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概论
《社会工作概论》课件

社会工作的职责与职业道德
社会工作者的职责包括评估客户的需求、制定协助计划、提供支持和引导, 并保护客户的权益。他们必须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保护客户的隐私和尊严。
社会工作的核心技能
社会工作者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人际关系技巧和文化敏感性,以有效地与客户合作,并 为他们提供帮助。
社会工作的领域和应用
《社会工作概论》PPT课 件
社会工作是一门涉及各个领域的专业,旨在通过帮助个人、家庭和社区解决 问题,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
社会工作定义
社会工作是一种专业实践,旨在通过与个人、家庭和社区合作,解决社会问 题,促进社会公作起源于慈善运动和慈善工作,随着社会问题的逐渐增加,发展成为一门正式的学科。
社会工作涉及各种领域,如儿童保护、家庭服务、老年人护理、精神健康等。 社会工作者可以在社区机构、医疗机构、学校和政府部门等多个领域工作。
社会工作的价值与意义
社会工作不仅帮助个人解决问题,提高生活质量,还促进社会公正和福利。 它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着重要作用。
结论与展望
《社会工作概论》PPT课件是一个简明扼要的介绍,旨在激发学生对社会工 作的兴趣,并为他们了解这一领域的基础知识提供指导。
《社会工作概论》重点概括

《社会工作概论》重点概括一、社会工作的四种内涵(一)、社会工作是一种科学的助人活动1、社会工作是助人活动,助人自助2、助人需要科学的方法科学方法在社会服务中的作用(客观性、工作方法的科学性、工作过程的逻辑性)(二)、社会工作是一个专业(三)、社会工作是一种专门的职业(四)、社会工作是一种制度社会工作是由政府或民间组织提供的一种规范化的、专业的服务,它因此而被纳入现代社会的制度系统中,成为贯彻政府的福利政策、确保社会稳定的一种不可或缺的制度。
社会工作是一种以助人为宗旨、运用各种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去解决社会问题的专门职业,是确保现代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制度。
三、社会立法对社会工作的贡献(一)德国的社会安全制度德国俾斯麦政府于1883年创立强制劳工保险制度,并从1883年的疾病保险发展到1884年的职业灾害保险以及1889年的残疾与老年保险。
该制度采取危险分担的保险原则,集合工人、企业主及政府的财力,给劳动者以保障。
此后,德国又在这一制度的基础上采取了一系列新的社会保障措施。
(二)英国社会安全制度英国于1911年通过《国民保险法案》,设立了疾病与失业强制保险;1925年通过《寡妇、孤儿及老年补助年金法案》;1934年通过专门的《失业法案》,扩大和加强了社会保险的项目和内容。
在研究方面,1909年英国社会工作者就提出积极预防与强制原则,大力倡导社会福利与个人责任并重。
(三)美国的社会安全制度继1933年颁布《联邦紧急救济法案》之后,1935年制定了美国历史上著名的《社会保险法案》,从而美国社会保障有了永久性的立法与制度,其主要内容包括:其一,社会保险方案,包括老年保险制度、失业补偿制度;其二,公共分类救助方案,包括把老年人、贫苦盲人及失依儿童作为救助对象;其三,卫生及福利服务方案,包括妇幼卫生服务、残疾儿童服务、儿童福利服务、职业重建以及公共卫生服务等。
二、社会工作价值困境(一)、专业价值与社会价值间的矛盾(案例)价值不同于需求,需求是人们生理和心理的本能,价值则反映了人们对于生活的追求。
社会工作概论 社会工作的功能

2,功能的类型
终极功能与中间功能 行动对部分和整体的最终影响是终极功能,中间状态即使中
间功能。 正功能与反功能 部分对于整体的作用是正面的、支持性、整合性=〉正功能 (帕森斯,单向);部分对于整体的作用是负面的、不支持 的、分裂的=〉反功能 显功能与潜功能 默顿认为,那种明显的、被参与者所预期和认识到的后果是 显功能,那种未被预期也未被认识到的后果是潜功能。
社会秩序的效果。
四、社会工作对助人与维一致性与相悖性 • 一致性:帮助有困难者走出困境会产生有利于社会秩序稳
定的效果,良好的社会秩序也有助于对有困难者的帮助; • 相悖性:当助人与社会秩序冲突时,助人至上(个人本位)
