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第一单元-运动和力讲课讲稿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运动和力》单元解读 课件

1.注意起点和终点 2.一个一个增加,发现什么 3.多个多个增加,发现什么 4.用运动时间判断运动快慢
将小车的运动 迁移到足球上
1.体验如何改变小车 的运动状态。 2.观察拉力大小对小 车运动速度的影响。
对比气球喷气方 向和运动方向
探究脉络:组装并利用气球作动力来驱动小车,会通过改变小车的装置来改变它的运动 快慢,这是以项目式学习的方式体验工程技术与科学的融合。通过研究反冲力与小车运 动的关系,进一步建构“运动和力”的关系。
实践
体验 思考
新的 认识
小车 运动
认识,被看作学习者适应环境的 一种实践行为
2
分课时解读及教学建议
探究脉络:引导学生了解从古到今不同 类型的车辆,发现它们的动力来源;从 安装(重力作为拉力)小车开始,到体 验运动与静止的互变,再到应用拓展到 踢球(与儿童生活贴近)。
在车头中 间拴绳
绳长与桌子 高差不多
01 单元设计概述
18. 工程技术的关键是设计,工程是运用科学技术进行设计、解决实际问题和制造学和产品的活动。
通过学习,学生需要理解
力是施加于物体上的推力或拉力。 力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使运动的物体静止。 有些物体形状改变时,它们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弹
力。力是什么?力对物体运动的作用是什么? 力当 与的两 运大个动物方小体向和表相方面反向接。如触时何可测以量产?生运摩擦动力的,快摩慢擦如力的何方测向量经?常 力有能大小量和是方什向么,?力的如大何小制是作可、以用改弹进簧动测力力小计测车量?的。
转动车轮 缠绕皮筋
标清楚 起点终点
车轮轴上安装 了一个车轴套
呈现出关于车辆组装的关 键点,以及探究活动的注 意事项。实验中关注车轮 的动力与其运动距离的关 系,即橡皮经产生的弹力 与其对小车运动的影响情 况。拓展迁移到橡皮筋因 弹性形变产生的力,这就 是弹力。
(自然科学基础物理)运动和力

运动和力是自然科学基础物理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们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和相互作用的基础。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这两个概念:
1. 运动:在物理学中,运动是指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随时间而变化的过程。
运动可以是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往复运动等不同形式。
运动的描述需要考虑物体的速度、加速度以及路径等因素。
2. 力:力是导致物体产生运动或形变的原因,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根据牛顿运动定律,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包括使物体加速、减速或改变方向等。
常见的力包括重力、弹力、摩擦力、张力等。
在描述物体的运动时,物体所受的所有外力之和会影响物体的加速度,即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ma),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合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力还可以分为接触力和非接触力。
接触力是通过物体之间的直接接触而产生的力,如摩擦力、支持力等;非接触力则是通过距离作用于物体之间,如引力、静电力等。
通过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可以深入理解物体的运动规律和相互作用原理,为解释自然现象、设计工程应用等提供基础。
物理学中的运动
和力是许多其他物理学领域的基础,对于理解自然界的规律和推动科学技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华师大版 八年级科学 上册 第一章 运动和力 复习课件 (共26张PPT)

3.2 辨别施力物体
错题再现: 1.如图所示是龙舟的比赛场景,使 龙舟前进的力的施力物体是 ( D )
A.船浆 B.同学 C. 赛艇 D.湖水
2.2010年的东亚足球四强赛中,中国队与韩国
队的比赛进行到第62分钟时,中国男足队员邓
卓翔连过三人杀入禁区,一脚冷静的弧线球绕
作参照物的。
2.一列队伍行进速度是1m/s,经过一座全长100m
的桥,从队伍第一人踏上桥到最后一人D 离开桥共
需2.5min,则这列队伍长
()
A.150m
B.100m
3.力 3.1力的概念辨析
错题再现:1.在以“力”为主题的辩论赛中,正方和反方 提出了许多观点,小明把他们的观点归纳整理如下 表.你认为正确的观2,点4有,5,7,10 .(只填序号)
A
甲
乙
丙
错3题.4 再受现力:分1析.体重为490N的某同学用双手握住
竖直的木杆匀速上攀,他所受的摩擦力是( B )
A.等于490N,方向竖直向下
B.等于490N,方向竖直向上
C.大于490N,方向竖直向下
D.小于490N,方向竖直向
2.如图物体A在水平力F作用下,
静止在竖直墙壁上。当水平力
减小为F/2时,物体A恰好沿竖
4、如图所示,静止的传送带上有一木块正在匀
速下滑,当传送带突然顺时针向下开动时,木块
滑到底部所需时间t与传送带始终静止不动时下滑 所需时间t0相比是(A) A.t=t0 B.t<t0 C.t>t0 D.A、B两种情况都有可能
