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动车检测站程序文件-内部审核程序
机动车检测站程序文件-检测方法确认程序

1、目的为确保检测结果准确可靠,保证检测工作所使用的方法有效、适用、齐全,特制定本程序。
2、范围适用于本公司检测过程的各直接环节的方法选用、制定和确认。
3、职责3.1检测组负责方法的选用、制定、验证和实施。
3.2技术负责人负责检测方法的批准。
3.3质量负责人负责对自编制的检测方法进行审核和对在用检测方法的有效性进行跟踪。
4、工作程序4.1检测方法的选用4.1.1技术负责人检索最新标准、规程及其他技术规范,并按《文件控制程序》保持本公司所用技术文件是最新有效版本。
4.1.2 检测员按照《车辆检测程序》中的有关规定,在按受客户送检样品后,对照技术要求,选择符合要求的标准方法、规程、规范开展检测工作。
4.1.3 检测组选择检测方法时,应优先使用国家、国际、行业中已发布的标准方法、规程、规范开展检测。
4.1.4 在没有标准方法可用时,可以选用由知名技术组织或有关科学文献和期刊公布的方法,或由仪器供应商提供的方法,或由检测站自己开发制定的方法。
4.2 制定检测方法4.2.1 技术负责人指定专人依据客户的要求,查找有关标准、规程等科技书籍、期刊,选用或参照相关的检测资料,编制检测方法。
若选用的方法属于本公司内在用受控文件的有关内容,在编写检测方法时,可直接标明引用文件的名称、章节和序号等;若采用客户指定的科技书籍、期刊上公布的方法,则在编写检测方法时,采用其复印件作为附件。
4.2.2 检测方法按JJF1071—2000《国家计量校准规范编写规则》的规定进行编制。
4.2.3检测组根据编制的方法进行试验性检测,并进行数据处理,出具检测报告,交质量负责人审核。
4.3 检测方法的评审4.3.1 质量负责人组织对制定的检测方法进行评审。
审核该检测方法的内容是否覆盖了JJF1071—2000《国家计量校准规范编写规则》中的规定,是否能满足客户所提出的技术要求,测量是否合理,表达是否准确,认可后在审核人处签字。
4.3.2 评审中发现制定的方法不能满足客户的要求,检测组应及时与客户协商,采取其他的措施(如送上级部门检测或告之无法检测)。
机动车技术检测站新版程序文件

机动车技术检测站新版程序文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机动车数量不断增加,机动车技术检测站在保障道路交通安全、减少环境污染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了进一步提高检测站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公正性,我们对原有的程序文件进行了全面的修订和完善,制定了新版的机动车技术检测站程序文件。
一、修订背景原有的程序文件在实施过程中,逐渐暴露出一些不足之处。
一方面,随着检测技术的不断更新和检测标准的日益严格,原有的程序文件在某些方面已经无法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另一方面,为了适应市场竞争的需求,提高检测站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也需要对程序文件进行优化和改进。
二、修订原则1、合法性原则修订后的程序文件必须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的要求,确保检测站的工作合法合规。
2、科学性原则程序文件的修订要基于科学的检测方法和管理理念,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实用性原则修订后的程序文件要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能够指导实际工作的开展,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4、公正性原则程序文件要保证检测站在工作中保持公正中立的态度,不受任何外部因素的干扰,确保检测结果的公正性。
三、主要内容1、检测流程优化对机动车检测的流程进行了重新梳理和优化,明确了各个环节的工作职责和操作规范,减少了不必要的等待时间,提高了检测效率。
2、设备管理规范完善了检测设备的管理制度,包括设备的采购、验收、校准、维护、报废等环节,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3、人员培训与考核加强了对检测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工作,制定了详细的培训计划和考核标准,提高了检测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责任心。
