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新装-课文解读

合集下载

《皇帝的新装》文本解读

《皇帝的新装》文本解读

---------------------------------------------------------------最新资料推荐------------------------------------------------------《皇帝的新装》文本解读1 皇帝的新装安徒生许多年以前,有一位皇帝,为了要穿得漂亮,他不惜把他所有的钱都花掉。

他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也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公园除非是为了炫耀一下他的新衣服,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

人们提到他的时候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

有一天,他居住的那个大城市里,来了两个骗子。

他们自称是织工,说他们能够织出人类所能见到的最美丽的布。

这种布不仅色彩和图案都分外美丽,而且缝出来的衣服还有一种奇异的特性: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那正是理想的衣服!皇帝心里想,我穿了这样的衣服,就可以看出我的王国里哪些人和自己的职位不相称;我就可以辨别出哪些人是聪明人,哪些人是傻子。

是的,我要叫他们马上为我织出这样的布来!于是他付了许多现款给这两个骗子,好使他们马上开始工作。

他们摆出两架织机,装作是在工作的样子,可是他们的织布机上连一点东西的影子也没有。

他们急迫地请求发给他们一些最细的生丝和最好的金子。

1 / 8他们把这些东西都装进自己的腰包,只在那两架空织布机上忙忙碌碌,一直搞到深夜。

我倒很想知道,他们衣料究竟织得怎样了。

皇帝想。

不过,当他想起凡是愚蠢的或不称职的人就看不见这布料的时候,他心里的确感到有些不大自然。

他相信他自己是无须害怕的。

虽然如此,他仍然觉得,先派一个人去看看工作的进展情形比较妥当。

全城的人都听说这织品有一种多么奇异的力量,所以大家也都很渴望借这个机会来测验一下:他们的邻人究竟有多么笨,或者有多么傻。

我要派我诚实的老大臣到织工那儿去。

皇帝想,他最能看出这布料是什么样子,因为他这个人很有理智,同时就称职这点来说,谁也不及他称职。

皇帝的新装原文

皇帝的新装原文

皇帝的新装原文篇一:皇帝的新装-课文解读深意藏在审丑中是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深受世界人民喜爱的童话名篇。

“皇帝的新装”与“掩耳盗铃”一样,已成为“自欺欺人”的代名词。

这篇童话最早由鲁迅、周作人兄弟俩在里介绍到中国。

周作人在里曾这样介绍:“本见西班牙曼努尔著第七章,安徒生然取其事,改作此稿??遂弥觉轻妙可喜。

”是一篇童话,一部喜剧、闹剧,更是一出丑剧。

写了一个愚蠢至极,但又自作聪明、刚愎自用的皇帝,被两个骗子捉弄而出乖露丑的故事。

文章开篇介绍这位皇帝,什么都不喜欢,什么都不关心,唯独喜欢穿着打扮,他几乎每时每刻都在换新衣服。

这带有夸张、荒诞的笔法介绍,为后文骗子行骗埋下了伏笔,是骗子行骗的前提和条件。

本来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爱妆扮过了头以致成“癖”,对一个男性皇帝来说似有些“不正常”。

可以想见,皇帝的这一“癖好”早已名满天下,四海皆知。

而两个骗子也早有耳闻,他们投其所好,预谋已久,精心设计了骗局,说他们“能织出人间最美的布,而且这种布有一种奇怪的特性:任何不称职的或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狡黠的骗子把人们引入了一个怪圈,一个圈套:本来是空无一物,但谁要点明真相,谁就等于自己承认自己是蠢材或不称职。

这是全篇的关键所在,也是骗子精心设计的骗辞,后文的一系列笑话、丑态都由此产生。

骗子的高明在于抓住了人性的弱点——自私与虚伪、虚荣——不管什么人都不愿承认或不愿意被人看作蠢材或不称职,所以也就无人敢点破真相。

更可笑的是,愚蠢的皇帝竟想拿这种衣服做“测智器”和检验别人是否职称的“试金石”,殊不知,这种想法本身,就证明愚蠢和不称职。

真是“尚未衡量别人,先称出了自己的斤量”。

更可悲的是,明明是“愚蠢得不可救药”,自己却意识不到,自我感觉始终过分良好,甚至“自以为聪明”;即使一旦察觉,也不敢、不愿正视,更不要说公开承认。

这种主、客观的分离本身,就已经包含了“可笑”的因子。

最后又飞来神笔,借小孩的一声高叫:“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石破天惊,让所有的“故事中人”,包括皇帝自己,都由“未知”变为“已知”,明白这是一场骗局,但皇帝为了维护“面子”,也要维护自己的“良好感觉”,却硬要将这出已经戳穿的闹剧继续“演”下去,“演”到底。