5.如果将上题中的条件“传送带突然顺时针向下
开动”改为“传送带突然逆时针向下开动时”木块
(1)轿车在AC段可能做的是_匀_速_直__线_运__动_运动, 速度大小为__2_8______m/s. (2)轿车在CF段所做的是_变__速_直__线_运动, CD、DF两段相比较,汽车通过_C_D_____ 段时 运动得较快,判断的依据是相_同__时_间__内__,_C_D_的__路__程_长.
华师大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运动和力--课件(共67张PPT)

常用单位: “ 千米∕小时 ” 单位符号: “ km∕h ” ,读作“ 千米每小时 ” 比较:1米∕秒 和1千米∕小时 的大小?
1米∕秒 = 3.6千米∕小时
速度的含义:汽车的行驶速度是80km/h表示1小时内 汽车通过的路程是80千米
快速完成下列单位换算:
2、某人站在一座山崖的前面大 喊一声,经3秒后,该人听到 了自己喊声的回声。如果声音 的传播速度为340m/s,则该 人离山崖的距离为多大?
3、一列车长15米,以36千米/时的速度匀速穿过一条隧 道,从火车进入隧道到离开隧道所经历的时间是12秒,求 隧道的长度。
一、新课的引入
1、力作用在物体上能产生哪些效果?
3、嫦娥一号卫星的动力来源于火箭发动机向后喷出 燃气时获得的反作用力。如果卫星正在沿与月面成 30°角的方向作匀速直线运动而离开月球,此时火箭 发动机应朝______方向喷出燃气。(月球表面及附 近物体也受重力作用)
1.5 二力平衡的条件
2023/11/11
51
匀速上升的热气球
匀速直线运动的小车
52
静
止
的 小
F
球
G
向
上
做
匀
速
直
线
运
F
动
的
货
物
G
二力平衡
一个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如果 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这两个力是平衡的。
做匀速直线运动的小车受力示意图。
阻力
F
牵引力
G
二力平衡需要哪些条件?
1、提出问题:
2、建立假设:两个力的大小可能要相等
两个力的方向可能要相反 两个力可能要在同一直线上 两个力可能要在同一物体上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3《运动和力》精品课件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3《运动和力》精品课件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应能够:1. 描述不同种类运动,并理解其基本原理;2. 认识到力作用能够改变物体运动状态;3. 理解简单机械原理,并能够应用于实际生活中;4. 培养观察、思考、实践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力和运动关系,掌握简单机械原理。
教学重点:通过实践探索,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滑轮、斜面、杠杆、小车等;2. 学具:纸张、铅笔、尺子、绳子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我将向学生展示一个滑轮提起重物情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可以轻松提起重物?从而引入运动种类和力作用。
2. 例题讲解(10分钟)通过讲解滑轮、杠杆、斜面等简单机械原理,使学生理解力作用和运动关系。
3.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滑轮、杠杆、斜面等简单机械使用效果。
4. 知识讲解(15分钟)根据教材内容,详细讲解运动种类、力作用、简单机械原理。
5. 小组讨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如何更轻松地搬运重物?六、板书设计1. 运动种类2. 力作用3. 简单机械原理滑轮杠杆斜面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生活中三种运动,并说明其特点;(2)举例说明力作用;(3)设计一个简单机械装置,并解释其原理。
2. 答案:(1)如:走路、跑步、自行车行驶等。
特点:速度、方向、幅度等不同;(2)如:拉力、推力、重力等。
作用: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形状等;(3)示例:杠杆原理剪刀。
原理:利用杠杆原理,通过较小力达到较大效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探索,学生对运动种类、力作用和简单机械原理有更深入理解。
但在小组讨论环节,部分学生积极性不高,需要加强引导和鼓励。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观察生活中简单机械应用,并尝试进行创新设计。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第一课运动和力ppt课件

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形态、结构、 性质和运动规律的科学。
数学
物理学
化学Biblioteka 生物学天文学气象学
医学
• 原始社会中,人类对自然界的斗争,因生产工具简 单、粗笨,还受到原始宗教及其他意识的影响,自 然科学的发展是缓慢的。
• 我国古代居民对天文学知识的认识与探索有着悠久 的历史。早在旧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注意到 暑往寒来的变化,月亮的盈亏圆缺,各种动物的活 动规律,植物的生长与成熟的周期等等,并且逐渐 摸索到它们的规律性。
以其中一架飞机为参 照物, 另一架是静止的.