4、质量控制措施建立了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通过定期的内部审核、管理评审、比对试验等方式,对检测工作进行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检测质量。
5、数据管理与安全规范了检测数据的采集、存储、传输和使用,加强了数据的安全管理,防止数据泄露和篡改。
6、客户服务与投诉处理明确了客户服务的工作流程和标准,建立了投诉处理机制,及时解决客户的问题和不满,提高客户满意度。
机动车检测站程序文件-新增检测项目评审程序

1、目的为满足客户的要求,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拓展检测服务能力,确保新项目有足够的设施与资源,有可靠的质量保证,特制定本程序对新增检测项目进行评审。
2、范围本程序适用于按照客户要求和按照新标准开展检测新项目(包括扩大检测能力)的前期论证、准备工作、批准权限等的评审。
3、职责3.1 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和我公司业务发展的需要,由本公司检测组提出新增检测项目的申请,明确检测标准,并由本公司组成评审小组组织新增检测项目的评审。
3.2 检测组负责新增检测项目的可行性论证,组织编制检测实施细则、仪器设备操作规程等作业指导书。
3.3 技术负责人审核、经理批准“新增检测项目申请表”和“新增检测项目评审报告”。
4、工作程序4.1 新增检测项目的提出4.1.1 由于标准变更或新标准生效需要增加新的检测项目。
4.1.2 法律、法规或上级部门要求建立的检测项目。
4.1.3 根据业务发展需要增加新的检测项目或在旧的检测项目基础上扩大检测范围和检测能力。
4.2 新增检测项目的论证由检测组根据我站的人力资源、设备资源和经济情况,对新增检测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
对于没有国家和行业标准的非标准检测项目,还应同时编制非标准检测方法。
4.3 公司组织评审小组(必要时,可聘请外单位有关专家参加)对新增检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及非标准检测方法进行审查,审查通过后组织实施。
4.4 检测组负责编制新增检测项目检测实施细则、仪器设备操作规程和确定有关检测人员的培训。
4.5 检测组负责编制新增检测项目的原始记录表格和检测报告的格式。
4.6 新增检测项目的仪器设备应按《量值溯源程序》的规定进行量值溯源。
4.7 有关检测人员应按《人员培训考核程序》的规定进行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
4.8 技术负责人负责审核,由站长批准检测实施细则、操作规程、非标准检测方法。
4.9 必要时应按《检测结果质量控制程序》的规定组织与其它检测站间的比对,验证新增检测项目的检测能力。
机动车排放检验检测方法内部审批程序

机动车排放检验检测方法内部审批程序1目的规范机动车排放检验,确保采用检验方法符合规定2适用范围适用于本公司无法采用工况法检测车辆的审批3职责3.1外检员对车辆信息进行确认,对不能采用工况法检验的车辆在检测方法审批表和车辆外观检验记录表中填写不能采用工况法的原因。
3. 2技术负责人或授权签字人对不能采用工况法的原因进行审核,对无法采用工况法的车辆批准采用双怠速法(汽油车和燃气车)或自由加速法(柴油车)检测。
3. 3登录员对车辆外观检验记录表中检测方法和审批情况进行确认, 并按车辆外观检验记录表选择的检验方法进行车辆登录。
3. 4 一审员在资料上传过后,负责将审批记录随检验报告一同存档。
4程序4.1外检员通过车辆信息确认,车辆外观检验,判断车辆采取的检测方法。
对不能采用工况法检验的车辆在检测方法审批表和车辆外观检验记录表中填写不能采用工况法的原因。
4. 2典型无法采用简易工况法检测的汽油车包括但不限于:——无法手动切换为两驱模式的全时四驱或自适应四驱;——无法手动关闭防侧滑功能的车辆。
4.3典型无法采用加载减速法检测的柴油车包括但不限于:——无法手动切换为两驱模式的全时四驱或自适应四驱车辆,以及配备有牵引力控制或自动制动系统并且无法手动关闭该功能的车辆;——行驶速度受限(最高设计速度小于等于50 km/h),无法满足加载减速测试要求的车辆;一一轴重超出三轴六滚筒测功机规定承载的车辆;——无法手动中断电机扭矩输出的柴电混合动力电动汽车。