皇帝的新装解析

皇帝的新装解析

一《皇帝的新装》所具体描述的是什么人也看不见的、实际上根本不存在的“美丽的新装”,深刻发掘的则是可以触摸得着的皇帝及大小官吏的丑恶的灵魂。

作者用夸张的浓墨极写新装的漂亮、贵重,显现出这批大小封建统治者的卑劣、愚蠢。

这个有声有色的故事,以骗开始,以骗结束,乍看起来,仿佛有点荒诞无稽;但细读以后,人们谁也不会去怀疑和谈论故事的真实性,而是深刻地思考品评皇帝、大臣、随员、骗子等相互欺骗的不同特点和内在联系,以及他们愚蠢、空虚的阶级本质。

作者自己曾经说过:“最奇异的童话是从真实生活里产生出来的。

”(《安徒生童话全集》第四分册第166页,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8年版)《皇帝的新装》正是在“真实生活”的基础上,把现实世界中偶然的现象和必然的因素统一了起来,把故事情节的曲折变化和人物性格的逻辑发展结合了起来,把并不存在的新装的“美”和处处可见的皇帝思想的“丑”凸现了出来,通过这一高超的艺术辩证法,无情地解剖现实的真相,深刻地揭露了社会的病态。

人们读过这篇童话而发出的笑声,正是对以皇帝为首的一伙丑类的讽刺。

二值得注意的是,在《皇帝的新装》的结尾,在喧闹的人群中突然出现了一个小孩子的形象。

作者让他在谎言充塞、欺骗成风的世界里,喊出了“天真的声音”,增强了神奇的童话色彩和作品的现实意义,顿使故事情节发展到了最高潮。

安徒生设置这一奇特的镜头,是颇具匠心的。

请看,在“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丽!这件衣服真合他的身材”的一片称赞声中,孩子发出的与众不同的声音所引起的强烈反应:“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一个小孩子最后叫了出来。

“上帝哟,你听这个天真的声音!”爸爸说。

于是大家把这孩子讲的话私自低声地传播开来。

“他并没穿什么衣服!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穿什么衣服呀!”“他实在没穿什么衣服呀!”最后所有的百姓都说。

为什么要让一个小孩子来揭开皇帝新装的奥秘,戳穿游行大典的骗局?这是因为孩子天真活泼,感受真切,看见什么就说什么,自己怎样想就怎样说,无所顾忌,直言不讳。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皇帝的新装》教材详解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皇帝的新装》教材详解

第19课皇帝的新装安徒生一、字音字形分(fèn)外赐(cì)给爵(jué)士御聘(yù pìn)袍(páo)子滑稽(jī)陛(bì)下忙忙碌碌(lùlù)随声附和(hè)骇(hài)人听闻更:gēng(更替)gèng(更加)系:jì(系上)xì(关系)zhēng:睁(睁眼)挣(挣扎)二、词语解释1. 不惜:不顾惜;舍得。

惜,吝惜,爱惜。

2. 炫耀:夸耀。

3. 分外:忧伤,愁闷。

4. 称职: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都能胜任所承担的职务。

5. 愚蠢:愚笨;不聪明。

6. 天真:心地单纯,性情直率;没有做作和虚伪。

7. 辨别:根据不同事物的特点,在认识上加以区别。

8. 急迫:需要马上应付或办理,不容许迟延。

9. 理智:辨别是非、利害关系以及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10. 狡猾:诡计多端,不可信任。

