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语文教学设计(A)完璧归赵_沪教版

合集下载

沪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完璧归赵

沪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完璧归赵

沪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完璧归赵这是一份沪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详情如下:【教学内容】:沪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完璧归赵》【教学目标】:1. 能够听懂、理解《完璧归赵》的故事情节;2. 能够用简单的语言讲述《完璧归赵》的故事情节;3. 能够在阅读、听说、写作中运用“本”字作为复合词头;4. 能够学习虚词“上”,“下”在短文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1. 全面理解《完璧归赵》的故事情节;2. 学习“本”字作为复合词头的应用;3. 熟练掌握“上”、“下”的在短文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熟练运用虚词“上”、“下”在短文中的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谈论《完璧归赵》这个故事,让学生猜故事的主要内容,并通过图片、视频等辅助手段引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好奇心”。

2. 介绍一下本课的学习重点和难点,为后续教学做好铺垫。

二、学生阅读1. 学生自读短文,找出句中的“本”字。

2. 学生再次阅读短文,找出文章中“上”、“下”的用法。

三、教师讲解1. 教师简要讲解“本”的意义以及在复合词中的应用。

2. 教师讲解“上”、“下”在短文中的作用。

3. 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想象课文中描述的场景。

四、小组合作、讨论1. 学生分组,探讨故事的主要内容及背后的人物形象。

2. 每个小组选出代表报告它们的讨论结果。

五、全班交流1. 邀请代表分享小组讨论的成果,大家一起加强对故事的理解和感悟。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中人物、情节、感情的变化等元素,加深对故事的理解和体验。

六、课后巩固1. 学生回忆并复述“《完璧归赵》的故事”。

2. 教师布置小作文,让学生描述自己在一个特定的情境中上或下的经历。

【教学反思】:本课教学通过启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设计了一系列课堂互动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其在课堂中参与到故事的情节中,从而提升了学生的积极性。

同时,采用小组合作、全班讨论等方式,使学生更好地发言和表达,并且在小组内相互交流,更好地理解故事。

三年级语文下册《完璧归赵》优秀教

三年级语文下册《完璧归赵》优秀教

三年级语文下册《完璧归赵》优秀教学设计三篇《完璧归赵》是一篇历史故事,课文开门见山秦国是强国。

赵国不甘又不敢不和秦国提出15座城交换和氏璧的无奈,烘托出强秦恃强凌弱、肆无忌惮的面目。

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三年级语文下册《完璧归赵》优秀教学设计三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三年级语文下册《完璧归赵》优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认识生字9个,积累“完璧归赵、完好无损、信以为真、奇珍异宝、理直气壮”这些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蔺相如说的4句话。

3、学习抓住人物言行的方法复述“完璧归赵”的过程。

4、抓住“理直气壮”,联系上下文体会蔺相如智勇双全,以维护国家尊严为重的崇高品质。

教学过程:一、由“璧”引入,揭示课题。

1、出示各种玉器图。

师:中国有句古话叫:黄金有价,玉无价。

纯晶通透、毫无瑕斑的玉在人们心里当中是无价之宝。

2、在众多的玉器中,有一种扁圆形中间有个小孔的玉器叫作“璧”,因为璧是玉的一种,所以它的下面有个“玉”字。

(边说边板书)现在人们也用“璧”通称美玉。

(出示:美玉)3、今天课文中提到的这块美玉就叫“和氏璧”,文中称它——“奇珍异宝”。

(出示,齐读)4、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美称呢?原来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玉,据传它在暗处会发光,冬暖夏凉,还能驱邪避虫。

甚至有“得和氏璧者,得天下”的传闻,可见和氏璧是块人人都想得到的——宝玉,所以当赵王得到和氏璧时欣喜若狂,把它当成赵国镇国之宝。

围绕这块玉,发生了这么一件事——齐读:完璧归赵出示课题:完璧归赵5、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让我们齐读课题——6、“完璧归赵”是中国历的一个典故,现在已成为成为成语。

