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玉米不同行比套作对马铃薯生理特性和群体产量的影响
土壤持N总量与套作对马铃薯光合生理特性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土壤持N总量与套作对马铃薯光合生理特性及产量品质的影响为探讨不同土壤持N总量下套作与净作马铃薯生长、光合生理特性、叶绿素荧光参数、产量及品质等方面的变化规律及其差异,获得套作马铃薯高产、优质、高效的最佳土壤持N总量。
本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通过平衡施用PK肥,对马铃薯/玉米2:2行比套作和马铃薯双行净作模式下的马铃薯进行共6个不同土壤持N总量的处理,研究了不同土壤持N总量对套作马铃薯生长、光合生理特性、叶绿素荧光特性、产量及品质的影响,得出以下主要结果:(1)对马铃薯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的影响马铃薯叶面积指数随生育时期呈先升后降趋势,在一定范围内,增加土壤持N总量可以提高马铃薯叶面积指数,以土壤持N总量为17.5 kg/667m2的处理最大。
较之净作,套作降低了马铃薯淀粉积累期的叶面积指数,却维持了成熟期较高的叶面积指数。
马铃薯块茎膨大期叶片的叶绿素含量比淀粉积累期高,较之净作,套作显著提高了马铃薯淀粉积累期的叶绿素含量,套作或净作下土壤持N总量为13.5 kg/667m2的处理叶绿素含量均最高。
(2)对马铃薯光合生理特性、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一方面,套作显著降低了马铃薯淀粉积累期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光化学猝灭系数(q P)、非光化学猝灭系数(qN)、Ru BP羧化酶活力和蔗糖磷酸合成酶(SPS)活力;另一方面,套作显著提高了胞间CO2浓度(Ci)、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和电子传递速率(ETR)。
土壤持N总量为11.5kg/667m2和13.5 kg/667m2的处理其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电子传递速率(ETR)、RuBP羧化酶活力和蔗糖磷酸合成酶(SPS)活力比其他处理高,而胞间CO2浓度(Ci)、光化学猝灭系数(qP)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qN)比其他处理低。
玉米套作马铃薯高效栽培技术研究

玉米套作马铃薯高效栽培技术研究近年来,农业科技的不断发展导致了作物栽培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升级,特别是在作物套作领域,不断涌现出新的有效技术。
玉米套作马铃薯是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的一种高效栽培技术。
本文旨在探讨玉米套作马铃薯的栽培技术及其影响因素。
一、套作技术玉米套作马铃薯是指在同一季节内,先种植玉米,玉米生长到一定阶段后,在玉米间隙处种植马铃薯,以达到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产值的效果。
1. 笼统地说,这种套作技术主要包括四个步骤:第一步是选址,尽量选择土壤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田地;第二步是在选好的田地上,先种植长势较强、品质好的玉米,掌握好定植时间和密度,保证玉米的正常生长发育;第三步是在玉米生长到一定阶段后,利用玉米间隙,种植马铃薯,与玉米共生,并且适时进行灌溉、施肥等管理措施;第四步是在收获玉米后,及时收获马铃薯,保证产量和品质。
2. 玉米套作马铃薯的地膜覆盖技术是一种更为高效的套作技术。
这种技术的具体操作如下:首先要选择适宜地势、日照充足、排水良好、且灌溉条件良好的土地。
然后在地面上铺设地膜,定植玉米,玉米发芽生长后,利用玉米间隙将马铃薯顺着地膜下引,同时在马铃薯网根处铺设新的地膜,形成一年两季的地膜覆盖种植技术,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节约了灌溉水量、增加了产量。
3. 长年套作技术是玉米套作马铃薯的一种改进技术,其主要优势在于能够提高种植面积、土地效益和降低生产成本。
这种技术的具体操作是:在长年种植马铃薯的基础上,每年在与马铃薯相邻的地块上种植玉米,然后将玉米间隔处种植马铃薯,实现长年套作。
