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科学

合集下载

系统科学方法

系统科学方法

系统科学方法
系统科学方法是一种以解决复杂问题的思想和技术为前提,充分运用有效的信息技术和多种管理分析技术,将系统得到的数据和系统控制的原理相结合,得出满足目标的最优解的一门科学。

系统科学方法是在多种学科(如工程、管理、科学、经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综合了物理、数学、经济学等科学理论,是充分发挥有效信息技术、数学技术和多种管理分析技术的多元一体化系统科学。

系统科学方法以解决复杂问题为前提,提出的许多解决方案和方法应用范围广泛,既包括传统的分析方法,如统计分析、优化分析和系统建模,也包括新兴的方法,如通信系统的调度和优化、决策及管理系统的建立、网络调度、人机交互技术等。

系统科学方法也遵循有效信息技术、数学技术和多种管理分析技术结合的规律,同时结合多种系统工具,如信息系统建设、网络调度、模型分析、模拟和管理系统的建立等,从而探索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例如,可以结合信息技术和管理技术,通过模型构建、模拟仿真和实际应用,解决财务管理、交通运输、电子商务和社会管理等众多领域的问题。

1、系统科学概述

1、系统科学概述
小 结:
一、系统科学的沿革 (一)系统科学思想的萌芽 1、中国古代朴素系统思想 2、西方古代朴素系统思想 (二)系统科学思想的融合和发展 (三)现代系统科学的产生和发展
《指挥与控制概论》
系统科学基本理论介绍
第一节 系统科学概述
《指挥与控制概论》 第一节 系统系统科学思想的萌芽 1、中国古代朴素系统思想 2、西方古代朴素系统思想 (二)系统科学思想的融合和发展 (三)现代系统科学的产生和发展
《指挥与控制概论》 第一节 系统科学概述
外金刚堤
内金刚堤
飞沙堰分洪排洪 工程:分隔两江 、澎缺泄洪,自 动决堤等,排除 水患。
石 沙
窝堆
宝瓶口束水引水工程: 窝堆回旋排石沙, 瓶口束水分水, 扇状梯田灌溉体系
《指挥与控制概论》 第一节 系统科学概述
战国时期李冰父子修造的都江堰,把分水、溢洪排 沙、引水三大主体工程与120个附属渠堰工程,构成一个 协调运转的工程系统,创造了这项人类水利史上的奇迹, 也是我国古代朴素系统思想运用的一个典型例子。
论” (2)雷内·托姆 的“突变理论” (3)哈肯的“协同学理论” (4)乌约莫夫 “参量型系统理论”
运立,特而限定严学构远无本奇定研形经性。由系,作成织序用起征在制律方的离条点性究济的大统由用有结状不格序态类 来 的 实 。 研 面 存 平 件 理 等 了 活 突 量 , 于 与 一 构 态能 地 向 、他在运协比 的 一 际 究 论 在 衡 是 论 数 自 动 然 子 在 子 协 定 , 。确 从 有 结认 对 同用同 一 切 应 的 证 , 态 保 和 学 然 的 变 系 一 系 合 功 达定 物 序 构为 热 学拓构 般 规 用 基 了 并 的 持 结 工 界 非 化 统 定 统 , 能 到一 理 发 和贝 力 研扑方 系 律 时 础 耗 阐 系 系 构 具 各 连 现 组 条 间 便 的 新般 学 展 社塔 学 究学法 统 , 受 上 散 明 统 统 稳 , 种 续 象 成 件 相 会 自 的系 和 的 会朗 第 的、建 论 因 到 , 结 了 从 的 的 下 互 形 组 有统 数 基菲 二 是

系统的科普书籍

系统的科普书籍

系统的科普书籍
以下是一些关于系统科学的经典科普书籍:
1. 《系统科学导论》- 贾金生、黄文社:详细介绍系统科学的
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适合初学者入门。

