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马铃薯间套作模式评价

合集下载

玉米-马铃薯套种模式

玉米-马铃薯套种模式

玉米-马铃薯套种模式
玉米-马铃薯套种模式
一、什么是玉米-马铃薯套种模式
1、玉米-马铃薯套种模式是一种优化的播种方式,把玉米和马铃薯这两种作物按照一定的行程套种,既具有抗病虫的作用,又实现了玉米和马铃薯的兼施,减少了农药使用。

2、套种又可分为玉米本部下促和本部上促。

玉米本部下促指把玉米播种在马铃薯促发前,本部上促指把玉米播种在马铃薯促发后。

二、玉米-马铃薯套种模式的优势
1、实现了玉米和马铃薯的兼施,不仅节省了田块,而且让农民获得双倍收益。

2、玉米根部会抑制马铃薯长出的野生草,增加作物的抗草能力,促进作物生长发育,增加作物的收获。

3、由于玉米对营养成分比较剽窃,它可以吸取马铃薯部位的养分,提升马铃薯的品质和品种抗性。

4、具备良好的抗病虫作用,玉米抑制病虫害,马铃薯抗病虫性较强,可减少农药的使用。

三、玉米-马铃薯套种模式的注意事项
1、建议在播种玉米时,将种植密度控制在40-50株/m2,保持良好的植株量,方便均匀覆盖土壤营养元素,延缓玉米的衰老,平衡玉米和马铃薯的生长发育。

2、马铃薯促发前,要定期对玉米进行叶施药或脱壳施药,以提高控病效果和改善玉米生长状况,巩固玉米体内活性成分,抑制病虫害对玉米的危害。

3、马铃薯促发后,继续喷施抗早熟病药,保护马铃薯进入早期后期生长阶段,抑制病害扩散,及时铲除马铃薯野草。

4、马铃薯抢苗时,要及时剔除死苗、枯萎苗,更新老化的种植穴,保证植株和种子的抗寒性,以提高农作物的抗病虫能力。

四、玉米-马铃薯套种模式的适用范围
玉米-马铃薯套种模式适用于各种土壤、气候条件下生长的玉米和马铃薯种植和种植地,既可以适应北方的温和地带,也可以适应中南地区的温暖气候。

马铃薯与玉米间作种植对马铃薯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马铃薯与玉米间作种植对马铃薯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农业工程技术·综合版 2023年4月刊31科 研 试 验DOI:10.16815/ki.11-5436/s.2023.10.017马铃薯与玉米间作种植对马铃薯生长及产量的影响朱兴朝(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区农业农村局,贵州 六盘水 553000)摘要:为提高马铃薯产量,采取田间试验方法分析间作模式的种植优势。

研究结果表明,各生育阶段,间作组株高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叶面积、小叶叶片数呈先增长、后降低变化趋势,间作组高于对照组;茎粗与主茎数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分支数与匍匐茎数除块茎增长期外,间作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处理间马铃薯单株结薯数差异不显著;单薯质量、单株产量、马铃薯产量和复合产量则差异显著。

综合可知,马铃薯与玉米间作种植有利于促进马铃薯的生长发育,提高马铃薯产量。

关键词:马铃薯;玉米;间作;产量;影响;田间试验朱兴朝. 马铃薯与玉米间作种植对马铃薯生长及产量的影响[J]. 农业工程技术,2023,43(10):31~32.马铃薯的营养价值高,是国内第四大主要粮食作物,具有粮、菜、饲兼用特点。

近年来,随着农业科技发展,间作模式逐渐应用到马铃薯种植中[1]。

间作种植即选择2种或是多种生长季节较相近的作物,种植在同一地块中,提高土壤利用率和种植效益[2]。

马铃薯与玉米间作种植是高位、低位农作物搭配种植模式,在贵州多个区域皆有应用,为了解期种植效益进行了田间试验。

1 材料和方法1.1 试验地概况试验在贵州省水城区进行,大部分地区冬季寒冷、春秋连接,四季不明显,年平均气温12.3℃,日照时长1553.1 h,无霜期210~350天,平均降水量1100~1300 mm。

试验地土壤类型为黄壤,pH 值6.25,有机质2.71 g/kg,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为85.0、 11.2、60.5 mg/kg。

1.2 试验材料试验马铃薯品种为“云薯108”,玉米品种为“黔玉1号”。

1.3 试验设计试验采取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置2个试验处理,即对照组、间作组。