11. 圈定:用画圈的方式确定(人选、范围等)。

12. 御聘:皇帝请的(人)。

13. 爵士:欧洲某些君主国中最低的封号,不能世袭,也不在贵族之列。

14. 骑士:欧洲中世纪封建主阶级的最低阶层,是领有土地的军人,为大封建主服骑兵兵役。

15. 华盖:古代帝王所乘车子上的伞形遮蔽物。

16. 陛下:对君主的尊称。

陛,宫殿的台阶。

17. 典礼官:掌管大典仪式的官员。

18. 钦差大臣:由皇帝派遣,代表皇帝出外办理重大事情的官员。

钦,指皇帝亲自做某事。

19. 忙忙碌碌:事情非常多,不得闲。

20. 不可救药:病重到已无法救治,比喻人或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21. 随声附和:别人说什么,自己跟着说什么,形容没有主见。

22. 怒气冲天:形容愤怒到了极点。

23. 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

三、作者简介安徒生(1805-1875),丹麦作家,被誉为“世界儿童文学的太阳”。

四、文章解读(一)全文分层:第一部分(1 段):故事的引子,写皇帝爱新装成癖,为下文骗子愚弄皇帝埋下伏笔。

《皇帝的新装》课文解析

《皇帝的新装》课文解析

《皇帝的新装》课文解析
《皇帝的新装》课文解析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炫xuàn耀称chèn职滑稽jī 陛bì下
头衔xián 爵jué士赏赐cì 随声附和hè
点拨:注意“称”“和”等多音字的读音。

2.解释下列词语。

(1)不可救药:比喻人或事物坏到无法挽回的地步。

(2)滑稽:言语、动作引人发笑。

(3)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

(4)随声附和:别人说什么,自己也跟着说什么,形容没有主见。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这种布不仅色彩和图案都分外美观,而且缝出来的衣服还有—种奇怪的`特性: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2.“他实在没穿什么衣服呀!”最后所有的百姓都说。

皇帝有点儿发抖、因为他觉得百姓们所讲的话似乎是真的。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1.《皇帝的新装》的作者是丹麦(国名)著名童话作家(称谓) 安徒生(人名)。

他一生写了160余篇童话,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等。

2.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样式。

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用拟人、夸张等艺术手法,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对儿竟进行思想和知识的教育。

七年级语文上册《皇帝的新装》课文原文及赏析

七年级语文上册《皇帝的新装》课文原文及赏析

七年级语文上册《皇帝的新装》课文原文及赏析《皇帝的新装》课文原文许多年以前,有一位皇帝,他非常喜欢好看的新衣服。

为了要穿得漂亮,他不惜把所有的钱都花掉。

他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也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公园除非是为了去炫耀一下他的新衣服。

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

人们提到他,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

”有一天,两个骗子来到了皇帝的王国,他们自称为裁缝,声称他们能制作出一种非常奇特的布料,只有聪明的人才能看到这种布料,而那些愚蠢的人则看不到。

皇帝听说了这件事后,心中暗喜,认为这将是他展示身份和智慧的绝佳机会。

于是,皇帝决定雇佣这两个骗子为他缝制一套新衣。

骗子们开始煞有介事地在空气中比划,假装在织布。

几天后,皇帝派他的大臣去查看这两位裁缝的进展。

大臣来到骗子们的工作室,却发现什么都没有,但他不敢说出口,因为那样就等于承认自己愚蠢。

于是,大臣只好称赞这些看不见的布料美丽无比。

皇帝又派其他大臣前来查看,他们也都被这神奇的布料所折服,纷纷盛赞骗子们的手艺。

最后,骗子们告诉皇帝,这件神奇的衣服已经缝制完毕,等待皇帝亲自穿上。

皇帝穿上这件看不见的衣服,以极大的自豪感走出宫殿,开始游行。

虽然路上的人们其实什么都看不到,但出于恐惧和自卑,他们都不敢说出真相,只好假装欣赏皇帝的新装。

最后,是一个小孩大声喊出了真相:“皇帝没有穿衣服!”这句话像一颗炸弹,瞬间在人们心中引爆。

大家终于意识到自己被愚弄了,纷纷大笑起来。

皇帝感到羞愧难当,但他知道这件事已经无法挽回,只好硬着头皮完成游行。

《皇帝的新装》赏析《皇帝的新装》是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创作的一篇脍炙人口的童话。

这篇童话以巧妙的构思、夸张的手法和讽刺的笔触,揭露了人性中的虚荣、愚蠢和盲从。

故事中,皇帝、大臣和民众都被骗子们的谎言所愚弄,这是因为他们害怕承认自己的愚蠢,宁愿相信那些明显不切实际的谎言。

这种心理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并不罕见,许多人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和地位,常常会选择盲从和附和,而不是勇敢地面对事实。

