B.F1•OD=F2•OB D.F1•OE=F2•OB
首页
末页
课后作业
二.填空题
7.张开如图所示的塑料夹时,要用力(动力)作 用在塑料夹的两臂上,塑料夹的每一个臂均相当 于一个 杠杆 .在图中标出杠杆的支点O,转动 过程中的阻力是 弹簧的弹力 .
首页
末页
课后作业
4.园艺师傅使用如图所示的剪刀修剪树枝时,常 把树枝尽量往剪刀轴O处靠近,这样做的目的是为 了( D ) A.增大阻力臂,减小动力移动的距离 B.减小动力臂,减小动力移动的距离 C.增大动力臂,省力 D.减小阻力臂,省力
首页
末页
课后作业
5.如图所示,轻质杠杆AB可以绕O点转动,在A 点用细线悬挂一重物,在B点施加一竖直向下的 动力,使杠杆在水平位置保持平衡.若将动力的 方向改为沿虚线方向,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保持 平衡,则( B ) A.动力臂增大 B.动力臂减小 C.动力臂不变 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第十二章 简单机械 第一节 杠杆
第1课时 杠杆及其平衡条件
学习目标导航 课前自主预习 课堂合作探究
课后作业
首页 末页
学习目标导航
学习目标: 1.知道杠杆的特征,能在杠杆上确认支点、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的位置。 2.能准确画出动力臂与阻力臂。 3.会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首页
末页
学习目标导航
A.弹簧测力计 B.杆秤 C.台秤 D.托盘天平
首页 末页
(优)获奖教案 杠杆及其平衡条件

第1课时杠杆及其平衡条件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工具中辨认出杠杆。
2.能够辨认出支点、动力、阻力,会确定动力臂和阻力臂。
3.通过观察与实验,探究并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1.通过认识生活中的杠杆、认识杠杆五要素的过程,体会科学抽象的方法。
2.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学会分析实验现象、寻找数据间规律,从而归纳出实验结论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物理兴趣,形成探究思维,有小组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1.杠杆平衡条件。
2.力臂的概念和画法。
教具准备羊角锤、铁架台、钩码、细绳、等分刻度的匀质木尺、多媒体课件等。
一、情景引入多媒体展示:古埃及人建造金字塔时利用简单机械搬动巨大石块;我国古代利用桔槔在井上汲水;在现代建筑工地上,人们利用挖土机、起重机、吊车、钳子等工具进行劳动。
让学生找出它们的共同特点。
通过这些实例,有效地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导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探究点一:杠杆来看一下羊角锤的工作特点。
学生交流、讨论后得出结论:1.硬;2.在力的作用下绕某一点转动。
演示:用长木板绕固定点转动撬一重物。
说明物体只要是硬的就行,跟形状无关。
同时边说边板书课题。
1.定义: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
让学生再举一些杠杆的实例(如活塞式抽水机、跷跷板)以巩固对定义的理解。
2.杠杆的五要素: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叫支点,用字母O表示。
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用字母F1表示。
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用字母F2表示。
那么要产生同样的效果,施加力的大小、方向是否一样呢?让学生按下图所示分别操作。
(1)分别按图甲三个位置沿图示方向向下施力使杠杆静止。
提问:三次施加的力的大小是否一样?答:不一样。
(大小关系能回答出来)这说明要使杠杆保持这种状态,力的大小跟什么有关?学生会回答跟作用点和支点的远近有关,且距离越大,力越小。