二、影响因素1. 套作时间:因为玉米和马铃薯在生长过程中有一定的生理差异,从而对土地的养分需求也不同,因此,在进行玉米套作马铃薯的时候,要掌握好适宜的套作时间,以充分利用土地养分,提高产量。
2. 套作品种:在进行玉米套作马铃薯的时候,要选择适宜的套作品种,即相互之间生长周期差异不大、养分需求、光温要求相似,产量高、品质好的品种,从而达到提高产量、增加效益的目的。
高海拔地区马铃薯-玉米套作种植密度研究

高海拔地区马铃薯-玉米套作种植密度研究肖启银;高明文;张祯勇;马松明;陈代全;陈建平【摘要】为了完善马铃薯-玉米模式的配套栽培技术,寻求薯玉套作体系下获取马铃薯、玉米共同高产的最佳种植密度,通过大田试验,采用玉米和马铃薯密度单因素设计,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和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结果表明:马铃薯-玉米栽培模式下,密度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不显著,对玉米产量的影响达到极显著;幅宽1.4 m,马铃薯密度为47643穴/hm2,玉米密度为52937株/hm2时,田间单位面积的总产值最高,为65676元/hm2。
【期刊名称】《现代农业科技》【年(卷),期】2013(000)015【总页数】2页(P87-87,89)【关键词】马铃薯;玉米;套作;种植密度;产量;高海拔地区【作者】肖启银;高明文;张祯勇;马松明;陈代全;陈建平【作者单位】四川省甘孜州农科所,四川康定 626000;四川省甘孜州农科所,四川康定 626000;四川省甘孜州农科所,四川康定 626000;四川省甘孜州农科所,四川康定626000;四川省甘孜州农科所,四川康定626000;四川省甘孜州农科所,四川康定 626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32;S513甘孜州丹巴县地处川西高原高山峡谷地区,气候垂直分布明显,适宜马铃薯和玉米种植[1-2]。
马铃薯和玉米是该地区的主要粮经作物,甘孜州丹巴县及类似地区马铃薯、玉米的种植方式以净作为主,近年部分地方开始采用双行马铃薯套作双行玉米的套作种植模式种植,增产增收效果显著。
2008年甘孜州开展“院州合作”项目以来,甘孜州农科所和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合作选育了一批适宜于山区特殊的立体气候条件及套作栽培模式的高产优质的马铃薯新品种,但由于各品种植株性状的差异,其套作的密度也有差异。
为了最大程度地优化马铃薯各个新品种的栽培技术和套作种植水平,特研究马铃薯—玉米套作条件下,马铃薯和玉米的最佳种植密度。
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概况试验于2012年在甘孜州丹巴县聂呷乡聂呷村试验基地进行。
马铃薯套作玉米技术总结

马铃薯套作玉米技术总结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马铃薯套作玉米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中。
这种技术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增加农民的收入,同时也有助于环境保护。
本文将从马铃薯套作玉米的概念、套作方式、栽培技术、优缺点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马铃薯套作玉米的概念马铃薯套作玉米,是指在同一块土地上,先种植马铃薯,再种植玉米的一种栽培方式。
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同时也能够减少病虫害的发生,降低农民的经济风险。
二、马铃薯套作玉米的套作方式马铃薯套作玉米有两种套作方式:一种是马铃薯和玉米同时种植,一种是马铃薯先种植,玉米后种植。
在同时种植的方式中,马铃薯和玉米的行距和株距应相同,这样可以使两种作物的生长相互协调,充分利用土地和光照资源。
而在先种植马铃薯后种植玉米的方式中,需要在马铃薯收获后及时耕种,同时施入适量的有机肥料,为玉米的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
三、马铃薯套作玉米的栽培技术1. 土壤准备在选择种植地点时,应选择肥沃、排水良好、土层深厚的土地。
在种植前需要进行耕作、翻耕、平整、施肥等工作,以为后续的作物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
2. 种植在种植马铃薯时,要选择健康的种薯,并根据不同品种和气候条件选择适当的播种期。