2. 《系统思维与系统方法》- 耿丹农:解析系统思维的涵义、
原理和应用,是一本系统科学的基础读物。

3. 《系统工程导论》- 谢琦:论述系统工程的发展历程、理论
和方法,包括系统分析、系统建模和系统优化等内容。

4. 《系统科学与工程》- 李国杰:系统科学在工程领域的应用,包括工程控制、决策分析和信息系统等方面的知识。

5. 《系统动力学简介》- Jay Forrester:介绍系统动力学的概念
和技术,探讨由复杂动态系统引发的各类问题。

6. 《系统方法论导论》- 张建忠:以系统方法论为基础,全面
介绍系统科学的发展和理论体系。

7. 《系统论原理》- Ludwig von Bertalanffy:系统论的经典著作,讨论系统的概念、结构和功能等基本原理。

8. 《复杂系统科学导论》- 陈蓓蓓、耿丹农:对复杂系统科学
的基本概念、特点和方法进行了深入阐述。

这些书籍涵盖了系统科学的基本理论、方法与应用等方面,适合希望了解系统科学的读者阅读。

系统科学教案

系统科学教案

系统科学教案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系统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 掌握系统科学的基本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

3. 能够解释系统科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第一部分:概念及发展历程1. 什么是系统科学?系统科学是一门研究事物系统的科学,它探讨事物间相互作用、相互关联的本质和规律。

2. 系统科学的发展历程系统科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传播的广泛普及和复杂社会环境的变革之后,系统科学蓬勃发展起来。

第二部分:基本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1. 系统思维的基本概念系统思维是一种从整体出发,从系统内部和系统与外部的关系出发,尝试去理解系统的特点、功能、结构、行为、演化和规律,以及如何使系统有效和优化的思考方式。

2. 系统科学的基本方法系统科学的基本方法包括:系统化分析、模型设计、动态模拟、实验验证等。

还可以通过系统思维、系统动力学、系统组织等方式进行系统研究。

3. 个案分析教师利用一个实例来解释系统思维以及如何运用系统科学的思路和方法来解决问题。

第三部分:应用1. 系统科学在工程领域的应用系统科学在工程领域的应用包括:系统工程、控制工程、人机工程、信息工程等。

通过系统化分析、建立模型、实施控制、优化设计等方法实现工程系统的高效运作。

2. 系统科学在社会管理领域的应用系统科学在社会管理领域的应用包括:城市规划、交通管理、环境管理等。

通过系统综合分析、建立模型、制定方案、实施措施等方法实现社会系统的和谐、稳定发展。

3. 系统科学在自然科学领域的应用系统科学在自然科学领域的应用包括:生态学、农业科学、物理学、化学等。

通过研究系统内部和系统与外部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揭示自然系统的本质和规律,为科学研究提供基础和手段。

教学方法:1. 讲授和演示相结合。

2. 利用案例模拟和讨论,培养学生系统思维和创新能力。

3. 运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内容和方法。

4. 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深化对系统科学的理解和应用。

系统科学PPT课件

系统科学PPT课件
战国时期秦国太守李冰父子设计修造了四川伟大的都江堰工程这一伟大水利工程巧妙地将分洪引水和排沙结合起来使各部分组成一个整体实现了防洪灌溉行舟漂木等多种功能至今该工程仍在发挥着重大的经济效益是我国古代水利建设的一大杰出成就
系统科学基础
1
系统科学基础
第一讲 系统科学概述 第二讲 系统概念 第三讲 系统理论概述 第四讲 学科分类 第五讲 复杂科学、系统工程与
32
2)人造系统
人造系统都是存在于自然系统 之中的, 如人造卫星、海运船只、机械设备等。
人造系统和自然系统之间存在着界面,两者 互
相影响和渗透。
33
3)人造系统对自然系统的影响
原始人类对自然系统的影响不大
近年来,人造系统对自然系统的不良影响已成为 人们关注的重要问题, 如核军备、化学武器、环 境污染等。
5
(二)学生各学习阶段培养什么能 力?
1、本科 2、硕士研究生 3、博士研究生 4、博士后
6
(三)这门课讲什么?如何讲?
1、系统科学的学科结构:
一级:系统科学 二级:系统理论、系统分析与集成 “矿业工程”学科结构
一级:矿业工程 二级:采矿工程、安全技术与工程、矿物加工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结构
35
3.静态系统和动态系统
系统的静和动都是相对的。
在宏观上没有活动部分的结构系统或相对静止的 结构系统为静态系统,例如大桥、公路、房屋等
动态系统指的是既有静态实体又有活动部分的系 统,例如学校就是一个动态系统,它不仅有建筑 物,还有教师和学生。 在中世纪以前,人们曾认为
宇宙现象是永恒不变的,习惯将事物看成是恒定的,静 止的,这种看法在哲学上是唯心的或机械唯物论的。随 着科学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才逐断 认识到世界不是恒 定事物的集合体,而是动态过程的集合体,运动是永恒 的。宇宙是一个 动态系统,静态是相对的。

