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2000字读后感
史记的读后感【10篇】

史记的读后感【10篇】史记的读后感篇一我从初中开始读《史记》,直到如今,床头总还是摆放着这本书,虽然读了不下五遍,却仍然觉得,《史记》所蕴含的知识还远远不止我所理解的。
在中国这个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泱泱文明古国里,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先贤们留给我们浩如烟海的精神财富——古文典籍。
其中,满天星辰中,《史记》是最为璀璨,最熠熠生辉的一颗。
细细品读完《史记》,可以是人感到3000年前,群雄蜂起,英雄拼搏,帝王称霸的峥嵘岁月。
《史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通史。
书中记述了黄帝以来的传说,商周的史迹,春秋战国时期的动荡。
时间跨越三千多年,比较详细地记述了我国这一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史,是一部伟大的史学巨著,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珍宝。
司马迁为了完成《史记》,忍受了别人无法忍受的奇耻大辱,受到了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打击,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8年时间,在他60岁时,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
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但他还是完成了《史记》,实现了自我生命的最高价值,启发和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学大师,被鲁迅评价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思想深邃、气势开阔、笔力雄放,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通史方法为历代“正史”开创先河。
读《史记》,使我认识了四面楚歌中,乌江自刎的项羽;生灵涂炭中,起兵反秦的陈胜吴广;紧急危难中,智勇双全的蔺相如;流亡在外,却终登皇位的重耳……历史风云,世间百态,一次次震撼着我的心灵,其中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最为引人深思。
在司马迁笔下,有多少英雄以他们的汗与血,情与志来尽忠书写“精忠报国”这四个熠熠生辉的字。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荆轲受命大厦将倾时,壮志未酬咸阳宫;“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卫青霍去病漠北决战,扬大汉雄风。
这一幕幕波澜壮阔的史剧,已退色成书页发黄的史书,窸窣作响。
史记的读后感

史记的读后感•相关推荐直是一个小小的史官,一直到老,到死。
可命运注定不会让他平凡下去,于是,命运派来了他的使者——磨难。
在他四十七岁那年,他一生的转折——“李陵事件”——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他被判了死刑,有三种选择:(1)死(2)拿钱赎(3)接受宫刑。
在没有钱的境地里,为了完成《史记》,司马迁选择了屈辱地活下去。
很多人都说,四十七岁是司马迁一生最痛苦的一年,我不否认;但同时,这也是一种选择:是继续屈辱的活下去,还是,在黑暗之后转身,迎接光明。
但是,无可非议的,他的身份改变了,变成了一位不是太监的太监,男人的另类,以及文化人的另类。
然后,他的人生观改变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接着,他的金钱观改变了,他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改变了,他用手中的笔,将对自己的内心之中最真实的声音抒发出来,那个作为男人,作为士大夫的司马迁死了,但作为文化人的司马迁却获得到了新生。
不知道为什么,读司光迁的传记时想到了一句话“天降大任于斯人也”上天几尽折磨他,打压他,但他并没有放弃,所以,《史记》问世了。