在播种时应注意行距和株距的设置,同时进行适量的施肥和浇水。
在收获马铃薯后,需要及时耕种,施入适量的有机肥料,并进行翻耕、平整等工作,为后续的玉米种植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
在种植玉米时,可以选择较矮的玉米品种,并采用密植的方式进行种植。
同时要注意适时施肥和浇水,及时除草、松土等工作,以保证玉米的健康生长。
3. 病虫害防治在马铃薯套作玉米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病虫害的防治。
在种植马铃薯时,可以适时喷洒杀虫剂,预防病虫害的发生。
在种植玉米时,可以选择抗病虫害的玉米品种,并采用轮作方式,定期更换种植地点,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四、马铃薯套作玉米的优缺点1. 优点马铃薯套作玉米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增加农民的收入。
马铃薯/玉米不同行比套作对马铃薯品种产量和土地当量比的影响

试 验设 4个 处 理 : ( 1 ) 2 : 2行 比套 作 : 采 用 马 铃 薯/ 玉 米套 作 种 植 方 式 。马 铃 薯 带 宽 8 0 e m, 种植 2 行; 玉米带宽 8 0 e m, 种 植 2行 。 ( 2 ) 2 : 2行 比单 作 :
采用马铃薯单作种植方式。马铃薯带宽 8 0 e m, 种植
作者 简介 : 黄承建 , 高级农 艺师, 主要从事作物栽培与耕作研 究 基 金 项 目:国 家 重 点 基 础 研 究 发 展 计 划 ( 9 7 3 计 划 )项 目
( 2 0 1 1 C B1 0 0 4 0 2) 收 稿 日期 : 2 0 1 2—1 2— 2 1 ; 修 回 日期 : 2 0 1 3— 0 1— 0 4
马铃 薯/ 玉 米 套作 ; 行 比; 品种 ; 产量 ;
马铃 薯 与玉米 问套作 是 马铃薯 的传 统种 植模 式 之一 , 因其 能提高 土 地 利 用 率 , 减少马铃薯、 玉 米 病
8 9 . 0 0 m g / k g , 速效钾 6 3 . 7 3 m g / k g , p H值 4 . 5 7 3 。供
试 马铃薯 和 玉米 特性 见表 1 。
虫害 , 提高马铃薯 、 玉米 复合群体 总产量 , 增加经济
表1 供试马铃薯 、 玉米品种特性及来 源
1 . 2 试 验设 计
2行 ; 空带 带 宽 8 0 c m, 不 种作物 。( 3 ) 3 : 2行 比套 作 : 采 用 马 铃 薯/ 玉 米 套 作 种 植 方 式 。 马 铃 薯 带 宽 1 2 0 e m, 种 植 3行 ; 玉米带宽 8 0 e m, 种 植 2行 。 ( 4 ) 3 : 2 行 比单 作 : 采 用 马铃 薯单作 种植 方式 。马铃薯 带 宽 1 2 0 c m, 种植 3行 ; 空 带带 宽 8 0 c m, 不种 作 物 。所 有 小 区采用 南北 行 向 种植 , 每个 小 区 2个 条 带 , 2 : 2 和 3: 2套 作 行 比 每 个 条 带 带 宽 分 别 为 1 6 0 c m、 2 0 0 c m, 小 区长 8 0 0 e m, 2 : 2行 比 、 3 : 2行 比 的小 区 面
不同马铃薯玉米套作模式对产量影响的试验

1 8 0 4 . 9 1 8 4 0 . 4 1 8 1 5 . 7 1 8 2 0 . 3 5 9 7 . 5 2 6 3 7 . 6 6 6 4 O . 7 5 6 2 5 . 3 1
1 7 7 5 . 8 1 7 2 3 . 4 1 7 3 9 . 4 1 7 4 6 . 2 6 6 7 . o o 6 2 9 . 2 2 6 3 6 . 4 8 6 4 4 . 2 3 1 6 5 6 . 5 1 6 9 0 . 8 1 6 7 0 . 2 1 6 7 2 . 5 6 3 2 . 6 9 6 2 5 . 8 3 6 0 6 . 6 1 6 2 1 . 7 1 1 8 3 8 . 5 1 8 4 5 . 0 1 8 8 2 . 7 1 8 5 5 . 4 6 1 2 . 3 9 5 9 6 . 7 9 6 1 6 . 2 9 6 o 8 . 4 9 1 1 7 5 . 9 1 2 0 8 . 8 1 1 6 1 . 1 1 1 8 1 . 9 6 1 7 . 5 9 6 7 1 . 9 4 6 5 5 . 4 7 6 4 8 . 3 3
为2 5 c m, 玉米 小 行 距 为 5 0 c m、 株距为 4 5 c m, 5个 处
马铃 薯 品 种 为毕 薯 5号 ,玉 米 品种 为 毕单 1 4
理, 3次重 复 ( 见表 1 ) 。
表 1 各 处 理 马 铃 薯一 玉 米 带 幅设 置
2 田间管理
米行 比 1 : 2 ) 增产 5 6 . 9 8 %, 较处理 C ( 1 . 8 m 开厢 , 马铃
