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创新的文献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融业是指为经济中其他行业提供金融服务的行业,金融服务是金融机构运用货币交易手段融通有价物品向金融活动参与者和顾客提供的共同受益、获取满足的活动。
自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银行业的发展遇到了国内经济市场化和融入国际经济运行体系的双重压力。
银行难以依靠有形产品取得竞争优势是由于其天然同质性强,所以今后各家商业银行竞争的重点将集中在金融服务上。
然而与国际银行业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创新差距明显,仍处于不成熟的阶段。
对于该问题的探讨,国内多是从单个方面论述,缺乏整体系统性的总结和研究。
本文即综合相关文献,综述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对于分析、促进我国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创新,应对新世纪的挑战具有重要意义。
一、银行服务创新的动力
国外对商业银行服务创新动力的研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三类。
第一类是Hannon和McDowell(1984)的观点,认为引发创新的主因是高科技,因为其在技术上和物质上均为金融服务创新奠定了基础;
第二类是Drew(1995)提出的三大因素“新的技术、竞争的压力和顾客需求的变化”,而团队合作和流程重组能够加速服务创新的过程;
第三类是Sundbo和Callouj(1998)总结出的银行服务创新的“新工业模式”,认为技术、服务专业和顾客为创新动力,最特别的是顾客,在此模式中与企业各部门产生交互作用而不再作为被动的创新接受者,相反R&D部门起到的作用却很有限。
国内魏英辉(2006)则从外部推力(技术,利率、汇率等货币因素,财富增长所导致对于金融资产和金融交易的需求,制度变化,竞争)和内部推力(追求盈利,规避管制,降低交易成本,新的经营模式和管理理念)两大方面分析了金融创新的动力,观点较为全面,具有总括性。
二、我国商业银行服务创新的现状
1、我国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创新的必要性
王华(2008)《论我国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创新》总结出我国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创新的必要性有:利率终将走向市场化,商业银行需通过金融服务创新实现金融资产保值;当今涌现出大量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创新能使商业银行通过市场延伸和盈利扩大立于不败之地;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盈利来源已转化为服务费,且客户的需求已产生很大变化。
此外,商业银行经营的特殊性“货币商品同质性、金融工具相似性、经营范围一致性”也是服务创新的重要原因。
2、我国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创新已取得的成果
万圣君,曹凌辉《浅议我国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创新》(2007)认为我国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创新主要取得以下八方面的成果。
(1)金融服务观念的转变,1998 年改制后商业银行积极进取,认真对待客户。
(2)强调金融服务品牌战略。
(3)金融服务依据目标市场进行划分并相应制定计划。
(4)金融服务效率大幅提升。
(5)金融服务业务和从业人员的专业化、创新性。
(6)金融服务设施的智能化、人性化,如ATM、电话银行、网上银行的广泛应用。
(7)金融服务向房地产业、商品零售业等其他行业延伸。
(8)商业银行由传统金融业务向零售业及私人银行业转型。
3、我国商业银行服务创新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王勇《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创新:基于客户满意视角》(2008)认为,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创新在整体上还难以满足客户需求,主要存在问题有:金融创新产品品种少、规模小、质量低;金融电子化建设不到位;金融营销组合决策缺乏科学性;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薄弱。
崔晓娜、张春雨《论我国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创新的措施》(2010)认为,与国外商业银行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商业银行的员工素质不高,导致对客户的服务质量达不到要求;创新能力不强,难以细分市场满足不同客户的不同需求;缺乏绩效考核的机制,难以激发企业的创新意识。