不公的人生,却打造出了璀璨的精神,这是多么了不起啊……司马迁成功了,他的名字家喻户晓,被我们永颂。
可是,又有谁看到他身负黑暗,在数十年里,历经煎熬与磨难,只是因为有一颗金子般的心呢?凤凰只有经历过涅盘,才能获得新生。
人不是也一样吗?只有在经历过苦难之后,才能感慨:原来我这么强大。
我突然想起了鲁滨逊,在什么都没有的境地里,创造了生活27年的记录,把不可能变为可能,只因为他挑战了自己。
我会学着和鲁滨逊、司马迁一样,挑战自己,将自己的生命打造得更加璀璨史记的读后感篇2也许很多人和我一样,读史喜欢读战争史。
战乱纷飞的年代,也是造就英雄的年代。
秦始皇嬴政,无论他在统一中国后有着怎样的功过,都无法掩盖其并吞六国的壮举。
秦国统一中国,是顺应时势,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然而为什么历史将统一大任托付给秦,这就是困扰我一时的疑惑。
读史记有感作文2000字

读史记有感作文2000字读史记有感作文2000字(精品12篇)读史记有感作文2000字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读史记有感作文2000字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读史记有感作文2000字(精品12篇)】,供你选择借鉴。
读史记有感作文2000字篇1《烛之武退秦师》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件郑国大夫智退秦军的故事。
面对无视自己才能的郑伯,烛之武只是发了一句牢骚。
但在危急关头,在危急国家安全的关键时刻,他选择了精忠报国。
“慷慨许之”,充分体现了烛之武的虚怀若谷,包揽一切的“义”;临危不惧,“夜缒而出”充分体现了烛之武急中生静,沉着冷静的“勇”;在国家的危急关头,有人站出来推荐烛之武担当重任,“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而且一个人凭着三寸不烂之舌,就使“秦伯说,与郑人盟”,这还不算什么,他还让秦军反过来替郑守过防晋,可见烛之武的口才与谋略实在是令人佩服,我们又可以看到他的“智”。
如果说“万夫当关,独夫可开”,那么除了国君以外,这个人就是烛之武了。
现实生活中真正做到“有勇有谋且有义”的人是不多见的,多数人是“有且只有勇”。
仔细分析以下烛之武的优点,我发现他还有蛮多东西我可以学习的。
第一:心胸要开阔,不要跟个恶鸡婆似的总跟一些小事情过不去。
“小不忍则乱大谋也!”第二:遇到危急情况不要慌乱,学学人家烛之武,要沉着冷静,心不要发毛,不然事情终究会毁于一旦的。
第三:我觉得学习文言文有个好处,就是可以提高我们平时说话的条理性。
认真品味烛之武的那一大段话,我们可以发现烛之武是在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话说得到位又不伤人。
还有一个备受争议的角色,那就是郑伯。
有人说他善于听取意见,这个优点可以弥补他不善于发现人才。
但我不这么认为,因为到了那种危急时刻,人渣也成了人才。
对于他,我没什么多的感觉。
多读读古文,也许我们都会成为“烛之武”。
读史记有感作文2000字篇2捧起《史记》,动魄惊心;放下《史记》感慨万千……《史记》记载了3500多年的历史,上至古时代时传说的皇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
《史记》读后感(集锦15篇)

《史记》读后感(集锦15篇)《史记》读后感1《史记》是中国古代最的古典典籍之一,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三千年璀璨的文明,生动地描写了三千年大大小小的一些史事。
读过这本书,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祖国文化的伟大,令我心存敬意。
史记的生动描写一直鼓励我们的写作,以及我们祖国的发展,史记一出来,可谓是洛阳纸贵啊。
一部伟大的作品,总会有辉煌的成就。
《史记》这一部伟大的作品,是祖国文化的一颗明珠。
司马迁笔下的人物个个栩栩如生,有着鲜明的个性。
生动的语言,优美的文字让读者读起来仿佛置身于一个个优美的意境中。
随着情节的起伏,我的心情也在为之而改变。
喜着主人公的喜,忧着主人公的忧,感受着主人公的感受。
轻松幽默的语言,紧张刺激的情节,仿佛把我带到了那个遥远的时代。