4. 4外检员将检测方法审批表和车辆外观检验记录表交于技术负责人或授权签字人进行审核。
4. 5技术负责人或授权签字人对不能采用工况法的原因进行审核,有疑问的应进行车辆情况进行核实,确定不能采用工况法进行检验后, 在检测方法审批表和车辆外观检验记录表中签名,批准采用双怠速法(汽油车和燃气车)或自由加速法(柴油车)检测。
4. 6登录员对车辆外观检验记录表中检测方法和审批情况进行确认, 并按车辆外观检验记录表选择的检验方法进行车辆登录。
汽车检测机构内部审核控制程序

德信诚培训网
更多免费资料下载请进: 好好学习社区 汽车检测内部审核控制程序
1、目的:
对质量体系各控制要求的实施情况和效果,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内部审核,以确保本公司工作持续不断地按质量体系要求运转,使要求的实施效果达到预定的目标。
2、适用范围
适用于质量管理体系涉及到的所有部门和所有要求的内部审核。
3、职责
3.1 质量负责人负责编制年度内审计划和撰拟定的纠正措施;
3.2 质量负责人负责组织建立审核组,确定内审员;
3.3 审核组编制该次内审检查表及其审核报告,确定责任部门并跟踪、验证、纠正措施实施效果;
3.4 被审核部门负责配合审核组完成内审工作;
3.5 不符合项责任部门职责;
3.5.1 分析不符合项产生的原因,拟定纠正措施计划;
3.5.2 实施完成纠正措施。
4、工作程序
4.1 质量负责人根据内审资格要求建立内审组,资源条件允许的话内审员应独立于被审核工作,以确保审核工作的独立性。
4.2 年度内审工作计划
4.2.1质量负责人根据质量体系进行情况,于每年元月份编制年度内审工作计划,报总经理批准后实施。
4.2.2 年度内审工作计划的内容:审核的目的;审核的范围;
4.2.3 除执行年度内审计划外,当发现下述特殊情况时,质量负责人应提出内审申请,总经理批准后实施。
a 发生严重的质量问题或客户有严重的申诉时;
b 公司领导、内部机构、质量方针、目标、检测技术与设备有较大的改变时;
c 即将接受第三方审核时。
4.3 内审
4.3.1 成立审核组。
机动车技术检测站新版程序文件

机动车技术检测站新版程序文件机动车技术检测站作为保障道路交通安全的重要环节,其程序文件的更新与完善至关重要。
新版程序文件的制定旨在进一步规范检测流程、提高检测质量、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公正性,为广大车主和社会公众提供更可靠的服务。
一、检测站概述我们的机动车技术检测站拥有先进的检测设备和专业的技术人员,能够对各类机动车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测。
检测站的工作环境宽敞、整洁,布局合理,为检测工作的高效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检测站的主要职责是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对机动车的安全性、环保性和动力性等方面进行检测,为车辆的注册登记、定期检验和技术状况鉴定提供科学依据。
二、检测项目与标准1、安全性检测制动性能检测:包括制动距离、制动稳定性和制动力平衡等指标的检测,确保车辆在制动时能够有效减速并保持稳定。
转向系统检测:检查转向盘自由行程、转向力和转向灵活性,保障车辆转向操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灯光系统检测:检测前照灯、转向灯、制动灯等灯光的亮度、照射角度和颜色,确保灯光符合规定要求,提高夜间行驶的安全性。
轮胎检测:检查轮胎的花纹深度、磨损程度和气压,避免因轮胎问题导致的行驶安全隐患。
2、环保性检测尾气排放检测:通过专业设备检测车辆尾气中的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等污染物的含量,确保车辆的尾气排放符合环保标准,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3、动力性检测发动机功率检测:测量发动机的输出功率,评估发动机的工作状况和性能。
检测站严格按照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标准进行检测,如《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GB 7258)、《汽车排放污染物限值及测量方法》(GB 18285)等,确保检测结果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三、检测流程1、车辆登记与信息录入车主将车辆驶入检测站后,首先进行车辆登记,提供车辆行驶证、驾驶证等相关证件,工作人员将车辆信息录入检测系统。