请大家看动画,结合课文内容用一句话说说“完璧归赵”的意思。

(1)根据学生回答随即(板书:完好无损)。

问:主人公是谁?(2)指导读好“蔺相如”的名字。

(门里面不是佳,左边是单人旁,右边的笔顺是……)二、整体读文,明确复述要求,找出蔺相如说的话。

1、明确复述的要求。

沪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完璧归赵》教案

沪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完璧归赵》教案

沪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完璧归赵》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1.2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1.3了解《完璧归赵》的历史背景,感受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1.4学会概括故事情节,培养复述故事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2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3.2培养学生勇敢、智慧、诚信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故事魅力。

1.2学习生字词,提高阅读能力。

2.教学难点:1.1理解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及故事寓意。

1.2学会概括故事情节,复述故事。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教师简要介绍《完璧归赵》的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1.2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关于《完璧归赵》的故事。

2.自主学习2.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

2.2学生勾画出生字词,查阅字典、词典理解词义。

2.3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尝试概括故事情节。

3.课堂讨论3.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课文中的重点句子,理解其含义。

3.2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人物形象,讨论其性格特点。

4.多媒体辅助教学4.1播放《完璧归赵》动画片段,帮助学生形象理解故事情节。

4.2学生根据动画内容,复述故事情节。

5.课堂小结5.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6.作业布置6.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编写一段关于《完璧归赵》的故事。

6.2家长签字确认,监督孩子完成作业。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到了知识。

在课堂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表达自己的观点,对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多媒体辅助教学环节,动画片段的播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提高了他们的阅读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部分学生对生字词的理解不够深入,对故事情节的概括不够准确。

小学三年级语文《完璧归赵》教案

小学三年级语文《完璧归赵》教案

小学三年级语文《完璧归赵》教案小学三年级语文《完璧归赵》教案作为一名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三年级语文《完璧归赵》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1、识生字7个;积累含近义词素的成语;会使用“吩咐”和“嘱咐”。

2、正确朗读课文。

3、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重点学习:读句子提出问题,并在课文中找有关句子。

4、了解蔺相如完譬归赵的'故事,体会他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人物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激趣。

1、故事导入:《卞和献玉》。

2、板书课题,激趣思考:“完璧归赵”是什么意思?二、初读,感知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并思考问题。

2、指名读课文,齐读课文(纠正读错的生字新词;指导读难读的句段)。

3、交流:说说对“完璧归赵”的理解。

(最后,找到“我一定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带回来!”这句话,板书并读一读。

)三、结合以上句子,再读课文。

1、为什么“一定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带回来?呢?(1)引导学生学习第1-3节,并思考。

(2)交流,然后指导朗读,体会赵王的无奈、蔺相如的坚定。

(教师适当诠释蔺相如此行的重任。

从国力来看,赵国只能答应交换;要是让秦王白白得到和氏璧,赵国就会被人小视。

)2、蔺相如是怎样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带回来的?(1)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脉络(要回宝玉、争取时间、派人潜送;参插《词句活动室2》)。