常用的系统科学方法

常用的系统科学方法

常用的系统科学方法
常用的系统科学方法包括:
1. 信息方法:它可以将不同领域的对象运动过程抽象为信息变换的过程。

这种方法通过正确应用信息来消除消息中的不确定性,帮助我们处理各种问题。

2. 反馈方法:通过获取并处理系统的信息反馈来进行控制,是系统科学中的重要方法。

3. 控制方法:对系统的输入和输出进行控制,使系统达到预定的目标,是系统科学中重要的手段。

4. 系统分析方法:用于评估和分析系统行为,涉及对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理解以及预测未来发展。

5. 系统模拟方法:使用模型模拟系统的行为,有助于理解和预测系统在真实环境中的表现。

6. 系统决策方法:根据系统分析结果进行决策,确定最佳行动方案。

7. 综合评判方法:在考虑多个因素和标准时,这种方法可以提供全面、客观的评价。

8. 动态规划方法:用于优化系统在动态环境中的表现,通过将问题分解为更小的子问题来找到最优解。

9. 分解-协调方法:将复杂的大问题分解为更小、更易于处理的部分,然后
分别解决这些部分,最后将这些解决方案协调起来以解决整个问题。

10. 黑箱方法:当某些系统或过程无法直接观察或理解时,可以使用这种方法。

它侧重于系统的输入和输出,并试图通过这些信息来理解系统的内部工作原理。

11. 功能模拟方法:这种方法通过模拟系统的功能来理解系统的行为,而不是试图复制系统的每一个细节。

以上是常用的系统科学方法,每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优点和适用范围。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问题的性质和需求选择合适的方法。

系统科学——精选推荐

系统科学——精选推荐

系统科学系统科学即以系统思想为中心、综合多门学科的内容而形成的一个新的综合性科学门类。

系统科学按其发展和现状,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

狭义的系统科学一般是指贝塔朗菲左其著作《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和应用》中所提出的将"系统"的科学、数学系统论、系统技术、系统哲学三个方面归纳而成的学科体系。

广义的系统科学包括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耗散结构论、协同学、突变论、运筹学、模糊数学、物元分析、泛系方法论、系统动力学、灰色系统论、系统工程学、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学、知识工程学、传播学等一大批学科在内,是20世纪中叶以来发展最快的一大门综合性科学。

近年兴起的相似论、现代概率论、超熵论、奇异吸引学及混沌理论、紊乱学、模糊逻辑学等,也将进入广义系统科学并成为其重要内容。

系统科学将众多独立形成、自成理论的新兴学科综合统一起来,具有严密的理论体系,它已为内外许多学者所关注和研究。

20世纪60年代,美国将《系统工程》杂志改为《系统科学》。

中国在技术领域的杂志则有《系统科学与教学》、《系统工程的理论和实践》、《系统工程学报》、《系统工程》等。

许多学者提出了关于系统科学结构的许多见解。

其中一种见解种认为,系统科学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即系统概念、一般系统论、系统理论分析论、系统方法论和系统方法的应用。

