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文”与“言”的关系
巧妙处理文言文教学中 言与文的关系

巧妙处理文言文教学中“言”与“文”的关系我在教学中摸索出了这样一种吾认为行之有效的教学文言文的方法,要正确处理好“言”与“文”的关系,那么教学效果甚佳。
文言文可分为“文”和“言”;文者,文学也;言者,语言也。
也就是说文言文教学就是古代的文学、语言的教学,两者即为“显性”和“隐性”两个目标,在教学中应紧紧围绕这两个目标制定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文言文教学必须重视文言知识的积累,但重视积累不等于就是孤立的宇词训练,不是古汉语知识的系统学习,在整体阅读中积累才是应该说,有“言”无“文”是文言文教学比较普遍的问题(尽管对“言”的理解也未必正确,方法也未必恰当)。
这既与狭隘的应考意识有关,也与对文言文阅读价值不正确不全面的认识有关。
很多教师并不清楚文言文教学的基本内涵,或者说不了解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征在教学中应该怎样体现.不知道文言文应该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三维目标”,往往认为文言文的教学目的就只在于让学生理解文义,以为中学生学习文言文,会翻译就完成了全部任务。
而传统的命题,考查文言文也就只是考查词语的解释和句子的翻译。
在教学和考试中,都很少着眼于“语文”的全面内涵理解文言文的教学。
对文言文教学目的不全面的理解,导致文言文教学仅仅关注语言的理解(即完成由到白话的转换),而对古代汉语独有的语言魅力,学习古代汉语对提高语言素养的价值,文言文中强烈的文学因素、文化因素都极为漠视.重视的就是所谓的文言积累。
而这个积累其实也是很狭隘的理解,仅仅是实词词义和虚词用法之类。
前些年有一次高考作文的话题是“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就很少有学生想到《邹忌讽齐王纳谏》这样个非常典型的材料。
文言文的学习,价值是多方面的。
文言文教学的内容应该包括四方面内容:一是文言,二是文章,三是文学,四是文化。
当然,这四者不是一个简单的相加,而是自然的融合。
教学应该从语言入手,达到四者的统一。
一是从诵读人手。
诵读,既是文义理解的重要方法,也是体验情感的重要途径。
文言文教学:行于“文”“言”之中

始 终走不 出低效 之轮 回 ,以致 今 日还 在尴尬 中寻找 内 容 。
维普资讯
会其 中蕴涵 的中华民族精 神 ,为形成一定 的传统 文 读来 阐释 它所 承载 的内容 ,或许就 能捕捉到 作品 的
化 底 蕴 奠 定 基 础 ,从 中 汲 取 民族 智 慧 这 虽 然 指 明 象外之意 ,弦外之音 。 文 言 文 应 该 学 什 么 ,但 遗 憾 的是 并 未 言 明 或 忽 视 了
譬 如 教 学 王 羲 之 的 《兰 亭 集序 》,其 中描 写
“ 词 +语 法 ” , “ 了 背 还 是 背 ” ;对 “ ” 则 学 的 目的 既 非 运 用 文 言 ,也 非 研 究 文 言 ,而 是 学 习 单 除 文 是 轻 描 淡 写 , 即便 顾 及 ,也 是 蜻 蜓 点 水 。 如 今 人 文 文言 ,其核心 内容 包括 学习 ( 文言 ) 么和 怎么学 什 论 大 行 其 道 ,于 是 不 少 人 又 披 着 新 课 改 的 外 衣 , 或 习 ( 言 )两 方 面 。 实 际教 学 中 ,这 两 者 又 是 一 个 文 扛 着 “ 文 大 旗 ” ,结 果 矫 枉 过 正 , 走 进 了 另 一 个 相 融 相 生 的 有机 整 体 。 纵 观 当 下 教 学 现 状 , 无论 是 人 误 区 , 文 言 课 俨 然 成 了 培 养 学 生 传 统 美 德 的 品 德
个 “ 难 ”在于 “ 之学 ” 与 “ 之教” 两 生 师
价值取 向 即 “ 以谁 为价值 主体 ,并对价 值主体 的需
众 所 周 知 , 文 言 文 远 离 现 代 生 活 。缺 乏 语 境 ,学 生 要 、 目标和理 想作何 理解 ”的 问题 。文 言文教 学 自 把 它 戏 称 为 “ 二 外 语 ” . 然 文 言 文 如 此 晦 涩 难 然是 以文言文 为价值 主体 ,探讨 文言文 教学 的意 义 第 既
“文”与“言”的关系

成语印证,记忆深刻
大胆质疑,见解独到
……
实词:厚实的积累 虚词:诵读中体味
“文”的处理
● 基本原则 “文”不离“言” ● 基本方法 诵读 变形(重新分段、重新创编) 批注 札记
短评
……
背景资料适时出现
解读出文化底蕴来
请 指 正!