还是维持原有秩序(社会本位观)? • 2,社工对助人与维持社会秩序关系的处理 • 社工应该充分利用社会制度提供的空间,为受助者服务。 • 当社会制度不能合理的提供援助时,社工向原有制度挑战
• 建立自己的支持和服务传递系统=> • 收集、组织、协调各种资源=> • 有效传递到受助者。
• 2,社会工作的过程模式
• 接触问题=>了解和确认问题=>分析和诊断=>提供服务=> 评估服务=>终结
• 接触问题:通过各种途径(案主求助或主动发现)初步了 解可能服务对象(个人、家庭、社区)所面临的困难及问 题;了解和确认服务对象的背景和所遇到问题的性质和程 度等;对问题进行分析,找出问题的症结和解决问题的可 能性;服务也称作对问题的干预,有效组织和配置资源, 帮助受助者摆脱困境;对整个服务活动的效果和过程进行 评估;
受助者求助
市场经济国家 民间组织 主动
计划经济体制 政府组织 被动
资源获取
政府拨付为主
第二章社会工作的功能
社会工作概论_自考复习重点

社会工作概论第一章绪论1、社会工作的定义:社会工作是一种以助人自助为宗旨,运用各种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去解决社会问题的专门职业,是确保现代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制度。
2、社会工作的职能(简答)首先,恢复的职能。
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职能,可以简单的归结为解决问题。
包括治疗和康复两个层面。
其次,预防的职能。
社会工作者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对待社会问题,及早地预测、控制和消除那些可能妨碍社会功能有效发挥的因素和条件。
再次,发展的职能。
社会工作是当代社会的重要制度,它应当充分发挥社会资源,发挥个人和制度的潜能,以确保社会的稳定,促进社会的发展。
3、社会工作的特征(1)崇尚专业的伦理精神(2)职业的非盈利性(3)社会工作督导(4)个人与环境(5)运用社会环境资源(6)团队协同工作(7)自助与民主参与4、如何理解自助与民主参与的特征(简答)社会工作确实可能为案主提供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支持,以帮助案主克服当下面临的各种困难。
但不是单方面的给予或施惠。
工作者相信个人团体社区乃至社会都有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潜能,如果得以发挥,问题就可解决。
社工的精髓就在于,给案主以希望、信心决心,充分调动案主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后达到助人自助的境界。
在助人自助的过程中,案主的民主参与十分重要。
社工在助人的过程中切忌为案主下判断,应该协助案主自己去做决定。
鼓励案主民主参与,认清问题,找到原因,最后与案主合力解决问题,共同促进社会的繁荣与发展。
第二章社会工作的历史发展1、伊丽莎白济贫法被称为西方社会救济立法和贫民救济事业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对各国社会事业的制度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德国的汉堡制(1788)爱尔伯福制(1852)3、睦邻组织运动(1884)社工与问题人生活在一起4、1917年里士满出版了著名的《社会诊断》一书。
使社会工作更加理论化,成为社会个案工作发展的里程碑。
5、在我国古代社会组织中还存在一种乡约制度。
所谓乡约,即同住在邻近地区的人共同遵守的规约。
社会工作概论课程教案

社会工作概论课程教案第一章:社会工作概述1.1 课程介绍理解社会工作的定义和范围掌握社会工作的基本价值观和原则1.2 社会工作的历史发展了解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理解社会工作在不同国家的特点1.3 社会工作的主要领域掌握社会工作的主要领域和内容了解社会工作在不同领域的实践第二章:社会工作理论基础2.1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理解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掌握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互动原理2.2 