另一种见解认为系统科学是研究系统的类型、一般性质和运动规律的科学。

这一科学体系包括系统学、系统方法学和系统工程学三部分。

关于系统科学的内容和结构最详尽的框架,是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提出来的。

他认为系统科学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处于同等地位。

他把系统科学的体系结构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系统工程、自动化技术、通信技术等,这是直接改造自然界的工程技术层次;第二层有运筹学、系统理论、控制论、信息论等,是系统工程的直接理论,属技术科学层次;第三层次是系统学,它是系统科学的基本理论;最高一层将是系统观,这是系统的哲学和方法论的观点,是系统科学通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桥梁和中介。

系统科学 一级学科

系统科学 一级学科

系统科学一级学科
系统科学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学科,它旨在研究和解释复杂系统的行为和性质。

系统科学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包括数学、物理学、生物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等,因此被认为是一级学科。

在系统科学中,研究者致力于理解和描述系统中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联,以及系统整体的行为和性质。

这种综合性的研究方法使得系统科学成为了解和解决复杂问题的有力工具。

系统科学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涉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各种系统,包括生态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信息系统等。

通过系统科学的研究方法,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预测这些复杂系统的行为,为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复杂问题提供理论和方法支持。

在系统科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包括系统思维、系统建模、系统仿真、系统分析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研究者从整体的角度观察和分析系统,发现系统中的潜在规律和特征,为系统的优化和改进提供科学依据。

总的来说,系统科学作为一级学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意义,它的跨学科特性使得它能够为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中的复杂系统
提供全面的研究和解决方案,对于推动科学技术发展和解决现实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系统科学思维方式摘要:系统思维方式的整体性是由客观事物的整体性所决定,整体性是系统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它存在于系统思维运动的始终,也体现在系统思维的成果之中。

整体性是建立在整体与部分之辩证关系基础上的。

整体与部分密不可分。

整体的属性和功能是部分按一定方式相互作用、相互联系所造成的。

而整体也正是依据这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实行对部分的支配。

关键词:系统科学,系统思维,辨别, 逻辑能力引言:思维方式作为表征人们思维活动不同特点、不同类型的一个哲学范畴,是在一定历史阶段上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规范着人们思维活动方向、过程和结果的范式。

它是所处历史阶段上占有主导地位的哲学世界观、科学理论的硬核和科学方法的综合。

思维方式变革的根源是实践方式的变革,实践方式的变革又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紧密联系着。

2.正文:2.1基本定义系统是一种逻辑能力,也可以称为整体观、全局观。

系统思维,简单来说就是对事情全面思考,不只就事论事。

是把想要达到的结果、实现该结果的过程、过程优化以及对未来的影响等一系列问题作为一个整体系统进行研究。

2.2系统思维的历史作为一门科学的系统论,人们公认是美籍奥地利人、理论生物学家贝塔朗菲创立的。

他在1952年发表“抗体系统论”,提出了系统论的思想。

确立这门科学学术地位的是1968年贝塔朗菲发表的专著:《一般系统理论基础、发展和应用》该书被公认为是这门学科的代表作,以新兴的探索复杂性的综合学科群一般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超循环理论、突变论、混沌理论、分形理论等系统科学为基础,形成了新型的整体的科学思维方式。

之前,“系统”一词,来源于古希腊语。

通常把“系统”定义为: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结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

在这个定义中包括了系统、要素、结构、功能四个概念,表明了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与环境三方面的关系。

贝塔朗菲的系统观点,比“系统”内涵要丰富得多。

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

贝塔朗菲强调,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新质。

他用亚里斯多德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名言来说明系统的整体性,反对那种认为要素性能好,整体性能一定好,以局部说明整体的机械论的观点。

同时认为,系统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着,每个要素在系统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上,起着特定的作用。

要素之间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要素是整体中的要素,如果将要素从系统整体中割离出来,它将失去要素的作用。

正象人手在人体中它是劳动的器官,一旦将手从人体中砍下来,那时它将不再是劳动的器官了一样。

2.3基本特性2.3.1整体性系统思维方式的整体性是由客观事物的整体性所决定,整体性是系统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它存在于系统思维运动的始终,也体现在系统思维的成果之中。