佟静发《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现状及创新改革措施》(2010)提出:规范及对客户诚信不到位;管理水平落后,缺乏能充分体现科学管理和严格要求的服务评价体系和服务激励机制 。
本文认为,三种说法有所重合、也有所不同,综合概括,即为两大方面:一是基本人员、设施的问题,人员素质不高,金融设施开发利用不完全;二是金融服务过程中的问题,客户服务需求未完全开发,管理不够完善,业务存在不合理的地方。
三、我国商业银行服务创新的有效途径
商业银行的服务创新应该是全方位、多层次、面向市场、面向客户的,应从意识、产品、流程、制度多方面建设一套完善的服务体系。
张园《提高商业银行金融服务水平的对策》(2008)强调:确定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以客户需求为出发点进行服务创新;并建立相应的客户至上的企业文化,以企业文化推动创新;加强市场联络,实现整个金融行业的金融服务创新。
徐向红《提升商业银行服务质量的思考》(2009)提出:细分市场,确定自己的目标客户群;以客户为中心,以产品创造新的客户,用优质服务不断提升客户的忠诚度;为提高服务质量加强后台保障建设和硬件建设,以细节获胜;强化员工培训,以定期培训不断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
熊川《优化我国商业银行金融服务的对策选择》(2010)提出:加强农村金融市场建设,政府应为其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使其能够完善服务政策机制,;明晰市场定位,实施差别化、个性化服务策略;强化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内部激励约束机制,尤其是新型人事管理制度。
本文认为,三种说法均侧重于强调细分市场,以差别化服务提升市场份额,并通过内部建设提高综合管理能力。
总之,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及科技的突飞猛进,商业银行创新将是全方位的。
其中,金融服务创新是关键。
服务创新是企业增加顾客满意度、推动服务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形成竞争优势和获取增值利润的有效途径。
在遵守国家制度、行业规范的前提下积极实施服务创新,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有关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创新的文献综述
段晓愉
西安交通大学 经济与金融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61
【摘 要】21 世纪的金融业必定是大力进行创新的行业, 作为典型的服务业, 从服务方面进行创新将成为我国商业银行经营发展的核心,成为在新形势下应对挑战、抢占竞争先机并以此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本文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创新产生的动力、必要性和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 结合目前的发展现状, 对其有效途径进行探讨,希望对该问题有所帮助!
【关键词】金融业 商业银行 服务创新
(下转第451页)
450 Economic Vision2014. 4
一、数字出版的众筹模式
众筹一词,翻译自英文crowdfunding。
也被译作群众筹资或群众募资。
采用团购和预购的模式,现代众筹利用互联网和SNS,由项目拥有者向网友筹集项目资金。
众筹的出现,为拥有独特创意又缺少资金的人带来了无限的商业可能。
数字出版是建立在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流媒体技术、存储技术、显示技术等高新技术基础上,融合并超越了传统出版内容而发展起来的新兴出版产业。
现有的数字出版包括电子书、数字化的报纸期刊、网络文学、音乐产业、网络游戏和动漫等。
数字出版的重酬模式,顾名思义,就是用众筹这一新兴的投资模式,寻找资本,发行数字出版产品。
在国内的众筹网站上,并没有出现专门的出版板块。
但基于数字出版和众筹模式的本质,以及出版业众筹的成功经验,可以探究众筹用于数字出版有一定的可行性。
二、数字出版众筹模式的可行性
首先,数字出版与现代众筹都是网络时代的产物,有着天然的关联。
数字出版,例如电子书、网络文学、数字音乐、网络游戏等,有着网络时代特有的快速更迭的特点。
因此更新换代速度极快,没有纸质书印刷、出版、物流的过程,加快了其推陈出新的速度。
对于创作者来说,数字出版更加需要创新。
而奖励创新,正是众筹的意义所在。
同时,由于借助互联网的平台,众筹几乎是零门槛的投资方式,所以可以拥有相当大批的投资者参与。
大量投资者的参与也能够满足数字出版更新换代的速度要求。
所以,在互联网特性上,数字出版需要众筹,众筹也能够适应出版。