皇帝的新装-课文解读

皇帝的新装-课文解读

皇帝的新装》深意藏在审丑中《皇帝的新装》是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深受世界人民喜爱的童话名篇。

“皇帝的新装”与“掩耳盗铃”一样,已成为“自欺欺人”的代名词。

这篇童话最早由鲁迅、周作人兄弟俩在《域外小说集》里介绍到中国。

周作人在《域外小说集》里曾这样介绍:“《皇帝的新装》本见西班牙曼努尔著《卢堪诺尔伯爵》第七章,安徒生然取其事,改作此稿,, 遂弥觉轻妙可喜。

”《皇帝的新装》是一篇童话,一部喜剧、闹剧,更是一出丑剧。

写了一个愚蠢至极,但又自作聪明、刚愎自用的皇帝,被两个骗子捉弄而出乖露丑的故事。

文章开篇介绍这位皇帝,什么都不喜欢,什么都不关心,唯独喜欢穿着打扮,他几乎每时每刻都在换新衣服。

这带有夸张、荒诞的笔法介绍,为后文骗子行骗埋下了伏笔,是骗子行骗的前提和条件。

本来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爱妆扮过了头以致成“癖”,对一个男性皇帝来说似有些“不正常”。

可以想见,皇帝的这一“癖好”早已名满天下,四海皆知。

而两个骗子也早有耳闻,他们投其所好,预谋已久,精心设计了骗局,说他们“能织出人间最美的布,而且这种布有一种奇怪的特性:任何不称职的或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狡黠的骗子把人们引入了一个怪圈,一个圈套:本来是空无一物,但谁要点明真相,谁就等于自己承认自己是蠢材或不称职。

这是全篇的关键所在,也是骗子精心设计的骗辞,后文的一系列笑话、丑态都由此产生。

骗子的高明在于抓住了人性的弱点——自私与虚伪、虚荣——不管什么人都不愿承认或不愿意被人看作蠢材或不称职,所以也就无人敢点破真相。

更可笑的是,愚蠢的皇帝竟想拿这种衣服做“测智器”和检验别人是否职称的“试金石”,殊不知,这种想法本身,就证明愚蠢和不称职。

真是“尚未衡量别人,先称出了自己的斤量”。

更可悲的是,明明是“愚蠢得不可救药”,自己却意识不到,自我感觉始终过分良好,甚至“自以为聪明”;即使一旦察觉,也不敢、不愿正视,更不要说公开承认。

这种主、客观的分离本身,就已经包含了“可笑”的因子。

《皇帝的新装》文本解读

《皇帝的新装》文本解读

《皇帝的新装》文本解读作者:李燚鑫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22年第07期《皇帝的新装》现被选入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是19世纪丹麦的著名童话大师安徒生的代表作品之一,创作于1837年。

这篇童话结构完整,语言生动,情节曲折,手法灵活多样,既是一篇生动有趣的儿童文学作品,也是一篇意蕴深刻的现实文学经典。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要能够使学生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推敲重要词语在语境中的重要含义,感悟作品中的情境和形象。

一、以“骗”字行文,结构严谨,思路清晰《皇帝的新装》一文围绕“皇帝的新装”这一线索而展开,为生动地推动全文的情节展开,作者始终围绕两个骗子的骗术展开情节,在骗子的欺骗之下,皇帝上演了一出“新装”的闹剧,可以说,这是一个招摇撞骗,上当受骗,欺上骗下的故事,故事在“骗”的推动之下一步步展开,并走向高潮。

故事中有行骗的骗子,有受骗的皇帝,有助骗的大臣,有被蒙骗的百姓,直到最后解开骗局的小孩儿,“骗”让皇帝做了新装,穿上新装,展示新装,骗构筑了一个似是而非,荒诞可笑的童话故事,也在骗中折射了现实中的社会。