以云层为参照物, 两架都是运动的。 这种加油方式在怎样的条件下才可进行? 同方向,同速度,两架飞机保持相对静止。
1、“一切物体时刻都在运动着”和“同一物 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 两句话是否矛盾?
2、“太阳东升西落”是以什么物体为参照物? “月亮穿过云层”又以什么物体为参照物?
用来描述运动物体空间位置 的变化的物理量,称为位移。它 是一个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 通常用符号s表示。
怎么表示位移?
1) 对于沿直线运动的物体,利用直线(一维) 坐标系来表示其初末状态的位置,物体位移即为末 位置坐标减去初位置坐标: s=X2- X1 。 2) 位移是一个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 大小:s=︱X2- X1︱(绝对值) 方向:用正负表示,若 X2 > X1 ,s>0为正值,表 示位移方向与x轴正方向相同:若 X2 < X1 ,则 s<0为负值,表示位移与x轴正方向相反。
太阳外部是指太阳大气,由三个圈层组成,即光 球、色球和日冕。底层为光球,最外层是日冕, 中间是色球。
人们所见到的太阳实际上是光球,强烈的光辐射 就是从这一层发出的。而色球和日冕由于亮度远 小于光球,是不容易见到的。
四下科学第一单元 运动与力

师:说一下理由,可以举例说明。
生:我看到落下的雨滴落到水里会溅起水花,说明向下落的雨滴有能量。
生:被踢飞的足球砸到感到很疼,说明运动的足球也有能量。
生:……
师:同学们先看一段视频,注意观察,这些一些运动的物体碰到其他物体后,其他物体有什么变化。
1.课件出示视频:人们扔出的保龄球,将球瓶撞到的场景;快速挥动的高尔夫球杆将高尔夫球打飞很远的场景。
2.学生小组讨论。
3.师生交流:荡秋千时,秋千开始时是静止的,推动秋千后,秋千开始运动,在运动过程中有时快,有时慢,最后会慢慢停下来。骑自行车时,自行车有时会快,有时慢,有时……
师:同学们非常善于观察,从生活现象中,发现这么多科学道理,那么你还能描述更多物体的运动状态吗?
生:汽车行驶时,有时快有时慢,有时……
(预设)
生:我们发现扔出的小球,会把矿泉水瓶砸倒,说明扔出的小球是由能量的。
生:我们将锤子举起来,向下砸去,核桃就碎了,说明锤子这时是有能量的。
师:看来同学们都有重大发现。
2.师生小结: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
3.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像我们刚才这样,依据事实,推出结论,这就是在推理。
课件出示:依据运动的球能把瓶子击倒、运动的锤子能把核桃砸开等事实,推出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的结论,就是在推理。
生:是力。
师:很棒!同学们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通过这几个小活动我们真切感受到了有力的存在才会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4.师生小结,课件出示结论:
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使物体启动或停止,需要给物体施加力。
探究问题三: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吗?