各个时代的背景特色;各个国家的风土人情;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在《史记》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绘声绘色。
就像尤安·艾肯在《走遍天下书为侣》一文中所说的那样,看《史记》就仿佛在做一次历史旅行,读者像是穿越了时空,成了一位历史事件的亲历者,体会了当时人们的思想感情;就仿佛在和司马迁面对面的谈话,被他那准确到位的语言所打动,在不知不觉中也增长了必要的历史知识,丰富了头脑……《史记》被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一本令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应该细细阅读的经典!是一本既生动有趣又能增长知识的值得一看的好书!《史记》读后感2我读的《史记》,是节选自司马迁《史记》中的一些人物故事的白话本。
这本书只节选了30篇史记中的故事。
古人说过“一叶而知秋”,读《史记》我完全可以领略《史记》的历史、文化的精深。
仰望夜晚的苍穹幽深而遥远,繁星闪烁,又使多少人沉醉其中,迷恋、憧憬,感慨万千。
《史记》犹如这深邃的夜空一样给人思考、哲理,前车之鉴的警醒。
走进《史记》一个个帝王将相,士族文人的音容笑貌、谈笑风生跃然纸上。
跟随他们的脚步,我目睹了他们在那个时代留下的串串印记。
《史记》经典读后感10篇

《史记》经典读后感10篇《史记》经典读后感篇1寒假到了,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个任务--要求我们读完“史记”并写读后感。
“我用了三天读完了这本书。
这本书写的栩栩如生,内容引人入胜。
”史记“的作者是汉代的司马迁,它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多年的历史,依照本纪,表,书,世家,列传描绘出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其中我最喜欢的是本纪那一部分。
它讲述了,五帝,夏朝,商朝,周朝,秦朝,和汉朝有关皇帝的。
让我最敬佩的人是舜和禹。
舜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他的父亲双目失明,也是个糊涂虫,后母把舜当成眼中钉,她的儿子也是个自私自利的人。
舜只好一个人搬到历山脚下,即使父亲经常打骂他,母亲想害死他,弟弟欺负他,可他却总是有一片孝顺的心。
还暗地拿粮食去救济父母。
他同时也是一个品德高尚,富于谦让的人。
在他当上黄帝以后,更是时刻关心百姓的疾苦,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
禹在的时候,经常发大水,每年都会淹没很多田地,人们不得不背井离乡。
于是他就下定决心,一定要把水治理好。
在他的带领下,人们奋战了很多年末于制服了水患。
大禹,也曾经”三次过家门而不入“。
而得到了人们的拥戴,成为了黄帝,并建立了第一个奴隶制度国家--”夏朝“。
”史记“这本书写的真棒,它既让我们了解了汉朝以前的历史,也让我们明白了很多做人的道理,也让我了解了我们祖国的悠久的历史文明。
我以后要多读一些课外书,这样就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史记》经典读后感篇2《史记》是司马迁忍辱负重、呕心沥血,花费一生的精力来创作的。
它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是中华民族宝库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曾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大哲学家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一代明君唐太宗也感喟:“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
”《史记》为我们生动形象的展现了波澜壮阔的社会画面,还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形象,让我们从历史中明白道理,揭露丑恶行为,歌颂高尚的品德。
《史记》读书心得体会(精选17篇)

《史记》读书心得体会(精选17篇)《史记》读书篇1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着五千年光辉灿烂的历史。