社会工作理论框架掌握社会工作理论的主要框架和理论基础理解社会工作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2.3 社会工作实践模式掌握社会工作实践的主要模式和方法了解社会工作实践模式的发展趋势第三章:社会工作实务过程3.1 社会工作实务的基本步骤掌握社会工作实务的基本步骤和程序理解社会工作实务过程中的评估和干预策略3.2 社会工作实务技巧掌握社会工作实务的基本技巧和方法了解社会工作实务技巧在不同领域的应用3.3 社会工作实务案例分析分析社会工作实务案例,运用理论知识进行干预培养社会工作实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章:社会工作者角色与素质4.1 社会工作者角色理解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和职责掌握社会工作者的专业素质和能力要求4.2 社会工作者的素质培养了解社会工作者的素质培养方法和途径培养社会工作者的专业素质和能力4.3 社会工作者的伦理与责任理解社会工作者的伦理原则和道德责任掌握社会工作者的伦理决策和责任履行第五章:社会工作计划与评估5.1 社会工作计划制定掌握社会工作计划制定的基本步骤和方法理解社会工作计划制定的原则和目标5.2 社会工作计划实施掌握社会工作计划实施的基本技巧和方法了解社会工作计划实施中的挑战和应对策略5.3 社会工作评估与反思理解社会工作评估的重要性和方法掌握社会工作评估的基本步骤和技巧第六章:社会工作与政策6.1 社会政策概述理解社会政策的定义和目的掌握社会政策的基本构成和制定过程6.2 社会工作与政策的关联理解社会工作与政策的相互关系掌握社会工作在政策制定和实施中的作用6.3 社会政策分析与评估掌握社会政策的分析方法和评估技巧培养对社会政策的批判性思考和评估能力第七章:社会工作与群体7.1 社会工作与不同群体的实践理解社会工作在不同群体的特点和挑战掌握社会工作在与不同群体合作中的方法和技巧7.2 社会工作与特殊群体的干预策略理解社会工作在特殊群体(如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等)中的干预策略掌握社会工作在与特殊群体合作中的专业素质和能力7.3 社会工作与群体的合作实践分析社会工作与群体的合作案例,运用理论知识进行干预培养社会工作与群体合作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第八章:社会工作与社区8.1 社区概述理解社区的定义和特点掌握社区的基本构成和功能8.2 社会工作与社区实践理解社会工作在社区中的作用和意义掌握社会工作在社区实践中的方法和技巧8.3 社区发展与社会工作理解社区发展与社会工作之间的关系掌握社会工作在促进社区发展中的策略和方法第九章:社会工作与服务9.1 社会服务概述理解社会服务的定义和目的掌握社会服务的基本构成和提供方式9.2 社会工作与服务提供理解社会工作在服务提供中的角色和职责掌握社会工作在服务提供中的方法和技巧9.3 社会工作与服务的评估和改进掌握社会服务的评估方法和改进技巧培养社会工作在服务评估和改进中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第十章:社会工作的发展趋势10.1 社会工作在国际的发展趋势了解社会工作在国际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掌握社会工作在国际的挑战和机遇10.2 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理解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实践和发展历程掌握社会工作在中国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10.3 社会工作教育的创新与发展理解社会工作教育的重要性和创新方法掌握社会工作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和挑战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关注环节:1. 社会工作定义和范围的理解2. 社会工作理论基础的掌握3. 社会工作实务过程中的评估和干预策略4. 社会工作者角色与素质的认识5. 社会工作计划与评估的方法详细补充和说明:1. 社会工作定义和范围的理解:社会工作是一个跨学科的领域,涉及到人类行为、社会环境、政策制定等多个方面。
社会工作概论考点归纳总结