(2)老师不加解释,再让学生按图乙所示施加力使杠杆保持静止,学生会发现虽然作用点相同,即作用点和支点的远近相等,但力的大小却不同,且F1>F2。
八年级下杠杆平衡原理

杠杆平衡原理是物理学中的重要概念,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广泛应用。
杠杆平衡原理是基于牛顿第一定律,也就是平衡状态的物体会保持不动或以恒定速度直线运动的原理。
下面我将结合实例详细介绍八年级下杠杆平衡原理。
一、杠杆的概念及特点杠杆是一种能够绕轴旋转的刚体,具有以下特点:1.轴:杠杆上的物体绕轴旋转,轴是杠杆的支点。
2.力臂:从轴到施力点的距离,用l表示。
3.力矩:作用在杠杆上的力与力臂的乘积,用M表示。
在杠杆平衡原理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力矩。
力矩可以用于描述杠杆上力的大小和方向对平衡产生的影响。
力矩的大小由施力的大小和力臂的长度决定。
二、杠杆平衡条件在杠杆平衡中,施力和反力的力矩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根据这个原理,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当施力和反力的力矩相等时,杠杆达到平衡状态。
2.施力越大,力臂越小,反力越小,力矩越小,杠杆越容易平衡。
3.反之,当施力越小,力臂越大时,杠杆越难以平衡。
三、不同类型杠杆的平衡条件1.一类杠杆:当轴在施力点和反力点之间,且力臂相等时,只需施加一个力使得杠杆平衡。
例如,如果我们想使用一个杠杆抬起一个物体。
设施力点距轴的距离为l1,反力点距轴的距离为l2、则根据杠杆平衡原理,可以得出以下公式:l1F1=l2F2,其中F1是施加的力,F2是物体的重力。
2.二类杠杆:施力和反力分别在轴的两侧,力臂不相等。
施力小而力臂大,反力大而力臂小,才能使杠杆保持平衡。
例如,我们使用一个撬棍将一块巨石搬起。
施力点距轴的距离很小,力臂很大,而巨石下部的支持点距轴的距离很大,力臂很小。
这样一来,我们只需施加一个很小的力就可以搬动巨石。
3.三类杠杆:施力和反力都分别在轴的同一侧,力臂也不相等。
施力大而力臂小,反力小而力臂大,才能使杠杆保持平衡。
例如,我们玩的夹娃娃机就是一个典型的三类杠杆。
施力点在杠杆的根部,力臂很小,而支持娃娃的点距轴的距离很大,力臂很大。
这样一来,我们只需施加一个适当的力就可以将娃娃夹起来。
第一节 杠杆及其平衡条件

右边钩码的重力为动力F1。
2
F1
4、为了寻找实验的普遍规律我们应该怎样去做?
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
实验 次数
1
2 3
动力 F1/N
动力臂 L1/cm
阻力 F2/N
杠杆的平衡条件
F1L1=F2L2
阻力臂
L2/cm
例题
如图所示,已知力F的大小为20N, OA=20cm,OB=40cm,求物体的重 力G为多少?
这是费力杠杆
联系生活
动动脑
3、等臂杠杆
•等臂杠杆的特点 A 动力臂等于阻力臂 B 不省力也不省距离
由 F1L1=F2L2
∵L1 = L2 ∴F1 = F2
这是等臂杠杆
F动1 力臂L1
F2
总结一下
我的知识我来谈
1、什么是杠杆
2、杠杆的五要素 3、力臂的画法 4、杠杆的平衡条件 5、杠杆的应用 6、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究精神 7、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科学抽象法
B
O
A
G F
五、杠杆的应用
1、省力杠杆
•省力杠杆的特点 A 动力臂大于阻力臂 B 省力但是费距离
由 F1L1=F2L2 ∵L1>L2 ∴F1< F2
这是省力杠杆
联系生活
动动脑
2、费力杠杆
•费力杠杆的特点 A 动力臂小于阻力臂 B 费力但是省距离
由 F1L1=F2L2 ∵L1 < L2 ∴F1 > F2
动动脑? 悬涯峭壁遇难题 杠杆原理显神通
小卓、小越是一对双胞胎。今天刚一放暑假, 兄弟俩就准备 到对面山上的外婆家去度假,可是走在半路上,他们发现,在到 外婆家的路上有一个悬崖 ,悬崖上原来的木桥因天长日久,已经 腐化,不复存在了。这可怎么办?兄弟俩只得四处寻找东西,希 望找到一个合适的材料,能搭桥过去。真巧!他俩在一个破旧的 房子里找到了两块木板,兄弟高高兴兴的扛到悬崖边,一试,不 行!两块木板都不够长,就差那么一丁点!兄弟俩又急忙找绳子, 这回可不那么幸运了,什么也找不到。这可怎么办?你能帮他们 想个办法吗?