(2)抓住蔺相如说的三句话展开教学。

①找一找:蔺相如一共说了几句话?哪几句话?②说一说:为什么说这几句话?(看到秦王没有诚意,要回宝玉以争取主动;再一次试探秦王;争取时间把宝玉送回赵国。

)③读一读;秦王为什么乖乖就范?体会蔺相如的智和勇。

(第1、3句话的理解,可以从秦王的反应表现入手,譬如:“信以为真”和“只好同意”。

第2句话作为重点来理解,可从蔺相如的动作、神情和语言入手。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3单元13《完璧归赵》 优秀课件4沪教版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3单元13《完璧归赵》 优秀课件4沪教版
13、完璧归赵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理解“完好无损,信以为 真,奇珍异宝,理直气壮”的意思。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在教师的指 导下尝试读好蔺相如说的4句话。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用抓住人物 言行的方法复述“完璧归赵”的过程。 4、体会蔺相如的智勇双全、以维护国家尊 严为重的崇高品质。
和氏璧是奇珍异宝。在我动身以
前,我们大王斋戒了五天。如果大王
诚心,也应当斋戒五天。五天后,我
再把宝玉奉上。
“大王放心。如果秦国不是真心换城,我 一定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带回来!” “这玉虽好,可是也有瑕斑。让我指给您 看。” “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池,所以把 玉要了回来。您要是逼我,我的头颅和宝玉就 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和氏璧是奇珍异宝。在我动身以前,我 们大王斋戒了五天。如果大王诚心,也应当斋 戒五天。五天后,我再把宝玉奉上。”
临别的时候,蔺相如说:“大王放 心。如果秦国不是真心换城,我一定 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带回来!”
“这玉虽好,可是也有瑕斑。让我 指给您看。” “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池, 所以把玉要了回来。您要是逼我,我的 头颅和宝玉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和氏璧是奇珍异宝。在我动身以 前,我们大王斋戒了五天。如果大王诚 心,也应当斋戒五天。五天后,我再把 宝玉奉上。”
蔺相如来到秦国,献了玉。秦王双 手捧着宝玉,一边看一边称赞,却绝口 不提换城的事。 蔺相如知道秦王没有诚意,上前几 步,说:“这玉虽好,可是也有瑕斑。让 我指给您看。”
蔺相如接过玉,退后几步,靠着
宫殿的一根大柱子站定,理直气壮地
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池, 所以把玉要了回来。您要是逼我,我 的头颅和宝玉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 上!”说着,举起了和氏璧。

小学三年级《完璧归赵》教案二:阅读理解

小学三年级《完璧归赵》教案二:阅读理解

小学三年级《完璧归赵》教案二:阅读理解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故事《完璧归赵》,让学生了解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背景和过程,认识《完璧归赵》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2.能够听懂数字故事,理解故事内容,能够回答与故事内容相关的问题。

3.发展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难点是让学生了解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背景和过程。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教师向学生介绍这节课的主题是《完璧归赵》,并告诉学生这个故事发生的背景和历史地位。

2.教师播放相应的视频或图片,让学生感受故事的氛围和情境。

二、阅读故事(10分钟)1.教师将《完璧归赵》的故事内容适当删减,并将故事内容呈现给学生。

2.让学生自己阅读故事,并在阅读完毕后再由教师进行梳理。

三、梳理故事内容(15分钟)1.教师安排学生自己讲述《完璧归赵》故事的内容,听取学生的描述并进行引导。

2.教师补充故事内容中学生不理解或不熟悉的部分。

四、阅读理解(25分钟)1.教师安排学生阅读相关的问题,并进行个别讲解。

2.让学生自己思考和回答问题,并与教师或同学进行交流和讨论。

五、课堂小结(5分钟)1.教师对学生进行总结,并回答学生的问题。

2.提醒学生在做阅读理解题的时候,要认真读题、仔细分析。

3.鼓励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多读书、多思考和多交流,提高自己的阅读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教师需要准备故事《完璧归赵》的故事梗概,以及相关的视频、图片等资料。

2.教师需要准备与故事内容相关的问题,以便学生进行阅读理解。

教学评估:1.针对学生的回答问题的情况,教师进行评估和总结。

2.通过学生的观察和口头表达,评估学生在阅读和理解方面的表现。

3.教师通过测试、考试等途径进行学生的综合评估。

沪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完璧归赵

沪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完璧归赵

沪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完璧归赵一、教学目标1.了解下册的教材内容和教学要求。

2.掌握下册的教材知识点和学习方法。

3.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4.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小石头的信》•学生通过阅读《小石头的信》这篇课文,了解沪教版三年级语文第一学期下册的教材内容。

•学生通过分析课文结构、了解词语意义以及学习文本中的语言技巧,提升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2. 学习方法•通过多次反复阅读课文,培养学生关注细节的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和笔记等方式,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和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