2、外观检查检测人员对车辆的外观进行检查,包括车身、车架、保险杠、后视镜等部件的完整性和安全性,检查车辆的标识、颜色和号码是否符合规定。
机动车检验机构检测站质量管理体系资质认定文件之程序文件

广州市**机动车检测有限公司程序文件编制:审核:批准:版本号:第3版文件编号:**-JCZ-B生效日期:2010年11月19日持有人:分发号:修改页1、目的对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与检测工作有关的文件,资料及外来法规文件进行控制,确保有关部门使用的文件为有效版本,确保质量工作依据可靠。
2、适用范围适用于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检测工作有关的技术标准,技术规范,技术资料和外来法规文件的控制。
3、职责3。
1站长负责批准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3.2技术负责人负责组织技术性文件和记录格式的编制和批准;3.3质量负责人负责组织质量手册、程序文件的编制及审核,批准质量记录格式;3。
4检测组组长负责本部门技术性文件和记录的审核;3。
5质量管理组负责标准、规范、法规文件的收集、查新、保管,负责所有文件的发放控制及跟踪;3.6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持有人应熟悉并认真执行质量管理体系文件;3.7质量管理组负责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控制。
4、程序4.1文件的编号4.1。
1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分类及代号4。
1。
2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分类号4.1.3质量计划、质量记录编号格式表格流水号(可略)表格顺序号表格所属文件序号表格所属文件分类号公司简文件顺序号 文件分类号 公司简称4.1。
4外部文件编号依B-X X X(流水号)的方式编制文件编号;4.1。
5本公司的简称为:**—JCZ4。
2文件的编制4.2.1质量管理手册和质量管理体系程序文件及管理性质量记录格式由质量负责人组织编制;4。
2.2作业指导书和技术性质量记录格式由质量负责人组织编制;4。
3文件的审批4.3.1质量管理手册和质量管理体系程序文件由质量负责人审核,站长批准;4.3.2作业指导书和技术性质量记录格式由技术负责人审核批准;4。
3。
3管理性质量记录格式由质量管理组负责人审核,质量负责人批准;4.3。
4所有文件批准后,均由质量管理组负责编号按《受控文件目录》登记。
4。
4文件的发放4。
4.1文件由质量管理组负责在规定范围内发放,保证有关人员使用现行有效的文件;4。
机动车检测站程序文件

机动车检测站程序文件1 目的为保证与质量体系有关的文件和资料的适用性、系统性、协调性和完整性,对文件编制、批准、发放、使用、更改、作废和回收等进行控制,确保使用场所的文件和资料为最新有效版本,防止误用失效或作废的文件、资料,制定本程序。
2 适用范围本程序适用于质量管理体系有关文件的控制。
3 职责3.1检测站站长负责质量手册、程序文件的批准颁布。
3.2质量负责人负责组织编制质量手册、程序文件。
3.3综合部负责体系文件的归口管理,负责业务计划等文件的控制管理。
3.4业务部负责质量手册、程序文件的日常管理;本部门职能范围内的质量文件的编写和检测中心技术文件的审查工作;负责检测设备档案、量值溯源等方面文件的控制管理。
3.5各部门负责相关文件的编制、使用和管理。
4 工作程序4.1所有保证质量体系运行和检验工作正常开展的文件均在受控范围。
具体包括: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各类质量计划、操作规程、作业指导书、质量记录、审核报告、规程、标准、规范、顾客提供的图纸、技术要求等。
4.2受控文件可采用文字、硬拷贝、电子信息软件等形式。
4.3文件编号4.3.1质量手册编号4.3.2程序文件编号年代号4.3.3质量记录编号LYJQ-□□-□□-2006年代号从01开始依顺序编号程序文件编号文件分类代码4.3.4其他文件编号001开始依顺序编号部门代号的表示:业务部(YW),综合部(ZH),检测部(JC)。