【杠杆的平衡条件及其应用】杠杆平衡条件

【杠杆的平衡条件及其应用】杠杆平衡条件【杠杆的平衡条件及其应用】杠杆平衡条件1.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1)杠杆平衡是指杠杆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转动.(2)实验前:应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样做的目的是:可以消除杠杆自重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实验中:应调节杠杆两端的钩码的个数或位置,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样做的目的是:可以方便地从杠杆上直接量出力臂.(3)结论:杠杆的平衡条件(或杠杆原理)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写成公式是:F1l1=F2l2,也可写成:F1/F2=l2/l1.2.杠杆平衡条件的应用方法(1)确认杠杆及其七要素.(2)利用公式F1l1=F2l2及变形公式F1=F2l2/l1解题.(3)要统一,即动力和阻力的单位要统一,动力臂和阻力臂的单位要统一,并不一定要用米,可以是厘米.3.典型题例(1)最小力问题例1如图1,一端弯曲的杠杆,O为支点,在B端挂一重为10N 的重物G,OB=AC=4cm,OC=3cm,在A端加一个作用力使杠杆平衡,这个力的最小值可能是().A.10NB.8NC.13.3ND.5N解析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因F2l2一定,则F1l1一定,所以l1越大,F1越小.由图2可知,OA是最长动力臂.由OA2 =OC2+AC2,AC=4cm,OC=3cm,则OA=5cm.由G·OB=F·OA,G=10N,OB=4cm,OA=5cm,则F=8N.故选项B正确.答案 B方法技巧实际生活中常遇到杠杆的最小力问题,注意要从实物中抽象出杠杆模型.解此类问题,关键是找到最长的动力臂,找到最小力的作用点和方向.解题时要明确两点:(1)明确已知条件(此题中尤其要注意动力臂和阻力臂的确定).(2)明确解题原理(F1l1=F2l2),解题时先把已知条件列出,再将已知条件代入公式解题.(2)杠杆的再平衡问题例2如图3,杠杆挂上钩码后刚好平衡,每个钩码的质量相同,在下列情况中,杠杆还能保持平衡的是().A.左右砝码各向支点移一格B.左右各减少一个砝码C.左右各减少一半砝码D.左右各增加两个砝码解析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原来杠杆左边是2×4,右边是4×2,左右相等,杠杆平衡.情况变化后,A项的做法使左边是2×3,右边是4×1,杠杆不再平衡;B项的做法使左边是1×4,右边是3×2,杠杆不再平衡;D项的做法使左边是4×4,右边是6×2,杠杆不再平衡;C项的做法使左边是1×4,右边是2×2,杠杆平衡.故只有选项C正确.方法技巧杠杆的再平衡问题的特点是:原来杠杆是平衡的,当动力和阻力同时增减相等的力ΔF或动力臂和阻力臂同时增减相等的力臂ΔL时,杠杆不能平衡(等臂杠杆除外).(3)杠杆的动态平衡问题例3如图4所示,用始终与杠杆垂直的力F,将杠杆缓慢地由位置A拉至位置B,阻力G的力臂,动力F.(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解析分别画出杠杆在A、B两位置的阻力G的力臂可看出,阻力臂lG将变大,由于F的方向始终与杠杆垂直,所以F的力臂始终等于杠杆长,故F的力臂lF不变.根据公式F×lF=G×lG,∵lF、G不变,lG变大,∴F变大.答案变大变大方法技巧杠杆的动态平衡是较为复杂的问题,实质在于考查杠杆的平衡条件和力臂的物理意义.解决的关键是明确哪些量变化,哪些量不变,先假设杠杆在某处静止,再用变动为静的处理方法.(4)杠杆与滑轮的组合问题例4如图5所示,质量为m的人站在轻质木板AB的中点,木板可以绕B端上下转动,要使木板静止于水平位置,人拉轻绳的力的大小为(摩擦阻力忽略不计).解析本题由于将杠杆与滑轮进行了组合,所以增加了分析思考问题的难度,木板可绕B端转动,说明B点为杠杆的支点,设人拉绳子的力为F,则由于天花板上的两个滑轮均为定滑轮,它们只能改变力的方向,不能改变力的大小,故A端所受绳子的拉力为F,方向竖直向上.人对杠杆的压力是G人-F.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有:F·AB =(G人-F)·A B/2,F·AB=(mg-F)·AB/2,F=mg/3.答案mg/3方法技巧首先必须正确分析出作用在杠杆上的动力和阻力的大小,然后才能用杠杆平衡的条件得出答案.(5)实验探究过程中的经典问题例5在“研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为了,应让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若实验前杠杆的位置如图6(甲)所示,欲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则杠杆左端的平衡螺母应向(选填“左”或“右”)调.该实验得出的结论是:.某同学进一步用图6(乙)装置验证上述结论,若每个钩码重0.5N,当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将4N(选填“<”“>”或“=”).解析经典实验通常是作为大的实验题来考的,问题多、分值大.今后中考也可能这样变化,为提高实验的覆盖面,一些重点实验将瘦身,问题减少,分值变小.但无论如何变形,其中的经典问题依然是命题的热点.杠杆不在水平位置平衡的话,杠杆本身的重力G杆对支点的力臂就不为零,这样会影响实验结论的正确得出.