三、教学步骤1. 导入环节•让学生回顾上学期所学的知识,如古诗词、古代故事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习课文•让学生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语音语调。

•分析课文的结构,让学生了解故事的前因后果。

•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义,比如“璧贵”,让学生通过语境推测词义。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讨论课文中的重点内容和自己的思考。

3. 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角色扮演,进行对话演绎。

•每个小组根据课文内容,展示自己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和想象。

•引导学生分享小组的成果,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4. 总结提高•让学生通过回答问题和讲解的形式总结课文的内容和要点。

•对学生进行评价和反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表达。

•帮助学生发现阅读过程中的问题和困惑,并给予适当的解答和指导。

四、教学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参与、表达能力和课后作业等进行评价。

•学生互评,相互学习和提供反馈。

•教师针对学生的不同问题和困惑进行个别辅导。

五、教学资源•沪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材。

•音频设备和播放器。

•小组活动的角色扮演材料和学习材料。

以上是对沪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完璧归赵》的设置和安排。

通过合理的教学步骤和方法,希望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阅读理解能力。

小学三年级《完璧归赵》作文教案二

小学三年级《完璧归赵》作文教案二

教案名称:小学三年级《完璧归赵》作文教案二授课目标:1.了解《完璧归赵》的故事背景和情节;2.学习用正确的语言表达观点和思考;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力。

授课周期:3课时课程设计第一课时1.导入(约5分钟)用图片或简短的视频介绍《完璧归赵》的故事背景,让学生初步了解这个古代故事的背景和情节。

2.学习(约30分钟)分发故事文本,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完璧归赵》文本,学习其中的细节、主题和情节发展。

问题举例如下:-什么是“完璧归赵”?-王昭君为什么被选中去做礼物?-王昭君在赵国生活的时候都经历了哪些事情?-故事的璧送回了赵国,王昭君又回到了汉宫,你对这样的结局有什么看法?3.总结(约5分钟)请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第二课时1.导入(约5分钟)回顾上节课,让学生再次了解《完璧归赵》的故事背景和发展过程。

2.探究(约30分钟)让学生分组,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课堂所学,用简单的语言创作自己的版本,或对现有故事做一些创新和改编。

提供一些辅助工具来帮助学生创作,包括:-关键词表格:列举与故事相关的关键词,如王昭君、璧、汉赵、国礼等,以期启发学生的创造力。

-描述词汇表:列举形容词和副词,让学生选取适当的词汇来描述故事中的情节和角色。

3.展示和讨论(约15分钟)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鼓励他们在小组之间分享和讨论,促进彼此之间的思想和交流。

第三课时1.导入(约5分钟)用故事中的情节或图片来回顾和巩固学生的记忆,让他们对故事的发展有进一步的理解。

2.练习(约30分钟)选择一些与故事相关的练习,用以检测学生对故事的理解程度。

题目可以包括选择、填空、判断等。

3.评价(约15分钟)让学生交换练习并批改,帮助他们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课后作业1.练习或写作。

让学生选择一个问题或创作任务,练习语言表达或创作能力。

任务范例如下:-你认为王昭君在故事中做了什么贡献?-描写你另一种结局:璧并没有回到赵国,王昭君留在了汉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完璧归赵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10个,重点学习“璧”的字形和字义,理解“斋”的字义,积累“完璧归赵、完好无损、信以为真、奇珍异宝、理直气壮”这些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蔺相如说的4句话,联系上下文体会蔺相如智勇双全,以维护国家尊严为重的崇高品质。

3、学习抓住人物言行的方法复述“完璧归赵”的过程。

教学重点
读好蔺相如说的4句话,联系上下文体会蔺相如智勇双全,以维护国家尊严为重的崇高品质。

教学难点
学习抓住人物言行的方法复述“完璧归赵”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由“璧”引入,揭示课题。