社会工作概论考点归纳(第一章) 1.社会工作的概念:是以利他主义为主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的服务活动。
2.社会工作产生:西方的社会工作形成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3.西方社会工作产生的历史背景(一)思想渊源1、古希腊、古罗马的社会福利思想2、基督教文明的“博爱”观念3、人道主义价值观念(二)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社会变迁(直接动因)始于18世纪60年代英国的工业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场重大的社会变迁。
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沦为城市贫民;产业工人的生活十分贫困。
大量贫民的存在:许多人谋生无计;给社会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西方社会工作实践的出现与发展1、英国的济贫立法——伊丽莎白《济贫法》主要内容:A 规定了每一教区每周应向地主征收济贫税,明确了政府在救济贫民问题上的责任。
B 规定贫民救济应由地方教区举办,每一教区设立监察员若干人,中央政府设立监督人员。
C 规定凡有工作能力的贫民,必须参加劳动,以工作换救济。
(这是最早的以工代赈)。
教区设贫民习艺所;义务介绍工作;或配给原料及工具,强迫有劳动能力者从事生产。
D 禁止无家可归及无业游民行乞游荡,设济贫所收容救济,强迫其在济贫所里工作。
救济工作分院内救济和院外救济两种,首创了机构救济和家庭式社会工作的先例。
E 规定人们对贫穷亲属负有救济的义务。
F 济贫法将贫民分成三类:a.体力健全的贫民,须强迫入“感化所”或“习艺所”工作;b. 不能工作的贫民及须抚育幼小子女的母亲,令其进入“救济院”或施以“院外救济”;c.失去依靠的儿童或父母无力抚养的儿童,设法领养或寄养。
2、欧美国家出现的有组织的志愿性济贫活动(1)德国的汉堡制与爱尔伯福制(2)英美的慈善组织会社(3)英美的“睦邻组织运动”4.中国的社会工作的发展一)我国古代的社会福利思想孔子:“大同”社会的理想孟子:“仁政”墨子:“兼爱”我国古代开展救济与福利工作所采取的形式与方法: 保息六政”“荒政十二”仓储救济近代中国的社会工作1、社会行政和社会政策2、社区组织与社区发展最有名的是20世纪20—30年代进行的“乡村建设运动”。
社会工作概论

社会工作概论1.社会工作定义分三类,代表三个发展阶段。
(1)个人慈善事业是中上层人士基于人道主义或由宗教信仰的驱使,自动为社会中贫苦及不幸者举办的慈善施舍。
(初级)(2)由政府或私人社团所举办,以解决因经济困难所引起的问题为目的各种有组织的活动,包括对社会上失业、贫困、疾病、衰老、残废、孤寡等各种经济方面的扶助与救助事业。
(中期)(3)由政府或私人社团所举办的服务事业。
2.助人专业说:(目的、性质)强调社会工作是帮助人们解决社会问题和摆脱个人困境方面所起的作用。
3.潜能、资源说:(活动与功能)强调社会工作是调动个人潜能与运用社会资源去帮助个人团体及社区解决问题,满足需要的一种活动和功能。
4.社会工作定义:社会工作是政府与社会团体用科学的方法,帮助人们解决生活困难,协调人际关系,满足人们基本的物质和精神需要,保持社会稳定的一种专业工作。
定义要点如下:(1)社会工作的主体是政府与社会团体。
(2)社会工作的性质是一门帮助人们解决困难,增强信心的专业工作。
(3)社会工作对象时全体社会成员,而不仅仅是少数贫困、残弱者。
(4)社会工作采用一套科学的方法与技术,他不同于个别人发善心做好事。
(5)社会工作的功能是调适社会关系,缓和与解决社会矛盾。
(6)社会工作额目的是满足人民基本的物质与精神需要。
5.社会工作四个要素:(1)社会工作者(2)受助者(3)社会工作的价值观(4)助人活动。
6.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包括:(1)服务提供者(2)支持者(3)倡导者(4)管理者(5)资源获取者(6)政策影响人。
7.社会工作产生的经济条件:(1)工业革命引起生产方式变化,打破了旧的社会保障形式。
(2)无产阶级日益贫困,社会问题不断增多。
(3)无产阶级斗争风起云涌,阶级矛盾日益尖悅。
8.社会工作产生的政治条件:(1)资产阶级维护统治的需要。
(2)政治民主化的发展使人民的权利得到一定的尊重。
(3)工人阶级政党逐步发挥作用。
9.社会工作产生的文化思想条件:(1)人道主义是早期社会工作的思想渊源。