马铃薯—玉米不同套作模式种植效果比较

马铃薯—玉米不同套作模式种植效果比较

马铃薯—玉米不同套作模式种植效果比较摘要为探索威宁马铃薯主产区粮食增产途径,在种植优特势作物的同时增加农民收入,进行了马铃薯—玉米不同套作模式研究,结果表明:马铃薯—玉米一套一效果最好,可进行推广种植。

关键词马铃薯;玉米;套作;模式;效果近年来,威宁马铃薯产业发展迅速,种植面积逐年攀升,2009年已达到11.11万公顷,成为当地农民的增收产业。

为稳定主粮增强特作,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探索合适的高效种植模式,2008年麻乍乡农技站在麻乍乡箐岩村进行了该试验。

1材料与方法1.1试验地概况试验地位于麻乍乡箐岩村村公所马豪地里,此地北纬26°56′727″,东经104°13′528″,海拔2 210m,年降雨量9 000 mm,年均温11.6℃,无霜期200d左右,该地区常规种植模式是净作或双套双。

1.2试验品种供试马铃薯品种为威芋3号一级脱毒良种,在威宁地区种植为中晚熟品种;玉米为毕单15号杂交良种,在威宁地区为中晚熟半紧凑型高秆大穗品种。

1.3试验设计试验共设4个处理,分别为:净作马铃薯(A);马铃薯—玉米一套一(B);马铃薯—玉米二套一(C);净作玉米(D)。

采用随机设计,3次重复,小区面积为82.8m2。

每小区种6个双行,即净作马铃薯和玉米各种6个双行,而马铃薯—玉米一套一种3双行马铃薯3双行玉米,马铃薯—玉米二套一种4双行马铃薯2双行玉米,玉米株行距为0.6m×0.4m,折合密度5.557 5万株/hm2,马铃薯株行距为0.3m×0.4m,折合密度为5.557 5万株/hm2,玉米为双株留苗,垄宽1m,带幅1.2m。

1.4试验过程试验于3月28日马铃薯、玉米同时播种,马铃薯播种量为2 250kg/hm2,玉米播45kg/hm2,施有机肥15t/hm2,磷肥750kg/hm2,复合肥玉米施300kg/hm2、马铃薯施450 kg/hm2,地膜净作用量为45kg/hm2,播种时按试验设计双行挖穴定距定株种植。

玉米间套两薯效益高

玉米间套两薯效益高

红薯品种选择
选择适应性强、抗病性好 、产量高、品质优良的品 种。
种植与管理要点
适期播种
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种植模 式,选择适宜的播种时期。
科学施肥
根据土壤肥力和作物生长需求 ,合理配比氮、磷、钾等肥料 ,并适时追肥。
精细整地
在播种前进行精细整地,使土 壤松软、细碎、平整,有利于 种子的发芽和生长。
社会效益评价
增加就业机会
玉米间套两薯的种植需要更多的 人力投入,因此可以增加就业机
会。
提高农民收入
玉米、马铃薯、红薯的价格相对 较高,因此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玉米间套两薯的种植可以促进农 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
水平。
04
结论与建议
研究结论
玉米间套两薯技术可有效提高土 地利用率和单位面积产量,实现
农民增收。
适宜的种植密度和行距对间套两 薯的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影响。
玉米间套两薯技术可有效提高土 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理化性
质。
存在问题和挑战
种植过程中,对品种选择、种 植密度、施肥量等关键技术要 求较高,需要加强技术培训和 指导。
玉米间套两薯的病虫害防治难 度较大,需要采取综合防治措 施。
玉米间套两薯的种植成本较高 ,需要加强政策支持和市场开 拓。
红薯产量与纯收益
红薯的产量相对较低,但价格较高,因此红薯的纯收益也较高。
生态效益评估
土壤改良
玉米间套两薯可以改善土壤结 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
高土壤肥力。
水分利用
玉米和马铃薯的根系不同,对水分 的需求也不同,因此可以充分利用 土壤中的水分。
病虫害控制
马铃薯和红薯对某些病虫害具有抗 性,因此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量, 降低对环境的污染。03Fra bibliotek宽窄行种植