图甲所示的杠杆,左端下沉,右端上翘,说明左边偏重,应将平衡螺母向右调.若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下拉,则根据杠杆平衡的条件有:4G 钩·4l=F·2l,F=8G钩=8×0.5N=4N.弹簧测力计斜过来拉,力臂变短,力变大,应大于4N.答案消除杠杆自重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或使杠杆本身的重力对支点的力臂为0);右;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或F1·l1=F2·l2);>.方法技巧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题型,往往考查实验器材、过程、数据分析、结论以及对实验的反思.本题考查对实验注意事项的理解,要反思不注意这些事项的后果.许多同学只知道杠杆要在水平位置平衡,不清楚杠杆为什么要在水平位置平衡,阅读了这道题的解析后应该明白问题的答案了.(6)生产与生活中的杠杆问题例6商店里常用案秤称量货物质量,如图7所示,称量时,若在秤盘下粘一块泥,称量的结果比实际质量(选填“大”或“小”);若砝码磨损了,称量的结果比实际质量(选填“大”或“小”);若调零螺母的位置比正确位置向右多旋进了一些,称量的结果比实际质量.(选填“大”或“小”)解析案秤是一不等臂的杠杆,若秤盘下粘一块泥,相当于物体质量增大,此时就要增加砝码来平衡增加的物体,则读数就要比物体的实际质量大;若砝码磨损了,则砝码的质量比它实际的质量要小,用它去平衡物体时仍按其上标的示数进行读数,则结果比物体的实际质量大;若调零螺母的位置比正确位置向右多旋进了一些,则左侧的力与力臂的乘积减小,由于右侧的力臂不变,只有砝码的质量减小,此时称量的结果比实际量小.答案大大小方法技巧案秤的使用实质为教材中天平的使用的迁移,同学们一定要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2020年中考物理12简单机械知识库与专题训练

12 简单机械知识点1:杠杆五要素和平衡条件1.杠杆的五要素和平衡条件(1)定义:一根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__固定点O __转动的硬棒叫做杠杆 (2)杠杆的五要素: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和阻力臂 (3)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F 1l 1=F 2l 2)【提示】画力臂:(1)先在杠杆示意图上确定出支点。
(2)画出动力作用线和阻力作用线。
(3)最后从支点向力的作用线引垂线。
2.杠杆的分类:省力杠杆、费力杠杆和等臂杠杆【提示】省力杠杆必然费距离,省距离杠杆必然费力,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杠杆是不存在的。
知识点2:滑轮1.滑轮与滑轮组2.斜面与轮轴【提示】轮轴不一定是省力机械,主要取决于动力作用于轮还是轴。
知识点3:机械效率1.定义:物理学中,将__有用功__跟__总功__的比值叫做机械效率,用η表示2.表达式_η=W 有W 总___ 3.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η=W 有W 总=Gh Fs _本章中考主要热点有:杠杆的应用、杠杆的示意图、杠杆的平衡条件、定滑轮与动滑轮的特点、滑轮组的应用、机械效率。
1.杠杆的应用与杠杆平衡条件杠杆的七要素、杠杆平衡条件、杠杆的示意图和杠杆的应用。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杠杆应用类:判断属于省力杠杆还是费力杠杆;(2)考查杠杆的平衡条件主要是利用杠杆平衡条件分析、解答实际问题。
(3)公式:F1L1= F2L2。
2.杠杆示意图杠杆的示意图以画出力臂较多。
作图题一般情况下和其他作图题结合。
3.定滑轮与动滑轮滑轮是杠杆的另一种形式。
对定滑轮与动滑轮的特点的考查也较多。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定滑轮及其特点:力与距离的关系;(2)动滑轮杠及其特点:力与距离的关系,做功特点。
4.滑轮组的应用滑轮组的应用主要有:滑轮组及其特点:力的关系及特点,距离的关系及特点,做功的计算;作图类主要涉及绕线(很少出现);计算类主要是根据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分析滑轮组的特点及其有关计算。
1.杠杆及杠杆的平衡条件

杠杆及其平衡一、杠杆五要素 1.我们把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做 。
这个固定点叫做 ,驱动杠杆转动的力叫做 ,阻碍杠 杆转动的力叫做 ,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叫做 ,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叫 做 。