师:当我们给静止的物体施加力之后,物体就运动了,那运动着的物体是否具有能量呢?
八年级科学上册 第1章 运动和力 1《机械运动》课件2 华东师大级上册自然科学课件

速运动,设全程为s,则
vs s1s2 t t1t2
ss 22 ss
1
2
1
40km/h
22 30 60 v1 v2
12/10/2021
故本题应选B。
第十一页,共十六页。
注:理解平均速度的物理意义,熟悉平均速度的公式,分清
平均速度和速度的平均值的区别。
小结:前一路程的平均速度是v1,后一半路程平均速度是v2,
横轴ot表示时间,纵轴ov表示速度。由于匀速直线运动 (yùndòng)的速度不随时间而改变,所以它的图线是一条平行
于时间轴的直线。如图2—1中所示的MN。
12/10/2021
第六页,共十六页。
2.路程(lùchéng)--时间图像
横轴ot表示(biǎoshì)时间,纵轴os表示路程在匀速直线 运动中,路程跟时间成比,因此,路程--时间图像是
机械运动
(jīxièyùndòng)
12/10/2021
第一页,共十六页。
学习 目标 (xuéxí)
• 1、描述参照物的概念,知道运动和静止(jìngzhǐ)时相对的 • 2、描述匀速直线运动 • 3、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
• 4、应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12/10/2021
第二页,共十六页。
一、机械运动(jīxièyùndòng)
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的改变,叫 做(jiàozuò)机械运动。
在研究机械运动(jīxièyùndòng)时,常选择一个假定不 动的
物体作为标准,这个物体叫做参照物。参照
物的选取是任意的,因此运动具有相对性。但在实 际选取参照物时,要使问题简便。研究地面上的物 体的运动情况时,常选择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 体为参照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标出力的符号及数值
3、力的作用效果 (1)静力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 • (2)动力效果——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4、力的分类 (1)按性质命名 (2)按作用效果命名 (3)按作用方式命名
5、力的图示和示意图 (1)力的图示和示意图的区别 (2)画力的图示的步骤
知道g值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随高度的增大而减小
3.重心。
•质量分布均匀物体重心的位置。
形状规则、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重心就在几何重心上。
• 注意:非质量分布均匀物体的重心与形状和质 量的分布有关系。它的重心不一定在其几何重心, 也不一定在物体上(健身圈、乒乓球等)。会用 悬挂法及二力平衡的知识,确定不规则形状物体 的重心。
•2、力的矢量性 (1)知道测量力的方法:测力计、传感器 (2)力的单位和符号。
(3)知道力是矢量,力的三要素。 强调在力的大小相同的情况下,力的方向
不同、作用点不同,产生的效果均可能 不同。
(3)会画力的图示。 (a)选定标度
(b)从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条有向线段, 根据标度和力的大小按比例确定线段的长度, 并在线段上加刻度。
难点剖析 :
• 1、力的概念及其基本特性
(1)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作用效果:力作用于物体可以使受力物体“形状 发生改变”;可以使受力物体“运动状态(速度)发生改 变”。
(3)力的三要素:影响力的“使物体变形”和“使物体变 速”效果的因素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我们把影响力 的作用效果的上述三个因素称为“力的三要素”。
原长、弹簧长、形变量的区别
几个具体的细节
3、研究静摩擦力大小的实验 1)、特点 2)、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
关系
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例3. 判断A物所受摩擦力的有无及 方向(接触面均不光滑)
v
v AA
A
v
F
A
v
A
B
F
2、常见力产生的条件、大小、方向、作用点
力学范围内的三种常见力:重力、弹力和摩擦力。
(4)力的表示方法:对于抽象的力概念,通常可以用“力 的图示”的方法使之形象化:以有向线段表示抽象的力。