在这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曾经涌现出无数的英雄豪杰。
今天,我读完了《史记故事》这本书,心里有说不出的感慨!在这本书中,我认识了许多英雄豪杰:炎帝、黄帝、唐尧、大禹、虞舜……在这些人的背后,又都有着不同寻常的故事。
神龙氏尝百草大家都听说过吧!炎帝发现一些植物可以医病,他为了让百姓们过上不受病痛折磨的生活,用自己的身体作实验,一一去品尝那些植物,检验药性,最后不幸吃下了一种名叫“断肠草”的植物,身亡了!但他的这种精神却很值得我们学习。
还有大禹治水、嫘祖制衣等等,都让我们的生活变得丰衣足食,为炎黄子孙的生存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史记故事》中还有许许多多爱国的伟人,虽然每个人的爱国方式都不同,但他们都是为了同一个目标——祖国。
他们当中有的当兵保卫国家,有的则是发明新产品来解决国家的问题,还有的在各种国际比赛中为国争光等等。
我们虽然不能像屈原那样,处理国家大事,但是我们可以从小事做起。
每一个人都可以为国家尽一点力。
可以做的事情很多。
比如:不乱扔垃圾、爱护公物、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好好学习……这些看起来像是小事,但是如果大家都能做到,国家就会有很大的变化。
这些爱国行为看似渺小,但是久了必定聚沙成塔,我们的国家也会因此永远兴盛。
我们的祖国是一个文明的国家。
古今中外,有许多的人为国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让我们的生活变的丰衣足食。
我们要向他们学习,学习那乐于助人的精神,学习那英姿飒爽的神态,学习那尊老爱幼、以德服人的高尚品质。
文学是比鸟飞得还远的梦想、比花开得还美的情感、比星还亮的智慧,是我们一辈子都忘不掉的信念。
让我们自由地徜徉在书的海洋里,在飘香的翰墨里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吧!《史记》读书心得体会篇2我想大家都听过这样一句话“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河。
”李清照的这首诗赞扬了项羽宁死不苟活的精神。
司马迁史记读后感(精选5篇)

司马迁史记读后感(精选5篇)司马迁史记读后感篇1我最爱的就是《史记》。
静静地,如同静静的流淌的河,流过我的心底。
也许是因为历史书本的空缺,也许是遗落了太多太多,许久许久的共鸣,我便爱上了《史记》。
没有太多的伏笔,没有太多的伤愁。
它留给我的,只是书上没有写的,然是在读后,一种百感交集的情绪充斥着身心,一种莫名的回首,忘却自己。
在你读它时,它便慢慢在浸渍着你,控制着你的思想,直到心底,它便深深地留下了烙印,怎么也挥之不去。
我喜欢吕后的狠毒,喜欢她对戚夫人的所做。
那才是真正的的女人。
正如《史记》所说,“那总比虚伪的为丈夫找小老婆,却又背后耍心计得要来的强。
”我喜欢楚霸王在生命的最后,用尽自己的最后一点余力来拼搏。
然后在乌江,回忆,惜别。
“力拔山兮,气盖兮……虞兮虞兮奈何兮。
”楚歌的凄凉回荡。
我喜欢亡国之帝——溥仪,在皇太后颤抖的将玉玺交出时,他正在爬树、嬉笑。
然后尽自己所能,普天下众生。
直到他没有了故宫一角,颠沛流离。
或许我曾梦见历史,却没有亲生经历。
可是我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人物,因为《史记》。
以前我总是在历史的小黑屋,没有阳光,没有雨露,可现在,我懂了。
司马迁史记读后感篇2一直在想这是怎样的一位史官:文直,事核。
洋溢着油墨的书香让我无法想象那些刻入竹简的坚韧,但那不虚美,不隐恶的文字仍向我展开历史的长卷.那些封沉的记忆在摇曳的光影下若隐若现,跨越无限的时间和空间我看见了英雄项羽的懦弱,瞧见了小人刘邦的伟业,了解了将军的小肚鸡肠,倾听了易水的萧萧哀鸣。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记忆中那些闪耀的光芒,在此处早已褪去了圣洁.这里没有十全十美,只有一位位站在历史浪尖上的伟人。
“人”一个多么难得的称呼.向所有的人呈现“君权神授”的可笑。
在他的《史记》里,没有皇帝,没有将军,有的只是刘邦,李广。
或许刚才的话错了,这《史记》本身就是十全十美,完美的无懈可击。
因为它有司马迁的秉笔直书,因为它有司马迁的坚持真理。
他做到了“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史记读书笔记两千字(优秀10篇)