次 中耕 , 9月 2 6日收获玉 米 。
3 结果 与分析 3 . 1 产量分 精
处 理
I
Ⅱ
不同前茬对马铃薯生育及土壤特性的影响的开题报告

不同前茬对马铃薯生育及土壤特性的影响的开题报
告
题目:不同前茬对马铃薯生育及土壤特性的影响
摘要:
马铃薯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其产量和质量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土壤的特性和前茬的影响是关键的因素之一。
本研究旨在探究不同前茬对马铃薯生育和土壤特性的影响,为马铃薯的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首先,本研究将选择不同前茬(小麦、玉米、豆类)作为处理组,同种地区无前茬为对照组,对马铃薯的地上部分生长情况、根系结构以及产量进行观察和统计分析。
其次,采集土壤样品进行理化分析,包括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速效养分含量等,以探究前茬对土壤特性的影响,进一步分析前茬对马铃薯生长的影响机制。
通过本研究,预计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豆类前茬有助于提高马铃薯地上部分生长情况和根系结构,而玉米前茬可能抑制马铃薯的地上部分生长情况和根系结构;小麦和无前茬对马铃薯生长的影响类似。
同时,豆类前茬和玉米前茬对土壤的理化性质也存在不同的影响,这可能是导致前茬对马铃薯生长影响的关键因素之一。
关键词:马铃薯;前茬;生长情况;土壤特性;影响机制。
玉米、马铃薯问套作技术及其增产原因分析

玉米、马铃薯问套作技术及其增产原因分析作者:邹雪波来源:《新农村》2018年第05期米薯间套作能很好的利用气候生态资源,并对农业的生态平衡起到保持作用,同时提高了单位土地面积产出率,使单产接近了潜在生产水平。
玉米、马铃薯间套作的栽培模式,简称米薯间套作,虽然有很多年的发展,但对其生态机理研究不多,随着可持续农业的提出,农业生态学、生产生态学的兴起,米薯间套作的生态效应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
本文从农业生态学、生产生态学角度对米薯间套作的生态机理进行分析和探索,从而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实践性依据。
1米薯间套作技术米薯间套作是根据玉米、马铃薯各自的生长发育特点,充分利用时间差和空间差,将两者栽培在同一块地上的种植方式。
1.1米薯间套作生育时期及栽培管理模式。
我市马铃薯在4月5日左右播种,行距60cm,株距20cm;玉米4月20日播种,行距60cm,株距16.5cm。
马铃薯4月23日出苗,7月15日收获,地上部旺盛生长期在5月14日至6月15日之间,生育期83天;玉米5月10日出苗,穗期在6月15日至7月23日之间,9月28日收获,生育期133天。
马铃薯和玉米地上部共生期66天。
栽培模式为玉米与马铃薯行比3:1。
1.2米薯间套作产量结果。
玉米混合面积每公顷产量11175kg,马铃薯公顷单产13755kg (按1:6折粮为2292kg),两种作物混合公顷单产13467kg。
米薯间套作不仅提高了主作物玉米的单位面积产量,而且还获得了马铃薯。
2米薯间套作增产原因分析2.1对热量资源的利用。
增加了有效积温的利用时间。
热量与作物的关系一般是用温度来表示的,玉米和马铃薯的需温习性是不同的。
马铃薯喜冷凉,在4℃条件下即可发芽,8~12℃就能正常生长,较大的昼夜温差对干物质形成有利。
而玉米是喜温作物,生长发育要求的温度条件较高,地温必须稳定通过10℃后才能正常发芽,发育期120~130天。
利用玉米和马铃薯对温度需求不同,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彼此形成时间差(群体共生期66天),提高对积温的利用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 N) I : 1 0 . 1 1 6 8 6 / c y x b 2 0 1 3 0 6 1 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4 — 5 7 5 9 ( 2 0 1 3 ) 0 6 — 0 1 1 7 — 1 2