社会工作概论名词解释

社会工作概论名词解释社会工作概论是研究社会工作理论和实践的学科。
这个领域涉及许多主题,包括社会正义、社会问题、社会服务、社会政策、人类服务、社会心理学和社会问题等。
以下是一些社会工作概论中的名词解释:1. 社会正义:社会正义是指社会成员之间的公平和公正。
社会工作的目标是帮助弱势群体获得公平和公正的机会,并促进社会正义的实现。
2. 社会问题:社会问题是指对人类生活造成负面影响的各种问题,如贫困、失业、家庭暴力、犯罪、疾病和社会不平等等。
社会工作的目标是通过提供社会服务和支持,帮助解决这些问题,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3. 社会服务:社会服务是指提供各种社会服务和援助,以帮助弱势群体获得他们需要的支持和资源。
这些服务包括医疗保健、社会救助、住房援助、就业支持和教育援助等。
4. 社会政策:社会政策是指政府制定的政策,旨在提供社会服务和援助,以帮助解决社会问题。
社会政策的目标是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公正和平等。
5. 人类服务:人类服务是指提供各种人类服务和支持,以帮助人们解决他们的问题和困难。
这些服务包括心理咨询、家庭支持、职业咨询和治疗等。
6. 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行为和关系的科学。
社会工作者是社会心理学的实践者,他们通过研究和了解人们的行为和关系,帮助人们解决他们的问题和困难。
7. 社会问题的恶性循环:社会问题的恶性循环是指社会问题的不同阶段之间的恶性循环。
例如,贫困和失业可能会导致社会不平等和犯罪率上升,而这些问题又会继续加剧贫困和失业。
社会工作的目标是打破这种恶性循环,以促进社会公正和平等。
以上是社会工作概论中的一些名词解释,这些名词解释有助于理解社会工作理论和实践的核心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1.社会工作社会工作是遵循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平等公正的专业价值观,在社会服务及社会管理等领域,综合利用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帮助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群体和社区,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的专业和职业。
2.个案社会工作一种以个人或家庭为对象(案主)的社会工作专业方法。
社会工作者通过与案主建立专业关系,运用专业知识与技术,协调可以利用的各种社会资源,为案主提供直接的一对一服务,以协调案主摆脱困境,解决问题,达到与社会、环境的良好适应。
3.人在情境中“人”——个人内在的心理体系、人格体系“情境”——个人生活的社会网络与物质环境强调:人与环境的交互影响4.个别化原则个别化原则也称注重个别差异的原则。
该原则要求重视案主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环境上的独特性,相信每个案主对其所遭遇到的情境、问题或困难皆有独特的看法与感受,工作者的处理方式亦因此而有所不同。
5.个案管理《社会工作百科全书》个案社会工作是由专业社会工作者替一群或某一案主协调整合所有助人活动的一种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要使各种不同福利及相关机构的工作人员相互协调,为案主提供所需的服务,并以扩大服务成效为主要目的。
6.社会工作专业伦理专业伦理,就是指社会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操守,是涉及“人”的守则,包括社会工作者本身应该有的品质、行为举止以及对这份职业所拥有的态度和观念。
伦理:人们在人际关系方面所持有的价值信念和行为原则,它包括个人的自我行为控制和调节以及对他人的行为期望标准。
7.移情移情是求助者将自己过去对生活中某些重要人物的情感或态度投射到治疗者身上的过程。
正向移情(positive transference)求助者把咨询师当作以往生活中某个重要人物,他们逐渐对咨询师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感情,表现的十分友好、敬仰、爱慕甚至对异性咨询师表现出性爱的成分,对咨询师十分依恋、顺从。