史记读书笔记两千字(优秀10篇)史记读书笔记两千字篇1《史记》读书笔记《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
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分为十五卷、三十篇纪、七十篇传、十篇表和八篇书。
《史记》的诞生,打破了历代只编纪传体史书的惯例,创造了一种新体史书,使纪传体史书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我国史学史上树立了一座丰碑。
从我读《史记》以来,就深深地被其中的人物所吸引,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是重义信义、深明大义、刚正不阿的信陵君。
他结交平原君,敢舍生忘死,救赵国于危难之中,宴请侯生和如姬,并从他们的逆言劝谏中悟出了其中的道理。
他辞退侯生,厚待如姬,报答其恩情,平原君献出邯郸,公子泣立誓守城,终于打败晋鄙,夺得军权,率领军队救出邯郸。
然后是英勇善战的项羽。
巨鹿之战,破釜沉舟,充分显示出他的果断和谋略;分封天下,自封西楚霸王,手握生杀大权,表现了他的野心;火烧阿房宫,是他对秦朝统治者的仇视和不满;身死东城,他仍意气自如,毫无惧色。
最后是才能卓越、善用兵计的张良。
他协助汉王刘邦赢得楚汉之争,分析时势,指出:“秦所以失天下者,其所以亡者不在独不在天,明主日谨守约约者不败。
”他为刘邦出谋划策,用黄石公的《三略》书分化项王与章邯的关系,降燕齐王建立齐国后奉命出使赵国,劝说项羽立田假为王以稳住赵国局势,后被封为成信侯,定下了谋取韩信、彭越、黥布的计划。
读完《史记》,我被里面丰富的内容所吸引,它以鲜明的个性刻画了历史人物,以真实的史料描写了历史场景。
它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保存了三千年的中国历代史记,而且塑造了一系列生动的、真实的、有个性的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
史记读书笔记两千字篇2《史记》是中国古代史书中的一部杰作,由司马迁创作,成书于汉武帝时期。
这本书记录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事件,描绘了各种人物形象,展示了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丰富内容。
在《史记》中,司马迁以历史事件为线索,以人物传记的形式,生动地描绘了古代中国的历史画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记》2000字读后感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的最为经典的史书著作。
下面是由为您整理的“《史记》2000字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前来阅读!
最近,我校正在开展经典阅读的活动,来提高大学生的个人修养和整体素质。
其中我选择了《史记》这部中国历史上的最为经典的史书著作。
每回看史记总有不一样的感觉,如同醍醐灌顶一般,优美的文字描写,痛彻的历史辩证分析,经典的场面一一浮现,不由得全神贯注,无法自拔。
司马迁之所以伟大正在于此书,在于他敢于写此书,并为此不屈的拼搏,即使是奇耻大辱依然不能改变他的决心。
整本书贯穿的是“究天人之际”和“通古今之变”。
“究天人之际”是探究天道和人事的关系,作者批判了原来的“神意天命论”,提出了“帝王中心论”。
“通古今之变”则即探究历史的发展实况及其规律。
每个人都有自己最为喜欢的那段历史,而我的最喜欢最感兴趣的历史阶段正是因为司马迁和他的史记引入的——战国秦末汉初群英之传。
窦婴:深陷绝望后的真情。
死讯悄无声息的传来,窦婴在灌夫血溅于市的惨叫平息后,无奈的独处屋中,久久回味着。
他不相信深似海的侯门外,灌夫已离世多时,只有他一
人独自呼吸着空气。
祭奠无门,哭泣枉然。
但后人却会永远记得他如弃破履般的壮语:侯自我得之,自我捐之,无所恨。
且终不令灌仲孺独死,婴独生。
一番话掷地有声,背后却是萧索与黑暗。
从繁华富贵跃入凄清无闻,窦婴还要一边注视着当年门下歌咏之徒涌入仇家,以博取笑脸。
就在这时,互相扶持的灌夫又为己身处险境。
这时的窦婴终于在绝望中真正看透了浮华与虚荣,如同一个婴儿般抓住母亲的手,再也看不见其他任何一丝光芒。
救灌夫也就是救自己。
由于没有了追求权势、财富、青春的倚重点,他内心的真情迸发了。
而灌夫的死,也就是宣告他的死亡,不论绝食而死还是弃市而亡,对一个早在坠落悬崖过程中的人而言,又有何区别?