• “文””言”不可偏废 • 不可偏废 ≠ 平均用力 • 在文言文教学中,“言”的教学离不开 “文”;“文”的理解离不1.疏通文字——美读涵泳——赏析品评 (短文) • 2.疏通文字与文章品读同步 (短文、长文)
• 《陈太丘与友期》教学流程 (余映潮)
“言”的处理方法——灵活多变 前后勾连,注重积累迁移 古今对比,解决古今异义、特殊句式
相生相伴不分离 ——文言文中“文”与“言”的关系
重庆市第一二二中学
刘蜀黔
文言文教学的两个极端
• 死于章句
• 废于清议
重新审视“文”与“言”的关系
• “文”:文章、文学、文化
(文章技法、思想感情、文化底蕴)
• “言”: 字、词、句、语法、语感
• “言” 是工具、是载体;“文”是目的。
• “言”与“文”相生相伴 • 失去“言”,则“文”无依; • 失去“文“,则“言”不存。
从名家的两堂示范课中品“文”“言”教学

从名家的两堂示范课中品“文”“言”教学“文”与“言”的关系孰轻孰重?我们到底该怎样把握两者的分量?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
在新课程培训的课题中,这一“关系”又摆在面前。
思考着这些问题,我的思绪又回到了几年前的那两堂示范课上。
也许,能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2000年,东郊宾馆。
史建筑老师为老师们讲了一堂《兰亭集序》,优美的音乐,悦耳的诵读,全场洋溢在美的氛围中。
那堂课,以诵读为主,将感情的变化贯穿始终,呈现给大家的是文言文美文赏析的新思路。
2003年,东郊宾馆。
史建筑老师为老师们讲了一堂《触龙说赵太后》。
还是优美的诵读,清晰的线索思路,不同的是,史老师加上了对重点文言字词的当堂讲解。
看似多了一个点,实际却是一种思想的变革:重视文言文的基础教学,有“言”才有“文”,否则,只能是海市蜃楼、空中楼阁。
对“文”的探究,离不开对“言”的理解。
有“言”才能悟“文”,才能谈“道”。
所以,建议老师们一定要重视基础,先从基础的字、词、句入手,读通文章,并且注意归纳各种文言规律,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在新课改高扬人文性的背景下,这一任务却容易被教师忽视。
当然,主张重视基础,并非反对升华“文”的内涵。
领会作者的思想,培养人文情感,这是文言文教学的终极目标。
审美鉴赏,批文入情,这样才能体现出教者的智慧,课堂的内涵。
如何向这一目标努力,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更多关注和多角度思考文本,尽可能把握背景,运用现代观念解读文章的内容和形式。
所有这一切,对教师是一个挑战,但是,我们必须坦然面对,让文言课堂满堂生辉。
处理好二者的辩证关系,既要打好基础,又要提高能力,这就是我们文言文教学的任务。
明确了教学的目标,才能有的放矢,胸中有数,在具体的教学中游刃有余、重点突出。
下面不妨以《五人墓碑记》为例略作说明。
《五人墓碑记》一文系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三教材,在教授这篇文章时,我在确定教学重点的时候,颇费周折,这么长的文言文,并且在高中文言文的教学中地位举足轻重,我们该怎样把握文章的重点,使这篇传统的文章教法历久弥新,焕发出思想的光彩?如果按段讲解,句句点播,泛泛而谈,势必会旧瓶子装旧酒,很难做到重点突出,结构严谨,势必丧失她思想的光芒。
文以载道,言以承文—文本重心选择与文言文教学

【 文献标识码 】 A
“ 言” 的 重要 性 不言 而 喻 , 即使 到 了高 中 ,强记 文 言字 词 句 的 意义 和用 法 ,乃 至于 极端 的通 篇字 字 翻译 ,也 无可 厚 非 。我们 这一 代人 如果 有那 么一 点文 言功 底 , 都 是 当初语 文老 师这样 狠 抓 出来 的。 但如 何让 学生 更容 易掌 握 ,可 以做一 做文 章 。 ’ 童 校长 的课 无疑提 供 了一 个模 板 :文 以载道 ,言 以承 文 。 “ 道 ” 作 为文 本 重心 ,可 以指 文言 文 的文 本 主题 ,也可 以指创 作特 色 ,这在 前 面 已经提 到 ,它必 须 立足 于 “ 文 ” ,而 “ 文” 又必 须靠 “ 言 ”来 支 撑 , “ 言 ”是 “ 文 ” 的载 体 ,是理 解 “ 文 ”乃 至悟 “ 道 ” 的手段 。 比如 《 烛之 武退 秦师 》 ,它 的文本 重心 既可 以是 烛之 武 的语言 艺术 ,也 可 以是烛 之 武 的人物 形象 ,甚至 可 以是 《 左 传》 的叙 事特 色 。以烛 之武 的语 言 艺术 为例 ,整 堂 课 围绕 “ 退 ”字 展开 ,第 一段
2015年第2期疆受掰chineseforum镙夕i诗丈文以载道言以承文文本重心选择与文言文教学王永辉邬彩儿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正始中学浙江宁波315131摘要文言文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处理文与言的关系一直受到教师重视但又苦于没有很好地解决办法