负向移情(negative transference)求助者把咨询师视为过去经历中某个给他带来挫折、不快、痛苦或压抑的对象,在咨询情境中,原有的情绪转移到了咨询师身上,从而在行动上表现出不满、拒绝、敌对、被动、抵抗,不配合。
反移情工作者对案主产生一种非现实的感情、态度与反应。
这种感情往往是工作者过去与他人的关系经验之一,如今把它转到其所服务的案主身上。
二、解答1.戈登(1)个人应受到社会的关怀(2)个人与社会是相互依赖的(3)每个人对他人都负有社会责任(4)个人的需要既有与他人共同的一面,也有相异的一面(5)在一个民主社会里,个人的潜能应能得以充分实现,同时个人也能通过社会参与而尽到社会责任(6)社会有责任消除个人自我实现的障碍,以帮助个人自我实现2.泰彻(1)每一个人都有作为个人的尊严和价值(2)每一个人都应该受到尊敬和得到周到的对待(3)每一个人都应该参与影响自身的决策(4)每一个人都应该自由发展自己的能力和天赋(5)每一个人都应该公平地分享对物品和服务的控制(6)对实现理性行为所必需的信息,每一个人都应该具有完全和自由获得的权利3.社区工作的实施原则(1)以人为本(2)居民参与(3)社区自决(4)协调发展(5)因地制宜4.个案工作的基本原则(1)个别化原则(2)接纳的原则(3)有效沟通的原则(4)尊重案主自决的原则(5)社会工作者自我控制的原则(6)保密的原则三、案例分析1.心理分析模式A.核心概念:“人在情境中”“人”——个人内在的心理体系、人格体系“情境”——个人生活的社会网络与物质环境强调:人与环境的交互影响B.理论假设第一,对人的成长发展的假设,人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层面的因素相互作用,一起推动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第二,对服务对象的假设,服务对象的问题与服务对象感受到的来自过去、现在以及问题处理三个方面的压力有关。
第三,对人际沟通技巧的假设,人际沟通是保证人与人之间进行有效沟通交流的基础,是形成健康人格的重要条件。
第四,对人的价值的假设,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即使是暂时面临困扰的服务对象也具有自身有待开发的潜在能力。
基于以上四个方面的理论假设,心理社会分析模式认为,要解决案主的问题,就要将案主放在特定的情境中,分析导致问题产生的生理、心理、社会因素,调整个人的人格体系及环境体系,增进人格的成长与适应。
C.①注重从人际交往的场境中了解服务对象;②运用综合的诊断方式确定服务对象问题的原因。
心理动态诊断——对服务对象的人格的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评估;缘由诊断——对服务对象干扰产生、变化的过程进行分析;分类诊断——对服务对象问题的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的影响因素作出判断。
③采用多层面的服务介入方式帮助服务对象。
一是减轻服务对象的不安;二是减轻服务对象系统功能的失调;三是增强服务对象的适应能力;四是开发服务对象的潜在能力;五是改善服务对象的人际交往关系。
2.社会伦理社会工作专业伦理守则:(1)尊重受助者利益(2)严守受助者秘密(3)公平服务大众(4)重视同僚工作(5)恪守公私界限(6)维护社会正义(7)信守机构政策(8)充实社会工作知识和能力(9)促进专业发展(10)约束不当行为(11)增进公共福利(12)共同执行守则伦理原则筛查:(1)、保护生命(2)、平等与差别平等(3)、自主和自由(4)、最少伤害(5)、生活质量(6)、隐私和保密(7)、真诚和毫无保留的公开信息四、选择题1.英国的伊丽莎白“济贫法”(1601)承认政府对济贫有责任,并建立了初步的救济行政制度与救济工作方法,成为各国现代社会救济事业的开端。
(内容及其特点:规定每一教区向地主征收济贫税;规定贫民救济应由地方教区举办,教区设立监察员若干,中央政府专人监督;凡有工作能力的贫民必须劳动,不得行乞游荡,以工作换取救济;对不能工作的贫民,实行救济,有家者给与家庭补助,无家者实行院内救济;规定人们对贫穷亲属负有救济的义务。
缺陷:可能养成贫民的依赖心理;对贫民的自尊心注意不足;干涉了贫民谋生的自由)2.德国的汉堡制(1788)与爱尔伯福制(1852)(组织形式:在该市设中央办事处,综理全市救济业务,全市按救济需要设立若干区,每区设监察员一人,赈济员若干名.工作方式和内容:为失业者介绍工作;将贫困儿童送往职业学校习艺;将患病者送往医院救治;对沿街乞讨者不准施舍,以取缔无业游民,并不使贫民依赖成习.结果:实行了13年,成效显著,后因城市人口增长过快,救济人员不足而衰落.爱尔伯福制是对汉堡制的改良)3.英美的慈善组织会社(1869)(做法:成立中央联系机构,城市分区组织工作;各区对救济案件进行总登记,防止重复救济;对救济申请人进行详细调查;提高救济款物配额,使之满足需要。