在读骗子的行为,在看皇帝被骗的经历的过程中,骗推动了情节,助推了主题,表现出了作者构思的精妙和独到,从而使这则故事环环相扣,步步相接,回环完整,一目了然。

“骗”支撑起童话的情节。

第1段,皇帝爱穿新装,为受骗打下基础。

第2—4段,皇帝让骗子做新装,皇帝爱慕虚荣,上当受骗。

第5—22段,大臣、官员助骗,皇帝被大臣欺骗,被骗子欺骗,被自己欺骗。

第23段至结尾,一场骗局导致一场闹剧,一个孩子揭穿骗局。

“骗”刻画了不同的群体,这场骗局中,皇帝是爱慕虚荣,自欺欺人的;大臣是虚伪自私,阿谀奉承的;骗子是虚情假意,唯利是图的,人们是茫然无知,谨小慎微的,小孩是纯真勇敢,善良纯粹的,骗局之中各种群体,各色形象,跃然纸上,各有不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皇帝的新装》深意藏在审丑中
《皇帝的新装》是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深受世界人民喜爱的童话名篇。

“皇帝的新装”与“掩耳盗铃”一样,已成为“自欺欺人”的代名词。

这篇童话最早由鲁迅、周作人兄弟俩在《域外小说集》里介绍到中国。

周作人在《域外小说集》里曾这样介绍:“《皇帝的新装》本见西班牙曼努尔著《卢堪诺尔伯爵》第七章,安徒生然取其事,改作此稿……遂弥觉轻妙可喜。


《皇帝的新装》是一篇童话,一部喜剧、闹剧,更是一出丑剧。

写了一个愚蠢至极,但又自作聪明、刚愎自用的皇帝,被两个骗子捉弄而出乖露丑的故事。

文章开篇介绍这位皇帝,什么都不喜欢,什么都不关心,唯独喜欢穿着打扮,他几乎每时每刻都在换新衣服。

这带有夸张、荒诞的笔法介绍,为后文骗子行骗埋下了伏笔,是骗子行骗的前提和条件。

本来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爱妆扮过了头以致成“癖”,对一个男性皇帝来说似有些“不正常”。

可以想见,皇帝的这一“癖好”早已名满天下,四海皆知。

而两个骗子也早有耳闻,他们投其所好,预谋已久,精心设计了骗局,说他们“能织出人间最美的布,而且这种布有一种奇怪的特性:任何不称职的或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狡黠的骗子把人们引入了一个怪圈,一个圈套:本来是空无一物,但谁要点明真相,谁就等于自己承认自己是蠢材或不称职。

这是全篇的关键所在,也是骗子精心设计的骗辞,后文的一系列笑话、丑态都由此产生。

骗子的高明在于抓住了人性的弱点——自私与虚伪、虚荣——不管什么人都不愿承认或不愿意被人看作蠢材或不称职,所以也就无人敢点破真相。

更可笑的是,愚蠢的皇帝竟想拿这种衣服做“测智器”和检验别人是否职称的“试金石”,殊不知,这种想法本身,就证明愚蠢和不称职。

真是“尚未衡量别人,先称出了自己的斤量”。

更可悲的是,明明是“愚蠢得不可救药”,自己却意识不到,自我感觉始终过分良好,甚至“自以为聪明”;即使一旦察觉,也不敢、不愿正视,更不要说公开承认。

这种主、客观的分离本身,就已经包含了“可笑”的因子。

最后又飞来神笔,借小孩的一声高叫:“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石破天惊,让所有的“故事中人”,包括皇帝自己,都由“未知”变为“已知”,明白这是一场骗局,但皇帝为了维护“面子”,也要维护自己的“良好感觉”,却硬要将这出已经戳穿的闹剧继续“演”下去,“演”到底。

如果说以前的“表演”还带有不自觉性,甚至还有某种主观上的“真诚性”,现在却成了自觉的“表演”,自欺欺人:“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

他的内臣们跟在他后面走,手中托着一条并不存在的后裙”。

这时,“人物”(角色)与“读者”(观众)都处于“全知”状态;面对这场被捉弄(甚至是自愿被捉弄)的大闹剧,再想到“被捉弄者”(并且此时正在起劲地表演着)都是些平时道貌岸然的“高贵者”(国王、大臣),而“捉弄者”(也是这场闹剧的导演)竟然是两个其实并不高明的“小骗子”,读者(观众)怎能不发出哄堂大笑。