1 出示各种玉器图。

师:中国有句古话叫:黄金有价,玉无价。

纯净通透、毫无瑕斑的玉在人们心目当中是无价之宝。

2 在众多的玉器中,有一种扁圆形中间有个小孔的玉器叫作“璧”,(出示图片)因为璧是玉的一种,所以它的下面有个“玉”字。

(边说边板书)
3在玉中,最珍贵的就是和氏璧了,它是宝中之宝,课文中称它为“奇珍异宝。

”(出示)读好这个词。

4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美称呢?老师整理了一段资料(媒体出示):
师介绍:传说,和氏璧是我国最有价值的一块璧。

据历史记载,这块璧洁白无瑕、光润晶莹,能在暗处发光,能够除去尘埃,驱邪防身,有夜光璧之称。

把它放在房中,冬暖夏凉,百步之内,蚊蝇蛇虫不侵,甚至有“得和氏璧者,得天下”的传闻。

所以当赵王得到和氏璧时欣喜若狂,把它当成赵国镇国之宝。

5围绕这块玉,历史上还有一个典故,也就是今天要学的课文的课题。

补全课题:13完璧归赵
6课文中有一句话告诉我们什么叫“完璧归赵”,请打开书,快速默读找到。

(1)交流出示:“我一定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带回来!”
对照这句句子,课题中的“完”就是“完好无损”的意思。

板书:完好无损
(2)这里的“我”指谁?板书:蔺相如(指导“蔺”的字形,读好“蔺相如”的名字。

)蔺相如是课文的主人公。

(3)“一定”这个词表明了蔺相如的决心,结果如何?
出示:蔺相如回到住处,立即让随从带着和氏璧抄小路回国。

(4)蔺相如能从骄横跋扈的秦王手中夺回和氏璧,把它完好无损地归还赵国。

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他究竟是怎么做到的?我们一起学习课文。

二整体读文,明确复述要求,找出蔺相如说的话。

1 明确复述的要求。

今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了解这个典故,不仅要自己读懂,还要讲给别人听,这就叫复述。

要复述这篇课文可以根据课文描写的特点,抓住主人公蔺相如的言行,熟读、品味。

下面就请大家默读课文,用直线画出课文中蔺相如说的话,然后轻声读一读,想想他是分别对谁说的?
2 交流,出示。

指名读。

“大王放心。

如果秦国不是真心换城,我一定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带回来!”
“这玉虽好,可是也有瑕斑。

让我指给您看。


“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池,所以把玉要了回来。

您要是逼我,我的头颅和宝玉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和氏璧是奇珍异宝。

在我动身以前,我们大王斋戒了五天。

如果大王诚心,也应当斋戒五天。

五天以后,我再把宝玉奉上。


3第一句是对赵王说的,后三句是对秦王说的。

(媒体字的颜色区分)
板书:秦王男同学读对赵王说的话;女同学读对秦王说的话,注意读准字音。

三学习第一句,了解蔺相如到秦国去的原因。

1我们先来看,临行前,蔺相如是这样对赵王说的,他说——(齐读句子)
2 他为什么要这样说?读读1—3节,简单说说原因,指出赵王不放心即可。

3因为赵王不放心,所以蔺相如先说——(生接),为了能让赵王真的放下心,又补充了一句——(生接)
4这是蔺相如在临行前对赵王的——(诺言,承诺,保证)
5试着读好这句话,要让赵王放心。

四学习后三句话,体会蔺相如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民族气节。

1 就这样蔺相如肩负着保护着镇国之宝和氏璧的重任来到秦国,按照约定献上宝玉。

(板书:献)
2 小组一齐读读蔺相如对秦王说的三句话,联系上下文及秦王的表现,想想蔺相如为什么这样对秦王说。

3 学习第一句,体会蔺相如的机智。

(1)一个字都不提起,这就是——(板书:绝口不提)秦王绝口不提换城的事,可见秦王毫无诚意。

(2)玉并没有瑕斑,这是蔺相如在找借口骗回宝玉,可是和氏璧本属于赵国,这并不是真正的骗,而是“要”。

(板书:要)
(3)玉上有瑕斑,即使再名贵,它的价值也要大打折扣,秦王当然不希望自己钟爱的和氏璧是一块次玉,蔺相如抓住了秦王的心理,使他相信了自己的话,这就叫——(出示)信以为真
(4) 要让秦王信以为真可不容易,要注意说话的语气,试着练一练。