对社会工作的贡献派访问员进行调查,促进了个案工作方法的产生;促进了不同救济机构、慈善组织在解决社区问题上的协调与合作。
)4.英美的睦邻组织运动(社区改良运动)--巴涅特--汤因比馆(服务中心特点有四:设有贫民区,备有宿舍,工作人员与贫民共同生活;没有既定的工作计划,视居民实际需要而工作;发动当地人,培养互助合作精神为社区服务;同时也是文化中心,向居民介绍本国及国外文化。
对社工专业化的意义:社会工作应依社区实际需要,发动社会力量开展;社会工作应以整个社区为对象,以促进社区福利的全面改善;除个案方法外,应运用社会群体工作、社区组织等方法。
)5.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1)人格结构理论本我、自我、超我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本能的我)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所以它与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
自我,其德文原意即是指“自己”,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是调节者。
(2)释梦潜意识:人类心理活动中,不能认知或没有认知到的部分,“已发生但并未达到意识状态的心理活动过程”。
(3)性心理发展阶段人的性心理发展划分为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器期。
人在某个阶段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则会产生焦虑和问题行为,需要治疗。
6.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以及榜样示范、个体认知和社会环境对行为的重要作用。
强调观察学习和模仿学习的重要性;个体自我调节。
7.芮奇蒙德:《社会诊断》8.问题解决模式(问题解决派个案工作)基本假设:(1)人类生活是一连串问题解决的过程。
(2)个体无法以习惯的方式应对自己的问题,有着个体的及社会的多种原因9.个案工作的一般程序(1)接案①接受申请②转案③提供服务也不转案接案后的工作内容:①了解案主的心理状况②做好会谈的准备③初步会谈的内容④总结与判断(2)调查内容:案主的经济状况、家庭结构及互动关系、成长历程、社会适应力、可用资源及当前面临问题的实际情况。
方法:与案主会谈;家庭访问;访问与案主相关人员。
(3)诊断目的:找出案主面临问题的真相原因:了解案主的能力、态度和改变的可能性;判断可利用的资源。
要点:案主的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社会环境。
(4)计划A.目标制定的原则①与案主共同协商原则①标可行原则B.目标制定的步骤①工作者重新陈述案主的问题②协助案主列出问题相关的其他方面的困难③协助案主拟定解决问题的先后次序④协助案主明确最终达成的结果,即工作目标制定计划(5)治疗(介入、干预)(6)结案评估工作成效,判定目标是否达到,案主对改变是否满意等。
结案后,通常要在一定时限内进行追踪服务。
10.自我披露工作者选择性地向案主披露自己的亲身经验、处事方法和态度,使案主能够借鉴他人的经验作为解决自己问题的参考。
11.对质工作者发觉案主的行为、经验、情感等有不一致的情况时,直接发问或提出异议。
12.小组社会工作是一种专门的社会工作方法,它通过社会工作者的协助与小组成员的互动互助,使参加小组的个人获得行为的改变、社会功能的恢复与发展,并达到小组目标,促进社区与社会发展。
13.小组工作的理论模式(1) 社会目标模式目标:培养小组成员的社区归属感,实现社会整合。
A.发展和提高成员的社会意识、社会责任感B.增强成员应对社会环境的能力,增强自尊心和社会能力C.培养社区领袖,带动社会变迁适用领域:居民区设施的改善、社区环境的一些问题、慢性病人的支持;社区性的、集体性的问题和人群;弱势群体能力建设、意识提升(2) 互惠模式(交互模式)目标:使组员在社会归属和相互依存中得到满足,小组成员互助,共同决策,通过小组环境获得个人功能的恢复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