马铃薯与玉米不同套作模式种植效果研究

马铃薯与玉米不同套作模式种植效果研究

马 铃薯 2双 行玉米 , 玉米 窝 行距 为 0 . 6 mx 0 . 4 m, 马铃 薯 窝行
k g / h m2 ; 处 理 C马 铃 薯 产 量 为 6 8 5 9 . 9 0 k g / h m2 , 玉 米 为
表 1 马 铃 薯 一 玉 米 套 作 模 式 作 物 产 量
行。 而 处 理 B种 3双 行 马 铃 薯 3双 行 玉 米 。 处 理 C 种 4双 行
从 表 1可 以 看 出 , 处理 A马 铃 薯产 量 为 1 5 9 6 6 . 1 8 k g / h m : 处理 B马 铃薯产量 为 7 6 3 2 . 8 5 k g / h m 2  ̄ , 玉米 为 8 5 1 4 . 4 9
距为 0 . 3 mx 0 . 4 m, 折 合 密度均 为 5 5 5 7 5株/ h m , 玉米 为 双 株 留苗 , 垄宽 1 m, 带幅 1 . 2m r 1 。
1 . 3 试 验 方 法
试 验 于 3月 2 8日马 铃 薯 、 玉 米 同时 播 种 , 马 铃 薯播 种
7 6 3 2 . 8 5 k g / h m , 玉米为 8 5 1 4 . 4 9 k g / h m , 加 附 产 品产 值 为 1 9 3 5 0元/ h m 。 此模式纯收入 8 8 7 8 . 3 5元/ h m 2 。 处 理 C马 铃 薯产 量为 6 8 5 9 . 9 0 k m , 玉 米为 4 6 0 1 . 4 5 k g / h m , 加 附 产 品
4 6 0 1 . 4 5 k g / l 1 m ; 处 理 D玉 米 产 量 为 1 2 5 7 2 . 4 6 k g / l l m ( 玉 米
折 干 率为5 5 %) 。

小麦—玉米—马铃薯间作套种栽培技术分析

小麦—玉米—马铃薯间作套种栽培技术分析

农业技术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2年第5期小麦—玉米—马铃薯间作套种栽培技术分析杨 振(山东省滕州市综合检验检测中心,山东滕州 277599)摘要:当前,各地区农业发展前景良好,所具备的农业技术手段较多,经过栽培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与先进农业机械设备的综合应用,不同农作物的经济价值得到有效保障,既实现了农作物产量的提升,又提高了经济价值,现代化科学种植手段的积极推广,使得各项工作效率与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与此同时,各地还可结合各自区域的实地情况与农作物的生长习性与规律等,营造适宜农作物生长的生长环境与条件,以保证农作物的产量与质量,最终为广大农户创造出较大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小麦;玉米;马铃薯;间作套种栽培;技术要点1 三种作物间作套种栽培技术带型选择遵循“因地制宜”选择原则,依据种植地区实际条件进行综合性客观全面分析,按要求小麦、玉米、马铃薯栽培技术中的带型选择要灵活。

还要经待种植地区的农业部门进行反复试验,了解常规用的带型,包括0.8 m的窄行带、1.7 m中型带两种栽培技术模式。

1.1 0.8 m窄行带0.8 m窄行带:这种栽培模式适合应用于土质良好、自然条件优越、海拔高度低于600 m的阳坡地块中。

其中,具体操作为0.8 m开带,可按种植三行小麦的标准进行,这三行小麦约占地0.5 m左右,建议种 8~9 kg/667m2种子,还要预留出0.33 m行带为第二年的单行玉米套种植提供有利生长条件。

需要注意的是,要在小麦收割前1个月的时间左右,对于薄地1~1.3 m,要按照0.4 m株距,以种植1 800~2 100株/667m2玉米为佳。

待小麦的收割工作完成后,再对马铃薯进行套种,套种前首先要进行深耕处理,施足底肥,这样做的目的可有效改善土壤的土层结构,增加土壤中的营养物质,为马铃薯的良性生长提供较好的土质条件。