4 学习第二句,抓住“理直气壮”,体会蔺相如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民族气节。

(勇敢)(1)指名读句。

(2)再读,读好感叹号。

(3)蔺相如说这句话时的语气是—(出示:理直气壮)
(4)“理直气壮”的意思就是理由正确、充分,因而说话气势很盛。

(出示)蔺相如究竟有什么“理”?(和氏璧本来就是赵国的镇国之宝。


(5)(引读)道理全在蔺相如这边,理亏的是秦王,所以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自己读读,读出理直气壮的语气。

(板书:理直气壮)
(6)如果秦王继续逼他,派侍卫冲上去抢,我们相信蔺相如真的会摔玉。

板书:摔而且他将献出自己的生命,真是“玉在人在,玉碎人亡”.。

(7)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还记得临行前蔺相如曾对赵王许下诺言吗,他说——(出示:齐读临行前的话)
(8) 和氏璧是赵国的镇国之宝,赵王是迫不得已才答应交换的,如果真的把玉平白无故地
送给秦国,赵国的颜面将会丢尽,摔玉的目的是为了护玉,护玉则是为了护国啊!看来,蔺相如想保住的不仅是这块价值连城的和氏璧,更是一个国家的尊严啊!(“摔”改“护”)从这里我们感受到他一定会用自己的生命保护国家的利益。

(9)这个场面太震撼人心了,读好这段话。

5 学习第三句话,抓住“斋戒”,体会缓兵之计。

(机智)
过渡:蔺相如在大殿上就是用这样的气势,镇住了秦王。

(1)秦王爱玉心切,他怕蔺相如摔坏宝玉,于是——(板书:随手指点)
(2)指名读句。

(3)蔺相如以斋戒为借口,(出示)斋戒注释:在秦王斋戒的五天里,不可以饮酒、不可以吃荤、更不可以想自己喜欢的和氏璧。

蔺相如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争取时间,送玉回国(板书:送)这是他的一个缓兵之计。

(4)引读。

五、借助板书,复述故事。

1 学到这里,你觉得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机智、勇敢)
2 接着,我们试着将蔺相如和秦王斗智斗勇的过程进行复述,蔺相如的语言是重点,能不看书准备吗?
3 指名一人一句。

(你是第一个蔺相如,你是……)
4 谁能一个人连起来试试。

5 我们将故事完整地说给大家听,它是有语境的,接着老师和同学配合,我讲语境,在什么情况下他说这样的话,这就是复述,仔细听老师的话。

(请三位同学配合)当蔺相如来到秦国献上和氏璧之后,发现秦王绝口不提换城的事,知道他没有诚意,就找了借口对秦王说——,秦王信以为真,就把和氏璧递给了蔺相如。

巧妙地要回宝玉后,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他的气势镇住了秦王,秦王怕他真的摔坏宝玉,就随手指点了十五座城,这让蔺相如更清楚地看清秦王毫无换城的诚意,于是他又借口说——。

秦王同意了,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无损地送回了赵国。

(指相应的板书)
6 同桌两人学着复述。

交流。

7 蔺相如在秦国大殿上和秦王斗智斗勇,他不畏强暴,誓死保护镇国之宝和氏璧,维护了国家的尊严,而“完璧归赵”这个成语也因此流传至今。

回去以后,让我们把这个著名的典故讲给更多人听吧!
8知识链接:“负荆请罪”小故事
板书设计:
13 完璧归赵
完好无损
蔺送秦
相理直气壮摔(护)随手指点
如要信以为真王
献绝口不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