整体性是建立在整体与部分之辩证关系基础上的。

整体与部分密不可分。

整体的属性和功能是部分按一定方式相互作用、相互联系所造成的。

而整体也正是依据这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实行对部分的支配。

2.3.2结构性系统思维方式的结构性,就是把系统科学的结构理论作为思维方式的指导,强调从系统的结构去认识系统的整体功能,并从中寻找系统最优结构,进而获得最佳系统功能。

系统结构是与系统功能紧密相连的,结构是系统功能的内部表征,功能是系统结构的外部表现。

系统中结构和功能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系统的结构决定系统的功能。

在一定要素的前提下,有什么样的结构就有什么样的功能。

2.3.3立体性系统思维方式是一种开放型的立体思维。

它以纵横交错的现代科学知识为思维参照系,使思维对象处于纵横交错的交叉点上。

在思维的具体过程中,系统思维方式把思维客体作为系统整体来思考,既注意进行纵向比较,又注意进行横向比较;既注意了解思维对象与其他客体的横向联系,又能认识思维对象的纵向发展,从而全面准确地把握思维对象的规定性。

2.3.4动态性系统的稳定是相对的。

任何系统都有自己的生成、发展和灭亡的过程。

因此,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及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联系都不是静态的,都与时间密切相关,并会随时间不断地变化。

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系统内部诸要素的结构及其分部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时间不断变化的;二是系统都具有开放的性质,总是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活动。

因此,系统处于稳定状态,并不是讲系统没有什么变化,而始终处于动态之中,处在不断演化之中。

2.3.5综合性系统思维方式的综合性,并不等同于思维过程中的综合方面,它是比“机械的综合”、“线性的综合”更为高级的综合。

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任何系统整体都是这些或那些要素为特定目的而构成的综合体;二是任何系统整体的研究,都必须对它的成分、层次、结构、功能、内外联系方式的立体网络作全面的综合的考察,才能从多侧面、多因果、多功能、多效益上把握系统整体。

系统思维方式的综合已经是非线性的综合,是从“部分相加等于整体”上升到“整体大于部分相加之和”的综合,它对于分析由多因素、从变量、多输入、多输出的复杂系统的整体是行之有效的。

2.4系统思维方式的辨别方法2.4.1整体法整体法是在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始终从整体来考虑,把整体放在第一位,而不是让任何部分的东西凌驾于整体之上。

整体法要求把思考问题的方向对准全局和整体、从全局和整体出发。

如果在应该运用整体思维进行思维的时候,不用整体思维法,那么无论在宏观或是微观方面,都会受到损害。

2.4.2 结构法进行系统思维时,注意系统内部结构的合理性。

系统由各部分组成,部分与部分之间组合是否合理,对系统有很大影响。

这就是系统中的结构问题。

好的结构,是指组成系统的各部分间组织合理,是有机的联系。

2.4.3 要素法每一个系统都由各种各样的因素构成,其中相对具有重要意义的因素称之为构成要素。

要使整个系统正常运转并发挥最好的作用或处于最佳状态,必须对各要素考察周全和充分,充分发挥各要素的作用。

2.4.4功能法功能法是指为了使一个系统呈现出最佳态势,从大局出发来调整或是改变系统内部各部分的功能与作用。

在此过程中,可能是使所有部分都向更好的方面改变,从而使系统状态更佳,也可能为了求得系统的全局利益,以降低系统某部分的功能为代价。

2.5系统思维方式的特点2.5.1整体观系统科学中最基本的观点就是承认系统的整体性。

它认为,任何系统都是系统内部诸元素、诸部分之间及系统与外界环境之间相互协调作用所构成的一定有组织的有机整体,系统是以这样的整体为我们所观测、研究,同时又以这样的整体方式不断演化、发展着。

有组织的整体性是系统的最基本特性,离开了有组织的整体,系统就不复存在。

整体观强调的是,系统整体不仅具有空间整体性,这体现在系统内部部分与部分、部分与系统整体及系统整体与外部环境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且具有时间整体性,即在系统整体的演化发展过程中,发展的每一步都具有继承性和延续性。