1.2 1.7 m中型带1.7 m中型带:这种栽培方式主要适合应用于光照时间较短、且海拔超过600 m的地块中。

玉米、马铃薯间套作技术及其增产原因分析

玉米、马铃薯间套作技术及其增产原因分析

物玉米的单位面积产量 ,而且还获得 了 合作 用仅 限于该种作物生长高度 的平 面 推广站
马铃 薯。
2 米薯 间套 作增产 原因分 析
2.1 对 热 量 资源 的利 用 。增加 了 有效 积温的利用时间 。热量与作物 的关 系一 般是用温度来表示的 ,玉米和马铃 薯 的需 温 习性 是不 同的。 马铃 薯喜 冷 凉 ,在 4℃条件 下 即可 发芽 ,8~ 12qC 就能正常生长 ,较大的昼夜温差对干物 质形 成有利。而玉米是喜温作物 ,生 长 发育要求 的温度条件较高 ,地温必须稳
14日至 6月 15日之间 ,生育期 83天 ; 在 5月下旬 ,高峰 出现在 6月 中下旬 。 残体直接归还 于土壤 。据有 关资料 ,马
玉米 5月 10日出苗 ,穗期 在 6月 15日 玉米 和马铃薯 叶面积相继交替 出现 高峰 铃 薯 茎 秆 养 分 含 量 NO.6%,P0.15%,
至 7月 23日之 间,9月 28日收 获 ,生 期 ,避免 了单作玉米 因前期植株 矮小 对 K0.45%,这 样不 仅使 土 壤 中植 物必 需
育期 133天。马铃 薯和玉米地上部共生 光能利用 的平 缓期和马铃薯后期 的光 能 的三元素氮 、磷 、钾得 以补充 ,而且茎
期 66天 。栽 培模 式为 玉米 与马铃薯 行 利用萧条期 。此外两次连续 出现 叶面积 秆残体分解提 高了土壤 有机 质含量 ,增
玉米 、马铃薯问套作技术及
邹 雪 波
原因分析
Hale Waihona Puke 米薯 间套作能很好 的利用气候 生态 定通 过 10cC后才 能 正常 发芽 ,发育 期 内进 行现象 ,玉米马铃薯间套作多层绿
资源 ,并对农业 的生态平衡起 到保持作 120 ~ 130天。利用 玉米 和马铃薯对 温 色主体利 用光能形式 ,进一步挖掘 了作