光 照是 植物 进 行光 合作 用 的基础 , 也 是农 业 生产 的基 本条 件 。光 照不 足直接 影 响作 物的生 长 发育 , 并导 致作 物 生理 特性 的变化 。为 了探 讨弱 光或 荫 蔽对植 物 生理 特 性 的影 响 , 研究 人 员 一般 采 取人 工 控 制光 照 的 办 法进 行 试验 研 究工 作 。研究 表 明 , 弱光胁 迫 下辣 椒 ( C a p s i c u m a n n u u m) 、 茶 叶脯 氨 酸含 量 上升 l _ 1 ] , 玉米 ( Z e a ma y s ) 、 西 葫芦 ( C u c u r b i t a p e p o ) 可溶性 蛋 白含 量 降低L 3 ] , 黄瓜( C u c u mi s s a t i v u s ) 、 菹草 ( P o t a mo g e t o n c r i s p u s ) MD A 含量
摘要 : 以马铃薯 中薯 5 号( 早熟 , 株型直立) 和米拉 ( 中晚熟 , 株 型扩散 ) 单作 为对 照 , 设 置 2: 2和 3: 2两种 套作行
比, 研 究 大 田条 件 下 马铃 薯 / 玉米套作模式 中 2 个 品种块茎 形成期 至块茎 增长期 群体 光合有 效辐射 ( P A R) 和 生 理 特 性 的 差 异 及 其 对群 体 产 量 的 影 响 。结 果 表 明 , 从块茎形成 期至块茎增长期 , 两 品种 P AR、 可 溶 性 蛋 白含 量 ( S P C ) 均 呈 下 降趋 势 , 中薯 5号 脯 氨 酸 含 量 ( P r o ) 、 丙二醛含量 ( MD A) 、 过 氧 化 氢酶 ( c AT ) 活 性 呈 上 升趋 势 , 超 氧 化 物 歧 化
升高, S OD、 P OD、 C AT 活性 增加 _ 5 删 。但也 有相 反 的报 道 , 认 为弱 光 条 件下 淫 羊藿 ( Ep i me d i u m d a v i d i i ) 脯 氨 酸 和 MD A含量降低l - 7 ] , 凤梨 ( An a n a s c o mo s u s ) 和苦 瓜 ( Mo no r r d i c a c h a r a n t i a) 可 溶 性 蛋 白含 量 上 升 ] , 花 生
黄 承建 , 赵 思毅 。 , 王 季 春 , 王龙昌 , 赵勇 , 蔡 叶茂 , 滕 艳 , 杨 国才
( 1 . 西南 大 学 农 学 与 生 物 科 技 学 院 三 峡 库 区 生 态 环 境 教 育 部 重 点 实 验 室 南 方 山地 农 业 教 育 部 工 程 研 究 中心 , 重庆 4 0 0 7 1 6 ; 2 . 四J I 『 省达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 四川 达州 6 3 5 0 0 0 )
第 2 2卷
第 6期 草业Fra bibliotek学报
11 7— 1 2 8
Vo 1 . 2 2 , No . 6
AC TA P RATACULTU RAE S I NI CA
2 0 1 3年 1 2月
马铃 薯/ 玉 米 不 同行 比套 作 对 马铃 薯 生 理 特 性 和 群 体 产 量 的影 响
于单作 , MD A 套 作 高 于单 作 , C AT块 茎 形 成 期 低 于 单 作 , 块茎 增长 期高 于单 作 ; 米拉 P AR 套 作 高 于 单 作 , MD A、
C A T 套 作 低 于 单作 。两 品 种 套 作 P AR和 C AT 3: 2行 比高 于 2:2行 比 , S P C相 近 , 其 他 生 理 指 标 因 生 育 时 期 而 不 同 。套 作 降低 了 中薯 5号 的 光 环 境 , 提高了米拉的光环境 , 3: 2行 比光 环 境 优 于 2: 2行 比 。套 作 条 件 下 米 拉 的 耐 荫 性 比 中薯 5号 更 强 , 两 品 种 3: 2行 比套 作 比 2: 2 行 比套 作 耐 荫 性 更 强 。光 环 境 的变 化 导 致 生 理特 性 的 变化 ,
( Ar a c h i s h y p o g a e a ) 、 海 滨雀 稗 ( P a s p a l u m) 和狗 牙 根 ( C y n o d o n d a c t y l o n )S OD、 P O D、 C AT 活 性减 弱 _ 1 “ ] 。而 且 同一 植 物不 同 品种之 间生 理特 性 的变 化趋 势也 不相 同 , 甚至 相反 n 。 引。弱光 胁迫下 不 同作 物 、 同一作 物 的不 同 品种 生 理特 性 的变化 不尽 相 同 , 可能 与作 物种 类及 品种 耐 荫性 有关 。
酶( S OD) 活性呈下降趋势 , 过氧化物酶 ( P O D) 活 性 的变 化 因行 比 而 不 同 ; 米 拉 MD A、 C AT呈 下 降 趋 势 , S OD 相 近 ,
P r o 、 P O D 的 变 化 因 行 比而 不 同 。套 作 降低 了 两 品 种 S P C, 提高 了两品种 P r o 、 S OD、 P O D。 中 薯 5号 P AR套 作 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