2 0 1 5 年 第 2期
■疆受掰
C h i n e s e f o r u m
交代为何要退 , 第二段讲述为何非烛之武不能退 , 第三段是如何退 , 第 四段为 退 的结果 。教师 对文 本 的处 理重 点应 放在 第 三段 ,以 问题 引导 学生 探究 “ 言” ,从 而理 解 文本 。例 如 “ 敢 以烦 执事 ”一 句 , 句 式 是省 略句 , 省 略 了亡郑 这件 事 , “ 烦”是 “ 劳烦 ”的意思 , “ 执 事” 是对 秦穆 公 的尊 称 ,烛之 武如 此 恭敬 地请 求秦 穆 公 ,竟然 是劳 烦他把郑 国给灭了,这样的话着实 出人意料。料想秦穆公认为郑国 派使 者觐 见 ,无 非是 想让 秦 国退兵 以保全 郑 国 ,态 度 自然 是趾 高气 扬,不屑一顾 。没想到烛之武竟来这一招 ,下面的话当然很有兴趣 听下 去 了 。这 样 ,学 生借 助 “ 言 ”理 解 了文本 ,也 体 会到 了烛 之武
怎样处理文言文教学中文与言的关系

怎样处理文言文教学中文与言的关系1、文言文教学中处理好“言”和“文”的关系,意义重大。
文言文教什么呢?顾名思义,一个是“言”,一个就是“文”。
文言文教学能不能体现出它应该有的内涵,体现它本身的教学规律,就是看你如何处理好“言”与“文”这一对矛盾。
从日常的文言文教学的情况来看,课堂教学存在的最大失误,或者说对文言文教学质量和效果影响最大的问题,也就是这两者关系处理不好。
2、文言文要教得基本到位,“言”和“文”一定要融合在一起文言文要教得基本到位,“言”和“文”一定要融合在一起。
但是形成这样一个认识以后,在教学实践中还有一些值得我们去探究和思考的、具体的、实在的深层问题,就是两者怎么融合。
3、平日教学中对“言”的理解往往不到位文言文的“言”到底是什么呢?现在很多老师意识到要注意到“言”,但是他对这个“言”的理解非常的狭窄,他认为所谓文言文的“言”就是知识,甚至有更狭隘的理解,像我们高中,有人认为文言文的“言”就是古代汉语的语法。
这种理解尽管注意到了两者的结合,其实还是没有全面的把握文言文教学的基本任务。
语言的内涵不清楚。
◆文言文中的“言”指:词语积累、古汉语语法、诵读方法、文言语感文言文的“言”有很多层次和方面,我梳理了有五个方面。
第一个是大家关注的,就是词语的积累。
这个词语积累,我觉得还要分开,实词主要是一个强调厚实的积累,实在的积累。
虚词就我自己的理解,恐怕不是和实词一样的,要在反复读的过程中,掌握哪个虚词多少用法还不是这么一回事,所以这是一类。
那么第二个呢?我觉得文言文的“言”,要了解一点古代汉语的语法。
要的,从我个人教学的思考和自己学文言文的角度讲,懂一点效率可能高一点。
第三个呢?我觉得更重要的就是掌握文言文它本身的诵读方法、解读方法,它有它的特点,这个都是“言”的基本内涵。
其中有一个,常常被我们老师和我们自己忽视的,这个文言文的“言”其实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文言的语感,应该说语感是文言文的“言”的最高层面,因为学生无论从高考做题也好,从平时阅读浅易文的过程来看,他真的套用去分析的也不多,要回想一下这个诗词有几个意象,一个一个套的也不多。
文言文教学中“文”与“言”的关系

如何处理文言文教学中“言”与“文”的关系所谓“文”是指字词句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文化底蕴等人文因素;所谓“言”是指字词句本身的意义或作用。
语文教育家张志公说,“所谓阅读就是老师带着学生走进去走出来”。
文言文阅读也是如此,这样一个进去、出来的过程,体现在文言文教学里,言是一个桥梁的作用,最终是为文服务的。
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文言并举,开拓学生的文化视野,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
我想,语文学习不仅是知识的积累、能力的积累,还是“文化”的积累。
2009年高考中,湖北一考生用文言文写就的《站在黄花岗陵园的门口》获得满分。
作为中学生,在考场中能大胆选用文言文的形式写作,并运用得比较成熟,说明该考生阅读了大量书籍,有较强的古典文学功底。
此文对于革命先烈的赞颂,对于英雄主义的抒发,又体现了该考生独特的思想感悟和一定的人文素养。
该考生取得如此成绩,不仅依靠文言知识的积累,更得益于平时古典文化和人文精神的熏染。
如何让这一成功的个例成为普遍现象,如何让大多数学生都能用文言文写出文质兼美的作文呢?作为一名在教学一线工作多年的教师,对此感慨良多:1、重“言”轻“文”的无奈当下的高中文言文教学,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重言轻文的现象十分普遍。
高考文言文阅读题,更侧重对文言知识的检测,而弱化对文章人文精神、思想文化层面的考察。
如果高考考查形式改一改,设想在大作文之前要求用文言文写一篇小作文,或文言文阅读题更侧重对人文思想的考察,我们的高中文言文教学就不会如此被动。