2.5.2能动观系统科学思维方式中的能动观认为,系统整体无论是物质客体还是精神客体,由于系统整体自身内部复杂的相互相作用,因而在相互合作与竞争中,在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均具有一定的能动作用。

这种能动作用的产生可以看作是系统诸元素、诸部分不断运动的一种集体效应。

能动观所强调的就是要注重系统的内部因素、内部演变,外部因素的变化、发展并不能直接地影响系统整体的性质,系统整体演变的真正原动力直接来源于系统的内部。

2.5.3 突变观突变观认为,系统内部及其与外部环境之间,均存在着对称性的一定破缺,在此基础上,非均匀性与非对称性等构成的非平衡态是绝对的,而均匀性与对称性等构成的平衡态是相对的。

在非平衡态下,系统在演化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突变,使系统的演化出现随机的选择过程。

突变与渐变一样,都是系统演化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基本演化形式,突变观的提出,丰富了人们对事物发展变化过程的认识,使人们认识到,在事物渐变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随发展变化而产生的事物的突变,这种突变与渐变一样是必然的和普遍存在的,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内因与外因变化到一定程度时所引起的必然结果,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必由之路,也是世界纷繁复杂的根本原因之一。

2.5.4 模糊观模糊观认为,无论是考察系统的存在状态,还是考察系统的演化过程,模糊性都是系统的一个基本特性。

前面已经提到,对任何一个系统整体来说,它既是更小组成部分的系统,又是更大系统整体的组成部分。

因此,对系统存在状态的划分首先就是模糊的。

模糊观从另一个侧面强调了系统整体自身的可变性和不确定性,强调了内因与外因的界限不是绝对确定的,内因与外因是可以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指出了系统演化过程中随机性与决定性的共存。

模糊观所扬弃的,不是与之相对的精确观,而是精确观的绝对化,在考察事物的时候,就不应该要求完全的精确和绝对化。

在模糊观看来即使在对立的两极之中,也存在着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绝对的一分为二是不可能的、有条件的。

2.5.5系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观系统与环境间不存在无法逾越的鸿沟,二者的区别是相对模糊的,系统是一定环境整体中的必要组成因素,而环境则是一定系统演化的必不可少的背景条件。

没有一定的系统,就构不成一定的环境;没有一定的环境,也不会存在系统形成、演化、发展、衰亡的过程。

系统与其生存环境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

在系统的演化、发展过程中,根据所考察对象的不同,即如果将原来的环境当作研究主体,那么原来的系统就是现在研究主体的环境;反之亦然。

其次,由于系统与环境间不断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系统可能会抛出自己的一部分,成为环境的组成部分;而环境中的一部分组成成分,也可能逐渐被系统所吸收,而成为系统的组成部分。

人类社会作为一个开放的、非平衡的、不断演化的系统整休,也在不断地与其生存的环境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

3.结语:在系统科学的发展历程中,建立在系统科学基础之上的这种新型思维方式与古代朴素的整体思维方式有共同之处,但它并不是仅仅停留在概念的判断、推理阶段,而是进一步运用模型来模拟、检验推理,扩展、深化人们的认识;它也不是在尚未搞清楚研究对象整体的各组成部分、细节的基础上,凭借想象、思辨、猜测去探求复杂现象的奥秘,对整体作出模糊的、混沌的描述,而是对部分和整体作严谨细密的考察之后,从整体上把握研究对象、把握事物。

因而,它是一种更严谨、更精细的整体论思维方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学科的交叉融合,系统科学与系统思维对于人类世界的贡献也会越来越大,这督促着每一个人去钻研,将系统的方法推进到更高的地步。

参考文献[1] 王雨田.控制论、信息论、系统科学与哲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2] 邹珊刚等.系统思想与方法.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3] 萨多尔斯基.一般系统论原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4] 湛垦华.系统科学哲学问题.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5]湛敏.试论系统科学思维方式的特点.北京:1007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