整篇童话,从头至尾,一个个粉墨登场的人物丑态百出:骗子的狡诈,大臣的奉承,皇帝的昏庸……从游行大典的准备乃至庆典的整个过程,笼罩着混淆是非、颠倒黑白、以丑为美的荒诞无耻的阴霾。

在这出丑剧中,始作俑者是骗子,起催化剂作用者是大臣,集愚昧与骄横之大成者是皇帝,荒诞之中道出一句诚实的竟是一个小孩。

孩子是真的化身,美的化身。

这里真、善、美与假、丑、恶构成鲜明对比。

与其他名篇一样,《皇帝的新装》具有强烈的美育功能,它在教人们审美的同时还教人如何审丑,它那精心构思的情节和高度典型化、漫画化的群丑形象是审丑的极好的教材。

生活的确如此,美与丑密不可分,美与丑同时出现。

认识丑与认识美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审丑是审美活动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对丑的回避与恐惧,是审美的跛足。

在审丑中我们应透过现象看本质,体味其蕴含的深意——那种具有超越故事本身的某种普遍的象征意味。

文中“皇帝”与“新装”已浑然一体,以至人们提到“皇帝”总是说“皇
上在更衣室里”,也就是说,“皇帝”已经异化为“新装”了。

这时,读者才醒悟:这“新装”实际上已经具有某种象征意义。

周作人在译文中称为“美饰”,这是发人深思的,并且能够引发出种种联想:岂只是这位“皇帝”,古今中外,又有多少人在给自己(与现实)穿上种种名目的“美丽的新装”,将自己“美化”,或者将现实“理想化”,从而把“真相”掩饰起来,这是“美饰”,更是“伪饰”。

因此,当两个“骗子”,把这“美丽的布”、“理想的衣服”还原为“实无一物”,即“什么东西也没有”时,正是还原了“真实”、“真相”。

更彻底地说,只有当皇帝“把他所有的衣服都脱下来”,赤裸裸地暴露于大庭广众、光天化日之下时,他才真正地显露了“真相”——一切“真相”都是丑陋的。

而“皇帝的新装”就成了一切掩盖(回避)真实(真相)的“美饰(伪饰)”的象征。

在这个意义上,那两位被称为“骗子”的“外国人”其实并没有骗人。

更确切地说,他们虽有“骗钱”的动机,也达到了目的,但他们的行为却于无意中揭露了“真实”。

就连他们宣称具有“奇怪特性”的“新装”也确实起到了“辨别出哪些人是聪明人,哪些人是傻子”的作用。

如果说真有“骗子”的话,那穿上“新装”而洋洋自得的皇帝,以及对着“实无一物”的“皇帝的新装”赞不绝口的王公大臣和芸芸百姓们才是在那里“骗人”,不过,他们同时也欺骗了自己。

这于“可笑”之外,又显出了几分“可悲”,作者对他们是既嘲讽又悲悯的。

这里同时提出了一个多少有些严峻的问题:谁能直面赤裸裸的“真实”并且说出“真相”呢?那两个外国“骗子”自然不会,皇帝本人不愿,众大臣不能——他们都已自觉或不自觉地参与了自欺欺人的“表演”,百姓们不敢——他们虽然没有参与“表演”,但“站在街上和窗子里”,充当了“看客”,并且附和着“乖乖!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在这看似平静的叙述里,读者不难感受到一种深刻的失望:不仅是对于大臣、民众,更是对于所有的具有了一定社会经历的成年人的失望。

他们或者亲自登台,或者充当“看客”,都对这场“自欺欺人”的闹剧负有干系、责任,他们也就不会、不愿、不能、不敢戳穿骗局,说出真相。

终于有了那振聋发聩的一声:“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有穿呀!”而这是由“一个小孩最后叫了出来”的。

正是小孩子的“天真的声音”唤醒了“所有的老百姓”,大家一齐叫了起来:“他实在没有穿什么衣服呀!”这是“画龙点睛”的一笔:唯有未涉人世的、保持着生命本真状态的、纯洁而天真的儿童,才能无私无畏地直面“真实”,说出“真相”。

这里不仅表现“返归自然,返归人的原初本性”的观念,而且表现了周作人所说的,安徒生“以小儿之目,观察庶类”的儿童本位主义的文学观,显示了“小儿崇拜”的倾向。

至此,安徒生赋予这个民间故事所蕴含的深意,就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