高考考查方式不变,教师在分数的压力下,平时的指导思想和教学方式很难有大的改观。
立足现实,我们不能奢求高考对于文言文的考察方式在短时期内有大的改变,但是从学生的长远发展,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大目标来看,我们必须改变重言轻文的现状。
单一枯燥的说教式、灌输式的文言文教学方式虽然有短期之效,从长期看却会扼杀学生对于文言文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丧失对于文章之美的鉴赏能力,进而丧失人文素养的积累。
论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实现“文”“言”的有效融合

论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实现“文”“言”的有效融合摘要: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文言文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所以需要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进行重点强调。
在文言文教学的过程中,要有效提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需要明确区分“文”和“言”,同时还要对二者的关系进行掌握。
在掌握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文”和“言”的融合,实现文言文教学的整体性加强,这样一来,文言文教学的整体效果会有显著性进步。
总的来讲,在文言文教学实践中,关注“文”和“言”的融合,讨论“文”和“言”的融合策略对于教学实践的指导意义突出。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融合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明确文言文教学的特点并改变文言文教学的方法和策略,这对于文言文教学实效提升帮助巨大。
总结现阶段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发现,老师的教学过程中割裂了文言文的“文”和“言” ,这种人文割裂“文”和“言”联系的教学方式使得文言文教学变得单一,且记忆点也更加多元,所以学生的学习难度有了显著增加。
长期以往,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思维模式以及方法会走向歧途,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必须要关注“文”和“言”的融合。
1.“文”和“言”关系解读在文言文教学实践中,要强调“文”和“言”的有效融合,首先要对“文”和“言”的关系进行明确。
就具体的关系研究来看,“文”和“言”就像是一对兄弟,二者密不可分且相辅相成。
1)文指的是文章,强调的是文章的整体解读,这对于明确文章的中心思想,界定文章的情感表达有重要的意义[1]。
2)言指的是语言和文字,具体指的是构成文章的文言字词,其是文章的基础,如果没有文言字词,完整的文章表达是无法实现的。
简单来讲,“言”构成了“文”,是“文”的基础单位,而“文”的整体表达对“言”的利用有选择性,所以在文章中,“言”的具体使用需要以“文”的整体表现方向为参考。
简单来讲,“文”和“言”是文言文教学中的两个方面,一个强调整体,一个强调细节,二者的统一才能够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但是目前的文言文教学存在着二者割裂的情况,这对于文言文教学整体效果提升非常不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文言文教学的浅略思考
语文组钱东梅文言文作为经典文学作品具有永恒的价值,尤其是我们选编入教材当中的一些名著名篇。
它们跨越了古今,穿越了时空,对我们有着很重要的文学价值和意思,能够引起不同时代的读者的共鸣。
而这种共鸣并非是无缘由的产生的。
只有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才会产生。
绝大多数的文言文本因时空的限制,古今语言的发展变化,学生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语境上产生了一定的难度,中国古代的经典文言作品,一是很多词语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义色彩的变化等等,导致学生很难读懂;二是因为时空的间隔,对于文本的理解需要一些知识背景,年代背景作为铺垫。
而正是这些基础知识的缺乏,导致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是遇到很多困难。