2.列车上出售的食品常常放在如图所示的小推车上,若货物均匀摆在车内,当前轮遇到障碍物 时,售货员向下按扶把,这时手推车可以视为杠杆,支点是 (写出支点位置的字母) , 当后轮遇到障碍物 A 时,售货员向上提扶把,这时支点是 (写出支点位置的字母) . 3.剪刀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一种工具,它的种类有各种各样的,但其实都是一对 .如图所示的剪刀,你认 为剪较硬的物体时,应该使用剪刀 ;剪纸或布时,应该使用剪刀 ;修理树枝时,应该使用剪刀 .4.在如图所示的四种剪刀中,正常使用时,动力作用点在阻力作用点和支点之间的是()A.B.C.D.5.在棉产区,每年秋天拔去地里的棉杆是农民的一项繁重体力劳动.王刚仿照钳子的结构改制成的一种农具解决 了这一问题.如图所示,使用时,将小铲着地,用虎口夹住棉杆的下部,然后在套 管上用力,棉杆就拔出来了.将该农具整体视为杠杆,则支点、动力作用点、阻力 作用点对应下列位置正确的是( ) A.转轴─虎口─套管 B.小铲─套管─虎口 C.小铲─虎口─套管 D.虎口─转轴─套管 6.如图所示,扳手在开启瓶盖时的受力示意图为( ) A. B. C. D. )7.如图所示,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指甲剪.若将 ABC 抽象为一根杠杆,则剪切指甲时,此杠杆的支点是 ( A.A 点 B.B 点 C.C 点 D.D 点 8.关于杠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支点一定在杠杆上 B.力臂一定在杠杆上 C.动力作用点与阻力作用点一定在支点的两侧 D.杠杆的长度一定是动力臂与阻力臂之和 9.下列关于杠杆的说法正确的是( ) 关于力臂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叫动力臂 B.从动力作用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叫动力臂 C.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叫阻力臂 D.从阻力作用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叫阻力臂 10.如图所示,在推油桶上台阶时,油桶( ) A.是杠杆,支点在 A 点 B.不是杠杆 C.是杠杆,支点在 B 点 D.无法判断1二、画力臂 1.轻质杆 OA 的 A 端挂一重物,在绳子拉力作用下保 持静止, 请画出图中绳对 A 点的拉力 F1 及对应的力臂 L1.4.如图所示,以 O 为转动轴的杠杆 OA 处于静止状态, 作出拉力 F 的力臂 L.2.如图所示,O 为支点,请画出力 F 的力臂 l.5.如图所示,用力 F 使杠杆在水平位置静止,请画出 F 的力臂 L.3.如图所示, 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货物 A 重为 200N, 请在答题卡的图中画出货物 A 所受重力的示意图和拉 力 F 的力臂 L.6.如图所示, 粗细均匀的棒一端放在地上, 另一端与支 点 O 连接.试作出地面对棒的支持力和力臂 L 和棒所 受重力 G 的示意图. (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画出原图 并作答)三、杠杆平衡条件 1.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即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芜湖市田家炳实验中学陈志坚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是五、六两章力学知识的延续,也是学习滑轮、滑轮组及功等知识的基础,是力学的重点内容。
日常生活中的杠杆现象学生都非常熟悉,因此,教材并没有详细分析杠杆的基本概念,而是将重点放在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上。
所以,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亲身经历杠杆平衡条件的探究过程,引导学生学会探究方法尤为重要。
〔课程理念〕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许多工具(杠杆)谈起,通过学生主动观察、分析、猜想、探究,从而得到杠杆概念及其平衡条件。
教学要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基本理念,尽量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物理知识,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知识准备〕学生通过有关力的知识的学习,对力的知识、物体运动与力的关系、平衡概念等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另外,学生已学会了天平的调节,这些都为学习本节做好了铺垫。
〔学生现状〕学生对杠杆的认识是感性的,但这些认识可能肤浅、片面,甚至错误。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们积极地去观察、讨论、猜想、探究,从中归纳出杠杆的特征及平衡条件。
探究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发生变化。
教师以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学习;学生主动探究,阐述观点、明辨是非,做自己学习的主人。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杠杆及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等概念,掌握杠杆平衡条件。
2. 能力目标: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归纳得出杠杆平衡条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学生之间合作学习能力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探究物理规律的兴趣、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归纳杠杆平衡条件。