在研究与力相关的物理现象时,应该把握住 力概念的如下基本特性
• (1)相互性: • (2)瞬时性: • (3)独立性: • (4)物质性: • (5)矢量性:
重力
1.产生的原因,大小、方向、作用点 2.知道g的物理意义
• 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 会区分形变物体、施力物体、受力物体, 并能画出不同情况下上述弹力的方向。 (分析不同形状接触面的压力、支持力, 绳子、轻杆的弹力等)
下列各情况中,A、B面对球是否有 弹力作用?(球静止,球光滑)
A B
竖直绳
A B
典型例题
• 例、如图所示,均匀的球静止于墙角, • 若竖直墙是光滑的,而水平地面是粗糙的
一、运动的描述
机械运动:物体相对于别的物体的位置的改变叫机械运动。 1、参照物:在描述运动时,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 2、质点和位移
3、标量和矢量 4、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二、简单运动的规律
1、加速度 匀变速直线运动
2、自由落体运动
三、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三大定律的意义:
牛顿三大定律是力学中重要的定律, 它是研究经典力学的基础,而对现实则 是揭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使人可以精 确掌握力及其作用,实现了机械的制造, 推动了工业革命,导致现代化进程飞速 进展 。
形变
相反
相对于接触的物体有沿
切线方向的相对运动
(或相对运动趋势)
作用点
难点剖析 :
• 3、受力分析方法
• “隔离法” —一重力、二弹力,三摩擦力 的次序
• 物体受力情况分析的依据: ①根据力的产生条件来判断; ②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判断; ③根据力的基本特性来判断。
上返 页回
牛顿第一定律
历史回顾:
1.哲人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维 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这种观点持续 了两千年。
2.伽利略的观点:物体的运动不
需要力来维持,力是改变物体
上
速度的原因. 伽利略的观点是
页
通过理想实验总结出的。
返
回
一个简单而又复杂的问题 “我的车为 什么总要停 下呢?”
上
照这看来亚里士多德
试分析球所受到的力。
(3)通过实验了解在弹性限度内形变量越大弹力越大; 通过实验得出弹簧弹力与形变量成正比; 知道弹簧的弹力跟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 即胡克定律,f=k△x (或 F=k x ) k:弹簧的劲度系数。
含义是:弹簧每伸长或压缩单位长度时产生的弹力
△x:弹簧的形变量。
• 适用范围:弹性限度内。
力
产生条件
方向特征
大小
重 由于地球吸引 力
总是竖直向下但未 必指向地心
弹 物体与其他物体接触 总与接触面垂直 力 接触处因挤、压、拉等 总与形变方向相反
作用而产生弹性形变 (即指向形变恢复 的方向)
摩 “粗糙表面”
总与接触面平行
擦 相互接触物体间因挤压、总与相对运动或相
力 拉等作用而产生弹性 对运动趋势方向
• 可简单介绍重力和万 有引力的关系
• 强调重力不是地球物 体的吸引力,而是万 有引力的一个分力
• 强调竖直向下的方向 不是指向地心的方向
五、弹力和摩擦力
• (1)弹性形变、范性形变。识别不同种类的 形变。
• 明确弹力产生的条件及原因, • 区分形变物体、弹力的施力物体、受力物体
• (2)弹力、产生的条件;
物体都有维持静止和作匀速直线运动的趋 势 ,物体的这种性质称为惯性。所以牛顿第 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 。
上 页
返 回
请用惯性知识解释下图现象:
解释: 行驶在公路上的汽车,当汽车刹车时,人的脚底由于摩擦而随之 静止,人的上身由于惯性,会保持继续运动状态,所以人会前倾。
四、力和重力
• 1.力的概念及其基本特性 • 2.常见力产生的条件、大小、方向、作用点 • 3.受力分析方法 • 4.力的合成与分解 • 5.平衡概念及平衡条件 • 6.平衡条件的应用方法
页
是正确的啊!?
返 回
伽利略通过斜面实验得到推论:一切运 动着的物体在没有受到阻力作用的时 候,它的速度保持不变,并且一直运
动下去.
• 亚里士多德观点的错误:来自于日常经验所 带来的错误认识.
• 伽利略观点的正确:理想斜面实验的支持.
上返 页回
1.牛顿第一定律的表述:一切物体总保 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 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