其次,在实体出版的成功经验借鉴下,数字出版的众筹是可期的。
社科类书籍《社交红利》在众筹平台上筹得10万元,《本色》筹得5万元。
除此之外,学术书籍也试水众筹,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陈新在微博上发布《海外人文学术名刊译丛众筹计划信息》,希望借助众筹的力量,完成3份海外权威期刊每年1辑的出版。
陈教授的对这一行为的解释是,最新的学术论文很难被纳入学术基金,但这类学术文献的翻译困难,经费成本高,销量也有限,出版社处于盈利的考虑,很难出版此类书籍。
所以,他想通过众筹的方式,推动这一学术成果的进行。
除了书籍,杂志也想走进众筹的行列。
《清华金融评论》作为一本高端的财经类杂志已经宣布开启众筹。
拥有成功经验的借鉴,和众多学术界的尝试,数字出版的众筹是可以期待的。
再次,数字出版符合众筹的精神。
众筹的一个精神,就是讲的故事能够吸引人。
从前的众筹更多是用一个精彩的商业模式来吸引人。
与之相比,文学、音乐、游戏、动漫,则更有讲故事的优势。
众所周知,相比商业而言,文学音乐更能引起普通人的共鸣。
特别是数字出版,由于其更迭的快速性质,导致数字出版需要更丰富的创意支持。
最后,数字出版的回报模式灵活,与众筹的回报模式相契合。
众筹的回报方式可以是实物也可以是服务。
与传统的投资相比,众筹更注重投资项目的产品回报。
数字出版因其形态特征拥有灵活的回报模式。
基于互联网,数字音乐可以以下载权作为回报,网络游戏可以以在线时间或者武器装备作为回报。
从平台的角度考虑,众筹的过程全部是在网络平台上完成,数字出版可以实现回报也完全基于网络平台。
这样就便于平台对其进行对接和管理。
三、数字出版众筹模式的优越性
首先,众筹模式下提高了数字出版产品与受众的互动效率。
通过众筹而聚集起来的受众,能够直接与出版主体进行沟通交流,极大提高了交互性,同时提高了用户的粘性。
在营销方面,有效的交互能够及时得到用户对于产品的反馈,方便提前预估市场反应。
众筹的群体能够帮助营销人员分析受众类型,进行有针对性的营销活动。
对于数字出版的创作者,有效的交互,能够提高创作者对作品效果的了解,及时纠正自己的创作思路。
其次,众筹形成一个有强大凝聚力的粉丝圈。
以微信朋友圈为最成功的标杆,圈子的作用被极具利用。
对于数字出版来说,众筹能够为其形成一个粉丝圈。
由于真实出资,这个粉丝圈的忠诚度得到了保障。
在圈子文化的作用下,数字出版的内容能够甚至能够通过U G C (用户生成内容)进行不断更新、再开发。
这是众筹模式独特赋予数字出版的,也是由于数字出版的线上特质才能够实现的。
在上述可行性和可能带来的收益面前,数字出版产业值得在众筹的机遇下放手一搏。
但是,即使是众筹本身的法律界限仍然存在争议。
特别是股权、红利权这样尚未明确的界限,也是数字出版试水众筹应当注意规避的问题。
基金项目:本论文是中央财经大学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项目(项目编号:201210034070)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江楠,《学术出版试水众筹模式》[J.]北方新报,2013-11-25.
[2]贺骏,《全球首家众筹大学成立 传统媒体尝鲜众筹出版》[J.]证券日报,2013-12-23.
[3]曾航,《从社交红利到移动的帝国 出版众筹走了多远?》[J.].众筹网,2013-12-18.
浅谈数字出版的众筹模式
王怡婷
中央财经大学 北京 102206
【摘 要】本文介绍了数字出版的众筹概念、可行性以及优越性。
从数字出版与众筹模式的互联网本质、出版产业成功众筹经验、数字出版的创新本质以及回报模式方面,论述了数字出版进行众筹的可行性。
也从交互效率和圈子效应的方面,论述了用众筹为数字出版筹集资本的优越性。
【关键词】数字出版 众筹
[1]万圣君, 曹凌辉,浅议我国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创新,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7:39-41.
[2]王勇,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创新:基于客户满意视角,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08:38-40.
[3]王华,论我国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创新,浙江金融,2008:25.
[4]徐向红.提升商业银行服务质量的思考[J].黑龙江金融,2009(04): 86-87.
[5]崔晓娜、张春雨,论我国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创新的措施,科技资讯,2010:135-136.
[6]熊川.优化我国商业银行金融服务的对策选择[J].大众商务,2010 (04):38.
作者简介
段晓愉(1993.7-),女,汉族,陕西西安人,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2011级本科生,专业:金融学。
(上接第450页)
Economic Vision 451
2014.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