〔教学用具〕1. 学生自带的工具。
2. 分组实验器材:铁架台、杠杆、钩码等。
3. 杆秤、水果、汽水瓶、多媒体光盘等。
〔教学设计〕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极引导学生用科学的观点和态度来观察、感知和探索,主动地学习,大胆地猜想,并通过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制定实验计划)去探究,通过分析、讨论、归纳得出正确的结论。
因此采用实验探究式课堂教学。
教学程序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问学生如何打开汽水瓶盖,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出“生活中杠杆”的话题。
让学生展示自带的器具,并说明它们的用途和好处。
教师利用多媒体进一步展示:生活中的杠杆(如剪刀、扳手、核桃夹、订书机等)。
教师提问:你见过大型机械吗?是否了解它们的用途?学生回答,教师予以鼓励,并利用多媒体展示:生产中常见的机械(如吊车、推土机等)。
介绍:我国古代就有了使用杠杆的先例。
指出,虽然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低下,但勤劳的人民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制造的各种简单工具,改善了生产条件,方便了生活。
多媒体显示:古代天平、桔槔、舂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使用情况。
教师总结并指出:生活和生产中的这些机械和工具实质上就是利用了“杠杆”的知识。
设问:为什么这些工具(杠杆)会给我们带来许多好处?由此导入新课。
2. 实验探究,认识杠杆〔学生活动1〕:实验探究杠杆的共同特征让学生观察自带的工具(杠杆),并通过讨论,说出它们的共同特征。
得到杠杆概念:在力的作用下,能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
学生活动:找到所带工具的固定点。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活塞式抽水机手柄压水画面,观察固定点。
教师让学生用杆秤称水果。
设问:杆秤是不是杠杆?它的固定点在哪里?并由此导入以下内容。
〔学生活动2〕:认识杠杆的几个概念杠杆中的概念包括:支点(O)、动力(F1)、动力臂(l1)、阻力(F2)、阻力臂(l2),并指导学生画力臂。
3.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学生活动3〕:让学生使用杆秤称不同个数的水果,引出杠杆平衡概念,并初步引导学生判断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是“力”与“力臂”,教师鼓励学生去猜测、去探究。
为了使探究过程有序地进行,可将整个活动划分为如下四个环节:(1) 制定计划:学生利用所给的实验器材,自行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分组汇报思路。
)(2) 进行实验并收集数据:三人一组实验,分工、设计表格并进行记录。
(教师巡回检查指导,出现问题及时指出。
)(3) 对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对数据中的力臂单位、质量单位、力的单位等进行换算。
(4) 分析、判断并讨论交流:通过讨论,进一步验证自己的猜想,同时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序号〖〗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是否平衡1234为了使数据真实有效,教师随机抽出4个小组,每组取出一组数据,让学生对表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归纳,依次排除错误的猜想,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
结论: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4. 总结新课,提出问题(1) 通过探究,你对杠杆理解了吗?你能理解阿基米德的名言吗?(2) 在探究实验中,为什么要使杠杆处于水平位置平衡?(3) 家庭中使用的普通剪刀与理发用的专用剪刀有何不同?请通过观察研究后说明理由。
课堂实录一、引入新课师:我们班同学谁的力气大?你们能否直接用手把汽水瓶盖打开?生:(动手后)打不开。
师:那么我们能不能把瓶盖打开呢?生:可以。
(女生用启瓶器轻松地打开瓶盖)师:这启瓶器就是我们生活中的杠杆。
(多媒体显示:生活中的部分杠杆)同学们,你们了解这些杠杆(工具)是如何使用的吗?它们有什么好处?你还能说出其他的杠杆(工具)吗?生:扳手是用来拧螺母的,它可以使我们轻易地将螺母拧紧或拧松。
(演示)生:订书机可以很方便地把纸装订在一起。
(演示)生:我手中拿的是自行车手刹。
用手轻轻地按住手刹,自行车很快就可停下来。
生:我手中的滑轮可以改变用力方向,方便我们工作。
(演示)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
你们见过大型机械吗?是否了解它们的用途?生:我见过大型吊车,它很轻易地将集装箱等吊起。
师:(多媒体显示大型机械工作的画面)同学们在课外善于观察。