郦食其:坚守自我不为器。
一直觉得郦食其之死太怨。
蒯通一馊计真是误了卿卿性命。
但郦食其绝非一迂儒,他一声大喝能让侍从“惧而失谒,跪而拾谒,还走”,并自称“酒徒”,此真乃一狂士。
也因为他乃狂士,非策臣,才会说出“举大事不细谨,盛德不辞让。
而公不为若更言”之语。
从而接受烹的厄运。
因为他是为君主、为自己所执之念劝齐之人,而非一个只为用计助主然后谋功名利禄之人。
他不是任何人可以驱来唤去,有智能的传声筒,而是认真选择明主而事之之人。
他眼光果然没错。
主父偃:人下人的最终释放主父偃的确被压抑的太久。
游学四十余年,亲不认、昆弟不收,宾客弃之,身不得遂。
所以有一天,当他成为人上人时,他会骄横过人,会放言“丈夫生不王鼎食,死即王鼎烹耳。
吾日暮途远,故倒行暴食之。
”这话放肆无理,读来却令我心酸。
因为即便身居高位,主父偃心中不是快意与得志,而是更深的咒怨与不满。
小人得志,贫者暴富时,会趾高气昂,会羞辱以前羞辱过自己的人来释放与宣泄。
但主父偃却用同样的方式来折磨别人的同时,更深刻的折磨自己。
他辛酸自己已然逝去的四十载年华,他明白来日无多,但他并不看重生命的余下部分,并不着重享受已经无多的生命,因为他依旧沉湎在不得志的一生中,他无法不将自己的一生定为被屈辱的失败的一生。
所以,他会带着最深沉的绝望去暴发,用表面的释放去掩盖内心最无助的痛苦与悲哀。
而这种自决于世的方式表现出他最无助的痛苦与悲哀,也最终将他送上绝路。
他对自己的一生已然无望,死也无谓了。
死士:远古的浩荡绝响太遥远了,慷慨自决的背影。
素灰的长袖随风拂动,坟间的青草见证无悔的鲜血。
凌乱的头颅苍白无息的悬于集市,污秽的身躯旁野犬嗷向明月。
这是死士的下场。
只为那曾赏识他们的义主,一个看重他们人生价值、厚遇他们的恩人。
这不是奴性,我反复告诫自己,在一个逐渐越发看重个体生命的时代,两者的确让我难以区分。
自发抛弃生命的理由太多,苟延残喘理由也太多,究竟何谓重大义,何是轻相抛,何是无耻苟存,何是忍辱负重,
何又是自尊自爱?生或死,这是个取决人自身境界的问题。
有人因惜命贬损后世,有人因轻死被人一笑了之。
这全取抉于为何死,为何而生。
英雄:以一挡众的豪气。
历史上,文士、策士、说客是如此之多,或舞文弄墨,在纸上纵横万里,或滔滔不绝,博古通今。
他们或可谓仁人志士,或为贤相良丞,但在我心里,他们无法匹配英雄之名。
同样,奋血沙场的武夫也并不是。
因为我心中的英雄只有一种人:他们孤身一人,面对强大的敌人。
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够全身而退,泰然如若无事。
所以,蔺相如和曹沫乃英雄中的上品。
颜色不变,辞令如故的曹沫和怀璧请死的蔺相如用灼人的气魄令人生敬,进而生畏。
那份自持、自信的无惧与胆魄令人艳羡与感慨。
英雄的中品则如荆轲和聂政。
但两者又有不同。
前者计未成而身死,不过却具有中国文化中对失败者名垂青史的所有条件:忠主,有勇有谋,明知死地而不惧,所以荆轲闻名久远。
而聂政更类死士,为知己者死且不拖累家人,虽死,英名犹在。
下品则是灌夫、专诸之人。
勇气超绝,大而无畏,但智慧略缺。
他们可壮一时,难有深厚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