马铃薯、玉米、间套种模式

马铃薯、玉米、间套种模式
粮食安全
马铃薯和玉米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间套种模式能够提高粮食产 量,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积极意义。
农业可持续发展
间套种模式能够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 ,对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农民生活质量提升
通过间套种模式,农民能够获得更高的经济收益,从而提高农民的生 活质量,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利于马铃薯生长。
产量提升
通过合理的间套种配置,马铃薯与 玉米互利共生,充分利用土壤养分 和水分,往往能够提升马铃薯的产 量。
病害防控
间套种模式有助于改善田间小气候 ,降低马铃薯疫病等病害的发生率 。
对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光照利用
玉米是高大作物,能够充分利用 太阳光照,为低矮的马铃薯提供
适宜的遮荫环境。
马铃薯、玉米、间套 种模式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引言 • 马铃薯、玉米间套种模式的种植技术 • 间套种模式对作物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 间套种模式的病虫害防治 • 马铃薯、玉米间套种模式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分析 • 案例分析与实践经验分享
CHAPTER 01
引言
间套种模式定义
• 定义:间套种模式是指在同一块土地上,按照一定的时间和空 间布局,同时种植两种或多种农作物的种植模式。这种模式能 够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农作物产量,降低农业风险。
物产量,从而增加农民的收益。
02 03
资源共享
这种模式可以优化土壤养分利用,马铃薯和玉米在生长过程中,对养分 的需求有所不同,间套种能够实现养分的互补利用,减少肥料投入成本 。
市场价值
马铃薯和玉米都是重要的农作物,间套种模式能够提高这两种作物的总 产量,满足市场需求,从而增加农民的收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物杂志 万方数据 (%) &’’!
!/
!!!!!!!!!!!!!!!!!!!!!!!!!!!!!!!!!!!!!!!!!!!!!!!!!!!!!!!!!!!!!!!!!!!!!!!!!!
条件, 适应了马铃薯的生物学特性, 既能使其生 长旺盛, 又有利于增强马铃薯的抗病能力, 更有 [!] 利于保持其优良的种性 。因此夏播收获的马 铃薯近乎于脱毒薯的原种级。 ) 小结与讨论
%#
万方数据
作物杂志 %##" ())
何世龙, 辽宁省丹东市种子管理站, ,,.+++ 艾厚煜, 辽宁省凤城市种子站, ,,.,++ 收稿日期: "+++ 4 +* 4 +2 ,. 修回日期: "++, 4 +" 4 "1
万方数据
! " # " $ 地膜春马铃薯与隔沟春夏鲜玉米互套 地膜春马铃薯种植同 ( ! " # " %) , 鲜玉米于 $ 月 &’ 日播种在二膜中间的沟里, 春马铃薯于 ( 月 !# 日收获, 收获时要把薯秧全部翻到玉米垄 上压到土里作追肥 (因为 !’’)* 薯秧所含 + 素 [&] 相当于 %’’)* 人粪尿 ) ; 春马铃薯收获后, 经 整理施肥后于 ( 月 &’ 日把夏播鲜玉米播种在 收获春马铃薯后所形成的新的空垄上, 这样在 (即快 田间暂时形成了春、 夏鲜玉米 ! ! , 的格局 要成熟 的 鲜 玉 米 和 刚 出 土 小 苗 的 高、 矮秧格 经整 局) 。春播鲜玉米于 - 月 &% 日收获上市, 地于 - 月末 . 月初播种夏播马铃薯, 夏播鲜玉
玉米、 马铃薯间套作模式评价
何世龙
摘 要 玉米与马铃薯间套作的 ! 种不同 方式试验结果表明, 由于充分地利用了光热资 源和土地资源, 使地膜马铃薯与隔沟玉米的间 作方式不但获得较高的马铃薯产量 (达到 " # " 万 $% & ’(") , 同时玉米也获得 ) *++$% & ’(" 的产 量; 而且地膜春马铃薯与隔沟鲜玉米春夏互套 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利用本地区的二季不足、 一 季有余的生态特点, 从而获得了十分可观的经 济效益。这种套作方式对目前我国农业产业结 [,] , 增加农民收入, 具 构的调整, 发展多熟种植 有很好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 玉米;马铃薯;隔沟;套作 玉米与马铃薯间套作在丹东地区已有近 基本形式为 " , ( !+ 年的历史, - " 垅玉米, , 垅马 铃薯) , 这种模式亩产值也不过几百元。为了适 应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努力提高单位面积的 效益, 我们于 ,**. 年进行了玉米间套作马铃薯 栽培模式试验, 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从而为作物 的间、 混、 套作的最佳配置提供了参考。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与分析 产量与产值 试 验产量与经济效益分析列于表&和表%。
玉米产量 ()* 1 23 )
&
各处理产量调查
马铃薯产量
小区 ()*) !. " # !- " ’ &% " ’ (鲜玉米) !.# 穗 (鲜玉米) !(& 穗