其实,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制造出来一些简单工具(杠杆)帮助他们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许多问题。
(多媒体显示古代天平、舂、桔槔)师:为什么这些杠杆(工具)会给我们带来许多好处?现在就让我们从生活中的杠杆开始研究。
二、实验研究,探索规律〔学生活动1〕:观察自带的工具(杠杆)通过讨论,说出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生:在力的作用下,能绕某一固定转动的硬杆,就叫做杠杆。
学生活动:找所带工具的固定点。
老师演示:用杆秤称水果。
师:杆秤是杠杆吗?如果是,它的固定点在哪里?生:是杠杆,因为它可绕提钮转动。
提钮就是固定点。
师:为了了解杠杆的使用,同学们可阅读课本中的有关内容,认识杠杆上的几个概念。
〔学生活动2〕:认识杠杆的几个概念生:支点(O):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
生:动力(F1):使杠杆转动的力。
生:阻力(F2):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生:动力臂(l1):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生:阻力臂(l2):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学生认识了这几个概念后,再用多媒体显示)课堂杠杆试验:找出所给杠杆(撬棒)的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及阻力臂。
(学生用微机操作)师:通过练习,同学们已掌握杠杆上的几个概念。
现在让我们再回到杆秤称水果的问题上,请一位同学上来演示。
(学生演示:如何用杆秤称不同量的水果)师:你为什么要这样称?生:如果杆秤不平衡了,就无法称出水果的多少,且要根据水果的多少来移动秤砣或更换秤钮。
师:杠杆的平衡与哪些因素有关,有什么样的关系?生:与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有关。
师: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探究,得到确定的关系。
〔学生活动3〕: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师:(1) 现给同学们每3人一组,共分五组的实验器材,你们如何设计这个实验?生:将杠杆挂在铁架台上,观察是否在水平位置平衡(静止);若不是,可调节平衡螺母,使之水平平衡。
(2) 在杠杆支点的左边挂一定量的钩码,在支点右边也挂上钩码,直至杠杆平衡为止。
(3) 重复多做几次平衡实验,得到不同数据。
(4) 将数据记录下来,分析得出结论。
师:很好,现在同学们可动手进行探究,每小组注意分工合作,完成探究任务。
学生分组认真探究,将结果填入自己设计好的表格中,同时对得到的结论进行分析、讨论。
老师在学生探究过程中进行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提出,让学生自己去分析、解决问题。
师:请五组中作记录的同学将你们的结果投影到屏幕上。
生:我们这一组一共做4次平衡实验,每一次钩码所挂位置不同,数量也不相同,但每次都使它们保持平衡。
师:将五组中的实验数据任意各取一组填入我设计的表格中,你们从中可得到什么结论(杠杆平衡的条件)。
生: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师:我看有一组数据代入“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也能成立,这为什么不是杠杆平衡条件。
生:我们所得到的数据全部符合“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而“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不适合所有数据,因此它不是杠杆平衡条件。
三、结束新课,提出问题1. 通过探究,你能理解阿基米德的名言吗?2. 在探究实验中,为什么要使杠杆处于水平位置平衡?3. 家庭中使用的普通剪刀与理发用的专用剪刀有何不同?请通过观察研究,说明理由(作业)。
专家点评1. 利用生活中的杠杆(开瓶器、杆秤)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并让学生列举生活、生产中的事例,自行归纳出“杠杆”的概念,进而探究杠杆平衡规律。
这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可以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
同时也较好地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基本理念。
2. 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并不在于教师是否把概念、规律讲清楚,讲透彻,而是看学生是否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勤于思考、乐于探究。
3. 探究活动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涉及到七个主要环节。
为了使学生活动有序进行,教师对探究活动进行分块处理,聚散结合。
这样不仅使学生活动丝丝入扣,忙而不乱,而且也使探究教学更具有目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