有些学生甚至对文言文产生了厌恶心理,觉得一学习文言文就昏昏欲睡。
因此,要让学生对学习文言文感兴趣,并有信心去学好文言文,就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很好的处理好“言”的问题,只有弄懂了文章讲的是什么意思才会有学习的动力。
而要让学生觉得学习文言文有意义,必然要让他从中学到一些知识,这就需要对文言文“文”的掌握。
因此,教好文言文,让学生学好文言文就需要处理好“文”与“言”的关系。
在语文文言文教学中,一直存在着如何正确处理好“文”与“言”的关系这一难题。
在教学过程当中,我们也想将文言文讲的生动形象,讲出风采。
但是,无形当中,学生学习知识还要为了应付考试,尤其是对高中生来说极为重要的高考。
所以在高考这一指挥棒下,我们老师在文言文教学的过程中有意无意的将重点偏向了“言”。
而且偏向较为严重。
对于一些课文,学生学完之后,老师抽出的重点也仅仅是一些文言重点实词和虚词的掌握。
而对于文言文的“文”方面却很少涉及。
所谓“文言文”,显而易见,既有“文”又有“言”,所谓“文”是指字词句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文化底蕴等人文因素;所谓“言”是指字词句本身的意义或作用。
二者都很重要,不可偏其一。
离开“言”,古今汉语意义的差异导致文章无法理解;离开“文”,只剩下字词的意义,又会扼杀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将课堂变得枯燥无味。
所以“文言兼顾”是非常必要的。
我觉得在文言文教学当中,既要重视“文”,又要重视“言”,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精心的设计教案和上课思路将两者很好的融合在一起,做到“文言融合”。
那么如何将文言融合了?我觉得应该在“言”的基础上深入对“文”的理解;在对“文”的掌握中巩固“言”的意义或作用。
就拿《陈情表》这篇文章来举例,这篇文言文情感充沛,感情真挚,情感丰富。
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掌握“闵”、“茕茕”、“吊”、“除”、“薄”、“矜”、“以”、“于”等实词虚词的意思,还应该引导学生深切的感受作者至真至诚的忠孝之情,血浓于水的亲情。
从文章情感切入,提出疑问,李密是如何打动晋武帝让他暂且辞官侍奉祖母的?一下子抓住学生,从情感上激发学生学习文章的兴趣。
那么接下来学生学习文言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大大提高了。
在弄懂“言”的基础上,通过提问如“李密非得辞官侍奉祖母的原因有哪些?”来深入理解李密至真至诚的忠孝之情。
找出相关重要语句,重点解释说明,这又巩固了“言”的知识。
这样“文言融合”既掌握了“言”的知识,又把握了“文”的内容,有助于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果。
学生学习文言文,除了掌握“文”和“言”之外,最好是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平时的语言运用或者写作当中。
但如何运用这就需要我们对文本有着更深入的了解,因此学习文言文时,对于文言作品的时代背景和写作背景也是有必要了解,甚至是把握的。
如学习《师说》,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大意,还要让学生了解到作者当时的写作背景。
唐代仍在沿袭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
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
韩愈写《师说》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里看出。
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
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愈以是得狂名。
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
从而深刻的体会韩愈所说的从师的道理。
再如学习《长亭送别》,只有在学生了解当时封建社会制度下,封建礼教束缚严重,婚姻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背景情况下,才能体会这种能够获得婚姻自由的不易,从而对“莺莺”这一女子形象的深刻认识。
那么在以后的言论和作文当中,才不会将这些例子引用错了。
文言文的教与学要处理好“文”与“言”的关系,才能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