4.3.5技术性文件编号按行业标准及设计文件完整性标准执行,如JJG1002-1998《国家计量检定规程编写规则》。
4.3.6 外来标准、规范、试验大纲等沿用原编号。
4.4 文件审核和批准4.4.1 质量手册、程序文件由质量负责人组织领导编制。
4.4.2站长批准颁布质量手册、程序文件。
4.4.3各类作业指导书和质量记录表格、质量计划等由部门负责人审核,质量负责人或技术负责人批准实施。
4.4.4文件审批表应有文件编制、审核、批准人员的签名,同时注明批准实施时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目的
按质量体系有要求,通过内部质量体系审核,验证质量体系运行的符合性和有效性,同时对不合格项进行纠正改进。
2、范围
本程序适用本公司质量体系内部审核的控制。
3、职责
3.1质量负责人负责内部质量体系审核的组织和领导;
3.2审核组长具体负责内部质量体系审核的实施,对不合格项纠正措施跟踪、检查和验证。
3.3质量监督组负责内部审核的控制。
4、工作程序
持续改进
4.2内部审核安排
每年安排内部审核1次,质量监督组编写《年度质量体系内部审核计划表》,送质量负责人审批后,由办公室按《文件控制程序》标识并发放至各部门执行。
4.3审核频次
4.3.1内部审核分为例行审核和追加审核两种,例行审核一般集中进行,内容覆盖GB7258-2012标准和质量体系的全部条款和体系活动过程。
4.3.2发生重大质量事故后应追加审核,质量负责人根据体系运行情况确定。
4.4审核准备
4.4.1质量监督组根据审核计划具体安排内审时间、确定审核实施具体日期,成立审核组送质量负责人批准。
4.4.2质量负责人任命审核组长和内审员,审核组长对审核员进行分工。
4.4.3审核组长编制《内部质量审核实施计划》,送质量负责人审批并发放;计划内容包括:审核的目的、类型、依据、范围、人员及日程安排。
4.4.4编制《内部审核检查表》明确审核要点和方法。
4.5内部审核实施
4.5.1审核预备会议
质量负责人主持召开审核组成员会议,宣布审核组织,布置审核任务的时间安排及审核程序要求等。
4.5.2审核首次会议
审核组长主持召开首次会议,公司全体工作人员参加,并在“会议记录”上全名签列;内审员做会议记录;会议内容介绍内审目的范围,依据及审核分工时间安排等。
4.5.3现场审核
4.5.3.1 内审员根据“内部审核检查表”对照检查并如实填写,主要是通过交谈、查阅文件和记录、现场考核、收集证据等,检查质量体系的运行情况。
4.5.3.2 现场审核中发现问题时,应当场让该项检测人员在“内部审核检查表”签名确认,并保证当事人充分认识不合格的存在,以利纠正。
4.5.4 未次会议
现场审核结束,召开未次会议,原全体人员参加并签名。
审核组长报告审核结果,如有不合格项,提交“纠正/预防措施记录表”。
4.6 纠正措施
4.6.1审核组长审核、质量负责人批准“纠正/预防措施记录表”。
4.6.2相关部门收到“不符合工作处置记录表”后,在一星期内应对不合格项目分析不合格原因,提交纠正措施计划,包括采取的长期预防措施,限期完成。
4.6.3相关人员收到“纠正/预防措施记录表”不作反应时,质量负责人应加以追查并向经理报告。
4.6.4如果不能就纠正措施要求达成一致意见时,质量负责人应向经理报告。
4.7纠正措施跟踪
4.7.1 当已到纠正措施预定完成的日期时,审核组长应通知内审员验证纠正完成情况。
4.7.2 负责验证的内审员应检查该纠正措施已完成并确认有效后,在《内部审核纠正措施表》验证栏中签字。
4.7.3 在下次审核时,内审员应检查该纠正措施是否仍然有效,否则应重新发出“不符合工作处置记录表”,在表中说明原来发现的问题。
4.7.4 如在商定的期限内未能完成该项纠正措施,质量负责人应委派内审员进行跟踪检查,如无正当理由,或未能重新确定可接受的完成期限,质量负责人应加以追查并向经理报告。
4.8 内部审核报告
4.8.1 审核组长根据审核及纠正措施的落实情况编写“内部审核报告”, 由质量负责人审核,经理批准。
4.8.2 内部审核报告内容:
1)审核的目的、要素、范围、依据、方法、日期;
2)内审组的成员、被审核项目代表;
3)审核计划实施情况;
4)不合格项目及判断依据;
5)质量体系符合性和运行有效性结论以及今后改进的建议等。
4.8.3 审核报告的发放范围:
1)本公司管理人员;
2)被审核项目相关人员。
4.9 文件归档
质量体系内部审核中的全部记录由质量负责人归档保存。
5、相关记录
年度质量体系内部审核计划表
内部审核实施计划表
内部审核检查表
内部审核报告
会议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