()* 1 23& ) #
作物 地膜马铃薯 春播鲜玉米 夏播鲜玉米 夏播马铃薯
马铃薯与鲜玉米春夏互套时间 (月 ・ 日)
催芽 ・ & &# ・ $ !・ ( !. ・ !# 播种 ・ % &’ ・ $ &’ ・ ( &’ ・ &. 出苗 ・ $ !’ ・ # & ・ ( &$ ・ . / 收获 ・ ( !# ・ &% ・ / / ・ !! & 二作物共生期 (0) $$ &/ %!
艾厚煜
期 ,".5, 鲜玉米为从黑龙江引进的白粘早, 乳 春马铃薯为本溪市马铃薯研究所选 熟期 .+5; 育的 “早大白” 、 生育期 )25, 夏播马铃薯是在我 地区连续夏播达 "" 年之久仍不退化的中熟品 生育期 *+5。 种克新 1 号, , # 1 种子处理 玉米种子用甲基异柳磷拌种, 鲜玉米可进 行催牙后播种; 春播马铃薯均采取见光散晾催 芽后播种; 夏播马铃薯可于 6 月上旬从半地下 种薯冷贮库出库, 经搭棚散晾、 药剂浸种, 催芽 后切块播种。 , # ! 科学施肥 标准 氮 肥 施优质农家肥 " # "2 万 $% & ’(" , " " 磷肥 *++$% & ’( , 氯化钾 ,2+$% & ’(" 。 *62$% & ’( , 隔沟 种 植 玉 米, 增 加 氮 !.+$% & ’(" , 磷 ,.+$% & " " , 钾 , 再加上春马铃薯收获后的薯 ’( !"+$% & ’( 秧全部作为氮肥施入还田。夏播马铃薯再增优 质农家肥 1+++$% & ’(" , 磷酸二铵 1++$% & ’(" , 氯 " 注意要在二个芽块中间施化肥, 化钾 62$% & ’( , 不要 “烧芽子” 。 , # 2 播种与收获 , # 2 # , 玉米与地膜马铃薯 种植方式 ", ( , 玉米 - " 垅玉米, , 垅马铃薯) 于 ! 月末播种, 马铃薯于 1 * 月份成熟时收获; 月 "+ 日栽种 (需提前 "+5 催芽) , 播深 ,+3( 以 内, 不宜过深, 播后踩实, 但要注意, 不要踩碰掉 芽子, 然后铲平垄面成小畦, 喷水后覆膜, )月 ,2 日收获上市。 ( /0) , # 2 # " 玉米与春马铃薯 按常规 ", - 套种。玉米于 ! 月末播种, *月 份成熟收获; 马铃薯于 ! 月 初 播 种, 6 月初收 获。 , # 2 # 1 地膜马铃薯隔沟玉米 小区内全部种上马铃薯, 而且每二垄耙平 扣一个膜, 播种时间同 (, # 2 # ,) , 在二膜中间的 沟里于 ! 月末播种玉米, 马铃薯于 ) 月 ,2 日收 获上市, 玉米于 * 月份成熟时收获。
!( .’’ / %’’ && &’’ &% $’’ !# (’’
表%
处 理 产值 (元 1 23& ) !# %%# !& ’%’ &% /-’ .. (’&
各处理经济效益调查分析
投入 (元 1 23& ) 种子 ! &$’ ! &$’ % !.’ ( #$’ $’# $’# 地膜 &-’ 肥料 & .’# & .’# % (-$ # $’人工 ! ./’ ! #%’ ! /!’ % &$’ 小计 ( &’# # #-# / !(/ !# #/& 收入 (元 1 23& ) / !%’ ( $## !$ .’! (/ ’&. . %$( (& #-% 比 45 增加 (元 1 23& ) & (-#
表&
处 理 小区 ()*) 玉米与地膜春马铃薯 玉米与露地春马铃薯 ( 45) 地膜春马铃薯与隔沟玉米 地膜春马铃薯与隔沟鲜玉米 春夏互套 (商品薯) #( (商品薯) %! (商品薯) -$ 春播 -. (种薯) 夏播 #&
可收获上市出 米于 / 月上旬即可达到乳熟期, [%] 售; 夏播马铃薯经烟雾防霜 处理后于 !’ 月末 或 !! 月初收获 (见表 !) 。
形成和积累增加, 从而获得群体增产优势。 玉米与马铃薯二种作物间套作, 由于其株 型、 叶型、 需光特征各不相同, 增加了这个复合 群体的总密度, 从而增加截光量和侧面受光, 减 少了漏光和反射, 改善了群体内部和下部的受 [$] 。 光状况, 提高了光能利用率 马铃薯与鲜玉米春夏互套, 从时间安排上 巧妙地利用了双方需水肥多寡的空隙, 充分地 利用了一年中最丰富的光热资源和水分资源, 从而提高了各自的产量与产值, 夏播鲜玉米 / 月中旬收获后, 正值夏播马铃薯薯块形成期, 而 这一时期正处于仲秋冷凉季节, 具有夜低温条 、 夜凉 (/ " %6 ) 的气象 件, 而这种昼热 (!- " !6 )
辽东山区实行鲜食玉米与马铃薯春、 夏互 套四熟种植, 不但能极大地提高土地利用率, 而 且在鲜食玉米和马铃薯生产方面起到提前延 后、 调剂市场、 增加种薯、 就地留种、 防止退化的 积极作用。 高秆作物玉米与矮棵作物马铃薯, 应用时 空技术进行套作, 使两种作物在共生期内协调 生长, 使复合群体的单位面积产值均比单作有 大幅度增加。 马铃薯与鲜玉米春夏互套种植形式是一种
适合当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发展高效农业的 一个好路子。 春鲜 玉 米 是 种 在 马 铃 薯 的 垅 沟 (隔 沟 种 植) , 因此在中耕、 整地等作业上有些不便, 有待 今后改进。还应注意玉米的保鲜、 加工、 运输、 市场等环节和夏播马铃薯的防霜冻等。防止种 植模式的单一化。
参考文献
于贵瑞 0 耕作制度的基本原理与优化设计方案 0 辽宁 " 萧祖荫, 科技出版社, "’’#, &, !’ + /) % 辽宁省畜牧副食厅 0 蔬菜生产技术手册 0 辽宁省人民出版社, "’/", %, %"# 肖运成 0 马铃薯夏播留种烟幕防霜效果 0 作物杂志, ) 艾厚煜, "’’!, %, %! + %& 程延年 0 玉米生育与产量模型 0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 ( 佟屏亚, 社, "’’&, ), %%& + %%’ 战青芳 0 马铃薯夏播留种退化轻的原因分析 0 种子通 ! 艾厚煜, 讯, "’’#, %, "#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